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全年最低溫多少度
Ⅰ 為什麼亞馬遜河流域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
1、亞馬孫河流域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成為熱帶雨林氣候區;
2、亞馬孫河流域有世界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3、亞馬孫河流域北部是蓋亞那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脈、南部是巴西高原,東部亞馬孫河入海口敞開正對大西洋,導致亞馬孫河流域成一個喇叭口張開朝向大西洋,這樣利於大西洋的水汽進入亞馬孫河流域,再加上三個方向的地形抬升,使得亞馬孫河流域降水多;(這一點你可以對照著南美洲地形圖去看)
4、東南信風由海洋吹響陸地,亞馬孫河流域受到來自海洋的水汽影響,降水多;
5、亞馬孫河流域對應的大西洋沿岸有暖流流經,帶來水汽;
由上面5點導致亞馬孫河流域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進而形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
Ⅱ 為什麼亞馬孫流域處於熱帶雨林氣候,降雨多
此答案我也是摘抄別人的,希望對你有用
熱帶雨林在溫暖多雨的熱帶自然形成的、富有厚莖藤本、木質和草質附生植物的常綠森林生物群落。優越而穩定的環境為數以萬計的生物種類提供最佳生存和發展條件。熱帶雨林主要生長在年平均溫度24℃以上,或者最冷月平均溫度18℃以上的熱帶潮濕低地。熱帶雨林分布的地區,年降雨量很高,通常高於1800毫米,有些地方達3500毫米。這里無明顯的季節變化,白天溫度一般在30攝氏度左右,夜間約20攝氏度。
而亞馬遜河流域的氣候溫暖、潮濕和多雨。年平均低溫為24℃(75℉)。
亞馬遜河流域均處在赤道附近,氣候炎熱潮濕,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25~27℃,亞馬遜河年均降水量多在1500~2500毫米。且流域降水季節分布比較均勻, 幹流水量在不同時期均得到補償,終年豐沛,季節變化較小。
所以在亞馬遜河流域就形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
Ⅲ 亞馬遜熱帶雨林夏天七八月份氣溫大約是多少度
亞馬遜熱帶雨林終年高溫多雨,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之間,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季節分配均勻,無乾旱期。但日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5℃,日最低氣溫很少低於20℃。你可以理解為夏季雷雨後天氣涼爽一樣的道理。
Ⅳ 南美洲亞馬遜河最低溫度是多少
亞馬遜河流域均處在赤道附近,氣候炎熱潮濕,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25~27℃,
Ⅳ 亞馬遜河流經的主要氣候
3.2 氣候、水文
在奧比杜斯(Obidos)峽谷,河水受到限制,亞馬遜河寬僅1.6公里(1哩)多。在中等水位以下河道的平均深度為61公尺(200呎)餘,在巴西境內大部分河段深度超過46公尺(150呎)。從貝倫溯流而上有幾處水深的記錄達到91公尺(300呎)以上。但在秘魯的邊界距大西洋約3,219公里(2,000哩)處的海拔高度不足91公尺(300呎)。在欣古(Xingu)河口的上游,無河心島嶼的永久河床的最大寬度為13.6公里(8.5哩);在洪峰期間,當蓄洪區蓄滿洪水時的河面寬度擴大到56公里(35哩)或更多。亞馬遜河每小時的平均流速約2.4公里(1.5哩),在河水氾濫時流速大為增加。
由於在整個流域內全年雨季的時間不一致,亞馬遜河的上游每年有兩次汛期,並交替受到發源於秘魯安地斯山脈的支流和發源於厄瓜多安地斯山脈的支流的影響,前者的雨季為10∼1月,後者的雨季為3∼7月。這種交替影響到下游很遠的河段方才消失,兩次汛期逐漸融合為單一的汛期。因此,從11∼7月下游的河水緩慢上漲,達到高峰,然後回落,直到10月末為止。有的地方汛期的水位比枯水季節的水位高12∼15公尺(40∼50呎)。以4個大致等距離的地點為例,在伊基托斯高6公尺(20呎),特費(Tefe)高14公尺(45呎),奧比杜斯高11公尺(35呎),貝倫高4公尺(12呎)。內格羅河水在2或3月雨季開始後上漲,6月達到高峰,然後開始與亞馬遜河一同回落。
上千年來亞馬遜河不受限制地蜿蜒於遼闊的洪氾區,出現一系列河曲瘢痕、牛軛湖和近來廢棄的故道。當淤泥和沉積物一旦足以降低河道主流的流速時,在洪峰期河水將溢出現在的天然河堤,沖刷出一條新河道。同樣,新河道在幾年或幾十年內不斷淤積,河流又會再次改道。盡管如此,大部分河段內河水是沿著筆直的河道而流的。但在每一次洪水季節仍不斷有沉積物再次充填由河水沖刷出的寬闊河谷,並有大量的淤泥淤積於沉降盆地內。與河水的流量相比,洪氾區的范圍不算很大。淤積區一般寬19∼48公里(12∼30哩),周圍為陡峭的懸崖。這些懸崖受到河水猛烈沖刷的地方,產生「陷落的土地」(terra caida)。
亞馬遜河的所謂黑水諸支流——包括欣古河、塔帕若斯(Tapajos)河、內格羅河、特費河及特龍貝塔斯(Trombetas)河——很少或者沒有淤泥,部分原因是發源地的土質為白沙土。塔帕若斯河及欣古河的河水呈淺碧玉色,因為它們同內格羅河一樣不能大量溶解腐殖物。在這些支流注入主流處因河水受到阻塞形成淡水湖,其形狀、寬度和深度類似海上溺灣(漏斗形河口灣)。
海潮漲落的影響通常抵達距入海口約966公里(600哩)的奧比杜斯峽谷。一種稱為波羅羅卡(pororoca)的激潮有時於春潮之前出現在河口灣,來勢洶涌,水位不斷上升,以每小時16∼24公里(10∼15哩)的速度向上游涌進,一面1.5∼4.5公尺(5∼15呎)高的勢不可當的水牆展開在主流及支流的淺水面之上。在這種情況下,亞馬遜河不可能形成三角洲。河流每天注入海洋的沉積物估計有1,500萬噸,大部分被沿岸洋流向北沖走,沉澱在蓋亞那地區的沿海。一群時隱時現的島嶼和淺沙灘已在從北角(Cape Norte)稍北處向南並向內陸到沿亞馬遜河口灣的北緣為止的長160公里(100哩)沿海地帶出現。
亞馬遜河流域均處在赤道附近,氣候炎熱潮濕,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25~27℃,年均降水量多在1500~2500mm。屬於熱帶雨林氣候,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地區。流域降水季節分布比較均勻,幹流水量在不同時期均得到補償,終年豐沛,季節變化較小。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達69300億m3,為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總水量的1/11。河口平均流量為17.5萬m3/s,洪水期最大流量在22萬m3/s以上,枯水期最小流量也大於2萬m3/s。河道最低水位與最高水位之間的水位變幅超過20m。由於亞馬孫河的幹流和右岸支流均位於赤道以南,所以河水流量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右岸支流,赤道以北的左岸支流只對於巍洪水期的形成起促進作用,對枯水期的水量起補償作用。因赤道南北雨季不同,所以亞馬孫河流域每年有兩次大洪水,高洪期發生於3~6月,最高水位發生在6月,其洪峰流量佔全年總流量的40%,次洪期出現於10~11月;而6~9月則為枯水期,枯水期流量佔全年總流量的14%。
亞馬遜河流域地勢低平,河流比降較小(約為1cm/km),流速較慢,一到洪水季節,洪水宣洩不暢,水位可高出平均水位10~15m,大水淹沒中下游洪泛區(面積大約5萬km2)兩岸80~250km寬的平地,時間長達數月之久,呈現一片汪洋。平水時,中游馬瑙斯附近的河寬也在5km以上,下游寬20km,河口段寬80km。因此,亞馬孫河又有「河海」之稱。
亞馬遜河河口地區,由於近期下沉作用的影響,河水帶人海洋的泥沙被沿岸海浪沖走,所以未出現三角洲,河口呈喇叭型海灣,寬達320km,為海潮上溯提供了有利條件,每當大西洋海潮入侵時,海水逆流而上,堵截了順流而下的河水,形成1.5~2.44m(有時高達4m)的潮頭,潮水之大有時還能深入距河口965.6km的奧比多斯。大潮時,常形成5m高的水牆逆流而上,其聲傳至數公里之外,氣勢磅礴,景色壯觀,當地人稱之為「亞馬奴」。
亞馬遜河本身及其發源於安第斯山脈的大多數支流,由於河水挾帶著大量的泥沙,且泥土中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營養物,故河水呈白色略帶淡黃。而發源於亞馬孫河流域北部地質年代十分古老的內格羅河,其水色呈黑里透紅(微紅),並顯強酸性(pH值為5.1)。當內格羅河在馬瑙斯附近匯人亞馬孫河後,一白、一黑的兩支水流並排下流約80km,黑白分明,互不摻混。發源於巴西高原上遠古岩層中的支流(如塔帕若斯河、欣古河),河水則是清澈的。
發源於安第斯山脈的河流,其懸移質濃度最高(一般大於0.2kg/m3),說明這些河流容易受沖刷的影響,被稱為白水河。發源於高原地區和大陸沖積層的黑水河和清水河,其懸移質泥沙含量最低(小於0.02kg/m3,如內格羅河)。主要發源於安第斯沖積層的河流以及上游海拔較高、坡度較小的河流,其懸移質濃度為中等(0.05—0.1kg/m3,如普魯斯河、雅普那河)。亞馬孫河的懸移質分布季節性特別強,其原因在於亞馬孫河各支流中泥沙的沉積與重新移動和周期不同。亞馬孫河每年攜帶人海的泥沙量約3.62億t,在遠離河口300km的大西洋上,還可以看到黃濁的水流。
每年亞馬遜河流域降水總量149000億m3(或降雨深度2150mm),其中111500億m3為來自流域外部(主要來自大西洋一側)的水汽;來自流域內的水蒸汽(即局部水循環)佔23%(34000億m3)。降水量中大約一半(73300億m3,佔49.2%)通過蒸發又回到大氣之中;約69300億m3(佔46.5%)的徑流流入大西洋,其餘的6400億m3(佔4.3%)則包括滲漏損失(地下水補給)以及決定水量平衡諸要素的誤差。
亞馬遜河流域的氣候溫暖、潮濕和多雨。在赤道(位於亞馬遜河的北面不遠)附近晝長和夜長相等。夜間常常睛空無雲,有利於將晝間12小時內接受太陽的熱量較快地輻射出去。晝間與午夜之間的溫差比最溫暖的月份與最涼爽的月份之間的溫差大,因此夜間便是亞馬遜河流域的冬天。在馬瑙斯日平均高溫為32℃(89℉),平均低溫為24℃(75℉)。偶爾也出現較冷的時期,特別是在南半球的冬季,當特別強大的氣團從極地向北橫掃亞馬遜河流域,使溫度急劇下降時。在每年的任何時候,幾天大雨之後接著是晴朗的天氣,夜間涼爽,濕度較低。在下游地區,一年內大部分時間有涼爽的信風吹來。
對該地區氣候來說,降水量比溫度更為重要。從大西洋吹來的充滿水氣的風橫越南美洲,當到達安地斯山脈的東坡時被迫上升;這樣,空氣被冷卻,並通過冷凝作用失去水分,其結果是大雨滂沱,匯集成大江大河從安地斯山脈向東流去,並形成如此廣大的亞馬遜河水系。在低地的上空,大面積的對流暴風雨產生很大降水量。
根據降雨情況不同,亞馬遜地區可分為3種氣候類型∶第一種發生在亞馬遜河口區和流域的西部,年平均降水量超過2,000公釐(80吋),全年雨量分布很均勻;有些年份降水量可超過正常降水量一倍,在另一些年份可久旱不雨。第二種類型包括亞馬遜大部分地區,有一個季度降水量特別少,但還沒有嚴重到影響植物生長的程度。第三種類型包括沿亞馬遜流域南緣的地區,氣候漸次變化為巴西中西部的氣候,在南半球的冬季有一個更為明顯的旱季。
旱季盛行風向為東北偏東到東南偏東之間的風,7、8月為和風,但在旱季的其餘時間內當陣風有時達到十分強勁時為疾風。這個季節是遊人溯流而上或泛舟順流而下的最佳時間。
Ⅵ 為什麼亞馬孫流域處於熱帶雨林氣候,降雨多
氣候成因:亞馬遜流域位於赤道兩側低氣壓控制地區,太陽高度角大,地面接受太陽輻射強烈,多對流雨。
熱帶雨林在成因上,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主導因素還是有區別的。在赤道地區南北緯10度的范圍內,總的趨勢主要受太陽輻射的影響,(熱帶雨林氣候的太陽輻射量一般在10至180千卡平方厘米)赤道低壓帶,信風在赤道附近聚集,輻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雲致雨。氣候變化單調,全年皆夏。一般早晨晴朗,午前炎熱,午後下雨,黃昏雨歇,天氣稍涼。但在世界同類型地區中,亞馬遜平原的熱帶常綠雨林不僅面積最廣,而且發育也最為充分和典型,這是由於亞馬遜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是赤道橫穿其間,地形結構上北有蓋亞那高原,南有巴西高原、西有安第斯山脈,呈圍椅狀東低西高的地勢,敞開著懷抱接納由東北東南信風和南北赤道暖流帶來的豐沛的亞馬遜熱帶雨林暖濕氣流。使它具有特別有利於該類型發育的現代氣條件,另一方面也與它發育歷史悠久、在形成過程中自然地理條件相對比較穩定有關。亞馬遜河是世界上第二長的河流。它由西向東貫穿整個南美洲,流域面積廣達600萬平方千米,上面布滿濃密的叢林。亞馬遜河的主流有時候會泛濫成災,淹沒廣達數千平方千米的林地,是世界上徑流量最大的河流,成因上的綜合性特徵非常顯著。
降雨成因:熱帶雨林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常年高溫,氣溫變化小。太陽一年兩次直射地面,輻射強烈,晝夜長短差別很小。一年內各月的平均氣溫在24-28℃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18℃,絕對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5℃。氣溫年較差一般不超過5℃,而日較差可達10-15℃。全年多雨。
南北兩個半球的信風氣流在赤道地區輻合上升,地面風力較弱,濕潤氣流上升容易成雲致雨。終年潮濕,相對濕度大。年降水量一般為1500-3000毫米。氣候變化單調。在赤道氣團控制之下,全年都是夏天。一般早晨晴朗,午前炎熱,午後下雨,黃昏雨歇,天氣稍涼。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O(∩_∩)O謝謝~!
Ⅶ 請問:巴西國家一年分幾個季節,最低、最高氣溫多少度
巴西一年分為四個季節,最高溫度為36℃左右,冬季平均氣溫為13℃左右。巴西9、10、11月為春季,12、1、2月為夏季,3、4、5月為秋季,6、7、8月為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