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有多少中國戰俘
1.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總共犧牲了多少軍民
傷亡三千五百多萬人,(直接財產損失達一千億美元)
2. 八年抗戰共俘虜了多少日軍
短史記第232期討論「八年抗戰消滅了多少日軍」後,有不少讀者來信希望了解中國軍隊在抗戰中總共俘虜了多少日軍。
關於日軍戰俘的問題,日方的數據,據岡村寧次說:投降後,「中國政府方面和共軍方面(極少數)移交的俘虜,1946年5月末的數字為:陸軍1212名,海軍40名,商民106名,共計1358名。另外,從延安返回日本的戰俘約300人,200餘名俘虜死在國方戰俘營中。」①以上各項數字相加共1858人。…[詳細]
國民政府方面並沒有公布過詳細的戰俘數字。據曾參與日俘管理工作的鹿地亘(日本左翼作家)說,「在1938年的台兒庄、徐州戰役中聽說抓住了大批俘虜,而此前在戰場上幾乎沒有多少俘虜。在武漢戰役開始後,多少見到了陸上的俘虜。」國軍戰報顯示,台兒庄戰役俘虜日軍719名,第三次長沙會戰俘虜日軍139名,遠征軍俘虜日軍647名,湘西會戰俘虜日軍247名等。②因戰時宣傳需要,以上數字存在一定誇大,不宜輕信。…[詳細]
相比之下,通過考察中國戰俘營曾關押人數,得出的結論應當更為可靠。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建立過兩個俘虜收容所,第一收容所始設於陝西西安,後遷寶雞;第二收容所最初在湖南常德,先後遷往貴州鎮遠、重慶巴縣。1939年時,桂林、重慶曾設臨時收容所(關押的戰俘後來都轉移至第一、第二收容所)。…[詳細]
第一收容所早期關押的多為日軍飛行員,他們在飛機被擊落後成為俘虜。③延安也曾將部分日俘交至第一收容所,1939年交14人,1940年交2人,1941年交3人。據統計,在「收容所設立期間,先後收容俘虜五百餘人」 ④。…[詳細]
至於第二收容所,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1943年7月視察時統計,共有俘虜403名,包括日本人、韓國人、台灣人,以及一名俄國人。俘虜以步兵為主,大都在中國東南部被俘,原屬日軍第三、第六、第十三師團。國際紅十字會的報告還統計:「自從1937年7月鎮遠收容所開始收容俘虜以來,總計收容603名俘虜,其中有約150名俘虜死亡。」⑤…[詳細]
在這千餘名可以確定的戰俘中,級別最高者為松野榮吉,曾任日軍獨立山炮第2聯隊第5中隊中隊長,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被俘。
第三次長沙會戰後被俘虜的日軍士兵
第三次長沙會戰後被俘虜的日軍士兵
延安方面數據:八路軍、新四軍共俘虜日軍6213名
八路軍、新四軍也俘虜過為數不少的日軍。因皖南事變後不再向國民政府上交俘虜,故該項數據獨立於國民政府之外。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第八卷《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斗總覽》統計,自1937年9月八路軍686團參謀長陳士榘捉住第一名日軍俘虜後,至1945年10月,八路軍、新四軍共俘虜日軍6213人。⑥…[詳細]
在戰場俘虜之外,還有746名日軍士兵在中國共產黨的宣感測召下,主動投降。按照通常的說法,1940年,主動投降的日軍人數僅占當年俘虜日軍的18%,1943年是48%,到1945年升至125%。…[詳細]
在抗戰初期,八路軍除將部分日俘交給第一收容所外,主要實行釋放戰俘的政策。1939年2月,毛澤東等在《關於優待日軍俘虜的指示》中要求:「在戰斗中俘獲之日軍俘虜應盡量釋放, 多則不超過兩星期,情況許可時則當場釋放,多加宣傳優待。」後來因為有的日俘在放回後被殺,八路軍遂改釋放為教育。…[詳細]
1941年5月,以教育日俘為目的的延安「日本工農學校」建立,日本共產黨領導人野坂參三任校長。不久,晉西北等地陸續成立分校。至戰爭結束為止,先後有400多名日軍戰俘在延安學習;山東分校輪訓日軍俘虜200多人;華中分校曾有學員43人(日本學員31人、韓國學員12人)。⑦八路軍對日俘極為優待,規定其「伙食費比較我軍菜金增加一倍」「糧食供給機關盡量撥一部大米或白面等供給之」「衣服、被毯、鞋、襪應按需要從優發給」等。⑧…[詳細]
八路軍、新四軍公布的日軍俘虜中,有更多的軍官。其中有姓名可循的包括日軍大隊長三人、中隊長四人。其中,柴田茂在1945年8月12日被俘,岩崎學與山谷悅二郎在1945年12月被俘。⑨…[詳細]
從以上資料來看,日方與國方的統計較為接近,而與共方數據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岡村寧次僅僅計算了被俘的日軍士兵,而沒有包括隨軍家屬、役夫,以及為數不少的韓國人、台灣人和琉球人。還有一些日俘被提前釋放或加入八路軍,以至未被岡村寧次統計到日軍戰俘數中去。其二,延安方面的統計截止時間為1945年10月,不同於一般的統計截止時間(1945年8月日本投降)。⑩…[詳細]
1940年元旦,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成員以日俘為主)晉察冀支部表演棒球競賽
1940年元旦,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成員以日俘為主)晉察冀支部表演棒球競賽
注釋:
① 《岡村寧次回憶錄》,中華書局1981年,第99頁;②⑨胡卓然:《敵後傳奇:中日稀見史料對照下的紅色抗日傳奇》,西苑出版社2012年,第90、87頁;③張光祖:《抗戰中的大同學園》,陝西文史研究館編《存真錄》,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0頁;④葛祥鄰:《大同學園碑記》,《寶雞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⑤楊安定:《和平村的日本俘虜》,《新學生》,1944年11月—12月;《鎮遠俘虜抑留所視察報告》,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B02032534600,轉引自袁燦興《康天順與鎮遠第二俘虜收容所管理工作的改進》,《貴州文史叢刊》2014年第2期;⑥《抗日戰爭時期主要戰績統計》,《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第八卷《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斗總覽(下)》附錄,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865頁;⑦肖冬:《抗日戰爭時期在根據地創辦的日本工農學校》,《黨的文獻》2002年第6期;⑧《第十八集團軍政治部關於日軍俘虜優待辦法的規定》(1941年9月15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8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607頁。⑩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到1946年1月10日國共發布停戰令,華北日軍為固守原防而死傷失蹤的人數高達9000人。見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系史的縮影》,第383頁。
3. 中國抗日戰爭犧牲統計
抗日戰爭中,給我過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犧牲統計,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戰後中國軍民傷亡統計數字
國統區軍民傷亡數字。1947年2月,國民政府行政院《關於抗戰損失和日本賠償問題報告》中全國軍民人口傷亡統計:軍人作戰傷亡3227926人(其中死亡1328501人,負傷1769299人,失蹤130126人),軍人因病死亡422479人,平民傷亡9134569人(其中死亡4397504人,負傷4739065人)。全國軍民人口傷亡總計12784974人。此數字不包括台灣省、東北地區和解放區軍民的傷亡數字。
解放區晉察冀等7個抗日根據地民眾傷亡數字。1946年4月,《中國解放區抗戰8年中人口損失初步統計表》統計:“據初步統計: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冀熱遼、山東、蘇皖、中原7個解放區在抗戰期間共計被敵偽殺死或被虐待而傷病致死者3176123人,被捕壯丁2760227人,鰥寡孤獨及肢體傷殘者2963582人。”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傷亡數字。《抗日戰爭8年敵我兵力損失統計》載:“中共軍隊負傷29萬人,陣亡16萬人,被俘4.6萬人,失蹤8.7萬人,合計58.3萬人。”
全國軍民傷亡總數。約為2200萬人,剔除國統區軍隊因病死亡的40多萬人的數字,為2100多萬人。此統計數字未包括台灣省、香港、澳門、東北地區和沒列入統計的其他解放區軍民的傷亡數字。
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的調查統計數字
1987年在北京“七七”事變50周年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胡繩提出:“中國在8年抗日戰爭中犧牲的人數有2000萬人。”隨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劉大年在《近代史研究》第5期也提出:“抗戰8年,中國人民生命犧牲多達2000萬。”
日本為了解決國內勞動力枯竭的問題,強擄中國平民和戰俘押往日本國內從事繁重勞役。據日本官方統計,侵華日軍在中國共強擄青壯年人41758名,押解上船之前死亡2823人,乘船以後以及在各企業單位共死亡6830人,占乘船總數38935人的17.5%。
關於細菌戰傷亡。據1989年出版的《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8:細菌戰與毒氣戰》所收資料統計,日軍曾在我國20個省進行過細菌戰,有27萬多名軍民死於細菌戰。這僅是當時當地的不完全統計數字,不包括在當地繼續蔓延和向周圍地區傳播後的死亡人數,也不包括農業細菌戰造成各地飢荒的死亡數字。近年來,經過調查,又收集到大量的日軍細菌戰的罪證。例如,從1940年10月至1945年8月,日軍多次在浙江衢州各地撒放鼠疫、霍亂、傷寒、副傷寒、痢疾、炭疽等細菌,造成當地疫病大流行,至1948年末,累計發病30餘萬人,死亡5萬餘人,1940~1942年日軍在浙東作戰和湖南常德作戰中進行細菌戰,使1萬多名中國民眾受到傷害,在山東魯西北,日軍“圍剿”抗日根據地,施放霍亂菌,造成中國民眾20多萬人罹難;日軍對雲南保山地區實施細菌戰,造成20多萬名民眾受到細菌傷害。日本戰敗後,遺棄大批細菌,致使當地不斷發生傳染病。例如731部隊所在的平房地區連年爆發鼠疫,1947年的鼠疫就奪走3萬多人的生命,在內蒙古東部的王爺廟(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等地區也因鼠疫流行死亡4萬多人,等等。
關於活體實驗傷亡。侵華日軍731部隊在哈爾濱平房本部的實驗室里進行了大量的各種細菌感染實驗、凍傷實驗、壓力實驗、毒氣實驗等活體實驗。1949年蘇聯在伯力審判日本戰俘時,從1941年到戰爭結束一直在731部隊任職的川島清少將供認:731部隊每年用於活體實驗的人數為400~600。據此推算,有3000人死於731部隊活體實驗。這一數字沒有包括1941年以前被該部隊殺害的人數。在日本侵略中國期間,有5000~6000人被害於由石井四郎直接控制的(北京、南京、廣州)細菌戰死亡工廠里,這還不包括1945年8月731部隊敗逃時屠殺的准備用於活體實驗的人。
侵華日軍為了醫學教學實習,也大量進行活體解剖實驗。據日軍山西潞安陸軍醫院軍醫湯淺謙供認:根據華北方面軍的命令,各師團為進行軍醫教學,一年做兩次手術演習。湯淺謙共參與了7次人體活體解剖,每次1~4人。僅日本華北方面軍就有30萬人,有20多個陸軍醫院、軍醫數千人,其活體解剖殺害的數字是很大的。
關於化學戰傷亡。據統計,日軍曾在中國的14個省(市)77個縣(區)使用毒氣2091次之多,其中對華北游擊部隊使用423次,造成3.3萬餘人傷亡,對中國正規軍使用1668次,使中國官兵死亡6000 餘人,受傷4.1萬餘人;還在中國居民區施放毒氣,並在水井和河水中投毒;日軍化學戰對中國軍民的傷害人數在10萬以上。另據統計,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生產746萬發化學炮彈,大多用於或存於中國戰場。近年來,中國的東北、華北等地發現日本遺棄的毒氣彈約200萬發,已經使2000多人受到傷害。
關於強暴婦女造成的傷害。據估算,侵華日軍在中國用搶奪、俘虜、誘騙、強征、抓捕等手段強迫中國婦女充當“慰安婦”,總人數在20萬以上。至於侵華日軍在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投降的14年間,對佔領地區中國婦女的傷害,尤其是在抗日游擊區和抗日根據地進行“三光”作戰時強奸殺害的中國婦女的數字非常大。據歷史學家吳天威推算:“日軍先後在華作戰的官兵在500萬人以上,其所強奸的婦女至少有100萬人。”
日軍強暴殺害中國婦女的數字也非常大。僅1941年日軍“掃盪”晉察冀邊區北嶽區曲陽鄭家莊,“用汽車搶走我婦女同胞427人,運往東北去當娼妓做牛馬”。在冀南地區,“在長達15年的戰爭中,這兩三千個據點里被暗中殺掉、埋掉的中國婦女恐怕不下幾萬人,乃至幾十萬人。”在慰安所里的中國“慰安婦”更是倖存者寥寥無幾。“據統計,當年數千名被逼為侵瓊日軍‘慰安婦’的海南婦女倖存下來而至今尚健在的僅幾十人。”
關於制販毒品造成的傷害。日本侵華8年期間在整個中國販毒總額,約略估算如下:
東北(偽滿洲國)的年平均鴉片生產額為2200萬兩,以每兩批發價7元計,每年所獲的售毒款額即為1.54億元。
華北每年售毒獲利額為1.65億元,其每年售毒總額約為5.5億元。
華中每年售毒總額10億元。
華南(廣州、廈門為重點)的售毒總額估計為華中的1/3,即應為3.33億元。4者合計,日本佔領當局在全中國佔領區的毒品販售總額每年約為20.37億元(日元)。這個數字與美國人烏馬克對1939年所估計的日本在華販毒總額3億美元(即日幣12億元)之數相比較,雖然相差8億元(日元)而偏高,但卻是一個相當合理的推論數字。
關於戰爭災害造成的傷亡。日本侵華戰爭造成的災害,大體分為4類。
侵華日軍出於軍事目的而製造的災害。例如,1942年5月日軍對冀中平原實施“三光”作戰,利用冀中、冀西河湖水暴漲之機,決堤128處,致使當地6752個村莊受災,淹沒良田153.82萬畝,沖毀房屋168904間,災民達200萬人。1943年秋日軍在山東魯西北進行“三光”作戰,掘開衛河3處堤壩,並且實施霍亂細菌作戰,造成100多萬人流離失所、近6萬人死亡。
侵華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和掠奪,造成當地的災害。例如,“據初步統計: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冀熱遼、山東、蘇皖、中原7個解放區,日本侵華戰爭造成了嚴重災難,以致有難民2600萬人處於飢餓狀態,其中約有1000萬人顛沛流離在死亡線上”。
侵華日軍對佔領區的殘暴統治而造成的災害。例如,據河南省統計,自1938年起至1945年秋季,全省110縣中幾無一縣未受敵寇侵擾,尤以1938年之黃泛與1942年之旱災為最,全省被淹斃餓死者幾達300萬人。據湖北省統計,自1938年至1943年被災區域達63縣,其中27縣遭受日寇災害最烈,犧牲最巨,遭受水災者27縣,估計被災面積1.22億畝,災民凡5524190人1944年鄂北各縣受災縣份共21縣,待賑人數達130萬人。日軍佔領廣東中山縣三灶島8年,致使3500多人餓死。侵華日軍於1939年8月佔領廣東潮陽縣海門鎮,致使1943年4、5月間發生飢荒,全鎮餓死17000餘人,另有1.5萬餘人流落外地。
侵華日軍戰火逼迫民眾逃亡而造成的災害。戰後,國民政府《全國人民生命損失及人民勞力損失統計表》統計,全國難民戰時流亡數95448771人,幾近1億人。難民的死亡數肯定較和平時期高出很多。
抗日戰爭中殘酷的經濟掠奪及其給中國造成的損失
日本在對東北14年的統治中,僅1932~1944年,就從東北掠奪了2.23多億噸煤、1100多萬噸生鐵、580多萬噸鋼。1942~1944年的3年間,徵收的糧食970萬噸被直接運往日本。據統計,1944年末,日本開拓移民佔地共達152.1萬公頃,占東北全部耕地的1/10。
日軍侵佔以上海為中心的華中地區以後,決定以軍用手票支付不包括華北在內的侵華日軍軍費。此票不編號,發行量全由日本臨時軍事會計來確定,要發行多少就發行多少。1937年末,發行額為137萬日元;一年後猛增到3680萬日元,1942年12月,發行額已達5億日元;到1943年4月,軍票才停止發行。
日軍憑暴力強制規定軍票與法幣的比價,不斷使軍票升值。1939年8月規定法幣與軍票等價,1940年5月成為100:77,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軍票價值扶搖直上,1942年5月法幣與軍票的比價降為100:8。日本侵佔香港後也發行了大量的軍票。
日本為了支付其巨額軍費開支,在中國淪陷區發行了大量公債,僅以日元計值的就有大東亞戰爭國庫債券、大東亞特別國庫債券、大東亞割引國庫債券、中國事變國庫債券、戰時報國債券、日本國庫債券、日本債券等45種之多,計為當時的日幣26億日元,加上以偽滿幣、中儲券、中聯券、舊台幣計值的,按當時的外匯兌換比值計算,日本戰後殘留在中國的公債約為471億日元,這還不包括日本在抗日根據地周邊和偽蒙疆地區發行的公債、日偽發行的變相公債、在台灣發行的郵政儲蓄券等。
日本對關內淪陷區經濟的掠奪,僅據全國金銀幣、金銀條、船舶、工礦、道路、交通、港口、農村水利、住房私產、資源減損、軍費損失等各項公私財產直接損失的不完全統計,即達559.43844億美元。例如湖南全省78縣市,被敵淪陷者44縣市,被敵侵擾者11縣,被轟炸者9縣。總計全省人口傷亡262.2383萬人,財產損失達當時國幣12.19221027萬億元(以1945年9月物價為准),損失之巨冠於各省。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巧取豪奪和劫掠子中國大量文物。查明有據統計有書籍、字畫、碑帖、古物、儀器、標本、地圖、藝術品、雜件等共3607074件,另1870箱,又被劫古跡741處。
日本侵華戰爭和亞洲、太平洋戰爭期間對海外華僑大肆掠奪,造成重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南洋華僑所受財產損失6億多美元。菲律賓受損失的達1.2萬家,新加坡7300餘家。
4. 抗美援朝時志願軍共有多少人被俘
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共陣亡114
000餘人,醫院救治戰斗和非戰斗負傷的傷員383
000餘人次,其中救治無效致死者21
600餘人,去掉傷員因第二、第三次負傷而造成統計上的重復數字和救治無效死亡以及非戰斗負傷者,故最後確定的戰斗傷亡減員總數為366
000餘人。
除傷亡減員外,志願軍還有29
000餘人失蹤,失蹤者中除在美方戰俘營中的21
400餘人外,尚有8
000餘人下落不明,估計多已在戰地或在被俘後死亡。加上失蹤,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計戰斗損失390
000餘人。
除戰斗損失外,醫院還收治過患病住院的軍民450
000餘人次,其中病亡者13
000餘人,加上陣亡、因傷救治無效死亡等明確死亡者和失蹤後估計已死亡者,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民因各種原因死亡的人數在156
000餘人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犧牲。
5. 抗戰最恥辱一戰陣亡4.2萬,被俘3.5萬,而日軍僅戰死673
本文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22次大型會戰》13:中條山會戰
中條山位於山西南部、黃河北岸,呈東北西南走向,西起晉南永濟與陝西相望,東迄豫北濟源、孟縣同太行山相連,北靠素有山西糧倉美譽的運城盆地,南瀕一瀉千里的滾滾黃河。 與太行、呂梁、太岳三山互為犄角,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條山扼守著中原的中樞,在抗戰時期隸屬於第一戰區。
日軍決心發動中條山作戰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備。
首先增加了兵力。日軍在中條山作(日軍稱為中原會戰)戰方案確定後,就開始大規模的調兵遣將。日軍從從關東軍、華中方面軍抽調了大量精銳部隊以補給中條山作戰。華中方面軍抽調第33師團,蘇北方向的第21師團也投入中條山戰場,第一軍還從本軍內抽調了獨立混成第九、第16旅團、騎兵第4旅團各一部參戰,加上原來部署於中條山周圍的第36、37、41、35師團, 日軍用於中條山作戰的地面兵力達到10萬以上。日軍還從關東軍調來了飛行第32、83戰隊,加上原本的第3飛行團,用來支援地面作戰。
日軍對此次作戰異常重視, 日本第1軍司令官 筱冢義男甚至准備 「不顧華北佔領區治安下降」 ,也要集中兵力將中條山的中國軍隊殲滅。日軍為了保證戰役獲勝, 召集各兵團長及幕僚在「勝敗在於八分准備」的口號下,對作戰方案進行了徹底研究。同時日軍還令各兵團在進行地圖、地形等研究時,加強適應作戰區域地形、戰況的訓練。
而相比日軍,中條山的中國軍隊的准備卻可以說是潦草了。
1938年以來, 中條山的官兵三年多沒有打過大戰,訓練荒廢,工事疏於整修。 何應欽在這樣的情況下採取主動出擊粉碎日軍攻勢的作戰方案。(為什麼是何應欽而不是衛立煌,下文會說)
中條山的苦難來了。
1941年5月6日,日軍出動飛機轟炸了西安、鄭州等地,並炸斷隴海鐵路。
5月7日晚日軍向中條山地區發動了全面進攻。中條山西部是日軍攻擊的重點。
在中條山西面,日軍直插中條山的核心區域垣曲, 准備隔斷我第5集團軍和第14集團軍的聯系,並對第5集團軍實施雙重包圍。
在這個方向上,日軍動用了第41、36、37師團,加上第9、第16旅團,而當面的我守軍為第80軍、第5集團軍的第3軍和第17軍。不管從兵力還是裝備上,日軍都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日軍首先選擇插入第5集團軍和第14集團軍的結合部,守衛結合部的是晉綏軍的43軍。日軍向43軍陣地發起猛攻,5月8日即突破43軍十八坪陣地。
盡管中國軍隊一度反攻成功奪回十八坪,但是日軍無恥地採用了毒氣攻勢,43軍官兵不得不撤退。十八坪失守後,17軍陣地也被突破。日軍快速向垣曲推進,日軍傘兵已經提前空降至垣曲周邊。
5月8日晚,日軍佔領垣曲,成功地將中條山西部的守軍分割成兩個部分,各自為政,無法形成合力。就在這個時候,另一股日軍(36,37師團和獨立混成第16旅團)也開始攻擊我第80軍和第3軍結合部,很快日軍突破當面陣地。
至此,中條山西部中國軍隊一線防禦全部潰敗。不僅如此,日軍提前佔領黃河渡口,第5集團軍退路被斷,徹底被日軍包圍。
而在中條山北部日軍遭遇了中國守軍98軍的頑強抵抗。98軍在軍長武士敏的指揮下頑強作戰,在王村一處擊潰日軍2000多人,斃傷數百敵軍。但是日軍突破友軍陣地,98軍也不得不開始艱難的突圍之戰。
日軍第35、21師團加上騎兵第4旅團一部,於5月7日在中條山東部猛攻第9軍。日軍在坦克、飛機的助陣之下攻勢非常猛烈,第9軍雖拚死抵抗但依舊被日軍突破陣地。後來第9軍只有部分逃過黃河,大部分只得逃往大山之中。
5月7日開戰,短短4天,日軍即控制了中條山地區黃河北岸的多個縣城,封鎖了中國守軍撤到黃河南岸的所有渡口,徹底完成了對中國守軍的雙重包圍。
包圍圈內的中國軍隊陷入了苦戰,多名高級將領殉國。
5月9日, 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24師副師長陳文杞 與日軍激戰時殉國。 第22師副師長梁汝賢 投河殉國。
5月12日, 第3軍唐淮源軍長 及所部被日軍包圍,在三次突圍失敗的情況下,唐軍長自殺殉國。
5月13日, 第3軍第12師師長寸性奇 兩次負傷後,右腿又被炸斷,自知無法突出日軍重圍後,以隨身佩戴短劍自殺殉國。
大量中國軍隊缺醫少葯,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建制基本被打散,只能分散突圍。 中條山一戰,我17萬軍隊4天之內全線崩潰,陣亡4.2萬,被俘3.5萬人,多名高級將領陣亡。而日軍僅戰死673人(我方統計數據為數千人)常凱申也不得不承認「中條山是抗戰以來最大恥辱」
中條山為什麼會以這樣一種恥辱性的失敗來結束呢?拋開日軍准備充分,戰術合理和裝備的優勢,我們看看自身存在哪些問題。
首先,戰前將主力部隊調離,臨陣換帥。
常凱申因為看到第一戰區一些部隊和八路軍交往過密,遂將這些部隊調出中條山地區。而這些被調出的部隊均是中條山地區的中堅力量,衛立煌寫道「由晉南調出者,則有第二、第四、第二十二 各 集團軍全部,第五集團軍之第十四軍,第三十六集團軍之第四十七軍、第七十六軍,而只代以第八十軍之兩個師與三十四師。」調出去3個集團軍3個軍,只補充了3個師。
此外士兵逃亡也是個嚴峻的問題,中條山地區環境惡劣,後勤困難,各部隊都有不同比例的逃兵。而補充的新兵又缺乏足夠的訓練,戰鬥力自然要打折扣。
主力調離,士兵逃亡,而戰前指揮官的更換更導致整體戰鬥力下降,面對准備充分的10萬日軍難以言勝 。
其次,工事問題。
雖然衛立煌曾經宣傳中條山的工事就是「東方馬奇諾防線」。
中條山地區的確修築了大量工事,也在前期和日軍作戰之中發揮了作用。但是防禦工事卻並沒有得到持續的加固。戰後軍委會在檢討中承認 「中條山山地險要,各部與敵對陣將近三年,而並未積極加強陣地工事,構築後方據點與徹底破壞或阻絕通敵道路」 。
而且更重要的是, 中條山防禦陣地多為單線防禦,且缺乏縱深配置,敵人一旦突破一點就等於全線突破。 蘇聯軍事顧問曾評價中條山防線「太兒戲,希望趕快加強」。
但是很遺憾,這個問題一直到中條山之戰爆發都未得到妥善處理。
第三,其他問題。
除去兵力調配,工事 未修 問題之外,中國軍隊在這一戰中還暴露出了其他很多問題。
戰後,中國軍隊在檢討中提到 「戰術呆板,始終陷於被動。我晉南部隊經年累月駐守一地,又未調防,又少出擊動作,並不講求欺騙等秘密企圖與手段,致使我軍內情完全為敵所偵知」
而在敵人情報層面,第1戰區長官部獲得的情報都不是一手情報,系「承轉資料」。而依賴這些情報導致對敵人的番號、兵力乃至作戰企圖大都判斷錯誤。 何應欽一直認為日軍的目標是 「進取洛陽、潼關」,進而窺視西北,這就直接導致了我軍的防守重點在黃河沿線而不在中條山。
戰前及戰爭期間保衛工作也不到位,任由敵人便衣隊滲透至陣地周邊,破壞我交通、通信及後勤供應,擾亂軍心。
第1戰區高層在作戰指揮上問題頗多,如5月8日傍晚,垣曲失陷這一危急時刻,戰區長官部沒有做出及時部署調整,任由各軍各自為戰。再如對43軍的使用等等不一而足。
中條山地區在後勤、武器裝備上長期嚴重供給不足,且質量低劣。而KMT存在的厚嫡系輕旁系的問題依舊嚴重。 除系中央軍序列的第 14 集團軍武器裝備相對較為先進外,第 4、第 5集團軍等地方軍的武器破爛不堪,而前文所提之43軍「武器異常缺乏」。這些問題同樣一直到中條山會戰打響之前也沒有得到解決。
中條山會戰就是這樣在多個因素綜合之下出現了如此恥辱的失敗。
6. 日本投降後,在中國的幾百萬戰俘怎麼處置
沒有幾百萬,只有接近40萬左右。
日本一共二戰有200萬外派軍,其中在中國最多的時候有120萬,二戰尾聲時,去掉抱團撤退的,差不多留下40萬
基本都給遣送回國了,因為根據協議,日軍要無條件投降並解散軍隊,這些人已經不是軍人了而是百姓。為首的幾個戰犯則被槍斃,有幾個自己自殺
幾百萬的,那是偽軍:即由侵略者國家組織其佔領地的民眾或投降的敵方軍隊士兵所組成的軍隊
在中國多指抗日戰爭時期協助日本軍隊進行軍事活動的以漢奸軍隊,這些偽軍主要有偽滿洲國的「滿洲國軍」,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的華北治安軍(俗稱皇協軍),汪偽國民政府的和平建國軍,還有很多日本從韓國帶過來的韓軍,還有蒙古軍等。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經過中國軍方統計,除偽滿洲國以外所有駐華偽軍的數量大約是118.6萬人,但目前廣泛流傳的版本中也有逾200萬偽軍的說法。中國不是唯一一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偽軍數量超過侵略軍隊數量的國家。其他還有蘇聯偽軍、法國維希政府偽軍。
上圖為日本宣傳中,中國偽軍和日軍「對火」,悲哀又可悲的時代
7. 轉一篇文章,抗日戰場上國共各自俘虜了多少日軍
抗日戰爭有一百八十多萬國軍向日軍舉起白旗,並加入偽軍與八路軍作戰,國軍尚有兩百萬軍隊在抗日的正面戰場與日軍作戰。抗戰八年,國軍抓到的日軍俘虜不超過3000人,國軍俘虜的日軍最高級別軍官為中隊長,一共兩名,分別是:13師團的「宣撫班」成員長谷川敏三;日軍獨立山炮第2聯隊第5中隊中隊長松野榮吉。(補充,另有一人存疑,武雅雄,據說是中隊長,但查不到具體的部隊番號。八路軍沒有成建制的部隊投降日軍,抗戰八年,八路軍從不到2萬人,到抗戰結束時已經發展到了30萬正規軍和近70萬的地方民兵組織,武器彈葯和糧秣主要來自對日偽軍作戰時的繳獲,八路軍的兩個俘虜收容所先後關押過日軍俘虜千餘人。中共領導的其他地方武裝和民兵游擊隊一共俘虜日軍6213名,另有約一千名日軍士兵向八路軍主動投誠。
這些全是被共軍洗腦成功的日本戰俘,在抗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包括策反日軍部隊等等,湖北應山的日軍46人集體反叛,後被鎮壓,有些求回家不得的士兵直接投了共。
8. 軍一共俘虜了多少日軍
1939年,王震右二與日俘談話。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究竟擊斃多少日軍,資料龐雜,標准不一,很難有較確切的數字。但是,一共俘虜了多少日軍,數字卻較為明朗,因為畢竟數量較少,而且俘虜是活人,有名有姓,統計較准確。
國民政府兩個俘虜收容所關押千餘人
國民政府方面並沒有公布過詳細的戰俘數字。但通過考察中國戰俘營曾關押人數,可得出較可靠結論。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建立過兩個俘虜收容所。
第一收容所早期關押的多為日軍飛行員,據統計,在「收容所設立期間,先後收容俘虜五百餘人」。他們在飛機被擊落後成為俘虜。延安也曾將部分日俘交至第一收容所,1939年交14人,1940年交2人,1941年交3人。
至於第二收容所,國際紅十字會的報告統計:「自從1937年7月鎮遠收容所開始收容俘虜以來,總計收容603名俘虜,其中有約150名俘虜死亡。」
在這千餘名可以確定的戰俘中,級別最高者為松野榮吉,曾任日軍獨立山炮第2聯隊第5中隊中隊長,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被俘。
八路軍新四軍俘虜日軍6213名
八路軍、新四軍自皖南事變後不再向國民政府上交俘虜。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統計,自1937年9月八路軍686團參謀長陳士榘捉住第一名日軍俘虜後,至1945年10月,八路軍、新四軍共俘虜日軍6213人。
在戰場俘虜之外,還有746名日軍士兵在中國共產黨的宣感測召下,主動投降。在抗戰初期,八路軍主要實行釋放戰俘的政策,後來因為有的日俘在放回後被殺,八路軍遂改釋放為教育。
八路軍、新四軍公布的日軍俘虜中有更多的軍官。其中有姓名可循的包括日軍大隊長三人、中隊長四人。其中,柴田茂在1945年8月12日被俘,岩崎學與山谷悅二郎在1945年12月被俘。
值得一提的是,按國民革命軍編製表,國民革命軍總共有170個師200餘萬人;而八路軍、新四軍所在第十八集團軍滿編制合計45000餘人,只佔整個國民革命軍的2.25%。
分析
岡村寧次的統計不完全
從日方的數據,1946年5月末岡村寧次說:投降後,「中國政府方面和共軍方面(極少數)移交的俘虜:陸軍1212名,海軍40名,商民106名,共計1358名。另外,從延安返回日本的戰俘約300人,200餘名俘虜死在國方戰俘營中。」以上各項數字相加共1858人。
從以上資料來看,日方與延安統計的數據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至少有三。其一,岡村寧次僅僅計算了被俘的日軍士兵,而沒有包括隨軍家屬、役夫,以及為數不少的韓國人、台灣人和琉球人。還有一些日俘被提前釋放或加入八路軍,以至未被岡村寧次統計。其二,延安方面的統計截止時間為1945年10月,不同於一般的統計截止時間(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其三,自1956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分批次把1109名日本戰俘全部釋放(一大部是蘇軍所俘獲),而岡村寧次在1946年未把這部分俘虜計算在內。
9. 請問二戰中國抗日戰爭俘虜多少萬日軍
在中國抗日戰爭中,敵後各解放區共俘虜日軍6200多人,正面戰場俘虜日軍人數不祥;到戰爭結束接受投降日軍128萬左右。
10. 抗戰期間,為何在中國被俘虜的日軍,並不是很多
日軍俘虜主要由抗日戰爭期間被俘和戰敗後投降的日軍組成,人數統計有三部分:
雖然到目前為止,抗戰中俘虜日軍人數還沒有確切的數據,但從以上幾組數字,我們仍可以看出:在抗日戰爭期間被俘的日軍人數不是很多。
日軍俘虜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的投降者。據有關資料記載,日本投降時“在中國的日軍大約有1113455人,在台灣的日軍有174793人,在西南諸島的日軍有50658人”。日俘絕大多數是由這部分人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