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絳縣東尉村有多少人口
Ⅰ 中國文學界的名人都有誰
1、陶淵明
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2、歐陽詢
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
3、王維
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4、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5、李白
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Ⅱ 太原市有那些風景名勝古跡
山西太原市名勝、古跡
太原市
狄村,唐初武則天時名相狄人傑的故鄉。
清真古寺 在太原市解放路南段東側。建於唐貞元年間 (785-805),現存為明代遺構。門前牌樓一座,黃匾「清真古寺」。殿內為阿拉伯式裝飾,彩繪施瀝粉貼金,富麗堂皇。周圍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可蘭經》第29、30本中經文數段,雕刻精細工整。左右碑亭對峙,亭內碑刻為宋黃庭堅草書,元趙孟頫和清初傅青主觀後題銘。 還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題。
純陽宮 在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又稱呂祖廟。創建年代無考。明萬曆二十五年 (1597年),晉藩王朱新揚對宮內重新規劃,規模空前。清嘉慶年間 (1796-1820) 增築後院巍閣3層,景觀宜人。該院整個建築布局,類似八卦形式,為國內少見。
崇善寺 在太原市東南隅。創建於唐。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 朱元璋三子晉恭王朱棡為薦其母高皇後,就該寺舊址大事擴建,南北長550餘米,東西寬250餘米,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寺內大雄寶殿居中,面寬9間,高達30餘米。殿堂樓閣、亭台廊廡數近千間。清同治三年 (1864年) 大部建築毀於火。現存崇善寺的局部,包括山門、鍾樓、東西兩廂和大悲殿,亦自成格局。殿內神台上供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及千缽文殊和普賢三尊巨像,像高8.5米。殿宇和塑像,都為明初遺物。門前鐵獅一對,明洪武時 (1368-1398) 鑄造,為明代獅獸中的佳作。
雙塔寺 在太原市東南郊郝庄村南。明萬曆三十六年 (1608年) 高僧福登奉敕建造。現存寺內主要建築,全為磚構。八角十三級,高54.7米。塔內有階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志。寺內牡丹遍地,傳為明代所植。
開化寺連理塔 在太原市西南17公里蒙山腳下。寺建於北齊天保二年 (551年),依山崖雕造佛像,高約60多米,規模宏偉,與龍山童子寺齊名。隋仁壽元年 (601年),建高大佛閣,改稱凈名寺。唐高祖和高宗都曾到此瞻仰,復改名開化。五代後晉開運二年 (945年) 北平五劉知遠重建大閣5層,130間。北宋淳化元年 (990年) 又建釋迦、如來二磚塔。既有唐代古樸遺風,又有宋代精細刻法,是唐到宋的一種過渡形式。
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石窟開鑿於元初,道人宋德芳於太宗六年 (1234年) 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現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8龕。各龕雕像數額不等,共40餘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朴實,衣著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
童子寺燃燈塔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龍山上。寺為北齊天保七年 (556年) 僧宏禮禪師創建。北齊文宣帝高洋曾登寺俯瞰並州 (今太原) 城景。金天輔元年 (1117年) 寺毀於兵火,明嘉靖元年 (1522年) 重建。寺內建築及其石雕佛像早已不存。寺前有燃燈石塔,高4.12米。雖歷經1400多年風雨,依然如故,是我國已知最古的燃燈石塔。
太山寺 在太原市西南23公里風峪溝北。四周叢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隱其間,非登臨不易得見。始建於唐景雲元年 (710年)。原為道教廟宇,名昊天祠,明初始改為佛寺。為附近佛寺之首。
晉祠* 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瓮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後人因以命祠名。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度,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寫的御碑《晉祠之銘並序》。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郁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對越牌樓
魚沼飛梁 在晉祠聖母殿前。魚沼為晉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橋曰飛梁,亦稱板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因形持殊,在我國橋梁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橋東月台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造型逼真,鑄於北宋政和八年 (1118年)。
金人台 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橋正西。古稱蓮花台。因台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台正方形,四周砌欄板,正中設琉璃焚帛爐,高約4米。祠為晉水源頭,故鎮以金神,為防水患。
宋鑄鐵人
晉水源流 在晉祠內。源流為難老泉,秒流量1.8立方米。源上建水母樓。現灌溉稻田4萬畝,水勢清澈晶瑩,水溫保持17度,常年不息。唐代詩人李白《詠晉祠》詩中有:「晉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龍鱗沙草綠」。
聖母殿 在晉祠中軸線末端。前臨魚沼,後擁危峰雄偉壯觀。四周圍,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之一。殿內採用減柱造,擴大了空間。是國內規模較大的一座宋代建築。殿內有宋代彩塑43尊。姿態自然神情各異,塑工高超,是我國宋塑中的精品。
晉祠之銘並序碑 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唐太宗撰文並書。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厚27厘米。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後到此酬謝叔虞神恩,銘文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國策略,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其鞏固唐皇室政權。全文1203字,行書體,勁秀挺拔,頗有王右軍書意。刻工洗煉,是僅次於《蘭亭序》法帖的傑作,可謂行書楷模。
奉聖寺 在太原市西南郊晉祠南側。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原為唐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唐武德五年 (622年) 建為寺,今已殘壞。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塔建於隋開皇年間 (581-600),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 重建。八角七級,高30餘米,登塔遠眺,晉汾景色盡收眼底。
豫讓橋 在太原市西南24公里赤橋村。橋上勾欄圍護,橋下晉水常流。春秋末期,晉卿智伯瑤為奪取趙家采地,決晉水以灌晉陽 (今太原),兵敗被誅。家臣豫讓為報仇謀刺未成,又漆身毀容,吞炭變啞,趁趙襄子游晉祠之際,懷利刃伏於祠北里許橋下,趙至馬驚仍未刺成。趙執豫讓欲殺,豫讓曰:「忠臣不憂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善。願請君之衣而擊之,則雖死無怨矣!」趙伶其義,脫下錦袍,豫讓擊袍三劍而自剄。後人以豫讓血流橋下,因名赤橋,亦稱豫讓橋。
天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東峰8窟,西峰13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15窟。石雕體態生動,刀法洗煉,具有豐富的質感。宋代改名聖壽寺,寺宇已毀。寺前蟠龍古松蒼翠蔽日。
大佛寺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又稱凈因寺。東臨汾水,古柏參天。據考證,寺始建於北齊,金泰和五年 (1205年) 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現存除垂帶下端兩軀石獅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遺物。各殿塑像清代曾予裝繪,已失明塑風格。寺址兩側明嘉靖二十年 (1541年) 依山崖築有重檐歇山式樓閣一座,供一佛二菩薩,佛高9米,結跏趺坐。「土堂怪柏」亦為太原一景。
竇大夫祠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上蘭村、汾河峽谷左側。祠內古柏蒼翠。晉國大夫竇犨封地太原,曾開渠興利,後人在此立祠祀奉。歷代都留有碑記。現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是元至正三年 (1343年) 重建,局部還保留宋金時期風格。其中獻亭甚大,後檐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結構簡練而嚴謹,為金元建築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蒼崖下湧出,水溫較低,人稱「寒泉」。「烈石寒泉」為太原名勝之一。
多福寺 在太原市西北24公里崛山之巔。山勢陡峻,松柏遍野。為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寺在山頂小峪之中,極富古剎風趣。寺始建於唐貞元二年 (786年)。唐人李克用、李存勖 (後唐庄宗)父子曾到此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年間 (1368-1398) 重建,後又多次重修。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寺旁小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讀書處。
山西的旅遊線路大致可分為四條:
北線--古代建築藝術線,有五台山、雲崗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等;
南線--古代文化藝術線,包括最南部的永樂宮、關帝廟,可與敦粕壁畫相媲美的元代壁畫;
東南線--古代彩塑藝術線;
西線--山川風光藝術線,北武當山、龐泉溝、蟒河自然保護區,風光秀麗,雄偉壯觀。
山西旅遊區:
一、大同旅遊區。主要景點:大同市---雲崗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渾源縣---恆山、懸空寺,應縣--應縣木塔,代縣---雁門關、楊忠武祠、邊靖樓、趙杲觀。
二、五台山旅遊區:五台山寺廟群、五台山自然風光。
三、壺口旅遊區。壺口瀑布及沿線:廣勝寺、堯廟、大槐樹、蘇三監獄。
四、晉中旅遊區:太原市---晉祠,平遙縣---平遙古城、雙林寺,靈石縣---王家大院、綿山,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縣---曹家大院等。
五、運城旅遊區: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鹽池、普救寺、黃河鐵牛、永樂宮、飛雲樓、秋風樓、五老峰、王官谷、小浪底。
六、太行旅遊區:即長治、晉城兩市旅遊區,主要景點:沁水縣---歷山、柳氏民居,陽城縣---蟒河、皇城相府、磨灘,壺關縣---太行大峽谷,黎城縣---黃崖洞,陵川縣---王莽嶺、錫崖溝、武家彎。
七、其它重要景點:蘆芽山、龐泉溝、娘子關、靈空山
山西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五台山風景名勝區 ---忻州地區五台縣
壺口風景名勝區 ---臨汾地區吉縣
五老峰風景名勝區 ---運城地區永濟縣
恆山風景名勝區 ---大同市渾源縣
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 ---呂梁地區方山縣
山西省級風景名勝區:
綿山風景名勝區 ---晉中地區介休市
靈空山風景名勝區 ---長治市沁源縣
石膏山風景名勝區 ---晉中地區靈石縣
姑射山風景名勝區 ---臨汾地區
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 ---太原市晉源區
山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自然保護區 ---晉城市沁水縣
龐泉溝自然保護區 ---呂梁地區交城縣
山西國家級國家森林公園:
五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忻州地區五台山
管涔山國家森林公園 ---忻州地區寧武縣
禹王洞國家森林公園 ---忻州地區
恆 山國家森林公園 ---大 同 市渾源縣
趙杲觀國家森林公園 ---忻州地區代縣
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 ---呂梁地區交城縣
五老峰國家森林公園 ---運城地區永濟市
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晉中地區榆次市
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太 原 市晉源區
關帝山國家森林公園 ---呂梁地區交城縣
雲 崗國家森林公園 ---大 同 市
龍 泉國家森林公園 ---晉中地區左權縣
方 山國家森林公園 ---呂梁地區方山縣
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 ---長 治 市沁源縣
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 ---長 治 市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運城地區垣曲縣
人文旅遊資源
寺廟宮觀: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為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其中唐代:五台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芮城廣仁王廟,五代:平順大雲院、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等,宋、遼、金代:有近百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晉詞聖母殿,高平遊仙寺、崇明寺、開化寺、大雄寶殿,遼金的大同華嚴寺建築群,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應縣凈土寺正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晉城青蓮寺大雄寶殿,長子崇慶寺萬佛殿,汾陽太符觀和文水武則天廟。元代以後的古建築:元代的永樂宮、廣勝寺;北魏始建而重建於明代的懸空寺;五台山建築群,凈土宗道場的玄中寺,平遙雙林寺,全國武廟之首的解州關帝廟,屬明清時期。其它:孟縣藏山廟、介休後土廟、綿山回鑾寺、萬榮飛雲樓、秋風樓,靈空山聖壽寺,臨汾堯廟
古塔:歷代古塔280多座:應縣佛宮寺釋達塔、五台山白塔、代縣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雙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和永濟普救寺鶯鶯塔最為著名。
石窟造像:規模較大的石窟有北朝時期19處,隋唐時期21處,宋代2處,元代2處,明代5處,加上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共51處。
城垣關隘:長城延伸地: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3500公里。關隘:雁門關、平型關、寧武關、娘子關、偏關。古城垣較為完整的有平遙城和娘子關城。
古代壁畫:寺觀壁畫,現存有兩萬七千平方米。其中唐代:三十二平方米,五代:二十多平方米,遼代:十五平方米,宋代:八十六平方米,金代:四百四十多平方米,元代:一千四百三十多平方米,明代:二千三百多平方米,清代:二千九百一十多平方米。
古代彩塑:現有古代彩塑近一萬三千尊。其中唐代:八十二尊;五代:十一尊;宋、遼、金:三百九十四;元代:三百八十六尊;明代:五千八百七十八尊;清代:六千餘尊。
古文化遺址:舊、新石器時代:芮城西侯度遺址及合河遺址、襄汾丁村遺址、沁水下川遺址,夏代以後的重要古遺址和墓葬:太原羅城春秋墓、侯馬晉國古都遺址、朔州漢墓群、高平長平之戰遺址、晉陽古城遺址
革命歷史紀念地: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鄉縣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武鄉王家峪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平型關戰役舊址、五台縣松岩口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劉胡蘭烈士紀念館,其它:黃崖洞保衛戰故址、左權將軍犧牲紀念地、抗日華僑女英雄李林紀念館、長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園、毛澤東故居
山西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古稱平城,北魏前期國都,遼、金時為陪都,稱西京。素為晉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物有公元453——495年(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岡石窟,上下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縣:春秋時為晉國中都邑,漢為京陵縣。北魏時平陶縣治,因避諱太武帝名而改平遙縣。平遙城內文物遺址:古城牆,是我國僅存的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始建於西周,明洪武三年擴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城內街巷、居民宅院;城外雙林寺、鎮國寺。
代縣:晉北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之重鎮,名勝古跡:雁門關、邊靖樓、阿育王塔、楊家祠堂、趙杲觀。歷史上陳子昂、李白、王昌齡、王維、李賀,范仲淹、元好問等都曾留下關於代縣名勝古跡的傳世之作。其它:剪紙,麵塑,刺綉。
祁縣:祁縣縣城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祁縣名人:祁黃羊、王允、溫嶠、溫庭筠、戴廷式等。文物: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清末民初民居)。祁縣古城:古老店鋪和寺廟,磚雕石刻,油漆彩繪。古籍藏書,歷史文物,民間藝術。祁縣秧歌,元宵社火,臘塑、麵塑、剪紙。
新絳縣:晉南商城,自北魏始設州置郡,是山西南部有名的古城和商賈之地,有隋、唐、宋、元、明、清文物: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龍興寺內室塔。《絳帖》,系全國四大名帖之一。其它:絳州鼓樓、鍾樓、樂樓、稷益廟壁畫。新絳名人:荀子、王之渙、高克明、李毓秀。
民俗風情
民居建築: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館、祁縣民俗博物館、定襄民俗博物館
名特產品、風味小吃:杏花村汾酒、山西麵食、平遙推光漆器、新絳雲雕、漆刻器、大同銅器
地方土產:山西老陳醋
山西老陳醋是山西的名特產。老陳醋酸醇、味烈、味長,酸得發甜、可口。雖然酸度為5度,但不覺得尖酸、難耐。這種醋存放時間長了,不僅不發霉變質,反而是越久越香。老陳醋不僅是調味佳品,還有破血瘀、除堅積、消食、殺惡毒等功用。
山西特產:
山西名產中,以汾酒、竹葉青最為有名。清除老陳醋也並不遜色,知名度頗高,而且獨樹一幟,盛名中外。此外,五台山「台蘑」、大同黃花、恆山黃芪、稷山板棗、平陸百合、蒲州青柿、垣曲獼猴桃、清除葡萄、上當「黨參」、晉城紅果、代縣辣椒、晉祠大米、「沁州黃」小米、太谷中葯「龜靈集」、定坤丹、長治大風丸、候馬男寶、洪洞甲魚、運城黃河鯉魚、高平絲綢、平陽木板年畫、大同藝術瓷、銅器、平遙推光漆具均屬名產之列。
飲食特色
太原清和元頭腦
太原清和元頭腦,是用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長山葯、黃芪、良姜八宗物品混合煮成的不稠不稀的湯,故又稱作為八珍湯。在吃頭腦時,還要佐以腌韭,作為葯引。
頭腦實質上是一種用以滋補的醫療食品。太原的頭腦是明末清初的「仙醫」傅山發明的,傅山字青主,太原人,是一位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的抗清志士。在明朝滅亡之後,清兵鐵騎蹂躪中原廣大的漢族人民,傅山堅決不向暴力低頭,一生奔波於抗清的事業,他見中原人民體質較弱,就決心利用自己的醫道之長,幫助人民強身健體,以抗擊清朝的殘酷統治。在這個想法指導下,他把腦筋動到了家鄉人民愛吃的「頭腦」上。經過他的改進,確定了太原頭腦的八味配方。
羊肉味甘性熱,補虛開胃;藕根清熱化痰;山葯補脾除濕;黃芪味甘性溫,補脾健肺;良姜味辛性熱,溫中下氣,暖胃消食。這些配合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劑溫補而不膩,清薄而可口的葯餌。人們清晨起來喝上一碗頭腦,既充飢活血,又取得了滋補之效。
傅山不僅精於醫道,而且擅長書法。他在發明了太原頭腦之後,還特地給這家經營頭腦的飯館題寫了店招:清和元,在這三個大字的上邊又寫了一行小字:「頭腦雜割」,合起來就是「頭腦雜割清和元」。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店招,它具有深刻的含意。在明朝之前,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明朝之後,有滿洲建立的清朝,這兩個王朝都實行對漢人的民族歧視政策,統治也很殘暴,傅山寫的這塊店招,就是時刻提醒人們,要宰割清和元統治者的頭,堅持民族氣節,這便是太原頭腦的來歷,也是「清和元」命名的由來。
改刀肉
塞北古城平泉,有一種傳統風味小吃——改刀肉。改刀肉以豬肉和竹筍為主料,切成絲翻炒,邊炒邊加入雞鴨湯、口蘑湯、醬油、紹興酒、香油等。待肉、筍成為金黃色後,澆上汁水,盛入盤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猶如一座金字塔,筍絲柔韌,肉絲筋硬,味道鮮美,爽口而不膩人。
改刀肉還有耐貯存的優點。冬季裝簍可存放三個月,炎熱的夏季也能存放一周左右,要吃時加熱即可,其味不變。傳說改刀肉的絕技還是清宮中傳出來的哩。清朝乾隆年間,皇宮御膳房裡有位姓劉的師傅,有一手做改刀肉的絕技,伺候了皇帝幾十年,皇帝對他的手藝非常滿意。後來,劉師傅年紀大了,就退休回到了故鄉平泉,開起了一家飯館。劉師傅在平泉收了五個徒弟,並毫無保留地把改刀肉的絕技傳給了他們。劉師傅在病危時還諄諄叮囑五個徒弟,要他們齊心合力,把改刀肉的絕技傳下去。
五徒弟遵照師傅的遺願,把飯館改名為「五奎園」,就是表明大家一起將改刀肉的絕技發揚光大。五個徒弟經營有方,改刀肉的美名到處傳揚開來,當時張家口外蒙古族的48家王爺進京朝覲,路過平泉時,不但要停下來一嘗為快,而且還把改刀肉當成高級禮物,帶進京城,饋贈親朋好友。從此,「五奎園」和改刀肉譽滿全國。
子推蒸餅
子推蒸餅,俗稱蒸餅,是山西地方的傳統食品,據說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子推蒸餅以精粉、豬板油、大蔥、香油、花椒粉、鹼為原料,經過和面、發酵、上鹼、揉面、擀麵、加料、揪劑、壓形、籠蒸等諸多工序製成。成品蒸餅具有松軟、香綿、層多、味美等特點。子推蒸餅相傳是寒食節流傳下來的一種熟食。
寒食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時間是清明節前一日,又一說是清明節前二日。寒食節的主要特點是禁火,即禁止熱食。為什麼會形成這一習俗呢,傳說是為了紀念晉國的大夫介子推。春秋初期的晉國,內亂不已,晉國公子重耳為避禍,出國逃亡19年,嘗盡了人世間的艱辛。在這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不離左右。
有一次,他們斷炊絕糧,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飢。後來重耳回國,做了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接著,晉文公對一直跟隨自己逃亡的臣僚論功行賞,唯獨把介子推給忘了。介子推也不向晉文公邀功請賞,而且更不恥與那些挾功求祿的勢利之人同朝為臣,就帶著母親隱居到今山西介休縣內的綿山。
晉文公知道後,追憶起介子推的忠誠,十分後悔,就親自去請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卻躲起來,堅決不肯與晉文公見面。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晉文公就下令火焚綿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寧願被火燒死,也不肯出山,結果他與母親雙雙抱樹而死。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忠誠堅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這一天,不舉煙火,也不進熱食,所以這一天便被稱為寒食節了。那麼這一天人們吃什麼呢,都是事先做好一些食品,在寒食節冷食。這些食品主要的就是蒸餅,因為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所以又稱為子推蒸餅。
Ⅲ 關於柳的離別詩句
1. 關於柳的離別詩句
關於柳的離別詩句 1.帶柳字的送別詩
1.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勞勞亭》
2.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王之渙《送別》
3.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楊巨源《折楊柳》
4.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劉禹錫《楊柳枝詞》
5. 含煙惹霧每依依, 萬緒千條拂落暉。 為報行人休盡折, 半留相送半迎歸。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
讀音:柳liǔ
釋義:(名)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 (名)二十八宿之一。 (名)(Liǔ)姓。 『逆序』 檉~|垂~|旱~|河~|紅~|櫃~|蒲~|雪~|楊~|花~病|垂楊~ 桺 liǔ 古同「柳」。
筆畫數:9
部首:木
含有柳字的詩句:
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色青青柳色新 王維(唐) 《渭城曲》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劉禹錫(唐)《竹枝詞》
楊柳絲絲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絲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無名氏《送別》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2.含柳的離別詩句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兩只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臨川見新柳 【唐】崔櫓 不見江頭三四日,橋邊楊柳老金絲。
岸南岸北往來渡,帶雨帶煙深淺枝。 何處故鄉牽夢想,兩回他國見榮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殺遠人人不知。 隋無名氏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柳永在《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中雨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2.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3.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5.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6.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7.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8.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9.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詩中雪 1.草枯鷹眼急,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2.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盧綸:《塞下曲》)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8.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高適:《別董大)) 9.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10.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柳 【唐】韓琮 折柳歌中得翠條,遠移金殿種青霄。 上陽宮女含聲送,不忿先歸舞細腰。
這里有很多 青門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長安新柳 【唐】陳光 九陌雲初霽,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邊春。
色淺微含露,絲輕未惹塵。一枝方欲折,歸去及茲晨。
臨川見新柳 【唐】崔櫓 不見江頭三四日,橋邊楊柳老金絲。 岸南岸北往來渡,帶雨帶煙深淺枝。
何處故鄉牽夢想,兩回他國見榮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殺遠人人不知。
柳 【唐】崔櫓 風慢日遲遲,拖煙拂水時。惹將千萬恨,系在短長枝。
骨軟張郎瘦,腰輕楚女飢。故園歸未得,多少斷腸思。
題柳 【唐】狄煥 天南與天北,此處影婆娑。翠色折不盡,離情生更多。
雨余籠灞岸,煙暝夾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繼得么。
新柳 【唐】杜牧 無力搖風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 綠蔭未覆長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幾處傷心懷遠路,一枝和雨送行塵。 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
柳絕句 【唐】杜牧 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 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搖曳惹風吹,臨堤軟勝絲。態濃誰為識,力弱自難持。
學舞枝翻袖,呈妝葉展眉。如何一攀折,懷友又題詩。
柳 【唐】韓偓 一籠金線拂彎橋,幾被兒童損細腰。 無奈靈和標格在,春來依舊褭長條。
柳 【唐】韓琮 折柳歌中得翠條,遠移金殿種青霄。 上陽宮女含聲送,不忿先歸舞細腰。
柳 【唐】韓溉 雪盡青門弄影微,暖風遲日早鶯歸。 如憑細葉留春色,須把長條系落暉。
彭澤有情還鬱郁,隋堤無主自依依。 世間惹恨偏饒此,可是行人折贈稀。
詠柳 【唐】韓偓 褭雨拖風不自持,全身無力向人垂。 玉纖折得遙相贈,便似觀音手裡時。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柳 【唐】李嶠 楊柳郁氤氳,金堤總翠氛。庭前花類雪,樓際葉如雲。
列宿分龍影,芳池寫鳳文。短簫何以奏,攀折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隱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東。朝佩皆垂地,仙衣盡帶風。
七賢寧占竹,三品且饒松。腸斷靈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 【唐】李商隱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輕黃惹嫩條。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宮先騁舞姬腰。
清明帶雨臨官道,晚日含風拂野橋。 如線如絲正牽恨,王孫歸路一何遙。
柳 【唐】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題柳 【唐】李中 折向離亭畔,春光滿手生。群花豈無艷,柔質自多情。
夾岸籠溪月,兼風撼野鶯。隋堤三月暮,飛絮想縱橫。
柳 【唐】羅隱 一簇青煙鎖玉樓,半垂闌畔半垂溝。 明年更有新條在,繞亂春風卒未休。
柳 【唐】慕幽 今古憑君一贈行,幾回折盡復重生。 五株斜傍淵明宅,千樹低垂太尉營。
臨水帶煙藏翡翠,倚風兼雨宿流鶯。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當時歌吹聲。
柳 【唐】裴說 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 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詠柳 【唐】吳融 自與鶯為地,不教花作媒。細應和雨斷,輕只愛風裁。
好拂錦步障,莫遮銅雀台。灞陵千萬。
3.關於「柳」的離別詩
令狐楚 【琴曲歌辭·蔡氏五弄·游春辭三首】 閶闔春風起,蓬萊雪水消。相將折楊柳,爭取最長條。
宋璟 【送蘇尚書赴益州】 我望風煙接,君行霰雪飛。園亭若有送,楊柳最依依。
李白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王之渙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戴叔倫 【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閨妾斷腸時。
白居易 【莫走柳條詞送別】 南陌傷心別,東風滿把春。莫欺楊柳弱,勸酒勝於人。
雍裕之 【折柳贈行人】 那言柳亂垂,盡日任風吹。欲識千條恨,和煙折一枝。
4.關於柳的送別詩古詩
張籍《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
周邦彥《蘭陵王》:「柳蔭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楊花」就是柳絮。蘇軾有《楊花詞》)
吳文英《風入松》:「樓前暗綠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
聶勝瓊《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後,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柳》 羅 隱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折楊柳》
施肩吾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摺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堤上柳》戴叔倫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憶楊柳》白居易
曾栽楊柳江南春,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江邊柳》雍裕之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5.和柳有關的送別詩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2003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出的就是這首詩。)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楊花」就是柳絮。蘇軾有《楊花詞》)
吳文英《風入松》:「樓前暗綠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
6.關於「柳」的離別詩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晏幾道《清平樂》留人不住,醉解蘭舟去。
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
此後錦書休寄,畫樓雲雨無憑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7.有柳的送別詩句
1.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勞勞亭》
2.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王之渙《送別》
3.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楊巨源《折楊柳》
4.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劉禹錫《楊柳枝詞》
5.含煙惹霧每依依, 萬緒千條拂落暉。 為報行人休盡折, 半留相送半迎歸。——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
6.楊柳絲絲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絲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無名氏《送別》
7.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8.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相關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其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家喻戶曉。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漢族,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劉勝,晚年自號廬山人。唐代大儒、哲學家、文學家、詩人,有「詩豪」之稱。
Ⅳ 山西臨汾有哪幾個縣
臨汾市轄14個縣:堯都區、侯馬市、霍州市、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寧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
1、曲沃縣
界於東經111°24'—111°37'和北緯35°33'—35°51'之間,隸屬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北依塔兒山(崇山)、橋山、壚頂山和襄汾縣為界,南靠紫金山(絳山)同絳縣為鄰,東與翼城縣接壤,西北隔汾河和襄汾縣相望,西南與侯馬市毗連。
今縣境南北長29.5公里,東西寬15.4公里,縣域總面積437.9平方公里,總人口25萬(2016年),轄5鎮2鄉、158個行政村,擁有中國成語典故之鄉、中國成語典故傳承基地、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旅遊名縣、中國最美鄉村休閑旅遊名縣。
2、翼城縣
位於省境西南,屬臨汾市管轄。地處中條、太岳兩山之間,縣境東臨沁水,西接曲沃,北和浮山、襄汾眥鄰,南與絳縣、垣曲相連。不僅地處臨汾、運城、晉城三市交界處,而且屬秦、晉、豫「大三角」之中心地帶。
翼城總面積為1163平方公里,下轄:唐興鎮、南梁鎮、里寨鎮、隆化鎮、橋上鎮、西閆鎮6個鎮和中衛鄉、南唐鄉、王莊鄉、澆底鄉4個鄉,縣政府駐唐興鎮。
3、襄汾縣
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東臨浮山、曲沃、翼城,西傍鄉寧,南毗曲沃、侯馬、新絳,北連臨汾。總面積1034平方公里。全縣常住人口46.09萬(2017年)。 襄汾縣下轄7鎮6鄉,境內有龍澍峪等景點。
4、洪洞縣
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地處山西省南部,臨汾盆地北端,東隔霍山與古縣交界,西靠呂梁與蒲縣相連,北與霍州、汾西縣為鄰,南與堯都區接壤。洪洞縣下轄9個鎮、7個鄉,463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15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9萬畝,全縣常住人口76.11萬(2017年),是山西人口第一大縣。
5、古縣
是山西省臨汾市的下轄縣,位於臨汾市東北部,太岳山南麓,汾河、澗河中上游,東與安澤毗鄰,西與洪洞接壤,南與堯都、浮山相參,北與霍州、沁源交界。
古縣境域南北長56.85公里,東西寬20.05公里。2013年,古縣總面積1193平方公里,轄4鎮3鄉(北平鎮,古陽鎮,岳陽鎮,舊縣鎮,石壁鄉,永樂鄉,南垣鄉);2010年,古縣總人口為91798人。
6、安澤縣
位於山西省境西南部,臨汾地區東北、太岳山東南麓。因其居霍山太岳山之陽,故又稱之「岳陽」。截止2013年,安澤縣轄4個鎮、3個鄉、1個社區中心,4個社區居委會。面積 1967平方公里,人口8.26萬,縣政府駐府城鎮。
7、浮山縣
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省境西南部,地處太岳山南麓,臨汾盆地東緣,西傍臨汾、襄汾,南臨翼城,東連安澤,東南毗沁水,北接古縣。
2006年,浮山縣生產總值達到17.6億元,比2002年增長73.1%,年均增長14.7%人均達到1.4萬元。2013年,浮山縣總人口13萬人,主要有回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分布。2014年浮山縣有2鎮、 7鄉,面積946平方公里。
8、吉縣
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西南邊隅,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南端。東以石頭山、金崗嶺、姑射山為界,與蒲縣、堯都區、鄉寧縣接壤。
西臨黃河,與陝西宜川縣相望;南以下張尖為界,與鄉寧縣昌寧鎮相接;北以處壑溝為界,與大寧縣相臨。至2013年,吉縣下轄3個鎮、5個鄉,79個行政村,總面積1777.26平方公里,總人口108381人,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7億元元。
9、鄉寧縣
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端,臨汾市西隅,呂梁山南端,西隔黃河與陝西為鄰,面積2029平方千米,轄5鎮5鄉,全縣常住人口24.22萬(2017年),縣政府駐昌寧鎮。
10、大寧縣
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省呂梁山南端,北與永和縣接壤,南同吉縣毗連,東與蒲縣、隰縣為鄰,西與陝西延長縣隔黃河相望。縣域面積967平方千米,總人口6.8萬(2013年)。
11、隰縣
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臨汾市西北邊緣,晉西呂梁山南麓,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縣政府駐龍泉鎮。
東臨汾西,西連永和,南與蒲縣、大寧接壤,北與石樓、交口毗鄰,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52公里,總面積1415.3平方公里(2008年),總人口10.30萬(2009年),2009年,隰縣生產總值60281萬元。
12、永和縣
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地處呂梁山脈南端,黃河中游晉陝大峽谷東岸,臨汾市西北邊緣。縣境東西寬41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1219平方公里。永和東鄰隰縣,南連大寧縣,北與石樓縣接壤,西與陝西延川縣一河之隔。
永和縣總面積為1212平方公里,全縣轄2鎮5鄉,79個行政村,314個自然村,總人口53539人(2002年)。縣政府駐城關鎮。2009年,永和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387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
13、蒲縣
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西南側,東與洪洞接壤,西與大寧毗鄰,南與吉縣、臨汾相連,北與隰縣、汾西交界。轄4鎮5鄉。縣域面積1510平方公里,2016年末,全縣常住人口110810人。
14、汾西縣
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臨汾市北部,呂梁山東南麓,北連呂梁市交口縣、晉中市靈石縣,南接洪洞縣,西依姑射山與隰縣、蒲縣接壤,東鄰汾河與霍州相望。汾西縣國土面積880平方公里,5個鎮、3個鄉,總人口14萬(2007年)。2011年,汾西縣生產總值完成15.8億元,同比增長15.3%。
Ⅳ 運城市地域有多大有多少人有多少名人在這里長大
拼音:YUNCHENG
郵編 044000
區號 0359
車牌:晉M
別稱:鳳凰城
市樹 國槐
市花 月季 菊花
市政府駐地:河東街
2006年CCTV十佳魅力城市
http://ke..com/view/4723.html?wtp=tt
運城市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陝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全市轄1區2市10縣、146個鄉鎮(辦事處)、3338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500萬,其中鄉村人口351萬,佔71%。全市國土面積1.4萬平方公里,總耕地877.3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2.15畝。�
運城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最早發祥地之一。距今約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生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的都城均在這里。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公元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當時,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夏縣禹王城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以後兩千多年,建置頻繁,但一直慣稱這一地區為「河東」。新中國建立後,成立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並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消,重設運城地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運城地區設運城市。�
運城市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傳統的農業大區。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時,氣溫13攝氏度,無霜期212天,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歷史上「嫘祖養蠶」、「後稷稼穡」、「舜耕歷山」等與農業有關的優美傳說均發生在這里。在四、五千年以前,河東先民已掌握了種植高粱的技術,開中國高粱栽培之先河。在三千多年前,已有勞動人民在黃河、汾河谷地建立了農業據點。春秋末期,這里的汾河谷地就因農業發達、人口聚集而興起了著名的城市絳州(今新絳)。新中國成立後,運城一直是山西省乃至全國的麥棉基地。13個縣(市、區)中有11個曾被列為山西省商品糧基地縣,其中六個被確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兩個被列為國家商品棉基地縣,一度被稱為「山西的烏克蘭」。近年來,堅持科技調產,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果、畜、菜、糧、棉五大主導產業,糧經比例由過去的8:2調整為5:5。僅蘋果一項就達300多萬畝,成為全國優質果品基地之一。龍頭企業發展到232家,32家初具規模,帶動全市22萬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粟海、忠民、新絳蔬菜產業集團跨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
編輯本段交通概況
公路方面,全市通車總里程達到14063.5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99.2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達到315公里,北上太原、南下西安、東去鄭州都有高速公路直達,運城中心城市到各縣市一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
鐵路方面,南(大)同蒲(州)鐵路北接太原,西南方向與隴海鐵路大動脈連接;侯(馬)西(安)鐵路是晉煤外運的大通道,目前正在進行擴能和電氣化改造;運城至河南三門峽鐵路已經列入「十一五」規劃。
航空方面,運城機場已經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太原 沈陽 昆明等9條航線,可以起降大型客機。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交通網路已經形成。
目前即將完成4D國家干線級機場改造,可以起降大型客機。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交通網路已經形成。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2005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鹽湖)、10個縣(臨猗、萬榮、聞喜、稷山、新絳、絳縣、垣曲、夏縣、平陸、芮城),代管2個縣級市(永濟、河津)。
運城市 面積14106平方千米,人口500萬。
鹽湖區 面積1237平方千米,人口62萬。郵政編碼044000。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
永濟市 面積1221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044500。市人民政府駐城東街道。
河津市 面積593平方千米,人口36萬。郵政編碼043300。市人民政府駐城區街道。
芮城縣 面積1161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4600。縣人民政府駐古魏鎮。
臨猗縣 面積1350平方千米,人口53萬。郵政編碼044100。縣人民政府駐猗氏鎮。
萬榮縣 面積1037平方千米,人口42萬。郵政編碼044200。縣人民政府駐解店鎮。
新絳縣 面積600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043100。縣人民政府駐龍興鎮。
稷山縣 面積680平方千米,人口33萬。郵政編碼043200。縣人民政府駐稷峰鎮。
聞喜縣 面積1160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3800。縣人民政府駐桐城鎮。
夏 縣 面積1328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044400。縣人民政府駐瑤峰鎮。
絳 縣 面積968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043600。縣人民政府駐古絳鎮。
平陸縣 面積1151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044300。縣人民政府駐聖人澗鎮。
垣曲縣 面積1620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043700。縣人民政府駐新城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 鹽湖區包括:姚孟辦、東城辦、西城辦、南城辦、北城辦、中城辦、安邑辦、大渠辦、解州鎮、龍居鎮、陶村鎮、泓芝驛鎮、北相鎮、三路里鎮、東郭鎮、席張鄉、金井鄉、王范鄉、馮村鄉、上郭鄉、上王鄉。 河津市包括:城區街道辦事處、小梁鄉、下化鄉、趙家莊鄉、陽村鄉、柴家鄉、僧樓鎮、樊村鎮、清澗街道辦事處、柴家鄉。永濟市包括:城東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虞鄉鎮、卿頭鎮、開張鎮、栲栳鎮、張營鄉、蒲州鎮、韓陽鎮。 芮城縣包括:古魏鎮、風陵渡鎮、陽城鎮、永樂鎮、大王鎮、南衛鎮(這個「衛」字是我簡化以後的,真正的「wei」字我的輸入法里沒有,但字的意思是石磨盤)、西陌鎮、陌南鎮、東壚鎮 臨猗縣包括:猗氏鎮、牛杜鎮,嵋陽鎮、楚候鄉、廟上鄉、七級鎮、臨晉鎮、東張鎮、角杯鄉、孫吉鎮、北辛鄉、耽子鎮、北景鄉、三管鎮。 萬榮縣包括:解店鎮、南張鄉、裴庄鄉、光華鄉、榮河鎮、萬泉鄉、高村鄉、賈村鄉、王顯鄉、通化鎮、西村鄉、皇甫鄉、漢薛鎮。 稷山縣包括:稷峰鎮、翟店鎮、西社鎮、清河鎮、化峪鎮、太陽鄉、蔡村鄉 垣曲縣包括:新城鎮、毛家鎮、皋落鄉、長直鄉、王茅鎮、解峪鄉、華峰鄉、古城鎮、歷山鎮、英言鄉、蒲掌鄉。 絳縣包括:古絳鎮、橫水鎮、南樊鎮、安峪鎮、大交鎮、磨里鎮、陳村鎮、衛庄鎮、郝庄鄉、冷口鄉 夏縣包括:瑤峰鎮、水頭鎮、禹王鄉、胡張鄉、裴介鎮、尉郭鄉、廟前鎮、埝掌鎮、南大里鄉、泗交鎮、祁家河鄉。 平陸縣包括:聖人澗鎮、部官鄉、坡底鄉、杜馬鄉、洪池鄉、三門鎮、張村鎮、張店鎮、曹川鎮、常樂鎮。 聞喜縣包括:桐城鎮、郭家莊鎮、裴社鄉、石門鄉、河底鎮、後宮鄉、侯村鄉、東鎮、禮元鎮、薛店鎮、畖地鎮、神柏鄉、陽隅鄉。 新絳縣包括:龍興鎮、澤掌鎮、北張鎮、三泉鎮、古交鎮、萬安鎮、橫橋鄉、陽王鎮。
編輯本段歷史人文
運城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物古跡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相傳後稷教民稼穡於稷山,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舜建都蒲坂(今永濟),禹建都安邑(今夏縣)。重要文化遺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同善鎮的「帝舜故里」遺存;夏縣的禹王城、東下馮、西陰;永濟的獨頭、堯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絳縣的原窯河;平陸的七里坡等。重要文物古跡有芮城永樂宮,它不但建築別致,而且有著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畫,以其精湛的藝術魅力著稱於世。此外還有解州關帝廟;永濟普救寺鶯鶯塔、萬國寺;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稷山的青龍寺;新絳的稷益廟等,都是運城的重要文物古跡。
運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公候將相、學者志土,代不乏人。上古時期就有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後稷稼穡,嫘祖養蠶,黃帝戰蚩尤等歷史傳說,春秋時富賈大商猗頓,漢代絳候周勃,三國名將關羽,隋未哲學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傑」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大將薛仁貴、張守硅、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皆為本市歷史名人。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之一楊深季以及辛亥革命時期的張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在河東大地上都負有崇高聲譽。
編輯本段經濟
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624.2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86.4億元,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三位。在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大潮中,運城彰顯出五大優勢: 社會發展
全市負有盛名的十大農產品是:小麥、棉花、蘋果、稷山板棗、王過酥梨、絳縣山楂、蒲州柿子、臨晉醬玉瓜、萬榮大黃牛、黃河鯉魚,一批優質農產品已經打入首都和國際市場。�
運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新興的工業基地。
這里有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南風集團、裝備規模居世界第一的運城製版集團、亞洲最大的鋁工業基地山西鋁廠、全國第二大銅冶煉基地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鐵道部的龍頭企業永濟電機廠等大型企業。近年來,初步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六大產業群體。即:鋁電材聯營、鋼鐵和鎂業等冶金產業群,日用化工、煤化工和醫葯產業群,機械及精密鑄造產業群,新型材料、玻璃器皿等亮點產業群,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群,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群。
培育了海鑫、陽光、通達、振興、忠民、粟海、龍門、南風、關鋁、製版、亞寶、豐喜等一批年產值達到10億元、30億元、5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大集團。海鑫、陽光、通達、振興、粟海、龍門等6家民營企業進入全國500強,海鑫集團成為全國民營企業最大納稅戶。鋼鐵總產量達到480萬噸;金屬鎂產量達到16萬噸,佔世界的25%、全國的50%、全省的80%;化工產品元明粉、硫酸鉀、洗衣粉的產量分別佔到國內市場的60%、50%、25%以上;電解鋁產量2005年將達到90萬噸,氧化鋁將突破200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電解鋁生產基地,「神舟6號」火箭用的就是關鋁的電解鋁;以鎂鋁合金、磁性材料、精密鑄造、汽車零部件、納米材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企業已達30餘個。�
運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交通上,南同蒲鐵路縱貫南北,侯西鐵路橫亘東西,南同蒲鐵路侯馬至東鎮段復線建設已接近尾聲。境內有運(城)風(陵渡)高速公路、運(城)三(門峽)高速公路和侯(馬)運(城)高速公路,禹門口、風陵渡及三門峽三座黃河公路大橋聯結西北、西南和中原地區,與洛陽、鄭州和西安形成了縱橫交錯網路。全市公路里程8611公里,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里程235公里,居全省第一;環中心城市高速網和通往各縣(市)的一小時經濟圈初步形成;率先在全省實現了村村通油路,93.3%的村通客車。特別是運城關公機場成功通航,直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航線,架起了運城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空中通道,填補了黃河金三角地區的空中交通空白。中心城市建設上,改造了七大出入口,南風廣場正式對外開放,新區建設進展順利。水利上,全市擴建新建了尊村引黃、海鑫引水工程和禹門口提水樞紐等大型工程。完成了農村貧困地區的人畜飲水解困工程。電力上,全市建有電廠五座,初步形成了以500千伏、220千伏雙環網為主幹,以110千伏、35千伏覆蓋全市各主要鄉鎮的現代化大容量電網結構。通訊上,全市已實現市話交換程式控制化、無線通信移動化,固定電話、行動電話每百人擁有量全省領先。�
運城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九五」時期以來,全市經濟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撤地設市後,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實際,努力建設山西省的農業大市、工業大市、教育大市、旅遊大市,建設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具有河東文化特色的工貿旅遊中心城市,主要經濟指標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04年,全市GDP完成359.3億元,同比增長15.4%;財政總收入43.5億元,同比增長2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2.2億元,同比增長2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5億元,同比增長2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0.6億元,同比增長21.1%;外貿進出口總額5.35億美元,同比增長48.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8元,同比增長10.3%;農民人均純收入2587.3元,同比增長11.5%。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運城市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十分豐富。現存古跡200餘處,文物景點1600餘個,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元代壁畫寶庫芮城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永濟普救寺、中華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唐開元蒲津渡大鐵牛、華北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山原始森林及中華宰相第一村等。歷史上「黃帝戰蚩尤」、「嫘祖養蠶」、「後稷稼穡」、「舜耕歷山」、「禹鑿龍門」、以及曾顯赫揚名一時的文臣武將名人關羽、柳宗元、王通、王勃、王維、司馬光、薛仁貴、呂洞賓、楊貴妃、關漢卿等都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典故與傳說。
運城是中國古文化的搖籃,文化藝術光輝燦爛,源遠流長。有多次出訪國外引起轟動的絳州鼓樂:有上下飛舞,左旋右轉的民間花鼓;有參加亞運會開幕式名揚海外的絳縣飛龍;有爬高滾球的文武獅子舞;有奇罕驚險的高蹺;有造型優美、巧奪天工的抬閣、背閣;有飛光流瑩、壯觀迷人的河津轉燈;有多次赴京演出的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蒲州梆子和深受觀眾喜愛的眉戶;有做工精巧、食色鮮艷的麵塑「河東花饃」;有獨具魅力、生動逼真的民間剪紙、刺綉;有在天寒地凍之時赤腳露背的永濟長旺「背冰」等等,使遊客大開眼界
編輯本段根祖文化
運城,古稱河東。這里,文化遺址薈萃,碑碣墓葬密集,文物景點星羅棋布,名勝古跡不可勝數,堪稱名副其實的華夏之祖,炎黃之根,中國之本。這里,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聯系全球華人的歷史紐帶,是華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譜系依據。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塊「中華民族的濫觴之地」有了越來越深刻、越來越一致的認識,那就是:二十年成就看深圳,一百年變遷看上海,一千年滄桑(元、明、清)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秦、漢、唐)看西安,五千年文明(堯、舜、禹)看運城。只有到了運城,才能最直觀地感知人類的始祖和起源。
編輯本段華夏十大根祖文化·曙猿篇
人們都知道,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但是,人和猿共同的始祖又源自何處呢?關於這個問題,世界考古學界有人說歐洲,有人說非洲,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運城市垣曲縣發現的「曙猿化石」卻證明,運城,才是人類真正的故鄉。
曙猿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類人猿。曙猿化石發現以前,由於人類化石不斷出土,人類搖籃說曾搖擺於各大洲。1856年和1907年,分別在德國發現的尼安德物人和海德堡人,使人類搖籃歐洲說風行於世。上世紀六十年代,考古人員在非洲發現了以埃及法尤姆人為代表的大量的早期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後,非洲說又佔了上風。1994年至199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運城市垣曲縣發現了眾多具有高等靈長類動物特徵的牙齒、頜骨等古生物化石。中國科學家與美國科學家聯手對這些化石進行精心考證和研究後,把這些化石命名為「世紀曙猿」化石,並證實這些化石生成於4000萬年前。當時這里氣候溫潤,湖泊交錯,山青水秀,樹高林密,很適宜古生物生存和繁衍。隨後,兩國科學家又聯合在2000年3月16日出版的英國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認為「世紀曙猿」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最早的、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祖先,約生活在距今4500萬年至4000萬年之間的中始新世。這樣,中國就很可能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發祥地,垣曲則成為最早的人類發源地。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曾高度評價說:高等靈長類動物祖先的發現,「是中國20世紀考古生物學上又一極為重要的發現」,其意義「可與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發現相媲美」。它不僅表明曙猿是一個十分原始的靈長類家系的成員,而且有助於解決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即在靈長類動物家族中,類人猿動物的世系源自何處。2000年4月11日,《人民日報》以《人類遠祖起源於中國》為題,對「世紀曙猿」及其研究成果作了報道,指出:「專家認為,山西垣曲『世紀曙猿』的發現,推翻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論斷,同時也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
「世紀曙猿」使它的發現地——運城垣曲這塊古老的文化地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引起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目前,垣曲縣投資1.2億元精心打造世界級品牌的「人類遠祖園」工程已經破土動工。它將依傍黃河小浪底庫區、歷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形成一個既有崇山峻嶺、峭岩絕壁,又有湖光山色、溶洞、森林與瀑布,集對外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園區,讓遠道而來的人們充分領略久遠深厚的黃河文化。園區竣工投入使用後,垣曲縣還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使其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編輯本段華夏十大根祖文化·用火篇
火的使用,堪稱一項劃時代的創舉,大大加快了人類進化的步伐。人類用火,始於運城市芮城縣183萬年前的西侯度人。
原始社會時期,黃河大拐彎處的古河東地區(今運城市及臨汾市部分縣市),氣候溫潤,水草豐美,樹高林密,動物成群。那時,我們的祖先還不知道用火,在這里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一天,一場偶然的雷火,引燃了大片森林,成群的動物四散奔逃,有的喪生火海,有的逃往遠方。大火過後,倖存下來的先民們一時失去了食物來源,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在灰燼中尋找被火燒過的動物肉和植物果實藉以裹腹。然而他們卻驚喜地發現,被燒烤過的食物與以往所吃的食物截然不同,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容易咀嚼。於是,他們開始留意保存火種。後來,先民們又從長期的實踐中觀察到,火雖然可怕,但可以燒熟食物,還能照明、驅寒,就有意識地採集火種,並嘗試使用火、吃熟食。這對人類體質和大腦的發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的祖先正是從大自然的恩賜中才發現了火,認識了火,學到了用火和吃熟食的本領。他們從最初小心翼翼地保存自然火種,到若干萬年後發明鑽木取火、撞擊燧石取火,開創了中華民族取火用火的先河。1961年至1962年,考古學者在我市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考察時,在約50餘米厚的更新世早期砂礫層中,發掘出了中國長鼻三趾馬、山西披毛犀、晉南麋鹿、納馬象等20餘種已絕種的古生物化石,其中呈灰、黑、灰綠色的哺乳動物筋骨、鹿角和馬牙,與北京人遺址中發掘的被燒過的動物骨頭和牙齒沒什麼兩樣。經過化驗證明,這些動物遺骨的確是被火燒過的,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燒骨」。後經古地磁法測定,西侯度文化遺址距今至少在183萬年以上。因而學術界認為,西侯度人點燃了人類第一把文明聖火,開創了人類的用火史,當為「人類烹調之祖」。這一發現,把人類用火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堪稱西侯度人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火,給人類帶來了熟食、光明和溫暖;用火,大大加快了原始人類進化的步伐;人工取火,則標志著人類第一次掌握了改變物質世界的強大力量,使人類文明產生了重大飛躍。正是由於發現和使用了火,我們的原始先民們才逐步具備了全天候的活動能力和頑強的生存能力。難怪《世界史》中評價說:「火是一切發現中最偉大的發現,它使人類能夠生存於不同的氣候中,造出眾多的食物並迫使自然力為人們工作」。這一評價可謂恰如其分。
火是一柄雙刃劍,既給人類帶來了福祉,卻也常常引發災難。用火之利,防火之害,遂成為人類一種永恆的追求。遠古時期的人們對火的敬畏逐漸衍生為對火神的崇拜。遠在氏族社會時期,就出現了專門祭祀火神的場所。當人類進入家庭生活階段後,爐灶之火便被演化成火神的象徵。時至今日,在運城及其他一些地方,人們還保留著每年臘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祀灶神的習俗。
炎黃子孫們將中華聖火從遠古演繹到現在,從地面演繹到天空,演繹得淋漓盡致。可以說,人類文明的演進史就是一部照耀全球的火文化的發展史。
編輯本段華夏十大根祖文化·後土篇
在運城市萬榮縣境內黃(河)汾(河)交匯處,有一座祠廟,是專為祭祀後土聖母而建的,它就是被譽為「海內祠廟之祖」的後土祠。這里,蘊涵著中華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聯系全球華人的歷史紐帶,是華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譜系依據。
在中國遠古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氏族(部落)的首領稱為「後」。「後」是部落內一切重大事情的決策者、指揮者、領導者。而土者,地也。「地即母」(《後漢書·傀囂傳》),二者都是繁衍人類的。「後土」,就是母系氏族社會最高的女性君王。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認為,後土其實就是「女媧」。女媧,是中國遠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一位很有名望的氏族部落首領。她置婚姻、育兒女(《風俗通義》),做笙簧、創舞樂(《世本·作篇》),使中華民族早在1萬年前左右,就初現文明曙光。可以說,她是大地的最高君主,是華夏民族的原始先祖。人們出於敬仰,就像對賴以生存的大地一樣對她頂禮膜拜,尊其為「後土娘娘」、「女媧娘娘」。
我國的用鹽史始於運城,運城鹽湖是我們祖先開發最早的鹽湖。
http://ke..com/view/4723.html?wtp=tt
Ⅵ 誰給我詳細介紹一下運城
給你一個地址吧:http://ke..com/view/4723.htm
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鹽湖)、10個縣(臨猗、萬榮、聞喜、稷山、新絳、絳縣、垣曲、夏縣、平陸、芮城),代管2個縣級市(永濟、河津)。
運城市面積14106平方千米,人口500萬。
鹽湖區面積1237平方千米,人口62萬。郵政編碼044000。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
永濟市面積1221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044500。市人民政府駐城東街道。
河津市面積593平方千米,人口36萬。郵政編碼043300。市人民政府駐城區街道。
芮城縣面積1161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4600。縣人民政府駐古魏鎮。
臨猗縣面積1350平方千米,人口53萬。郵政編碼044100。縣人民政府駐猗氏鎮。
萬榮縣面積1037平方千米,人口42萬。郵政編碼044200。縣人民政府駐解店鎮。
新絳縣面積600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043100。縣人民政府駐龍興鎮。
稷山縣面積680平方千米,人口33萬。郵政編碼043200。縣人民政府駐稷峰鎮。
聞喜縣面積1160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3800。縣人民政府駐桐城鎮。
夏縣面積1328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044400。縣人民政府駐瑤峰鎮。
絳縣面積968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043600。縣人民政府駐古絳鎮。
平陸縣面積1151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044300。縣人民政府駐聖人澗鎮。
垣曲縣面積1620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043700。縣人民政府駐新城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鹽湖區包括:姚孟辦、東城辦、西城辦、南城辦、北城辦、中城辦、安邑辦、大渠辦、解州鎮、龍居鎮、陶村鎮、泓芝驛鎮、北相鎮、三路里鎮、東郭鎮、席張鄉、金井鄉、王范鄉、馮村鄉、上郭鄉、上王鄉。河津市包括:城區街道辦事處、小梁鄉、下化鄉、趙家莊鄉、陽村鄉、柴家鄉、僧樓鎮、樊村鎮、清澗街道辦事處、柴家鄉。永濟市包括:城東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虞鄉鎮、卿頭鎮、開張鎮、栲栳鎮、張營鄉、蒲州鎮、韓陽鎮。芮城縣包括:古魏鎮、風陵渡鎮、陽城鎮、永樂鎮、大王鎮、南衛鎮(這個「衛」字是我簡化以後的,真正的「wei」字我的輸入法里沒有,但字的意思是石磨盤)、西陌鎮、陌南鎮、東壚鎮臨猗縣包括:猗氏鎮、牛杜鎮,嵋陽鎮、楚候鄉、廟上鄉、七級鎮、臨晉鎮、東張鎮、角杯鄉、孫吉鎮、北辛鄉、耽子鎮、北景鄉、三管鎮。萬榮縣包括:解店鎮、南張鄉、裴庄鄉、光華鄉、榮河鎮、萬泉鄉、高村鄉、賈村鄉、王顯鄉、通化鎮、西村鄉、皇甫鄉、漢薛鎮。稷山縣包括:稷峰鎮、翟店鎮、西社鎮、清河鎮、化峪鎮、太陽鄉、蔡村鄉垣曲縣包括:新城鎮、毛家鎮、皋落鄉、長直鄉、王茅鎮、解峪鄉、華峰鄉、古城鎮、歷山鎮、英言鄉、蒲掌鄉。絳縣包括:古絳鎮、橫水鎮、南樊鎮、安峪鎮、大交鎮、磨里鎮、陳村鎮、衛庄鎮、郝庄鄉、冷口鄉夏縣包括:瑤峰鎮、水頭鎮、禹王鄉、胡張鄉、裴介鎮、尉郭鄉、廟前鎮、埝掌鎮、南大里鄉、泗交鎮、祁家河鄉。平陸縣包括:聖人澗鎮、部官鄉、坡底鄉、杜馬鄉、洪池鄉、三門鎮、張村鎮、張店鎮、曹川鎮、常樂鎮。聞喜縣包括:桐城鎮、郭家莊鎮、裴社鄉、石門鄉、河底鎮、後宮鄉、侯村鄉、東鎮、禮元鎮、薛店鎮、畖地鎮、神柏鄉、陽隅鄉。新絳縣包括:龍興鎮、澤掌鎮、北張鎮、三泉鎮、古交鎮、萬安鎮、橫橋鄉、陽王鎮。
Ⅶ 唐朝的28大將
唐朝的二十八員大將應該是長孫無忌(齊國公),李孝恭(河間王),杜如晦(萊國公),魏徵(鄭國公),房玄齡(梁國公),高士廉(申國公),尉遲敬德(鄂國公),李靖(衛國公),蕭瑀(宋國公),段志玄(褒國公),劉弘基(夔國公),屈突通(蔣國公),殷開山(勛國公),柴紹(譙國公),長孫順德(薛國公),張亮(勛國公),侯君集(陳國公),張公瑾(郯國公),程咬金(魯國公),虞世南(永興公),劉政會(邢國公),唐儉(莒國公),李績(英國公),秦叔寶(胡國公),羅成(越國公),薛仁貴(平陽郡公),薛丁山(兩遼王),樊梨花(威寧侯)。
1.長孫無忌: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為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文德皇後同母兄。
2.李孝恭: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將。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二。
3.杜如晦: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唐朝初年名相。
4.魏徵: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5.房玄齡: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6.高士廉:高儉(575年-647年),字士廉,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初宰相,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隋朝洮州刺史高勱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後舅父。
7.尉遲敬德: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8.李靖: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葯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
9.蕭瑀:蕭瑀(575年—648年),字時文,南朝梁明帝蕭巋第七子,梁靖帝蕭琮異母弟,蕭皇後之弟。唐朝宰相,從小以講孝道聞名天下,而且能夠善於學習和書寫,個性正直,為人剛正不阿,光明磊落。
10.段志玄: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齊州鄒平(今山東濟南)人,唐朝名將。
11.劉弘基: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今陝西涇陽)人,唐初名將,隋朝河州刺史劉升之子。
12.屈突通:屈突通(公元557~628年待考),復姓屈突,隋末唐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屈突通的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徙居昌黎(今遼寧朝陽),後家長安。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治臨邛,今四川邛崍)刺史。
13.殷開山:殷嶠(?—622年),字開山,雍州鄠縣(今西安市鄠邑區)人,唐朝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4.柴紹:譙國襄公柴紹(588-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人。唐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5.長孫順德:邳國襄公長孫順德(生卒年不詳),唐朝初年外戚、將領,北魏太師、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北周秦州刺史長孫澄之孫,文德皇後長孫氏的族叔。高祖起兵晉陽,拜統軍,平霍邑、破臨汾,又在桃林生擒隋主將屈突通,平定陝縣,屢建戰功。李淵稱帝,拜為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
16.張亮:張亮(?-646年),鄭州滎陽人(今河南鄭州),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7.侯君集: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官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
18.張公瑾:張公謹(594年-632年),字弘慎,漢族,魏州繁水(今河南省南樂縣)人,唐朝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9.程咬金: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20.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21.劉政會:劉政會(?-635年),滑州胙城(今河南滑縣牛屯鎮)人。隋末唐初大臣。
22.唐儉:唐儉(公元579-656年),字茂約,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北齊尚書左僕射唐邕之孫,隋朝戎州刺史唐鑒之子。
23.李績: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24.秦叔寶: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638)病逝。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25.羅成:羅成,是隋唐系列小說中人物,排第七條好漢,羅藝之子,與秦瓊是表兄弟,精通槍法,因皮膚白皙面容俊俏但卻不苟言笑,有綽號「冷麵寒槍俏羅成」。與秦瓊、程咬金等於賈家樓結義,居末位。先後助瓦崗軍攻破長蛇陣、銅旗陣,反王大會時奪得狀元魁。
26.薛仁貴: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27.薛丁山:薛丁山(公元649年—公元720年),小說演義人物,其歷史原型為唐朝名將薛仁貴的兒子薛訥。母親柳金花。娶樊梨花、竇仙童、陳金定為妻,曾率軍平定西涼(西突厥),後因其子薛剛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驚死高宗被武則天下令處死。
28.樊梨花:樊梨花,大唐貞觀年間人,中國古代四大巾幗女英雄之一,她因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樊梨花,在我國地方史記、掌故稗史中都有記載,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7)山西新絳縣東尉村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而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又稱《二十四功臣圖》 ,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時常前往懷舊。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
參考資料: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網路
Ⅷ 王之渙和蘇軾有哪些詩
之渙
編輯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王之渙早年由並州(山西太原)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 後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多引為歌詞。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靳能《王之渙墓誌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1、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2、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3、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里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4、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鬃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5、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鬃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6、浣溪沙
照日深紅暖見魚,
連村綠暗晚藏烏。
黃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
猿猱聞鼓不須呼。
歸家說與採桑姑。
7、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8、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9、卜運算元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10、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倚帳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11、卜運算元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書(其二)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人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13、哨遍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
歸去來,誰不遣君歸? 覺從前皆非今是。
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
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
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雲暮鴻飛.
雲出無心,鳥倦知返,本非有意。
噫! 歸去來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
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念寓形宇內復幾時? 不自覺皇皇欲何之?
委吾心、去留誰計? 神仙知在何處?
富貴非吾志。 但知臨水登山嘯詠,
自引壺觴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
且乘流、遇坎還止。
Ⅸ 中國文化起源的代表性遺址有哪些
代表有
河姆渡遺址(浙江餘姚)是1973年發現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一個重要的村落遺址,距今已有7000餘年歷史。經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共出土各類生產工具、生活工具、建築構件等文物7000餘件。人們在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木結構水井、最早的編織技術、最早的船漿……河姆渡遺址所展示的燦爛的原始文化,有力地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1979年,這一結論被寫進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
紅山文化: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古文化,位於赤峰市區東北隅的紅山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其他的有
西侯度遺址
位於芮城縣中瑤鄉西侯度村,為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大約180萬年。經發掘出土的動物化石有巨河狸、鯉、山西軸鹿、粗面軸鹿、粗壯麗牛、山西披毛犀、三門馬、古中國野牛、晉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豬、納瑪象等。石器出土數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為原料,類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狀器。另外在文化層中還出土有若干燒骨,這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石器和有切割痕跡的鹿角以及燒骨的發現,證明遠在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遺址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匼河遺址
位於芮城縣風陵渡匼河村一帶,北至永濟市獨頭村北澗,南至芮城縣澗口南溝,長達13.5公里范圍內的17個地點組成的匼河遺址舊石器地點群,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遺址,地質時代為距今約60萬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現。1960一1980年,先後5次發掘,出土的動物化石主要有腫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對麗蚌、德氏水牛、二門馬、野豬、師氏劍齒象、東方劍齒象、納瑪象、三趾馬等。文化遺物以石製品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為石英岩。石器數量較少,類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石球。遺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海峪洞穴遺址
位於垣曲縣毛家灣鎮店頭村南海峪溝口東側山腰,是目前山西省唯一舊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1957年發現,1958年發掘。遺址由相鄰的三個地點組成,洞穴產自震旦紀砂質石灰岩區,遺物和化石出自黃褐色的角礫岩中。第一地點含有動物化石,第二地點發現石製品和用火遺跡,第三地點動物化石和石製品皆有。該遺址與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象,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下馮遺址
位於夏縣城北15公里東下馮村東北的青龍河南、北兩岸台地上,系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的典型遺址,其絕對年代經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調查時發現,1974年進行發掘。遺址西部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存,東、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岡文化的城牆和圓形建築基址,北部有東周時期遺存。遺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屬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遺跡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溝槽、陶窯等。遺物有石、骨、銅、陶等不同質地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樂器等。青銅箭頭、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當時已進入青銅器時代。
東下馮遺址的發掘,對於探索夏文化問題,促進夏代歷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陰遺址
位於夏縣尉郭鄉西陰村東北土嶺上,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民國15年(1926)發現並發掘,共出土60箱陶、石、骨器等遺物,其中有半個蠶繭化石。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大肆盜掘西陰文物達數卡車之多。1959—196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次調查,其面積為500x600米,遺物包含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廟底溝二期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三里橋類型的三個時期的文化遺存。1995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發掘並出土了大批文物。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荊村遺址
位於萬榮縣萬泉鄉荊村西北500米,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遺址范圍東西3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層厚2米。民國20年(1931),山西省立圖書館、北平女子師范學院研究所和美國弗里爾藝術館合作發掘過該遺址。在出土的谷類炭化物中有黍和高梁兩種,暴露有窯址、灰坑。採集有紅陶、灰陶、彩陶、夾砂陶片。遺址保存較完整,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還有:位於夏縣埝掌鎮崔家河村北的崔家河遺址、位於絳縣橫水鎮周家莊村東的周家莊遺址、位於新絳縣澤掌鎮光村西北的光村遺址、位於新絳縣橫橋鎮西尉村南的西尉遺址、位於新絳縣萬安鄉馬庄村南的馬庄遺址、位於聞喜縣陽隅鄉回坑村西的回坑遺址、位於永濟市蒲州鎮石庄村北的石庄遺址、位於荷城縣大王鄉金盛庄村西的金盛庄遺址、位於荷城縣嶺底鄉坡頭村的坡頭遺址、位於平陸縣西侯鄉趙家滑村的趙家滑遺址等。
古動物化石遺址
土橋溝化石遺址
位於垣曲縣古城鎮寨里村土橋溝。民國15年(1926)瑞典古生物學家安特生發現。東西10--14公里,南北14—16公里,發掘出土有甲殼類、淡水軟體動物、黃河猴等8種動物化石,距今約5000萬年,是國際人類進化及始新統地層的最早資料。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擔山石化石遺址位於垣曲縣毛家灣鎮擔山石村南龍骨山的山腰,1957年發現。面積50平方米,屬更新世晚期。出土有石英石片、三門馬牙齒、鹿牙等化石。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獨頭化石遺址
位於永濟市首陽鄉獨頭村後澗河南北溝一帶。1953、197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察,認定為共事匼河文化遺址范圍。出土化石有象牙、野牛、獼猴、羚羊角等化石及大量石核、石斧、石刀、刮削器等。
七里坡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杜馬鄉七里坡村東南800米崖嘴頭下。1958年11月發現,採集有麂化石。
五龍廟溝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杜馬鄉大澗北村西側200米處。南北長3000米,東西寬150米,溝西岸斷層的河湖相沉積的沙層和礫石層中,堆積層厚2—6米,出土有黃河象、三門馬等哺乳動物化石。屬中更新世時期。
小東延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東延村小東延溝。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150米。溝兩岸崖腰的河湖相沉積的沙層和礫石層中出土有黃河象、二門馬、鹿、羚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沉積層厚2—6米。屬中更新世時期。
古城遺址
商城遺址
位於垣曲縣古城鎮南關外的毫清河與黃河間的高台上。1984年發現,1985年發掘。城內面積約12萬平方米。中北方的城牆保存在地上,長330米,寬5—12米,殘存高3—5米,夯層夯窩極為清晰,其它三面城牆均保留在地下。城東南為居民區,文化層較厚,有灰坑、窖穴等遺址;中部偏東有一組夯土建築基址,可能是宮殿區。文化遺物主要為陶器,有高、大口尊、盆、罐、豆等,銅器有鼎、斝、爵等,此外還有卜骨。據地層和出土物判斷,最晚不會晚於商代二里岡文化的上層,為一座較為完整的商代方國小城,是研究商前期歷史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毫城商城遺址
位於垣曲縣城東南25公里上、下毫城村之間的第二台地,1989年發掘。城址邊長300米,正方形。夯土層中有早期陶片,西南角有龍山灰坑與較多漢墓。出土有雙環素麵扁壺、高和仰韶彩陶片及許多漢代瓦片。中國歷史博物館調查認為,該遺址對研究商、周及其之前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遺址現存元致和元年(1328)所立「殷商烈祖成湯聖王居毫故事片都」石碑。
禹王城遺址
位於夏縣禹王鄉的禹王村、廟後辛庄、郭里村一帶,因傳說夏禹曾在此居住過,故俗稱「禹王城」。據考證,禹王城即春秋戰國時的魏國國都安邑城,也是秦、漢及晉時的河東郡治所。遺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廟四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廟在小城的東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大城如梯形,總面積13平方公里。四面城牆皆版築夯打而成,北牆和西牆保存較好,除北牆外,其餘城牆都不直。東牆殘長1530米,西牆長約4980米,南牆長3565米,北牆長2100米,外側有護城壕。城北部有戰國時代的灰坑和灰層,城中部偏東的廟後辛庄以北,發現一處戰國中晚期的手工業作坊。中城方形,總面積6平方公里,其西、南兩城牆分別是大城的西牆和南牆的一部分,北牆長1522米,東牆現存長960米,城內遺物豐富,堆積層厚2米左右,有戰國時代遺存,但主要是漢代遺存。從出土遺物分析,中城稍晚於大城。小城總面積754000平方米,形狀是缺去東南角的長方形。西牆和北牆分別長930米、850米,城牆現存寬1。4米。19卯年秋試發掘,出土遺物有大罐、盆、甑、小釜、碗等容器陶范,印有陰文「東三」的鏟范、鏵范、車轡范、六角承范、圓形承范、花紋范等。瓦分板瓦和筒瓦,瓦當多為雲紋圓瓦當,此外還有五銖錢、半兩錢、鐵渣等。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魏城遺址
位於芮城縣城北2.5公里,南北城牆在地面可見。古城東起柴澗村、鐵家莊,西至後龍泉村、城南溝村,北至永樂宮北0.5公里,南至永樂宮門前,呈方形,周長4500米。殘留於地面之上的城牆高出地面l—7米,城址寬度一般在13—15米之間。城牆版築而成,古城東南、西北、東北三個城角保存較好,城外側都有月牙狀的夯土台。城內出土有東周時期的南、豆、罐、瓦等遺物,在城西柴澗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過數批青銅器。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玉壁城遺址
位於稷山縣城西南5公里處白家莊村西。其東、西、北三面皆為深溝巨壑,地勢險要。玉壁城建於西魏大統四年(538),系西魏抵禦東魏侵襲的前沿重鎮。玉壁城早已廢圯,夷為平疇,唯西、南兩面尚有夯土殘垣斷壁。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個平頂土丘,與城相連,昔日均為城堡,現在北堡暗道尚存。城東溝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直通玉壁城下,道內寬約0.8—1米,高約1.2—1.8米,為東魏高歡攻城時所鑿。對研究北朝史和古代戰爭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