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至九月有多少個中國節
❶ 中國傳統節日有多少個 中國一年中有多少個傳統節日
導讀:我們一年之中要度過無數個節日,有中國傳統節日,也有少數民族節日,更有西方節日和各種各樣的紀念日。那麼,中國傳統節日有多少個?中國一年中有多少個傳統節日呢?以下是我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介紹,感興趣的朋友來看看吧。
一年共有11個,分別是:春節、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乞巧(七夕)、中秋、重陽、臘日(臘八節)、小年、除夕。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端午節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陰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著。
若說到端午節的來歷,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楚襄王寵信奸佞,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秦國趁機進攻楚國,楚地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聞聽屈原投江,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尋見屈原的屍體,湖面上舟船往來穿梭百舸爭游的場景蔚為壯觀。這一日正是陰歷五月初五日。後來,每逢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意在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裡,只為了喂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身不被吞食。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綉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重陽節又名重九節,九月九,榮萸節,菊花節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在唐代,重陽節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游》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行。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後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於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並逐漸盛行。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❷ 2021年農歷九月是陽歷幾月農歷九月的主要節日介紹
2021年農歷九月是陽歷幾月?
2021年農歷九月為大月,共有30天。
九月初一的時間:
公歷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天秤座(陽歷);農歷二零二一年 九月 初一 大月 (陰歷)
九月三十的時間:
公歷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天蠍座(陽歷);農歷二零二一年 九月 三十 大月 (陰歷)
所以說,在2021年農歷九月對應的就是陽歷的10月和11月。
農歷九月的主要節日介紹
九月初九,重陽節,老年節。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九月十五,吳府千歲聖誕
吳府千歲:諱孝寬江蘇吳縣人生於隋唐之季。公在齠齡時與范公承業交為莫逆之友聯聲同氣文業武功均為人所敬仰。公高中進士後出任知府,有年天子嘉其英雋特召回京高擢吏部尚書之職。素以忠誠報國屢建奇勛麟閣題名。升化後玉皇上帝膺封公為代天巡狩坐擁王船,出巡四海,以受人間崇祀。
九月十九,觀音菩薩出家日
觀音出家日是每年農歷的9月19日,是觀音菩薩的出家日。佛教的寺院都是舉行隆重的法事,因緣非常殊勝。
觀音出家日在我國各地寺廟均要舉辦大小不一的法會,其一般祝儀是:唱《香贊》,誦菩薩名、《大悲咒》,唱《觀音大士贊》、《觀音菩薩偈》、念觀音聖號,拜願,三皈依畢。
❸ 中國傳統節日一年有多少個分別是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非常之多,按照時間先後的順序為【包括、但不限於】:
1、正月初一新年
2、正月十五元宵節
3、三月初三上巳節
4、4月5日前後清明節
5、五月初五端午節
6、七月初七七夕節
7、七月十五中元節
8、八月十五中秋節
9、九月初九重陽節
10、十月初一寒衣節
11、十月十五下元節
12、臘月初八臘八節
13、12月22日前後冬至節
14、臘月廿三或廿四祭灶節
15、臘月廿九或三十除夕。
❹ 9月份所有節日
2021年9月份所有節日
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個多霧的黎明溜來,到了炎熱的下午便不見蹤影。這涼爽的九月有哪些節日呢?下面是我帶來的2021年9月份所有節日,希望對你有幫助。
9月1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
9月1日:全國中小學開學日
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
9月5日:中華慈善日
9月7日-9日:99公益日
9月8日:國際掃盲日
9月8日:國際新聞工作者日
9月9日:全國拒絕酒駕日
9月10日:教師節
9月10日:世界預防自殺日
9月11日:世界急救日
9月12日:示愛節
9月12日:中國預防出生缺陷日
9月14日:音樂情人節與相片情人節
9月14日:中國網民節
9月15日:豆腐文化節
9月15日:國際民主日
9月16日:中國腦健康日
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
9月17日:世界騎行日
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紀念日
9月18日:世界清潔地球日
9月18日:全國科普日
9月20日:全國愛牙日
9月20日:公民道德宣傳日
9月21日:中秋節
9月21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9月21日:國際和平日
9月22日:世界無車日
9月22日:國際熊貓節
9月23日:中國農民豐收節
9月23日:秋分
9月25日:國際聾人日
9月26日:世界避孕日
9月27日:世界旅遊日
9月28日:世界狂犬病日
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
9月29日:世界步行日
9月29日:世界心臟日
9月30日:烈士紀念日
9月30日:國際翻譯日
教師節
教師節,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為過教師節。直至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才真正確定了1985年9月10日為中國第一個教師節。
中秋節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期為農歷即陰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❺ 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的日期
中國節日:
1月1日:元旦
農歷正月初一:新年(春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3月8日:國際婦女節
3月12日:植樹節
4月4日(年份為雙數)或5日(年份為單數):清明節
5月1日:國際勞動節
5月4日:青年節
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6月1日:國際兒童節
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中國情人節)
8月1日:建軍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9月10日:教師節
10月1日:國慶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農歷臘月廿九或三十:除夕
編輯於 2008-07-11
查看全部7個回答
中國萬年日歷_拼多多官方下載_品質鉅惠_暢享底價1元搶!
值得一看的日歷相關信息推薦
中國萬年日歷,拼多多精選好貨,批發價格高性價比,省薪省時放肆購!品質好物一折起,立即搶購!
本月114人下載
咨詢
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廣告
京東台歷文具耗材,簡約時尚,結實耐用,得心應手!
惠尋 台歷日歷簡約牛年月歷年歷 企業專享辦公桌面擺件日歷
¥2.4 元
空白台歷 2021年打卡台歷簡約效率實用月歷商務新年創意空白可定製印刷 單面
¥34 元
2021年歷單張 極簡2021超大ins日歷打卡掛歷大張年歷記事台歷單張牆貼月歷 2021年單張(硬紙筒包裝)
¥49 元
京東廣告
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的日期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AKA 正在咨詢一個數碼問題
15條評論
熱心網友1
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的母親節是西方的
查看全部15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來快手_怎麼中國的傳統節日才好看
來快手看時尚大V分享的中國的傳統節日教學,輕松學會好看的中國的傳統節日技巧下載快手app,看更多中國的傳統節日小妙招
廣告2021-05-13
中國傳統節日及日期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 拓展資料形成: 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會」
❻ 中國節日總匯表
一、陽歷節日
1月1日:元旦
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
3月12日:中國植樹節
4月5日前後:清明節
4月23日:中國海軍建軍節
5月1日:國際勞動節
5月4日:中國青年節
5月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
6月1日:國際兒童節
6月第三個星期日:父親節
7月11日:中國航海節
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8月8日:中國男子節
8月19日:中國醫師節
9月10日:中國教師節 1985
9月第四個星期日:國際聾人節
10月1日:國慶節
11月8日:中國記者節
11月11日:雙十一單身節
二、陰歷節日
正月初一:春節
正月初五:破五節
正月初七:七草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
二月初二:龍抬頭節
五月初五:端午節
七月初七:七夕女兒節
七月十五:中元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中國老年節
臘月初八:臘八節
臘月二十三:小年
臘月最後一天:除夕節
(6)2021至九月有多少個中國節擴展閱讀
元宵節節日由來: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❼ 中國一共有多少個全國節日
答:中國一共有7個全國節日。
1.元旦節。
2.春節。
3.清明節。
4.勞動節。
5.端午節。
6.中秋節。
7.國慶節。
2021年國家法定節假日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