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邵氏有多少人口
A. 邵姓在古代是貴族嗎屬於哪類貴族
1、是貴族。召公奭之後,他是西周宗室。
2、屬於宗室貴族。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稱「召伯」、「邵伯」,姓姬名奭。周初王室的重要輔佐大臣,燕國的奠基者,一般認為是西周宗室,周之同族,應與武王、周公旦平輩;另一說是周文王庶子。因采邑在召,召地在今今陝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邵伯。
「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可見召氏為周之族長。但文王兄弟有虢,王季兄弟有太伯、仲雍,則召氏為太王兄弟或周之早期宗族。
邵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3位,人口約30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4%左右。邵氏名人有邵雍、邵逸夫、邵長華、邵飄萍等。歷史上的邵姓名人,多出在宋代以後。對出現在文化領域。
B. 邵姓由來是什麼
一、邵氏的姓源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二、遷徙分布
據有關史籍記載,燕國滅亡後,其王族子孫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國王族子孫,多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於此期大舉南遷。據有關資料所載,唐代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宋代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代時,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布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邵雍的十六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士,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於明初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這一支外,邵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歷清朝至現在,邵姓的分布更為廣泛。從清朝開始,有邵姓遷至台灣,後來有的又移居海外。
三、人口
邵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五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約有250萬人。
C. 邵氏-姓邵的名人-邵姓起名字-邵姓的起源與家譜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據研究,中華古姓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志。下面是我整理的邵氏—姓邵的名人—邵姓起名字—邵姓的起源與家譜,歡迎大家閱讀!
邵氏
分布地區
博陵郡:東漢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縣,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
南陽郡: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安陽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
歷史來源
邵姓當今中國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
邵(shào)姓源出有: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的封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食邑於召(今陝西扶風),後又封於燕,建有燕國,直至太子丹時為秦國所滅,子孫遂以召為氏,後加邑為邵。後來,燕國被秦國所滅亡,召公奭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氏改邵氏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改邵氏的時間大致是在秦王朝建立前後,直至漢朝時期乃有稱召氏者,此後,召氏因多改為邵氏,故而召氏在漢族中也就不多見了。
2.源於彝族,出自明朝晚期雲南彝族道士,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3.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裔,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據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氏。
4.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邵陵,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5.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6.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得姓始祖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稱「召伯」、「邵伯」,姓姬名奭。
遷徙分布
邵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四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1%左右。據有關史籍記載,燕國滅亡後,其王族子孫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
當代邵姓人口293萬,排在全國八十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4%。從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萬激增到290餘萬,約10倍之多。明至今,全國人口增長了13倍。邵姓人口的增長速度,宋以降的1000多年中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型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甘肅、湖北四省,大約占邵姓總人口的48%;其次安徽、遼寧、浙江,這三個省又佔了23%。江蘇居住了邵姓總人口的15.2%,為邵姓第一大省,占江蘇總人口的0.6%。全國形成了東部魯蘇皖、東北遼寧、西北甘肅三塊邵姓聚居區。在明至今600餘年間邵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強勁回遷。
邵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華東、東北、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區,每平方公里的邵姓人口達到0.35人以上,中心地區達到2.1人以上。邵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0.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29.9%,邵姓人口大約227.4萬;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0.1%,邵姓人口大約65.6萬。
邵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邵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河西走廊、江蘇南部、膠東東部、遼東半島、內蒙古東北角、黑龍江西北角地區,邵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區的頻率在1.2%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5.6%;在蘇皖浙大部、贛東北、鄂東、豫東南、魯東南、桂南、粵西南、海南、甘肅大部、寧夏、青海東部、東北大部、內蒙古東北地區,邵姓頻率在0.2%—0.6%,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3.5%;其他地區的邵姓分布頻率不足0.2%,其覆蓋面積點了全國總面積的70.9%,其中分布頻率在0.1以下的地區佔了42%。
堂號
博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安陽堂:以望立堂。
安樂堂:宋朝時期的邵雍,好《易》理,因此把他自己的居所命名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顧頤稱贊他「有內聖外王之學」
字輩排行
山東煙台、高青、河北范陽、河南洛陽邵氏字輩:「文景貞元會性理世澤長明珠光先兆采羽翼復成安定修鴻業宗功永克昌家奇為忠孝仁厚本誠良。」
山東濟寧、濱州邵氏字輩:「文景貞元會衍理世澤長明珠光顯照宗功永克昌安定修宏業才羽翼書承家啟為忠孝人厚本成良」。
山東棗庄、聊城邵氏字輩:「宗德純厚成明訓」。
江蘇興化邵氏字輩:「霞九林鳳永德中凱春樹明金宏建平元」。
重慶邵氏一支字輩:「錢鹽開基光明正大」。
四川邵氏一支字輩:「永宗元玉世正清通達連」。
邵氏一支字輩:「正文述世界維啟楚國君興宗支子德大烈光傳家經訓保邦忠良守成立業作善兆祥心安理順天佑助長」。
家族名人
召伯虎:西周末期大臣,姬姓,召氏,名虎,召公奭後裔。死後謚號穆,故稱召穆公。厲王派衛巫監謗,致使國人莫敢言。他勸曰:「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厲王被逐後,他藏太子靜於家,並以己子替死。後與周公(周公旦次子後裔)共同執政。號曰「共和」(共和元年為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厲王死,與周公共立太子靜,是為宣王。後「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史記·周本紀》)。
召平:(生卒年待考),秦朝人,封東陵侯。
召歐:漢初名將,封廣縣嚴侯。史載「廣嚴侯召歐,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為連敖,入漢,以騎將定燕、趙,得燕將軍侯,二千二百戶。
邵信臣:(生卒年待考),字翁卿,九江壽春人。西漢著名大臣,曾歷任零陵、南陽太守。在南陽任職期間,曾利用水泉興修水利工程,組織民眾開溝築壩數十處。他與杜詩一前一後,在南陽都有惠政。時人稱之為「邵父杜母」,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愛。
邵謁:(約公元860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廣東韶州翁源人。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
邵大震:字令遠,唐代安陽人。與王勃同時。存詩一首。
邵煥:宋代淳安(今屬浙江省)人,少年神童。宋真宗命賦《春雨》詩,立就,時年十歲。後又命作《睡宮娥》詩,為時人所傳誦。
邵雍:(1011—1077年)字堯夫,謚號康節,人稱百源先生,范陽(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學家。一生不仕,工詩,多為閑適之作。精研周易,創立象數之學。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是最傑出的邵姓學者。
邵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運城)人,南宋抗金義軍首領,人呼邵大伯,曾保衛商州(今陝西商縣)十年,後被秦檜毒死。
邵寶:(1460~1527年),字國賢,號泉齋,江蘇省無錫人,明代大臣。成化進士,累官至南禮部尚書,學者稱其為二泉先生,為李東陽門人,有《容青堂集》。
邵彌:(約1594—1642年),原名高,字僧彌、彌遠,號灌園叟、青門隱人、瓜疇、瓜疇老人、芬陀居士等。江蘇蘇州人,是明末活躍於畫壇的著名畫家,以山水及花卉見長。
邵堅:明代人,字不磷,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善山水。《畫史會要》、《明畫錄》、《無聲詩史》
邵圭潔:(約公元1540年前後在世)字伯如,一字茂齊,號北虞,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前後在世。有文名,與翟景淳、嚴訥等結社,會文,時稱十傑,推圭潔為領袖。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舉人,選德清教喻。倭亂,邑令王鐵造廬問計,上築城四策,城賴以全。後卒於任。圭潔為詩妥適而乏警策,惟散文筆力頗縱宕,所著有《北虞先生遺文》八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邵元節:(1459—1539年)龍虎山上清宮達觀院正一道士。字仲康,號雪崖,貴溪人(或謂安仁人)。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節病逝,敕授大宗伯,謚「文康榮靖」。著有《太和文集》,已佚。其弟子有陳善道,掌道錄司事,徒孫彭雲翼為右至靈。史稱「元節無他方求,祗因帝好齋醮而元節勤事不懈,遂眷顧不衰。」
邵捷春:(?—1641年)字肇復,福建侯官(福建閩侯)人,明將領。萬曆進士,歷稽勛郎中、浙江按察使,因故貶官。崇禎間擺四川副使,功升巡撫,進右金都御使。以圍剿張獻忠、羅汝才失敗,逮獄論罪,自毒死。《明史》言其「為人清謹,治蜀有惠政」。離蜀時,「士民哭送者載道,」。有《劍津集》、《入蜀吟》等。
邵晉涵:(1743——1796年)字與桐,今浙江省餘姚人,著名的經學家、歷史學家,他曾參與纂修《繼三通》、《八旗通志》等書。又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舊五代史》,並博採《冊府元龜》、《太平御覽》等書,按照原目,編排成冊,使《舊五代史》失而復得,列入正史。他還長於經學,以郭璞《爾雅注》為宗,兼采漢人舊著,撰有《爾雅正義》,成為訓詁學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庫全書》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長蘅:(1637~1704年)一名衡,字子湘,清代學者,江蘇省武進人。別號青門山人,曾編輯《二家詩鈔》。
邵齊燾:(1718~1769年)字荀慈,號叔山,江蘇省昭文(今常熟)人,清代文學家。乾隆進士,官編修。能駢文,有《玉芝堂文集》、《玉芝堂詩集》。
邵士燮:字友園,號范村,又號桑棗園丁。清代詩書畫家,安徽省蕪湖人。善隸篆刻,尤嗜畫。
D. 邵氏的研究報告
邵姓
邵氏,出自姬姓,始祖召公,為黃帝姬軒轅之後。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3位,人口約30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5%左右。
【姓氏起源】
漢語拼音:shào 漢語注音符號:ㄕㄠ粵語拼音:SIU 閩南語拼音:台灣seu5,廈門siau5,潮州sieu5 吳語:zoh日語:しょう (siou) 朝鮮語(韓語):소 越南語:Thiệu
1、出自姬姓,為黃帝炎帝之後。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於召,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陳,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周武王滅商後,移封召國於河南濟源西的召亭,與周公旦諸子凡、茅、蔣、邢、祭、胙、衛以及鄭等國一起,環繞古商朝都城監管商之遺民。後來召公奭之長子轉封於北燕國,留在濟源的次子仍稱召公,三子南遷伏牛山東端南麓的南召,以別濟源的北召。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並,陝西的召被秦吞並。春秋後期公元前513年,召簡公盈因捲入周王室王位之爭而被京城人所殺,召國亡,子孫四散,即以召為姓。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東的召原,再東北入河北易縣北的古淶水城,又東遷山東惠民的邵城,這些均為召人遷徙中的遺跡。姬姓邵氏的歷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時通用,史書上一般漢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國以後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陽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據習慣,在當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為兩姓,漢族中以邵姓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歷史才2000年。由於這支為邵姓的主體,故而後代邵姓人尊奉召公為邵氏得姓始祖。
據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姓。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
2、出自羋姓
楚昭王之後有邵姓。楚昭王諸器皆作「邵」。
3、出自部落
出於召(shào)方。召,商朝時活動在今河南鄢城東召陵一帶的黃帝部落的一支,史稱召方。大約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武丁時代,召方屢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涇水之間,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召陳。商末周國興起,周文王封其姬奭於召,史稱召公奭,召方族人歸順於周。召、邵原為一姓,後分兩姓。這支邵姓的歷史已經至少有3200多年。
4、出自漢化
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彝、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鮮半島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從中國內地遷徙過去。
【得姓始祖】
召(邵)公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稱「召伯」、「邵伯」,姓姬名奭。周初王室的重要輔佐大臣,燕國的奠基者,歷經文、武、成、康四朝,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長者,《今本竹書紀年》記載他死於康公二十四年,生年則不詳。一般認為是西周宗室,周之同族,應與武王、周公旦平輩;另一說是周文王庶子。因采邑在召,召地在今陝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邵伯。他曾佐周武王滅商,被封於北燕,建立燕國,但他派長子克去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西北鎬村附近)任職,其一支後裔世襲公爵,為畿內封國召國的國君,是西周、春秋時代諸侯國之一,而且一直在王室輔佐周天子。周成王時,召公任太保,與周公旦、太公望共列為「三公」,與周公旦分陝(今河南陝縣)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他常巡行鄉邑,曾在甘棠樹下決獄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詩·召南》有《甘棠》篇記其事,後因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故。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講「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顯見召公非文王子。同篇,「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可見召氏為周之族長。但文王兄弟有虢,王季兄弟有太伯、仲雍,則召氏為太王兄弟或周之早期宗族。
【字輩排行】
山東棗庄、煙台、高青、臨沂、河北范陽、河南洛陽邵氏字輩:「文景貞元會性理士澤長明珠光先兆采羽翼復成安定修鴻業宗功永克昌家奇為忠孝仁厚本誠良」。
濱州邵氏字輩:「文景貞元會衍理世澤長明珠光顯照宗功永克昌安定修宏業才羽翼書承家啟為忠孝人厚本成良」。
山東濟寧字輩:「文景貞元會性理世澤(延)長明珠光先照彩羽翼復成安治修洪業德功永克昌家齊傅忠孝忍厚本善良」。著名武術教練邵長華就是濟寧兗州人士
河南周口邵氏字輩:啟化先經士,天元道桓長。三賢傳大德,謹守重剛強。
山東德州齊河邵氏字輩:家慶洪學緒,懷恩吉衍祥,士明恆新化,元秉敬慎全。
山東聊城邵氏字輩:「宗德純厚成明訓」。
山東聊城另一邵氏字輩:「田慶繼廣洪 建志永昌盛 詩武開周國 學義士朝榮 祖恩長思遠 孝和傳家承」。
江蘇興化邵氏字輩:「霞九林鳳永德中凱春樹明金宏建平元」。
重慶邵氏一支字輩:「錢鹽開基光明正大」。
四川邵氏一支字輩:「永宗元玉世正清通達連」。
邵氏一支字輩:「正文述世界維啟楚國君興宗支子德大烈光傳家經訓保邦忠良守成立業作善兆祥心安理順天佑助長」
河北沙河一支字輩:「仁宗逸仕,道尊孔孟」
山東成武縣邵氏字輩:「道長明珠光先照彩」
山東寧陽邵氏字輩:「康仲博宏淳,峨菊南西商;隆敬曾謹儒,林韻養立文,行榆崇鵉紀。自可之公永,芳興元光際;毓復臨德俊,安樂恩鴻天。」明朝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村遷居於此(寧陽縣伏山鎮陶邵村),始祖為自勤祖系康節祖26代孫。
貴州銅仁一支字輩:「斗大興金應、思崇國宏榮」
貴州貴陽邵氏一支字輩:「禹國克繼恪 必元宗大本 尚有餘文章」
E. 邵氏家族歷史
邵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3位,人口約30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4%左右。邵氏名人有邵雍、邵逸夫、邵長華 、邵飄萍等。
邵氏家族的歷史:
春秋戰國
春秋時齊國有召忽,與管仲同事襄公子糾。秦朝有廣陵人召平,封東陵侯,秦亡後,因家貧種瓜於長安城東,其瓜稱「東陵瓜」。秦末有召歐,隨劉邦起兵於沛,西漢封廣侯。西漢有九江壽春人召信臣,元陽帝時任南陽太守,為民興修水利,被稱為「召父」。
兩漢隋唐
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召公子孫,多已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
三國時,魏有樂丞邵登;吳有節義之氏邵疇。晉代有安陽人邵續,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內。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於此期大舉南遷。南齊有武陵人邵榮興,八世同居。據有關資料記載,唐朝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唐代校書郎邵楚萇為閩縣人。由此可知,三國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繼續發展外,又有向北、南遷徙者。
宋元明清
宋朝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期,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朝時期,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布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邵雍的十六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士,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於明朝初期,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這一支外,邵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
宋明時期,邵氏還分布於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陝西、山西等地。歷清朝至近現代,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有邵氏遷至台灣,後來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現代當代
如今,邵姓在全國分布較廣,據有關的學者證實,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於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甘肅等省。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5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還有出自少數民族的漢姓。明清時雲南定邊有土把事漢姓為邵;清代滿洲八旗有烏雅氏漢姓為邵姓者;此外,瑤、彝、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F. 邵在百家姓排第幾
102位哦,在百家姓13行倒數第三個。第13行是「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全文】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楮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余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梁
杜 阮 藍 閩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丘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經 房 裘 繆 干 解 應 宗
丁 宣 賁 鄧 郁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麹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斜 厲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薄
印 宿 白 懷 蒲 邰 從 鄂
索 咸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陰 郁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郤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郟 浦 尚 農
溫 別 庄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
游 竺 權 逑 蓋 益 桓 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於 單於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鮮於 閭丘 司徒 司空
丌官 司寇 仉 督 子車
顓孫 端木 巫馬 公西
漆雕 樂正 壤駟 公良
拓拔 夾谷 宰父 穀梁
晉 楚 閻 法 汝 鄢 塗 欽
段干 百里 東郭 南門
呼延 歸 海 羊舌 微生
岳 帥 緱 亢 況 後 有 琴
梁丘 左丘 東門 西門
商 牟 佘 佴 伯 賞 南宮
墨 哈 譙 笪 年 愛 陽 佟
第五 言 福 《百家姓》終
G. 關於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邵姓的歷史:
1,春秋戰國
春秋時齊國有召忽,與管仲同事襄公子糾。秦朝有廣陵人召平,封東陵侯,秦亡後,因家貧種瓜於長安城東,其瓜稱「東陵瓜」。秦末有召歐,隨劉邦起兵於沛,西漢封廣侯。西漢有九江壽春人召信臣,元陽帝時任南陽太守,為民興修水利,被稱為「召父」。
2,兩漢隋唐
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召公子孫,多已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
3,宋元明清
宋朝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期,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
宋朝時期,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布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
邵姓的現狀:
如今,邵姓在全國分布較廣,據有關的學者證實,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於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甘肅等省。
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5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還有出自少數民族的漢姓。明清時雲南定邊有土把事漢姓為邵;清代滿洲八旗有烏雅氏漢姓為邵姓者;此外,瑤、彝、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7)富陽邵氏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出自姬姓,為黃帝,炎帝之後。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於召,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陳,被稱為召公或召伯。
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並,陝西的召被秦吞並。春秋後期公元前513年,召簡公盈因捲入周王室王位之爭而被京城人所殺,召國亡,子孫四散,即以召為姓。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東的召原,再東北入河北易縣北的古淶水城,又東遷山東惠民的邵城,這些均為召人遷徙中的遺跡。
姬姓邵氏的歷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時通用,史書上一般漢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國以後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陽召人最早改用邵。
根據習慣,在當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為兩姓,漢族中以邵姓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歷史才2000年。由於這支為邵姓的主體,故而後代邵姓人尊奉召公為邵氏得姓始祖。
H. 中國有多少人口是姓邵的
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
[邵氏屬地]
博陵郡,今河北定縣。
[邵氏來歷]
邵姓是周初三公之一的召公奭的後代。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時被封於燕國,後又封於召地(今陝西岐山縣西南),史稱召公,其後代子孫以召為姓,稱為召氏。到戰國時代,居河南的召氏人由於某些原因,在「召」姓的右邊加了一個邑旁,變為「邵」姓,也就是說,「召」、「邵」實為一姓。
[邵氏名望]
歷史上的邵姓名人主要有下列一些: 秦代東陵侯邵平,宋代書畫家邵誼、哲學家邵雍、抗金義軍首領邵興,明代畫家邵彌,清代詩人邵長蘅、書法家邵泰、學者邵晉涵、文學家邵齊燾、經學家邵懿辰、畫家邵雲,近現代政治家邵力子、作家邵荃麟等。 今天的邵姓,人口較多,是中國第八十三大姓。
I. 邵姓和什麼姓是世仇
姬姓人和嬴姓人是「世仇」,源於秦滅周的歷史事件。邵氏一支源於姬姓。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據研究,中華古姓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志。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佐證了這一觀點。
J. 珠璣巷的發祥地及人口分布
唐、宋末年,中原內地戰亂頻仍,不少氏族為避戰禍和自然災害,紛紛經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嶺南來。在古時,嶺南地區為煙瘴之地和官宦貶謫之所。這些先民在兵荒馬亂中,扶老攜幼,歷盡艱險,來到南雄珠璣巷。他們不熟悉嶺南各種情況,不敢貿然再南下,只好在此安頓下來,重新創業。居住數年或數十年,他們逐漸適應了嶺南地區氣候和生活習慣之後,才逐步南遷珠江三角洲。故那裡的許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璣巷稱為「七百年前桑梓鄉」。
《廣東通志》載:「相傳廣州諸旺族俱發源於此(珠璣巷)」。據中山黃慈博先生遺稿《珠璣巷民族南遷記》所載,有家譜族譜可查,先後在南雄珠璣巷南遷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有76姓、166族。又據《南雄珠璣巷人南遷氏族譜·志選集》(南雄縣政協文史資研究委員會,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後裔聯誼會籌委會合編)所載,還有27姓,31族,合計為103姓,197族。分布情況如下: 陳氏:河清、九江、鶴園;黃氏:平地,夏氏:麥村、沖霞北鄉海口;冼氏:大朗、羅格,大桐、簡村;歐氏:金甌松塘;鍾氏:大瀝龍腹;杜氏:西樵大果;麥氏:西隆堡大效鄉;傅氏:西樵大桐堡;康氏:銀塘;李氏:綠潭、石江;張氏:大渦;邵氏:邵邊,孔氏:羅格;梁氏:瀾石、海舟、【(石+肯)讀geng,第三聲
詞典(第5版)上有但是打不出來】,姚氏:□【(蟲+雷)拼音:léi 。一種海生動物,可食,也可人工飼養。
以上讀音、釋義:①見《漢語大字典》2896頁;②見《中華字海》1214頁。】岡;朱氏:九江;關氏:九江;龐氏:弼塘;簡氏:鹽步、湖涌、黎涌、雲路、白沙、橫江;陸氏:上淇、恆順;黎氏:黎邊;程氏:大同。 歐氏:陳村;陳氏:馬齊、大良;李氏:逢簡;馮氏:古樓;潘氏:古樓;陸氏:石涌、龍江;黎氏:桃源;蘇氏:碧江;盧氏:大良;羅氏:大良;何氏:馬寧;梅氏:龍山;溫氏:龍山;黃氏:龍江;簡氏:龍江;張氏:龍江;鄧氏:甘竹。
新會20姓32族
李氏:河塘、七堡、務前、瀧水、連塘、竹坑、沖澄、鹿洞;區氏:瑤溪;陳氏:凌村、石頭、恩州;馮氏:大口;容氏:河塘;譚氏:天河;朱氏:水尾;陸氏:岡州、中樂;簡氏:鸞台;麥氏:新會;呂氏:丹灶、江門范羅岡;黎氏:城南新魁滘;馬氏:河塘張士園;宋氏:蘋岡;容氏:潮居里容村;唐氏:白石;梁氏:小岡;還有吳氏、劉氏、周氏、葉氏。 此外,還有恩平聖堂的梁族、司徒族,廣寧江谷的洗族,清遠潖江的朱族,寶安的何、黃、陳族,陽江的司徒族,增城的劉族,香港新界樂掛角山的鄧族,羅定生江的李氏。
以上各族譜牒都稱其祖來自南雄珠璣巷,敘述有簡有繁,時間有先有後,早的在北宋開寶,而多在北宋末和南宋末。從北宋的熙寧、崇寧、靖康到南宋的建炎,紹興、淳熙、開禧、紹定、端平、嘉熙、咸淳、祥興等各年代,直至元初都有人從珠璣巷南遷。
近年來,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後裔聯誼會籌委會,派員到珠江三角洲各市、縣調查,收集到諸姓族譜、家譜有143姓氏,主要分布在清遠、三水、佛岡、新興、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順德、廣州、花都、從化、中山、珠海、新會、江門、台山、開平、鶴山、恩平、東莞、增城、龍門、寶安、深圳、博羅、惠陽等28個市、縣,668 個鄉(鎮)、村。居上述地區,包括該地在港、澳、台的同胞和在海外的僑胞,人口達數千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