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長蘭多少人口
㈠ 紹興別名
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面積8256平方公里,人口433萬,其中市區面積339平方公里,人口64萬。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薈萃,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長江三角洲南翼重點開發開放城市。
自 然 地 理
紹興地處中國東南沿海,位於北緯度14分至30度16分,東經119度53分至121度13分,東接寧波,西臨杭州,距上海232公里。總面積7901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01平方公里。東北部為水網平原,西部為丘陵山地,丘陵山地約佔全市面積的2/3。境內四季分明,氣候濕潤,光照充足,年平均溫度16.4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
歷 史 變 革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開始,紹興至今已有約70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越國,成為春秋列國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會稽郡,轄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大部20餘縣,治吳(今蘇州)。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26縣,在今浙江境內有18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同時並山陰、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並餘姚、勤、鄮入句章縣,設吳州,治會稽縣,轄會稽、諸暨、剡、句章4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吳,以原吳州境置越州,是為越州名稱之始,轄縣不變。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駐蹕越州,於翌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是為紹興名稱之由來。府治設山陰,轄山陰、會稽、諸暨、蕭山、餘姚、上虞、嵊縣、新昌8縣。
民國元年(1912)2月,廢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原紹興府轄縣直屬浙江省。24年,設紹興行政督察區,轄紹興、上虞、餘姚、嵊縣、新昌、諸暨、蕭山7縣,專員公署駐紹興縣。25年,改紹興為第三行政督察區,轄縣不變。37年,改名為第二行政督察區,轄14縣(改蕭山為省直屬,增轄鄞縣、慈溪、定海、鎮海、奉化、象山、寧海、四明8縣),專員公署駐餘姚。
1949年5月7日紹興解放。6月設浙江省第十專區,轄紹興市和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蕭山、會稽7縣。10月改為紹興專區。1952年1月撤銷紹興專區,所轄市、縣分劃省戰斧直屬和寧波、金華專區。1964年9月復設紹興專區,轄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5縣。1968年5月改名為紹興地區,並成立紹興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9月改名為紹興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7月,撤銷紹興地區,設省轄紹興市至今,為全國68個省會和中心城市之一,被國家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資 源 特 色
紹興的水資源十分豐富。紹興境內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陽江、杭甬運河,主要湖泊有鑒湖等。水資源總量為58.8億立方米,可供養殖的淡水水面1.7萬公頃。鑒湖水為紹興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優質水源。
紹興的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具有開發潛力和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有鐵、銅、金、銀、鋅、硅藻土、高嶺土、葉臘石、石灰石、花崗岩、石英砂等60多種,其中鐵和銅的儲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儲量為全國第一。
紹興的人力資源厚實。紹興歷來把發展教育、科技作為市策,並已結碩果。當代紹興籍中科院、工程師院士就有38名,正教授級科技人員近千名。全市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3萬人,受良好教育的從業人員266.7萬人,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各類專業人才。
紹興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紹興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秀麗的山水風光和獨特的民俗風情聞名於世。全市現有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近200處,著名的有魯迅故居、古纖道、大禹陵、蘭亭、沈園、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廟等,現辟有酒文化、石文化、書法、佛教、水鄉等多條旅遊專線。全市有旅遊涉外飯店42家。
名 勝 旅 游
紹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是"一座沒有圍牆的歷史博物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遺存、得到印證。築城於公元前490年,是春秋時期140多座諸侯城中6個倖存者之一。歷史上曾兩度為都。中華民族的立國始祖、治水英雄大禹歸葬於此,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發憤圖強於此,書聖王羲之超凡絕倫的《蘭亭序》作於此,陸游千古愛情絕唱的《釵頭鳳》題於此;范蠡、西施、嵇康、賀子章、徐渭、秋瑾、蔡元培、魯迅、周恩來等等歷史人物都哺育於此、根植於此。毛澤東有詩贊:"鑒湖越台名士鄉。"
越城區有:沈園、蘭亭、大舜廟、八字橋、青藤書屋、魯迅紀念館、蔡元培故居、禹陵和禹廟、周恩來故居、香爐蜂、大善寺塔、三味書屋、府山、東湖、吼山風景名勝區。
紹興縣有:柯岩風景區、印山越國王陵、古纖道、宋六陵、羊山石佛寺、香林桂花。
諸暨市有:五泄風景區、西施故里、斗岩風景區、張秋人烈士墓、同山邊氏宗祠。
上虞市有:有曹娥廟、春暉中學、白馬湖、祝英台故里、東山。
嵊州市有:南山風景名勝區、金庭王羲之墓及宗祠、城隍廟、溪山第一樓、嵊州越劇博物館、百丈瀑、馬寅初故居、墓。
新昌縣有:大佛寺風景名勝區、穿岩十九峰、沃洲湖、天燭湖。
紹 興 名 人
勾踐 大禹 秋瑾 魯迅 賀知章 蔡元培 西施 王羲之 陶行知 周恩來 陸游 朱自清 謝靈運
王 冕 竺可楨 錢三強 孟關良 王獻之 沈定庵 曾培炎 孫越崎 范蠡 文種 徐渭 徐錫麟 馬寅初 柯靈 謝晉 馬曉春 計然 王充 魏伯陽 馬臻 曹娥 賀循 謝安 孫恩 孔靈符 慧皎 智永
裘甫 王叔文 良價 陸佃 李光 汪綱 馬歡 王守仁 湯紹恩 姚長子 沈煉 葛雲飛 王驥德
張景岳 劉宗周 祁彪佳 余煌 王思任 陳洪綬 張岱 俞卿 章學誠 史致光 蔣夢麟 何文慶
趙之謙 李慈銘 任頤 徐樹蘭 姚振宗 王金發 汪壽華 王一飛 胡愈之 孫伏園 吳耕民 張秋人
劉大白 杜亞泉 梁柏台 經亨頤 許欽文 俞秀松 張載陽 夏丏尊 許壽裳 許傑 金寶善 陳儀
曹炳章 黃敬 沈志遠 孫伏園 邵力子 馬一浮 周作人 範文瀾 羅家倫 陳建功 徐樹蘭 商震
馬寅初 陳鶴琴 周建人 金寶善 俞菊生 胡愈之 吳覺農 毛漢禮 俞大維 孫越崎 潘先覺 沈土團
謝開基 魯家賢 馮澤雲 毛漢利 金善寶 潘家錚 陳韓馥 沈家驄 徐承恩 庄文恭 邱愛慈 沈守愚
魏道政 杜國光 田庚元 徐德應 吳心平 陳洪鐸 鍾群鵬 周立偉 潘雲鶴 沈寅初 許紹燮 俞勁棪
堵南山 王中英 孫優賢 周炯磐 呂志濤 吳燕玉 何南祥 陳修齋 金兆鈞 王大進 丁正獻 姚惠源
陳翰麟 徐壽波 許溶烈 胡問遂 陳橋驛 俞忠鈺 楊一棟 孫去病 陳道明
紹興故事太多了,走在紹興的小街上,你的腳下就踩著一個故事。所以到紹興一定要找個好導游。當然不是旅遊團那種,最好是一些史學專家,文學家,雜家。
詩游紹興:
http://bbs.hongxiu.com/view.asp?BID=16&pagenum=6&id=2720788&bname=%CF%D6%B4%FA%CA%AB%B8%E8&TITLE=%CA%AB%D3%CE%C9%DC%D0%CB%A3%A8%B6%FE%A3%A9
㈡ 誰知道紹興下邊有哪幾個市(區)
截至2015年底,紹興下邊有: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新昌縣、嵊州市、諸暨市。
2013年10月,國務院2013年112號文件已對浙江省調整紹興市部分行政區域進行了批復。同意撤銷紹興縣,設立紹興市柯橋區。以原紹興縣(不含孫端鎮、陶堰鎮、富盛鎮)的行政區域為柯橋區的行政區域,柯橋區人民政府駐柯橋街道群賢路1661號;撤銷縣級上虞市,設立紹興市上虞區。以原上虞市的行政區域為上虞區的行政區域,上虞區人民政府駐百官街道市民大街987號;將原紹興縣孫端鎮、陶堰鎮、富盛鎮劃歸紹興市越城區管轄。
(2)諸暨長蘭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紹興市是浙江省轄地級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是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文化和生態旅遊城市 、長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 、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東連寧波市,南臨台州市和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位於東經119°53′03"至121°13′38"、北緯29°13′35"至30°17′30"之間,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
全市面積為8274.79平方千米(包含錢塘江水域面積,錢塘江河海分界線採用海鹽澉浦—餘姚西三閘連線),東西跨度130.68千米,南北跨度119.83千米 ,市轄區總面積2942平方公里,人口216.1萬(2013年11月數據) 。
紹興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人居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城市,也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紹興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著名的文化古跡有蘭亭、禹陵、魯迅故里、沈園、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秋瑾故居、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賀知章故居等。
㈢ 紹興的風土人情
先說些我自己的理解。紹興是我的老家,有比較濃厚的歷史,出過很多的名人,魯迅,王羲之,馬寅初,都是很有名的任務。周先生筆下有個孔已己,所以那有個雕塑和咸亨酒家,紹興的老區里,有很多河流和橋,老人們也還是比較和藹的,下面的是來自網路的資料。
紹興
「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咸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紹興概況
長話區號:0575
郵政編碼:312000
位置:位於寧紹平原西部,南屏會稽山,北瀕錢塘江,西連杭州,東接寧波,總面積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平方公里。
區劃:現轄越城區及紹興縣、新昌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人口:426萬,其中市區人口31萬。
紹興名人榜:
1:魯迅,原名周樹人
2:秋瑾,就義於紹興市區古軒亭口
3:蔡元培,原北大校長
4:徐文長,即徐渭。
5:周恩來
6:西施
7:越王勾踐
紹興名勝古跡:
1、魯迅故里
2、鑒湖
3、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4、西施故里
5、柯岩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6、五泄風景區
推薦幾個名人的紀念景點。
紹興魯迅紀念館 順著魯迅路走
紹興吼山 位於紹興市區以東十二公里處的皋埠
紹興放生池 位於曹山上
紹興煙蘿洞 位於紹興市區以東十二公里處的皋埠
五泄(紹興諸暨) 位於諸暨市西北20公里處
西施殿(紹興諸暨) 位於諸暨市城南半公里許浣沙溪畔
紹興簡介及交通 位於於浙江杭州灣畔,會稽山下。
紹興東湖 浙江省紹興市東湖風景區
紹興柯岩 紹興城往西行車12公里
紹興蘭亭 浙江省紹興市蘭亭
紹興魯迅故居 在魯迅紀念館的一側
紹興大禹陵 位於紹興市區東南6公里
紹興會稽山 位於紹興城東南
斗岩(紹興諸暨) 處於諸暨市南部重鎮牌頭鎮西北
大佛寺(紹興新昌) 新昌西南1公里
穿岩十九峰景區(紹興新昌) 位於新昌城西南22公里
紹興沈園 在城內延安路洋河弄
紹興鑒湖 位於紹興城西1.5公里
紹興羊山石佛 位於紹興齊賢鎮境內下方橋
紹興咸亨酒店 魯迅路44號上的「咸亨」發祥地
紹興塔山 浙江省紹興市城區景區,紹興城南端
紹興魯迅百草園 在魯迅故居的後面
紹興三味書屋 魯迅紀念館對面
大通學堂(紹興) 浙江省紹興市府橫街258號
紹興蔡元培故居 在紹興市區筆飛弄西側
紹興棋盤石、雲石 位於紹興市區以東十二公里處的皋埠
紹興八字橋 位於紹興市區八字橋直街東端
紹興古越藏書樓 紹興市區勝利西路503號
紹興青藤書屋 在紹興市區前觀巷大乘弄
紹興戒珠寺 市區西街
紹興秋瑾故居 紹興市區塔山西麓和暢堂
紹興秋瑾紀念碑 浙江省紹興市城區景區
紹興周恩來祖居 浙江省紹興市勞動路369號
紹興府山越國遺址 位於紹興城西府山公園
紹興呂府 浙江省紹興市府橫街258號
禹王廟(紹興) 紹興市東南4公里的會稽山麓
紹興蓮花落(紹興 紹興
紹興石佛寺 紹興石佛寺
西施山遺址(紹興) 在紹興五雲門外有座土丘
馬臻墓(紹興) 紹興
紹興西施山遺址(紹興) 在紹興五雲門外有座土丘
觀宗寺(紹興) 位於寧波市區靈橋路
土谷祠(紹興) 紹興失區
紹興市香爐蜂 紹興市稽山門外
紹興市印山越王陵 位於紹興市區西南12公里
紹興市風雨亭 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府山西南峰
紹興新昌十里潛溪 出新昌縣城西5公里,經茶壺
紹興府山景區 位於紹興市區西南
紹興蕺山景區 位於紹興市東北面
紹興蘭亭景區 地處紹興市郊西南
紹興塔山景區 位於紹興市區西南
紹興古纖道 位於紹興縣柯橋鎮、湖塘鎮地界的
紹興百丈飛瀑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王院鄉境內
紹興城隍殿 浙江省紹興市安昌古鎮
紹興曹娥廟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
紹興師爺館 浙江省紹興市安昌古鎮
紹興作為年號
南宋皇帝趙構年號(1131年 - 1162年)';
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年號(1151年 - 1163年)。
㈣ 說說地名「楊家樓」 一詞中的「專名」與「通名」
楊士安
研究任何一個問題,首先必需把概念搞清楚。一個概念的內涵或外延不清楚,往往可能會產生出差錯來。地名的「專名」「通名」也是這樣,如果混淆,就可能張冠李戴。任何一個地名都是由「專名」和「通名」構成的。所謂「通名」,是表示地名所指地理實體類型的詞,也就是所謂的地名的類概念,往往放在專名後面(亦有放在前面的,如鳳儀樓、山下楊、水霞張)。所謂「專名」,是表示同類地理實體中某一個體的詞,一般綴於「地名通名」之前。例如浙江省、諸暨市、草塔鎮、楊家樓村等地名中的省、市、鎮、村是地名中的「通名」,浙江、諸暨、草塔、楊家樓是地名中的「專名」。也有的詞在地名中原來是「專名」,後來卻轉化為「通名」的情況,如「江」本來是長江的專名,「河」本來是黃河的專名,以後卻演變成為河流的通名。
一、楊家樓概況
「楊家樓村」是浙江省諸暨市西南部草塔鎮的一個行政村,今屬大唐街道。
明清間,楊家樓屬諸山鄉十七都。十七都共四圖。包括楊家樓、楊餘、後趙、楊村、燕子塘、李家塢、時村、前楊、石扁擔、王村子、新宅、前宅、元豐塘、大山下、何村、斗塢、下汪、滿齊塘、牆下、溪北(下溪北)、後畈、寶珠橋、下水磨、馬村、上庄、合溪口、楊積古塘、禮家塢、何家塔、牌軒畈等地方。
1925年《諸暨民報五周紀念冊》載:諸暨舊分城為7隅,城外24鄉,85都。其中「諸山鄉」領都3。及創設自治,乃畫為區,區又畫為鄉,諸暨凡8區71鄉。其中小西區8鄉,即:諸山、冠山、城山、泄山、雍平、康樂、槑溪、蒓塘(《社》12頁)。楊家樓屬「蒓塘鄉」。
解放前夕楊家樓則屬於「南屏鄉」。其時「南屏鄉」其地北接古塘鄉,西連藏綠鄉,西南鄰大地鄉,南毗梅山鄉,東南緊靠諸山鄉,東北與草塔交界。
清《光緒諸暨縣志·山水志》載:「楊家溇,村在(石瀆)溪北。南有一山,小而平坦,橫列如屏,名南屏山。舊於此設南屏鎮,後廢。前環石瀆,後枕泄溪,二水交注,別分一溇,稱楊家溇。康熙乙酉(1705)舉人、山東兗沂河道楊三炯(楊千木,1669-1736),常州府知府楊瑛(楊偀,1689—1751)故里。里有『天祐庵』,明萬曆間里人百歲翁楊義峰(楊天鶴,1527—1626)建,今毀。庵後有『天元塔』,亦百歲翁命其孫萬曆己未(1619)進士、安慶府知府肇泰(1583-1662)建。又有『圓通庵』,元天歷二年(1329)建)」(卷11第14頁)。
1982年12月版《諸暨縣地名志》載:時楊家樓(光明大隊、南屏大隊、南前大隊)屬五泄區南山人民公社管轄。「南山,解放初建制為南屏、梅山兩鄉,1956年兩鄉合並,各取一字定名為南山鄉。1958年公社化後,諸山鄉部分大隊並入南山為南山管理區。1961年改名為南山公社。1969年初並入草塔公社。1971年7月分開,仍名南山公社」。「楊家樓:宋時,祖先楊千十公(楊遷,1190-1237)由義烏柳村遷此定居。據傳,祖先來時,隨身帶來祖宗神牌無處放置,就掛在村前的楊柳樹上,因姓楊,故曰『楊掛柳』。後子孫繁衍,建立楊氏宗祠,牌位入堂安放,乃改名楊家樓。位於諸暨縣城西面。距城12公里。東連新宅,南接新橋,西至竹篷,北毗五利。系丘陵地區。人口2221人,為南前、南屏、光明大隊駐地」(300頁)。
《地名志》中對相關大隊記述如下:
「光明大隊:因村居楊家樓大村後面,故原名『後村』。1958年大躍進時,為爭奪紅旗,避音『後』字,乃改名為『紅旗』,1961年南山與草塔合並,因重名,改名為『光明』。人口851人。耕地面積640畝,以水稻生產為主,兼營茶桑。駐地楊家樓」。
「南前大隊:位於楊家樓村前面,故曾名『前村』。1958年分東西兩隊,該隊住在前面取名『東升』,意為旭日東升,1981年10月1日,因重名,以村前南屏山得名為『南屏』。人口650人,耕地面積555畝,以水稻生產為主,兼營茶桑。駐地楊家樓」。
「新宅大隊:元時,祖先楊元良公原居楊家樓,後因兄弟分居,新建住宅,故稱『新宅』。位於諸暨縣城西面,距城11.5公里,東接草塔鎮麻園,南連瀆溪江,西北毗楊家樓。系丘陵地區」。
「新橋大隊:原名『前楊』。1967年在村前瀆溪江上新建了一座橋,故改名為『新橋』。因住在楊家樓前面,故稱『前楊』」。
1992年5月合草塔鎮、南山鄉為今草塔鎮。楊家樓屬草塔鎮。
據2006年9月由諸暨市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印的《諸暨市行政村規模調整資料手冊》載:「從(2006年)9月1日開始,我市圍繞「規模調大,實力調強,班子調好,布局調優」的具體目標,全面啟動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經過一個月的精心組織實施,至9月底,全市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己圓滿完成,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市1301個行政村調整為468個行政村和33個社區(居委會)……」。規模調整後,草塔鎮有行政村18個:即蒓塘東村、蒓塘西村、大地、杭金七村、靈水、龍珠里、南山、屏塢、蒲岱、橋頭、青山、上下文、上余、溪南、興隆、楊家樓、張家、朱家。
2019年6月21日,諸暨市人民政府發出《關於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撤銷大唐鎮和草塔鎮建制,組建大唐街道。新組建的大唐街道轄28個行政村、7個社區、1個居民區,街道辦事處駐地原大唐鎮開元東路75號」。大唐街道7個「片區」分列如下:1. 城山片區:開元社區、箭路社區、路西社區、盛唐社區、雍平社區、興唐居民區。2. 柱山片區:馬店新村、柱峰村。3. 冠山片區:里蔣村、銀杏村、冠山村。4. 柱山片區:輕紡城社區、中興社區、黎明社區、柱山社區、柱嵩社區。5. 草塔片區:天元社區、草塔社區、蒓塘社區、朱家社區、杭金七村、張家村。6. 南山片區:靈水村、楊家樓村、上余村、龍珠里村、南山村、蒲岱村。7. 青山片區:橋頭村、興隆村、屏塢村、上下文村、青山村、大地村。
今楊家樓村由原南屏(楊家樓)、南前(楊家樓)、後村(楊家樓)、新宅(新宅、官倉庵、溪北)、新橋(前楊、墳安、原豐塘)5個行政村合並而稱「楊家樓村」。屬大唐街道南山片區。
二、「楊家樓」一詞中的專名「楊」
在地名「楊家樓」一詞中,其專名即「以國為氏」的姓氏「楊」。在姓氏起源中,「以國為氏」者頗多,所謂「以國為氏」,即以古代某「諸侯國」命名為氏。諸侯國,即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最高統治者天子對其封地之稱呼,亦可稱為「諸侯列國」或「列國」,封地最高統治者被賜予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漢時「郡縣制」與「封國制」並存,但「國」屬於行政區劃,與「郡」之行政地位相當。
據史料記載,周滅商後,周天子分封天下,是時「諸侯國」林立。《呂氏春秋·觀世》謂「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荀子·儒效》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為防止獫狁進攻, 周宣王 (姬靜,?-前782)封其子尚父(呂望,即姜子牙,?—約前1015)為「楊侯」,建立「楊國」(在今山西省 洪洞縣 一帶)。據2003年陝西省眉縣楊家村窖藏青銅器《四十二年逨鼎》(2010年 重慶出版集團 出版)記載為前786年, 周宣王 命大臣逑輔佐尚父,尚父之楊國被 晉獻公 (?—前651)所滅,楊被封給獻公之弟伯僑(前724—?),就是後來的 羊舌氏 家族(如:羊舌食我,?-前514)。興亡年代:前786年至前7世紀(晉獻公時,亡於 晉國 )。
《國語·鄭語》對於兩周時中國存在之諸侯國亦有記載:「史伯對周宣王之弟鄭桓公友(?-前771)說:「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這諸多國家中,楊國一直被史學家認為在山西洪洞縣境內。另外,復姓「諸稽」(如《越絕書》中的諸稽郢)亦是「商滅諸稽(諸暨國)」(見《國語·吳語》)之後「以國為氏」的。
古「楊」通揚、陽、羊。古楊國位於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的曲亭鎮范村一帶。洪洞縣古稱楊縣,屬平陽郡。隋屬臨汾郡,隋末改為洪洞縣。楊國由姜姓揚國、姞姓楊國演變為姬姓楊國。故楊氏始源於炎帝後裔姜姓戎族陽氏、揚氏,商代中期並於黃帝後裔姞姓,周代時期歸屬於周王室的姬姓。楊氏後人建立了隋朝和五代十國的吳國,以及氐人仇池國楊氏、雲南大義寧國楊氏、南宋起義軍「大聖天王」楊幺(1108—1135)、稱帝的楊安兒(?—1214),元初起義軍領袖楊鎮龍(生卒年月不詳,約生於宋理宗年間)等楊氏名人。現楊姓為中國第七大姓,現人口約4500萬。
江浙一帶楊氏多尊伯僑為第一世(受姓始祖)。茲擇《暨陽南屏譜》《暨陽西青譜》及《浦陽(浦江)龍溪譜》3譜對楊氏始遷祖略作介紹如下:
(一)民國二十四年乙亥(1935)《暨陽南屏楊氏宗譜》載:「
第一世 【楊 遷】(1190.7.10-1237.11.19,即南宋紹熙元年庚戌六月初六日至嘉熙丁酉十一月初一日,行千10),字居敬,號松屏,為南屏始祖,配潘氏(1191.3.6-1254.8.25,生於宋紹熙辛亥二月初九日,卒於寶佑甲寅七月十一日)。生2子:自昭、文昭。
(二)據1947年續修《暨陽西青楊氏宗譜·外紀》載:「
第五十五世 【楊仁壽】生禮寵、禮宗。
第五十六世 【楊禮寵】生元、亨、利、貞。楊禮宗。生念五。
第五十七世 【楊 元】行萬一,字萬里,號雲開;生禮(千一)、壯(千二)、千三、千五、千七。楊亨,行萬二;生千四、千六、千八。楊利,行萬三;生千九。楊貞,行萬四;生千十、千十一。楊念五。
第五十八世 【楊 禮】行千一,居暨西楊煥。楊壯,行千二,字兆隆,號克興,郡國大夫;生班。楊千三。楊千五,居新昌彩煙山。楊千七。楊千四,居新昌彩煙山。楊千六。楊千八。楊千九,居毗陵之潘墅。楊千十,居暨西南屏。楊千十一。楊念五。
第五十九世 【楊 班】(1248.1.28-1317.5.7,即宋淳祐戊申正月初一日至元延佑丁巳四月十五日)。居暨西恆里(橫里,今諸暨市五泄鎮西皇村)。
(三)民國辛未(1931)重修《浦陽龍溪楊氏宗譜(清白堂)·行傳》卷三載:「
第一世
【楊綱】,行百一,懿公之長子,字處直,百八公之兒也。因訪弟來茲,怡怡不忍離,且愛山水明秀,遂卜居於溪之西,為楊家始祖。生於紹興乙亥二月十五日(1155.3.19),卒於嘉定辛巳八月二十日(1221.9.7)。娶呂氏,生於紹興己卯九月十九日(1159.10.31),卒於紹定己丑二月十三日(1229.3.10)。合葬烏傷墓。生三子:述、選(千13)、遜。
【楊正】,行百八。尚書炎( 楊炎,唐德宗時宰相, 727—781)公之裔,副使崇勛公四世孫。祖沂中公(即楊存中,1102-1166),父懿公之次子也。字處端。建炎間(1127—1130)隨祖扈駕南渡,遂居杭。淳熙八年(1181)贅浦陽溪東之葉氏,遂為溪東楊氏第一世祖。生於宋紹興庚辰三月初一日(1160.4.9),卒於嘉定壬午十二月初二日(1223.1.5)。配葉氏,生於隆興癸未八月初八日(1163.9.8),卒於嘉定癸未十一月十五日(1223.12.8)。合葬烏傷大墎。生三子:遠(千9)、遷(10)、還。楊士安註:「楊正」當即「楊貞」。
第二世
【楊遠】(行千9),字行敬。行實詳見《別傳》。生於淳熙丙午年八月廿三日(1186.10.7),卒於寶祐丙辰四月廿六日(1256.5.22)。娶義烏何氏,生於淳熙己酉五月初九日(1189.5.25),卒於嘉熙戊戌三月十七日(1238.4.3)。合葬烏傷大墎左。生三子:原、道、本。
【楊遷】,(行千10),字居敬。遷諸暨楊家樓。娶潘氏。合葬南屏山。生二子:德一、德二。
【楊述】(行正7),字修敬。生於紹熙壬子十月十三日(1192.11.19),卒於寶佑戊午三月廿四日(1258.4.29)。娶王氏,生於慶元丙辰二月初七日(1196.3.8),卒於景定辛酉七月十一日(1261.8.8)。合葬溪西大墳頭。生一子:元。
【楊選】(行千13),字一敬。生於慶元丁巳九月初一日(1197.10.13),卒於景定癸亥十月十六日(1263.11.17)。娶陳氏,生於嘉泰甲子六月初四日(1204.7.2),卒於……」。
三、「楊家樓」一詞中的通名「樓」
前面已經說到,在有的地名用詞中,由於構詞形式的不同,「專名」和「通名」常常會發生變化。如「楊家」一詞中,「專名」是「楊」,通名是「家」;「楊家樓」一詞中,「專名」是「楊」或「楊家」,通名是「樓」或「家樓」;如「楊家樓村」一詞中,「專名」是「楊家樓」,而通名是「村」。而「村」又有「自然村」和「行政村」之別。
家,本意是屋內、住所。引申為安家落戶、定居,家還可引申為家族的住房、住地等意。
宅,亦住所義;如言住宅:家宅、房子(多指較大者)、深宅大院。居住:宅心仁厚(居心仁義厚道)。
樓,本義指兩層以上之房屋,樓房。《說文》:「樓,重屋也」。《史記·平原君列傳》:「平原君(趙勝,?—前251))家樓臨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樓上,臨見,大笑之」。《古詩十九首》之三:「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也指樓房的一層。唐王之渙(688—742)《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泛指一切樓狀物。《左傳·宣公(衛宣公衛晉,?—前700)十五年》:「登諸樓車」。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秋風辭》:「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後漢書·鄧禹(2—58)傳》:「光武( 光武帝劉秀, 前5—公元57)舍城樓上,披輿地圖」 。
「家樓」一詞,可以看作是「同義疊用」,地名中的「樓」或「家樓」都應該是泛指,並不是特指某幢樓房。都是「宅」的意思。即「族姓聚居處」之義。如「斯宅」,應相當於「斯家樓」,即斯姓族人聚居之處也。「陳宅」相當於「陳家樓」,即陳姓族人聚居之處也。諸暨有地名「邵家樓」,原屬璜山區化泉公社。當然就是邵姓族人聚居之處了。
1993年12月《諸暨地名》一書中,與「樓」有關的地名有:01城關鎮:35曲山弄樓毛家、38桑園陳鍾樓橋、87新屋下樓村;02大唐鎮:19樓家;03應店街鎮:35樓家塢;04次塢鎮:40樓家橋;11楓橋鎮:13新建樓家、25艷陽*樓家、26開先*樓家、27新躍*樓家;13全堂鎮:4單家甸樓家;16三都鎮:38樓店;19馬劍鎮:11栗樹坪古樓;22草塔鎮:27後村*楊家樓、28南前*楊家樓、29南屏*楊家樓;23王家井鎮:9樓城樓城、48樓許、58文周*鳳儀樓、59鳳儀樓*鳳儀樓;24牌頭鎮:7小硯石樓屋包家、17鳳樓樓家宅、49樓瑤駕下樓家上樓家、57上樓宅上樓宅、66樟塔東後樓樓家;27街亭鎮:34毛家樓家塢、37黎明樓家;28化泉鄉:8邵家樓;32浬浦鎮:3樓童、11陳高塢樓家井、15白杜塢古樓亭;33西岩鄉:1泄頭外樓高塢里樓高塢(數字為地名編號)。其中有「樓家」多處,這當然是與姓氏「樓」(專名)有關。有的則不止一個專名,如樓毛家(樓、毛)、鍾樓橋(鍾、樓)、樓童(樓、童)等。
湖南省寧鄉市有5A級景區 「花明樓」,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原名花門樓,是湖南省寧鄉市東南部的一個美麗小鎮,東距省會長沙20公里,西距毛澤東(1893—1976)故里韶山30公里,是革命偉人、已故前國家主席劉少奇(1898—1969)同志的故居。
今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萊蕪縣亦有地名「楊家樓」。相傳明朝正德(1506—1521)年間,楊姓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建村。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楊家樓村屬萊蕪縣顏庄區;今屬鋼城區里辛街道辦事處管轄。
全國有以「家樓」作「通名」的地名多處。如:北京市朝陽區將台地區有地名安家樓,北京市朝陽區望和橋芍葯居北里小區太陽宮地區辦事處尚家樓社區,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有相家樓村 ,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大盛鎮下轄有田家樓行政村,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有洪家樓街道辦事處,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安德街道時家樓村行政村,湖北省紅安縣華家河鎮有祝家樓村,陝西省榆林市橫山區魏家樓鎮,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上村村闕家樓。
上面說到,「『村』又有『自然村』和『行政村』之別」。「自然村」和「行政村」之區別在於:1.組成不同:「自然村」是由村民經過長時間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行政村」是鄉政府管理的一個村級行政單位,一般由一個大一些或幾個小一些的「自然村」組成。2.隸屬關系不同:「自然村」隸屬於「行政村」。「自然村」受「行政村」村委會和村黨支部的管理和領導。3.管理不同:「行政村」的管理實行的是村民自主管理,權利在於村民委員會。而「自然村」不存在村民委員會。
在規模上,有的一個「行政村」由幾個「自然村」組成,有的則是一個「自然村」由幾個「行政村」組成。如「大唐街道杭金七村」由七個自然村組成(張淮、橫坂塘、下市頭、平闊、顧家、清臣房、楊方),據說,「東白湖鎮日溢村」是由11(方言「日溢」與「十一」同音)個小自然村組成。大多則是一個「行政村」由多個「小自然村」組成。根據諸暨主目前的情況,民間多稱原「大隊」一級為「自然村」,原「生產隊」或更小一級被稱作「小自然村」。
四、相關典籍中的楊家樓:
這是幾種已經收集,卻未用於文章的資料,丟了可惜,就作為《附錄》保存在這里,或許對讀者會有用。
○「循吏:楊肇泰(1583—1662)。楊三炯(1669-1736)、楊偀(1689—1751)。儒林:楊學泗(1629-1702)。文苑:楊肇祿(1623-1687)。孝友:楊宗暉(1348-1387)。義行:楊文燦(1672-1716)」。以上均附里居楊家樓(見《康熙諸暨縣志·人物》卷30第10頁)。
○「順治五年(1648)石仲芳之黨湯梁七倡亂,以紫閬為巢穴,士民奔撫轅請剿,官軍入境,仲芳就撫,梁七亦解散免死。十六年(1659)復叛,楊家樓楊學泗以計擒之」(《光緒諸暨縣志·兵備志》卷15第13頁)
○「粵匪入寇浙東。辛酉(1861)四月金華陷,自是官兵驛騷,邑城戒嚴。八月廿五日(1861.9.29),賊由浦江竄入西南鄉,形蹤飄忽不敢停。九月初,浦義既陷,遂大股由東南入,蹂躪花亭、開化、龍泉、金興等鄉,有騎賊直驅街亭以下,登半爿山,遙望城中片刻而回。十三日(1861.10.16),西南鄉團分路殺賊(邊壽團殺賊於牌頭,周姓團殺賊於布穀嶺,楊家樓、草���等團殺賊於庄崗嶺),約官兵會剿不果,團旋敗散」(《光緒諸暨縣志·兵備志》卷15第16頁)。
○「貢副楊學泗,字魯嶧。居諸山鄉楊家樓」(《光緒諸暨縣志·科第表》卷25第4頁)。
○「楊宗暉(1368—1387),楊家樓人。父叔器為掾,獻《魚鱗冊》(《浙江通志》),以大紅花綾裝面,上惡之曰:『吾方以儉率天下,安得違式?』命誅之(《章志》)。宗暉赴法曹訴曰:『此宗暉實為之。不忍陷父以死罪,請代死』。法曹上其辭,許之,竟受戮死,時年十九。族人建祠『天元塔』左。九月三日歲祀焉(《樓志》)」(《光緒諸暨縣志·人物誌》卷29第6頁)。
○「進士第。在(諸山鄉)十七都楊家樓。明萬曆己未(1619)進士楊肇泰(1583—1662)居宅,中有『福持堂』。今廢」。「存園。在楊家樓。楊學泗(1629—1702)著書處。今圮」。「觀察第。在『存園』前。學泗子、山東兗沂河道楊三炯(1670—1737)居第」。「醉春草堂。在楊家樓。乾隆辛卯(1771)舉人楊垂(1723—1790)別業」。
「楊孝子故宅。在楊家樓天元塔後。孝子楊宗暉居此。今改為『孝子祠』」(《光緒諸暨縣志·坊宅志》卷41第17頁)。
○據1925年《民報五周紀念冊》載:
私立南屏小學在楊家樓,建於庚戌年(1910)正月。
十二年(1923)楊家樓楊姓因重築陳家堰與草塔趙姓激成族斗(以上《概》86頁)。
光緒二年(1876),兼溪周寶榮、楊家樓楊鳳林始引英人何稏德及國人戴恩泉由杭來暨,先設堂於大兼溪。斯時信之者少,教徒僅寶榮親族十餘而已。其後漸及三都,又設堂焉。而英教士則賃居南門外石塔頭(以上《概》104頁)。
光緒十七年(1891)楊茂林始引神甫舒安德入邑,……王紹桂起事,會於斗子岩,建方長白旗,題曰「古春同緣會助王滅教」。西南鄉由是鼎沸。如草塔,如三戚,如楊家樓,如嶺上畈,如牌頭等,凡屬教徒,挨戶搜檢,非焚劫,即毆辱,無倖免者(以上《概》105頁)。在暨凡3081。城設總堂1,神父主之,教徒1492,鄉設分堂,……曰三都、楊家樓、青口、前楊(以上《概》107頁)。
西鄉之楊家樓最號強悍。或聚族而斗,或擒人於市,官不能禁(以上《風》12頁)。
小西十七、十八兩都間有清潭廟,是日集八村子弟,備旗鑼叉銃,向置龍燈家迎回廟中,謂之「接龍」。……遊行霍村、楊家樓等八村之間凡三晝夜(以上《風》15頁)。
西南諸鄉,起團練以抗之。十三日(1861.10.16),邊壽團與戰於牌頭,豐江團與戰於布穀嶺,草塔團與戰於庄崗嶺,斬殺400餘,奪其旗幟。明日,草塔團、楊家樓團復敗之於蒲袋嶺(以上《掌》1頁)。
二十都、楊家樓民尤強悍(以上《掌》21頁)。
楊香圃名蘭生,又名蕊,楊家樓人(以上《人》14頁)。
會集,唯牛市及楊家樓、西牆弄等純為交易,別無演戲、迎賽之舉……三月初一日,小西楊家樓、南區牌頭、大西蔣塢廟(以上《社》11頁)。
同善社發生於四川,……是社於民國九年(1920)始入縣,設立分社於登仕橋里。不數年,分社遍於全邑,……西鄉如草塔、燕至堂、梅山、下汪、庄餘霞、逢村、瀆溪、上分、西青、楊家樓、泄山、鳳儀、三都(以上《社》88頁)。
石井堰者,有史家、陳家二支堰。陳屬楊家樓楊姓,史屬鄰村草塔趙姓(以上《社》89頁)。
清時楊家樓人腰刀挾刃,擒人數十里外,反縛其手,以一繩牽之,出入村落,人不敢問。佃田不納租,索借不言償,差役亦無敢入其村者。後以「白旗黨」之亂,死數人,歷政遇事,又務為嚴法治之,風悍稍變(以上《社》91頁)。
2021年9月22日
㈤ 紹興有多少鄉鎮
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是蔡元培、魯迅、周恩來的故鄉,毛澤東主席稱紹興為「鑒湖越台名士鄉」。
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面積8256平方公里,人口434萬,其中市區面積339平方公里,人口64萬。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薈萃,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長江三角洲南翼重點開發開放城市。面向新世紀,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努力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旅遊大市,爭取到2010年全市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20年達到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歷史沿革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開始,紹興至今已有約70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越國,成為春秋列國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會稽郡,轄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大部20餘縣,治吳(今蘇州)。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26縣,在今浙江境內有18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同時並山陰、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並餘姚、勤、鄮入句章縣,設吳州,治會稽縣,轄會稽、諸暨、剡、句章4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吳,以原吳州境置越州,是為越州名稱之始,轄縣不變。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駐蹕越州,於翌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是為紹興名稱之由來。府治設山陰,轄山陰、會稽、諸暨、蕭山、餘姚、上虞、嵊縣、新昌8縣。
民國元年(1912)2月,廢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原紹興府轄縣直屬浙江省。24年,設紹興行政督察區,轄紹興、上虞、餘姚、嵊縣、新昌、諸暨、蕭山7縣,專員公署駐紹興縣。25年,改紹興為第三行政督察區,轄縣不變。37年,改名為第二行政督察區,轄14縣(改蕭山為省直屬,增轄鄞縣、慈溪、定海、鎮海、奉化、象山、寧海、四明8縣),專員公署駐餘姚。
1949年5月7日紹興解放。6月設浙江省第十專區,轄紹興市和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蕭山、會稽7縣。10月改為紹興專區。1952年1月撤銷紹興專區,所轄市、縣分劃省政府直屬和寧波、金華專區。1964年9月復設紹興專區,轄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5縣。1968年5月改名為紹興地區,並成立紹興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9月改名為紹興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7月,撤銷紹興地區,設省轄紹興市至今,為全國68個省會和中心城市之一,被國家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行政區劃
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近2500年建城歷史,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鄉和名士之鄉之稱。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經濟發達,民眾富裕。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
為配合城鎮化戰略需要,經深入調研,徵求民意,反復論證,紹興市6個縣(市、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全部獲省政府批准實施,至此,全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全部完成。縣(市、區)的城區面積由447平方公里擴大到950.25平方公里;全市中心鎮規模相應擴大,鄉鎮數從135個減少到98個,街道數從6個增加到20個,為全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民族宗教
先秦時期,紹興地區主要為於越族的聚居地。秦漢以後,隨著中原漢族的大量南遷,民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漢族在紹興佔了主導地位。同時,也有少量的少數民族居民在紹興居住。1978年以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紹興少數民族居民也有較大增加。
紹興系多種宗教並存、群眾宗教信仰多樣之地。
道教流傳最早。東漢煉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陽參照「大易」、「黃老」和「爐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參同契》一書,首次系統論述道教煉丹術,被後世譽為「萬古丹王」;東晉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論家葛洪,曾結廬會稽,煉丹修行。
稍後印度佛教傳入會稽。東漢中平年間(184~189),由安息國(今伊朗)高僧安世高來會稽弘傳佛教。此後,紹興高僧輩出,名剎林立。高僧中以梁佛教史學家慧皎、隋唐三論宗創始人嘉祥大師吉藏、唐代華嚴宗四祖清涼法師澄觀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價最著名;名剎中,最有影響的有三論宗祖庭會稽嘉祥寺、曹洞宗中興道場雲門寺、奉供江南第一大佛的剡縣大佛寺、諸暨五泄禪寺,郡城大善寺、開元寺、龍華寺、戒珠寺等。各種宗派諸如華嚴宗、律宗、凈土宗、密宗、三論宗、禪宗等都在境內流傳。唐代,越州成為江南佛教活動的重要場地和對外交流的驛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圓仁、圓珍、空海四家,都曾來越州求法,學成回國創宗弘傳,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遠影響。1982年,日本空海訪華團來紹興尋根問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話。
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宗教輸入中國。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國傳教士包爾騰、法籍神甫謝培德等人,先後來紹傳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後,各國傳教士紛至沓來,足跡遍及紹興城鄉,以施粥、施米、施布等方式發展教徒,並廣建教堂。至民國8年(1919),紹興地區有基督教堂(所)124處、教徒2955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內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繕,一些著名法師升座講經,重大佛事活動相繼舉行;道教已近湮滅;基督教、天主教會擺脫外國教會勢力控制,經過愛國愛教的革新運動,獲得健康發展。據1990年不完全統計,全市有宗教信徒5萬余名,約占總人口的1.2%,其中基督教徒4.43萬名、天主教徒365名、佛教僧尼252名、三皈依信徒約1.25萬名;全市有各教各級愛國組織18個,各教活動場所218處。教徒在各個領域勞動、生活和參加宗教活動,愛國愛教,心情舒暢。
物產資源
紹興的水資源十分豐富。紹興境內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陽江、杭甬運河,主要湖泊有鑒湖等。水資源總量為58.8億立方米,可供養殖的淡水水面1.7萬公頃。鑒湖水為紹興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優質水源。
紹興的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具有開發潛力和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有鐵、銅、金、銀、鋅、硅藻土、高嶺土、葉臘石、石灰石、花崗岩、石英砂等60多種,其中鐵和銅的儲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儲量為全國第一。
紹興的人力資源厚實。紹興歷來把發展教育、科技作為市策,並已結碩果。當代紹興籍中科院、工程師院士就有38名,正教授級科技人員近千名。全市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3萬人,受良好教育的從業人員266.7萬人,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各類專業人才。
紹興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紹興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秀麗的山水風光和獨特的民俗風情聞名於世。全市現有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近200處,著名的有魯迅故居、古纖道、大禹陵、蘭亭、沈園、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廟等,現辟有酒文化、石文化、書法、佛教、水鄉等多條旅遊專線。全市有旅遊涉外飯店42家。
經濟社會
200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313.9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增速為近七年來最高;財政總收入128.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4.4億元,分別增長20%和27.5%(由於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原因,財政總收入按新口徑計算為76.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0.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5億元,增長16.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0元,分別增長18.9%和13.5%。去年我市還被評為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和《福布斯》「2004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9位,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居全國第42位、浙江省第3位。
一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為契機,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突出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積極緩解要素制約,促進穩健發展。認真研究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政策調控和指導服務,採取積極措施緩解要素制約。實施擴大增量、盤活存量、促進集約利用的政策措施,全面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開發區(園區)從75個削減到13個、投資密度提高到每畝116.7萬元,收回拋荒、閑置土地1.6萬余畝。加大電源和電網建設力度,對熱電企業多發電和企業自備發電實施財政補貼的資金達近3億元,公用熱電廠新增發電容量25萬千瓦,企業自備柴油發電機新增容量86萬千瓦,變電容量新增338萬千伏安。積極拓展融資渠道,推進金融創新和銀企合作,本地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比年初增加242億元和208億元,企業異地貸款新增171億元。繼續做強做大「紹興板塊」,浙江海越、浙江展望、稽山控股、新和成、精工科技、盾安環境、京新葯業等7家企業實現上市,上市公司數量和籌資額保持全省地級市首位。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集約發展。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要求,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推動產業升級。圍繞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大企業和名牌產品培育力度,著力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工業性投資378億元,增長17.5%,限額以上非紡產業投資比重提高到62.2%;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8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1家,新獲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10隻;銷售收入超30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10家,其中2家超50億元;工業企業經濟效益評價考核得分223.3分,列全省第二位。建築市場進一步拓展,完成產值758億元,增長26.6%。認真貫徹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免徵農業稅,增加對糧食生產的補貼,全市財政預算內支農支出達到5.3億元,增長20.3%。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播種面積224.2萬畝,總產量95.3萬噸,分別增長6.6%和13.7%,種糧效益有所改善;農業產業化步伐繼續加快,新增農業龍頭企業67家、特色農業基地201萬畝、市外農業基地153.7萬畝。加強對服務業發展的引導和激勵,制訂紹興大城市商貿服務業發展規劃綱要及若干意見,強化旅遊節會資源整合和宣傳促銷,積極採取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措施,推進服務業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4億元,增長14.9%;接待國內外遊客122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95.2億元,分別增長18.3%和19.1%;商品房銷售額75.7億元,增長36.5%。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落實出口退稅政策,鼓勵發展加工貿易,改善服務環境,開放型經濟保持較好發展態勢。合同外資16.7億美元,增長11.3%,實到外資8.2億美元,增長10.9%;實現進出口總額86.6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66.1億美元,分別增長45.3%和45.8%;外經合作進一步拓展。
提升城鄉建設水平,促進統籌發展。編制完成了杭州灣紹興工業新城區總體規劃、中心城市西南片分區規劃和迪盪新城規劃。重點工程建設投資156.7億元,完成調整後的年度計劃任務;「雙十」系列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7.5億元,當年完成投資56億元。柯袍快速干線、杭金衢高速公路紹興縣連接線一期、勝利西路和人民路等市區道路延伸、八字橋歷史街區核心保護區和秋瑾故居保護、220千伏濱海輸變電、紹興縣鑒湖中學、蘭亭保護整治一期以及城中村改造金雞塘、大樹江等組團建設工程建成或基本建成,曹娥江大閘及閘前大橋、甬金高速公路、104國道上虞和新昌段、嵊新污水處理廠、諸暨石壁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相繼開工建設。袍江、柯橋和鏡湖新區的開發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各縣域中心城市建設力度繼續加大,諸暨城西工業新城、上虞城北新區、嵊州城南新區、新昌七星新區功能配套進一步完善,成為城市建設和招商引資的新亮點。「百村小康示範、千村改造整治」、「千里清水河道」、「千里綠色林帶」工程建設進展明顯。市區開展城市管理「十大整治」,城中村改造拆遷107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建築12萬平方米。著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小舜江區域供水工程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著力加強社會事業,促進協調發展。「爭做文明紹興人、爭創全國文明城」活動有序推進,「膽劍精神」的弘揚使「紹興精神」得到了升華。文化事業繁榮活躍,成功舉辦「七藝節」分會場和閉幕式,紹劇《真假悟空》榮獲「文華大獎特別獎」。教育事業積極推進,在全省率先實現創建教育強縣「滿堂紅」,有6個鄉鎮(街道)成為首批教育基本現代化鄉鎮,高校在校生超3萬人,蘭亭書法藝術學院建成。實施人才工作五年規劃,引進各類人才1.72萬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斷加強,防止禽流感、非典等工作成效明顯,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網路逐步完善,各縣(市、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建立,參加人口達到293萬。市婦保院二期、公共衛生中心等一批衛生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市人民醫院主院、第七醫院遷建等項目進展順利。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孟關良在雅典奧運會上勇奪金牌。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整體推進,啟動了區域性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通過了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改革中期評估。審計、統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事務、檔案、氣象、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工作有了新發展,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事業取得了新的成績。
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和諧發展。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5萬個,幫助2.5萬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百萬農民素質培訓工程」扎實推進,新轉移農村勞動力9.6萬人。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86%,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參保人數達30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增長11.5%。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應補盡補」,對困難群眾發放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上漲動態補貼,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率達97.6%。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在已建工會企業實現全覆蓋。市區新建經濟適用房14萬平方米,解決657戶困難戶的住房問題,主要道路沿線建築物立面改造全面完成,食品葯品「放心工程」順利推進。創新「楓橋經驗」、創建「平安紹興」,強化維穩隊伍建設,扎實開展社會治安、安全生產、市場經濟秩序和工資清欠等專項治理活動,加強文化市場和黃酒業整頓,建立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聯席會議制度。安全生產事故下降39.8%,群眾信訪總量下降20.9%。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徵兵、人民防空、國家安全等工作得到加強,第三輪「全國雙擁模範城」創建工作扎實推進。
2005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自營出口總額增長20%,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城鎮就業崗位新增5萬個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32‰以內。
紹興市市花
紹興栽養蘭花的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這可以說是世界之最。我國現存最早由東漢袁康、吳平撰寫的地方誌《越絕書》中有:「勾踐種蘭渚山」的記載。
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謝安、孫綽等當時社會名流、 親朋好友41人到紹興蘭亭修禊,在「曲水流盪」活動中作詩37首,王羲之為這37首詩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37首詩中就有幾首寫到蘭花。如徐豐之的「俯揮素波,仰掇芳蘭。尚想嘉客,希風永嘆。」袁嶠之的「人亦有言,竟得則歡。喜賓既臻,想與游盤。微音迭詠,馥為若蘭。苟齊一致,遐想揭竿。」
宋朝的張昊,在纂修寶慶《會稽續志》中寫道:「蘭,《越絕書》曰:句踐種蘭渚山。舊經曰:蘭諸山,句踐種蘭之地,王、謝諸人修禊蘭亭。」
明代紹興知府蕭良干主修,張元忭、孫鑛同纂的《紹興府志》中載有:「蘭渚山,有草焉,長葉白花,花有國馨,其名曰蘭。句踐所樹。蘭諸之水出焉(通曲),蘭亭,山陰漢舊縣亭,王羲之曲水序於此。」
明代紹興著名奇才,青藤畫派創始人徐謂,一生寫了許多關於蘭花的詩,畫了不少蘭花的畫,他在《蘭谷歌》中寫道:「句踐種蘭必擇地,只今蘭諸乃其處。千年卻有永和事,右軍墨藻流修禊。吾越蘭譜本如此,只今春來稽山裡,蘭花蘭垂雲之紫。」
紹興士大夫階層寫蘭、詠蘭、養蘭的情況,歷史淵遠,除見之於詩、畫以外,還見於散文筆記,如明代張岱的《陶庵夢憶》、清代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等。
魯迅先生1933年11月14日致山本初枝信中說:「養蘭花是頗麻煩的事,我曾祖栽培過許多蘭花,還特地為此蓋了三間房子。」這在周建人口述、周嘩編寫的《魯迅故家的敗落》中也有記載:「魯迅曾祖父芩年公生前除好種蘭花以外,沒有做過其他什麼事。」。
1923年出版的《蘭惠小史》是一本具有影響的蘭史,作者吳恩元結識了許多紹興棠棣的蘭農,在《蘭蕙小史》中記錄了紹興棠棣蘭農的種蘭經驗和發掘名貴品種的貢獻,在記錄的江、浙、滬40種蘭花名貴品種中,紹興縣就佔26種。
1984年1月22日,紹興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決議,確定蘭花為紹興市花。1988年至1992年,紹興的蘭花在全國三屆蘭花博覽會、兩次全國蘭花展覽會上共獲得金牌13塊、銀牌27塊,並獲得優秀品種獎牌10塊,栽培獎牌3塊,科技獎牌1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同志曾與紹興蘭農交流養蘭經驗,紹興還有專門的花市。1991年,在全國春季蘭花展開幕式上,中國蘭花學會名譽理事長吳應祥教授在講話中稱:紹興----中國蘭花的故鄉。
㈥ 義烏長蘭道觀具體地址
俞村公交站往北200米。義烏長蘭道觀的前身是一所規模較小的道教教壇,在義烏義亭鎮的白塔塘與俞村之間,俞村公交站往北200米就可以到長蘭道觀。
㈦ 義烏長蘭觀屬於義烏嗎
義烏長蘭觀屬於義烏。義烏長蘭道觀的前身是一所規模較小的道教教壇,因在義烏義亭鎮的白塔塘與俞村之間,有一座橫亘由西向東的長蘭山,取名長蘭元陽壇,屬於義烏的范圍,它的重建和規模的不斷擴大,經歷了一段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㈧ 江蘇省和浙江省分別有那些城市啊
江蘇省轄13個地級市,54個市轄區、27個縣級市、25個縣, 南京市 轄11個市轄區、2個縣 面積6597平方千米,人口624萬
玄武區(蘭園街道) 鼓樓區(寧海路街道)建鄴區(濱湖街道)白下區(洪武路街道)秦淮區(秦虹街道)
下關區(中山橋街道) 雨花台區(寧南街道)浦口區(江浦街道) 棲霞區(堯化街道)江寧區(東山街道) 六合區(雄州街道)
溧水縣(永陽鎮) 高淳縣(淳溪鎮)
無錫市 轄7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 面積4664平方千米,人口518萬
崇安區 北塘區 南長區 錫山區(東亭鎮) 惠山區(堰橋街道) 濱湖區 新區
江陰市(澄江街道)宜興市(宜城街道)
徐州市 轄5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面積11571平方千米,人口906萬
雲龍區 鼓樓區 九里區 賈汪區(老礦街道) 泉山區
邳州市(運河鎮) 新沂市(新安鎮)
銅山縣(銅山鎮) 睢寧縣(睢城鎮) 沛 縣(沛城鎮) 豐 縣(鳳城鎮)
常州市 轄5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 面積4375平方千米,人口342萬
鍾樓區 天寧區 戚墅堰區 新北區(河海街道)武進區(湖塘鎮)
金壇市(金城鎮) 溧陽市(溧城鎮)
蘇州市 轄6個市轄區,代管5個縣級市 面積8848平方千米,人口691萬
金閶區 滄浪區 平江區 虎丘區 吳中區(長橋街道)相城區(元和街道)
常熟市(虞山鎮) 張家港市(楊舍鎮)太倉市(城廂鎮) 崑山市(玉山鎮)吳江市(松陵鎮)
南通市 轄3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 面積8001平方千米,人口789萬
崇川區 港閘區
如皋市(如城鎮) 通州市(金沙鎮) 海門市(海門鎮) 啟東市(匯龍鎮)
海安縣(海安鎮) 如東縣(掘港鎮)
連雲港市 轄3個市轄區、4個縣 面積7444平方千米,人口466萬
新浦區 連雲區 海州區
東海縣(牛山鎮) 灌雲縣(伊山鎮) 贛榆縣(青口鎮) 灌南縣(新安鎮)
淮安市 轄4個市轄區、4個縣 面積10030平方千米,人口510萬
清河區 清浦區 楚州區(淮城鎮) 淮陰區(王營鎮)
漣水縣(漣城鎮) 洪澤縣(高良澗鎮)金湖縣(黎城鎮)盱眙縣(盱城鎮)
鹽城市 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面積14983平方千米,人口800萬
亭湖區 鹽都區(潘黃鎮)
東台市(東台鎮) 大豐市(大中鎮)
建湖縣(近湖鎮) 響水縣(響水鎮) 阜寧縣(阜城鎮) 射陽縣(合德鎮) 濱海縣(東坎鎮)
揚州市 轄3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面積6638平方千米,人口470萬
維揚區 廣陵區 邗江區
高郵市(高郵鎮) 江都市(仙女鎮) 儀征市(真州鎮)
寶應縣(安宜鎮)
鎮江市 轄3個市轄區,代管3個縣級市 面積3843平方千米,人口268萬
京口區 潤州區 丹徒區(谷陽鎮)
丹陽市(雲陽鎮) 揚中市(三茅鎮) 句容市(華陽鎮)
泰州市 轄2個市轄區,代管4個縣級市 面積6029平方千米,人口501萬
海陵區 高港區(口岸街道)
泰興市(泰興鎮) 姜堰市(姜堰鎮) 靖江市(靖城鎮) 興化市(昭陽鎮)
宿遷市 轄2個市轄區、3個縣 面積8660平方千米,人口515萬
宿城區 宿豫區(順河鎮)
沭陽縣(沭城鎮) 泗陽縣(眾興鎮) 泗洪縣(青陽鎮)
杭州市 0571 310000 浙A
省會杭州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8°21′-120°30′、北緯29°11′-30°33′。總面積16596平方千米。總人口660.4萬人(2005年)。全市轄8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上城區、下城區、江干區、拱墅區、西湖區、濱江區、蕭山區、餘杭區、桐廬縣、淳安縣,建德市、富陽市、臨安市。市人民政府駐拱墅區環城北路318號。市區郵編310000、蕭山311200、餘杭311100、桐廬311500、淳安311700、建德311600、富陽311400、臨安311300
寧波市 0574 315000 浙B
寧波市簡稱「甬」,位於浙江省東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20°55′-122°16′,北緯28°51′-30°33′。全市陸地總面積9672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為2634平方千米。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89.5萬人。2006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60.4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15.8萬人。
寧波市轄6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海曙區、江東區、江北區、鎮海區、北侖區、鄞州區,寧海縣、象山縣,慈溪市、餘姚市、奉化市。市人民政府駐海曙區縣前街61號。郵編:市區315000、北侖315800、鎮海315200、鄞州315100、象山315700、寧海315600、餘姚315400、慈溪315300 、奉化315500
溫州市 0577 325000 浙C
溫州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7′-121°18′、北緯27°03′-28°36′。總面積11784平方千米,其中市區1082平方千米。總人口744萬人(2003年)。
溫州市現轄3區6縣,代管2市(縣級):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永嘉縣、洞頭縣、平陽縣、蒼南縣、文成縣、泰順縣,瑞安市、樂清市。市人民政府駐鹿城區廣場路184號。郵編:市區325000、洞頭325700、永嘉325100、平陽325400、蒼南325800、文成325300、泰順325500、瑞安325200、樂清325600
紹興市 0575 312000 浙D
紹興市地理坐標為北緯29°15′-30°11′,東經120°02′-121°15′。總面積8255.73平方千米。總人口433萬人(2004年)。
全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越城區、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紹興縣、新昌縣。市人民政府駐越城區勝利西路163號。郵編:越城312000、紹興312000、新昌312500、諸暨311800、上虞312300、嵊州312400
湖州市 0572 313000 浙E
湖州市地理坐標為北緯30°23′-31°11′,東經119°14′-120°29′。總面積5094平方千米。總人口207萬人(2004年)。
全市轄2個市轄區、3個縣:吳興區、南潯區、長興縣、安吉縣、德清縣。市人民政府駐吳興區仁皇山新區行政中心。郵編:市區313000、德清313200、長興313100、安吉313300
嘉興市 0573 314000 浙F
嘉興市北緯30°15′-31°02′,東經120°20′-121°31′。總面積3915平方千米。總人口252萬人(2004年)。
全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南湖區、秀洲區、平湖市、桐鄉市、海寧市、嘉善縣、海鹽縣。市人民政府駐南湖區西南路1號。郵編:南湖314000、秀洲314001、嘉善314100、海鹽314300、海寧314400、平湖314200、桐鄉314500
金華市 0579 321000 浙G
金華市地理坐標為北緯28°32′-29°18′,東經119°02′-120°47′。總面積10919平方千米。2005年末,全市總人口454.13萬人(其中市轄區92.16萬人);非農業人口99.1萬人(其中市區31.36萬人)。全市轄2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婺城區、金東區、武義縣、浦江縣、磐安縣、蘭溪市、義烏市、東陽市、永康市。市人民政府駐婺城區雙龍南街801號。郵編:婺城321000、金東321000、武義321200、浦江322200、磐安322300、蘭溪321100、義烏322000、東陽322100、永康321300
衢州市 0570 324000 浙H
衢州市位於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8°01′-119°20′、北緯28°14′-29°30′。總面積8836.52平方千米。總人口246萬人(2004年)。
全市轄2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柯城區、衢江區、江山市、常山縣、開化縣、龍游縣。市人民政府駐柯城區荷三路28號。郵編:柯城324000、衢江324000、常山324200、開化324300、龍游324400 江山324100
台州市 0576 318000 浙J
台州市地理坐標為北緯28°01′-29°20′,東經120°17′-121°56′。總面積9413平方千米。總人口557萬人(2004年)。
全市轄3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椒江區、黃岩區、路橋區、溫嶺市、臨海市、玉環縣、三門縣、天台縣、仙居縣。市人民政府駐椒江區市府大道428號。郵編:椒江317700、黃岩318020、路橋318000、玉環317600、三門317100、天台317200、仙居317300、溫嶺317500、臨海317000
麗水市 0578 323000 浙K
麗水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7°25′-28°57′,東經118°42′-120°25′。總面積17928平方千米。總人口252萬人(2005年)。
全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蓮都區、龍泉市、青田縣、縉雲縣、遂昌縣、松陽縣、雲和縣、慶元縣、景寧畲族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蓮都區花園路1號。郵編:蓮都323000、龍泉323700、青田323900縉雲321400、遂昌323300、松陽323400、雲和323600、慶元323800、景寧畲族自治縣323500
舟山市 0580 316000 浙L
舟山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21°30′-123°25′、北緯29°32′-31°04′。境域東西長182千米,南北寬169千米。總面積1440平方千米。總人口101萬人(2007年)。
全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定海區、普陀區、岱山縣、嵊泗縣。市人民政府駐[font size=2]新城海天大道681號行政中心[/font]。郵編:定海316000、普陀316100、岱山316200、嵊泗202450
㈨ 浙江紹興怎麼樣
「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如今,紹興縣以高達275億元的GDP列居浙江縣級市前三,浙東地區第一。紹興市GDP位於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之後列第四。是全國十強市,十強縣雙十強成市。也是全國著名的全球紡織城與世界紡織品貿易中心。
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紹興出名人,是王羲之、陸游、蔡元培、秋瑾、魯迅、周恩來、竺可楨、馬寅初等名人的故鄉,毛澤東主席稱紹興為「鑒湖越台名士鄉」(《七絕兩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面積8256平方公里,人口437.06萬(2008年),其中市區面積339平方公里,人口64萬。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薈萃,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長江三角洲南翼重點開發開放城市。面向新世紀,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努力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旅遊大市,爭取到2010年全市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20年達到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蔡元培、秋瑾、魯迅、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咸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曾經在此雲門寺珍藏了幾百年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最終被唐太宗派蕭翼騙走(唐太宗因追慕王羲之的書法傑作,特派監察御史蕭翼用計從辯才和尚謀騙取珍藏在雲門寺被稱為 「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真跡的故事也在此發生。得知雲門是緣於《蘭亭序》,王羲之在山陰蘭亭寫就《蘭亭序》為世人知曉,卻少有人知道會稽雲門乃《蘭亭序》失卻之所。唐代演義故事中有《雲門失蘭亭序記》一章。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篷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紹興的市花是蘭花
㈩ 紹興城歷史
紹興
「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咸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紹興概況
長話區號:0575
郵政編碼:312000
位置:位於寧紹平原西部,南屏會稽山,北瀕錢塘江,西連杭州,東接寧波,總面積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平方公里。
區劃:現轄越城區及紹興縣、新昌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人口:426萬,其中市區人口31萬。
紹興名人榜:
1:魯迅,原名周樹人
2:秋瑾,就義於紹興市區古軒亭口
3:蔡元培,原北大校長
4:徐文長,即徐渭。
5:周恩來
6:西施
7:越王勾踐
紹興名勝古跡:
1、魯迅故里
2、鑒湖
3、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4、西施故里
5、柯岩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6、五泄風景區
推薦幾個名人的紀念景點。
紹興魯迅紀念館 順著魯迅路走
紹興吼山 位於紹興市區以東十二公里處的皋埠
紹興放生池 位於曹山上
紹興煙蘿洞 位於紹興市區以東十二公里處的皋埠
五泄(紹興諸暨) 位於諸暨市西北20公里處
西施殿(紹興諸暨) 位於諸暨市城南半公里許浣沙溪畔
紹興簡介及交通 位於於浙江杭州灣畔,會稽山下。
紹興東湖 浙江省紹興市東湖風景區
紹興柯岩 紹興城往西行車12公里
紹興蘭亭 浙江省紹興市蘭亭
紹興魯迅故居 在魯迅紀念館的一側
紹興大禹陵 位於紹興市區東南6公里
紹興會稽山 位於紹興城東南
斗岩(紹興諸暨) 處於諸暨市南部重鎮牌頭鎮西北
大佛寺(紹興新昌) 新昌西南1公里
穿岩十九峰景區(紹興新昌) 位於新昌城西南22公里
紹興沈園 在城內延安路洋河弄
紹興鑒湖 位於紹興城西1.5公里
紹興羊山石佛 位於紹興齊賢鎮境內下方橋
紹興咸亨酒店 魯迅路44號上的「咸亨」發祥地
紹興塔山 浙江省紹興市城區景區,紹興城南端
紹興魯迅百草園 在魯迅故居的後面
紹興三味書屋 魯迅紀念館對面
大通學堂(紹興) 浙江省紹興市府橫街258號
紹興蔡元培故居 在紹興市區筆飛弄西側
紹興棋盤石、雲石 位於紹興市區以東十二公里處的皋埠
紹興八字橋 位於紹興市區八字橋直街東端
紹興古越藏書樓 紹興市區勝利西路503號
紹興青藤書屋 在紹興市區前觀巷大乘弄
紹興戒珠寺 市區西街
紹興秋瑾故居 紹興市區塔山西麓和暢堂
紹興秋瑾紀念碑 浙江省紹興市城區景區
紹興周恩來祖居 浙江省紹興市勞動路369號
紹興府山越國遺址 位於紹興城西府山公園
紹興呂府 浙江省紹興市府橫街258號
禹王廟(紹興) 紹興市東南4公里的會稽山麓
紹興蓮花落(紹興 紹興
紹興石佛寺 紹興石佛寺
西施山遺址(紹興) 在紹興五雲門外有座土丘
馬臻墓(紹興) 紹興
紹興西施山遺址(紹興) 在紹興五雲門外有座土丘
觀宗寺(紹興) 位於寧波市區靈橋路
土谷祠(紹興) 紹興失區
紹興市香爐蜂 紹興市稽山門外
紹興市印山越王陵 位於紹興市區西南12公里
紹興市風雨亭 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府山西南峰
紹興新昌十里潛溪 出新昌縣城西5公里,經茶壺
紹興府山景區 位於紹興市區西南
紹興蕺山景區 位於紹興市東北面
紹興蘭亭景區 地處紹興市郊西南
紹興塔山景區 位於紹興市區西南
紹興古纖道 位於紹興縣柯橋鎮、湖塘鎮地界的
紹興百丈飛瀑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王院鄉境內
紹興城隍殿 浙江省紹興市安昌古鎮
紹興曹娥廟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
紹興師爺館 浙江省紹興市安昌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