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源縣多少人口
㈠ 鹽源縣屬於哪個省市
鹽源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00°42′09″-102°03′44″,北緯27°06′31-28°16′31″之間。東隔雅礱江與西昌市、德昌縣、米易相望,南接鹽邊縣,西連雲南省寧蒗縣,北與木里藏族自治縣、冕寧縣山水相連。截止2012年,鹽源縣幅員面積8398.6平方公里,人口35.6萬人
㈡ 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的車牌號簡稱是什麼
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的車牌號是:川W,行政級別是:縣,人口約:約33萬人,人口密度為:39人/km,面積約:8388平方公里,郵政編碼是:615700
簡介:鹽源縣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幅員面積8398平方公里,人口33.5萬。境內風光旖旎,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民風淳厚。歷史上曾以「南方絲綢之路」而興盛,而今又以鹽鐵之利、山川之勝和瀘沽湖摩梭人婚俗而遠近聞名,有神秘「女兒國」之稱。縣內蘊藏著鹽、鐵、金等41種礦產資源;生息著黑頂鶴、熊、獐子等多種珍稀動物;盛產蘋果、金邊瓜子等名優特產,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蘋果生產基地。原四川省人大主任何郝炬同志曾這樣題詞鹽源:「扼山川之勝,據湖海之覽,擁鹽鐵之利,具林木之長」。
㈢ 鹽源屬於四川哪個市的
鹽源屬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
鹽源縣位於涼山州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東經100°42′—102°03′,北緯27°06′—28°16′。東隔雅礱江與西昌市、德昌縣、米易縣相望,南接鹽邊縣,西連雲南省寧蒗縣,北與木里藏族自治縣、冕寧縣山水相連。
鹽源境內地形以四周高山峽谷,中部丘陵盆地為總特徵。一般海拔在2300米至2800米,最高海拔4393米,最低海拔1200米。全縣東西長約133.6公里,南北寬約129.4公里。幅員面積8398.6平方公里,其中盆地面積1049平方公里,約佔全縣總面積的12.5%;擁有耕地82萬畝。
(3)鹽源縣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截止2019年12月,鹽源縣轄8個鎮、25個鄉、1個民族鄉:鹽井鎮、衛城鎮、梅雨鎮、白烏鎮、樹河鎮、黃草鎮、平川鎮、瀘沽湖鎮、雙河鄉、干海鄉、下海鄉、棉埡鄉、甘塘鄉、馬鹿鄉、藤橋鄉、田灣鄉、德石鄉、大河鄉、鹽塘鄉、巫木鄉、大草鄉、博大鄉、金河鄉、右所鄉、巴折鄉、阿薩鄉、長柏鄉、桃子鄉、蓋租鄉、前所鄉、沃底鄉、大坡蒙古族鄉、窪里鄉、梅子坪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鎮:
1、四川省鹽源縣轄鎮,縣府駐地。1950年設鹽井鄉,1958年與干海、合哨合並為鹽海公社,1985年建鹽井鎮。位於縣境南部,面積280.63平方千米。
2、衛城鎮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位於鹽源盆地東南,地理坐標北緯27°28′,東經101°33′。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山地佔全鎮面積的60%,壩區40%。
3、樹河鎮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轄鎮。樹河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70公里。面積360.33平方千米。
㈣ 鹽源縣海拔高度是多少米,鹽源縣海拔高度是多少人口
1.鹽源縣海拔高度一般在2300米至2800米,最高海拔4393米,最低海拔1200米。
2.鹽源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00°42′09″-102°03′44″,北緯27°06′31-28°16′31″之間。
3.東隔雅礱江和西昌市、德昌縣、米易相望,南接鹽邊縣,西連雲南省寧蒗縣,北和木里藏族自治縣、冕寧縣山水相連。
4.鹽源縣隸屬四川省,縣內蘊藏著鹽、鐵、金等41種礦產資源。
5.生息著黑頂鶴、熊、獐子等多種珍稀動物。
6.盛產蘋果、金邊瓜子等名優特產,是西南地區的蘋果生產基地。
㈤ 涼山的人口有多少
截止2020年末全州戶籍人口533.1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306.85萬人,占總人口的57.55%;彝族人口為288.74萬人,占總人口的54.16%。
涼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漢、藏、回、蒙、苗、傈僳、傣、納西、布依、壯、白、滿、土家等14個世居民族,總人口521萬,其中彝族人口275.7萬佔52.92%。中國有近900萬彝族人口(2010年,第六次中國人口普查871萬),涼山佔到了30%左右。
交通運輸
截至2017年底,涼山彝族自治州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7398公里,增長1.75%。其中:等級公路通車里程23651公里、增長10.5%,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28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貨物周轉量1219139萬噸公里、增長0.07%,旅客周轉量322569萬人公里、增長0.05%。
2018年末全州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7585.77公里,其中:等級公路通車里程24681.54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12.74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貨物周轉量1301141萬噸公里,增長7%,旅客周轉量348937萬人公里,增長8.8%。
以上內容參考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涼山概況
㈥ 鹽源縣的人口民族
2012年鹽源縣約35.6萬人。民族有漢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㈦ 鹽源縣漢族彝族人口比例
據2005年統計,鹽源縣總人口為313765人
其中彝族人口最多,有149568人,佔47.67%。
其次是漢族,有139199人,佔44.36%。
此外,蒙古族有16841人,佔5.37%;
藏族有5944人,佔1.89%
㈧ 涼山州總共有多少縣城
一共17個縣城,包含兩個縣級市:會理市,西昌市。15個縣:雷波,美姑,布拖,金陽昭覺,普格,寧南,會東,德昌,鹽源,木里,喜德,越西,冕寧,甘洛,等15個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15個縣、1個自治縣,州府所在地西昌市, 政府駐地西昌市西昌市大水井12號鹽源縣鹽井鎮德昌縣德州鎮會理縣城關鎮會東縣會東鎮寧南縣披砂鎮普格縣普基鎮布拖縣特木里鎮金陽縣天地壩鎮昭覺縣新城鎮喜德縣光明鎮冕寧縣城廂鎮越西縣越城鎮甘洛縣新市壩鎮美姑縣巴普鎮雷波縣錦城鎮木里藏族自治縣
謝謝題主對涼山的關心和熱愛,涼山彝族自治州地處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有14個世居民族,總人口530萬左右,其中彝族人口佔比約53%。
全州共有15縣2市,按區域分為安寧河4縣2市(西昌市、會理市、會東縣、寧南縣、德昌縣、冕寧縣)、彝區10縣(甘洛縣、越西縣、喜德縣、雷波縣、美姑縣、金陽縣、昭覺縣、布拖縣、普格縣、鹽源縣)和木里藏族自治縣。
西昌市:州府所在地,是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被稱為月亮城、航天城、小春城。
會理市:位於自治州南部,與攀枝花接壤,中國石榴之鄉。
會東縣:位於自治州南部,與雲南省祿勸隔江而望,中國烤煙生產規模第一縣。
德昌縣:位於自治州南部,與西昌市接壤,中國果桑之鄉。
寧南縣:位於自治州南端,隔金沙江與雲南巧家縣相望,中國蠶桑之鄉。
冕寧縣:位於自治州北部,安寧河發源地,彝海結盟聖地,嫦娥從這里奔月。
甘洛縣:位於自治州東北部,是涼山「北大門」,中國黑苦蕎之鄉。
越西縣:位於自治州北部,文昌故里。
喜德縣:位於自治州北部,彝語標准音之鄉。
雷波縣:位於自治州東部,是涼山「東大門」,隔金沙江與雲南永善相望,中國臍橙之鄉。
美姑縣:位於自治州東部,彝族美女之鄉。
昭覺縣:位於自治州東部,與西昌市接壤,原涼山州府所在地,大涼山腹地。
金陽縣:位於自治州東部,隔金沙江與雲南永善、魯甸、巧家相望,中國青花椒之鄉。
布拖縣:位於自治州東部,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
普格縣:位於自治州南部,與西昌市接壤,彝族火把節發源地。
鹽源縣:位於自治州西部,境內有瀘沽湖,中國南方蘋果之鄉。
木里縣:位於自治州西部,自治州內唯一藏族自治縣,香格里拉核心地帶。
歡迎您到涼山來做客!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幅員面積6.04萬平方公里,轄17個縣市,其中木里縣為全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境內有彝、漢、藏、回、蒙等14個世居民族,總人口521萬,其中彝族人口275.7萬、佔52.89%,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四川省民族類別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也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
木里藏族自治縣
鹽源縣
德昌縣
會東縣
寧南縣
普格縣
布拖縣
金陽縣
昭覺縣
喜德縣
冕寧縣
越西縣
甘洛縣
美姑縣
雷波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共17個市縣,其中兩個市既州府所地西昌市和石榴之鄉會理市,15個縣中木里縣為藏族自治縣。
涼山州全稱為涼山彝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大涼山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處,幅員面積6萬余平方公里,總人口473.04萬人,境內有漢、彝、藏、蒙古、納西等10多個世居民族。全州轄2市15縣。分別為西昌市、會理市、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昭覺縣、木里藏族自治縣、德昌縣、喜德縣、金陽縣、雷波縣、會東縣、鹽源縣,布拖縣、普格縣、寧南縣、冕寧縣。
目前通火車的縣有成昆鐵路經過:甘洛、越西、西昌、德昌。
高速有雅西高速,西攀高速。
正在建設的宜西攀高速
機場有西昌青山機場,已獲批的會東機場。
我就是涼山的。我來回答,有17個縣城,包含兩個縣級市:會理市,西昌市。15個縣:雷波,美姑,布拖,金陽昭覺,普格,寧南,會東,德昌,鹽源,木里,喜德,越西,冕寧,甘洛,等15個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轄17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縣級市1,縣16),436個鄉級行政區劃單位(街道16,鎮145,鄉275)。面積60423平方千米,人口499萬人。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駐西昌市三岔口南路55號。
涼山彝族自治州轄17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分別為:西昌市、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昭覺縣、金陽縣、雷波縣、美姑縣、甘洛縣、越西縣、喜德縣、冕寧縣、鹽源縣、木里縣等。
㈨ 鹽源縣屬於哪個市
鹽源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鹽源縣位於涼山州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東經100°42′—102°03′,北緯27°06′—28°16′。東隔雅礱江與西昌市、德昌縣、米易縣相望,南接鹽邊縣,西連雲南省寧蒗縣,北與木里藏族自治縣、冕寧縣山水相連。
鹽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縣歷史,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即設置了越西郡定笮縣。歷代縣名幾經變異,唐易名為昆明縣(又為香城郡),宋稱賀頭甸,元稱潤鹽州、柏興府,明稱鹽井衛,清朝雍正七年定名為鹽源沿襲至今。
1952年將鹽源縣的原木里宣撫司轄地劃出成立木里藏族自治縣,鹽中區劃歸西昌市管轄。清代《鹽源縣志》對縣名的詮釋為:「鹽之雲者,於食貨重富民之政;源之雲者,為若繩」(「若」指若水,今雅礱江;「繩」指繩水,今金沙江)。
鹽源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曾以鹽鐵之利而繁榮,以「南絲綢之路」而興盛。而今又以鹽鐵之利、山川之勝和瀘沽湖摩梭人婚俗而遠近聞名,有神秘「女兒國」之稱。鹽源扼山川之勝,據湖海之秀,占鹽鐵之利,擁林木之長,因此而享有「高原明珠」、「綠色長廊」、「中國烏拉爾」、「金盆寶地」等盛譽。
(9)鹽源縣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商周及戰國之時,為西南夷笮人游牧之地。西漢元鼎六年(111年)正式置定笮縣、大笮縣,隸屬越郡。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後,大笮縣並入定笮縣。晉及南北朝仍置定笮縣。北周天和五年,改定笮縣為定笮鎮,隸屬嚴州。
隋代,定笮鎮仍置。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昆明縣,隸屬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征討松外夷人,在其地設昆明縣。至德元年昆明、昌明二縣為吐蕃所佔據。唐觀元十六年,唐收復昆明縣,昌明縣廢治。
咸通六年後,南詔占據昆明縣,改設為香城郡。大理時期,香城郡廢治,為部落如庫部所據,隸屬善巨郡。
元至元十四年,如庫部內附,立鹽井管民千戶,至元十年增設金州。至元十七年改鹽井管民千戶為閏鹽州,以儷儷部設普東州,隸屬德平路。至元二十七年,立柏興府,合並普樂、閏鹽為州。改金州為金縣,並隸柏興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柏興府改隸雲南布政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降柏興府為柏興州。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廢柏興州,改置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領轄打沖河中左千戶所、馬剌長官司。
清初仍置鹽井衛。清雍正六年(1728年)鹽井衛改置鹽源縣,並將鹽源原轄阿所拉地劃設鹽邊廳,隸屬寧遠府。鹽源縣瓜別設別安撫司。民國元年(1912年),(仍設鹽源縣,並將鹽中(西昌市佑君鎮)劃屬鹽源縣管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鹽源縣隸屬第十八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7年)隸屬寧屬屯墾委員會。1950年鹽源隸屬西昌專區。1952年鹽源縣城由衛城遷治鹽井。1964年改為鹽源彝族自治縣。1978年隨西昌地區並入涼山州,復名鹽源縣。
㈩ 鹽源縣的介紹
鹽源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00°42′09″-102°03′44″,北緯27°06′31-28°16′31″之間。東隔雅礱江與西昌市、德昌縣、米易相望,南接鹽邊縣,西連雲南省寧蒗縣,北與木里藏族自治縣、冕寧縣山水相連。截止2012年,鹽源縣幅員面積8398.6平方公里,人口35.6萬人。1鹽源縣隸屬四川省,縣內蘊藏著鹽、鐵、金等41種礦產資源;生息著黑頂鶴、熊、獐子等多種珍稀動物;盛產蘋果、金邊瓜子等名優特產,是西南地區的蘋果生產基地。22010年鹽源縣完成生產總值49.71億元,較2009年增長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