僜人族有多少人口
1. 傳說中的西藏江南,僜人部落習俗有什麼
僜人是主要分布與西藏地區,是西藏地區人口最少的一個少數民族,但是僜人並不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而是 未識別民族 。
僜人的發展真的是很不容易,解放之前,他們還居住在深山老林中過著原始的生活,解放後生活才發生變化。
本期的未識別民族帶你去了解僜人部落。
還想要了解》》 縣主是什麼意思?
僜人,又稱僜巴人。僜人是西藏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解放前,絕大多數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進行刀耕火種,實習一夫多妻的婚姻買賣制度。如今,僜人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僜人頭領甚至成為了唯一獲准帶刀進人民大會堂的人……
僜人頭領阿魯松是僜人在外面世界的「名片」,他也理所當然是村裡最有權勢最富有的人。這從他家堂屋裡滿牆油光閃閃的50個牛頭就能看出來。
牛頭在僜人中是財富的象徵,娶媳婦必須用牛頭作聘禮,如果誰家小夥子窮得拿不出一個牛頭,那就只有打光棍了。阿魯松說,他經常殺牛請村裡的窮人吃飯,然後把牛頭骨掛起來。
如何尋找僜人?
1、察隅縣下察隅是僜人的主要聚居地。下察隅離察隅縣城70多公里,察隅縣城每天有一班開往下察隅的班車,上午8點出發,下午3點返回,每人每票30元;也可在察隅縣城包車前往,來回300元。
2、去下察隅得在察隅縣公安辦理邊防通行證,人少時10分鍾可辦好。
3、下察隅橋只能步行通過,橋上千萬不能拍照。
4、下察隅可以買到紅杉木碗,每個25元。另外,察隅大米、松茸都很便宜。街上有賣野鸚鵡的人跟你搭訕,千萬別搭理,販賣野鸚鵡是違法行為,即使你買了也帶不出來。
僜人文化:
【有語言沒有文字】
僜人有僜語,屬藏緬語系。沒有文字,以刻木結繩,擺草棍、樹枝來記事。如請某人五天後來參加送鬼祭祀,就送去一條打著五個結的繩子,再如,雙方發生糾紛找人評理時,評理者講一長理就放一根草棍或樹支,放得越多就表示理由越充足。他們的數字概念差,一位生產隊長自認年齡在50至60歲之間。僜人無歷算,以月缺月圓為一月,以包穀成熟一季為一年。現在僜人已辦起了小學,以學習藏文為主
【喪葬制度】
僜人原為屈肢土葬,後來實行火葬,將屍體屈肢放在高約2米的木柴堆上,進行火化,過三四天以後從灰燼中揀出剩骨掩埋,也無固定的火化場地。人死後忌諱再提死者名。現在僜人又由火葬改為土葬,用木板釘成棺木埋入土中,表面不加墳堆。,生產隊會計一般都送往內地專門學習。
【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
過去,僜人都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半山腰上,用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種植玉米。當糧食不夠時,就以狩獵或樹葉、野菜充飢。現在僜人絕大多數已搬到山下台地上居住,使用鐵器工具,他們除繼續種玉米外,還開墾了層層梯田,種植旱稻、青稞、雞爪谷、山芋等,同時還種各種蔬菜。
2. 有穿青人這個民族嗎
沒有穿青人這個民族。中國官方承認的民族有56個,並無穿青人這個民族。
穿青人是一個主要分布在貴州西北地區,人員相對集中的「未識別民族」。
「穿青」這個名稱主要是用來區別於稱為「穿蘭」的漢人,這個名稱始見於清代的文獻記載中。
穿青人作為「未識別待定民族」,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以「青」、「青族」或「穿青人」寫上第一代居民身份,第二代居民身份證仍然印著「穿青人」三字,全國火車票、機票、酒店賓館等通行無阻。
身份證民族欄標注「穿青人」的政策依據有:
2015年《貴州省公民民族成分登記管理實施辦法》第22條,2015年《中國公民民族成分登記管理辦法》第19條,2003年公安部118號文件《關於對貴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證民族項目內容填寫問題的批復》及1986年《中共貴州省委常委辦公室會議紀要》等文件。
(2)僜人族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穿青人的主要地域分布。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西部的畢節、安順、六盤水市、黔西南、黔南五個地、州、市所屬二十多個縣,1954年普選登記有248000多人,第五次人口普查自報填寫穿青人族稱的人數約67萬人,其中半數以上聚居在織金、納雍兩縣,每縣均超過20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承認的56戈民族:
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
以及: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和漢族。
3. 西藏有兩個獨有的少數民族是哪兩個人口分別是多少
門巴族(總數5萬,控制區內7500人。)和珞巴族(總數60萬,控制區內3000人),有中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 網路商眾網吧,有更多介紹。。
4. 僜人的介紹
僜人,又稱僜巴人,是西藏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解放前,絕大多數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西藏民主改革前,僜人備受歧視,被蔑稱為「猴子」、「野人」,有人把僜人稱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開化的人」。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生活。在黨和政府帶領下的民主改革後,僜人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在黨和政府帶領下,僜人家家戶戶住在綠樹掩映的木樓里,人人安居樂業,日子越過越好。
僜人包括兩個部落,一是杜來河流域的達讓人,說達讓話;一是察隅河流域的格曼人,說格曼話。兩種語言不同,但僜人通用達讓話交流。格曼部落的族源來自緬族分化而來。 西藏解放前,僜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房屋以樹枝、樹葉、乾草、獸皮等搭建,十分簡陋。生產工具也非常落後,主要有刀、箭、鏢、木棍等。農業實行刀耕火種,糧食產量低,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時間靠採集野菜、野果和套獵吃生肉為生。由於生活水平極低,僜人的身體一般都比較矮小。
西藏解放時,僜人仍處於原始社會家族制末期。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世居原始森林中的僜人,尚未形成階級分化的狀況,等級觀念、私有觀念、以及各種道德理念亦不十分明顯。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來,僜人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當地藏族群眾和駐軍的大力無償幫助下,僜人走出了深山老林,遷居到河谷台地,建立起新的家,開始了現代人類的生活,買賣婚姻、吸食鴉片的陳規陋習已經絕跡;民族隔閡和民族歧視業已消除,西藏各族人民群眾都把僜人作為平等的民族來對待;男女都直接參加生產勞動,實現了和諧平等;學齡兒童全部入了學;有數十人成長為國家幹部,其中二十餘人走上了縣、區一級的領導崗位。21世紀初,僜人分住在察隅縣上、下察隅區的四個鄉,在黨和政府帶領下單獨成立了七個生產隊,擁有1200多畝耕地,生產發展很快,有的生產隊還在黨和政府帶領下辦起了小水電站。在黨和政府帶領下,僜巴兄弟過去那種原始的非人生活一去不復返了。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後,加大了對僜人的扶持力度,幫助他們修建住房,開墾農田,興修水利,購買農業機械,生產生活都發生了質的變化。21世紀初僜人主要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綠豆、紅薯、甘蔗、西瓜等和各種蔬菜。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幫助下,21世紀初僜人大多已擺脫貧困,過上了溫飽有餘的小康生活。
察隅縣地處西藏東南邊陲,東與雲南,西與墨脫縣,北與左貢、八宿、波密縣相連,南與緬甸、印度兩國接壤。全縣總人口2.6萬人,由藏、漢、納西、獨龍、苗、回、珞巴、僳僳、怒族等9個民族和僜人組成。察隅是西藏自治區的重要邊境縣之一,邊界線總長588.64公里,佔全區邊境線的八分之一還多,其中中印邊界401公里,中緬邊界187.64公里。1962年著名的中印自衛反擊戰瓦弄戰役就發生在這里。
由於人口極少等原因,至今未確認民族的歸屬。 僜人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雞爪谷、旱稻、蕎麥、穀子等。
僜人的水田多為梯田,挖水渠引山澗流水灌溉。沒有水利排灌設施。入冬農閑,是僜人的狩獵季節。這一期間,大部分男人上山狩獵,狩獵的辦法也有多種,一是箭射;二是挖陷阱,就是在野獸時常活動的區域或居住洞穴附近,挖一個幾米深的大坑,在坑底插上數十根竹尖樁,掩蓋洞口後,加以偽裝。這樣一旦獵物落入陷阱,尖尖的竹樁深深插入獵物體內。三是支繩套,把細繩系結成一個圈套,伏在地面的草叢里,兩端固定,這是專門套兔子、野雞等小動物的。狩獵對僜人來說是主要的肉食來源和增加收入的主要辦法。此外還生產一些竹木器、金屬器和石器。
玉米在燒荒後一、二天內下種,用木尖棒插一小穴,放入兩、三粒種子即可,間距約一步。九月玉米開始成熟,從九月到十一月可陸續採收玉米,收玉米時在地里搭一草棚,棚內搭上一層層的晾曬架,玉米穗子辧下後,在黨和政府帶領下一排排掛在架子上,曬干後再背回家脫粒歸倉,或邊吃用邊脫粒。
雞爪谷、蕎麥等要種在常耕地里,所謂常耕地就是靠近村子,地勢較為平緩的地,實行撒播。莊稼生長期間,是能力除草一至兩次,此後直接收獲。 僜人的牧業沒有的藏族牧業那樣發達,主要是以家庭飼養為主,也沒有專門的牧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飼養牛、馬的家庭明顯增多。隨著生產技術和交通狀況的改善,使用大牲畜犁耕、馱運極其普遍。
狩獵是僜人家庭肉食的主要來源之一和經濟收入的重要補充。僜人捕獵的方法主要以放繩套、挖陷阱、埋竹尖木樁等,也有用弓箭射獵,少數家庭還使用同外界交換來的火葯槍或僜人自己製作的火葯槍。
僜人與察隅當地的大部分藏族一樣,喜食魚。捕魚的主要方法是將口小腹大的竹簍放入流水中,魚鑽進竹簍後無法出來,將魚捕獲。 紡織是僜人婦女從事一項主要的家庭副業生產。紡織的原料多為家種或野生的火麻,織機簡陋,操作原始,織出的麻布比較粗糙。用染有不同顏色的線,能織出簡單的花紋和幾何圖形。
手工業,解放前僜人的手工業尚未形成獨立的社會生產部門,從屬於農業生產,是僜人的家庭副業。主要有金屬加工、竹木器製作和編制生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