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口欲期多少歲
㈠ 性心理的發展階段——口欲期和肛欲期
微博上有一則新聞,有一個人在卡拉OK唱歌,唱的不好。另一個人過來干涉,引發爭吵。結果過來干涉的人把唱歌的人殺死了。分析這個殺人的人,聽到別人唱歌唱的不好,會激起他自己因為不完美導致的羞恥感。為了否認這種羞恥感的存在,他通過把刺激他產生這樣羞恥感的人滅掉,使他好像就沒有這種缺憾,同時也就沒有了這種羞恥感。在一個人的人格不是很獨立,自己的邊界與他人的邊界模糊不清時,就很容易把別人的問題看成是自己的問題,然後進行攻擊。
在精神分析視野下,一切的心理疾病,都實際上是發育的疾病。也就是說,一個人沒有充分長大,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在弗洛伊德的框架里,所有的心理問題,都和性心理的發展是有關系的。他把心理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口欲期;第二階段,肛欲期;第三階段,俄狄浦斯期。
從零歲到一歲為口欲期,這個時候,一個人獲得快感和與外界建立關系的核心部位,就是他的嘴唇。若口欲期得不到有效滿足,會在成年後出現幾種疾病:1.進食障礙,他們有不可遏制的吃或不吃的沖動;2.男性抽煙;3.有一些女性表現為不停地嘮叨。口欲期也是安全感建立的時期,口欲期的依賴沒有被滿足的話,依賴永遠在那裡。
18-36個月為肛欲期,這個時候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是最為重要的任務。這個關繫到自己對自己身體的感覺,甚至關繫到榮譽,還關繫到我們跟媽媽的關系。
是否讓孩子自己控制大小便其實是權力之爭。如果父母過度的控制孩子的大小便,孩子可能變成對自己過度控制的狀態(過度有條理等),也可能變成對自己完全不控制的狀態(生活過於懶散等)。從心理層面來說,過度控制和過度不控制本質是一樣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跟一個人打交道,如果有這樣的感受,就是我必須按照他的來,如果不是的話,要麼覺得內疚,要麼就需要費很大的勁來反抗他對我的控制,表示對方這個人,有一部分心理發展,還停留在肛欲期階段。
孩子能否健康的度過口欲期和肛欲期,與父母的人格有很大的關系。健康父母的人格是超越了依賴和獨立(口欲期)的問題,介於需要控制就控制,不需要控制就不控制(肛欲期)的靈活狀態。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了什麼更重要。從口欲期來說,父母人格相對獨立,也有能力依賴別人(內心足夠安全,可以放心地依賴別人);從肛欲期來說,父母的人格技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和他人,同時又能夠對他人放心,即我不控制也不會死人。這樣的父母就比較健康,與他們打交道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健康。
邊界:我們的邊界不斷被突破的時候,我們就把自己的一部分功能給了別人。如果一開始我們就尊重他的邊界,讓他全部的國土都由他一個人掌控,他自然而然地就把他的國土打理的井井有條。比如在整理房間這件事情上,如果父母親過度干預的話,以後他在整理房間時,他就會想:我做這個事情,不是我要做的,而是爸爸媽媽讓我做的,如果我聽他們的,我就成了他們的一部分,這樣子就會直接攻擊我對獨立的需要。如果父母不管這個的話,我會覺得我做這件事情只不過是我自己要做的,所以不會損傷我完整感。
一個人的好多毛病,就是為了配合別人而產生的。因為毛病就是我開了一個自我功能的口子,你可以暢通無阻的進來。反過來,如果我們不想讓孩子有很多毛病的話,也很簡單,就是把所有他應該負責的事情,都交給他,我們不要對他做太多的干預。世界上最高價值的東西,就是自由。
沒有疾病是完全壞的,要看具體的場景。固著在口欲期,可以使我更好的控制周圍的環境,以免環境的變化導致我內心的焦慮。對於口欲期來說,並不是所有的話多都是口欲期的表現。每個人都傾向於讓別人知道,自己內心的感受。這表明我活著,我正在活著,我活的有價值。一個人如果用語言充分的表達自己內心的風景和愛心情仇,並不是口欲期,而只有語言空洞無物,讓別人感覺不舒服,被虐待,才會是口欲期的固著。
一個人,傳達內心的感受有三種方式:
1.我告訴你,我現在心裡很難受。
2.我只能通過行為,讓你知道我多難受。
3.讓你同樣難受,告訴你我現在很難受。
有足夠人格獨立的人,在別人讓你不舒服的時候,不採取打擊報復,而是採取理解他人的方式,你就和別人分離了,就處在一種和別人不是太糾纏的狀態。
從依賴這個角度來說,在這個世界上,只要堅守兩點,就可以活的很好。
第一、我已經是成年人,我應該不依賴任何人就可以活下去。
第二,我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應該有能力讓別人給我幫助。
㈡ 弗洛伊德的心性發展理論認為,口欲期是多少歲
嬰兒期:出生到一歲
弗洛伊德的口欲期:口唇區為快感的中心。嬰兒的活動大多以口唇為主:攝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緊閉是五種主要的口腔活動模式。會出現斷奶問題與吮吸需求、固著現象和口腔性格。是本我依據「快樂原則」進行活動,自我人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㈢ 口欲期人格
口欲期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種概念,指的是從出生到性成熟的幾個心理發展的階段的一種,在這個心理階段內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是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
口欲期指的是一歲之前,在這個時期,嬰兒是處於一個不自立的狀態,做什麼事情都比較依賴母親。因為沒有基本的行動能力,所以無論什麼都通過用嘴來要求或者用嘴來體驗。在這個嬰幼兒時期,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比如餓了是用嘴吃奶,情緒不對了就用嘴哭來抗議,憤怒的時候用嘴來咬人,所有的行動都是圍繞著嘴這一器官來進行。
不僅嬰兒有口欲期,成年人也會出現口欲期,一般出現在20-25歲,這一時期,他們人格發育還不健全,剛開始進入社會,壓力巨大,面臨自己要承擔的責任,還不能很好的適應,他們焦慮內心沒有安全感就會出現口欲期。
當成年人對某一樣東西陷入病態迷戀後,他們自身的生活就會被自己所臆想出來的迷戀對象所填滿,其迷戀的瘋狂程度就如同嬰兒進入口欲期一樣,長此以往,還會形成各種心理問題。
我們可以在很多人身上看到情緒性進食,在壓力下更容易出現情緒性進食,用食物來填補自己的心理需求,尤其愛吃高熱量、重口味食物。通過咀嚼食物,脹飽胃部,緩解心理的不安,維持情緒穩定。
高熱量食物吃多後帶來的後果是體重的飆升,不安情緒更加擴散,出現極限節食。很多人喜歡看吃播的原因,就在於看吃播極大滿足克制飲食又想吃的「慾望」。吃播主播利用這一心理,幾乎都選擇麵食,甜食,整桌慢慢食物滿足觀看人的「替代感」。
除了貪吃、情緒性進食,口欲期還有其他表現行為,對待身邊的人尖酸刻薄,總是用嘴來攻擊別人;哀嘆自己的命運不公,他覺得世界一片黑暗,沒有人來拯救自己;開始有自大的表現,他們會只關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視他人的感受等。
心理學家Dan Kiley提出了「彼得潘綜合症」的概念,其指的是:成年人未在心理層面真正成熟,未形成自我意識。他認為,這是成年人出現口欲期的根本原因。
改變的方式:不逃避現世的痛苦,不沉迷虛假的美好,不過分執著於過時的觀念和習慣,敢於放棄舊的習慣,將所有的經歷和經驗運用「情感內化」的原則而形成的一種自動自發的選擇。
㈣ 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還有什麼
在弗洛依德看來,人的一生會經歷五個發展階段,分別是:口欲期(0-1歲)、肛欲期(1-3歲)、俄狄浦斯期(3-6歲)、潛伏期(6-11歲)和青春期(11歲或13歲開始)
㈤ 青春期會有口欲期嗎
1),「口欲期」從字面上理解為口的慾望,口的需求,從口而延伸出來的超出正常合理范圍的需求。那麼口欲期從何而來呢?弗洛伊德以身體不同部位獲得性沖動的滿足為准,將人格發展分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潛伏期、青春期和生殖期。而口欲期責意味著心理沒有達到正常發展需要而停留在某段時期而顯示出的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現象。口欲期正常為人生的嬰幼兒時期,這一時期人對口的利用和需求占據活動比例的很重要的部分,因為生理構造和心裡需求這是正常的口欲需求,是人類成長過程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獨立自我的形態,而已口為主的生理本能占據主導,所以這一階段嬰兒如果沒有很好獲得這方面的滿足,會對她的基礎安全感產生很大的影響,非常容易焦慮。如果有很好的環境,嬰兒用嘴來認識自己和世界過程不被打擾和破壞。這里我們以上所指的口欲期是一種生理本能。
2),青春期中的」口欲期」這已經脫離了生理本能的范疇,主要是青春期過快的生理發育而帶來的心理性格不成熟的表象。 人類青春期中生理發育而引發的沖動不意味著用生理 探索 世界的終止而是心理不成熟而引發的不安和惶恐,渴望愛和 情感 撫慰但又不能如嬰幼兒般肆無顧忌的以生理 探索 ,心理的需求就更為尤甚。對於外界的困擾讓處於青春期的人更容易無所適從,家裡倍受關愛呵護而初入 社會 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情況,在生理發育較快帶來的影響下豐滿的肌肉粗大的骨骼都不能彌補心理缺失帶來的失落感與彷徨,這一時期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開始形成獨立的人格與思想意識,對於外界開始標榜特立獨行與眾不同,在人前叛逆在父母面前開始要求平等的發言權與獨立的隱私空間和獨立的行為空間。外部環境帶來的社交壓力學習壓力 情感 壓力都會令青春期的人產生嗜癮,比如開始吸煙嘗試喝酒以暴力解決糾紛,面對異性的吸引開始早戀。這一切都是」口欲期」延伸至青春期的表現。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對有諸如困惑的朋友起到幫助。
「口欲期」是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發展的第一個時期。 這個時期的嬰兒通過口腔來滿足自己的各種本能慾望。比如嬰兒出生就會有吸吮反射,嬰兒喜歡吃手,喜歡把任何他能接觸到的各種東西都放進嘴裡。這是人類滿足生存活下去最早學習和能力形成。 所以這一階段嬰兒如果沒有很好獲得這方面的滿足,會對她的基礎安全感產生很大的影響,非常容易焦慮。 如果有很好的環境,嬰兒用嘴來認識自己和世界過程不被打擾和破壞, 口欲期會在0-1.5歲左右自然完成。
「口欲期」是獲得最原始的快感,建立最基礎的安全感重要階段。 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應對嬰兒吃手的方式多是父母簡單粗暴的破壞。出於衛生的考慮和手指吸變形的擔憂,很多家長想盡各種辦法來阻止嬰兒吃手。比如給孩子包裹得很嚴實讓他吃不到,比如給他手上圖上辛辣或苦的東西,或直接給他帶上手套等。禁止嬰兒用嘴來接觸認識世界,都會延遲影響嬰兒順利渡過這個階段。小小的嬰兒是對抗不了強大的父母,只有把這份這個階段正常需要壓抑下去。 心理學上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份沒有完成的情結,會在他逐漸長大之後通過他能做到各種方式進行補償,可能有的方式是不惜任何代價的。
「口欲期」沒有得到適當滿足孩子,到幼兒期可能通過咬人、咬東西、愛吃零食、吵鬧等泛化各種方式來補償自己缺失,從而降低自己的焦慮。
青春期一般指13、14歲-17、18歲這個階段,在心理學上,又稱為青年初期。 這個階段生理變化和環境壓力更容易引起焦慮,如果「口欲期」沒有適當滿足,安全感比較低的孩子進入這個階段很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壓抑和防禦在這個階段已經無效了。可能會有很多過激行為來緩解自己內在焦慮。比如學會抽煙、喝酒、甚至吸毒來補償自己「口欲期」缺乏。也有孩子在無法緩解自己內在強大焦慮,可能做出大喊大叫,傷害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在這個階段如果發現孩子有什麼問題最好進行心理干預,以免引起嚴重後果。
每個人在「口欲期」發展階段經歷的環境是不一樣的,所以之後出現問題程度也不一樣。其實我們正常的人同樣可能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喜歡大吃一頓,緩解一下焦慮。也會有大喊大叫發泄一下的時候。只是目的和程度不一樣而已。這里所說「口欲期」是指嚴重缺失引發不能自我不能控制,非要不可強迫程度比較大的人群。
作者簡介:張丹
吉林延邊大學中醫學專科學歷,遼寧中醫大學中醫學本科學歷
大連總工會心理咨詢培訓講師;大連潤心坊心理咨詢中心教學總監
國家高級 健康 管理師技師、國家高級公共營養師技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國家中級沙盤治療師、WMECA國際認證催眠治療師、IHNMA國際認證NLP治療師
台灣四維人體發展協會認證薩提亞家庭治療師
自體心理學臨床培訓網路地面連續三年培訓督導
國際肌動學健腦操160學時, 國際肌動學觸康健128學時
從出生到一歲半為口欲期
一歲半到三歲的肛欲期
三到六歲的性蕾期
六歲的青春期潛伏期
最後一個就是青春期
這個現象的出現也和 社會 大環境相關,畢竟實行了這么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父母的全部身心都搭在孩子身上,最多的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圍繞著一個孩子轉,確實是捧在手心怕摔了,放在嘴裡怕化了的架勢。
前兩天還有個新聞,講的是一個男孩子,父母離婚,奶奶帶大,因為奶奶覺得委屈了大孫子,啥事對孫子都百依百順。
父母因為離婚也覺得有歉疚心理,對孩子提供最多的經濟支持。男孩子出國敗光了200萬,卻連畢業都沒畢業就回國了,在國內上大學也被退學,現在整天在家打 游戲 ,奶奶端著飯碗給他喂飯......
這種愛,真的是愛嗎?
這是一個相對極端的例子,但是現實生活中也是有很多隱藏的巨嬰的。
沒主見,什麼都要依靠老媽,什麼事都要回家問媽媽。
這樣養大的孩子,還真就是青春期的「口欲期」了,不願意獨自走上 社會 。
以後,咋辦 ?
其實不僅處於青春期的人,會有口欲期,有很多中年人的心理也依然停留在口欲期。
有很多中年男人抽煙、酗酒,其實是內心缺乏愛的表現,想嘴裡不閑著,渴望內心那份愛。
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一些人占火就著,辱罵別人的人?其實這樣的人,在心理上也停留在口欲期了。
口欲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和需求,武志紅老師很火,他有一本書叫《巨嬰國》,有很多的成年人,甚至是中老年人,在心理上依然是巨嬰。
心靈幼稚,但身體很強大,別人不許說他不對,家裡人必須都得順著他,他才高興。
他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他覺得別人為他做的事情,別人就得感到開心,對他感激。
人的真正成熟反應在心理上,但是很多人內心根本不想長大,在青春期就停留在了口欲期,一直到現在,依然是。
想想很可悲呀,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因為他們讓自己感到滿足,但是他們讓周圍的人受害了。
我們想一想,我們周圍有多少人從來沒有聽說過心理學,甚至認為去做心理咨詢的人是精神病,心裡有病才會去做心理咨詢,這多麼可怕。
已經是21世紀了,但很多人的頭腦還停留在遠古時期,那麼心靈又怎麼能夠成長呢?
但是幸好這些人的下一代,已經成熟成長了,一代終歸是要比一代強,少年強則國強,國家才有希望。
我也只是希望中老年人們,要去多多了解一下心理學,心理學本質上就是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的過程。
也許當你深入了解和改變你自己以後,你的生活會帶來本質上的改變,你也許能獲得重生的感受。
口欲期的含義提問者已經解釋清楚,這里就不贅述。
青春期的口欲期我們可以理解為成人的口欲期。
成年人有口欲期的表現,都是孩童時代遺留下來的結果,是由於得不到足夠的愛的表現。
口欲期的孩子依賴父母,服從權威,不敢反抗也不會有怨言,前提是能保證他們慾望的滿足,即「吃」。
這樣的人管束起來是容易,只要控制生存資源就可以。
由這樣的人組成的 社會 不會有什麼真正的合作,因為合作意味著生存資源的共享。
所以青春期會有口欲期,我們稱之為口欲期人格。
口欲期人格表現為沒有安全感,缺乏愛,所以也很難愛別人。
只會索取,難有付出。
如果有了口欲期人格,需要進行改變!
第一就是吃。
難道要把吃戒掉嗎?餓死嗎。不是的,這里的吃廣義的,我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很多女生喜歡在冰箱里囤積各種各樣的食物,在大街上看到覺得好吃的或者沒吃過的,都要買回來存著,其實根本吃不了那麼多。可是她們卻並不管能不能吃那麼多,而是她們只要擁有就感到滿足!
再舉個例子,有些人喜歡吃各種怪的東西,美其名曰獵奇,比如吃蛇,吃穿山甲,這些東西並不在當代人的食譜上,我們不吃這些也能存活。通過吃這些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戒口欲期人格先戒吃,戒我們總吃不飽的心,而不是胃!
第二,就是獨立。
有口欲期人格的人會說我很獨立啦,經濟獨立,不需要靠別人啦。這里的獨立是說我們的行為和思考能力獨立!
舉個例子,比如午夜裡我們要通過一條看起來又臟又暗的胡同回家,大多數人心理上是抵觸和排斥的,少數人是完成不了的,而那條胡同只是看起來臟一點暗一點,並無其他。這是心理上的不自信和行為上的依賴性,就像孩童時代沒有父母在旁邊不敢嘗試一些沒有嘗試過得事情!
再舉個例子,有些經濟獨立單身人士,受不了一個人在家的寂寞,總喜歡邀上三五成群的朋友推杯換盞到深夜入睡,受不了一個人睡覺,受不了一個人吃飯,受不了一個人遠游!都是口欲期人格的表現!
真正的獨立包括心理獨立和行為獨立,我們通過各種獨立來緩解我們的口欲期人格到最後改變口欲期人格!希望能給到你幫助!
口欲期指的是嬰兒時期本能的對依賴母親或者其他養育人百分之百的依賴,用口來 探索 世界,滿足自己需求,只要父母耐心引導即可順利度過,把這種觀點應用到青春期里,就成了"啃老"或者"媽寶",這類人群就像沒斷奶的嬰兒,確切點說是大型巨嬰,純依附父母滿足自己生活需要。
有諸多報道,一些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無條件的去要求父母滿足的,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口欲期表現。 有的甚至可以為了一部手機、化妝品、名牌衣服寶寶,以死相逼、街頭撒潑等以要求自己省吃儉用的父母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對於這類的孩子,父母一旦滿足了,後續就變本加厲的索取更多。
我高中的時候,班裡有個男生,我們一直就覺得他家庭條件特別好,因為我們是屬於農村的高中,學生大多是附近村莊的孩子,那時候是06年左右,生活大多還是不富裕的,像李寧、特步、森馬這類衣服,對於當時的我們還說就屬於名牌奢侈品,我記得當時我們衣服都是鎮上小店買的大多二三十一件的。那個男生衣服多是上述的我們眼中的名牌,而且花錢大手大腳,經常請我們同學吃飯。
直到有一次,他和班裡的另一個男生鬧矛盾,竟然從座位里抽出了一把刀還把人家手砍傷了(從指頭交界處砍了下去,指頭都快掉了),同學們都快嚇死了。後來還是老師報了警,而且需要她家人出高昂的醫療費,那是第一次見了他的父母,兩位頭發幾近花白的老人,我也看不出來年齡,至少也有五六十了,身上穿著的衣服已洗的看不出來本來的顏色,上面還都是泥,她媽哭著跟老師講,他們正在地里干農活,一聽說就趕緊來了,是他們沒管好自己的孩子,因為是老來得子,平時寵得很,要啥給啥,稍不如意,孩子就跟他們拍桌子。雖非親眼所見,真的難以置信。那學期也沒見他來上學,後來分了班也沒了聯系,不知道怎麼做了。如果不改正的話,現在估計還也在活著啃老的生活。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還是需要擔負更大的教養的責任,不能隨意去滿足無理的要求,就像最近很火的<都挺好>,明成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么?即使工作結婚上班,依然改變不了啃老,因為太容易得到了,這類人又怎麼能在以後的生活中獨立長大呢?父母遲早有一天要先我們而去,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滿足孩子。對於孩子來講,我們無法選擇父母,父母總是把最好的給我們,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在有能力的時候去力所能及的回報,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更何況人呢?更是要學會感恩啊。
青春期有口欲期嗎?口欲期是什麼呢,通過嘴來滿足身體的滿足感。一般一歲半前的孩子是處在口欲期,表現是用嘴去 探索 世界,用嘴來滿足自己。過了口欲期,也就意味著孩子逐漸開始有了自我意識。
很多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會有這樣一個感覺:我已經長大了,我不需要父母或其他人對我指手畫腳,所以此時孩子的身上充滿了很多的反叛精神和力量。「我的青春我做主」,是青春期孩子的口號。很多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覺得這時候的孩子是說不得、講不得。可是孩子因為經歷有限,很多想法沒有經過 社會 檢驗,所以在有經驗的成人看來會比較幼稚不可取,當孩子遇見了挫折時,又會陷入迷茫中。「誰的青春不迷茫」。所以他們會用口來表達自己壓抑的情緒,比如大聲唱歌、跟同齡人說臟話、吸煙等,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
很高興讓大家分享我的觀點。
口語期指嬰兒時期處於一種完全不自立的狀態。依賴母親或者其他養育的生活,基本沒有行動能力。口是嬰幼兒生活中的中心和興趣的中心,吃奶用口飢餓或者不舒服的時候用口,呼叫憤怒的時候用口咬母親的乳頭抓東西都往嘴裡塞,這是他唯一的認識手段。
這個現象的出現也和 社會 大環境有關,畢竟實現了這么多年的獨生子女中的父母的全部時間都會搭在孩子身上,最多的是父母外頭父母都會圍繞著一個孩子轉,確實是捧在手心怕摔了,放在嘴裡怕化了。
沒主見,什麼事都要依靠老媽,什麼事都要回家問媽媽,這樣長大的孩子還真是青春期的口欲期不願意獨自走上 社會 。
其他都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大家都有簡單的評論支持。
很高興向大家分享我的觀點。
題主所說的口語期大概是指目前所說的巨嬰現象
這個現象的出現也和 社會 大環境相關,畢竟實行了這么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父母的全部星星都搭在了孩子身上,最多的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圍繞著一個孩子轉,確實是捧在手上怕摔了,放在嘴裡怕化了的架勢。
前兩天有個新聞講的是一個男孩子父母離婚,奶奶帶大,因為奶奶覺得委屈了大孫子,啥事都對,孫子百依百順。
父母因為離婚也覺得有愧疚心理,對孩子提供最多的經濟支持,男孩子出國,敗光了200萬, 畢業證都沒拿就回國了,在國內大學也為全隊現在在家整天打 游戲 ,奶奶端著飯碗給他喂飯。
這是一個相對極端的例子,但是現實生活中還是隱藏許多巨嬰的。
沒主見,什麼事都要依靠老媽,什麼事都要回家問媽
這樣養大的孩子還真就是青春期的口欲期了。不願意獨自走上 社會 。
青春期有口欲期嗎?口欲期是什麼呢,通過嘴來滿足身體的滿足感。一般一歲半前的孩子是處在口欲期,表現是用嘴去 探索 世界,用嘴來滿足自己。過了口欲期,也就意味著孩子逐漸開始有了自我意識。
很多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會有這樣一個感覺:我已經長大了,我不需要父母或其他人對我指手畫腳,所以此時孩子的身上充滿了很多的反叛精神和力量。「我的青春我做主」,是青春期孩子的口號。很多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覺得這時候的孩子是說不得、講不得。可是孩子因為經歷有限,很多想法沒有經過 社會 檢驗,所以在有經驗的成人看來會比較幼稚不可取,當孩子遇見了挫折時,又會陷入迷茫中。「誰的青春不迷茫」。所以他們會用口來表達自己壓抑的情緒,比如大聲唱歌、跟同齡人說臟話、吸煙等,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
在孩子出生後到一歲半前,父母應滿足孩子口欲期的表現,比如孩子喜歡吃手,吃一切他們沒吃過的東西,只要是安全的,都可以讓他嘗嘗,而不是呵斥組織。嬰幼兒期間的滿足感可以影響孩子的成長,你給孩子的滿足感和安全感越充足,孩子的成長也就越順利,也會越獨立,到青春期,口欲期對他的影響也會越小。
㈥ 口欲期如何正確引導
口欲期如何正確引導如下:
一般來說,口欲期在1-1.5歲就會結束。但過多干預、錯誤阻止反而會讓口欲期延長,出現咬人、啃手指等狀況。因此,正確對待和引導,是口欲期至關重要的。
吃手是天性,沒必要過度阻止,但要時刻保持寶寶手部清潔,防止細菌吞入口中。可以用純凈水浸濕棉柔巾來擦拭,但不要用消毒產品(可能引起濕疹和過敏),家長也盡量不要去摸寶寶小手,避免將細菌帶給寶寶。
給寶寶洗手、擦手的時候,記得打開手掌和指縫檢查一下,是否有棉絮、頭發等異物,以防誤吞。
寶寶指甲長得很快,需要勤剪指甲,防止在吃手時抓傷口腔和面部。但不要因此把小手包裹起來,畢竟手也是寶寶探索周圍的重要工具。
當然,吃手不是萬全之策,可以使用安撫奶嘴和牙咬膠去代替小手。牙咬膠選擇方便抓握、有顆粒凸起的設計,在出牙期緩解牙齦不適。
另外,安撫奶嘴和牙咬膠也需要做好清潔、消毒工作。
口欲期的寶寶不僅愛吃手,身邊一切東西都可以放進嘴巴里、或者伸出舌頭去舔。因此寶寶的床品、口水巾、枕巾要頻繁更換、清潔,家長平時抱娃的衣服也要如此對待。
因為這些物品寶寶需要放進嘴巴里,需要用嬰兒專用洗衣液清洗,同時避免殘留。
㈦ 【022 弗洛伊德怎麼看:口欲期】
【022 弗洛伊德怎麼看:口欲期】
本期開始,主要聊聊弗洛伊德對人格發展不同階段的劃分,和聊聊弗洛伊德對「口欲期」的看法。
弗洛伊德的理論,被稱為「泛性論」,他認為,人天然有性本能,而且性本能是生物性能量,會隨著年齡不同,生理和物質基礎上的變化,有不同的快感中心,根據人快感中心的變遷,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
1、口欲期(oral stage),時間是0-1歲,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
2、肛欲期(anal stage),1-3歲,快感中心集中在肛門部位;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歲,也被稱作俄狄浦斯期,這種翻譯來自於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的故事。
4、潛伏期(latent stage),6-12歲,進入潛伏期,而更重視和同性交往;
5、生殖期(genital stage),12-20歲,也即青春期,一個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趨向成熟,最終做好了生殖的准備。
弗洛伊德的人格,是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從性的角度來解釋人格發展理論,並且有相當的解釋力。
並且,弗洛伊德的重點在前三個階段,弗洛伊德認為,一個成年人的人格發展程度和各種復雜心理,可以在6歲之前找到對應。
你可以想到,人的天性天然是追求快樂迴避痛苦的,會自然的去做那些給自己帶來快感、讓自己愉快、滿意的事兒,這是一種自然的本能,因為讓我們舒服愉悅的,必然在某方面對我們有益,而給人帶來痛苦的,至少有可見、不可見的直觀傷害,保全自己並讓自己發展向好,這是一個多麼自然又重要的天性。
你可以試想,如果真有人在進化的道路上出錯了,這人天生追求痛苦,他這一生能活多久?假定有人天然追求痛苦和不自在,比如,發現沖高處摔下來,疼,因為他追求痛苦,就真的不斷找更高的樓往下跳……你可以想像,如果有生命真的天性追求損己不利人,必然無法存活。
而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在人人格發展的不同階段,人有不同的快感中心,自然會有不同年齡階段的行為趨向。
但,有些人隨著年歲的增長,性心理的發展卻沒跟上年歲的發展,這時候人就會出現一系列奇怪的問題。
舉個例子,比如說有幾十歲的成年人,缺偏偏有這個怪毛病,這人是個「吃貨」,嘴上似乎總停不下來,看到啥新鮮玩意兒的第一反應都是:「這能吃么」。並且啊,明明這人已經吃過正餐,而且吃的比較飽,但若是有閑暇,還是會時不時往自己嘴裡塞零食。像這種情況,明顯不是這人的胃有需求,更不是身體需要營養,只是單純的嘴饞,口欲。
這里,提到兩個經典的心理學現象:固著和退行
怎麼理解?
1、固著,指的是如果一個人在人格發展的某個階段得到的滿足太少或者太多,最後這人因為需求未得到滿足,或者是被過渡滿足而貪求更多,這人的性心理就固著在這個階段了,哪怕這人的年齡明顯老大,但由於ta的性心理仍固著在那個曾經需求沒被滿足/被過渡滿足的階段,這人仍持續地尋求這個階段的滿足方式。
a、當人曾經歷過匱乏,對某種事物產生了深深的渴求,後來有了機會,會想要補償當年沒被滿足的渴望,但也有可能再怎麼嘗試似乎也無法滿足自己對某方面的渴求,而這人卻不斷為了滿足自己曾經沒被滿足的需求,拚命折騰,尋求滿足,有時候就表現為心理問題。
b、而當人需求被過度滿足,也有這樣的可能性,你被「伺候的太好」,你的需求得到了長久超額的滿足,你在「那個地方」感覺「太舒服」了,不願意挪動,恨不得讓自己一直保持在那個需求被過度滿足時讓你感覺「好」的狀態。
如果要打個比方,你可以想像,有陣子你業績特漂亮,你的老闆給你開了一份30天的帶薪假期,而且這個階段你大部分開銷都可以報銷,且公司不會因工作來打擾你的休假。然後你痛痛快快地玩兒了一個月,問題是……這一個月你過得太愉快了,明明今天你該上班,鬧鍾響起,你還在賴床……彷彿沉迷過去的滿足不願起來,甚至會有這樣的念頭————偶爾遲到一次,不算個啥嘛。
當然,大多數人還是可以剋制自己,選擇繼續起來,上班,但若是過度貪戀一去不回的「美好感覺」,並換著花樣去挽留那份感覺,這在現實社會中也會表現為一些心理問題。
2、退行,這指的是一個人在高級階段受到了挫敗,就會退行到低級階段尋求滿足。
舉個例子,有沒聽說過某些年輕男女,失戀了,大受打擊,然後暴飲暴食好長一陣子的?傷「心」了,於是選擇了先滿足自己的「胃」。
最後,對「口欲期」,可做如下總結:
1、嬰兒要用嘴吃東西,這是嬰兒的頭號需求。如果嬰兒期,一個人常被餓著,那這個人長大後就容易成為一個嚴重的吃貨。
2、嬰兒需要用嘴感知世界,他們對任何東西感興趣,都會往嘴裡塞,這未必是要吞進去,而是要用嘴感知。3.
3、這一階段的意象,就是嬰兒的嘴與媽媽的乳房,這一對意象所構成的畫面,有著無限的含義。
弗洛伊德之後的客體關繫心理學,也是精神分析理論的第二階段,特別重視嬰兒與媽媽乳房的關系,認為這是嬰兒和外部世界的原初關系,這會成為嬰兒與整個世界關系的一種基石,一種隱喻。
所謂客體關繫心理學集中研究三歲前的母子關系對一個人的影響,其中的「客體」指的是早期的重要他人,特別是撫養者,與孩子建立的關系,會內化到孩子的內心深處,成為一個人的人格結構。現在的心理學界,客體關繫心理學是精神分析的主流。
如果我們回到嬰兒與媽媽乳房的關系,從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我覺得可以這樣來理解,嬰兒的一切人性,都會展現在這一關系之中。
所以,需要有意識地,讓小嬰兒和媽媽的乳房建立一個良好關系,這樣嬰兒就會感知,世界一開始就是歡迎他的,一開始就是友好的。
若是嬰兒從一開始並沒和媽媽的乳房建立良好關系,嬰兒會有這樣的感知,世界從一開始就是不友好,不歡迎他的,而嬰兒帶著這樣的感知去認識我們世界和成長,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
小結:
1、弗洛易得認為,人天生有性本能,且追求愉悅逃避痛苦,而快感中心的不同,會導致一個人的人格發展,或者說叫性心理發展,有五個階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器。
2、在口欲期階段,是一歲前,這期間嬰兒的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吃東西和用嘴感知事物,都會給嬰兒帶來快感。
3、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中,有兩個心理現象——固著和退行。
a、固著,指的是,人某一階段得到過度滿足或嚴重匱乏,容易導致一個人的心理固著在這一階段。
b、退行,是指當一個人在高級階段發展受挫後,會退行到低級階段,為的是尋求低級階段曾經獲得的滿足。因為已經滿足過的需求較容易有辦法實現,這樣,人仍然能獲得一份現在得不到的「滿足感」。
4、作為最早期的心理發展階段,口欲的固著和退行,是很容易發生的。
(閱讀 得到——武志紅心理課 有感)
㈧ 口欲期與肛欲期有什麼區別
前者是指嬰兒時期,嬰兒從口獲得食物,把能夠觸摸到的東西都往嘴裡塞,後者則是一兩歲的兒童通過憋尿或者憋大便獲得某種快感,以及通過排便獲得的某種快感,大概是這樣吧,如有不正確,歡迎指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心理發展的五個重要階段中的前兩個。五個階段分別為,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潛伏期(也可以成為過渡期),生殖器器。其中,口欲期一般為新出生嬰兒到一歲多階段;肛欲期一般是一歲多到三歲的階段。現在該理論也被很多育嬰專家運應到看待嬰幼兒身體發育上。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弗洛伊德認為在心理學的精神分析理論中認為,性本能是心理發展的動力,而性心理發展又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口欲期(0-1歲),此時的快了來自於口唇和手,也就是咬東西吃東西。第二階段是肛欲期(1-3歲),此時嬰兒的快樂來自於忍受和排糞便,肌肉緊張的控制能力。三四五分別是生殖器期(3-5歲),潛伏期(5-12歲),生殖期(12歲以後),也都有分別的快樂來源。對於孩子這是成長和成熟的過程,千萬不能過度壓抑和限制其活動,否則會對以後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和障礙!
一進一出 區別很大 肚子餓了吃東西特別香嘴巴吧嗒吧嗒過癮, 憋著大便時候跑著找廁所褲子脫下瞬間下蹲噗嚕嚕一氣呵成舒暢[呲牙]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他把人的性心理劃為5個階段:口欲期(空腔期)、肛欲期(肛門期)、性蕾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
他的觀點是,0-18個月的小孩,專注從嘴巴得到快感,拿到什麼就咬什麼。
到了2-3歲,就到了肛欲期,他認為排泄成了嬰兒的快感來源,所以很多孩子會憋大小便。
然後他說,到了性蕾期,孩子就喜歡去玩自己的生殖器官,從中得到快樂。
每個時期都應該讓孩子 健康 成長,不應該加以過分管束,否則會在成年後或者發育過程中引發一系列有關的生理或心理問題。
1 肛欲期的三個階段:
口欲期
吸允需求就是口腔期(也稱口欲期)的重要表現,寶寶愛叼奶頭、愛吃手、愛啃東西、碰到小嘴巴的東西下意識就來咬等等就是這種原始欲力的一種表現。 所以經常說1歲前吃手都是正常的需要滿足的,愛叼著奶頭也是正常的,並不代表沒吃飽(吃沒吃飽看尿量!!!24小時6-8片尿片),1歲之後這種表現會慢慢變淡,寶寶大了,有其他的需要要滿足了。
2 肛欲期的三個階段:
肛欲期
一般來說,肛欲期主要是指孩子1-3歲這一階段,動欲區在肛門部位。這段時間內,肛門和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和放鬆都可以給孩子帶來性的體驗,所以,有些孩子能從憋尿中獲得快感,有些孩子能從憋大便中獲得快感。當然,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有明顯的表現。 孩子的肛欲期一般經歷兩個月左右就會結束,這兩個月中,如果成年人對孩子大小便的訓練太嚴厲,孩子就會感覺緊張,心理壓力大,會擾亂孩子控制大小便的自然節律,孩子將大小便解在褲子里的次數就越多,肛欲期拖延的時間也就越長。有的孩子幾個月甚至半年多都不結束肛欲期,孩子的性發展就出現了停滯狀態。
3 肛欲期的三個階段:
俄狄浦斯期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此時幼兒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質上已算是「手淫」的開始。幼兒在此時期已能辨識男女性別,並以父母中之異性者為「性愛」的對象。於是出現了男童以父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母親的現象,這現象稱為戀母情結,同理女童以母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戀父親的對象,則稱為戀父情結。
4 肛欲期為孩子帶來的性發展
孩子在一歲半至三歲會經歷肛欲期發展階段,肛欲期是孩子成長中經歷的重要階段,這既是孩子排便控制系統的重要階段,也是孩子性發展的重要階段。 在肛欲期階段,孩子憋尿、憋大便之後的突然釋放,這個過程孩子會體驗到全身心的欣快感,伴隨著孩子的欣快感,孩子會出現面紅、出汗、全身緊張裝、顫抖、表情痛苦狀等,這是孩子獲得性體驗高潮的表現。這樣的欣快感是性感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肛欲期只是一個統稱,這個時期的肛門括約肌和尿道括約肌都在發展完善中。肛欲期既發展了孩子肛門和尿道括約肌的收縮釋放機能,同時也發展了性感覺機能,大部分孩子在同一個過程中完成了這兩項發展。 而一部分孩子會經歷兩個階段來完成這兩項機能。比如,孩子會在兩歲左右出現憋大小便,如果這個階段性的性感覺體驗不充分,當這個階段結束後,孩子在3歲左右又會出現憋大便、夾腿,同時伴隨性體驗的表現,進行肛欲期性感覺的體驗。
5 小貼士
1、肛欲期一般經歷兩個月左右就會結束,只有極少數孩子會經歷半年左右,部分孩子憋大便或者尿褲子的階段更長一些,他們在度過肛欲期的時候更困難,父母要放鬆心態陪伴,並堅信孩子總有一天會度過這個階段。
2、在肛欲期階段,孩子並不一定會將每一次大小便都解在褲子里,有的孩子次數多一點,有的孩子僅僅1-2次就結束了,每個孩子的表現會不一樣;
3、另外,每個孩子不是所有的狀況都會出現,一些孩子出現憋尿,一些孩子可能出現小便頻繁,一些孩子可能出現將大小便解在客廳地板上進行研究,有些孩子可能同時出現幾種表現。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聽到「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等名詞,這些名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除了上述的三個常見名詞,還有「潛伏期」、「生殖期」,這五個名詞即是代表了人體發育過程中的五個階段。今天一起來認識一下。
什麼是口欲期?
其實,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尤其是1歲左右的嬰幼兒時期,這時候大腦發育尚未成熟,我們對於嬰幼兒時期也不存在什麼記憶,在生活上,也是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基本上得需要別人的全程照顧才能生存下來。
而如果你有細心觀察1歲嬰兒就會發現,嬰幼兒除了是不是踢踢腿,擺擺手,能像外界傳遞信號的,只有通過口腔來傳遞信息。比如,當餓了的時候,就會哭,當尿尿了或者太冷太熱,身體覺得不舒服的時候,也會哭。
對於外界新奇的事物,也可以拿來用嘴巴咬,包括自己的小手也喜歡用嘴舔。以及最重要的,這時候維持身體 健康 發育的來源,就是用嘴去吸奶,所以這一時期口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嬰幼兒的「口欲期」。如果嬰幼兒在這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慾望和愛,在長大以後對於愛別人的能力會有所影響。
什麼是肛欲期、性蕾期?
在1歲半之後,隨著嬰幼兒長大,逐漸能自己控制大小便了,這時候臀部括約肌的逐漸發育成熟,嬰幼兒可以在排便的時候感覺到強烈的肌肉收縮,在排便時還能感受到肛門處黏膜產生的刺激感。這對於嬰幼兒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愉悅的體驗。所以這個時期也稱之為「肛欲期」。
當寶寶到了三歲左右,這時候性心理以及逐漸開始發展,寶寶會存在一定的性意識,很多家長也會開始保護寶寶的第二性徵,女孩子開始穿短裙,扎辮子,男孩子是則是選擇短頭發,在服裝方面上也有所區別,這個時期也叫做「性蕾期」。
換句話說,在我們身體第二性徵發育成熟前,甚至在我們可以獨立思考之前,我們的身體已經對於「性」這件事有一定的認知。所以,這也說明了我們應該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性。
如果現在還有人有喜歡舔手、咬手指的習慣,很有可能是從小在「口欲期」時就留下的習慣,因為咬東西會讓我們有親切感和安全感,這可能也是許多熱戀中的情侶喜歡接吻的原因。
1.年齡:口欲期一般發生在出生到幼兒1歲左右,肛欲期發生在幼兒1~3歲時,肛欲期在口欲期之後發生。
2.表現:口欲期幼兒會經常做出吸吮(吮吸乳汁、手指)、吞咽、咀嚼、口唇發聲、口唇 游戲 (如吹泡泡)等經口的活動。肛欲期幼兒會出現隨意大小便、憋尿、憋大便,然後從解除大小便中獲得快感,有時憋不住會尿褲子或拉褲子,有的孩子排便後還會研究自己的大小便。
3.原因:口欲期幼兒一般處於生活不能自我控制的狀態,必須依靠別人的照顧才能活下去,這時候與外界的連接就是口腔,會通過口腔吸吮滿足其生理及心理的需求。肛欲期幼兒因大便對肛門周圍的刺激,會讓幼兒難受,而大便的排出能給幼兒帶來快感。
4.影響:口欲期對嬰兒過度滿足進食的需求或過度呵護會形成口欲期-依賴型人格;如果口欲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會形成口欲期-攻擊型人格。容易對他人的產生懷疑和不信任,甚至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容易對建立親密關系產生恐懼。肛欲期過度斥責會導致肛欲期延長,導致幼兒性發展停滯,在成年後可能會形成「肛門期人格」,表現為強迫、吝嗇、潔癖等。
口欲期和肛欲期是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發展理論的兩個性發展時期,口欲期是0-1歲,快感部位是口,這個時候嬰兒用口去感知世界,這個階段的嬰兒我們會發現不管是不是能吃的,嬰兒都會把東西往嘴裡放。肛欲期是1-3歲的時期,快感部位集中在肛門部位,這相當於嬰兒有了第一個自己的創造物,並且可以控制它。
這是弗洛伊德的學說,是嬰兒成長所經歷的兩個階段。
個人認為這只是一種學習,無法得到確切的印證。
所以,還是作為學說吧!
好冷門的問題,這兩個階段都是嬰兒期間才會有的反應,但是嬰兒階段因為缺乏表達能力,是否真的有這樣的慾望定義是很難確定的。畢竟人類給某事某物下定義分階段都是很主觀的行為,至少也是基於目前認知的,而目前認知不一定就對,科學很大程度上都不全面,因為科學還只是剛剛開始,不知道的不一定就不存在、現在認為是定理將來也未必。
弗洛伊德人生理論就五個階段,口欲期,也就是靠嘴巴滿足慾望,肛欲期就是靠排泄滿足慾望,性蕾期,基本就是玩生殖器滿足慾望,成熟期,就是各種幻想滿足慾望,生殖期就是你懂的,靠性滿足慾望。但這個理論的原理是人都是靠慾望來生存和引導生存的,這一理論到底對不對不好說?沒有慾望人就不能生存了嗎?一個野人單獨生存幾十年,沒有任何其他慾望可滿足,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它也是活著的,所以科學才剛開始,還早著呢。
㈨ 成年人的口欲期,一般在多少歲會出現
我們不得不飲食、睡眠、游惰、戀愛,也就是說,我們不得不接觸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過我們必須不屈服於這些事物……
換而言之,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要面對這個世界,為了生存下去,必須不屈服於阻擋我們生存的障礙物。
先來看看“口欲期”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口欲期,是人心理發展的一個階段,也被稱為是形成自我意識的時期。
而人形成自我意識的時期,往往是在嬰兒時期,因為嬰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分不清楚什麼是屬於自己的,什麼是屬於母親的,這個世界的一切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最陌生的。
他們通過眼睛和耳朵傳輸的信息來探索這個世界,認識這個世界,這就是人最初了解世界的方式,也可以稱為是嬰兒的口欲期。
當成年人對某一樣東西痴迷過度,他們就會被自身所臆想出來的幻象所填滿,其迷戀的程度就好像嬰兒的口欲期一樣,非常的痴迷,長此以往,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久而久之,他們則會與社會脫節,漸漸地適應不了社會的節奏,成為淘汰品。
我想說:現實就是現實,不管現實壓力有多大,不管生存難度有多大,我們都不逃避現實的痛苦,不沉迷虛假的美好,不過分執著於過時的觀念和習慣,敢於面對現實,從而獲得新生。
忠於現實,保持內心平衡。
—END—
㈩ 如何應對成年人的口欲期
我是湖南的,那時在老家,周圍的人都喜歡嚼檳榔,好像都成社交禮儀了,朋友見面,先拿出一包檳榔來,你一片,我一片,見者有份,接著開嚼,嚼得個臉紅心跳手心出汗,嚼得個暈頭轉向東倒西歪,嚼來嚼去朋友就嚼成哥們了。嚼得幾回嚼上癮了,真的是停不下來,不嚼不舒服,渾身不得勁。
等到哪天嘴角爛掉指甲那麼大一塊,嘴巴里也脫掉蠶豆那麼大一坨皮,舌頭打卷都有點疼,連吃飯時喉嚨都覺得好像被魚刺卡住一樣,這才想起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嚼了。實在想嚼了也沒辦法,就嚼口香糖頂一下轉移注意力。也不錯啊,幾天後嘴巴不痛了檳榔不嚼也無所謂了。
口欲其實是自己對喜歡吃的東西的成癮反應,只想吃,嘴裡不嚼點東西,就會覺得若有所失,渾身不自在。辦法也有,就是轉移注意力,拿口香糖頂一下,實在不行,哪就只好順其自然,吃多了吃得嘴巴痛了,吃得不敢吃了,也就不再想吃了。
先來解釋一下,啥叫「口欲期」,弗洛伊德提出的人從出生到性成熟的幾個心理發展的階段:口欲期(一歲之前)、肛欲期(一到二歲)、生殖器期(二到四歲)。
所說的口欲期,是說一歲前的嬰兒對於外界新奇的事物,可以拿來用嘴巴咬,包括自己的小手也喜歡用嘴舔。以及最重要的,這時候維持身體 健康 發育的來源,就是用嘴去吸奶,所以這一時期口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嬰幼兒的「口欲期」。如果嬰幼兒在這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慾望和愛,在長大以後對於愛別人的能力會有所影響。
成人若仍然有口欲期的問題,比如喜歡舔手、咬手指,很有可能是從小在「口欲期」時就留下的習慣,因為咬東西會讓我們有親切感和安全感。有人愛喝奶茶、吸煙等,也是「口欲期」問題,如果不影響生活可不作出調整,如果影響了 健康 或生活可試著想像自己在嬰兒狀態時需要被滿足的情景,並選擇合適的產品( 健康 而有滿足感的產品)以不壓抑的方式滿足自己,這樣有助於緩解口欲的需要。如果仍沒有達到要求,比如想徹底戒煙,可選擇專業的心理咨詢幫助自己。
口欲期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從出生到性成熟的幾個心理發展的階段:口欲期(一歲之前)、肛欲期(一到二歲)、生殖器期(二到四歲)。題主所說的口欲期,應該是口欲期的延伸擴展,應該是泛指成人通過口部感受來達到一定的快感,或者滿足一定需求的方式。
成年人的口欲期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就是吸煙,嘴裡不叼一支煙,就感覺手足無措;
另外有上面其他答主說的嚼擯榔也屬於口欲期表現,不嚼就感覺不自在;
另外,部分人在性行為中的口交也是口欲的表現之一,這種方式不僅僅是為了其中的一方,實施口交的本人也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一定快感。
這些行為之所以引起人的注意,主要是其有一定的成癮性,嚴重的會影響身體 健康 。
那應該怎麼應對成年人的口欲期呢?我們首先要正視人的這種需求,這不是洪水猛獸,屬於人的正常表現。但是如果有一些影響到人的身體 健康 的話,比如吸煙、嚼擯榔等行為有害 健康 ,甚至有致癌風險,我們就需要主動戒除了。
朋友你好。這里是心理咨詢師老友手札,很高興回答朋友你的問題。
口欲期的概念是心理學的先驅佛洛依德提出的,在口欲期之後還有肛欲期與生殖期。在佛洛依德的著作里將其描繪為:
1、嬰兒通過口腔認識、了解世界;
2、藉助口腔滿足性慾;
3、無論口欲期是否得到滿足,其結果都將影響我們的一生。
為了不陷入著作中的理論,導致出現自圓其說的狀況,那麼接下來就從這幾點里進行一定程度的拆解來回答朋友你的問題。
剛出生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雖然具備了一定的雛形,但仍舊在不斷自我完善。由此,我們的身體並不具備支撐我們接觸、認識、觸碰、了解這個世界的基礎。
也就是,我們暫時不能自由的奔跑、不能隨意的觸摸、不能擺脫襁褓的束縛。
故而在這個階段,我們能夠起到作用的感受器官,更多的集中在鼻子、眼睛、耳朵與口腔。
但鼻子、眼睛、耳朵收集到的只是一些信息,並不能提供切實的感受,所以唯一能藉助的、提供詳細接觸信息的就是口腔。
那麼,也就是為什麼在口欲期,我們會張嘴去吃任何從我們眼前經過的東西、時常把父母的衣角含在嘴裡、需要塞上奶嘴、通過哭喊表達內心的不滿。
慾望總是能夠驅使我們去做出一些行為,來滿足慾望。餓了我們會去找吃的、渴了我們會去找喝的、為了面子會打腫臉充胖子。
而在口欲期,驅使我們的基本慾望是什麼呢?
了解世界的基本樣子、了解周圍環境、獲得安全感、關注等,其實這些的背後都是統一的東西——生存本能。
我感覺不舒服,所以我通過哭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父母給我注意力了,我就能感受到被愛、感受到安全;我嘗到一些讓我不舒服的東西,我就主動的吐出去,以免危害生存;我需要食物,而食物又是通過口腔進入身體,這也是滿足的生存本能。
在慾望的驅使下,我們在口欲期做出種種行為,進而去滿足內心的慾望。如果慾望得到充分的滿足,我們就會比較有安全感、知道自己是被愛的、比較容易產生自信、比較容易面對挫折。
當然,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口欲期的充分滿足最重要的作用是為我們提供一個判斷基礎。
就好像,你家周圍開了一個新的火鍋店,你想去試試。試了之後,覺得真的太難吃了。隨後再思考去哪兒吃火鍋的時候,會自然排除這一家。
口欲期滿足誕生的基礎,也是為了讓我們有一個判斷基礎、一個判斷參考。
你也知道,在嬰兒的時候是缺乏主觀意識的,所以一切都是生存為先、必須依賴父母。假如一些基礎訴求沒能得到滿足的話,就可能使我們變得十分的不獨立。
成年人口欲期的行為大概有:
1、吸煙(應對焦慮);
2、檳榔(應對焦慮);
3、嚼舌根(刷存在感);
4、咬指甲、吃手指(應對焦慮);
5、喜歡咬人(確認被關注、被理解);
6、喜歡說大話(博取關注)等。
而這些行為的背後都有生存焦慮存在。那麼,再換個角度來說,小時候我們是因為無能而選擇依賴口腔滿足自身慾望,現在長大了依舊有這樣的表現,那麼大概率的說明,在現在我們的精神、 情感 還不夠獨立。
很多朋友也提到了成年人口欲期的背後有:缺乏責任感、害怕孤獨、自戀等,而這些也都是精神、 情感 不夠獨立的表現,也都是我們還沒有站在慾望之上,仍然被慾望深深的束縛著。
這里的意思並不是我們不再去滿足慾望,而是增加自身的理性,不再被慾望驅使,將人生掌握在自己手裡,去做判斷、去做選擇、去承擔責任、去同慾望和平相處。
為了改變合適的方向是:
1、藉助外界幫助,梳理一下自己究竟哪方面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以及自己是否正確應對,從而改善狀況;
2、增加閱讀、思考、反思與交流,進而重建自己的內心世界;
3、減少生活中的逃避,無論是對自己的逃避,還是對責任的逃避;
4、增加自我鼓勵、自我認可,以及在生活中的嘗試等。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問答只是問答,作為了解可以,不能作為參考,如果遇到實際問題,還是藉助專業幫助的好。
另外,不要輕視成年人的口欲表現,如果精神、 情感 過分不獨立的話,不僅拖累身邊人,也會讓自己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差。
感謝你的閱讀。祝好。
口欲期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從出生到性成熟的幾個心理發展的階段:口欲期(一歲之前)、肛欲期(一到二歲)、生殖器期(二到四歲)。題主所說的口欲期,應該是口欲期的延伸擴展,應該是泛指成人通過口部感受來達到一定的快感,或者滿足一定需求的方式。
成年人的口欲期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就是吸煙,嘴裡不叼一支煙,就感覺手足無措;
另外有上面其他答主說的嚼擯榔也屬於口欲期表現,不嚼就感覺不自在;
另外,部分人在性行為中的口交也是口欲的表現之一,這種方式不僅僅是為了其中的一方,實施口交的本人也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一定快感。
這些行為之所以引起人的注意,主要是其有一定的成癮性,嚴重的會影響身體 健康 。
那應該怎麼應對成年人的口欲期呢? 我們首先要正視人的這種需求,這不是洪水猛獸,屬於人的正常表現。 但是如果有一些影響到人的身體 健康 的話,比如吸煙、嚼擯榔等行為有害 健康 ,甚至有致癌風險,我們就需要主動戒除了。
我是宏姐說心理,我來解答這個問題,願以下內容,幫助你拔開迷霧,溫暖你的心。
即是人出生後,呈現與培養第一意識的」自我意識「,嬰兒通過口吃東西,來滿足飢渴需要,通過口來觸碰和認識這個世界,通過口咬來 探索 了解一切,滿足好奇、形成自我對客觀世界的主體意識。
而成年人出現口欲期,則意味著生理年齡在倒退,出現與年齡不相符的行為。
比如:緊張時愛咬指甲。我有位心理來訪者是企業高管,年薪百萬,但他有個習慣,就是在工作壓力特別大的時候,就控制不住的咬指甲,當他把所有指甲咬禿,甚至咬破時,才感覺焦慮在降低。
這源於,小時候母親是大戶人家出來的閨女,嫁到父親農民家庭後,總是嫌父親太臟,所以他出生後,母親就有潔癖,讓他不停的洗手洗澡,一定要洗干凈才可以,所以和母親的關系很差。
青春期為了對抗母親,常常把自己搞的非常臟,當母親很生氣時,他就很快樂,偶爾上課老師提問時,他會緊張咬指甲,成年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咬指甲的行為也越來越多,他也特別的煩惱,怕自己的行為嚇到女友,所以快四十歲了,也沒有結婚。
比如:貪食症。我有位心理來訪者,因為在國外留學不適應,就通過吃大量的食物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與抑鬱感,後來退學回國,這個問題一直還在。
成年人的口欲期分為,長期行為和急性行為。
1.咬指甲的例子就是長期心理情緒,沒有進行疏導,形成的習慣。
2.貪食症的例子就是急性事件,導致「心理退行」到口欲期,而突發的身心異常疾病。
1、比較自我,自戀,自私;
2、遇到焦慮壓抑的情緒,無法化解時,通過「口」的方式,來排解:咬指甲,貪食症,愛吃口香糖,愛咬檳榔,愛用嘴咬東西,愛說話(有人說演講特別棒的人,就處於口欲期);
3、比較孤獨,喜歡單干,不太合群;
4、缺乏責任心,做事不擔責任,愛抱怨指責推諉;
5、主我意識過強,共情與換位思考能力弱。
當你發現自己有口欲期行為時,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也無妨,當已經變成心理疾病,或是妨礙自己和他人生活時。
宏姐建議你:
1、學習心理學書或課程,找到問題的心理根源,進行自我疏導與療愈;
2、尋找與你匹配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問題心理根源的梳理與療愈;
3、嚴重的情緒與行為無法控制時,需要進行精神科的診斷,輔以葯物+心理疏導。
願你天黑有燈,下雨有傘,願你路上,有良人相伴。
我是宏姐,國家二級心理師,擅長分析並療愈各類心理,與家庭教育、 情感 問題、職場困惑等,願成為你心路上的良人。
敬請關注【宏姐說心理】,一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