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佛教盛行時間是多少

佛教盛行時間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2-09 14:56:14

Ⅰ 佛教盛行於哪個朝代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以後,至魏晉南北朝期間大盛,其盛行原因,可有以下數點,現詳述。

首先,是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時局動盪造成佛教大盛。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政權更換快速,篡弒頻仍,故政治混亂,民不聊生;加上外族入侵,造成生靈塗炭,人民生活艱苦。普通百姓在現實生活既找不到出路,乃寄心於宗教,尋求心靈的慰藉,於是各種宗教均甚盛行,而佛教也就在這背景下興起。

另一方面,在東漢黨錮之禍後,士人在政治上屢受摧殘,加上魏晉以來,篡弒頻仍,政治黑暗,士人為求明哲保身,多不談政治,於是儒家所崇尚的綱常名教及積極入世的思想大受打擊。士人精神無所記托,於是講求個人逍遙的道家哲學及出世的宗教思想隨之興起。

佛教之所以能在眾宗教中而特別盛行,主要是因為它的教義適合時代需要。早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小乘為主,其教義主要為;(一)人死後精神不滅,(二)因果報應,(三)輪回之說,(四)布施。一般來說,小乘是專修個人的,此等教義,正好給予在現實生活中受盡折磨、困苦和災難的人民對來世有所企望,因而大盛。

另外,也因為儒佛思想並無大沖突,故佛學得以為傳統的儒子及人民所接受。佛教教義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並無根本上的大沖突:兩者均主張依賴自力而不依恃他人的幫助,佛教之眾生皆可以成佛與儒家的人人皆可以成堯舜非常接近。主要分別則在於出世與入世之不同,在當時的環境中,現實生活與政治狀況,均不容許人在世上有所作為,因此儒家思想根本無法實現,較消極的佛教思想,乃當時得令。

其次,佛教者傳教方法得宜,也有助其興盛。佛教在傳入之初即巳注意爭取社會上層人物的信仰和支持,在當時的博士弟子景盧、楚王英、漢桓帝、魏文帝、孫權以及南北朝的大多數君主,都好佛事。佛教因得君主的提倡及上層士子的支持,故得廣泛流傳,不受摧抑。

還有的是兩晉時期,清談玄學盛行,僧侶支遁、慧遠等時與名士辯論玄理,亦深為士林所敬重,因此主流思想也沾染了不少佛教思想。此外,東晉末年,慧遠致力於融佛入儒,其著有<喪服經>及<三禮毛詩注析>,以及後來的法顯西行尋求戒律,此等人的行徑,均豐富了佛學,有助於弘揚佛法,贏得了人民的普遍信奉。

而且,當時漢代神仙方術流行,他們往往透過符咒治病、占星等來吸引群眾;而佛教中人為迎合當時俗尚,也兼用占驗,預卜吉凶、治病等方術以接近群眾,作為傳教方法。例如西晉末年,西域僧人佛圖澄來華,他用方術感化石勒,阻止了他的殘殺,其後亦為石虎所崇信,此等方術,極能吸引一般民眾,使中原人民逐漸奉佛。

最後,佛教既得君主的崇信的優待,所以君主常將財產捐於佛寺,天下更從風而化。北朝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南朝豪貴亦常舍其邸宅,以起佛寺,至於以金錢貨贄田地捐給佛寺者,為數尤多,故佛寺財產年年增加。佛教寺廟既有大量財富,亦能致力於社會福利,以收攬人心。政府又容許附屬於寺廟的土地及人戶免國家賦役,而投歸佛寺,故造成佛寺財力豐盛,勞力大增,故在社會經濟上有一特殊地位,確保其勢力發展。

總括而言,佛教之能在中國盛行, 有其主觀條件與客觀因素的配合. 對中國文化發展影響深遠.

Ⅱ 中國在什麼朝代是佛教最鼎盛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布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中寺廟鼎盛時達到1367所,而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也有佛寺數百座。

(2)佛教盛行時間是多少擴展閱讀: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Ⅲ 佛教什麼時期最盛行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東漢末年開始流行。魏晉南北朝時,身處動亂年代歷盡苦難的人們對於現實世界感到無能為力,而佛教教義宜揚眾生平等,相信善惡因果,今生不好還可以希望來生,引導人們把希望寄託在佛祖的保佑與來生

Ⅳ 佛教流傳了多久了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佛教誕生始於約公元前565年,截止2019年,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起源於印度,逐漸流傳到亞洲廣大區域內,成為亞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佛教的傳播,佛像藝術也隨之傳播到喜馬拉雅地區,成為喜馬拉雅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相關地區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與時代特徵。

公元7世紀以來,印度佛教進入中國的青藏高原。在隨後的一千多年中,佛教在這片雪域高原上經歷了漫長且曲折的發展過程,形成了獨特的佛教分支,被稱之為「藏傳佛教」。

(4)佛教盛行時間是多少擴展閱讀:

歷史派別:

1、原始佛教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2、南傳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後,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諸派向南傳播,盛行於斯里蘭卡,遍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稱為南傳佛教。

3、漢傳佛教

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大月氏貴霜皇朝等時代,其勢力范圍曾直接覆蓋到西域諸地,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方,如達摩,真諦等大祖師,均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

4、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群眾普遍信仰。

藏傳佛教及其藝術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分支,在以青藏高原為核心地區的廣大區域內流傳,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由於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兩種佛教無論是在教義、圖像和藝術風格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它是多種文化影響的結果,但是卻始終紮根於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的土壤,是南亞的佛教文化與雪域高原的游牧文化融合的產物。它的流傳范圍是以喜馬拉雅文化區為中心,延伸至蒙古高原、橫斷山脈、天山南北等廣大地區。

Ⅳ 佛教的興盛時期是

佛教在中國經過四、五個世紀的流傳,到隋唐後,達到了鼎盛時期,這時南北政治統一,國家經濟發達,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隨著異說求同求通的趨勢,表現為出現中國化佛教——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唯識宗、律宗、華嚴宗、密宗、凈土宗、禪宗等並傳播到日本、朝鮮,並在那裡又產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國化完成,提出頓悟成佛的禪宗的出現是佛教中國化的主要標志。

印度佛教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無論在思想上和經濟上都為隋唐時期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創造了條件。隋文帝統一南北朝後,即下詔在五嶽勝地修建寺院各一座,並恢復了在北周禁佛時期所破壞的寺佛像。

在首都大興城(漢長安城東南)建立了執行佛教政策的國家寺院——大興善寺。仁壽(601~604)年間在全國建立了111座舍利塔,並廣置譯場,羅致中外譯師、名僧進行翻譯、疏解佛教經典。煬帝繼文帝的保護佛教政策,在揚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場等,作為傳播佛教的據點,並繼續發展前代的譯經事業,佛教十分興盛。

仁壽年間,全國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萬人,寫經46藏328616卷,修理舊經3853部,營造大小石像尊修復舊像1508940尊。

隋唐佛教義學蓬勃發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顗創立的天台宗;吉藏創立的三論宗;玄奘和窺基創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礪和懷素分別創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東塔三家;由北魏曇鸞開創,隋代道綽相繼,而由唐代善導集成的凈土宗。

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別創立的禪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葉後又陸續出現「禪門五家」,即溈仰、臨濟、曹洞、雲門和法眼五派;法藏創立的華嚴宗;由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

這些宗派創立後,隨著隋唐中國對外交通的開拓,不久即傳播海外。隋唐的佛教藝術,有了明顯的轉變,形成了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這一時期出現的各種佛教造像,在風格上已擺脫了以前的那種呆滯、平板的表清和神秘氣氛的寵罩。開始出現一種新的,顯得溫和圓潤、生動柔和的風格。人物造型也從南北朝時的清瘦飄逸轉向豐滿端麗。

(5)佛教盛行時間是多少擴展閱讀

總括起來說,隋唐佛學有四種特性:一是統一性;二是國際性;三是自主性或獨立性;四是系統性。若欲知道這四性性質及其演變,便也須知道佛學在這一時期之前與以後的趨勢。

一、先說統一性。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能夠在各方面得以統一。扼要說來,佛學本身包含理論和宗教兩方面。理論便是所謂哲理,用佛學名詞說是智慧;同時佛教本為宗教,有種種儀式信仰的對象,像其它宗教所供奉的神,以及有各種工夫如坐禪等等。所以佛教既非純粹哲學,也非普通宗教。

中國佛教對於這兩方面,南北各有所偏,又本來未見融合,可是到了隋唐,所有這兩方面的成分俱行統一。從歷史上看,漢朝的佛教勢力很小,到了魏晉南北朝雖然日趨興盛,但是南北漸趨分化。

南方的文化思想以魏晉以來的玄學最占優勢;北方則仍多承襲漢朝陰陽、讖緯的學問。玄學本比漢代思想超拔進步,所以南方比較新,北方比較舊。佛學當時在南北兩方,因受所在地文化環境的影響,也表現同樣的情形。北方佛教重行為、修行、坐禪、造像。

北方因為重行為信仰,所以北方佛教的中心勢力在平民。北方人不相信佛教者,其態度也不同,多是直接反對,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當時北方五胡很盛,可是他們卻漸崇中國固有文化,所以雖然不是出於民族意識,也嚴峻地排斥佛教。

南方佛教則不如此,著重它的玄理,表現在清談上,中心勢力在士大夫中,其反對佛學不過是理論上的討論,不像北方的殺和尚、毀廟宇那樣激烈,並且南方人的文化意識和民族意識也不如北方那樣的強,對外來學問取容納同化態度,認佛教學理和固有的玄學理論並沒有根本不同之處。

換言之,南方佛學乃士大夫所能欣賞者,而北方的佛學則深入民間,著重儀式,所以其重心為宗教信仰。

二、再說國際性。隋唐時代,中國佛學的地位雖不及印度,但確只次於印度。並且當時中國乃亞洲中心,從國際上看,中國的佛教或比印度尤為重要。當時所謂佛教有已經中國化的,有仍保持印度原來精神的。但無論如何,主要僧人已經多為中國人,與在南北朝時最大的和尚是西域人或印度人全不相同。

南朝末年的法朗是中國人,他的傳法弟子明法師是中國人,但是他最重要的弟子吉藏是安息人,為隋朝一代大師。隋唐天台智者大師是中國人,其弟子中有波若,乃是高麗人。唐法相宗大師玄奘是中國人,其弟子分二派:一派首領是窺基,於闐人;另一派首領是圓測,新羅人。華嚴智儼系出天水趙氏。弟子一為法藏,康居人,乃華嚴宗的最大大師;一為義湘,新羅人。

凡此俱表示當時佛教已變成中國出產,不僅大師是中國人,思想也是中國化。至若外國人求法,往往來華,不一定去印度,如此唐朝西域多處的佛經有從中國翻譯過去的,西藏雖接近印度,而其地佛教也受當時中國影響。

朝鮮、新羅完全把中國天台、華嚴、法相、禪宗搬了去。日本所謂古京六宗,是唐代中國的宗派。而其最早的兩個名僧,一是傳教大師最澄,一是弘法大師空海,其所傳所弘的都是中國佛教。所以到了隋唐,佛教已為中國的,有別開生面的中國理論,求佛法者都到中國來。

三、佛教到隋唐最盛。佛教的勢力所寄託,到此時也有轉變。因此接著談到它的自主性或獨立性。主要的是,這時佛學已不是中國文化的附屬分子,它已能自立門戶,不再仰仗他力。漢代看佛學不過是九十六種道術之一;佛學在當時所以能夠流行,正因為它的性質近於道術。

到了魏晉,佛學則倚傍著玄學傳播流行,雖則它給玄學不少的影響,可是它在當時能夠存在是靠著玄學,它只不過是玄學的附庸。漢朝的皇帝因信道術而信佛教,桓帝便是如此。晉及南朝的人則因欣賞玄學才信仰佛教。迨至隋唐,佛教已不必借皇帝和士大夫的提倡,便能繼續流行。

佛教的組織,自己成為一個體系。佛教的勢力集中於寺院里的和尚,和尚此時成為一般人信仰的中心,至於唐朝的皇帝,卻有的不信佛教。高祖僅僅因某種關系而中止毀滅佛教。唐太宗也不信佛教,雖然他非常敬愛玄奘,但曾勸過玄奘還俗。玄奘歸國後,著手翻譯佛經,要求太宗組織一個翻譯團體,太宗便拿官話搪塞玄奘,意思是你梵文很好,何須他人幫忙。

據此,足見太宗對佛教的態度如何了。玄宗雖信佛教,可是信的是密宗,密宗似道教,實際上信道教才信佛教。唐朝士大夫信佛教的也不多,即有信者也對於佛學理論極少造詣。士大夫排斥佛教的漸多,且多為有力的分子。加以道教的成立,使陰陽五行的學者另組集團來反對佛教。儒教則因表現在政治上,和佛教無有很大關系。

因之佛教倒能脫離其它聯系,而自己獨立起來。另一方面,佛教這種不靠皇帝、士大夫,而成獨立的文化系統、自主的教會組織,也正為它的衰落的原因。即說佛教的中心僅集中於廟里的和尚,則其影響外界便受限制。和尚們講的理論,當時士大夫對之不像魏晉玄學之熱衷;平民信仰佛教的雖多,然朝廷上下則每奉儒教,不以事佛為主要大事,這些實在都是盛極必衰的因子。

本來佛學在中國的表現,一為理論,二為解除生死問題,三為表現詩文方面的佛教思想。可是到了向下衰落的時候,理論因其精微便行之不遠,只能關在廟里;而生死問題的解決也變為迷信。這時只有在文學方面尚可資以作為詩文的材料,韓昌黎雖然排佛不遺餘力,倒嘗採取佛學材料作些詩文贈給和尚。

四、最後談到系統化。印度佛教理論,本來有派別的不同,而其傳到中國的經典,到唐代已甚多,其中理論亦復各異。為著要整理這些復雜不同的理論,唐代的佛學大師乃用判教的方法。這種辦法使佛教不同的派別、互異的經典得到系統的組織,各給一個相當地位。

因此在隋唐才有大宗派成立。過去在南北朝只有學說上的學派(Sect)。例如六朝時稱信《成實論》者名成實師,稱信《涅盤》者名涅盤師。而唐朝則成立各宗,如天台、禪宗等等,每宗有自己的廟、自己的禁律,對於佛學理論有其自己的看法。

此外每一宗派且各有自己的歷史,如禪宗尊達摩為祖宗,代代相傳,像《燈錄》里所記載的。這也表明每派不僅有其理論上的特點,而且還有濃厚的宗派意識,各認自己一派為正宗。此種宗派意識,使唐朝佛教系統化,不僅學術上如此,簡直普及到一切方面。

華嚴、天台、法相三宗,是唐朝最重要的派別。另一為禪宗,勢力極大。天台、華嚴不僅各有一套學理,並且各有一個全國性的教會組織,各有自己的譜系。華嚴、天台、法相三宗發達最早。華嚴上溯至北朝,天台成於隋。它們原來大體上可說是北統佛教的繼承者。

禪宗則為南方佛學的表現,和魏晉玄學有密切關系,到中唐以後,才漸漸盛行起來。原來唐朝佛學的種種系統,雖具統一性,但是南北的分別,仍然有其象跡。唐朝前期佛學富北方的風味,後期則富南方風氣。

北統傳下來的華嚴、天台,是中國佛學的表現;法相宗是印度的理論,其學說繁復,含義精密,為普通人所不易明了。南方的禪宗,則簡易直截,明心見性,重在覺悟,普通人都可以欣賞而加以模擬。所以天台、華嚴那種中國化的佛教行不通,而來自印度的法相宗也行不通,只有禪宗可以流行下去。

禪宗不僅合於中國的理論,而且合乎中國的習慣。當初禪宗本須坐禪,到後來連坐禪也免去了。由此也可見,凡是印度性質多的佛教終必衰落,而中國性質多的佛教漸趨興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隋唐佛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佛教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佛教的中國化

Ⅵ 佛教興盛朝代是哪個朝代 是隋唐 還是宋朝

隋唐
佛教自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入中國後,經歷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醞釀和發展,到隋唐達到了鼎盛的時期。
由於唐代獨特的社會人文背景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前無古人」的契機,使其很快風靡於社會的各個階層,不再局囿於貴族和士大夫階層,並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著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亦達到了它的輝煌程度。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58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5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9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8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2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3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