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新市泗鎮有多少人口
A. 泗縣有多少人口2022
泗縣有96、27萬。
泗縣,古稱虹縣、泗州,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東鄰江蘇省泗洪縣,西接靈璧縣,南連五河縣、固鎮縣,北至東北與江蘇省睢寧縣、宿遷市毗鄰,總面積1857平方千米[19]。下轄3個街道、15個鎮。
泗縣歷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原為泗州府所在地,古稱虹鄉、泗州。在全國全省有著獨特的世界文化遺產隋唐大運河「唯一」活態遺址、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中國山芋之鄉、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中國葯物布鞋、皖東北革命根據地「六大名片」。
221年末222年初全縣戶籍人口96、27萬人,其中,男性49、86萬人,女性46、41萬人。年末常住人口75、7萬人。
B. 安徽省泗縣有多少個鎮
截至2018年,泗縣轄12個鎮,3個鄉,1個開發區。
泗縣,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古稱虹縣、泗州,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東鄰泗洪,西接靈璧,南連五河、固鎮,北至東北與睢寧、宿遷毗鄰。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末,泗縣常住人口84.9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91.22億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8.1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2.7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0.4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25.2:32.8:42.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2656元。
(2)渭南市新市泗鎮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泗縣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早在夏朝即始建制。夏、商時期,屬徐州。周時屬青州。春秋戰國時期,先屬宋國,宋滅後,屬楚國管轄。秦始皇統六國後 ,屬薛郡。
後在潼城(今泗縣潼城)增設僮縣,與夏丘境屬泗水郡。西漢置夏丘縣,屬沛郡。東漢時,屬下邳國。北周改夏丘為晉陵縣,後與朱沛郡的高平縣並置泗州。自此,泗州登上歷史舞台,前後延續1400餘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復夏丘縣,屬泗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虹縣(今五河縣境)。武德六年(623),廢夏丘入虹。之後,虹縣移治夏丘,屬仁州。貞觀八年(634),廢仁州,虹縣屬泗州。元和四年(809),改屬宿州。大和四年(830),廢宿州,復屬泗州。後復置宿州,治於虹,虹縣再屬宿州。五代時沿唐制。
宋元祐七年(1092),虹縣屬淮南路:紹興九年(1139),改屬淮東路泗州。紹興十一年(1141),屬南京路泗州。建炎後沒於金,虹縣仍屬南京路泗州。
元置行省路(府)、軍(州)、縣4級建制,虹縣初屬河南江北行中(尚)書省(又稱河南行省)淮安府泗州,繼屬江北淮東道。至正二十七年(1367),改屬臨濠府泗州。
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泗州改屬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八月,屬鳳陽府泗州。
清初沿明制,後實行省、道、府(直隸州)、縣4級制。順治二年(1645),虹縣屬江南省鳳陽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置安徽省。雍正三年(1725),泗州升為直隸州,虹縣仍屬鳳陽府。乾隆四十二年(777),泗州遷州治於鳳陽府虹縣,並虹縣人泗州,虹縣降稱虹鄉,至此泗縣始為泗州州治。
1912年4月廢州制,改稱泗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6月,安徽省設3道,泗縣屬淮泗道(駐鳳陽縣)。
1932年10月廢道,泗縣為安徽省第七區首席縣,治泗城。
後改行政督察專員制,泗縣屬第六區,專員公署暨泗縣政府治泗城。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抗日民主政府撤銷邊區縣,恢復泗縣建制,屬蘇皖邊區淮北地區第七專區。
1949年4月21日,恢復泗縣建制,延續至今。
C. 泗縣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未進行2021年人口普查,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泗縣常住人口為763310人。泗縣,古稱虹縣、泗州,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東鄰江蘇省泗洪縣,西接靈璧縣,南連五河縣、固鎮縣,北至東北與江蘇省睢寧縣、宿遷市毗鄰。
截至2021年10月,泗縣下轄3個街道、15個鎮。總面積1857平方千米。泗縣歷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境內有自然秀美的「虹鄉八景」、楚漢之爭的古戰場——霸王城古跡遺址、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遺址等歷史古跡。
泗縣的行政規劃:
2021年1月,撤銷大楊鄉、大路口鄉,設立大楊鎮、大路口鎮。3月,撤銷瓦坊鄉,設立瓦坊鎮。12月,經安徽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廳批復,同意調整泗縣泗城鎮、大路口鎮、屏山鎮、草廟鎮管轄范圍,設立運河街道、虹城街道、泗水街道。
截至2021年月,泗縣下轄3個街道、15個鎮:運河街道、虹城街道、泗水街道、泗城鎮、墩集鎮、丁湖鎮、草溝鎮、長溝鎮、黃圩鎮、大庄鎮、山頭鎮、劉圩鎮、黑塔鎮、草廟鎮、屏山鎮、大路口鎮、大楊鎮、瓦坊鎮。泗縣人民政府駐泗城鎮汴河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泗縣
D. 德清每個鄉鎮的人口是多少
德清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東望上海,南接杭州、北靠環太湖經濟圈、西枕天目山麓。德清歷史悠久,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在縣境內有大量遺存。公元222年在武康立縣,公元691年(唐天授2年)析武康東境17鄉立武源縣,公元742年更名德清縣。此後兩縣長期並存。1958年武德兩縣合並成德清縣,縣治在城關鎮。1994年縣治搬遷至武康鎮。現全縣總面積935.9平方公里,轄9鎮、2個鄉、總人口43萬。 以下資料為2004年鄉鎮調整後數據)武康鎮面積256平方千米,人口11.5萬人。轄居仁、吉祥、永興、振興、祥和、群安、三橋、上柏8個社區,宋石、千秋、獅山、回南、回北、豐橋、宋村、塔山、城西、對河口、五四、三橋、民進、郭肇、五龍、興山、秋山、新琪、秋北、上柏、山民、城山、雙燕、長春、龍鳳、下柏、太平、燈塔、龍山、龍勝、王母山31個行政村。乾元鎮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轄溪西、務前、直街、西郊、東郊、北郊、乾龍、勝利、源豐、東風、工農11個社區(居民區),明星、金火、衛星、聯合、金鵝山、城北、恆星、齊星、聯星、幸福10個行政村。2004年,原城關鎮更名為乾元鎮。新市鎮面積92平方千米,人口6.8萬人。轄東升、南昌、健康、北街、西安、中南、仙潭、士林7個社區、1個居民區,名城、梅林、加元、後皋、櫟林、韶村、城東、蔡界、城西、樂安、石泉、谷門、勇興、豐年、孟溪、東安、士林、白彪、宋市、子思橋、舍渭、水北、新塘、王公郎24個行政村。鍾管鎮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轄鍾管、城北、城東、城中、干山5個居民區,鍾管、沈家墩、三墩、北代舍、東舍墩、審塘、青墩、戈亭、下塘、曲溪、新聯、干山、蠡山、茅山、東千、塍頭、東壩斗、干村、葛山19個行政村。洛舍鎮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洛舍1個居民區,洛舍、雁塘、東衡、三家、張陸灣、砂村6個行政村。雷甸鎮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轄雷甸1個居民區,雷甸、雙溪、楊墩、塘北、下高橋、東新、光輝、和平、新利、解放、漾北、雷甸水產12行政村。禹越鎮面積39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轄東港、棲豐、木橋頭、楊家壩、錢塘、西港、油車、天皇殿、茅林、三來、東溪、夏家、米世、湖墩14個行政村。新安鎮面積57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轄勾里、下舍2個居民區,勾里、西廟橋、百富兜、城頭、陳家圩、紅豐、孫家橋、勾里水產、下舍、舍東、舍南、舍西、舍北、新橋、安全、下舍水產16個行政村。莫干山鎮面積91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庾村、莫干山2個居民區,燎原、勞嶺、何村、紫嶺、高峰、溪北、橫嶺、雙橋、福水、塘坑、湖家埭、東山、碧塢、郎家14個行政村。三合鄉面積63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二都、寶塔山、塘涇、八字橋、雙橋、康家山、上楊、下楊、朱家、四都、唐家琪、和睦、沿河13個行政村。筏頭鄉面積101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轄筏頭、勤勞、上皋塢、大造塢、東沈、爛樹坑、佛堂、後塢、瑤塢、廟前10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