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區三營鎮多少人口
⑴ 固原市在哪個省
固原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
固原市,地處黃土高原上六盤山北麓清水河畔。位於西安、蘭州、銀川三省會城市所構成的三角地帶中心,寧夏五個地級市之一和唯一的非沿黃城市。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中心城市,寧南區域中心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固原市東部、南部分別與甘肅省慶陽市、平涼市為鄰,西部與甘肅省白銀市相連,北部與寧夏中衛市、吳忠市接壤。總面積13450平方千米,市區面積45平方千米,轄1區4縣。截至2017年戶籍人口150.58萬人,回族71.16萬人,占總人口的47.3%。
(1)原州區三營鎮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1、地形地貌
固原市位於我國黃土高原的西北邊緣,境內以六盤山為南北脊柱,將固原市分為東西兩壁,呈南高北低之勢。海拔大部分在1500-2200米之間。由於受河水切割、沖擊,形成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梁峁交錯,山多川少,塬、梁、峁、壕交錯的地理特徵。屬黃土丘陵溝壑區。
2、氣候特徵
固原地處黃土高原暖溫半乾旱氣候區,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形成冬季漫長寒冷、春季氣溫多變、夏季短暫涼爽、秋季降溫迅速,晝夜溫差大,春季和夏初雨量偏少,災害性天氣多,區域降水差異大等氣候特徵。
3、自然災害
固原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大風、沙塵、低溫凍害、高溫、局地冰雹、暴雨雷電等。春季大風、揚沙天氣頻繁發生,乾旱、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等相繼發生,夏季局地冰雹等強對流天氣較多,秋季乾暖降水偏少,冬季乾暖現象十分明顯。
4、土壤特徵
固原市在地層上處於華北地層和祁連地層區內,兩區以龍首-六盤深斷裂為界。華北地層區的次級單元為陝甘寧盆緣分區,彭陽縣和涇源縣、原州區的部分地區位於該分區的平涼小區內。其餘大部分地區位於河西走廊-六盤山分區的六盤山小區和北祁連分區的靖遠-西吉小區內。
⑵ 三營鎮的沿革
1958年設三營公社,1983年改鄉,1986年1月建鎮。1996年,面積168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轄三營、趙寺、孫家河、老三營、東塬、西台、海淌、唐灣、戴堡、鴉兒溝、馬路、化坪梁12個行政村及第一、第二2個居委會。
2003年,撤銷黃鐸堡鄉,並入三營鎮。轄第一、第二2個居委會,東塬、西台、戴堡、唐灣、海塘、孫家河、趙寺、老三營、新三營、華坪梁、鴉兒溝、馬路、黃鐸堡、老莊、金堡、甘溝、農科、曹堡、白河、何家溝、北庄、黃灣、南城、羊圈堡、張家山25個行政村。
2011年,將三營鎮西部黃鐸堡、農科、黃灣、白河、張家山、楊圈堡、北庄、南城、老莊、金堡、曹堡、何溝12個村地域劃歸新設立的黃鐸堡鎮管轄。
2012年,新成立移民新村金輪村,劃歸三營鎮管轄。
⑶ 原州區的建制沿革
戰國時為秦北地郡烏氏縣(為今寧夏地區建置最早的縣)、朝那縣轄地。
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轄21縣,郡治高平。
十六國時,赫連勃勃於公元407年在高平縣自立為大夏天王。
南北朝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在今固原置高平鎮,北周時改高平鎮為原州,領高平、長城二郡。
隋為平涼郡治。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涼郡為原州。天寶元年(724年)為平涼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原州治。
宋以故原州城置鎮戎軍,屬陝西路。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改鎮戎軍為鎮戎州。元至元七年(1270年)鎮戎州與原州合並改置鎮原州,後又改置開城府、開城路。
明正統十年(1445年)置固原巡檢司,以「故原州」之名,「諱故而改固」得名。成化五年(1469年)為固原衛治;弘治十五年(1502年)為固原州治,又為固原鎮治。
清置甘肅省,固原州劃屬甘肅省。同治十二年(1873年)升固原州為直隸州,領海城(今海原)、平遠(今同心)二縣及硝河州判、打拉縣丞。
20世紀初,固原州所轄海城(今海原)、平遠(今同心)兩縣及硝河州判、打拉縣丞外,州直接管理的地域有6里3堡(興上里、興下里、東昌里、永豐里、在城裡、固原里,廳山堡、廳川堡、縣歸州堡)和5監1屯(清水監、萬安監、黑水監、開成監、廣寧監,固原屯)。
民國二年(1913年)廢固原直隸州,改置為固原縣,屬甘肅省涇源道,之後改屬甘肅省平涼專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自陝北西征進入固原縣境,在以廟兒掌為中心的地帶,成立了固北縣蘇維埃政府。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固北縣撤銷。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甘肅省在固原、海原、隆德、靜寧、會寧五縣邊界地區設置西吉縣,劃固原的硝河、張易等鄉村歸西吉縣。
民國初年(1912年),廢州改縣,固原縣行政區劃沿用了清時的里堡制,廢除了軍屯牧地的監屯。
民國十八年(1929年)實行區、村制,全縣設6個區,即東區、西區、南區、北區、中區和萬安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改區村制為鄉鎮保甲制。全縣設附郭鎮1鎮和大營、張易、硝河、柳營、三營、七營、城陽、草廟、萬安等9鄉。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設區管鄉鎮,先設為5個區,後調為4個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實行新縣制,裁區,劃小鄉鎮,原10個鄉調整為城關、王窪、三營、七營、蒿店、黑城等6鎮和大營、城陽、萬安、大灣、張化、張易、硝河、頭營、李俊、附郭等10鄉。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硝河鄉劃歸西吉縣。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李俊鄉劃歸海原縣;海原縣的楊郎鎮劃歸固原縣。經此調整,全縣共轄7鎮8鄉。後增置4個區管鄉鎮,其中第一區轄城關鎮、附郭鄉、大營鄉,共30保;第二區轄王窪鎮、城陽鄉、萬安鄉共23保;第三區轄蒿店鎮、大灣鄉、張化鄉、張易鄉,共30保;第四區轄楊郎、三營、七營、黑城4鎮,共27保。
1949年8月,固原縣解放。全縣重新調整為1市,12區,79鄉,291村。城關市駐縣城,轄5個街;附郭區駐楊坊,轄11鄉;大營區駐彭堡,轄6鄉;張易區駐張易,轄7鄉;大灣區駐大灣,轄6鄉;王窪區駐王窪,轄7鄉;三營區駐三營,轄6鄉;黑城區駐黑城,轄6鄉;楊郎區駐楊郎,轄6鄉。
1950年1月,大灣區駐地遷至開城,更名為開城區;撤銷附郭、楊郎、黑城3個區,其所轄各鄉分別劃給三營、七營、大營和開城區。其他各區轄鄉也做部分調整。此時,全縣轄1市、9區、5街、71鄉。 城關市及張易、張化、蒿店、王窪4個區所轄的5街26鄉未變動; 城陽區在原有陽窪、上窪、楊坪、海巴、上王、野王等6鄉的基礎上增設了陳坪鄉,共轄7鄉; 開城區轄開城、新莊、大灣、牛營、青石、郭廟、萬崖(自附郭區劃入)和廿里鋪(新增置)等8鄉; 大營區原轄6鄉中,撤銷硝口鄉,保留吳磨、蔣口、彭堡、堡黎、中河5鄉,劃入原附郭區的海坪、瀋河、上營、明庄、大堡、十里及原楊郎區的石羊、頭營鄉,新增置了楊中堡鄉,共轄14鄉; 三營區在原轄6鄉中,撤銷紅城、河南2鄉,保留老三營、新三營、白垧、鐵家溝4鄉,由原楊郎區劃入楊郎、三岔、大白山3鄉,由原黑城區劃入黃鐸堡鄉,新置了楊河鄉,共轄9鄉; 七營區原轄6鄉中,撤銷了北嘴、張堡、磚窯3個鄉,保留雙井、七營、四營3個鄉,由原黑城區劃入黑城、莧麻2鄉,新置馬蓮、南坪2鄉共轄7鄉。4月,將王窪區的店窪鄉改由縣直轄。 1953年1月,城關市改為城關區,所轄5街以原名改為鄉;增置中河、大灣、禮拜寺、孟塬、炭山5個區;店窪鄉劃歸新成立的禮拜寺區。此時,全縣轄15區,鄉由71個調整至125個。
1954年6月,張易區的什字路、官堡、尉灣3鄉劃歸西吉縣。
1955年5月,平涼縣安國區第五鄉的吊川村劃歸固原縣。
1956年5月,將七營鄉秦家灘村12戶劃歸海原縣。11月,撤銷七營、中河、大灣、禮拜寺4個區,七營區並入三營區,中河區並入大營區,禮拜寺區並入張化區,大灣區並入蒿店區;孟塬區更名為草廟區;城關區改為城關鎮,所轄的5個鄉改為居民委員會;10個區所轄的鄉由120個調整為72個。
1957年5月,將張易區中寨鄉的大小刺溝、菜家溝17戶劃歸西吉縣管轄;3月,將城陽區民樂鄉陳坪社209戶劃歸西吉縣;鎮原縣將張峴鄉和平社62戶劃歸固原縣;4月,撤銷大營、開城兩區;大營區的吳磨、石羊2鄉劃歸三營區,十里、張洪、彭堡、西梁、中河5鄉改為縣直屬;開城區的青石鄉劃歸蒿店區,開城、團結、羊坊3鄉改為縣直屬;8月,將蒿店區的什字、勝利2鄉合並為什字鄉;將三營區的黑城、莧麻2鄉合並為黑城鄉。全縣轄8區、1鎮、70鄉,5個居民委員會;10月,人民公社化,撤銷區、鄉建制,組建為政社合一的42個人民公社。兩個月後,調整合並為21個,即城郊、三營、七營、張易、新集、開城、炭山、寨科、河川、羅窪、官廳、雙井、交岔、什字、彭堡、馮庄、孟塬、草廟、古城、城陽公社。
1958年,撤銷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其轄地劃入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在此設立固原專區,後又改稱固原地區,固原縣屬其管轄,地區行政公署駐故原城內。
1961年5月,撤銷城郊公社,增置西郊、南郊、中河、頭營、楊郎、黑城、彭陽、紅河、溝口、小岔、大灣、蒿店、川口13個公社,全縣轄33個公社。設立三營、彭陽兩個區級辦事處,分管22個公社。三營區辦事處管理三營、頭營、楊郎、黑城、七營、炭山、雙井、寨科8個公社;彭陽區辦事處管理彭陽、古城、新集、川口、慶岔、王窪、羅窪、小岔、馮庄、草廟、孟塬、紅河、城陽、溝口14個公社;其餘西郊、南郊、開城、大灣、什字、彭堡、張易、河川、官廳、蒿店、中河等11個公社屬縣直管。
1963年4月,撤銷兩個區級辦事處,設置三營、王窪、彭陽3個區公所。恢復城關鎮建制;增設紅庄、黃鐸堡兩個公社。三營區轄原三營辦事處管轄的8個公社和新置的黃鐸堡公社共9個公社;彭陽區轄原彭陽辦事處管轄的川口、古城、溝口、新集、紅河、城陽、彭陽7個公社;王窪區轄原彭陽辦事處管轄的其餘7個公社;縣直管的公社增加紅庄公社,共12個。
1973年8月,成立城郊片辦公室,統管原由縣直管的12個公社和城關鎮。
1976年10月,城關鎮劃歸縣直管。
1980年3月,三營區增置高台公社;王窪區增置石岔公社。12月,城郊片該置為城郊區。
1983年1月,什字公社更名為什字路公社;雙井公社更名為甘城公社。10月,劃固原縣彭陽、王窪兩區的15個公社置彭陽縣。同年,公社體制改革,所有公社改設為鄉。
1984年9月增置馬渠、程兒山2鄉。11月,撤銷城郊、三營兩區。
1986年1月,三營鄉改置為三營鎮。至此,全縣共轄城關、三營2鎮和蒿店、什字路、大灣、開城、張易、紅庄、南郊、西郊、中河、彭堡、頭營、楊郎、黃鐸堡、黑城、七營、甘城、炭山、高台、馬渠、寨科、官廳、程兒山、河川等23鄉。
2000年,固原縣轄5個鎮、20個鄉。總人口470741人。
2001年7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固原地區和固原縣,設立地級固原市和原州區。
2003年,將原州區的大灣鄉、蒿店鄉、什字路鎮劃歸涇源縣。
2003年7月25日,原州區原有鄉級行政建制22個(其中建制鄉18個,建制鎮4個),按照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原則及要求,將22個鄉鎮合並為15個鄉鎮(街道),即8鎮6鄉1個街道。 七營鎮、黑城鎮、炭山鄉、官廳鄉、中河鄉、河川鄉行政區劃、政府駐地保持現狀, 彭堡鄉改設為鎮,行政區劃、政府駐地保持現狀。 高台鄉和甘城鄉合並為甘城鄉, 馬渠鄉和寨科鄉合並為寨科鄉, 黃鐸堡鄉和三營鎮合並為三營鎮, 楊郎鄉和頭營鄉合並為頭營鎮, 東郊鄉和西郊鄉合並為清河鎮, 紅庄鄉和張易鄉合並為張易鎮, 南郊鄉和開城鄉合並為開城鎮。 撤銷城關鎮,成立中山街。 2008年06月,將黑城鎮,七營鎮,甘城鄉及炭山鄉的五個村劃給海原縣。至此,原州區下轄6鎮5鄉1街道。
2009年,撤銷中山街道,成立北塬街道,南關街道,新區街道。至此,下轄3街道,6鎮5鄉。
2011年08月,將官廳鄉和清河鎮合並為官廳鎮,將三營西部(原黃鐸堡鄉)和頭營鎮四村成立黃鐸堡鎮。至此,下轄3街道7鎮4鄉。
2014年11月固原市人民政府同意將原州區新區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原州區古雁街道辦事處。
⑷ 洱源人口有多少人口
洱源是以白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民族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全縣共有26個民族成分,有白、漢、彝、回、傈僳、納西、藏、傣8個世居民族,其中,白族人口18.84萬人,占總人口的63.086%;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0.956%。2017年末,全縣總人口29.87萬人,其中,茈碧湖鎮有61911人,三營鎮有42005人,牛街鄉有24694人,鄧川鎮有17145人,右所鎮有58489人,鳳羽鎮有34599人,煉鐵鄉有24502人,喬後鎮有21482人,西山鄉有13888人。
⑸ 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經度,維度是多少
網路地圖:36.2971560000,106.1583780000
騰訊高德:36.2913950318,106.1518040320
圖吧地圖:36.2887166118,106.1458949020
谷歌地球:36.2913666118,106.1474249020
北緯N36°17′28.92″ 東經E106°08′50.73″
海拔:1531.04 米
靠近:Unnamed Road, 原州區固原市寧夏回族自治區
周邊:三營鎮
參考:寧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原州區三營鎮團結村
⑹ 三營鎮的概況
三營鎮地處固原市原州區以北38公里處,清水河兩岸。西北鄰黑城鎮和海原縣九彩鄉和李俊鄉,東靠寨科鄉,西鄰黃鐸堡鎮,南接頭營鎮,境內有寶中鐵路、銀武高速公路、銀平公路縱貫南北,交通便利,物流暢通。全鎮總面積163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30507人,其中回族23640人,占總人口的77.5%。
⑺ 固原縣的行政區劃
固原縣位於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 ,北連同心縣,南接涇源縣,東靠甘肅省環縣,西鄰西吉縣,西北與海原縣接壤,西南與隆德縣接壤,東南與彭陽縣接壤。總面積4965平方公里,轄轄5個鎮、20個鄉。1997年人口51.3萬。寧夏人口最多縣份。城關鎮 62411 三營鎮 26797 什字路鎮 12808 七營鎮 25262 黑城鎮 34851 西郊鄉 18926 南郊鄉 20788 開城鄉 15654 張易鄉 26075 紅庄鄉 18754 大灣鄉 14523 蒿店鄉 7888 彭堡鄉 25138 中河鄉 23377 河川鄉 14228 官廳鄉 5271 東郊鄉 14749 頭營鄉 20468 楊郎鄉 25542 甘城鄉 7596 炭山鄉 14810 寨科鄉 11931 黃鐸堡鄉 16430 高台鄉 3459 馬渠鄉 3005 。
⑻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下轄村委會包括南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東塬村委會、戴堡村委會、唐灣村委會、孫家河村委會、趙寺村委會、老三營村委會、新三營村委會、華坪梁村委會、鴉兒溝村委會、馬路村委會、甘溝村委會、原州區三營鎮團結村委會、安和村委會、廣和村委會、金輪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