書村多少人口
Ⅰ 貴州省威寧縣有幾個鄉鎮,具體名稱為那些
草海鎮 52000 360km2 草海鎮位於貴州西部被譽為「高原明珠」的草海湖畔,是威寧縣委、政府所在地,是威寧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威寧面積最大的鄉鎮。全鎮轄9個管理區,55個……[詳細]
中海村
孔山村
大山村
新河村
草海村
鴨子塘村
陝橋村
新發村
富民村
西海村
卯關村
白岩村
前進村
中塘村
陽關村
普山村
民族村
寒洞村
鄭家營村
東山村
呂家河村
石龍村
白馬村
天龍村
響塘村
龍鳳村
同心村
燕山村
建設西路社
人民中路社
南泉路社區
縣府路社區
威昭路社區
解放社區
民享路社區
威宣路社區
建設社區
星光社區
銀龍村
新義村
大窪塘村
大馬城村
燎原村
下壩村
海邊村
開華村
新坪村
高坪村
梨銀村
趙山村
塔山村
新林村
板倉村
中山路社區
黃倉村
幺站鎮 52001 198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198平方公里。人口2.21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佔15.8%。轄1居委會、18村委會。1949年為金柱、海馬鄉。1……[詳細]
紅岩村
新元村
大樹村
香廠村
大山村
湯郎村
田上村
抱都村
么站村
水塘村
平原村
聯合村
新房村
五嘎村
新飛村
岔河村
金鍾鎮 52002 144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144平方公里。人口2.83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7.4%。轄1居委會、19村委會。1949年為金珀鄉。1950年更名……[詳細]
獨乍村
新營村
文昌村
新岩村
獅子村
岔溝村
明星村
誇都村
水營村
寨營村
金鍾村
院箐村
樹林村
聯民村
米斗村
冒水村
大營村
金水村
新田村
爐山鎮 52003 203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部,烏江上源。面積203平方公里。人口3.36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11.6%。轄23村委會。原屬落底鄉。1953年析設爐山、……[詳細]
燕山村
杏州村
新海村
元林村
青竹村
發樂村
民樂村
營樂村
田野村
尖山村
可界村
公賢村
爐山村
新莊村
結里村
溪街村
光明村
明河村
樂溪村
海舍村
茶園村
新豐村
勤光村
龍場鎮 52004 240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240平方公里。人口3.94萬,其中彝、苗、布依等民族佔15.2%。轄1居委會、31村委會。1949年為龍河鄉。19……[詳細]
樂元村
青友村
河塊村
四鄉村
樹舍村
尖山村
平街村
樂坪村
白岩村
元山村
柳林村
長元村
長坪村
干河村
克溝村
營豐村
元坪村
顏租塊村
營田組村
宣豐村
龍豐村
田園村
仙龍村
同心村
箐林村
邊沿村
紅光村
格朵村
銀溝村
開嘎村
津海村
百花村
黑石鎮 52005 323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323平方公里。人口3.23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佔21.3%。轄1居委會、22村委會。1949年為石寨鄉。……[詳細]
院子村
陸坪村
新河村
毛家坪村
采基村
河壩村
觀音岩村
田營村
水平村
五心社區
文田村
雙河村
四營村
馬達村
八一村
吉友村
聯營村
黑石村
高橋村
開廠村
三河村
三地麥村
壩口村
哲覺鎮 52006 278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278平方公里。人口3.14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佔12.4%。轄26村委會。1949年為哲安鄉。1953年……[詳細]
新營村
箐竹村
論河村
紅松村
林春村
對面坡村
坪營村
茨海村
鐵廠村
新坪村
營坪村
對格村
營紅村
哲覺村
海田村
竹坪村
瓦竹村
中發村
馬桑林村
割麻村
發財沖村
里可村
米樂村
大橋村
和平村
公平村
觀風海鎮 52007 162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偏西。面積162平方公里。人口2.34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佔16.6%。轄1居委會、14村委會。1932年置得勝鎮,後改……[詳細]
勺口村
七里半村
果化村
海豐村
白沙村
箐河村
箐口村
新民村
七舍村
沙子村
野雞河村
倉房村
塘房村
李子村
行政代碼 面積 簡介
牛棚鎮 52008 182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82平方公里。人口2.72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佔33.4%。轄1居委會、20村委會。1949年為玉牛鄉。1953……[詳細]
紅旗村
黑田村
團山村
中寨村
營山村
新關村
新營村
新華村
新龍村
和平村
魚塘村
手工村
響水村
鄧家營村
范家田村
營上村
新山村
三河村
水源村
發洪村
迤那鎮 52009 19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99平方公里。人口2.41萬,其中彝、回、布依、苗等民族佔31.1%。轄14村委會。1932年置迤那、仙馬、麻窩鄉。……[詳細]
青山村
五星村
雙營村
中心村
中海村
大山村
蓮花村
水塘村
鄉民村
新田村
文昌村
合心村
茨營村
櫻桃村
中水鎮 52010 101.7km2 中水鎮位於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西北部,是貴州省的西大門,距縣城102公里。與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守望鄉、布嘎鄉接壤,距昭通市18公里。全鎮轄19個行政村,1……[詳細]
上寨村
新光村
中河村
小寨村
建山村
烽火村
居樂村
花橋村
前河村
銀水村
新街村
正山村
泉山村
石板河村
龍塘村
瓦廠村
花園村
銀廠村
友光村
龍街鎮 52011 26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269平方公里。人口3.6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佔46.3%。轄1居委會、23村委會。1949年前屬四圃、黑姑……[詳細]
小米村
和平村
營合村
團結村
豐光村
新水村
扎塘村
銀橋村
金星村
高峰村
紅星村
大院村
木槽村
同心村
朝陽村
海龍村
龍河村
甫嘎村
中心村
奢基姑村
方井村
銀泉村
雪山鎮 52012 340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偏北。面積340平方公里。人口3.36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佔43.7%。轄1居委會、23村委會。因境內有雪山牧場,……[詳細]
花立村
紅旗村
高營村
大發村
勝利村
魚塘村
謝家村
鹽井村
妥打村
青松村
灼甫村
回龍村
牧場村
灼樂多社區
斗母村
新渠村
栽樹村
雪山村
法地村
銀光村
建明村
涼山村
狗街社區
石林社區
鍋底村
羊街鎮 52013 195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部,白水河上游東岸。面積195平方公里。人口3.23萬,其中彝、苗、白、布依、水等民族佔31.2%。轄1居委會、21村委會。1……[詳細]
銀華村
雙河村
銀河村
群溝村
交河村
棒木村
騎龍村
梨坪村
箐腳村
車邊村
礦山村
羊街村
大窪村
西華村
蛇街村
天生橋村
興隆廠村
牛角井村
小河邊村
紅山村
松山村
小海鎮 52014 200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面積200平方公里。人口3.41萬,其中彝、苗、白、回、布依等民族佔24.6%。轄1居委會、14村委會。1949年屬小海鄉……[詳細]
新光村
銀光村
和平村
小海村
松山村
松棵村
響水村
卯家村
朱嘎村
小張關村
西沖村
坪山村
三河村
營豐村
鹽倉鎮 52015 157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部。面積157平方公里。人口1.99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8.5%。轄1居委會、16村委會。古名魯烘那婁,系彝族部族名。向為烏……[詳細]
二堡村
可界村
黎坪村
興發村
大路村
高峰村
娛滿村
三寨村
鹽倉村
么站村
營洞村
松海村
鄧營村
柳坪村
團結村
四堡村
東風鎮 52016 82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82平方公里。人口2.62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14.1%。轄15村委會。1949年為樂底鄉。1953年析設?橋、木……[詳細]
采拖村
草坪村
格書村
拱橋村
黃泥村
開坪村
魯章村
抹倮村
三庄村
梯田村
天橋村
文明村
竹林村
元木村
營壩村
二塘鎮 52017 88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88平方公里。人口1.41萬,其中彝、苗、回等民族佔34%。轄1居委會、12村委會。原屬發揚鄉。1953年析設雞場、……[詳細]
梅花村
艾家坪村
產底村
發山村
議山村
中山村
茶山村
新合村
果花村
明洞村
沿海村
鐵營村
猴場鎮 52018 92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92平方公里。人口1.85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22.7%。轄16村委會。1949年為發場鄉。1953年析設猴場、人……[詳細]
群發村
穿洞村
平洞村
發糾村
格寨村
保坪村
中營村
長沖村
街上村
新建村
倮末村
巴西村
葡萄村
藤橋村
橋梁村
木塊村
金斗鄉 520526200 101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101平方公里。人口2.18萬,有漢、彝、苗、水、回等民族。轄17村委會。1949年為金柱鄉。1953年析設金斗、高坡……[詳細]
朱家坡村
三岔村
金斗村
黑坭村
勺白村
坪子村
高田村
紅石村
河畔村
平豐村
營紅村
向嶺村
圍帳村
岩頭村
杏子村
沖子村
新發鄉 520526201 142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3.09萬,其中布依、彝、苗、回等民族佔32.3%。轄31村委會。1949年為歐坪鄉。1953年……[詳細]
紅岩村
出水村
啊嘎村
得多村
曹家溝村
聯合村
響水村
紙廠村
先鋒村
貴坪村
開興村
新民村
海子村
開壩村
中心村
樂居村
三合村
箐腳村
田邊村
民族村
峨嘎村
紅旗村
紅豐村
中寨村
寶塔村
松發村
花園村
華沙村
水塘村
銅廠村
龍灘村
岔河鄉 520526202 183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183平方公里。人口1.9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5.2%。轄17村委會。1949年屬石寨鄉、大鴉鄉。1953年析設銀……[詳細]
恰西村
迎江村
龍頭山村
銀廠村
新爐村
新發村
新村村
雲沙村
三益村
岔河村
利畢村
新光村
漢壩村
金鍾村
海坪村
大洪村
沙營村
麻乍鄉 520526203 25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259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佔32.7%。轄17村委會。1949年為麻田鄉。1953年析設麻乍……[詳細]
得坪村
營腳村
二田村
長方村
岩格村
松木坎村
樂利村
啟嘎村
壩海村
營河村
新水村
雙河村
得營村
吊水村
嘎利村
箐岩村
雙包塘村
海拉鄉 520526204 223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223平方公里。人口2.41萬,有漢、彝、苗、回等民族。1949年為大鴉鄉。1953年析設梘槽、大鴉鄉。1958年撤鄉……[詳細]
新海村
元豐村
草原村
火箭村
東風村
紅光村
文爐村
石坪村
平原村
海明村
新村村
花果村
衛星村
江邊村
海興村
海元村
海昌村
黑多村
哈喇河鄉 520526205 136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36平方公里。人口1.44萬,其中回、彝、苗等民族佔70%。轄8村委會。1953年置哈喇河、小米、牛街鄉。1958年……[詳細]
河邊村
馬店村
海外村
牛街村
閘塘村
發沙村
馬脖村
六角村
秀水鄉 520526206 142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1.77萬,其中回、彝、苗等民族佔70.6%。轄14村委會。原屬果化鄉。1953年析設秀水、清水鄉……[詳細]
朝陽村
秀水村
大寨村
堅強村
高峰村
前峰村
華豐村
新光村
田壩村
中義村
新坪村
新田村
中海村
斗古鄉 520526207 11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19平方公里。人口1.35萬,其中彝、苗、回等民族佔22.9%。轄11村委會。原屬迤溝鄉。1953年析設米落、百家、……[詳細]
三營村
斗古村
米樂村
松坪村
上關村
松山村
干溝村
水塘村
白沙村
石營村
中關村
玉龍鄉 520526208 13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牛欄江中游東岸。面積139平方公里。人口2.11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佔9.9%。轄13村委會。原屬玉牛鄉。195……[詳細]
新寨村
沙田村
和平村
大寨村
新民村
深溝村
新發村
工農村
飛蛾村
中營村
團結村
營寨村
田壩村
黑土河鄉 520526209 124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北部。面積124平方公里。人口1.34萬,其中彝、苗、回等民族佔27.6%。轄12村委會。1949年為黑姑鄉。1953年析設黑……[詳細]
新田村
新華村
愛華村
海嘎村
中壩村
半坡村
黑土河村
坪山村
落開村
白么村
水塘村
高山村
石門鄉 520526210 141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141平方公里。人口1.33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佔27%。轄15村委會。1949年為雲爐鄉。1953年析設石……[詳細]
榮和村
草原村
鍋廠村
年豐村
營坪村
河壩村
女姑村
泉發村
高朝村
新民村
民主村
團結村
新龍村
新合村
雲貴鄉 520526211 13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139平方公里。人口1.41萬,其中彝、苗、布依等民族佔12%。轄10村委會。原屬雲爐鄉。1953年析設雲貴、水塘、新……[詳細]
仙水村
馬街村
檢角村
水塘村
新民村
群豐村
平原村
高發村
五星村
雲貴村
兔街鄉 520526212 131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偏南,面積131平方公里。人口1.61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佔43.3%。轄8村委會。因境內雙龍橋得名。1949年為雙潮鄉……[詳細]
高原村
新光村
青竹村
星升村
花紅坪村
樂園村
和平村
新榮村
龍洞村
兔街村
楊柳村
砂坪村
青峰村
雙龍鄉 520526213 131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偏南,面積131平方公里。人口1.61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佔43.3%。轄8村委會。因境內雙龍橋得名。1949年為雙潮鄉……[詳細]
水潮村
大地村
涼山村
高山村
雙龍村
江林村
紅光村
板底鄉 520526214 9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部。面積99平方公里。人口1.09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68.8%。轄8村委會。1949年為落底鄉。1953年析設板底、新華、……[詳細]
登底村
安坪村
板底村
雄英村
新華村
新勝村
清河村
曙光村
大街鄉 520526215 118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部。面積118平方公里。人口1.44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54.1%。轄9村委會。1953年置大街、大松鄉。1958年撤鄉建……[詳細]
大街村
大松村
金星村
坪上村
高華村
牛吃水村
興隆村
大街鄉
營中村
Ⅱ 林州市哪個鎮人口最多有多少人
林州市人口最多的鄉鎮是姚村鎮,姚村鎮人口有74,000多人。而最小的鄉鎮是石板岩鎮僅有5502人,只相當於一個大村的人口。但是林州市石板岩鎮卻是整個林州市風景最優美的地方,著名的太行大峽谷就位於石板岩鎮,另外還有王相岩,著名的畫家村。
林州市:
林州市,河南省直轄,由安陽市代管。位於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東麓,地處豫、晉、冀三省交界處,是紅旗渠的故鄉,紅旗渠精神發祥地。林州市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 ,轄4個街道、16個鎮、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9年末,林州市戶籍人口為1140090人。漢高帝二年置縣,1994年撤縣設市。
Ⅲ 龍溪的行政區劃
唐設鄉、里、村(在城設坊)。宋初,設6鄉33里115保,淳祐間改33里為30都。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城設3隅,附廓設4廂,在鄉村設15都。
隅
東北隅行春街、東橋街、興賢街、馬坪街、旗纛廟前街、北橋街、桂林廿九街,共7街。
西隅開元前街、後街、西市頭街、布政司前街、碩仁橋街、察院前街、縣前街、西橋街、觀巷,共8街1巷。
南隅南市街、花園前街、雙門街、東坂後街、府學前街、龍駭瀛街,共6街。
廂
東廂外表忠街、迎恩街、新亭街、岳前街、草市街、御史巷、德安巷,共5街2巷。
南廂外鎮海樓街、驛路街、姜黃亭街、船頭巷、柵尾下巷,共3街2巷。
西廂外西門外街、社稷壇街、西湖社,共2街1社。
北廂外威惠廟前街、嶺下亭街,共2街。
都
一二三都蘇林、青礁、澳頭、登瀛、嵩嶼、長嶼、鄭井、海滄、盧漸尾、東坑排頭、林東、馬壠、渡頭、沙坂、鍾林、石囷、蘇厝,共17社。
四五都浮宮、禾平、溪東、高溪、陳墩、嶼尾、際山、方田、青浦、車鰲,共10社。
六七都排浦、雙分、山東、中禾、洪埭、東頭、漸山、龍井、溪坂,共9社。
八都謝倉、太江、陳巷、溪頭、橋頭、儒山、蔡浦、珠浦、鹿石、河福、溫林,共11社。
九都橋頭、祖山、黃田、官山、嶼兜、美山、普玄、侯山,共8社。
十一都福河、文山、紫泥、南坂、院前、亭尾、盧洲、北江亭、許溪、浦邊、南山、洪團、嚴林、蔡港、雙埭、錦江、水居,共17社。
十二三都水頭、後林、蓮浦、溪頭、洪塘、上洋、塔尾、東山、田子、古縣、鄒林、下庄、林前、木綿,共14社。
二十一都渡頭、山美、雙路、林前、山兜、新塘、梅溪、天寶、墨場、蓮花,共10社。
二十二都翁建、西頭、登科、院前、黃柑、石浦、浦口、鴻山,共8社。
二十三四都金沙、蓬洲、香洲、磁窯、松州、吳浦、魯林、桃源,共8社。
二十五都昇平、龍嶺、桃源、黃洋、迎富、草坂、宜招劉山、宜招東山、大深、良村、華封上營、華封中營、歸德、奇葉、浦西、陳山,共16社。
二十六都李林、霞石、赤嶺、路邊、孚美、吳坑、南坑、油車、龍山、璞山,共10社。
二十七都長洲、馬岐、下尾、西坑、上苑、陳洲、浦頭、東洋、嶺兜、西浦、水居,共11社。
二十八都江東、澳頭、文甲、坂尾、勾東岑山、東山、北邊、玉洲、滸茂、烏礁洲、深泥、烏泥仔,共12社。
二十九三十都福井、白石、沙坂、四望山、烏嶼、石尾東、石尾西、石尾南、石尾北、石尾中、洪埭、新埭上、新埭下、清洋、橄欖嶼,共15社。
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朝廷批准析龍溪縣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圖和漳浦縣二十三都之九圖,設置海澄縣。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龍溪縣設3隅3廂10都102圖124保。
隅
東北隅轄三圖、西隅轄二圖、南隅轄三圖。
廂
東廂文昌、元魁、迎恩、東廓、附鳳、岳口、官園、蔥園、護滿、田霞,共10保。
南廂洋老洲、杉巷、姜待、上下沙、馬惠、鳳林,共6保。
西北廂無圖保。
都
十一都鄭黃高、方碩、王平、吳真、鄭周林、王五倫、高許林、石碼,共8保。
十二三都詩墩、陳李倫、鄒鄭倫、楊鄭吳、蔡林王、蔡美、林尾、馬興、芋園、木棉、任勤、連任、顏德貫、田西、唐吉、馬洲、六協,共17保。
二十一都康瑤坪、楊松、張郭李、謝前塘、懷安、南山、山尾、天寶、北山、西文、路邊、塔尾、登坪、魯行、山兜、陳曾、周倫、陳推、梅應、何方林、林懷、林堂、墨場,共23保。
二十二都楊龍浦、黃柑、蕭王陳、陳黃講、郭坑、石浦,共6保。
二十三四都陳宏、烏頭門、磁窯、蓬州、洛濱、杏林,松洲,張奇、寨坂、金沙、銀塘、沙建,共12保。
二十五都浦西、桃源、歸德、迎富、昇平、龍嶺、宜招、華封、珍山、大深、蓬萊大坑,共11保。
二十六都洋尾、田邊、烏石、茶園、璞山、流崗、六石、西洋、坂頭、內林,共10保。
二十七都詩浦、浦頭、蔡耀、陳洲、蔡潤、李陽、蔡吉、林雲、關下、蔡吳唐,共10保。
二十八都烏礁、滸茂、太平、澳頭、劉瑞,共5保。
二十九三十都四望山、田裡、新埭、洪岱、石美、白石,共6保。
民國初年沿襲清代保甲制度。民國17年9月,設區、村裡、閭鄰(時5戶為鄰,25戶為閭,百戶以上的市鎮為里、鄉村為村,20村裡為區)。18年將村裡改稱鄉鎮,而以20至50鄉鎮設區。19年將鄉鎮擴大至千戶,區亦改由10至50鄉鎮組成。23年5月以後實行保甲制度,10戶為甲、10甲為保。23年8月,龍溪縣轄7個區491個保。
民國17年(1928年)析華豐等置華安縣
民國24年10月,龍溪縣轄5個區,其中甲級區3個,乙級區2個。
民國28年12月26日,龍溪縣劃為6區,下轄15鎮27鄉438保。
第一區(文元區)
崇安鎮靖中前、靖中後、濟美前、濟美後、靖北前、靖北後、太古前、太古後、下營、修文前、修文後、興東前、興東中、興東後、定威北、興西前、興西中、興西後,共18保。
鍾薰鎮西橋前、西橋後、大通南、南市、廣南前、廣南中、廣南後、醒西前、醒西後、民西前、民西後、瀛州前、瀛州中、瀛州後、縣前、縣中、縣後,共17保。
嘉庚鎮大通前、大通中、大通後、通中前、通中、通中後、西市、西街前、西街中、西街後、下碑前、下碑後、洋坪前、洋坪後、肅清前、肅清後,共16保。
霞園鎮鎮台前、鎮台後、小坑、北門、北廓下、聯歡前、聯歡後、公府前、公府後、康樂、東市、烈女、大岸前、大岸後、甘棠、洞口、田墘、鶴橋,共18保。
岱浦鎮洋均、馬公、東轅前、東轅後、岳鳳前、岳鳳後、東頭前、東頭後、官園前、官園中、官園後、篤後、田豐、祈保前、祈保後、浦頭前、浦頭後、魚市前、魚市後,共19保。
文鳳鎮鳳霞、新行、附鳳前、附鳳後、園巷前、園巷後、教子、行春前、行春後、迎恩、元魁、頂田霞、文昌、文衡前、文衡後、上沙、下沙、下田霞,共18保。
南文鎮太武前、太武後、新興、文川東、文川西、文川南、文川北、大路頭、醒東前、醒東中、醒東後、米市前、米市後、竹巷東、竹巷西、草寮前、草寮後、竹巷南、竹巷北,共19保。
橋頭鎮橋頂前、橋頂後、霞庄前、霞庄後、雙庵前、雙庵後、琪山、大觀園,共8保。
第二區(古縣區)
蓮塘鄉庵兜、上園、下店、梅溪、田洋、蔡坂、墟底、林下、蓮花、新春,共10保。
古林鄉巧山、竹崎、後石、庵前、東山、浦園、下林、園林、上溪,共9保。
衍福鄉內洋、崎林、倉里、橋埔、琪塘、衍護,共6保。
鄒林鄉美山、蔡坑、田墘、錫林、木棉、頂葉、下葉、馬嶺,共8保。
鳳洋鄉田下、田址、鳳塘、洪塘、官溪、上洋,共6保。
顏潮鄉顏厝、里前、白洋、長邊、水頭、丹洲、洪坂、馬洲、下宮,共9保。
翠山鄉雩林、象浦、翠林、東園、都洋、榜山、坂頭、南林、獨立,共9保。
霞文鄉崇福、溪頭、福河、霞滸、港園、文店、文山,共7保。
平苑鄉陳厝、高厝、文苑、後苑、文里、沈岩、平寧、登第、鴻西、雲洲,共10保。
第三區(石美區)
埭東鄉後山、坂美、吳宅、埭恆、塘邊、大沙洲、課堂、東美、蕭井、南園,共10保。
白榴鄉玉江、港內、洲頭、霞坪、流傳、楊厝、丁厝、蔡店、埔尾,共9保。
石美鎮沙坂、東門、石美、北門、埭頭、南門、西邊、遼西,共8保。
龍鳳鄉霞邊、石厝、上店、龍岱、庵頭、北角、東山、內山尾、霞嶼、洪邊、田邊,共11保。
第四區(郭坑區)
靖東鄉南陽、國卿、篁渡、扶搖、洛蓬、溪渡,共6保。
復興鄉登科、龍頭、科坑、苑浦、漳濱、翁建、建溪、朝陽,共8保。
振橋鄉埔尾、西溪、長福、市尾、下古塘、上古塘、岱林、流崗、樓內,共9保。
鰲頭鄉洛梧、璞坑、鳳山、園坑、崎嶺、書廳、蓬石、鰲浦,共8保。
修濱鄉詩浦、坪口、溪頭、翰苑、碧湖、美嶼、檀山、藍田、梧橋、後房、西宅、石倉,共12保。
關霞鄉蔡坂、嶺東、鎮頭、馬崎、長霞、松洲,共6保。
第五區(浦南區)
南洲鎮下蒼、黃道、詩坪、浦南束、浦南西、浦南南、浦南北、雙溪,共8保。
滄埔鄉福青、浯滄、浦里、吉苑、金沙、洋美、南山、埔里,共8保。
龍園鄉鰲門、田邊前、後園、寮里、田邊後、坂園、烏石、豐樂,共8保。
北亭鄉下高坑、香亭、萊坑、蔡前、新厝、北斗前、北斗後、仙景,共8保。
五鳳鄉高坑、下浦、上浦、塘邊、五里沙、後巷、鳳園、張坑,共8保。
寶塔鎮天寶、山美前、山美後、塔美前、塔美中、塔美後、墨溪、輅軒,共8保。
仙寨鄉皋塘、大寨前、大寨中、大寨後、月嶺、仙都、洪坑、後寨,共8保。
鐵峰鄉謝溪頭、前山、鐵塘、渡頭、嶺下、路口、金峰、山棠,共8保。
第六區(石碼區)
自由鎮新洲、王宮西、面炙、西湖前、東路、霞庵前、新街、浸水、霞庵後、西湖中、西湖後、大碼頭,共12保。
平等鎮直扶、王宮北、丁酉、王宮南、公園東、甘棠、王宮東、大李厝、公園西、大田、新田、祖田、草埔,共13保。
博愛鎮王宮前、祥福、王公、古碗竹、下碼、糖巷、天河、外市、中鎮、錦江、桶漆,共11保。
互助鎮書巷、訓經、新杉前、新杉中、大宮、新杉後、打索、王宮中、十六間、田裡、琵琶、王宮後,共12保。
合作鄉街仔、巷內、下尾、中央、岸尾、錦田前、錦田後、溪墘前、溪墘後、紫泥前、紫泥後、世甲,共12保。
敬業鄉州頭、二州、後頭、庵前東、田岸、錢厝、東社、庵前西、市仔、過港前,共10保。
樂群鄉溪州、過港後、溪霞、桃源、新洋、草洪、仁和、巽玉、金定前、金定後,共10保。
民國29年6月,第一區的橋頭鎮改稱橋南鎮;第三區區署山石美遷至東美。31年,因鄉鎮組織逐漸健全,區署由6個裁減為3個(石碼、石美、浦南),至34年區署全部撤銷。
民國36年,設3鎮18鄉263保和1個特編甲。
1949年龍溪解放初,全縣設9個區,其中城關2個區、農村7個區。1950年11月,農村增設2個區;全縣計11個區、101個鄉。1951年6月,析龍溪城關區建制設縣級漳州市。1952年,從五、六、八區析出,增設第十區(駐古塘);全縣轄10區92鄉3鎮7街。1955年12月,將10個區並為古縣、平寧、石碼、城內、石亭、東嶼、埔尾7個區,共轄101個鄉(鎮)。
1956年3月,城內區並入平寧區,石碼區改為石碼鎮(區級),並將101鄉(鎮)並為44個鄉。1957年2月,接管南靖縣程溪區;7月,將東嶼區改為東山區;全縣共轄6區1鎮53鄉。1958年4月,撤區並鄉,設石碼鎮和新厝、新塘、古縣、崇福、榜山、城內、洪坑、天寶、林內、石亭、埔尾、浦林、郭坑、古塘、後坂、蔡坑、東美、鴻漸、石美、角美、程溪、下葉、官園23個鄉。
1958年9月,撤銷鄉建制,全縣設立先鋒、勝利、紅旗、海鷹、星火、衛星、火箭、程峰8個公社(共轄122個耕作管理區)和石碼鎮。1959年3月,公社冠以當地名稱,並改耕作管理區為生產大隊;7月,從天寶公社劃出部分地增設浦南公社;年底,龍溪縣共轄顏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寶、浦南、步文、角美、程溪9個公社(116個生產大隊)和石碼鎮。
1960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龍溪、海澄合並為龍海縣,屬龍溪地區專員公署。 1951年6月1日,析龍溪縣城關一、二區置漳州市(縣級市),隸屬龍溪地區。
1961年6月,龍海縣天寶、浦南2個公社,以及九湖公社3個生產大隊、步文公社1個生產大隊和後房農場劃歸漳州市。
1967年4月,漳州市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龍溪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5月15日,漳州市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龍溪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03月17日,成立龍溪地區行政公署,漳州市革委會屬之。1980年11月4日,撤銷漳州市革委會,成立漳州市人民政府,仍隸屬龍溪地區。 1960年1月,龍海縣轄顏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寶、浦南、步文、角美、程溪、蓮花、浮宮、港尾12個公社和縣城所在地石碼鎮;2月,從蓮花公社劃出虎渡村以南的生產大隊增設東泗公社;6月,石碼鎮改為石碼公社;下半年全縣轄14個公社、195個生產大隊。1961年6月,龍海縣劃出天寶、浦南2個公社,九湖公社上墩、林內、前山3個生產大隊,步文公社店上生產大隊,以及後房農場,歸縣級漳州市管轄;同年,浮宮公社分為浮宮、白水、東園3個公社;全縣共轄14個公社、267個生產大隊。1962年初,由步文公社析出郭坑圩以北的生產大隊增設郭坑公社;年底,全縣共轄15個公社、282個生產大隊。1963年7月,析石碼公社的街道設石碼鎮,為縣轄鎮;分別析蓮花、白水、角美、郭坑公社的街區設海澄、白水、角美、郭坑鎮,為社轄鎮。
1980年,石碼公社撤銷,並入石碼鎮。1984年夏收後,改公社為鄉(鎮),改生產大隊為村(街道改為居民委員會);9月至10月間,全縣設石碼、海澄、郭坑、角美、白水5個鎮及程溪、九湖、步文、顏厝、榜山、紫泥、東泗、東園、浮宮、港尾10個鄉。1988年1月1日,從港尾鄉劃出10個行政村增設隆教畲族鄉;5月13日,改浮宮、程溪2鄉為鎮;12月29日,改港尾鄉為鎮。1990年,龍海縣共轄8鎮(石碼、海澄、程溪、郭坑、角美、白水、浮宮、港尾)、7鄉(九湖、步文、顏厝、榜山、紫泥、東泗、東園)以及1個民族鄉(隆教畲族鄉);共有22個居委會、512個居民小組,281個村、3695個村民小組。 1985年05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7月20日撤銷龍溪地區行政公署,漳州市升為地級市,9月21日原漳州市建制改設薌城區(以境內九龍江西溪別稱薌江而得名),隸屬地級漳州市。
1986年,薌城區分為市區、郊區2部分。市區設東鋪頭、西橋、新橋、巷口、南坑5個街道,共轄48個居委會。郊區設浦南、天寶2個鎮及芝山、石亭2個鄉,共轄82個村、2個居委會。
1988年,市區增設5個居委會(湖內、南豐、東湖、東岳、南坑北);新橋街道船民委員會改稱九龍居委會。郊區浦南鎮增設松州村。
1990年,市區南坑街道增設洋筠居委會。至年底,薌城區轄5個街道(東鋪頭、西橋、新橋、巷口、南坑)、2個鎮(浦南、天寶)、2個鄉(芝山、石亭),共有56個居委會、83個村。
1996年05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38號):將薌城區芝山鎮的古塘、群勇、市尾、塔後、土白、下洲6個行政村,南坑街道辦事處的東岳、岳北、漳糖、東關、南坑、洋筠6個居委會和洋筠1個行政村,巷口路以東屬新華東居委會的部分劃歸龍文區管轄。
1997年,面積264.6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5個街道、4個鎮:東鋪頭街道、南坑街道、西橋街道、新橋街道、巷口街道、芝山鎮、浦南鎮、天寶鎮、石亭鎮。區政府駐南昌路。
2003年,薌城區轄6個街道、4個鎮:東鋪頭街道、西橋街道、新橋街道、巷口街道、南坑街道、通北街道、浦南鎮、天寶鎮、芝山鎮、石亭鎮。
2014年9月,國務院批准同意將南靖高新區,圓山新城(龍海市顏厝鎮、九湖鎮、程溪鎮大部分區域以及薌城區橋南片區)、薌城區天寶鎮成立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直屬漳州市政府管轄。
截至2014年12月10日,薌城區轄三個鎮、六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管委會。即浦南鎮、石亭鎮、芝山鎮;新橋街道、西橋街道、南坑街道、巷口街道、通北街道、東鋪頭街道和金峰開發區管委會、薌城區奶牛場、後房農場、天寶林場、五峰農場。 街道/鎮 直轄 東鋪頭街道 金寶社區、師院社區、東鋪頭社區、新華社區、龍江社區、縣後社區、北橋社區、加禾社區、南台社區、水仙花社區、南昌社區、西街社區、瑞京村 西橋街道 北京社區、延安社區、華南社區、西橋社區、舊橋社區、鍾芬社區 新橋街道 下沙社區、前鋒社區、解放社區、紅星社區、新竹社區、元南社區、華港社區、悅華社區、新城社區、詩浦社區 巷口街道 甘棠宮社區、蒼園社區、鑫榮社區、新浦社區、新鋒社區、新華東社區、巷口社區、東園社區、民主里社區、岳口社區、市尾社區、東門社區、官園社區、浦頭社區、群勇村 南坑街道 騰飛社區、龍通社區、華元社區、東岳社區、洋筠社區、群裕社區、東關社區、漳糖社區、南坑社區、金冠社區、紅旗社區、桃林社區、岱山村、農友村、古塘村、坑頭村、市後村 通北街道 湖內社區、芝山社區、和平里社區、北塔社區、金源社區、漳華社區、團結社區、延安北社區、寶珠園社區、西洋坪村、大同村、金湖村 浦南鎮 浦南居委會、松州村、詩朋村、宏道村、吳浦村、東坑村、謝坑村、園坑村、渡東村、溪園村、蓬萊村、金沙村、後林村、浦林村、布坑村、浯滄村、福林村、浦南村、光坪村、雙溪村 芝山鎮 康山村、渡頭村、上坂村、金峰村、西院村、林內村、前山村、謝溪頭村、甘棠村、上墩村、下碑村、金峰工業區 石亭鎮 蘆山園居委會、寮里村、田邊村、董坑村、後園村、秋坑村、吳門村、南山村、洋尾村、龍秋村、安山村、埔尾村、塘邊村、高坑村、烏石村、仙景村、北星村、北斗村、新厝村、蔡坑村、下高坑村、豐樂村、蔡前村、下蒼村、香坂村 1993年5月,龍海縣撤縣設市(縣級市),轄14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石碼鎮、九湖鎮、郭坑鎮、角美鎮、步文鎮、顏厝鎮、榜山鎮、紫泥鎮、程溪鎮、海澄鎮、東園鎮、浮宮鎮、白水鎮、港尾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
1996年5月31日,國務院(國函[1996]38號)批准同意將龍海市的郭坑鎮,步文鎮的蔡榜、西坑、小港、蘭田、梧橋、湘橋、打山、恆坑、橋仔頭、西洋、書廳、石井、圳頭、東嶼、步文、後坂、田豐、塘北、坂上、孚美、後店、流崗、翁建、登科、科坑、漳濱、石州、浦口、朝陽31個行政村和梧浦行政村在國道324線的西北部分劃歸新設立的漳州市龍文區管轄。
1998年末,全市總面積1115平方千米,總人口76.9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19萬人。轄12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石碼鎮、海澄鎮、程溪鎮、角美鎮、白水填、浮官鎮、港尾鎮、九湖鎮、顏厝鎮、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共有19個居委會、243個村委會。市政府駐石碼鎮。
2003年8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龍海市撤銷石碼鎮設立石碼街道辦事處的批復》(閩政文[2003]243號)同意撤銷石碼鎮,設立石碼街道,石碼街道辦事處所轄行政區域及駐地與原石碼鎮所轄行政區域及駐地相同。
2010年04月國務院批准原龍海市管轄的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古屬海澄縣)升級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直屬於漳州市政府管轄
2012年1月,國務院批准同意將龍海市角美鎮,角美開發區、龍池開發區設立國家級漳州台商投資區。
2014年9月,國務院批准同意將南靖高新區,圓山新城(龍海市顏厝鎮、九湖鎮、程溪鎮大部分區域以及薌城區橋南片區)、薌城區天寶鎮成立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直屬漳州市政府管轄。
截止2014年12月,龍海市轄1個街道、7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石碼街道、海澄鎮(古屬海澄縣)、白水鎮(古屬海澄縣)、浮宮鎮(古屬海澄縣)、港尾鎮(古屬海澄縣)、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古屬海澄縣)、東泗鄉(古屬海澄縣)、隆教畲族鄉(古屬海澄縣)。 龍海市行政區劃鎮/鄉 直轄 石碼鎮 解放東社區、漁業社區、新華社區、九二〇社區、解放北社區、解放南社區、解放西社區、紫雲社區、橋口社區、紫光社區、人民西社區、港口社區、僑村社區、高坑村、登第村、內社村、蔬菜村 海澄鎮 城內居委會、溪頭居委會、大埕居委會、華陽居委會、山後村、豆巷村、玉枕村、嶼上村、黎明村、溪北村、羅坑村、和平村、下埭村、合浦村、內溪村、珠浦村、內樓村、河福村、上寮村、倉頭村、前厝村、崎溝村、埭新村、大成農場白水鎮白水居委會、白水村、方田村、崎岎村、西鳳村、郊邊村、樓埭村、金鰲村、井園村、山美村、庄林村、磁美村、山邊村、下遼村、大下村、下田村浮宮鎮浮宮居委會、溪山村、山塘村、浮宮村、港前村、邱厝村、霞郭村、海山村、海平村、霞威村、埔里村、田頭村、霞圳村、後寶村、丹宅村、美山村、際都村、霞興村、八坑村、漁業村、草埔頭村、溪東農場港尾鎮 梅市居委會、湯頭村、東坑村、古城村、省山村、石埠村、上午村、梅市村、城外村、格林村、沙壇村、考後村、卓崎村、斗美村、深沃村、浯嶼村、古城農場榜山鎮龍江社區、上苑村、文苑村、南苑村、洋西村、崇福村、雩林村、普邊村、翠林村、福河村、北溪頭村、園仔頭村、榜山村、田邊村、蘆州村、平寧村、柯坑村、嶺口村、梧浦村、長州村、嶺口農場紫泥鎮紫泥村、溪墘村、下樓村、錦田村、世甲村、南書村、西良村、安山村、城內村、溪州村、溪霞村、新洋村、仁和村、巽玉村、金定村、甘文農場東園鎮 東園居委會、東園村、南邊村、東寶村、茶斜村、埭尾村、楓林村、新林村、過田村、鳳山村、鳳鳴村、田厝村、秋租村、厚境村、港邊村、秋租農場東泗鄉 虎渡村、太江村、卓港村、東泗村、碧浦村、松浦村、董浦村、松嶺村、西嶺村、水滸村、清泉村、漸山村、下浦村、溪坂村 隆教畲族鄉白塘村、新厝村、紅星村、關頭村、鎮海村、流會村、白坑村、黃坑村、徑內村、新村村 1996年5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38號)同意設立漳州市龍文區:將漳州市薌城區芝山鎮的古塘、群勇、市尾、塔後、土白、下洲6個村委會,南坑街道辦事處的東岳、岳北、漳糖、東關、南坑、洋筠6個居委會和洋筠1個村委會,巷口路以東屬新華東居委會的部分,龍海市的郭坑鎮,龍海市步文鎮的蔡榜、西坑、小港、蘭田、梧橋、湘橋、打山、恆坑、橋仔頭、崎嶺、書廳、石井、圳頭、東嶼、步文、後坂、田豐、塘北、坂上、孚美、後店、流崗、翁建、登科、科坑、漳濱、石州、浦口、朝陽31個村委會和梧浦村委會在國道324線的西北部分劃歸龍文區管轄。
截至2014年1月31日,龍文區下轄藍田鎮、步文鎮、朝陽鎮、郭坑鎮、藍田開發區。 鎮 直轄 藍田鎮 鶴鳴社區、景山社區、毅陽社區、學府社區、福隆社區、西坑村、小港村、湘橋村、蘭田村、梧橋村、東嶼村、圳頭村、蔡坂村 步文鎮 天亭社區、浦東社區、錦綉社區、同昌社區、仁和社區、萬達社區、明發社區、融信社區、長福村、土白村、步文村、下洲村、石倉村、田豐村、坂上村、碧湖村、後坂村 朝陽鎮 朝興社區、孚美村、後店村、翁建村、浦口村、登科村、科坑村、漳濱村、石洲村、打山村、恆坑村、橋仔頭村、西洋村、流崗村、書廳村、石井村、六石村、新石洲村 郭坑鎮 新街社區、鐵路社區、郭坑村、院後村、篁卿村、扶搖村、洛濱村、汐浦村、口社村 藍田開發區 紅田社區、朝陽村、藍田工業園、龍文工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