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中國歌謠全書多少頁
① 朱自清的資料,十萬火急!!!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省海州。現代散文家、詩人、教授。
1925年到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並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學生運動。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1948年6月,在京參加了反對美國扶持日本的遊行,並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國麵粉宣言》上簽名。1948年8月20日,因貧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記雅俗共賞》等。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美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 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大學讀書後期,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寫新詩,一直繼續到畢業後在江浙一帶當中學教師的時期。
1926年任清華大學教授,轉而從事散文創作,成為名噪一時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葡歐洲,次年回國,仍至清華大學任教授。抗戰期間,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血的教訓促使朱自清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愛國民主運動,成為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
1948年,他貧病交加,但堅決不向反動派屈服。該年8月在北平逝世。對此,毛澤東給予高度評價:「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早期主要成員,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200多萬字。主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綠》等。
朱自清先生一生中,寫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時間的典範。我們也應該做珍惜時間的人。
朱自清當衣買書朱自清先生雖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後來長時間在大學任教,講授「詩選」(以《古詩源》為教本)、「歌謠」、「陶淵明詩」、「新文學研究」等課程;出版有《新詩雜話》、《標准與尺度》、《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經典常談》等文藝批評。其學術研究著作,有著很深的學術造詣。這種厚實的為文積淀,似乎是那一代學人所共有。這種積淀的得來,自然與他們讀書、愛書有大關聯。
朱自清在上中學時,就極喜歡讀書。當時家裡每月給他一元零花錢,他大部分都交給家鄉一家廣益書局了,而且還常常欠賬。引發他對哲學興趣的一部《佛學易解》,就是從這家書局得到的。 後來到北京大學讀書,專業就是哲學,朱自清就更喜歡佛學書了。當時佛經一類書多在西城卧佛寺鷲峰寺一帶,他曾到寺裡面買了《因明入正理論疏》、《百法明門論疏》、《翻譯名義集》等書。當時是一個陰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後來他在文章中回憶時還說:「這股傻勁回味起來頗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學最後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廠去逛書店,在華洋書庄見到一部新版的《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要14元。這錢對這部大書說來雖不算太貴,可對一個念書的學生卻實在不是個小數目。自己手頭沒這么多錢,可書又實在捨不得,思來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還值點錢了。
這件大氅,是父親在朱自清結婚時為他做的,水獺領,紫貂皮。大氅雖是布面,樣式有點土氣,領子還是用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可畢竟是皮衣,在製作的時候,父親還很費了些心力。可當時實在捨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將來准能將大氅贖出,便在躊躇許久後,毅然將它拿到了當鋪。
當鋪在學校後門,轉身就到。朱自清並沒有過多考慮。因為想到將來贖回,便以書價作當價:14塊。大氅當然不止這個價,所以當鋪櫃上的人一點不為難,即刻付款。
拿上錢,朱自清馬上去把那本《韋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來。不料那件費了父親許多心力的大氅,卻終於沒有贖回來。
大學畢業後,朱自清在江浙一帶中學教書,後來被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別冷,朱自清沒有力量縫制棉袍,便到街上去買了一件馬夫用的氈披風。這種披風有兩種,一種式樣較好且細毛柔軟,但價貴,朱自清買不起,便買了一種粗糙但便宜點的。
這件氈披風由於太過顯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貧的標志,以致後來多次出現在回憶朱自清的朋友的筆下。但它卻為朱自清進城上課攔擋了風寒,晚間又鋪下當褥子,雖然說起來頗叫人心酸。此時,再想想那件當出而不能贖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讀書人痴迷於書的程度。
朱自清的讀書方法朱自清關於讀書的理論和方法的論述頗豐。他不僅重視讀書的數量和質量,更注重讀書方法,在讀書方法上極力主張通讀的方法,強調「讀」的功夫。在《論朗讀》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聲疾讀,久之自悟」和曾國藩「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大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的觀點。讀古文如此,讀白話文也是。他認為,讀書當然是為了理解,「讀」字本作抽出意義解,「包含著了解的程度及欣賞的程度」(《怎樣學習國文》)。因此,必須注重讀,「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里」。他指出:「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於寫在紙上**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
朱自清把誦讀作為理解與欣賞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張不僅閱讀詩詞等文學作品需要吟誦,而且對經典著作也需要反復熟讀。他在《論百讀不厭》一文中指出:「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許多語言的、歷史的、修養的課題,有許多註解,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考證,讀上百遍,也未必能夠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
朱自清一生刻苦讀書,勤奮寫作,流下著述近30種,200餘萬字,主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文藝論集《詩言志辨》和《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等。
關於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99頁)我對這件事特別感到親切、悲憤。事隔十幾年了,現在讀到這幾句話,當時情景還歷歷在目。所謂「救濟糧」是這么一回事:1948年6月間,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法幣像大江東下一樣,時時刻刻在貶值,買一包紙煙要幾萬塊錢。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漲,但法幣貶值更快,物價漲得更快,原來生活比較優越的教授們,此時也和廣大人民一樣難以生活下去。特別是家口眾多的人,生活更為困難。國民黨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別是高等學校知識分子,他們更是對這種情況忍受不下去。於是便耍了一個手法,發了一種配購證,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美援的麵粉」。也正當這個時候,美國政府積極扶助日本,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中國人民發出誣蔑和侮辱的叫囂。一面是廉價收買,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國人民。我們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國民黨政府的陰謀,抗議美國政府的侮辱,發表一個公開聲明。
聲明是這樣的:
為反對美國政府的扶日政策,為抗議上海美國總領事卡寶德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中國人民的誣蔑和侮辱,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與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麵粉,一致退還購物證,特此聲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聲明寫好了,要徵集簽名,也和往常一樣,決定每人負責聯系若幹人,年紀大一點的教授多半是歸我跑腿的。我拿著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當時,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東西,多吃一點就要吐,且面龐瘦削,說話聲音低沉。他有許多孩子,日子過得比誰都困難。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遲疑地簽了名。他向來寫字是規規矩矩的。這次,他還是用顫動的手,一筆不苟地簽上了他的名字。於此,也應該交代一筆,1946年從昆明回到清華園以後,他的態度有了顯著的改變,不再沉默了。他反對內戰,討厭國民黨。對共產黨的看法也開始改變了,他曾在公開集會上朗誦解放區的詩歌,有時候還和學生們一起化裝扭秧歌,弄得滿頭是汗。在反對美國反對國民黨的一些宣言、通電、聲明等等的斗爭中,我總是找他。他一看見我,也就明白來意,「是簽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寫上自己的名字。就我記憶所及,大概十次中有八九次他是簽名的。也有不簽的時候,原因是文字的火氣大了一些。這次,我也曾找了另外一些教授,都是平時比較熟的,或是住在附近的,大多數簽了名,但也碰過釘子。有個教授只有三個孩子,但他的答復很乾脆:「不!我還要活!」朱自清的胃病是餓出來的,家裡人口多,要他養活。在昆明的後期,有人算過帳,我們這類人的薪水摺合戰前的銀元僅約十幾元錢。
朱自清對政治是關心的,但不大發表意見,可說是溫文爾雅,沒有火氣。抗戰時期,消息被國民黨封鎖了,對於國民黨對日本帝國主義消極抗戰,對共產黨卻積極摩擦,掀起幾次反共高潮的真實情況,大後方的人們是不清楚的。他認為只要抵抗,生活過得苦一些也應該,很少發牢騷。昆明的許多政治活動,他雖然同情,但很少參加。到了國民黨反動派暗殺了聞一多,他感到極大憤慨。復員回到北平以後,又看到美帝國主義幫助國民黨發動內戰,大打特打,他的態度變了,在美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除了很少幾次的例外,他參加到我們的行列里來了。有幾件事值得提出,一件是他對編纂《聞一多全集》的努力,我在全集的跋文中曾指出:
佩弦先生是一多十幾年來的老友和同事,為了這部書,他花費了一年的時間,搜集遺文,編綴校正。擬定了目錄……一句話,沒有佩弦先生的努力,這集子是不可能編輯的。
在當時,編印一多全集這一舉動,就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抗議和譴責。相反,和有些人相比,這些人曾經是一多的同班或者舊時同學,有二三十年的交誼,但在一多**後,卻從來沒有關心過這件事,也沒有寫一篇紀念的文字。另一件是他對青年學生的愛護。舉一個例子,有一回他系裡的兩個學生打架,一個是民主青年同盟的,一個是國民黨三青團的。打架的原因當然是政治性的,兩人都到老師面前告狀。
自清先生怕民青這位同學吃虧,背地裡勸他讓一點。我在知道這件事情以後,便寫一封信提出意見,請他要考慮政治上誰對誰不對,大概措辭的口氣尖銳了一些。第二天他就到我家裡來了,非常認真嚴肅地說明他的用意,春秋責備賢者,他說了進步的學生幾句,目的是為了保護他,免遭三青團的報復,同時,他也同意我的意見是正確的。事後我把這情況告訴了民青的同學,這個同學也很感動。他對國民黨特務統治的反對,雖然沒有大聲疾呼,卻也可以從我親身接觸的一件事看出來。這時候,國民黨反動派為了挽救瀕於**亡的命運,加強了對高等學校的特務控制。為了抗議,我寫了一篇學術論文《明初的學校》,說的是明初,罵的是國民黨反動派,送給學校刊物《清華學報》發表。學報的編輯有些是國民黨員,他們當然不肯發表,認為這不算學術性文章。我和自清先生談起,他也是學報的編輯委員,寫信給主編,極力主張發表,終於發表了這篇文章。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由於他被胃病長期折磨,身體過度衰弱,但他也明白天快亮了,烏雲就要過去了,好日子要來到了。他感到欣慰,在自己的書桌上玻璃板下,寫了兩句詩:「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是從唐人李商隱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套來翻案的。這兩句詩十分貼切地表達了他當時的心情。
7月23日,在清華大學工字廳舉行「知識分子今天的任務」的座談會,這是他最後一次參加的政治活動。我親自到他家請他,和他一起漫步從北院走到工字廳。他走一會兒,停一會兒,斷斷續續地對我說:
「你們是對的,道路走對了。不過,像我這樣的人,還不大習慣,要教育我們,得慢慢地來。這樣就跟上你們了。」開會時他也發了言,主要一段話也還是這個意思,他說:「知識分子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幫凶幫閑,向上爬的,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有這種人。一條是向下的。知識分子是可上可下的,所以是一個階層而不是一個階級。
要許多知識分子都丟開既得利益,是不容易的事。現在我們過群眾生活還過不來。這也不是理性上不願意接受,理性是知道應該接受的,是習慣上變不過來。」
自清先生在理性上知道要丟開既得利益,要過群眾生活,他又進了一步了,這是大踏步前進的一步。他拒絕購買美援麵粉,在簽了名以後,這天的日記記了這件事:6月18日,此事每月須損失600萬法幣,影響家中甚大,但余仍定簽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應直接由己身做起。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決心。
不止如此,在逝世前一天,他還告訴他夫人:「有一件事得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自清先生是舊時代知識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經是自由主義者,他不大喜歡參加政治活動,特別是比較激烈、斗爭性較強的政治活動。但是,他具有正義感,隨著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奴役、壓迫的加強,和向中國人民的武裝挑釁、屠殺、鎮壓,他畢竟忍受不住了。他說話了,行動了,通過文化生活、朗誦詩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態度。
另一方面,他堅決不走中間路線,第三條道路,當時有人要他參加國民黨辦的中間路線刊物《新路》,他堅決地拒絕了。但是他卻帶病參加了我們的座談會。
他明辨是非,愛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終於有了明確的立場,抬起頭來,挺起脊樑,寧肯餓**,堅決拒絕敵人的「救濟」,這種品德,這種氣節,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的。"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毛澤東選集》第4卷,1499頁)毛澤東同志贊揚了聞一多、朱自清的骨氣,說「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這是我們未**者,特別是一多先生和自清先生生前戰友的責任。這種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頌歌,還有待於未來。這一篇文字,只能算是重讀《別了,司徒雷登》一文所引起的一些回憶罷了。
著作書目:
《雪朝》(詩集)1922,商務
《蹤跡》(詩與散文)1924,亞東圖書館
《背影》(散文集)1928,開明
《歐游雜記》(散文集)1934,開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務
《倫敦雜記》(散文集)1943,開明
《國文教學》(論文集)1945,開明
《經典常談》(論文集)1946,文光
《詩言志辨》(詩論) 1947,開明
《新詩雜話》(詩論)1947,作家書屋
《標准與尺度》(雜文集)1948,文光
《語文拾零》(論文集)1948,名山書屋
《論雅俗共賞》(雜文集)1948,觀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開明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冊)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書評集》(論文集)1983,三聯
《朱自清散文選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蘇教育(未出齊) ----
② 朱自清資料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他的作品文字質朴,蘊意深刻,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佳作傳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蘇江都縣。六歲那年隨家人遷居揚州,在那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朱自清先生從小讀私塾,繼承了父輩的家學淵源。江南古鎮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文化氛圍,也在不知不覺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這些都潛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後來的詩歌與散文創作中。
1916年,十八歲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這使他有更多機會接受新文藝思潮的影響,而 「五四」運動的爆發,則推動他堅定地走上文學的道路。1920年,朱先生從北京大學畢業,先後在江、浙兩省的多所中學擔任國文教員。1922年,為生計所迫,他隻身一人來到浙江台州第六師范學校任教。每到夜晚,他常常會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緒中。有一回,他在給俞平伯的信中寫道:「我想將這宗心緒寫成一詩,名曰《匆匆》。」於是,一篇早期廣為流傳的散文詩就這樣誕生了。
相傳兩千多年前,孔子在山東尼山,看到一條大河,白天黑夜奔流不息,於是便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朱自清先生寫《匆匆》時也才24歲,因為早早悟到了時光的飛逝和短暫,因而,對人生也更加珍惜,教學之餘更加勤奮地從事文學創作。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創辦了《詩》月刊,這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1923年,他又發表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首抒情長詩《毀滅》,在當時的詩壇產生了巨大影響。同年他還發表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顯示出他散文創作的才能。從此以後,他便開始專心致力於寫作散文。
朱先生的散文偏愛敘事和抒情。敘事散文主要以描寫社會現實為主;而抒情散文,一類是以《背影》、《兒女》為代表、描寫個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濃厚的人情味;還有一類就是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抒發個人情感的小品文,如《綠》、《春》、《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說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著對舊時光、老景緻的回憶,抒發了自己對故人的深切懷念之情,這就是《白馬湖》。
在這篇散文里,朱先生回憶起1924年應夏丏尊先生之邀,來到寧波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任教的情形。那時的春暉中學,匯集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眾多驕子——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俞平伯、葉聖陶、弘一法師……他們或以文學為業、或借文學交友。事隔三年,先生筆下的白馬湖溫馨依舊,卻又略帶了幾分淡淡的感傷……
1931年,朱先生留學英國,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漫遊了歐洲。回國後將旅歐歷程寫成散文,陸續發表在《中學生》雜志上,後結集為《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這段時期,他的作品裡展現出一種輕松愉快、充滿活力的抒情格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應約為中學語文教材而作的散文《春》,於1933年7月出版。
朱先生有很多名篇被選為大中學校的語文教材,是因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風趣,被公認為是白話美文的典範。1925年他創作的那篇感人至深的傳世之作《背影》強烈感染了幾代讀者。著名散文家林非先生曾著文寫道:「《背影》用樸素和流暢的文字寫出了一種異常真摯與至誠的情感,這又是談何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夠達到這一點,肯定就會長久地打動讀者的心弦。」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因病在北平醫院辭世,終年五十一歲。先生的一生是淡泊的,但他平淡為人、朴實為文的品格卻為後人景仰。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他是一個盡職的、勝任的國文教室和文學教師。」
1992年10月,位於揚州安樂巷27號的朱自清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③ 有關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省海州。現代散文家、詩人、教授。
1925年到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並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學生運動。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1948年6月,在京參加了反對美國扶持日本的遊行,並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國麵粉宣言》上簽名。1948年8月20日,因貧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記雅俗共賞》等。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美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 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大學讀書後期,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寫新詩,一直繼續到畢業後在江浙一帶當中學教師的時期。
1926年任清華大學教授,轉而從事散文創作,成為名噪一時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葡歐洲,次年回國,仍至清華大學任教授。抗戰期間,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血的教訓促使朱自清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愛國民主運動,成為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
1948年,他貧病交加,但堅決不向反動派屈服。該年8月在北平逝世。對此,毛澤東給予高度評價:「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早期主要成員,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200多萬字。主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綠》等。
朱自清先生一生中,寫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時間的典範。我們也應該做珍惜時間的人。
朱自清當衣買書朱自清先生雖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後來長時間在大學任教,講授「詩選」(以《古詩源》為教本)、「歌謠」、「陶淵明詩」、「新文學研究」等課程;出版有《新詩雜話》、《標准與尺度》、《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經典常談》等文藝批評。其學術研究著作,有著很深的學術造詣。這種厚實的為文積淀,似乎是那一代學人所共有。這種積淀的得來,自然與他們讀書、愛書有大關聯。
朱自清在上中學時,就極喜歡讀書。當時家裡每月給他一元零花錢,他大部分都交給家鄉一家廣益書局了,而且還常常欠賬。引發他對哲學興趣的一部《佛學易解》,就是從這家書局得到的。
後來到北京大學讀書,專業就是哲學,朱自清就更喜歡佛學書了。當時佛經一類書多在西城卧佛寺鷲峰寺一帶,他曾到寺裡面買了《因明入正理論疏》、《百法明門論疏》、《翻譯名義集》等書。當時是一個陰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後來他在文章中回憶時還說:「這股傻勁回味起來頗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學最後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廠去逛書店,在華洋書庄見到一部新版的《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要14元。這錢對這部大書說來雖不算太貴,可對一個念書的學生卻實在不是個小數目。自己手頭沒這么多錢,可書又實在捨不得,思來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還值點錢了。
這件大氅,是父親在朱自清結婚時為他做的,水獺領,紫貂皮。大氅雖是布面,樣式有點土氣,領子還是用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可畢竟是皮衣,在製作的時候,父親還很費了些心力。可當時實在捨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將來准能將大氅贖出,便在躊躇許久後,毅然將它拿到了當鋪。
當鋪在學校後門,轉身就到。朱自清並沒有過多考慮。因為想到將來贖回,便以書價作當價:14塊。大氅當然不止這個價,所以當鋪櫃上的人一點不為難,即刻付款。
拿上錢,朱自清馬上去把那本《韋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來。不料那件費了父親許多心力的大氅,卻終於沒有贖回來。
大學畢業後,朱自清在江浙一帶中學教書,後來被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別冷,朱自清沒有力量縫制棉袍,便到街上去買了一件馬夫用的氈披風。這種披風有兩種,一種式樣較好且細毛柔軟,但價貴,朱自清買不起,便買了一種粗糙但便宜點的。
這件氈披風由於太過顯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貧的標志,以致後來多次出現在回憶朱自清的朋友的筆下。但它卻為朱自清進城上課攔擋了風寒,晚間又鋪下當褥子,雖然說起來頗叫人心酸。此時,再想想那件當出而不能贖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讀書人痴迷於書的程度。
朱自清的讀書方法朱自清關於讀書的理論和方法的論述頗豐。他不僅重視讀書的數量和質量,更注重讀書方法,在讀書方法上極力主張通讀的方法,強調「讀」的功夫。在《論朗讀》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聲疾讀,久之自悟」和曾國藩「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大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的觀點。讀古文如此,讀白話文也是。他認為,讀書當然是為了理解,「讀」字本作抽出意義解,「包含著了解的程度及欣賞的程度」(《怎樣學習國文》)。因此,必須注重讀,「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里」。他指出:「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於寫在紙上**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
朱自清把誦讀作為理解與欣賞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張不僅閱讀詩詞等文學作品需要吟誦,而且對經典著作也需要反復熟讀。他在《論百讀不厭》一文中指出:「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許多語言的、歷史的、修養的課題,有許多註解,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考證,讀上百遍,也未必能夠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
朱自清一生刻苦讀書,勤奮寫作,流下著述近30種,200餘萬字,主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文藝論集《詩言志辨》和《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等。
關於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99頁)我對這件事特別感到親切、悲憤。事隔十幾年了,現在讀到這幾句話,當時情景還歷歷在目。所謂「救濟糧」是這么一回事:1948年6月間,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法幣像大江東下一樣,時時刻刻在貶值,買一包紙煙要幾萬塊錢。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漲,但法幣貶值更快,物價漲得更快,原來生活比較優越的教授們,此時也和廣大人民一樣難以生活下去。特別是家口眾多的人,生活更為困難。國民黨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別是高等學校知識分子,他們更是對這種情況忍受不下去。於是便耍了一個手法,發了一種配購證,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美援的麵粉」。也正當這個時候,美國政府積極扶助日本,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中國人民發出誣蔑和侮辱的叫囂。一面是廉價收買,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國人民。我們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國民黨政府的陰謀,抗議美國政府的侮辱,發表一個公開聲明。
聲明是這樣的:
為反對美國政府的扶日政策,為抗議上海美國總領事卡寶德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中國人民的誣蔑和侮辱,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與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麵粉,一致退還購物證,特此聲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聲明寫好了,要徵集簽名,也和往常一樣,決定每人負責聯系若幹人,年紀大一點的教授多半是歸我跑腿的。我拿著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當時,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東西,多吃一點就要吐,且面龐瘦削,說話聲音低沉。他有許多孩子,日子過得比誰都困難。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遲疑地簽了名。他向來寫字是規規矩矩的。這次,他還是用顫動的手,一筆不苟地簽上了他的名字。於此,也應該交代一筆,1946年從昆明回到清華園以後,他的態度有了顯著的改變,不再沉默了。他反對內戰,討厭國民黨。對共產黨的看法也開始改變了,他曾在公開集會上朗誦解放區的詩歌,有時候還和學生們一起化裝扭秧歌,弄得滿頭是汗。在反對美國反對國民黨的一些宣言、通電、聲明等等的斗爭中,我總是找他。他一看見我,也就明白來意,「是簽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寫上自己的名字。就我記憶所及,大概十次中有八九次他是簽名的。也有不簽的時候,原因是文字的火氣大了一些。這次,我也曾找了另外一些教授,都是平時比較熟的,或是住在附近的,大多數簽了名,但也碰過釘子。有個教授只有三個孩子,但他的答復很乾脆:「不!我還要活!」朱自清的胃病是餓出來的,家裡人口多,要他養活。在昆明的後期,有人算過帳,我們這類人的薪水摺合戰前的銀元僅約十幾元錢。
朱自清對政治是關心的,但不大發表意見,可說是溫文爾雅,沒有火氣。抗戰時期,消息被國民黨封鎖了,對於國民黨對日本帝國主義消極抗戰,對共產黨卻積極摩擦,掀起幾次反共高潮的真實情況,大後方的人們是不清楚的。他認為只要抵抗,生活過得苦一些也應該,很少發牢騷。昆明的許多政治活動,他雖然同情,但很少參加。到了國民黨反動派暗殺了聞一多,他感到極大憤慨。復員回到北平以後,又看到美帝國主義幫助國民黨發動內戰,大打特打,他的態度變了,在美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除了很少幾次的例外,他參加到我們的行列里來了。有幾件事值得提出,一件是他對編纂《聞一多全集》的努力,我在全集的跋文中曾指出:
佩弦先生是一多十幾年來的老友和同事,為了這部書,他花費了一年的時間,搜集遺文,編綴校正。擬定了目錄……一句話,沒有佩弦先生的努力,這集子是不可能編輯的。
在當時,編印一多全集這一舉動,就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抗議和譴責。相反,和有些人相比,這些人曾經是一多的同班或者舊時同學,有二三十年的交誼,但在一多**後,卻從來沒有關心過這件事,也沒有寫一篇紀念的文字。另一件是他對青年學生的愛護。舉一個例子,有一回他系裡的兩個學生打架,一個是民主青年同盟的,一個是國民黨三青團的。打架的原因當然是政治性的,兩人都到老師面前告狀。
自清先生怕民青這位同學吃虧,背地裡勸他讓一點。我在知道這件事情以後,便寫一封信提出意見,請他要考慮政治上誰對誰不對,大概措辭的口氣尖銳了一些。第二天他就到我家裡來了,非常認真嚴肅地說明他的用意,春秋責備賢者,他說了進步的學生幾句,目的是為了保護他,免遭三青團的報復,同時,他也同意我的意見是正確的。事後我把這情況告訴了民青的同學,這個同學也很感動。他對國民黨特務統治的反對,雖然沒有大聲疾呼,卻也可以從我親身接觸的一件事看出來。這時候,國民黨反動派為了挽救瀕於**亡的命運,加強了對高等學校的特務控制。為了抗議,我寫了一篇學術論文《明初的學校》,說的是明初,罵的是國民黨反動派,送給學校刊物《清華學報》發表。學報的編輯有些是國民黨員,他們當然不肯發表,認為這不算學術性文章。我和自清先生談起,他也是學報的編輯委員,寫信給主編,極力主張發表,終於發表了這篇文章。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由於他被胃病長期折磨,身體過度衰弱,但他也明白天快亮了,烏雲就要過去了,好日子要來到了。他感到欣慰,在自己的書桌上玻璃板下,寫了兩句詩:「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是從唐人李商隱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套來翻案的。這兩句詩十分貼切地表達了他當時的心情。
7月23日,在清華大學工字廳舉行「知識分子今天的任務」的座談會,這是他最後一次參加的政治活動。我親自到他家請他,和他一起漫步從北院走到工字廳。他走一會兒,停一會兒,斷斷續續地對我說:
「你們是對的,道路走對了。不過,像我這樣的人,還不大習慣,要教育我們,得慢慢地來。這樣就跟上你們了。」開會時他也發了言,主要一段話也還是這個意思,他說:「知識分子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幫凶幫閑,向上爬的,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有這種人。一條是向下的。知識分子是可上可下的,所以是一個階層而不是一個階級。
要許多知識分子都丟開既得利益,是不容易的事。現在我們過群眾生活還過不來。這也不是理性上不願意接受,理性是知道應該接受的,是習慣上變不過來。」
自清先生在理性上知道要丟開既得利益,要過群眾生活,他又進了一步了,這是大踏步前進的一步。他拒絕購買美援麵粉,在簽了名以後,這天的日記記了這件事:6月18日,此事每月須損失600萬法幣,影響家中甚大,但余仍定簽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應直接由己身做起。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決心。
不止如此,在逝世前一天,他還告訴他夫人:「有一件事得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自清先生是舊時代知識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經是自由主義者,他不大喜歡參加政治活動,特別是比較激烈、斗爭性較強的政治活動。但是,他具有正義感,隨著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奴役、壓迫的加強,和向中國人民的武裝挑釁、屠殺、鎮壓,他畢竟忍受不住了。他說話了,行動了,通過文化生活、朗誦詩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態度。
另一方面,他堅決不走中間路線,第三條道路,當時有人要他參加國民黨辦的中間路線刊物《新路》,他堅決地拒絕了。但是他卻帶病參加了我們的座談會。
他明辨是非,愛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終於有了明確的立場,抬起頭來,挺起脊樑,寧肯餓**,堅決拒絕敵人的「救濟」,這種品德,這種氣節,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的。"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毛澤東選集》第4卷,1499頁)毛澤東同志贊揚了聞一多、朱自清的骨氣,說「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這是我們未**者,特別是一多先生和自清先生生前戰友的責任。這種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頌歌,還有待於未來。這一篇文字,只能算是重讀《別了,司徒雷登》一文所引起的一些回憶罷了。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 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像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畢,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東海人,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歌散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
小艙中的現代
「洋糖百合稀飯, 三個銅板一碗, 那個吃的?」 「竹耳扒,破費你老人家一個板; 只當空手要的!」 「吃面吧,那個吃餃面吧?」 「潮糕要吧?開船早哩!」 「行好的大先生,你可憐可憐我們娘兒倆啵--- 肚子餓了好兩天羅!」 「梨子,一角錢五個,不甜不要錢!」 「到揚州住那一家? 照顧我們吧; 有小房間,二角八分一天!」 「看份報消消遣?」 「花生、高梁酒吧?」 「銅鎖要吧?帶一把家去送送人!」 「郭郭郭郭」,一疊春畫兒閃過我的眼前; 賣者眼裡的聲音,「要吧!」 「快開頭了,賤賣啦, 梨子,一角錢八個,那個要哩?」 擁擁擠擠堆堆迭迭間, 只剩了尺來寬的道兒; 在溷濁而緊張的空氣里, 一個個畸異的人形, 憧憧地趕過了--- 梯子上下來, 梯了上上去。 上去,上去! 下來,下來! 灰與汗塗著張張黃面孔, 炯炯的有飢餓的眼光; 笑的兩頰, 叫的口, 撿點的手, 更都有著異樣的展開的曲線, 顯出努力的痕跡; 就像餓了的野獸們本能地想攫著些鮮血和肉一般, 他們也被什麼驅迫著似的, 想攫著些黯淡的銅板,白亮的角子! 在他們眼裡, 艙里擁擠著的堆疊著的, 正是些銅元和角子!--- 只飾著人形罷了, 只飾著人形罷了。 可是他們試試攫取的時候, 人形們也居然反抗了; 於是開始了那一番戰斗! 小艙變了戰場, 他們變了戰士, 我們是被看做了敵人! 從他們的叫囂里, 我聽出殺殺的喊呼; 從他們的顧盼里, 我覺出索索的顫抖; 從他們的招徠里, 我看出他們受傷似地掙扎; 而掠奪的貪婪, 對待的殘酷, 隱約在他們間, 也正和在沙場上兵們間一樣! 這也是大戰了哩。 我,參戰的一員, 從小艙的一切里, 這樣,這樣, 悄然認識了那窒息著似的現代了。
細雨
東風里 掠過我臉邊, 星呀星的細雨, 是春天的絨毛呢。
贈友
你的手像火把, 你的眼像波濤, 你的言語如石頭, 怎能使我忘記呢? 你飛渡洞庭湖, 你飛渡揚子江; 你要建紅色的天國在地上! 地上是荊棘呀, 地上是狐兔呀, 地上是行屍呀; 你將為一把快刀, 披荊斬棘的快刀! 你將為一聲獅子吼, 狐兔們披靡奔走! 你將為春雷一震, 讓行屍們驚醒! 我愛看你的騎馬, 在塵土裡馳騁--- 一會兒, 不見蹤影! 我愛看你的手杖, 那鐵的鐵的手杖; 它有顏色,有斤兩,有錚錚的聲響! 我想你是一陣飛沙走石的狂風, 要吹倒那不能搖撼的黃金的王宮! 那黃金的王宮! 嗚---吹呀! 去年一個夏天大早我見著你: 你何其憔悴呢? 你的眼還澀著, 你的發太長了! 但你的血的熱加倍的薰灼著! 在灰泥里輾轉的我, 彷彿被焙炙著一般!--- 你如郁烈的雪茄煙, 你如釅釅的白蘭地, 你如通紅通紅的辣椒, 我怎能忘記你呢?
④ 朱自清寫了多少篇文章 是多少篇
總共寫了24篇,其中有的是以整本書發表的,有的是以單篇發表的。
個人作品
出版時間 作品 作品類別
1922年 《雪朝》 詩集
1923年 《毀滅》 長詩
1924年 《蹤跡》集 詩和散文
1928年 《背影》 散文
1930年 《春》 散文
1934年 《歐游雜記》 散文
1936年 《你我》 散文
1943年 《匆匆》 散文
1944年 《倫敦雜記》 散文
1945年 《國文教學》 論文集
1946年 《經典常談》 論文集
1947年 《詩言志辨》 詩論
1947年 《新詩雜談》 詩論
1948年 《標准與尺度》 雜文集
1948年 《語文拾零》 論文集
1948年 《論雅俗共賞》 雜文集
還有《荷塘月色》,《槳聲燈里的秦淮河》、《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群羊》《小艙中的現代》等,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
文學貢獻編輯
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二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則是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是其代表佳作,伴隨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樂。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學初期繼冰心之後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創作的實績,打破了復古派認為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學的礎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尤其是他具有極高藝術成就的散文作品,為白話美文提供了典範,為培養文學青年和繁榮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個「真」字,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藝術效果。「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藝術核心。講真話,寫真情,描繪實景,是他散文藝術的最高成就。
1928年到1931年這一時期,朱自清的散文著力於揭示社會的黑暗、軍閥的暴行和帝國主義的罪惡,對被壓迫者、被損害者充滿了熱愛和同情,表現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思想、愛國主義的熱情、人道主義的精神和正直誠實的性格。朱自清寫得更多、也最為人們稱道的則是寫景抒情的篇什。這一類散文在藝術上呈現出多樣而又統一的風格。記述秦淮河風光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抒寫靜夜裡獨自漫步池邊的 《荷塘月色》,是文情並茂、膾炙人口的絕佳名篇。這些滿貯著詩意的散文,於新異獨得的觀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寫之中,寄寓著大革命失敗後他在黑暗現實面前悵然若失的寂寥和郁悶。《背影》則以朴實無華的文字,真摯強烈的感情,描寫了家庭遭到變故,父親到車站送別遠行的兒子這一極富情味的動人場景,「做到了文質並茂,全憑真感受真性情取勝」(葉聖陶《朱自清新選集序》)。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嫻熟高超的技巧和縝密細致的風格,顯示了新文學的藝術生命力,被公認為新文學運動中成績卓著的優秀散文作家。
⑤ 中國歌謠的介紹
中國歌謠,中國現代歌謠理論專著。作者朱自清。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全書分6章:歌謠釋名、歌謠的起源與發展、歌謠的歷史、歌謠的分類、歌謠的結構、歌謠的修辭。
⑥ 朱自清《詩言志辨》多少頁講孟子
朱自清的《書言自辨》。爬梳上至春秋戰國時的「詩言志」說,下至漢代的「詩教」說,從「比興」到「正變」,貫穿四條詩論發展的歷史。著重從理據角度闡明了「詩言志」的中國詩學傳統。朱自清在書中引用大量詩篇及詩論原著,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文字清雋,論證縝密,公認為中國現代學術經典之作。在100多頁講孟子。
⑦ 朱自清資料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省海州。現代散文家、詩人、教授。
1925年到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並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學生運動。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1948年6月,在京參加了反對美國扶持日本的遊行,並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國麵粉宣言》上簽名。1948年8月20日,因貧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記雅俗共賞》等。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美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 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大學讀書後期,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寫新詩,一直繼續到畢業後在江浙一帶當中學教師的時期。
1926年任清華大學教授,轉而從事散文創作,成為名噪一時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葡歐洲,次年回國,仍至清華大學任教授。抗戰期間,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血的教訓促使朱自清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愛國民主運動,成為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
1948年,他貧病交加,但堅決不向反動派屈服。該年8月在北平逝世。對此,毛澤東給予高度評價:「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早期主要成員,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200多萬字。主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綠》等。
朱自清先生一生中,寫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時間的典範。我們也應該做珍惜時間的人。
朱自清當衣買書朱自清先生雖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後來長時間在大學任教,講授「詩選」(以《古詩源》為教本)、「歌謠」、「陶淵明詩」、「新文學研究」等課程;出版有《新詩雜話》、《標准與尺度》、《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經典常談》等文藝批評。其學術研究著作,有著很深的學術造詣。這種厚實的為文積淀,似乎是那一代學人所共有。這種積淀的得來,自然與他們讀書、愛書有大關聯。
朱自清在上中學時,就極喜歡讀書。當時家裡每月給他一元零花錢,他大部分都交給家鄉一家廣益書局了,而且還常常欠賬。引發他對哲學興趣的一部《佛學易解》,就是從這家書局得到的。
後來到北京大學讀書,專業就是哲學,朱自清就更喜歡佛學書了。當時佛經一類書多在西城卧佛寺鷲峰寺一帶,他曾到寺裡面買了《因明入正理論疏》、《百法明門論疏》、《翻譯名義集》等書。當時是一個陰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後來他在文章中回憶時還說:「這股傻勁回味起來頗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學最後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廠去逛書店,在華洋書庄見到一部新版的《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要14元。這錢對這部大書說來雖不算太貴,可對一個念書的學生卻實在不是個小數目。自己手頭沒這么多錢,可書又實在捨不得,思來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還值點錢了。
這件大氅,是父親在朱自清結婚時為他做的,水獺領,紫貂皮。大氅雖是布面,樣式有點土氣,領子還是用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可畢竟是皮衣,在製作的時候,父親還很費了些心力。可當時實在捨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將來准能將大氅贖出,便在躊躇許久後,毅然將它拿到了當鋪。
當鋪在學校後門,轉身就到。朱自清並沒有過多考慮。因為想到將來贖回,便以書價作當價:14塊。大氅當然不止這個價,所以當鋪櫃上的人一點不為難,即刻付款。
拿上錢,朱自清馬上去把那本《韋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來。不料那件費了父親許多心力的大氅,卻終於沒有贖回來。
大學畢業後,朱自清在江浙一帶中學教書,後來被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別冷,朱自清沒有力量縫制棉袍,便到街上去買了一件馬夫用的氈披風。這種披風有兩種,一種式樣較好且細毛柔軟,但價貴,朱自清買不起,便買了一種粗糙但便宜點的。
這件氈披風由於太過顯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貧的標志,以致後來多次出現在回憶朱自清的朋友的筆下。但它卻為朱自清進城上課攔擋了風寒,晚間又鋪下當褥子,雖然說起來頗叫人心酸。此時,再想想那件當出而不能贖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讀書人痴迷於書的程度。
朱自清的讀書方法朱自清關於讀書的理論和方法的論述頗豐。他不僅重視讀書的數量和質量,更注重讀書方法,在讀書方法上極力主張通讀的方法,強調「讀」的功夫。在《論朗讀》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聲疾讀,久之自悟」和曾國藩「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大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的觀點。讀古文如此,讀白話文也是。他認為,讀書當然是為了理解,「讀」字本作抽出意義解,「包含著了解的程度及欣賞的程度」(《怎樣學習國文》)。因此,必須注重讀,「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里」。他指出:「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於寫在紙上**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
朱自清把誦讀作為理解與欣賞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張不僅閱讀詩詞等文學作品需要吟誦,而且對經典著作也需要反復熟讀。他在《論百讀不厭》一文中指出:「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許多語言的、歷史的、修養的課題,有許多註解,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考證,讀上百遍,也未必能夠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
⑧ 快速演進什麼意思
快速的演變進化。
演進,漢語詞彙,拼音yǎn jìn,意為演變發展。出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篇、朱自清《中國歌謠》。
出處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篇:「迨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近於人性,凡所敘述,今謂之傳說。」 朱自清《中國歌謠》一:「又潘力山先生有『自然民謠』、『技巧民謠』之說,則系就歌謠的演進而言,與此有別。」
⑨ 這么的是哪個的
詞義:1、指示程度、方式、性質等。如:這口井這么深啊!2、那樣的。如:這張桌子原來就這么放的。3、這樣。如:那麼句子應該這么譯。如:這么點兒。
這么zhè me ,目前有很多主持人、演員讀zèn me,是不對的。標准發音讀快了,一般聽起來會有 zhèn me 的效果, 作為央視和北京電視台標准普通話的要求,應予以注意,因為此發音含有東北方言及我國南方地區方言成分,不適合作為標準的電視台播音。
基本解釋
1. [so]∶指示程度、方式、性質等
這口井這么深啊!
2. [like that]∶那樣的
這張桌子原來就這么放的
3. [this way]∶這樣
那麼句子應該這么譯
那麼
亦作「 那末 」。亦作「 那們 」。亦作「 那嗎 」。
1.指示性質、狀態、方式、程度等。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噯喲!姑太太,不是我喲,我沒那麼大造化喲!」
示例: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也不能那麼說,作用當然有。」 徐遲《精神分析》:「那末多人,真是精神總動員。」 朱自清《中國歌謠·歌謠釋名》:「假作民謠的命意屬辭,沒有自然民謠那們單純質朴。」
(2).放在數量詞前,表示估計。
出處:張天翼《移行·溫柔製造者》:「奔了那麼一二十丈遠,女的跑上去揪他回來。」
(3).表示順著上文的語意,申說應有的結果。
出處:魯迅《書信集·致蕭軍》:「如果作者是一個斗爭者,那麼,無論他寫什麼,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斗爭的。」 茅盾《林家鋪子》六:「要是答應了 吳先生 的要求,那麼, 林先生 的主意,自己的一番心血,都完了。」
示例:馬南邨《燕山夜話·「放下即實地」》:「如果不了解實際情況,那末,無論膽大也好,膽小也好,也無論放手或者不放手,同樣都只能是盲目的。」 沙汀《困獸記》七:「好!那嗎照樣要等暑假才開演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