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賢有多少人
A. 中國古代有哪些聖賢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2、閔子
閔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丘弟子,為七十二賢之一。閔子以孝聞名,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稱贊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1074年,齊州太守李肅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蘇轍撰文、蘇軾書寫《齊州閔子祠記》的石碑,敘述了修建祠堂的經過。到明代,經歷城人劉敕發集,捐資重修了閔子騫墓和祠,並在殿後修起了「講學堂」的東西廂房「齋」和「蘆花館」。
3、冉耕
冉耕(約前544~?)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於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因惡疾早逝。孔子哀嘆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鄆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4、冉雍
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鐸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顏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後公西氏聞孔子設教闕里,「命三子往從學焉」。品學兼優。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任一方長官(《雍也》)。
4、宰予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
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B. 中國愛國先賢有哪些
古往今來,愛國先賢有很多: 古有:屈原,文天祥、鄭成功收復台灣、林則徐虎門銷煙、關天培以身殉國; 今有:魯迅,李大釗,錢學森等等 霍去病掃盪匈奴 岳母刺字 文天祥大義凜然 戚繼光牢記父訓
C. 中國古代的聖人有幾位
中國古代14聖人
一、酒聖杜康
二、文聖孔子
三、史聖司馬遷
四、詩聖杜甫
五、醫聖張仲景
六、武聖關羽
七、書聖王羲之
八、草聖張旭
九、畫聖吳道子
十、茶聖陸羽
十一、兵聖孫武
十二、謀聖張良
十三、木聖(科聖)張衡
十四、葯聖孫思邈
一、酒聖杜康明清時期的《白水縣志》中記載「杜康,字仲宇,為我縣康家衛人,善造酒」的記載。杜康溝里的泉水「隱隱噴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許入白水河,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醫病。故飲之終日,而無沉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鄰里百里許,多沽酒於白。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
杜康生卒於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驕傲。杜康酒釀出了淳厚的風土人情,釀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國年間,白水燒鍋千家,酒坊四鄉。三國時,曹操吟詠出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唐朝詩人杜甫寫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勞頻勸」的優美詩句: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滴滴連有聲,空凝杜康語」的佳句傳頌,濃香的杜康酒將黃土高原的淳樸和熱烈展現得淋淳盡致。
二、文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三、史聖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四、詩聖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五、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是東漢名醫,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約生於公元150年,卒於219年。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明代《李濂醫史》稱:「仲景之術精於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醫也。」
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系統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精華,根據自己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唐宋以後將《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金匱」為醫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葯」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六、武聖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稱其為「關聖」、「關帝」。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盪寇將軍,後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歿後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誕辰100周年),後主劉禪追謚為壯穆侯。然而,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
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七、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聖」。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他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
八、草聖張旭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詔書一到洛陽城,頓時轟動了那些飽學之士。他們紛紛向張旭道喜,慶賀他以卓絕的努力奪得了最高獎譽。張旭作揖一一致謝,並設宴款待洛陽名流。席上,有人提議張旭談談草書到「絕」的秘訣,張旭推辭不過,謙虛的說:「各位見笑了,我自知淺陋,皇上獎掖,收之有愧。說到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
張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便說:「少陵曾對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寫過一首詩,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諸位是知道的。在鄴縣,我有幸見過公孫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時,都引起我的聯想:她將左手揮過去,我就立即觸到這次姿態像個什麼字;他跳躍起來旋轉,我想草書中的『使轉』筆鋒的馳騁應如此罷!他那整個起舞的姿態音容,給我一個全面的草書結構的啟發。」
九、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約686~760前後)唐代畫家。又名道玄,畫史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詔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據載他曾於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制壁畫多達300餘堵,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於時。
吳道子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其山水畫有變革之功,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人稱蒓菜條描,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他還於焦墨線條中,略施淡彩,世稱吳裝。作畫線條簡練?quot;筆才一二,象已應焉「,有「疏體「之稱。吳道子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他被人們尊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蘇軾曾稱贊他的藝術為「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好理於豪放之外「。
吳道子繪畫無真跡傳世,傳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圖》可能為宋代摹本,另外還流傳有《寶積賓伽羅佛像》、《道子墨寶》等摹本,敦煌石窟第103窟的維摩經變圖,亦被認為是他的畫風。?
十、茶聖陸羽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
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研究經學墳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號桑翁,又號竟陵子。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復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門縣)。陸羽是個棄兒,自幼無父母撫養,被籠蓋寺和尚積公大師所收養。積公為唐代名僧,據《紀異錄》載,唐代宗時曾召積公入宮,給予特殊禮遇,可見也是個飽學之士。陸羽自幼得其教海,必深明佛理。積公好茶,所以陸羽很小便得藝茶之術。不過晨鍾暮鼓對一個孩子來說畢竟過於枯燥,況且陸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於儒學研究,故在其十一、二歲時終於逃離寺院。此後曾在一個戲班子學戲。陸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經常扮演戲中丑角,正好掩蓋了生理上的缺陷。陸羽還會寫劇本,曾「作詼諧數千言「。
陸羽與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過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樣對茶有特殊愛好。陸羽在茶鄉生活,所交又多詩人,藝術的薰陶和江南明麗的山水,使陸羽自然地把茶與藝術結為一體,構成他後來《茶經》中幽深清麗的思想與格調。
十一、兵聖孫武
孫武(約前551—?),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和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在對內對外戰爭中立過赫赫戰功。家學的熏陶使孫武從小就喜愛兵法,渴望探求戰爭制勝之道,以備將來登壇拜將,沙場點兵,在戰爭舞台上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孫武被後人尊崇為「兵聖」、「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師」,除了他戰功顯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給後世一部不朽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該書有13篇,共5000餘字。但這短短的幾千字里包卻含著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對中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第一個為《孫子兵法》作了系統的註解,為後人研究運用《孫子兵法》打開了方便之門。《孫子兵法》不僅是中國的謀略保庫,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8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29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向人透露:他的軍事著作中所闡述的觀點,其實在2500年前的《孫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確實對孫武及其著作深感興趣,不僅為《孫子兵法》英譯本作序,還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戰略論》前面大段引述孫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都奉命攜帶一本《孫子兵法》,以便在戰場上閱讀。
十二、謀聖張良
漢初大臣,字子房,傳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人,祖與父相繼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傳說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蘇)時,遇黃石公,後來劉邦、呂後合謀暗使丞相蕭何巧設機關,並以密友身份親自誘捕韓信入長樂宮內,以謀反罪名由呂後急令處死,韓信全家抄斬。一代開國元戎,千古軍事奇才的韓信,卻遭滅族之禍。從而張良遁隱深山,以仙侶為伴,不食凡間五穀,追隨仙蹤,與世隔離了。
張良看承謀士的楷模,被後人尊為「謀聖」
十三、木聖(科聖)張衡
東漢時期,也就是距今約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後(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准確地報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志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
這兩台著名儀器的發明者就是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製造過指南車、記里鼓車等,因其機械製造水平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十四、葯聖孫思邈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隋、唐兩代大醫學家。孫氏自幼聰穎,喜好讀書,勤學苦練,20歲精諸子百家學說,善言老莊,又好釋典,兼通陰陽,推及醫葯。隋、唐兩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卻無心仕途,晚年從事醫學著述,是文史醫葯全面均展、多才多藝的傑出人物,尤以醫學為最。孫思邈是因病治醫,勤奮成家的。他不但學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醫德,是大醫精誠與高超醫術兩相結合的醫德規范。他在學術界也樹立了崇高的榜樣,一直熏陶著代代醫家。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靠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網路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D. 中國有哪些先賢人物
比如生命的大智者老子、永遠的」至聖先師」孔子、積極而瀟灑的退守者莊子、民本思想的先驅者孟子、不是「醇儒」的荀子、「大一統」的設計者董仲舒等。
E. 能稱儒家的人物有多少,有具體排名嗎
能成儒家的數不勝數,但能稱為大家的都在孔廟有位置,古代叫配享,就是陪孔子一起共享香火的意思。
配享孔子的先賢先儒共有172人,其中大成殿內有四配、十二哲,
東西兩廡有先賢79人、先儒77人。其位次是:
大成殿內:至聖先師孔子
四配: 西 東
宗聖 曾參 復聖顏回
亞聖孟軻 述聖孔伋
十二哲:西 東
先賢冉耕 先賢閔損
先賢宰予 先賢冉雍
先賢冉求 先賢端木賜
先賢言偃 先賢仲由
先賢顓孫師 先賢卜商
先賢朱熹 先賢有若
兩廡從祀先賢:
西廡(39人) 東廡(40人)
先賢蘧璦 先賢公孫僑
先賢澹臺滅明 先賢林放
先賢宓不齊 先賢原憲
先賢公冶長 先賢南宮適
先賢公皙哀 先賢商瞿
先賢高柴 先賢漆雕開
先賢樊須 先賢司馬耕
先賢商澤 先賢梁鱣
先賢巫馬施 先賢冉儒
先賢顏辛 先賢伯虔
先賢曹恤 先賢冉季
先賢公孫龍 先賢漆雕徒父
先賢秦商 先賢漆雕哆
先賢顏高 先賢公西赤
先賢壤駟赤 先賢任不齊
先賢石作蜀 先賢公良孺
先賢公夏首 先賢公肩定
先賢後處 先賢鄔單
先賢奚容葳 先賢罕父黑
先賢顏祖 先賢榮旂
先賢句井疆 先賢左人郢
先賢秦祖 先賢鄭國
先賢縣成 先賢原亢
先賢公孫句茲 先賢廉潔
先賢燕伋 先賢叔仲會
先賢樂欬 先賢公西輿如
先賢狄黑 先賢邽巽
先賢孔忠 先賢陳亢
先賢公西葳 先賢琴張
先賢顏之仆 先賢步叔乘
先賢施之常 先賢秦非
先賢申棖 先賢顏噲
先賢左丘明 先賢顏何
先賢秦冉 先賢縣壇
先賢公明儀 先賢牧皮
先賢公都子 先賢樂正克
先賢公孫丑 先賢萬章
先賢張載 先賢周敦頤
先賢程頤 先賢程顥
先賢邵雍
兩廡從祀先儒:
西廡(38) 東廡(39)
先儒穀梁赤 先儒公羊高
先儒高堂生 先儒伏勝
先儒董仲舒 先儒毛亨
先儒劉德 先儒孔安國
先儒後蒼 先儒毛萇
先儒許慎 先儒杜子春
先儒趙岐 先儒鄭康成
先儒范寧 先儒諸葛亮
先儒陸贄 先儒王通
先儒范仲淹 先儒韓愈
先儒歐陽修 先儒胡瑗
先儒司馬光 先儒韓琦
先儒游酢 先儒楊時
先儒呂大臨 先儒謝良佐
先儒羅從彥 先儒尹淳
先儒李綱 先儒胡安國
先儒張拭 先儒李侗
先儒陸九淵 先儒呂祖謙
先儒陳淳 先儒袁燮
先儒真德秀 先儒黃斡
先儒蔡沈 先儒輔廣
先儒魏了翁 先儒何基
先儒趙復 先儒文天祥
先儒金履祥 先儒王柏
先儒陸秀夫 先儒劉因
先儒許衡 先儒陳皓
先儒吳澄 先儒方孝孺
先儒許謙 先儒薛瑄
先儒曹端 先儒胡居仁
先儒陳獻章 先儒羅欽順
先儒蔡清 先儒呂柟
先儒王守仁 先儒劉宗周
先儒呂坤 先儒孫奇逢
先儒黃道周 先儒黃宗義
先儒王夫之 先儒張履祥
先儒陸世儀 先儒陸隴其
先儒顧炎武 先儒張伯行
先儒李塨 先儒湯斌
先儒顏元
F. 我們中國的古聖先賢有哪些人呢
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等等。很多的
G. 中國古代的聖人有幾位
基於「聖人」一詞原始的儒學立場,中國古典中記載的、著名的、比較受認可的聖人主要有:伏羲、黃帝、炎帝、顓頊、帝嚳、堯、皋陶、舜、禹、伊尹、傅說、商湯、伯夷、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柳下惠、孔子,而顏子、孟子、子思和曾子,還有一些先賢大儒,只能被視為境界接近聖人的人(雖然他們有時也被尊稱為聖人,但並非絕對意義上的聖人。)
民間尊稱:
酒聖:杜康
詩聖:杜甫
醫聖:張仲景
書聖:王羲之
畫聖:吳道子
茶聖:陸羽
武聖:關羽
草聖:張旭
亞聖:孟子
科聖:張衡
商聖:范蠡
聖謀:張良
宗聖:曾子
復聖:顏回
算聖:劉洪
史聖:司馬遷
樂聖:李龜年
聖文:歐陽修
棋聖:黃龍士
詞聖:蘇軾
曲聖:關漢卿
葯聖:李時珍
兵聖:孫武
木聖:魯班
智聖:東方朔
劍聖:裴旻
塑聖(雕聖):楊惠之
字聖:許慎
鬼聖:蒲松齡
H. 中國有哪些先賢人物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漢族,楚國苦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2、永遠的」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3、積極而瀟灑的退守者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4、民本思想的先驅者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著作。
5、不是「醇儒」的荀子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新絳)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時人尊稱「荀卿」。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6、「大一統」的設計者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漢代思想家,政治家。為儒學取得正統地位作出巨大貢獻。廣川人(今河北景縣),漢族。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
7、理學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8、「致良知」說的宣導者王守仁
王陽明 (1472-1529),漢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創始人。
9、民主思想的啟蒙者黃宗羲
宗羲(1610-1695) 漢族,字太沖,號南雷,尊稱為南雷先生,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 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清初五大師」。
10、被遺忘的隱居思想家王夫之
(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號涢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漢族。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I. 中國有哪些先賢人物
古代先賢古代先賢孔子孔子莊子莊子老子老子墨子墨子荀子荀子韓非子韓非子 孔子簡介孔... 子」 , 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周赧王三十五年三十五年, ,卒於281年年- ...
J. 古聖先賢有哪些人
聖人:封建社會的一個尊稱,沒有統一的科學標准,沒有統一的評定機構。被稱為聖人者常常被民眾神化。
從根本意義上講,聖人就象神仙一樣,是根本不存在的
舊指品德智慧極高的人。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如孔子在漢以後被封建統治者推崇為聖人。又如:
畫聖——吳道子
醫聖——張仲景
書聖——王羲之
草聖——張旭
武聖——姜子牙,關羽,岳飛,項羽(姜太公作為中國韜略鼻祖、千古武聖,其文韜武略、經國治軍,理民化俗之論、之策、之術,都為後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為華夏民族所稱頌、效法。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將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其實中國人在清朝以前真正最崇拜武聖人是關羽和岳飛,但因為什麼岳飛一直屬於民間武聖人,主要是明朝小說三國演義把大部分關羽事件誇大,而且明政府就一直加封關羽職位,到了清朝忌諱岳飛是抗金名將,更大肆宣揚,加封關羽為武聖人.在岳飛之前最崇拜的武聖人是項羽).
酒聖——杜康
史聖——司馬遷
文聖——歐陽修
樂聖——李龜年
茶聖——陸羽
棋聖——黃龍士
曲聖——關漢卿
詩聖——杜甫
詞聖——蘇軾
佛家聖人——釋迦牟尼
道家聖人——老子(李耳)
儒家五聖:
至聖——孔子(孔丘)
復聖——顏淵(顏回)
宗聖——曾子(曾參)
述聖——子思
亞聖——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