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人口多少
① 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2022,七大洲人口分布情況2021
提起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2022,大家都知道,有人問七大洲人口分布情況2021,另外,還有人想問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各是多少,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七大洲人口分布情況,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2022
1、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七大洲人口分布情況
亞洲:人口41.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位。
非洲:人口10.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二位。
北美洲:人口5.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極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歐洲:人口7.4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0.4%,居世界第三位。
大洋洲:人口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1.亞洲:面積萬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大洲。共有48個**和地區。
2.非洲:面積約萬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和地區。
3.北美洲:面積約萬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和地區。
4.南美洲:面積約萬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洲。共有13個**和地區。
5.南極洲:面積萬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洲。
6.歐洲:面積約萬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和地區。
7.大洋洲:面積約萬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和地區。
2、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各是多少
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
3、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
亞洲:萬公里,人口44億;
歐洲:萬公里,人口7.4億;
非洲:萬公里,人口12億;
北美洲:萬公里,人口5.6億;
南美洲:萬公里,人口4億;
大洋洲:萬公里,人口0.3億;
南極洲:萬公里,無定居居民。
4、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世界七大洲人口分布情況
5、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
1、世界上約有個**和地區,其中人口1億以上者有12個**,它們是中國、、美國、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聯邦、奈及利亞、孟加拉、日本和墨西哥、菲律賓。這12國人口總數共有42.4億多,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
2、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由於世界各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間分布分為人口稠密地區、人口稀少地區和基本未被的無人口地區。據統計,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區的約占陸地面積的7%,那裡卻居住著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間的分布也相當懸殊。歐亞兩洲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32.2%。但兩洲人口卻佔世界人口總數的75.2%。尤其是亞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於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總人口的1/4。大洋洲陸更是地廣人稀。南極洲迄今尚無固定的居民。歐洲和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公里在20人以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公里才2.5人。世界人口按緯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顯差異: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帶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區,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緯20°~60°之間,南半球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布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米以下、不足陸地面積28%的低平地區。由於生產力向沿海地區集中的傾向不斷發展,人口也隨之向沿海地帶集中。各大洲中距海岸公里以內臨海地區的人口比重,已顯著超過了其面積所佔的比重,並且沿海地區人口增長的趨勢還會繼續發展。
3、《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預測,到年,世界人口將超過90億,人口過億的**將增至17個,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人口**大國。報告顯示,到年世界人口將增至91.5億,增加22.41億。其中非洲地區人口將從10.33億增至19.85億,增幅**亞洲地區的人口也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將從41.67億增至52.32億;而歐洲人口將從7.33億減至6.91億,將是**人口減少的大洲。報告說,全世界共有11個**人口過億。其中中國人口最多,達到13.54億,其次為人口12.15億的。其他人口過億的**依次為美國、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奈及利亞、、日本和墨西哥。報告預測,到年時,剛果(金)、埃及、衣索比亞、坦尚尼亞這4個非洲**以及亞洲的菲律賓和越南也將人口過億。屆時,的人口將增至16.14億,成為世界**人口大國;中國人口將增至14.17億,退居第二。世界人口總數為69.09億,其中只有12.37億人生活在較發達地區。
以上就是與七大洲人口分布情況相關內容,是關於七大洲人口分布情況2021的分享。看完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2022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② 各大洲的人口密度分別是多少
是大洋洲!
位置: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其狹義的范圍是指東部的波利尼西亞、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三大島群.廣義的范圍是指除上述三大島群外,還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等. 面積: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
地理區域:大洋洲有14個獨立國家,其餘十幾個地區尚在美、英、法等國的管轄之下.在地理上劃分為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六區.
【居民】
人口 2 900萬.約佔世界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全洲65%的人口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各島國人口密度差異顯著.巴布亞人、澳大利亞人,塔斯馬尼亞人、毛利人、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和波利尼西亞人等當地居民約占總人口的20%,歐洲人後裔約佔70%以上,此外還有混血種人、印度人、華人和日本人等.
語言:絕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語,三大島群上的當地居民分別使用美拉尼西亞語、密克羅尼西亞語和波利尼西亞語.
宗教:絕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少數信奉天主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
【自然環境】
海岸線 大陸海岸線長約19 000千米.全洲除少數山地海拔超過2 000米外,一般海拔在600米以下,地勢低緩.一般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大利亞大陸西部高原.海拔200?00米,大部分為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1 000米以上的山脈;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北艾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6米,為大洋洲的最低點;東部山地海拔800? 000米,山地東坡較陡,西坡緩斜.新幾內亞島、紐西蘭的北島和南島是大陸島,島上平原狹小,多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山,新幾內亞島上的查亞峰,海拔5 029米,是大洋洲的最高點.美拉尼西亞的島嶼多屬大陸型,系大陸邊緣弧狀山脈的延續部分,各列島弧之間有深海盆和深海溝.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絕大部分島嶼屬珊瑚礁型,面積小,地勢低平,不少島嶼有由珊瑚礁環繞形成的礁湖,成為天然的船隻停泊地和水上飛機場.此外還有少量由海底火山噴發物質堆積而成的火山型島嶼,如夏威夷群島、帛琉群島、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等,地形特點是山嶺高峻,形勢險要,多天然掩護的良港. 水系 外流區域約占總面積的48%,墨累河是外流區域中最長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占總面積的52%,均分布在澳大利亞中部及西部地區,主要內流河均注入北艾爾湖.大洋洲的河流與其它洲比較顯得十分稀少,河流短小,水量較少,雨季暴漲,旱季有時斷流,大多不利航行,但所有河流幾乎終年不凍.大洋洲的湖泊較少,最大湖泊是澳大利亞境內的北艾爾湖,面積約8 200平方千米,隨降水而變化;最深的湖泊是紐西蘭南島西南端的蒂阿瑙湖,深達276米.澳大利亞大陸多構造湖.紐西蘭除構造湖外,還有由熔岩阻塞河流而形成的堰塞湖.夏威夷島上則有火山湖.此外許多島嶼上有由珊瑚礁環繞而形成的礁湖.新喬治亞島上的礁湖是世界上的大礁湖之一,帛琉群島中的科梅科爾礁湖也很有名.
火山:澳大利亞東部和北部沿海島嶼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組成部分,大洋州陸上有活火山60餘座,僅美拉尼西亞就有30餘座.夏威夷島的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70米,是大洋州最高的活火山.
氣候:大洋洲大部分地區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海洋性氣候.絕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25?8℃之間.最涼月平均氣溫為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向赤道由16℃遞增到25℃;南半球從南緯50°附近起向赤道由6℃遞增到25℃;紐西蘭的南島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山區可達0℃以下.最熱月平均氣溫,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起向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由24℃遞增到28℃以上;南半球從南緯50度附近起向澳大利亞西北部,由12℃遞增到32℃.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克朗克里極端最高氣溫達53℃,為大洋洲最熱的地方.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是大洋洲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夏威夷的考愛島東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 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較多的地區之一.新幾內亞島北部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屬全年多雨的熱帶降水區,迎風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以上.美拉尼西亞北部、新幾內亞島北部及馬紹爾群島南部,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 000? 000毫米,背風坡則僅1 000毫米左右.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島東南沿海屬暖季降雨區,年平均降水量750? 000毫米,暖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0%.澳大利亞東南部及紐西蘭屬各月降水較均勻、但以冬季稍多的溫帶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多在500? 000毫米以上,個別地區高達5 000多毫米.澳大利亞西南部和西南沿海屬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40-60%. 【自然資源】
礦物 礦物以鎳、鋁土礦、金、鉻、磷酸鹽、鐵、銀、鉛、鋅、煤、石油、天然氣、鈾、鈦和鳥糞石等較豐富.鎳儲量約4 600萬噸,居各洲前列;鋁土礦儲量46.2億噸,居各洲第二位.
森林與草原:森林面積約占總面積的9%,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產松樹、山毛櫸、棕櫚樹、桉樹、杉樹、白檀木和紅木等多種珍貴木材.草原佔大洋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6%.
水利:水力蘊藏量約為13 500萬千瓦,佔世界水力總蘊藏量的4.9%;已開發水力280萬千瓦,佔世界總開發量的1.8%.估計年可發電2 000億度,約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
漁業:美拉尼西亞附近海域、澳大利亞東南沿海及紐西蘭附近海域為主要漁場,盛產沙丁魚、鱈、鰻、鯖和鯨等.
【經濟簡況】
大洋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經濟發達,其它島國多為農業國,經濟比較落後. 農業 農作物有小麥、椰子、甘蔗、菠蘿、天然橡膠等.小麥產量約佔世界小麥總產量的3%,當地居民主要糧食是薯類、玉米、大米等.畜牧業以養羊為主,綿羊頭數佔世界綿羊總頭數的20%左右.羊毛產量佔世界羊毛總產量的40%左右.
工業:大洋洲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其次是紐西蘭.主要有采礦、鋼鐵、有色金屬冶煉、機械製造、化學、建築材料、紡織等部門.大洋州島國工業多分布在各自的首都或首府,一般比較落後,僅以采礦及農、林、畜產品加工為主,多為外資控制,產品多供出口.
旅遊業:近年來大洋州國家重視發展旅遊業.湯加、萬那杜等國家旅遊業收入可觀,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交通 大洋洲介於亞洲和南、北美洲之間,南遙對南極洲,是連系各大洲航線的必經之路.許多國際海底電纜均通過這里,海洋航運成為國與國、島與島相互交往的重要手段.陸上交通主要有鐵路和公路.公路總長100萬千米以上.鐵路總長46 000多千米.內河航運里程約1000千米.有航線通達洲內各國和重要地區的首都和首府,同洲外各重要港口城市也均有聯系.
③ 世界人口分布規律是怎麼樣的
世界人口分布規律:
1、人口分布隨緯度、海拔和離海遠近呈有規律的變化,主要集中在亞非拉地區。因為北半球集中了地球的大部分,又被稱為地半球,所以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著地球上百分之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百分之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緯20度到60度之間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
2、人口分布還有集中於沿海地區的趨勢,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對稀少。 通常,中緯度、地勢低平和沿海位置對人口有明顯的吸引作用,現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79。
3、集中在北緯20度到60度的地區,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區人口佔全球的百分之56。
4、海拔200到1000米地區人口佔全球的百分之35。
5、世界距海岸200公里以內地區雖只佔全球陸地面積不足百分之30,但擁有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④ .為什麼南半球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10%,分析理由。
不平衡性,
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徵是不平衡性。就全世界而言,當前地球上只佔陸地面積7%的地區,卻居住著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陸地上;而大陸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無人居住。
⑤ 南半球有哪些國家
南半球有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北馬里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等。
1、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聯邦,簡稱「澳大利亞」。其領土面積7692024平方公里,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此也稱「澳洲」。擁有很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2、巴布亞紐幾內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簡稱巴布亞紐幾內亞,是南太平洋西部的一個島國,是大洋洲第二大國,英聯邦成員國,是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一個島嶼國家,主要涵蓋新幾內亞島東半部及附近俾斯麥群島、布干維爾島等共約600餘個大小島嶼。
3、北馬里亞納群島:馬里亞納群島(MarianaIslands)西太平洋一系列火山和上升珊瑚構造,位於台灣島以東2,600公里處。二戰時期曾在此爆發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馬里亞納海戰。
4、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簡稱密克羅尼西亞,為西太平洋島國,全國陸地面積705平方公里,人口10.56萬。全國有607個島嶼,共四個州,首都帕利基爾位於最大的島嶼波納佩島。
5、馬紹爾群島共和國: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是位於太平洋中部的島國,在夏威夷西南約3200公里和中國上海東南約4500公里處,陸地面積181.3平方公里。人口約6.2萬人。與之在海上相鄰的地區分別是北部的威克島,南部的諾魯,西部的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和東南部的吉里巴斯。
⑥ 南半球和北半球有哪些國家
1、澳大利亞。其領土面積7692024平方公里,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此也稱「澳洲」。擁有很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5、馬紹爾群島共和國陸地面積181.3平方公里。人口約6.2萬人。與之在海上相鄰的地區分別是北部的威克島,南部的諾魯,西部的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和東南部的吉里巴斯。
⑦ 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2018
亞洲:人口41.64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人口10.325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二位。
北美洲:人口5.287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極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歐洲:人口7.4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0.4%,居世界第三位。
大洋洲:人口29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人口最少的大洲。
(7)南半球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各洲劃分
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與非洲的分界:蘇伊士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紅海-曼德海峽
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白令海峽
亞洲與大洋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歐洲與非洲的分界: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丹麥海峽
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巴拿馬運河
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峽
⑧ 高一地理人口知識點整理
高一地理人口知識點整理 篇1
一、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對人口自然增長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決定了人口的增殖條件和生存條件,通過改變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人口的自然增率。一般情況下,當人口數量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時,人口自身的再生產必將會刺激;當人口數量超越了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消費總數後,人口自身的再生產必將受到... 展開
世界人口問題論文
(地理小論文)
二、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對人口自然增長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決定了人口的增殖條件和生存條件,通過改變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人口的自然增率。一般情況下,當人口數量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時,人口自身的再生產必將會刺激;當人口數量超越了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消費總數後,人口自身的再生產必將受到遏制。在現代生產力水平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往往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經濟因素對人口機械增長也有重要影響。通常情況下,經濟發達或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對人口具有一種吸引力和凝聚力,人口機械增長為正值;相反,經濟落後或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的地區,對人口會產生一種排斥力和離散力,人口機械增長一般為負值。
文化因素:
這一因素更多地影響著人口的自然增長。隨著科學文學水平的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趨於下降,現代社會里這一趨勢尤為明顯,其表現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由於人們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平均婚齡也會相應推延;二是科學文化水平愈發達,人們的生理知識、育兒知識、保健知識就愈豐富,促成嬰兒死亡率降低;三是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愈高,就愈加註意自身及其後代各項素質的提高,少生優育,把有限的收入用於將子女培養成具有更高科學文化素質的現代人。
醫療衛生因素:
醫學的進步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著直接影響。首先,它使得因各種疾病致死的死亡率下降,從而降低人口死亡率,延長人口平均壽命;其次,它對控制生育和實行優生優育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世界人口分布
人口地理分布是人口增長過程在空間的表現形式。它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即深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更受制於社會、經濟、政治制度。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由於世界各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間分布分為人口稠密地區、人口稀少地區和基本未被開發的無人口地區。據統計,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區的約占陸地面積的7%,那裡卻居住著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間的分布也相當懸殊。歐亞兩洲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32.2%,但兩洲人口卻佔世界人口總數的75.2%。尤其是亞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於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總人口的1/4。大洋洲陸更是地廣人稀。南極洲迄今尚無固定的居民。歐洲和亞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世界人口按緯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顯差異: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帶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區,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緯20°~60°之間,南半球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布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不足陸地面積28%的低平地區。由於生產力向沿海地區集中的傾向不斷發展,人口也隨之向沿海地帶集中。目前,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內臨海地區的人口比重,已顯著超過了其面積所佔的比重,並且沿海地區人口增長的趨勢還會繼續發展。從國家看,情況也是這樣。目前世界上約有2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人口1億以上者有10個國家,它們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俄羅斯聯邦、巴西、日本、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這10國人口總數共有31.5億多,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此外,世界上還有一些人口非常少的國家,如諾魯(0.7萬人)、安道爾(5萬人)、聖馬利諾(2.3萬人)、摩納哥(3萬人)、梵蒂岡(1380人)。從各國人口密度來看,摩納哥的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達2萬人,新加坡4300人,梵蒂岡1920人,馬爾他1110人等。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有法屬蓋亞那(1人)。蒙古(1人)、納米比亞(2人)、利比亞(2人)、茅利塔尼亞(2人)、冰島(2人)等。
人口越來越向城市集中 近代以來,世界人口越來越向城市集中,使全球人口分布表現出大小不等的一些密集的點。進入90年代,全世界總人口中已有49%以上集中於城市。
世界人口最稠密和最稀少地區 從人口地區分布圖上能確切地反映出人口的實際分布狀況。世界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區有如下幾類:①沿海沿湖的平原地帶。特別是一些海岸線比較曲折、具有優良港灣地區,或某些大河入海口處。如亞洲大陸東部沿海區、南亞沿海區,歐洲波羅的海沿岸區,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非洲幾內亞灣沿岸區,美國大西洋沿岸波士華地區,佛羅里達和墨西哥灣沿岸區、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亞、西雅圖—溫哥華(加)地區,五大湖地區,巴西——委內瑞拉沿海區,阿根廷——烏拉圭沿海區,智利——秘魯沿海區、澳大利亞東南部沿海區;②流入三大洋的一些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帶或河口三角洲地區。亞洲東部、南部尤為突出。③若干溫帶和熱帶的島嶼和半島上。島嶼四面環海,半島三面環海,若位置適中,並兼有優良港灣,則往往成為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地區;④內陸某些礦產資源豐富的地方。由於礦業開發,以及修築鐵路和公路,隨之成為工業中心而形成一個城鎮集團;⑤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某些內陸高原上。由於地勢較高,沒有平原或低地區那樣炎熱和潮濕,危害人們健康的熱帶疾病也大為減少,如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秘魯高原、東非高原等地;⑥沙漠中的綠洲地區等。世界人口非常稀少地區的有以下幾類:①兩極圈以內地區;②北半球北緯50度至北極圈之間廣大的原始森林地帶;③回歸線附近和溫帶大陸內部的沙漠、戈壁地區;④熱帶雨林區;⑤高山地區。
四、人口增長的重要原因
馬克思的人口論認為,人有兩重性。人一方面是消費者,另一方面是生產者。人作為消費者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都要消費生活資料;人作為生產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首先要具備一定的年齡條件,老人和小孩只能作為消費者,不能作為生產者;其次,要具備一定的身體條件,殘廢的人、有病的人都很難成為生產者;再次,人作為生產者要佔有或使用一定的生產資料。此外,作為生產者還必須掌握一定的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所以人口增長要與物質資料增長相適應,如果做到這點,無論是人口多,還是人口少,都對生產有促進作用。如果人口增長大於物質資料的增長,一部分過剩人口無法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將從生產者轉變為消費者,這將加重社會負擔;如人口增長慢於物質資料的增長,一部分生產資料將無法與人口相結合,資源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同樣會影響生產發展。所謂人口問題就是人口增長與物質資料的增長不相適應並且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增長速度。馬克思認為,通過人口自我調節,人類完全能夠使物質資料生產與人類自身生產相統一。
所以現在人們應該有計劃的生育,使世界人口與自然和社會相協調。
高一地理人口知識點整理 篇2
1、天體系統的級別:
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
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
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地轉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