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谷鎮大演村多少人口
A. 中國最大的一個村有多少人口
大長隴村。
舊時大長隴屬老潮陽縣管轄,1958年5月,劃歸普寧縣(現為縣級市);直屬軍埠鎮。
常住人口4萬多,基本上為陳姓
B. 金谷的晉江市地名
簡介
福建省晉江西溪中游,距安溪縣城17公里,鄰近清水岩。金谷鎮轄24個行政村,面積108平方公里。金谷鎮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氣候溫和,資源豐富,環境優越。鎮政府駐大洋。漳泉肖鐵路、205省道過境。名勝古跡有暮雲山新石器文化遺址、太王陵墓等。 金谷,古稱「谷口」。相傳,從後晉天福年間(936—942年)開始,谷口就是廣澤尊王迎香之處,故又稱「佛口」。有一名人墨客游至谷口,仰望境內有一山形酷似「金」 字,山前又是一片谷地、田園,不禁脫口贊道:「真乃金谷園也!」後人遂取「金谷園」之意而雅稱「金谷」,並沿稱至今。原「金谷」指「三金村」,即金谷村、金山村、金東村,今為鎮名。
宋代,金谷分屬修仁鄉來蘇里和崇善里;明清分屬崇善里和來蘇里;民國分屬興善區、來感區、第二區、第一區,民國 34年(1945年)10月為溪東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清溪區、第三區、蓬萊區,1958年屬蓬萊人民公社,1961年8月屬蓬萊區,1965年4月撤區成立金穀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鄉建制;1991年11月改為鎮建制。現轄金谷、金東、金山、湯內、芸美、華芸、尚芸、景坑、河美、河山、東洋、深洋、洋中、美洋、溪榜、元口、三元、洋內、麗山、淵兜、大演、山嶺、中都、田頭24個行政村。2010年底,全鎮人口35822人。
1965年置金谷公社. 1984年改鄉. 1991年改鎮。1997年,面積101.6平方千米,人口4.8萬。 金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有始建於五代的太王陵、威鎮廟,有千年古剎定明院,有古韻新姿的契真院,有石景薈萃、古木參天的大石竹廟,有群山獻翠、氣象萬千的檀林岩、聖峰岩、官道岩。除此之外,還有古遺址、古墓葬、古窯址、明朝官圳等等。
金谷是一方紅色的熱土。是安溪縣第一位共產黨員陳體和《延安頌》詞作者莫耶的故鄉。1929年,陳體在東溪建立了安溪第一個黨團支部,領導東溪和佛仔格農民武裝,成立了安溪游擊隊,打響了安溪武裝斗爭的第一槍。1933年,革命先輩們在東溪建立「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領導群眾打土壕分田地,打擊反動派。革命先輩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在泉州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激勵著一代代新人。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舊址——莫耶故居被列入紅色旅遊路線,是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教育基地和縣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金谷是閩南主要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金谷有旅外僑胞7萬多人,分布在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歸僑1萬多人,僑眷1.2萬人。海外鄉親們情系桑梓,熱心公益事業,辦學創衛。金谷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和衛生設施已改善提高。 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古人類就在金谷的望雲山一帶生活著,留下了創業的足跡。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望雲山及洋內村瓊林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採集到石斧、石錛等大批遺物,成為研究閩越人類發展史及印證安溪文化發展史上溯到新石器是時代前的實物依據。悠久的歷史,為金谷留下積淀深厚的民族文化遺產和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
在金谷鎮河美村蜈蚣山麓,坐落著一座建於五代的太王、太妃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俗稱「聖王公墓」,系閩南名神廣澤尊王郭忠福的父母墳。兩壙並列,左祀「太王」,右祀「太妃」,中立「聖旨」坊,規模龐大,氣勢磅礴,在古墓葬建築史上,構式罕見,別具一格。墓前有一井,泉水清純甘洌,泡茶尤為清香,名曰「聖泉井」。該陵墓坐落的山脈從永春、南安境內蜿蜒而來,峰巒疊嶂,曲折迂迴。陵墓對面,山巒層疊,計十八重,形狀千奇百怪:似雄獅怒吼,香案祭天,山鷹啄蛇,母雞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墓山上茶綠金谷鎮草青,樹密林茂,前方溪流迂迴流淌,活像一幅濃墨重彩的大自然山水畫,是著名的游覽和避暑勝地。在洋內村有兩座著名的古墓葬。一是明代葉公蔭昆仲的東山龜形墓。葉公蔭(1519—1596年),字希爵,號陽春,兄弟四人,天資剛毅,丕振士風,敦鄰睦友,勤耕力作,崇尚儉約,樂善好施。其事跡聞於上,獲贈「恩施懿行」匾,並榜其地為「陽春境」。生前,兄弟同德;歿後,昆仲同塋。墓為糯米灰三合土構築,呈交椅形,墓前四副旗桿夾石。二是位於大尖山南麓的明代契真院舍利塔。契真院始建於唐天祐四年(907年),1971年遭毀,僅存墓塔。舍利塔為糯米灰混凝土構築,在寬廣祭台上,築六角形,三層出檐,仰蓮葫蘆剎頂,前後築交椅形護坡。塔中納歷代僧人骨灰罐。2002年,僑親葉長鵬捐資重建,規模恢宏,建築獨特。 金谷歷史悠久,在這塊鍾靈毓秀的土地上,孕育了許多才彥英豪。
金谷溪榜人陳錚,又名瑞金,字鐵卿。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於緬甸仰光。後隨父回國,就讀於「兩廣師范」,學成到該鄉龍坑角落任塾師。民國11年(1922年),陳錚棄教從戎,賣業產買槍炮,投靠於民軍陳岳、楊漢烈麾下,任第三旅少將旅長,後自兼縣長,於是辦學校,修公路,發行「建昌匯票」。民國18年(1929年),離開軍旅,寓居廈門,開設鐵峰茶莊。民國21 年(1932年),陳國輝被國民黨第十九路軍鏟除後,陳錚始東山再起,回鄉當起安南永三縣邊區聯防總隊長,收集民槍,擁眾自衛,並大力開墾茶園,設店經營糧食。在家鄉營造「晚香別墅」。其女莫耶,原名陳淑媛,筆名白冰、椰子、沙島。自幼聰明,10歲即景吟詩:「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風吹野花馨。」被鄉人譽為才女。民國26年(1937年)10月投奔延安,後入魯迅藝術院第一期戲劇系學習,創作《延安頌》,歌聲響徹大江南北,成為一曲激發抗日愛國熱情的戰歌,至今仍傳唱不衰。
吳宗海,諱名春夏,別名澤如,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出生於安溪縣金谷村,緬甸中國同盟會會員。他 19歲出洋謀生,六渡緬甸,一旅印尼,從事店員、財會、教員之職。清宣統二年(1910年)在勃生接受革命思想後,立即投身革命事業,到處鼓吹革命,秘密發展同盟會會員,進行革命活動,成為勃生埠最早參加和組織同盟會的先輩和骨幹。其遺作手跡《七次出洋日記》和《每次寄回家信匯記》是頗有價值的珍貴史料,已由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予以收藏和展出。
金谷是一塊革命的熱土。民國17年(1928年)初夏,獵戶陳體第一個站在鐮刀斧頭紅旗下宣誓,成為安溪第一個共產黨員,次年又建立東溪黨團支部,成為安溪最早的黨組織,領導安溪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斗爭。民國23年(1934年)3月,陳體夫妻雙雙英勇獻身。在這塊土地上,為中國革命英勇獻身而名列志傳的還有劉由、陳仲琪、曾奎(女)等一大批革命烈士。
當代金穀人才薈萃。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祖籍金谷美洋,出生於新加坡,20世紀50年代回國就學,他以其淵博的法學知識,為國家的法制建設、僑聯工作、統戰工作做出殊多貢獻,成為致公黨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在日理萬機之暇,他數度回鄉,關心家鄉的建設和發展。
安溪縣第一個清華學子吳秀水,出生於民國26年(1937年)7月,金谷鎮金谷村人,1963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就職於交通部科學研究院,1980 年以後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工作,歷任高級工程師、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機應用學組委員等,還受聘為香港理工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高層建築及橋梁結構的力學分析,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多篇,曾參加深圳52層高的國際貿易中心和中央彩電中心主樓等的設計計算,主持設計過世界上地震區最大的球形水塔(建於阿爾及利亞),成果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部級二等獎2次。此外,有曾任福建省林業廳廳長的傅圭璧、福建省審計廳廳長的溫海樹及現任福建省水利廳廳長的楊志英。
金谷是閩南主要僑鄉和台胞祖籍地,現有旅外鄉親7萬人。長期以來,旅外的金谷僑親熱心桑梓,慷慨解囊,關心支持家鄉建設事業。出生於金谷淵兜村、旅居印尼的僑親沈清江,1957年受中僑委邀請,任回國觀光團團長,進京參加國慶觀禮,並回鄉捐建清江小學,全國僑聯主席庄希泉為其題寫校名;2002年,僑親沈福昆、沈福璋、沈福源昆仲捐資210萬元支持清江學校的建設。20世紀90年代,僑胞陳松基弘揚陳嘉庚「傾資辦學」精神,捐資3000萬元,創辦陳利職業中專學校,學校現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重點職校。旅居泰國的陳芳明創辦東溪中學,並先後捐建「勤學樓」、「忠誠樓」、「博愛樓」、「發奮」與 「創新」學生宿舍樓、「啟智科技樓」,還與葉德隆分別捐建金谷醫院門診大樓和宿舍樓。廣大僑胞捐資興學,拳拳愛心,垂範後世,功彪史冊。
C. 全國人口10萬以上的鄉鎮有哪些
1、兩英鎮
兩英鎮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境內,是中國針織名鎮、廣東省科技創新試點鎮和廣東省中心鎮,同時也是汕頭市經濟重鎮。明清時期墟市繁盛,紡織、制陶、鑄造行業源遠流長,歷來是潮陽、普寧、惠來三市(縣)重要商品集散地之一有「小汕頭」的美譽。
全鎮總面積85.21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235784人(2017年),其中,外來人口5萬多,下轄30個村(居)70個自然村。
2、橫州鎮
橫州鎮地處橫縣縣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商貿活動的中心。全鎮總面積174.8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11個社區和2個航運公司。常住人口163500人 。
現有1個村級黨委、21個黨總支部、241個黨支部,黨員3216名。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3所,小學25所,幼兒園1所,衛生院1家,村級衛生室21所。
2019年10月,橫州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3、陳店鎮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陳店鎮位於324國道汕頭市潮南區和普寧市交界處,潮南區西北部,東距揭惠高速司馬浦出入口5公里,潮南城區14公里,汕頭市區47公里,西距普寧高鐵站15公里,普寧市區16公里。
全鎮面積26.77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131163人,外來人口約2.5萬人,旅外僑胞和港澳同胞約3萬人,是有名的僑鄉。現轄25個行政村。
2019年10月,陳店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4、司馬浦鎮
司馬浦鎮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西部,練江中游南側,大南山北麓,東、西分別與峽山街道、陳店鎮接壤,北隔練江與銅盂鎮、貴嶼鎮相望,南、西南分別與兩英鎮、仙城鎮交界,東距汕頭市中心城區42公里,潮南城區5公里,西距普寧市區23公里。
全鎮面積30.64平方千米;管轄19個村(居)委,41個自然村;現有人口157006人(2017年)。本鎮最大的自然村為溪美朱村,全部為南宋大文學家朱熹後裔,共計3萬餘人口。
5、炮台鎮
炮台鎮隸屬於廣東省揭陽市,東倚桑浦山,西南瀕臨榕江,扼榕江南北河入海口;國道206貫穿全境,區域面積54平方公里,人口120982人。2012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炮台鎮由揭東縣劃歸揭陽空港經濟區(行政區域屬榕城區)管轄。2014年3月榮獲廣東名鎮稱號。
D. 50年代時一個大型鄉鎮有多少戶人口
你好,50年代初,大型鄉鎮人數有10000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6‰上升至23‰。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內地人口達到5.8億。2006年3月,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5億。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從全球看,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每年新出生的嬰兒數大大多於死亡的人數,使得人口總數得以不斷增長。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