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嚴務鄉柴庄村人口多少

嚴務鄉柴庄村人口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2-20 10:03:49

① 杏坪鎮嚴坪村到霍台有多少公里

3.9公里。

杏坪鎮,隸屬於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地處柞水縣東南部,東與柴庄鎮交界,南與鎮安縣大坪鎮為鄰,西與鳳凰鎮接壤,北與紅岩寺鎮相接。總面積254.09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杏坪鎮下轄2個社區、12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末,杏坪鎮戶籍人口24888人。2011年,杏坪鎮財政總收入達4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513元。

自然資源
杏坪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鎳、鉬、銅、重晶石等,特點是儲量大、品位高。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有豬苓、黃姜、丹參、五味子、天麻、板藍根、柴胡、二花、桔梗等名貴中葯材1000餘種。農業耕地面積1051畝。

自然災害
杏坪鎮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洪澇,同時伴有滑坡等地質災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杏坪鎮轄區總人口1897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156人,城鎮化率為11.4%。另有流動人口1274人。

總人口中,男性10270人,佔54.1%;女性8704人,佔45.9%;14歲以下3014人,佔15.89%;15—64歲13860人,佔73.04%;65歲以上2100人,佔11.0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7人。

② 濟源這個城市怎樣

濟源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北岸,與山西省為鄰。全市總面積1931平方千米,總人口66萬人;其中市區面積28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20.66平方千米,城區人口18萬人。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從最新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類就已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戰國至兩漢時期「軹邑」以富庶聞名天下。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設縣,1988年撤縣建市,原屬新鄉地區,後劃歸焦作,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副地級城市),2003年,被列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個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為河南省推進城鄉一體化5個試點城市之一。是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屬於河南省直管市。為中原歷史文化名城。
郵編:454650 代碼:410881 區號:0391 拼音:Jiyuan Shi
城市名片
● 愚公故鄉
● 濟水之源
● 籃球之鄉
● 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
● 中原城市群之一
●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
★ 國家衛生城市
★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 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
★ 全國衛生先進城市
★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 全國文化模範市
★ 全國體育先進市
★ 全國籃球城市
★ 全國市容市貌管理先進市
★ 全國水土保持示範城市
★ 省級文明城市
★ 河南省園林城市
★ 河南省雙擁模範城市
★ 河南省人居環境獎
歷史沿革
隋開皇十六年( 公元5 9 6 年) ,析軹縣北置濟源縣,屬河內郡。 1942年7月,濟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春,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戰勝利後,抗日民主政府更名為濟源縣民主政府;1947 年7月,撤銷王屋縣,將王屋縣的一、三區劃歸濟源。 1958 年,濟源的蟒河治理工程受到國務院表彰。 1965年秋,「引沁濟蟒" 工程開工建設;1966年7月,總乾渠通水。繼而孟縣民工參加施工。共投工1000多萬個,劈掉300多個山頭,建成長100餘公里的總乾渠和160餘公里的29條乾渠,設計灌溉面積40萬畝。《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人民畫報》等媒體均有報道。 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 縣級) 、濟源縣。 1977 年5 月,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 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 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歸焦作代管。 1991年,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沁北電廠在濟源開始籌建;2002 年正式開工建設。1994年,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在濟源境內的工程量占工程總量的80%。1996年7月,國家重點工程焦枝鐵路濟( 源) 襄( 樊) 段電氣化復線工程開通。 1996年12月,經河南省委批准,濟源從1997年元 月1日起實行省直管體制。 1997年1月,國家重點工程——侯月鐵路復線與焦 枝復線在濟源境內交匯工程——疏解區復線自動閉塞工程竣工。
社會經濟
濟源市市域面積1931平方公里,轄8鎮4鄉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6萬人,城市規劃區面積5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道路、綠地、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籃球城、文化城、新行政區、世紀廣場等城市重點工程現代氣派、設施一流。
濟源現已發展成為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鉛鋅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濟源市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眾多,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沁北電廠一期、濟焦和濟洛高速公路等已經竣工,西霞院水庫、濟晉和濟運高速公路等正在建設中,河口村水庫、沁北電廠二期可望年內開工,這些項目累計投資數百億元,對推動濟源經濟快速發展、提高發展的層次和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項經濟指標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在18個省轄(管)市中,人均GDP排第2位。
近年來,濟源的城市建設始終者以「科學規劃、加快建設、強化管理、爭創一流」為指導思想,堅持不懈地開展「五創建」活動(創衛生城市、優秀旅遊城市、園林城市、雙擁模範城市、文明城市),強力推進城市化進程,1990年以來連續7次榮獲河南省城市「三優杯」競賽優勝獎,先後榮獲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獲全國衛生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河南省園林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等榮譽。
城市建設
本著「建設山川秀美新濟源」和城市品位在全省創一流的指導思想,以及「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原則,我市對城市進行了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水平管理,使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城鎮化躍上新水平。累計建設各類城市項目1289個,完成投資135億元,是「九五」的6.2倍;城市建成區面積從「九五」末的20.98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五」末的3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九五」末的29%提高到「十五」末的40%。「十五」期間,完成了環城公路、世紀廣場、新行政區、污水處理廠、籃球城、湨河治理、新濟源一中等一批城市重點工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品位顯著提升,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促進了城鎮化快速發展。2005年,實施城市建設項目141個,年度投資12.5億元。完成了愚公路、濟源大道、湯帝南路、太行中路、濟瀆西路、馬寨橋「五路一橋」建設和文昌路、工業大道、新濟路、湨河西段「三路一河」綜合改造。新增供水主管網15.89公里、供熱主管網8.15公里、供氣主管網13.52公里,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成投用,新建城市公廁33座、垃圾中轉站33座,新增園林綠地5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37.6%,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全國市容市貌管理先進市」稱號。啟動了舊城改造和城中村開發工作。完成小城鎮建設項目60多個,部分小城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城市公用設施逐步完善。建成了2個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達到8萬噸,供水普及率80%以上;投資2億多元建成了城市煤氣工程,形成年產機焦35萬噸、日產煤氣18萬立方米的生產規模;日供生產、生活用氣8萬立方米的城市集中供熱工程已開始向城區部分單位和居民供熱,供熱管網正向市中心延伸;日處理污水5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已開工建設;先後建成了28座垃圾中轉站、40座水沖式公廁和一座日處理200噸的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場,垃圾處理率達70%,城區中心地段基本消除了垃圾二次落地現象。
城市園林綠化成效顯著。集防洪、治污、綠化為一體的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治理市區南北漭河總長達10餘公里,沿河建設6座橡膠壩、蓄水造景,兩岸建成4個濱河公園和8個游園,開工建設了面積達300餘畝的世紀廣場,並見縫插綠、騰地造綠,建成了30餘處街頭綠地,綠化街道110公里,建成公共綠地近120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從建市前的11%提高到33.21%,綠地率27.1%,人均公共綠地6.49m2。城市園林綠化成效顯著。集防洪、治污、綠化為一體的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治理市區南北漭河總長達10餘公里, 沿河建設6座橡膠壩、蓄水造景,兩岸建成4個濱河公園和8個游園,開工建設了面積達300餘畝的世紀廣場,並見縫插綠、騰地造綠,建成了30餘處街頭綠地,綠化街道110公里,建成公共綠地近120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從建市前的11%提高到33.21%,綠地率27.1%,人均公共綠地6.49m2。
現在,濟源市將抓住被列入中原城市群的機遇,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力爭到2020年實現城市化率達到60%以上,市區人口達到50萬以上,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以上的目標。
交通通信
濟源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焦枝鐵路橫貫南北,電氣化復線已建成營運,侯月鐵路在濟源境內與焦枝鐵路接軌,使濟源成為南北、東西兩大鐵路干線的「丁」字通道。公路運輸四通八達。 207 國道北抵山西晉城,南接鄭洛高速公路及 310 國道。新濟公路東起新鄉連結 107 國道,西達山西垣曲。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以干線公路為骨架,以鄉村道路為基礎,以工業區、旅遊區、沁北電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道路為重點的四面輻射、縱橫交錯的公路網。規劃到 2010 年,高速公路完成與省會鄭州及周邊地市聯通,濟洛、濟焦、晉濟高速公路全面貫通;國、省干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標准,主要進出口及旅遊路高標准綠化、美化;重要市道達到二級公路標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按照鐵路運輸專業化分工的要求,加快鐵路發展,實現客貨分流,優化路網結構。完成濟鋼、豫光、豫港三條鐵路專用線建設。
旅遊概況
濟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近些年,濟源市依託眾多的名山勝水和文物古跡,本著「大辦旅遊、辦大旅遊」的指導思想,突出「一山一水一廟一猴」,投資數億元強力開發旅遊資源,建成了王屋山、五龍口、小浪底三大景區,並與濟瀆廟一起,形成了我市旅遊業的四大品牌。
王屋山景區。 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王屋山,是我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號稱「天下第一洞天」。有奇峰秀嶺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飛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奇觀。主峰天壇峰,海拔1715米,因軒轅黃帝在此設壇祭天而得名,是華夏子孫尋根問祖之地。天生麗質的九里溝,奇峰絕壁,懸泉飛瀑,植被蔥郁,被譽為「夏天裡的童話世界」。保持著原始自然山水風貌的小溝背還是一塊充滿神秘色彩亟待開發的處女地。2003年,王屋山以第一名的佳績入選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
小浪底景區。黃河小浪底風景名勝區位於濟源市西南25公里黃河中下游交界處,舉世矚目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此建成。水庫蓄水後在大壩上游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呈現出高峽平湖、港灣交錯、山水交融的壯麗畫面。景區內有萬里黃河上惟一有人居住的河心綠洲——西灘,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張嶺半島,有自然風光與民間傳說交相輝映的黃河三峽。現在已經開工建設與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配套的西霞院水庫建成後,將為該景區再添新景。
五龍口景區。五龍口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共有自然和人文景觀68處,是一個以自然景觀為主,以獼猴和溫泉為特色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境內盤谷寺(又稱盤古寺),是傳說中人類起源的地方。近年來,景區投資4000餘萬元相繼建成了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華夏第一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荊浩展館以及五龍大型群雕、中華獼猴園、大聖宮、觀光纜車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精品景點,是河南省的「十佳風景名勝區」和「十佳旅遊景區」,2002年8月16日又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區」稱號。
濟瀆廟景區。濟瀆廟坐落於濟水發源地,隋朝為祭祀濟瀆神而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我國北方「古建築博物館」的美譽。現有宋、元、明、清歷代建築22座,唐、宋、元、明、清碑碣石刻四十餘通,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廟內現有我省規模最大、價值很高的明代木牌樓建築「清源洞府門」,有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宋代「濟瀆寢宮」,有我國惟一倖存的宋代「石勾欄」以及堪稱國內孤例的隋「復道迴廊」遺址,保留著具有隋唐遺風、神似紫禁城太和殿的「淵德大殿」遺址等。
行政區劃
濟源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雙橋街道、濟水街道、北海街道、天壇街道、克井鎮、五龍口鎮、軹城鎮、承留鎮、邵原鎮、坡頭鎮、梨林鎮、大峪鎮、亞橋鄉、思禮鎮、王屋鎮、下冶鎮。
雙橋街道 面積:13.6平方千米 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001
2006年,轄2個社區、12個居委會:西馬蓬河西居委會、西馬蓬河東居委會、東馬蓬居委會、西留村居委會、東留村居委會、屯軍頭居委會、南夫人頭居委會、東夫人頭居委會、御駕庄居委會、河合居委會、沁源社區、世紀苑社區、馬庄居委會、小韓村居委會。
濟水街道 面積:5.2平方千米 人口:6萬餘人 代碼: 410881002
地處濟源市老市區中心地帶,是全市的經濟、文化、貿易、金融中心。原轄15個居委會。2006年,轄4個社區、8個居委會:西關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東街居委會、東庄居委會、東園居委會、狄庄居委會、周園社區、源園社區、玉仙社區、濱河社區。
北海街道 面積:6.9平方千米 居住人口:5萬人 代碼:410881003
位於濟源市區北部。2006年,轄3個社區、11個居委會:李庄居委會、小劉庄居委會、三庄居委會、廟街居委會、下街居委會、紙坊居委會、馬寨居委會、東關居委會、東高庄居委會、段庄居委會、南堰頭居委會、新漭園社區、清趣園社區、望春園社區。
天壇街道 面積:10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5萬餘人 代碼:410881004 郵編:454650
辦事處成立於1992年11月25日,位於濟源市區西部。2006年,轄1個社區、11個居委會:西石露頭居委會、柴庄居委會、東石露頭居委會、北潘村居委會、南潘村居委會、西高庄居委會、泥河頭居委會、伯王莊居委會、南白澗居委會、南賈庄居委會、宋庄居委會、商業城居委會、鑫源社區。辦事處駐濟水大街西段158號。
克井鎮
面積:220平方千米 人口:6.6萬人 代碼:410881100
位於濟源市北部,北依太行與山西接壤,南與市區相連。2006年,轄51個村委會:克井村、原昌村、苗庄村、任庄村、白澗村、王才庄村、北社村、棗廟村、閻和村、閻營村、茶店村、勛掌雙峰村、勛掌後溝河村、勛掌金水村、勛掌古泉村、勛掌新村、南樊村、中樊村、北樊村、酒務村、塘石村、小郭富村、大郭富村、賈庄村、靈山村、小庄村、青多村、新莊村、佃頭村、柿檳村、水運村、西許村、大東許村、石河村、磨庄村、交地村、圪針庄村、北喬庄村、康村、郭庄村、南庄村、中社村、大社村、河口村、沁西村、河東村、圪了灘村、東灘村、渠首村、虎尾河村、逢南村。(110個自然村)
五龍口鎮
面積:127平方千米 人口:4.87萬人 代碼:410881101
位於濟源市東北部。古稱枋口,因秦代在此開山鑿渠,以枋木為閘;後又相繼開挖了利豐、廣惠、廣利、永利、永興等五渠,成「五龍分水」之勢,五龍口因此得名。2006年,轄31個村委會:辛庄村、里河村、山口村、白龍廟村、省庄村、賀坡村、西窯頭村、尚庄前村、尚庄後村、留村、化村、逯村、馬村、東逯寨村、西逯寨村、任寨村、五龍頭村、河頭村、和庄村、王寨村、西正村、董庄村、北官莊村、休昌村、 裴村、 蓮東村、閻庄村、谷堆頭村、古楊樹庄村、西坡村、西坡新村。
軹城鎮
面積:147.6平方千米 人口:8萬餘人 代碼:410881102
東與孟州市搭界,西與承留鎮接壤,南與黃河小浪底樞紐工程相望,北與濟源市區相連,鎮區距市政府2千米。2006年,轄72個村委會:東軹城村、西軹城村、桐花溝村、東添漿村、周樓村、河岔村、南冢村、西添漿村、中王村、趙村、綺里村、南郭庄村、南河口村、西留養村、東留養村、大驛村、石板溝村、王虎村、小王莊村、柏林村、南李庄村、庚章村、宋溝村、源溝村、嶺頭村、背坡村、張金村、彭庄村、紅土溝村、衛溝村、黃龍廟村、翟庄村、泗澗村、雁門村、丁斗村、柿花溝村、南王莊村、澤南村、澤北村、棗樹嶺村、聶庄村、泥溝河村、柏樹庄村、橋凹村、趙禮庄村、王禮庄村、邱禮庄村、中禮庄村、大郭庄村、牛家莊村、南孫村、北孫村、宗庄村、曹凹村、齊庄村、戰天洞村、洪溝村、趙庄村、許峰村、曹廟村、槐灘村、長泉新村、張嶺新村、交兌新村、良安新村、新峽村、新安村、金河村、柏平村、毛田新村、富源村、宏泉村。
軹城春秋時期為軹國,戰國時期先為韓都,後為魏之重鎮。秦置軹縣,西漢至南北朝曾四度封為候國。
承留鎮
面積:196.8平方千米 人口: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103
位於濟源市西南8千米處,西靠王屋山,南望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2006年,轄49個村委會:承留村、周庄村、棗林村、衛庄村、花石村、栲栳村、安腰村、孔庄村、小南姚村、三皇村、東張村、栗子村、當庄村、小寨村、南姚河西村、南姚河東村、南溝村、南杜村、北杜村、甘河村、韓村、西官橋村、東官橋村、玉陽村、谷沱村、北石村、南石村、北勛村、南勛村、張庄村、曲陽村、鄭窯村、李八庄村、衛河村、上觀村、下觀村、虎嶺村、玉皇廟村、山坪村、張河村、孤樹村、衛佛安村、倉房庄村、大溝河村、南嶺村、趙老莊村、大峪新村、王拐新村、高溝村。(282個村民組)
邵原鎮
面積:337平方千米 人口:4萬人 代碼:410881104
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距市區60餘千米,東與王屋山毗鄰,西與山西省垣曲縣接壤,北依太行與山西陽城山脈相連,南臨黃河同新安縣隔水相望。全鎮東西寬25千米,南北長50餘千米,平均海拔500—700米之間。2006年,轄50個村委會:邵原村、北寨村、崔家莊村、白坡崖村、衛凹村、洪村、張凹村、李凹村、劉寨村、牛庄村、葛山村、王嶺村、碌碡村、田穀沱村、墳凹村、柴家莊村、劉溝村、長院村、陽安村、 山院村、趙圪塔村、金溝村、南山村、唐山村、南窯村、紅院村、花園村、小溝背村、黃背角村、二里腰村、黃楝樹村、郝坡村、神溝村、東陽村、杏樹凹村、雙房村、院科村、河西村、段凹村、後王莊村、茶房村、劉下溝村、北李凹村、前王莊村、姜圪塔村、史家腰村、七溝河村、稱彎村、李家莊村、劉腰村。
坡頭鎮
面積:13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105
位於濟源市南部山區,鎮政府所在地距市區18千米。2006年,轄24個村委會:坡頭村、西灘村、店留村、柳峪溝村、狄溝村、栗樹溝村、石槽溝村、 白道河村、郝山村、留庄村、左山村、佛澗村、毛嶺村、馬住村、清澗村、連地村、大庄村、馬場村、蔣庄村、蓼塢村、泰山村、校庄村、雙堂村、葦園村。(248個居民組)
梨林鎮
面積:67.2平方千米 人口:4.2萬人 代碼:410881106
位於濟源市東部,距市區12千米。西邊與濟源市亞橋鄉相鄰,北邊與五龍口鎮相連,南與孟州市毗鄰。2006年,轄45個村委會:梨林村、沙東村、沙後村、沙西村、良庄村、小官莊村、小南庄村、屈東村、屈西村、沁市村、 南程村、程村、朱村、大許村、東許村、安村、西湖村、北榮村、冢上村、薛庄村、水東村、橋頭村、水運庄村、牛社村、裴城村、南官莊村、後榮村、前榮村、蕭庄村、桃園村、東蔣村、西蔣村、趙家莊村、永太村、閻家莊村、南瑞村、 北瑞村、范庄村、大交新村、關陽新村、東坡新村、五里溝新村、東逢薛新村、西逢薛新村、熬坪新村。
大峪鎮
陸域面積:260平方千米 水域面積48平方千米 人口:2.9萬人 代碼:410881107
位於濟源市西南部。2000年9月撤鄉建鎮。2006年,轄30個村委會:橋溝村、亂石村、三岔河村、硯瓦河村、 陡溝村、召庄村、槐姻村、仙口村、薛寨村、栗園村、東溝村、寺郎腰村、陡岩溝村、林仙村、曾庄村、方山村、反頭嶺村、偏看村、王坑村、鹿嶺村、朝村、董嶺村、大奎嶺村、草溝村、上寨村、冢崮堆村、王拐村、小橫嶺村、堂嶺村、桐樹嶺村。(364個居民組)
亞橋鄉
面積:31.6平方千米 人口:3萬餘人 代碼:410881200
位於濟源市區東郊,緊依市區。2006年,轄23個村委會: 亞橋村、葯園村、鐵岸村、碑子村、北堰頭村、廟後村、西水屯村、北水屯村、南水屯村、罡頭村、西馬頭村、中馬頭村、東馬頭村、苗店村、舊河庄村、東郭路村、西郭路村、王莊村、石牛新村、白溝新村、劉庄新村、陸家嶺新村、竹峪新村。
思禮鎮
面積:69.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201
位於濟源西郊,東與天壇街道接壤,西北與山西省陽城縣桑林搭界,北與克井鎮相連,南與承留鎮毗鄰,鄉政府所在地距市區中心7千米。2006年,轄27個村委會:思禮村、北官橋村、三河寨村、三河村、荊王村、石牛村、北姚村、范寺村、澗南庄村、張村、澗北村、慶華村、西柴庄村、高庄村、三教堂村、立城村、城岸村、竹園溝村、史寨村、西宋庄村、姬溝村、鄭坪村、水洪池村、牛灣村、洛峪村、黃庄村、夏神村。
王屋鎮
面積:240平方千米 人口:2.8萬人 代碼:410881202
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西與邵原鎮接壤,南與下冶鄉毗鄰,北與山西陽城山水相連,東與大峪鎮、承留鎮搭界,距市區37千米,平均海拔450米。2006年,轄44個村委會:王屋村、楊溝村、新林村、庭芳村、大店村、譚庄村、石匣村、羅庄村、封門村、清虛宮村、愚公村、迎門村、湯窪村、林山村、西坪村、東西山村、和平村、鐵山村、麻院村、太凹村、燕庄村、麻庄村、前劉溝村、毛凹村、原庄村、上二里橋村、桃花洞村、柳溝村、商庄村、寨嶺村、五里橋村、和溝村、茶坊村、柏木凹村、棗園村、韓旺村、喬庄村、風門腰村、大路村、竹泉村、橋後溝村、西門村、上關村、桶溝村。
下冶鎮
面積:166平方千米 人口:3.3萬人 代碼:410881203
於濟源市西南部,北與王屋鄉搭界,南臨小浪底庫區,與新安縣相望;西和邵原鎮毗鄰,東與大峪鎮接壤,距市區60千米。2006年,轄38個村委會:下冶村、原頭村、曹腰村、上冶村、中吳村、馬嶺村、北吳村、樓溝村、南吳村、探馬庄村、官洗溝村、圪台村、鄭山村、上河村、逢北村、大嶺村、韓彥村、朱庄村、東河村、竹園村、三教村、磚陽河村、下韓旺村、圪老圈村、下石板村、北桐村、吳村、南桐村、上石板村、陶山村、前凹村、石槽村、南崖頭村、坡池村、官窯村、逢掌村、王樹溝村、楊木凹村。(5個管理區)

③ 遂平縣城區人口有多少

遂平縣位於河南省南部,屬駐馬店市。總面積1080.2平方公里,人口54萬。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9°C,年降水量972毫米,無霜期220天。區內已形成以造紙、化工、建材、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四大支柱工業體系。土特產品有遂沙、小磨油、黃桃等。旅遊景點有「中原盆景」之譽的嵖岈山、還有唐崗春秋故城遺址等。

遂平縣轄3街道辦事處、3鎮、8鄉:灈陽街道辦事處、蓮花湖街道辦事處、車站街道辦事處、玉山鎮、石寨鋪鎮、嵖岈山鎮、常庄鄉、和興鄉、沈寨鄉、槐樹鄉、陽豐鄉、花庄鄉、文城鄉、褚堂鄉;嵖岈山風景區、鳳鳴谷風景區。縣人民政府駐灈陽街道辦事處。
灈陽街道辦事處
面積33.1平方公里,人口44744人。轄12個社區居委會:前進居委會、南海居委會、陶城居委會、鐵西居委會、青龍居委會、菊園居委會、民安居委會、富強居委會、金山居委會、泰安居委會、馬庄居委會、郭庄居委會。
蓮花湖街道辦事處
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27382人。轄7個社區居委會:民安居委會、青龍居委會、菊園居委會、陶成居委會、三里橋居委會、劉庄居委會、南海居委會。
車站街道辦事處
面積45平方公里,人口31000人。轄10個居委會:人民路居委會、黨庄居委會、付庄居委會、焦庄居委會、劉虎庄居委會、羅子張居委會、三官廟居委會、施庄居委會、王陳村居委會、王老莊居委會。
玉山鎮
面積69平方公里,人口32000人。轄15村委會:玉山村、初徐村、高竹園村、黃庄村、賈庄村、火龍廟村、康莊村、劉庄村、培樓村、坡李村、蘇庄村、吳寨村、吳庄村、柴庄村、悅庄村。
嵖岈山鎮
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26000人。轄13個村委會:竹園村、常韓村、窗戶台村、大里王村、海眼村、韓樓村、紅石崖村、土山村、魏樓村、楊店村、趙庄村、周樓村、鮑庄村。
石寨鋪鎮
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43000人。轄16個村委會:石寨鋪村、大金庄村、大劉庄村、大魏庄村、大張庄村、刁庄村、黃庄廟村、李集村、柳庄村、南魏庄村、彭庄村、大陳庄村、萬庄村、張樓村、張灣村、閆橋村。
常庄鄉
面積57平方公里,人口51505人。轄17個村委會:吳集村、蔡崗村、常庄村、大王台村、大王莊村、大興村、杜趙村、胡趙庄村、蔣庄村、龍泉村、前王莊村、圈子王村、任庄村、三里朱村、邊子張村、徐店村、徐樓村。
和興鎮
面積140平方公里,人口71000人。轄24個村委會:和興村、大牛村、程台村、恆興村、後樓村、金劉村、劉店村、劉橋村、藕花村、魏樓村、吳閣村、席庄村、張庄村、趙陳村、趙庄村、鍾庄村、張店村、青石橋村、大劉庄村、火龍廟村、李屯村、李庄村、孫庄村、草廟村。
沈寨鄉
面積109平方公里,人口55000人。轄24個村委會:沈寨村、高庄村、和店村、老莊村、雷王廟村、劉閣村、羅池坑村、神溝廟村、崗趙村、沈庄村、雙樓村、田堂村、魏庄村、吳樓村、小寨村、徐庄村、楊樓村、遠城村、張趙庄村、磚橋村、薜庄村。
槐樹鄉
面積80平方公里,人口34000人。轄14個村委會:槐樹村、池庄村、大營村、高樓村、陳庄村、霍庄村、李興樓村、柳樹庄村、羅庄村、坡於村、勝橋村、吳崗村、袁庄村、張吳樓村。
陽豐鄉
面積80.3平方公里,人口38000人。轄15個村委會:陽豐村、干石橋村、黑趙村、劉樓村、羅李村、索店村、土樓村、王悅村、肖庄村、邢橋村、楊庄村、大石橋村、趙樓村、鄭灣村、朱屯村。
花庄鄉
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口28600人。轄12個村委會:花庄村、陳庄村、鄧庄村、古泉山村、長寺村、魏樓村、五車牛村、下陽村、趙庄村、流水店村、高衛樓村、小營村。
文城鄉
面積51平方公里,人口31000人。轄16個村委會:文城村、官莊村、黃西河村、靳庄村、馬樓村、馬庄村、前湖村、前李村、上倉村、王來賓村、王樓村、王莊村、魏灣村、東營村、吳庄村、先庄村。
褚堂鄉
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23000人。轄9個村委會:褚堂村、崗關庄村、溝南劉村、馬庄村、屈庄村、小王莊村、於樓庄村、周樓村、八里劉村。
嵖岈山風景區
管理3個村委會:碴岈山村、段山口村、潘趙村。
鳳鳴谷風景區
面積48平方公里,人口5600人。管理4個村委會:張台村、火石山村、李堯村、栗園村。

謝謝
望採納!

④ 山西聞喜縣有多少人口多少村

樓主聞喜縣轄7個鎮、6個鄉:桐城鎮、郭家莊鎮、凹底鎮、薛店鎮、東鎮鎮、禮元鎮、河底鎮、神柏鄉、陽隅鄉、候村鄉、裴社鄉、後宮鄉、石門鄉。
桐城鎮
轄:西社村、中社村、東社村、西城庄村、南宋村、韓家莊村、吳家房村、李家房村、上郭村、黃花嶺村、西邱村、上邱村、南關村、新生村、王家房村、新李房村、五里頭村、桃元村、王村、東宋村、姚村、王順坡村、東河口村、嶺西東村、嶺西西村、嶺東村、店頭村、張石溝村、七里店村、下白土村、上白土村、山家莊村、北薛庄村、坡底村、家坪村、下陽村、喬庄村、李家莊村、儀張村、丁店村、東庄村、冀魯村、程家莊村、馮家莊村、薛庄村、任村、峪堡村、曹家莊村、新儀張村、文生村、西官莊村、東官莊村、下邵王村、上邵王村、西吳村、東吳村、柴庄村、梨凹村、香山莊村、邱家嶺村、邱家莊村、趙家莊村、趙家嶺村、金家莊村、下邱村等。
郭家莊鎮
轄:郭家莊村、西宋村、東韓村、西韓村、東坪村、蓮坪村、衛家莊村、辛庄村、西阜村、崔庄村、西庄爾頭村、晉庄村、坑東村、郭店村、楊家莊村、宋店村、向陽庄村、柏林村、鄭家莊村、冰池村、蒿峪村、郎家凹村、劉家場村、呂庄村、陳家莊村、後堡頭村、小堆後村、溝西村、溝東村、七里坡村、堆後村、下七里坡村、太平庄村、西川村、石澗村、張樊村、蛇虎澗村、王家莊村等。
凹底鎮
轄:中凹底村、上寬峪村、中寬峪村、下寬峪村、柴家莊村、東凹底村、西凹底村、戶頭庄村、戶頭村、小馬村、東大馬村、西大馬村、關村嶺村、關村、東雷陽村、西雷陽村、、巨村、康村、栗村、上關張村、下關張村、西顏村、東顏村、胡城村、辛村等。
薛店鎮
轄:蘇店村、豐樂庄村、任村莊村、郝北村、北張村、南張村、溝渠頭村、堡頭村、岳原村、薛店村等。
東鎮鎮
轄:南街村、西街村、涑陽村、東魯村、裴村、官莊村、倉底村、營里村、東姚村、新農村、中庄村、上鎮村、川口村、張家莊村、小羅庄村、大羅庄村、上白村、下白村、東白村、黨家莊村、三交村、西干慶村、東干慶村、西溝村等。
禮元鎮
轄:禮元街村、湖村、阜底村、行村、南支村、北支村、椿木角村、上泉村、曇泉村、小郝村、五合村、東古趙村、西古趙村、東趙村、西趙村、魏家元村、王家元村、槐林村、龍頭堡村、北村、北坡村、西村、南村、下寨村、古村、杏花村、禮元村、裴柏村、偏店村、任家山村、密家山村、文典村等。
河底鎮
轄:河底村、蘇村、南陽村、中申村、南王村、南姚村、馬軍庄村、苗圃村、庄爾頭村、馬家莊村、東王莊村、坡申村、馮村、下庄村、孫村、冷泉村、小寺頭村、陽社村、西郭村、坡里村、上庄村、衛村、北郭村、董村、喬水溝村、上水溝村、大尾溝村、江子溝村、後產村、酒務頭村、柏范底村、祁家莊村、後元頭村、連家坡村、峽峪村、核桃耙村、大峪村、桃溝村、還家嶺村、常家嶺村、蓋寨村等。
神柏鄉
轄:神柏村、龍到頭村、史家坡村、藺家莊村、上嶺後村、下嶺後村、下庄村、東山村、上周村、下周村、上丁村、下丁村、澗西村、窯頭溝村等。
陽隅鄉
轄:陽隅村、回坑村、西杜村、東杜村、小張村、上庄村、大張村、吳呂村、嶺南村、張才嶺村、邢家莊村、屯元村、丈八村、坡底村、瓮村等。
侯村鄉
轄:吳家莊村、焦山村、侯村、寺底村、仁和村、西陽泉頭村、東峪村、柴家峪村、吉家峪村、呂上窯村、蔡薛村、元家園村、楊家園村、西劉家村、下峪口村、上峪口村、黃蘆庄村等。
裴社鄉
轄:裴社村、寺頭村、店頭村、店頭堡村、南吳村、西張村、東張村、小澤村、大澤村、仁義庄村、南郭村、南關村、小王村、上王村、宋家莊村、王趙村、廟凹村、南坡村、北坡村、寺家莊村、十八坪村、北坪村、小王溝村、保安村等。
後宮鄉
轄:後宮村、柏底村、前偏橋村、上偏橋村、上院村、下院村、汾村、劉家莊村、陽庄村、郭家莊村、侯村垣村、劉古庄村、寧家莊村、興姚村、新陽庄村、北陽村、北白石村、十八埝村、南白石村、馬安橋村、茨廟村、石甲村、小庄村、長嶺坡村、界元村、崔家莊村、三河口村等。
石門鄉
轄:石門村、白家灘村、西坪村、青山村、橫榆村、後川村、店上村、後交村、劉家莊村、玉坡 不明白地方繼續追問 望採納

⑤ 河南省汝南縣有多少個鄉鎮

18

⑥ 固鎮縣有多少個村

固鎮縣轄8個鎮、3個鄉:城關鎮、王莊鎮、新馬橋鎮、連城鎮、劉集鎮、任橋鎮、湖溝鎮、濠城鎮、石湖鄉、楊廟鄉、仲興鄉。網路地圖吧
安徽省 蚌埠市懷遠縣鄉鎮、村信息

馬城鎮蘭橋鄉古城鄉龍亢農場

姚山鄉看疃鄉陳集鄉淝河鄉

褚集鄉孝儀鄉 五岔鎮 東廟鄉

朱疃鄉 雙溝鄉荊芡鄉燕集鄉

項橋鄉 高庄鄉找郢鄉徐圩鄉

包集鎮梅橋鄉萬福鎮常墳鎮

唐集鎮雙橋集鎮魏庄鎮河溜鎮

龍亢鎮城關鎮

馬城鎮

新淮村五淮村 路圩村 代巷村

西王村長王村 塘底村 崗李村

年湖村 蒲黃村 廟前村北新村

廟前新村村 范庄村梅姚村 韓郢村

徐郢村 冷水村上洪村下洪村

杜郢村 塗山村陳郢村馬城農場

馬城村東街村胡圩村後胡村

南湖村蘇崗村

蘭橋鄉

房劉村 東方紅村

大觀村梅郢村 聯合村陳圩村

孫庄村周集村紅光村劉集村

吳廟村瓦房村楊圩村中郢村

藕塘村東陸村 張巷村磚壩村

花園村施拐村

古城鄉

淝東村 橋口村

東張村李高村 清淝村 荒地村

劉灘村文崗村宋婁村 廟湖村

水海村 三官村古城村潘新村

羅河村酒坊村楊劉村油坊村

新民村文昌村攔河村 淝北村

陳圩村龍廟村新淝村 五郢村

草寺村三巷村劉橋村張八營村

龍亢農場

場部 潘灣村 褚圩村

姚山鄉

朱邵村

上橋村何圩村拐集村 新東村

新集村前嘴村 下橋村姚山村

巨郢村 汪圩村張巷村楊圩村

楊集村趙拐村 溝東村管庄村

北圩村孫拐村 饒郢村 王巷村

孔崗村三拐村 大郢村廟後村

張溝村小圩村李窪村樓廟村

常橋村聯淮村

看疃鄉

張家村大郢村

劉樓村嶺集村孔橋村 南海村

廣里村 陳庄村陳橋村太平村

三溝村李庄村友誼村姚一村

滕湖村 胡圩村季圩村 溝西村

泗湖村 劉橋村集東村姚二村

看疃村 高嘴村

陳集鄉

陳集村陳二村

陳三村陳四村 湖北村永佛村

大溝村錢橋村梨元村 瓦一村

瓦二村 瓦三村 瓦四村 前圩村

梅庄村君王村 老郢村驢溝村

萬圩村窯西村 孔廟村大橋村

淝河鄉

新集村紅星村常湖村 梅湖村

馬路村蘇湖村官莊村中黃村

崔元村 浦家村中淝村 胡家村

馬庄村曹橋村孫岔村 錢河村

大庄村張廟村三關村小溝村

史圩村邵樓村仁和村邵圩村

楊圩村老海村 白蓮村廟東村

清河村

褚集鄉

三湖村 高武村 趙庄村

榮庄村香廟村 夏家村莊堰村

洄溝村 橋口村馬灣村連寺村

項集村 新圩村順河村陶圩村

陸堰村 尤家村褚集村 大褚村

池廟村 油坊村袁劉村 龍徐村

宮坂村 俞井村 門北村 婁圩村

劉橋村葉圩村

孝儀鄉

朱東村朱西村

程南村 孝南村葉姚村 黃疃村

貢灣村 張灣村程北村 後程村

後楊村新前村 孝北村新後村

姚郢村 洪集村 肖庄村黃郢村

林場村聯合村李拐村 劉巷村

姚魏村 東周村團結村

五岔鎮

前灣村

尹口村 蘇集村 曹河村楊郢村

蔡郢村魏郢村 磁郢村 姚郢村

何巷村 翟郢村 聶庄村朱崗村

普渡村高皇村劉郢村 許橋村

五岔村高項村 紅廟村太山村

後灣村馬頭村新河村火星村

龔王村 耿庵村

東廟鄉

鐵郢村 建強村

花園村土樓村大窯村東圩村

團郢村 四門村張溝村龍窩村

龍東村沙溝村東廟村菜園村

柳春村 梅郢村 馬湖村

朱疃鄉

朱疃村

五路村 李王村徐梅村 建華村

溝北村鄒廟村宋庄村楊圩村

彭廟村彭西村 李橋村黃圩村

華光村光明村西趙村石廟村

李圩村

雙溝鄉

雙溝村葛郢村 惠崗村

呂淺村 馬吳嘴村 楊巷村 徐萬村

張集村蒲林村 李嘴村馬圩村

姚圩村 杜廟村 唐店村付圩村

湯灣村 黃灣村勞廟村 北湖村

棗林村余大郢村 羅興庄村

荊芡鄉

猴洞村

集南村支湖村 大廟村沈郢村

牛王村尤村村 張圩村袁庄村

靠山村大巷村鄭崗村石山村

胡喬村 胡堯村 柳東村 柳北村

柳南村 柳西村 荊芡村 新上村

渦南村 四聯村

燕集鄉

燕集村 帖溝村

團湖村 曹溝村三關村新溝村

常瓦房村 新山河村 祠堂村丁寺村

丁集村徐灣村常海村 前董村

老莊村董崗村固獻村 劉嘴村

項橋鄉

褚邵村 三教村王大郢村新街村

王灣村汪彭村 姚灣村寨頭村

鈕灣村 界溝村 邵院村 邵圩村

高庄鄉

高庄村張姚村 關塘村清溝村

梁王村石元村 改化村 崔圩村

小集村牌坊村大喬村勝利村

橋口村大營村小元村高皇村

喬湖村 金溝村廟西村廟底村

余庄村余廟村 王圩村小郢村

碾巷村 西樓村陶橋村新劃村

大溝西村

找郢鄉

找郢村 邵王村 葉湖村

雙廟村大朱村瓦房村胡町村

錢巷村丁淮村 廟西村草廟村

廖巷村 老圩村澗西村吳橋村

前圩村新莊村南周村柴庄村

唐廟村柴溝村鄒拐村 周家村

陳家村茆塘村 茆南村 茆東村

茆北村

徐圩鄉

秦廟村 永紅村張廟村

白湖村大湖村殷尚村 鈔湖村

趙廟村宗廟村 王巷村 尚圩村

高廟村新集村周尚村 灣西村

王台村黃園村 溝套村 大郢村

徐圩村韓湖村張湖村褚湖村

李湖村 陸湖村 錢湖村

包集鎮

包集村

塘沿村林庄村路圩村 藕塘村

薛場村 羅元村 林東村孟庄村

易圩村 方馬村 拾姓村 潘圩村

鴨溝村 曹庄村火廟村 民主村

大溝村嚴橋村陳圩村對門村

南嚴村 林溝村北嚴村 李庄村

藤元村

梅橋鄉

華圩村 許河村 前呂村

張巷村朱海村 楊樓村苗台村

梅橋村劉郢村 田莊村湖口村

劉西村崔窪村 五台村邱郢村

邵河村 北劉村街西村李郢村

劉橋村 蘇崗村 魏崗村邵圩村

大崗村馮嘴村 淮豐村 後呂村

裔灣村 崔圩村 周口村斜門村

龍王村湖灘村

萬福鎮

萬福村尚瓦房村

殷集村 馬園村陶圩村王橋村

九張村 張劉村計圩村 劉圩村

朱庄村陳安村汪巷村 掃園村

葉劉村計徐村 劉樓村磚橋村

後集村回漢村 半湖村關圩村

隨圩村 找母村 鄒庄村余庄村

夏庄村

常墳鎮

常墳村 中圩村菜圩村

集西村鎮西村江郢村 北元村

新橋村前王村水巷村 常巷村

牛王村屠郢村 永西村雙圩村

沃窪村 後尹村 前大郢村 永平村

王咀村中南村南湖村東巷村

西巷村 中心村易家村 孫小圩村

澗口村易劉村 崗陳村 王莊村

張橋村

唐集鎮

興隆村山後村汪西村

汪東村 上陳村窪湖村 騎龍村

東韋村 翟陳村 何巷村 耿集村

路南村牛圩村 林護村 谷湖村

前陳村計集村 趙圩村武楊村

路廟村 楊橋村唐集村 山前村

楊村村潘集村

雙橋集鎮返回頂部

雙橋村祝橋村

雙李村大祝村 路東村徐圩村

阜廟村 前劉村三姓村 丁劉村

周庄村路心村 楊集村劉碾村

張巷村 趙圩村陶窪村 小郭村

湖陳村 趙集村灣西村 邢橋村

灣東村 柳行村小街村老圩村

路井村 姚庄村大庄村張壩村

油坊村

魏庄鎮

魏庄村溝東村年廟村

李廟村拐彎村 溝西村胡巷村

馬廠村石橋村張店村湯湖村

蔣湖村 湖東村丁湖村荒地村

大郢村 馬林村謝家村姜家村

王咀村方壩村 孫巷村胡郢村

河西村王家村

河溜鎮

河溜村 街西村

葛山村張郢村倪橋村 朱郢村

團塘村康郢村 成南村 永濟村

房樓村 貢集村 楊湖村褚廟村

葛圩村 蓮花村東侯村裴湖村

魏台村 武台村毛園村 大成村

祠堂村河溜農林場

龍亢鎮返回頂部

龍亢村 蘇圩村

韓廟村何溝村 淝河村 西支村

周王村關廟村西元村紅廟村

黃窪村支嚴村 朱廟村胡劉村

莫湖村

⑦ 山西陽泉盂縣有幾個鄉鎮,分別是什麼各個鄉鎮各有多少人口

盂縣轄:8個鎮、6個鄉

分別是:秀水鎮、孫家莊鎮、路家村鎮、南婁鎮、牛村鎮、萇池鎮、上社鎮、西煙鎮、仙人鄉、北下庄鄉、下社鄉、梁家寨鄉、西潘鄉、東梁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64130 路家村鎮 10962 牛村鎮 20614 上社鎮 11205 西煙鎮 15021 孫家莊鄉 17354 清城鄉 12143 南婁鄉 13931 下曹鄉 15439 仙人鄉 11527 東木口鄉 4906 東庄頭鄉 4497 北下庄鄉 6929 土塔鄉 8408 萇池鄉 17273 王村鄉 6478 下社鄉 5368 肖家匯鄉 6286 梁家寨鄉 7233 北峪口鄉 3848 榆林坪鄉 2806 莊裡鄉 3916 西潘鄉 9037 南社鄉 4714 東梁鄉 10151 (單位:人)

由於第五次人口普查是2000年時的數據,和現在的數據可能有所出入,另外因為2000年後盂縣實行鄉鎮合並,很多鄉鎮都做了合並,所以數據不會很准確。

僅能做個參考!

⑧ 百家姓柴姓排地幾

不再百家姓中

柴姓出自:
焦作柴姓,柴姓,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高柴,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後代就以柴為姓,世代相傳。據《通志》載:「柴氏,姜姓。齊文公子高之後。高氏傒,以王父字為氏。十世孫高柴,仲尼弟子。柴孫舉,又以王父字為柴氏。漢有棘蒲侯柴武。裔孫守禮。五代周太子無子,以守禮子榮為嗣,是為周世宗。」《姓考》載:「齊大夫高張食采於柴,因氏。」又《千家姓》載:「平陽郡。」焦作柴氏為明初平陽郡洪洞柴家垣(庄)移民。
河南省焦作柴氏村莊有:修武縣西村鄉當陽峪村(柴村) ,獲加縣中和鎮小營村(柴村) , 原陽縣師寨鄉柴庄村,溫縣招賢鄉龍渠村(柴村), 溫縣溫泉鎮柴門庄 ,溫縣北冷鄉北冷村,河南省博愛縣陽廟鎮陽邑村(柴村), 博愛縣許良鎮三栗庄(柴村),濟源市有三個柴家莊:邵原鎮柴家莊村,思禮鄉西柴庄村,天壇街道柴庄居委會,武陟城關柴徐村,武陟大封南催庄,武陟大封老催庄村,武陟三陽柴尚村,沁陽柴村,太康柴庄(分遷出)等十幾個村莊,人口五萬。
焦作古稱懷慶府,是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域,它的地理范圍大致就是現在河南省焦作市的行政區域。《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有這樣解釋:「懷慶,漢河內郡,後魏置懷府,元改曰懷慶路,明曰懷慶府,清因之。屬河南省,民國廢。治河內,即今河南沁陽縣。」它所轄地區包括今天的沁陽市、溫縣、濟源市、孟州市、原陽縣、武陟縣、博愛縣、修武縣及焦作市的其他部分地區。懷慶府所轄地區都有悠久的歷史。如溫縣,《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解釋說:「周畿內國。《左傳•隱公三年》:『鄭祭足師,取溫麥。』(《杜注》:『今河內溫縣。』)」古代中國是「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祭祀被奉為最神聖的國事,祭品選用溫縣之小麥是有講究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修武條:「《韓詩外傳》:『周武王伐紂,勒名於寧,因名修武。』《韓非子》也有記載。懷慶曾出現過司馬懿(溫縣)、韓愈(孟州市)、李商隱(沁陽市)、郭熙(武陟)、張渭(修武)、朱載堉(博愛)等歷史名人,陳氏太極拳、四大懷葯、懷梆戲、竹林七賢、愚公移山等也都出現在這里。歷史上,懷慶的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京漢鐵路未通以前,為由京入陝之孔道……山西商貨之南下者皆出於此。」而晉商在中國商業史上占據了十分輝煌的地位。另外這一地區還有很多考古發現。比如說漢獻帝被貶為山陽公,封地就在焦作,山陽城遺址還在,焦作現在仍然使用別稱——山陽城。另外經考證證明,焦作地區曾是商朝的都城,亂了商紂王朝綱的妲己就是焦作人。這些都說明懷慶地區文化的源遠流長,經濟的繁榮興旺,筆者就把該地區的土著語言稱作「懷慶方言」。
林改柴氏三度為王
柴氏的重要一支、由林氏改姓柴氏,這支柴林氏三度為王:《福建柴林氏》載:「閩林始祖林祿10世孫林英,由莆田北螺(今莆田縣西天尾鎮林峰村)遷居洪州鄱陽(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波陽縣),生子名士弘。
隋末,林士弘加入江西饒州操師乞領導的農民起義隊伍,操師乞死後,軍中擁立大將軍林士弘為主帥,擁兵十多萬,於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屬)稱南越王,尋建國稱大楚,年號太平,(616年,隋大業十二年)。進軍臨川、廬陵、南康、宜春,北至九江,南至番禺,各地豪傑爭起,殺隋守令官,望風歸附。後來,這個楚國被新興的唐朝消滅,太平年號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七年。
林士弘當了七年皇帝之後,他的十三世孫也當了五年皇帝。
楚為唐撲滅了,士弘的家屬逃匿於浙江武林山中,改姓為柴。其十二世孫柴守禮,有妹嫁與郭威(即後周太祖)為皇後,郭威無子,過繼守禮的兒子柴榮,嗣立為帝,即史稱的柴世宗(955-959在位)。及世宗病卒,子柴宗訓出生才數月,嗣位,即後周恭帝。可是柴榮的生前好友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逼柴家寡婦孤兒「禪讓」天下給他。宋朝封柴宗訓為「鄭王」,其母為「先後」。
柴氏改姓有盧,林,張,潘,崔,殷,邱7姓

目錄[隱藏]

柴姓改姓盧
柴姓改姓潘
柴姓改姓林
柴姓改姓張
柴姓改姓殷
柴姓改姓崔
柴姓改姓邱
柴姓起源
歷史名人 柴姓改姓盧
柴姓改姓潘
柴姓改姓林
柴姓改姓張
柴姓改姓殷
柴姓改姓崔
柴姓改姓邱
柴姓起源
歷史名人

[編輯本段]柴姓改姓盧
磐安「九支盧」,出自宋工部尚書越國公盧琰。宋初,盧琰「挾孤、義不臣宋」而退隱靈山(今浙江省磐安縣新渥、深澤一帶),九個兒子自此繁衍,成為盧姓在浙江的始祖。 盧琰生於公元900年,祖籍河南洛陽玉川,祖上三代為唐朝宰相,父親文紀,為後唐清泰間越州刺史。到了後漢,盧琰開始進入仕途,成為郭威手下大將。後漢隱帝劉永佑繼位,荒淫無道,聽信佞言,濫殺無辜,將邊疆重將郭威家眷扣押為質,想召回郭殺之。郭威得知,十分吃驚,急忙召集眾將商議。盧琰進言:"隱帝無道,後漢氣數已終。與其回京受縛,不如率兵討伐。"於是郭威率軍回京,隱帝駕崩,郭威黃袍加身,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封盧琰為尚書,輔佐後周。 郭威死後,傳位於繼子柴榮,史稱周世宗。世宗授盧琰為檢典尚書,並封為"榮祿大夫上柱國贊治尹開國上將軍""食祿三千七百戶,賜金緋魚袋。"當時,除盧琰外,趙匡胤也是周世宗柴榮的結交,深得信任。盧、趙二人被周世宗稱為"股肱"。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駕崩,太子柴宗訓即位,是為恭帝。一時間,孤兒寡母,權威難展,朝權被趙匡胤、陶谷等所掌握。次年,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成為宋太祖,改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 不日,宋太祖擺駕入朝,反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皇太後為周太後,柴宗訓只得身著白衣出宮。太祖入皇宮,六宮迎拜。太祖見有兩個小孩由宮人抱著,也在下跪之列。便問是何人,原來是柴榮的兩個皇子:紀王、蘄王。太祖大怒,令左右侍衛誅殺之,兩皇子被捉押出宮,一路驚恐哀號不止,宮內上下大驚失色。此時,盧琰挺身而出,冒死向趙匡胤進言說:"昔時堯舜授受不廢朱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趙匡胤聽後,便問大臣潘美,潘美支吾著回答:"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不安耳。"太祖此時又見盧琰臉色鐵青,圓眼相瞪,只得暫將兩位皇子追回不殺。不久,盧琰為留柴氏一脈,暗將蘄王柴誨抱回府中撫養。 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皆不知其母為誰氏。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太祖即位,詔賜皇孫名誼,贈左驍衛大將軍;誠,左武衛大將軍;諴,左屯衛大將軍。 顯德三年,群臣請封宗室,世宗以謂為國日淺,恩信未及於人,而須功德大成,慶流於世,而後議之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諸子。又詔曰:"父子之道,聖賢不忘,再思天閼之端,愈動悲傷之抱。故皇子左驍衛大將軍誼、左武衛大將軍諴、左屯衛大將軍誠等,載惟往事,有足傷懷,宜增一字之封,仍贈三台之秩。誼可贈太尉,追封越王;誠太傅,吳王;諴太保,韓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 六年,北復三關,遇疾,還京師。六月癸未,皇子宗訓,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而宗讓亦拜左驍衛上將軍,封燕國公。後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讓更名熙讓,封曹王。熙謹、熙誨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謹右武衛大將軍,封紀王;熙誨左領軍衛大將軍,蘄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周家人傳第八 此時,宋太祖深知帝位未固,便千方百計籠絡人才,特別是盧琰這位"三朝元老",便不斷對他升封、嘉獎。建隆二年十月十一日,太祖下旨敕封盧琰:"朕惟立國以仁,維國以義,上下之間各得其分。惟爾撫軍琰,賦軍養民不憚,整軍衛民而民不怨,甚得治體。詩曰: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於恤。今特效爾工部尚書便宜行事開國上將軍。汝當益勵厥志益修厥德,可以前件奉敕。右牒至奉行敕命。"次年五月三日,又提御筆稱贊盧琰:"貌端而古,學博而優。三登虎榜,一占鰲頭。事親竭力,政治有謀。孝哉人子,忠矣公侯。呈吁圖其像,而贊其德。俾見者仰,高風而佳譽永留!"同年十月初一,又為盧琰封賞敕命:"朕惟以工部尚書盧琰,寄之以重任,公盧琰發身賢科,歷任前職歷歲已久,克有勞功。書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特進爾榮祿大夫便宜行事開國上將軍,封越國公。汝當益修厥德,恪守爾職,可以前件奉敕如右牒至奉行敕命。"至此,太祖對盧琰公官封極品,爵為國公,恩賜之隆已無可復加。
然而,盧琰對宋太祖的恩寵看得很淡,而內心對後周皇帝忠心不二,抱著"柴周大臣義不臣宋"大志不動搖。因此,對宋太祖的恩寵,處處倍加小心,並為撫養蘄王殫精竭慮。當宋太祖在處理了恭帝和紀王後,又追究蘄王下落時,盧琰覺得麻煩將要臨頭了,於是,他與柴世宗的駙馬孫帷溫(浙江永康人)密謀,將柴熙誨收為義子,改名為盧璇,同時向宋太祖提出了歸農致仕的要求。決定退出朝廷遠遁山林。 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同意了盧琰的要求。臨別時,宋太祖親作《御賜功臣盧琰致仕贈別詩並序》:"朕以卿尚書盧琰老成歷練,欲藉以弼成至治。卿乃起空谷白駒之想,為林泉自適之謀,難為強留之計,然君臣之份惡可恝然,故賜汝以詩,以光來裔。袖手長才世路輕,愛閑那肯鬻榮名。桂冠使欲辭丹闕,策杖還歸老故城;適意不論三仕喜,傳家惟有十分情。林間佳趣真恬退,好向廉泉自濯纓。" 於是,盧琰如同出籠之烏,與孫帷溫一起率全家老少,挾蘄王柴熙誨連夜出京城,過臨安,不久來到了靈山(今翠峰山)之麓(今新渥鎮大山下一帶)長期隱居。據傳,當時正是冰天雪地的日子,宋太祖追查蘄王的下落,於是懷疑到與盧琰歸農有關,馬上派追兵追查。盧琰等從東陽方向進入靈山一帶,為了躲開追兵,把靴子倒回來穿上,故意在雪地上留下向山外行走的腳印,當追兵趕到時,見這里杏無人煙,只有茫茫雪野和一谷覓食的麻雀的叫聲,而行人的腳印也是向外走的,便離開了。 就這樣,一行人躲進了這里,避過了追兵。盧琰見峰巒疊翠,環境幽雅,正合自己躬耕壟畝的性情,便在此定居下來,並把這個地方稱為"朵山",意即"躲"山,解放後,諧音改為"大(浙江方音:do)山下"。據《大山盧氏宗譜》譜序載:"……越國公始居汴,為後周工部尚書,有政績禪,宋後遷居婺之靈山,靈山者盧氏發祥之地也。自越國公而上皆缺而不書,古籍無所稽,略其所當略也;自越國公而下,支派世系近而可考,詳其所當詳也……"記述了越國公遷居靈山的史實及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地位。從此,盧琰"義不臣宋"的俠肝義膽成為後人傳揚的美德。 據記載,盧琰隱居靈山五年後,為使宋太祖徹底放棄對自己的牽制,巧妙地讓兒子們和地方官上表,奏明"盧琰已死"。宋太祖接報派使臣中書省侍郎李克明來靈山弔唁,祭文曰:"竊維盧琰歷事吾朝累建勞績於時有年,嗣朕在位,實公匡輔,忠義可嘉,方期上柱國家豈意溘然先朝露訃聞不勝哀悼,今特遣官諭祭,以示異恩……",對盧琰作了很高評價。 此後,盧談便安心地開始了開發靈山這片沃土的家園。據《大山盧氏家乘舊序》載: "……其鄉多朴茂之風,公建塾於斯,設教廷師課諸孫子,鄉之後秀者從之益眾,而又以德化人,一時風俗美而人才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盧琰也慢慢地改變了對宋室一統天下的看法,使他從"不食宋粟"的思想轉變為擁護大宋統一天下的愛國情懷,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國家培養人才進行了努力,不僅使其"九子具將相之才以備朝廷之用",而且建塾廷師,謀及鄉民子弟,以德化人,使鄉內風俗大變。他在《七疊飛泉》一詩中寫道:"連雲飛瀑掛前空,水脈潛穿七竅通。指日朝宗歸大海,早將兵甲洗遼東。"充分表露了他對統一國家使人民安居樂業的嚮往,以及對宋兵收復遼東統一大業指日可待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靈谷鋤雲》詩中,他又寫道: "荷鋤木柄不須長,覓種靈山別有方。種得雲中雙白璧,琢成瑚璉獻君王。"進一步表達了他隱居靈山為國家培養有用之才的信心和決心。到了宋開寶丙子年(976年),宋太祖駕崩,此時的盧琰早已轉變了對他的看法,認為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並賦《橫山晚笛》一首:"牧童牛背日將曛,短笛摧殘幾片雲。莫道山中無寧戚,重歌白石憶明君。"橫山斜亘,晚笛催人,一名大臣對明君的縷縷思念之情不禁溢於言表。 八年後,即宋雍熙乙酉年(公元985年),盧琰病逝,葬於靈山南麓。據傳,越國公盧琰墓規模宏大,經千餘年而不損。"九支盧"即盧琰的九個子女蕃衍出的九個支派,《大山盧氏宗譜》載:"……(盧公)娶行軍都大元帥趙光之女,封越國夫人,生八男一女,諱錦,招柴世宗之子諱炯。後改名曰璇,隱柴為盧,列作九支,號曰榛、栗、擇、松、竹、梅、桐、梓、杞……"盧琰為了"存柴室一線之緒",不僅挾孤以逃,而且將自己的女兒盧錦許配給蘄王柴熙誨(即盧璇),正式排為第三子,與其他八子並立,然後,分支蕃衍。為了永遠記住自己的祖地,盧公載下了一棵榧樹,九子又分別在大山下村口種植了一棵楓樹。自此,一棵榧樹和九棵楓樹歷經千餘年的風霜雪雨,鬱郁滴翠。可惜到了"文革"期間,盧公所遺之物概莫能外,一律被砸毀、損壞,就連這倖存的幾棵古楓樹也被當作補貼集體開支砍伐掉了。
鍾靈毓秀的靈山之麓,盧琰公的遺風今何在?如今的大山下村,村口一排11間的長廊好像還在敘說著悠悠往事。"耕讀世源"四個字散發著遠古的芳香,只是廊柱上的對聯已被斧鑿得遍體鱗傷。一口約300平方米的池塘依然碧波盪漾,也許還能映照出當年盧公的忠肝義膽、高節清風。
[編輯本段]柴姓改姓潘
新、舊《五代史》上都說:"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下面的兩個兒子)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宜哥與其二,皆為(後)漢誅……世宗崩,梁王(宗訓)即位,是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讓,封曹王;熙謹、熙誨……封紀王……蘄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於是,"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遂成千古之謎,他們到底去了哪兒呢? 2001年7月2日,祝志平先生在新疆克拉瑪依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盧苗安博士相遇,揭開了這一千古之謎---盧苗安博士正是柴榮第七子熙誨的後代,他提供的《 盧村志》對柴熙誨改姓為盧、改名為璇有著詳細的記載--- 陳橋兵變後,恭皇帝被封為鄭王,公卿大臣皆承舊職。宋太祖見熙謹、熙誨仍在宮中,就問諸臣:"此復何待?"此時,太祖的左右侍衛意欲斬之。後周開國上將軍盧琰冒死諫阻:"堯舜授受不廢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這時名將潘美(潘美是楊家將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過歷史上的潘美並不像戲劇中的潘仁美那樣大奸大惡)以手捏殿柱,垂頭不語,太祖問他:"汝也以為不可嗎?"潘美說:"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耳。"太祖聽後,就收回了成命。事後,潘美抱養了柴熙謹,更名為潘惟正(一說潘惟吉),盧琰抱養了柴熙誨。 (宋)太祖皇帝初入宮,見宮嬪抱一小兒,問之,曰:「世宗子也」(德按:後周世宗名榮,為後周太祖之養子,本姓柴,以功封晉王,即位後,伐遼,取瀛、莫、易之地,以趙匡胤為「都檢點」。六月崩,恭帝宗訓立,陳橋兵變,趙匡胤取而代之,國號宋。世宗之子乃後周世宗之後裔。)時范質與趙普,潘美等侍側,太祖顧問趙普等,普等曰:「去之!」(按趙普為胤幼時師,與周無淵源故主殺之。)潘美與一帥在後不語,太祖召問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美曰:「臣與陛下,北面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致疑。」太祖曰:「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美遂持歸,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後終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無兄弟,其後惟吉歷任供三代,止雲以美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於其家人。(按:惟吉,王銍默記作惟正。) 【宋 王鞏 隨手雜錄】 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廢之後居住的天清寺,周恭帝的宮人們一齊跪拜,有一宮人抱著兩個小孩也跪拜在地。宋太祖一問,知道是柴世宗的兩個小兒子,很不耐煩,"留著他們干什麼!"他的隨從當即把這兩個小孩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著柱子,低頭不語。宋太祖問:"你認為我這樣做不對嗎?"潘美說:"我豈敢說您不對,只是覺得於理不安。"宋太祖覺出不妥,立即把兩個孩子叫回來,並把一個賜給潘美收養。潘美對待這個孩子和自己的親生子女一樣,這個孩子始終以潘美為父,這就是潘惟正。 後周紀王柴熙謹被潘美收養,改名潘維正(一說潘維吉),潘維吉為刺史(將軍),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開國功臣潘美從孫。仁宗天聖中,上書論時政,授仁壽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轉運判官,轉提點廣西、湖北刑獄。因平邵州蠻之叛,破其圍峒九十,徒知滑州,改湖北轉運使、知桂州。入為司封郎、知昭問館,歷度支監鐵副使、知河中府,遷光祿卿、知荊南、鄂州,卒於70。夙以將家子,而能留心旁務,用當其才。 潘夙子潘必正為舉人,詞人《潘必正詞選》 作者:潘必正 , 楊柳枝 , 踏莎行 ,鷓鴣天 .又說為宋朝丞相潘必正.
金舟-->趙匡胤-->第三十五章 宋太祖登極 潘美為他取名呈吉,後來也官至刺史,潘呈吉的孫子潘夙,為宋神宗時名將,人們都以為是潘美從孫,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竟是柴世宗的後代呢?這些都是後話。
[編輯本段]柴姓改姓林
周世宗柴榮皇帝弟兄五人:一曰柴穆,二曰柴茂,三曰柴榮皇帝,四曰柴華,五曰柴貴.周世宗柴榮皇帝的父親兄妹三人:一曰柴守禮(柴榮皇帝的父親),二曰柴守義(柴禹錫的父親),三曰柴守玉(周太祖郭威的聖穆皇後), 周世宗柴榮皇帝有三皇後:一曰劉皇後,二曰大符皇後,三曰小符皇後,貴妃有:一曰杜貴妃,二曰秦貴妃。 柴穆的後代改姓林。 百姓尋根,濯田天子地,●林東祥 距長汀縣濯田集鎮不遠有一座小山崗,看似普普通通,平淡無奇,但日夜不息的客家母親河在她身邊柔柔地流淌。登上山崗,遠山含黛,逶迤騰躍,人間飲煙,生意盎然,這里就是閩西武平、長汀、上杭濟南郡林氏心中的聖地--先祖五代周恭帝宗訓公長眠的地方--天子地。 在客家話里,"地"有兩種意思,一指地方、地點,另一指墳墓,濯田天子地當為後一種意蘊。 唐朝崩潰以後,中國陷入了大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周朝(951-960年)是五代中最後一個王朝,周太祖郭威出身貧苦,勵精圖治,公元954曛芴�奼潰�遄庸�?本姓柴)繼位(周世宗),周世宗年輕有為,改善政治,訓練軍隊,整綱肅紀,頗得民意。可惜於公元959年,事業未竟,暴病而終,年僅39歲。其子宗訓年7歲,繼帝位(周恭帝),翌年,周朝殿前都檢點 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擁趙匡胤為帝,周朝滅,宋朝興。 據林氏族譜記載,柴宗訓叔侄為避免宋朝的迫害,輾轉逃往閩侯濟南山,當時閩侯(福州)是南唐之地,後宋滅南唐,林宗訓一脈又開始艱辛苦難的逃亡歷程,最後棲居於更偏僻的大山之中,長汀濯田有宗訓公祠,東南方有天子地(宗訓公墓)可為佐證。 柴天福也是為避禍改姓林 :因柴氏兄弟柴天壽在朝中闖禍,明相劉伯溫舉保柴氏三兄弟帶兵到貴州安順駐守邊關,實行當時中央"屯田駐兵"政策,戰斗勝利後,為避禍朝廷迫害,柴天福改姓林,柴天壽改姓殷。二弟柴天德是皇上親信不改姓。擬四十輩字輩,子孫後代互相認,這是貴州平陽郡柴姓家譜有記載的。 根據《宋史》記載,將上采姚、姒之舊,略循周、漢之典,詳其世嫡,優以公爵,異其仕進之路,申以土田之錫,俾廟寢有奉,饗祀不輟,庶幾乎《春秋》通三統、厚先代之制矣。宜令有司取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親奉周室祀事。如白身,即與京主簿,如為班行者,即比類換文資,仍封崇義公,與河南府、鄭州合入差遣,給公田十頃,專管勾陵廟。應緣祭饗禮料所須,皆從官給。如至知州資序,即別與差遣,卻取以次近親,令襲爵授官,永為定式。」八月,太常禮院定到內殿崇班、相州兵馬都監柴詠於柴氏諸族最長,詔換殿中丞,封崇義公,簽書奉寧軍節度判官事,以奉周祀。又以六廟在西京,而歲時祭饗無器服之數,令有司以三品服一、四品服二及所當用祭器給之。 熙寧四年,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馬光言:「崇義公柴詠祭祀不以儀式。周本郭姓,世宗後侄,為郭氏後。今存周後,則宜封郭氏子孫以奉周祀。」帝閱奏,問王安石,安石曰:「宋受天下於世宗,柴氏也。」帝曰:「為人後者為之子。」安石曰:「為人後於異姓,非禮也。雖受天下於郭氏,豈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帝然之。五年正月,柴詠致仕。詠長子早亡,嫡孫夷簡當襲。太常禮院言夷簡有過,合以次子西頭供奉官若訥承襲。詔以若訥為衛尉寺丞,襲封崇義公,簽書河南府判官廳公事。 政和八年,徽宗詔曰:「昔我藝祖受禪於周,嘉佑中擇柴氏旁支一名封崇義公。議者謂不當封周。然禪國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禮蓋未盡。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後,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製。」 紹興五年,詔周世宗玄孫柴叔夏為右承奉郎,襲封崇義公,奉周後。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資序,別與差遣。以子國器襲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禮,則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補官。 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孫柴彥穎特補承務郎,襲封崇義公。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57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4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9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2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2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