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蘭村到底有多少人口
① 在農村,老人去世後,有好多禁忌與風俗,你知道有哪些嗎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兄弟民族有五十六個,不但「一方一俗」,而且由於民族的不同,喪葬習俗因此各異,我的一支禿筆,無法一一呈現解答,僅限於我個人的了解,回答農村漢民族的一些 「禁忌」 和 「風俗」 。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將喪葬看作家庭中的一件大事。 「喪葬禮儀」 在周朝已經初具規模,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一系列龐大而繁雜的禮儀。葬禮體現出人們對死亡的理解和所持態度,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徵。
位於山西省南部黃河與汾河交界處的農村(我查找地圖,應該是禹門口河津一帶),這里的農村葬禮在十幾年前還是很講究,並且頗有「古風」格調的。
(在墓地痛哭的亡者家屬)
包括我上述提到的地方,廣大農村對老人去世有以下 「禁忌:」
一,選擇「風水寶地」和「擇吉安葬。
用四川的風俗習慣,應該請 「陰陽先生」, 花錢不多,我為先父選擇骨殖安葬的方位,均是採用「子午向」,這個可以用羅盤,也可以使用手機勘定。
陰宅風水一說,傳承千年,源遠流長,在一個 「虛空的法界」尤其重要。 希望認真處理,不可草率從之。
(位於某市的公墓)
二,先人故去,禁忌「熱死熱埋」。
應該停放12小時至72小時內妥善安葬。當然,特殊情況不在此例。
在先人故去後,如非特殊情況,建議不要馬上放入「冰棺」,因為這個時候故去的先人屬於「中陰身期」,某些思維意識猶在,貿然將遺體放入冰棺,容易導致先人墜入寒冰地獄及餓鬼道。
三,先人故去,宜早「入土為安」。
我的看法是,應該遵從當地的「公序良俗」即大家公認的「入土為安」,同時,可以減少一些費用和精力。
四,在移動遺體時(如從醫院到太平間)均應「打傘遮陽」,個別地方還要「喊山引魂」。
先人的遺體或者骨灰等,不應該直接被陽光照見,需要後人打傘遮陽或者搭棚遮陽。
「喊山引魂」是在下葬前,後人要高喊先人的姓名、生辰,以助先人「魂兮歸來。」
五,墓穴「暖坑「。
墓穴內務必暖坑,不可冷穴,不要被日光、月光、星光照見。挖好墓穴後,就要在穴內焚化紙錢,待燃盡後,方可下葬。墓穴上方應該用棚或者大傘遮住日、月、星辰。
(晉南農村孝女舉行葬禮時的發飾)
六,先人下葬前,墓穴內不可以留有任何活人的腳印、手印、身影等,如果不小心留下,可以用紙錢將印記抹平,再下葬。
七,在下葬現場,孕婦、產婦、生肖犯沖者必須廻避大吉。具體說就是與逝去先人的生肖相同者。
八,給先人下葬後,所有人在返回家中時,均不要回頭,免得你看見不該看見的東西。尤其是體弱者,或者具有靈異體質的後人。
九,給先人下葬回家後,務必洗手,照鏡、除穢。
四川農村就是在山上折幾枝柏樹枝,放在歸家路上,待白煙冒出時,從後面跨過去,消除墳場的氣息。(但是,應該切記管理好火源,完畢後用水或者泥土掩埋,確定無火星後,方可離開。)
關於(葬禮)風俗問題,簡單回答如下:
以晉南黃河與汾河交界處的農村為例
他們的喪葬禮儀大致可以分為「小殮」、「報喪」、「封棺」、守靈、降香、沖靈、出殯、安葬等環節。
在以前,整個喪葬過程莊重肅穆,隆重氣派。
我們應該看到,喪禮過程中,文化的影子浸入其中,葬禮不是獨立形成的,是多種文化交織而成的產物。
晉南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可能至今還是保留了一些喪葬禮儀文化,如,在停喪期間表演了當地在「沖靈」時的「 響板」 表演。
結束語
喪葬習俗各處不同,你的家鄉是什麼禮儀呢?你有什麼不同看法,請你老指點!
農村老人去逝後的禁忌:
不能說死了,七八十歲的說「老了」,年輕一點的要說「走了」。
子女一百天之內不能剪頭發,等過了百日後才能理發。
去逝第一年大年初一不能串門拜年,否則人家會不高興,感覺很晦氣。
第一年過年不能貼對聯,第二年貼藍對聯,等三年就可以貼紅對聯了。
老人去逝後的風俗:
在最短的時間內先「指路」,就是用谷秸綁一個像馬駒形狀的「羅馬子」,上面搭上一件老人穿的上衣,到大門外的路口上,由長子手拿一根高梁桔,站在高凳子上,面朝西南方向,高梁桔指向西南方向,嘴裡喊:(爹或娘)你上西南,連喊三遍,其他子女隨聲咐合:你上西南。然後長子跳下凳子的同時,並將凳子用力蹄倒在地,所有子女跪地磕頭,幫忙辦喪事的人將「羅馬子」燒掉,子女哭著回家,「指路」的儀式就算結束了。
第二天即二日,出嫁的女兒一路哭著回家,給婆婆磕頭,名曰「謝婆婆」,也是給爹娘「哭路」,讓老人去陰間的路上走得順暢。
二日,早、中、晚送三趟「江水」,就是去村頭的路口上給閻王爺燒紙潑湯,希望能讓老人過關。晚上「燒馬子」,就燒一個紙馬,讓老人騎馬去西天佛爺殿或老母殿報到,名曰「發盤纏」。
第三天出殯下葬,中午,老人的女兒媳婦及侄女要到墳地「煎糕」,就是把墓穴燒熱,免得老人去「新家」感到冷。出殯前,子女要在靈杦前陪老人吃最後一頓團圓飯,一生的親緣就此了斷。
下葬後第三天大清早圓墳,中午上三日墳,燒五七,燒百日,燒忌日。
現在的年輕人對這些習俗已經越來越陌生了。
在農村來說,辦祭祀比城市辦的要講究的很多,在喪事的現場,不能說笑,不能穿紅戴綠,特別是晚輩們更要遵守這祭祀方式。有來弔唁的,要跪拜叩頭還禮,靈棚前有晚輩一直在那等候,前來弔唁的時候去叩頭迎接,然後別人祭拜的時候要跪在兩邊叩頭謝禮,現在在城市裡邊,南來的北往的,有很多規矩,就沒有從前講究了,喪事的規矩,也隨著主持人的不同,禮節上也有變化。
其實人去世以後,不管葬禮舉辦的有多麼豐富,其實去世的人,也不知道,只是給活人看著熱鬧的,我們家有多孝順,老人去世了,我們辦的有多隆重,互相攀比,搭戲台吹喇叭,其實我覺得還是應該厚養薄葬,活著的時候給他吃的好一點,穿的暖一點,那是一種享受死了的花個一百萬兩百萬十是一點都不知道,沒有必要這么鋪張,浪費有這個孝心,就應該在活著的時候讓他活得瀟灑,活得快樂,活得有尊嚴,這是真正的孝順。
我們這老人去世了,不許吃面條、粉絲,說吃這些東西與死者牽連不斷,對活著的人不好,怕被死人帶走。在吃飯的時候,盤子和碗不能摞起來,說碗碟摞起來就會喪事不斷,沒有科學根據,只是想討個吉利而已,總之很多禁忌都是想,希望家人不要遇到這樣的事,寓意著家裡面的人都健 健康 康,快快樂樂,每個人都能長命百歲。
說歸說,做歸做,每家的喪事辦都不是太相同,每一個禁忌都是考慮到對活人好一點,現在這個 社會 了,迷信的東西越來越少了,大家也都明白,不管別人家怎麼辦,都是對。
首先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一般農村不管是喜事,有老人去世,還是生孩子,講究的細節特別多。像家裡有老人的去世的話。
禁忌
第一,家裡的老人去世的話,子女,親戚悼念之後,不可以去串門,因為別人會忌諱。
第二,家裡老人去世,子女禁穿鮮艷的衣服。
第三,三年不可以貼對聯。過年了不可以起早。
習俗
第一,老人去世後女兒要回婆家討孝,不管長輩,還是小孩,見面不說話就要磕頭。
第二,老人去世,三天要圓墳。
第三,去世五七,一百天,一年,兩年,三年,都要上貢品。還要每年的大年三十去墳上送飯。
「領羊」是甘肅人祭祀祖先的一種方式,是各種祭祀活動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種儀式。
獻祭開始時,奏樂,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輩,奉獻出一隻活羊(當地人認為羊乃潔凈之物),拉到靈柩前,給羊耳、鼻、尾、蹄等部位灑酒祭奠。民間有說法,此刻羊是通陰陽兩界的。似乎,此時的羊被賦予了某種神性。在這種場合下,這只羊就成為亡者靈魂的附著體,它的舉動就代表了亡者的意願。
據說老人對獻羊的人滿意或走得安詳放心,羊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渾身抖動,毛發蓬鬆,表示亡者已認可通過了。如果不這樣,執事者把羊抓起來,在耳朵里灌些涼水,在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一放開,那羊如果就地打一個大大的毛顫,就被叫做開毛大領,那羊就算被受祭者領受了。一般領羊的順序是按尊卑順序 。
「領羊」儀式庄嚴、肅穆、古樸,不僅能使喪事辦得比較穩妥,還能流露出兒孫輩的盡孝情結,所以,「領羊」是喪事中的「重頭戲」。
「領羊」一般是逝世者埋葬前一天,親朋聚集齊全的時候進行,由逝者的孝子孝女或娘家人為逝者獻羊,領羊的時候逝者的孝子及族人會圍攏在靈堂前的公羊周圍,用自己話說出死者的未盡之言,如果羊擺耳並抖動身體,則認為逝者已將羊「領走了」。由選定的人主持「領羊」儀式。
獻祭開始時,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輩,會奉獻出一隻活羊(當地人認為羊乃潔凈之物),將羊拉到靈柩前,給羊的耳朵、鼻子、尾巴、羊蹄等部位灑酒祭奠,民間有說法,此刻羊是通陰陽兩界的,此時的羊被賦予了一定的神性。
這時奉獻出來的活羊就成為了亡者靈魂的附著體,它的一舉一動便代表了亡者的意願。
民間認為羊代表亡者靈魂,祈求者述說些讓亡者安心的話,如說家庭及兒孫都好,以後不會有什麼困難,不必掛牽等等。
羊如果仍不領,主持「領羊」的人會把羊抓起來,在羊的耳朵里灌些涼水,或者是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鬆手時如果那隻羊就地打一個大大的毛顫,就被叫做開毛大領,這樣羊也就算被受祭者領受了。
此習俗在甘肅沿襲已久,此儀式被稱為 「領羊」。「被領的羊」是要被客人吃掉的。過「事」是傳統,吃「席」是禮節,請別人吃「席」是為了應「事」,吃別人的「席」是為了自己以後有「事」也有人來吃。許多時候一些「事」是不得不過,一些「席」是非吃不可。按老人們的話說,這是「下數」。
「領羊」習俗起源於哪個年代誰也說不準,但對「敬老盡孝」的傳統古理卻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一些寓教於理和文化內涵在充分的展示著人們的富裕文明程度在不斷的得以提升。
在皖北這塊,不管誰家的老人死了,都不能說誰誰家誰誰死了,應該說誰誰家的老人老了;年輕一點的人,就說誰誰走了,走的真早,等等,像我們老家,人去世後算上當天,都是在第三天出殯。這段時間里,孝子不能到別人家去;不能隨便借東西,要拿錢買,三毛兩毛都行,意思意思就行了。
死者生前穿的衣服除留幾件做紀念外,都要燒掉;生前睡的床要放到溝塘裡面泡上一段時間,去除晦氣,我們這里只是在燒五七紙的時候待客,也只燒五七紙,其他七則不燒。來的客人一般都是至親,像出嫁的女兒、侄女,還有外甥等。其他人則不需要來了。來燒五七紙的人,不準在上禮金,只能帶食品、飲料、紙炮等。大家中午吃過飯,下午到墳地里去,磕上幾個頭,就行了。燒周年紙和燒五七紙是一樣的,一般人死不能說這人死了,要說這人老了。人死後八到十二個時辰不能碰,不然死者會很痛苦。據說是因為這時死者的靈魂正在脫出體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點點碰觸都會使人受極大痛苦。十二個時辰之後裝殮,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這叫頭七。頭七那天不能大聲說話,晚上不能出屋,因為頭七這天死者會最後回來一趟,怕驚擾死者。頭七過後就可以下葬,要燒化香蠟紙馬,有的人家兒女子孫多,要抬著供桌去墳地。
在墳地燒化紙馬之後,墳頭上載上一顆柳樹或柏樹,為的是安魂。所謂墳地,其實就在莊稼地里。一堆小土丘連成一片,這都是先人墳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墳,燒完了紙要拿一張紙用土壓在墳頭上,不然過不了幾年這墳就找不到了。一般來說,死去的第一到第三年上墳規模很大,尤其第三年。之後就每年燒點紙就可以,人死後八到十二個時辰不能碰,不然死者會很痛苦。據說是因為這時死者的靈魂正在脫出體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點點碰觸都會使人受極大痛苦。十二個時辰之後裝殮,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這叫頭七。
頭七那天不能大聲說話,晚上不能出屋,因為頭七這天死者會最後回來一趟,怕驚擾死者。頭七過後就可以下葬,要燒化香蠟紙馬,有的人家兒女子孫多,要抬著供桌去墳地。在墳地燒化紙馬之後,墳頭上載上一顆柳樹或柏樹,為的是安魂。所謂墳地,其實就在莊稼地里。一堆小土丘連成一片,這都是先人墳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墳,燒完了紙要拿一張紙用土壓在墳頭上,不然過不了幾年這
在農村,老人去世後,禁忌家人穿紅戴綠,要守孝三年後方可,春節三年之內不能貼春聯,老人去世第一年,家人不許外出拜年。還有婚事過三年後才可舉行,我們這里是這樣的,也許別地方更復雜些。
依次類推,共有七個七七祭日。回魂夜的時間,是頭七當天的子時至亥時。
一,頭七回魂夜,是逝者故去後,第一次返陽看望自己的六親眷屬,七七祭日內正是逝者中陰期,亡人陽間意識還沒有徹底斷除,土話一點解釋,就是七七祭日內的逝者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還稱不上所謂的鬼。所以,這頭七回魂夜的第一個注意事項,就是逝者的家屬在這天,一定要緬懷先人,萬不可為了家庭瑣事,口舌紛爭矛盾,讓逝者傷心遺憾,留戀紅塵,不肯離去。
二,頭七當天的子時,會有牛頭馬面,大小二鬼,四位陰差鬼兵,護送逝者的魂魄,返還陽間家中。頭七當天子時從窗戶、煙囪等地入宅;當天亥時,由房門走出。家中後人,頭七當天可以再家中擺放貢品,貢品當中要禁忌牛肉、馬肉和狗肉,葷素搭配,越豐盛越好,以此來犒勞答謝四位鬼差,不讓其難為打壓逝者。同時,貢品中也可以擺放先人生前喜好的食物,受用上路。
三,同時在頭七的當天子時,還要在孝房家門口擺放一碗清水和一碗五穀糧,擺放清水的意思是讓先人洗去塵埃,消免災難,安心上路;擺放五穀糧的意思是,避免煞氣,防治犯呼,辟邪驅霉。這一碗清水和一碗五穀糧,在次日清晨,清水直接灑在門口即可,五穀糧於當天扔於長流水處即可。頭七當晚亥時撤下的貢品,連同燒紙銀票等各路拜金,與十字路口焚化即可,禁食。
四,在薩滿仙門中,先人頭七這天是不允許去墳地祭祀的,原因是各家家廟祖先神這天會正式將逝者的陰宅磁場記錄在案,蒞臨巡查,同時,也是呼氣煞神抓找替身之時,所以,頭七這天冒然去墳地祭祀,一則會讓家廟神及逝者,貪戀紅塵,死等祭祀,壓運活人,二則容易沖撞呼氣煞神,造成犯呼。頭七這天,如果在家中不方便擺供的後人,也應該在當晚燒紙祭祀,祭祀先人。
五,在頭七回魂夜這天,家中若有月子人及四眼人,均應迴避,以免沖撞逝者及各路陰兵。對於那些突然意外辭世的逝者,多會在頭七這天,給自己的親人報夢說事,家人眷屬若是夢到,或是在家中看到,萬不要驚恐,靜心定神詢問逝者,幫其妥善辦理好未完之事,讓其放心西去,光明大道,瑤池之路。過了頭七之後,先人就要登上望鄉台,開始黃泉路之路,一去永不歸。
問題可能是想問在操辦老人喪事時有哪些禁忌和風俗。
俗話說, 一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我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各地的喪葬風俗也就有了各自的不同和特色。
一株吊蘭才疏學淺,出門較少,故而對外地了解不多,僅對本地的喪葬文化略知一二。現一一道來,如有不同高見,懇請多加指點。在此先行謝過!
先來說說喪期! 喪期通俗地說也就是治喪的時間。老人去世後一般情況下都是停屍三天的,假如有至親在外地不能及時趕回的話,為了能夠讓他見到老人最後一面,也有多擱幾天的。喪期是這樣算的:去世當天算一天,然後,第二天,在第三天出殯。在這三天裡面事情很多。頭一天家裡面要逐一通知各位親友來燒紙;置辦辦喪事的東西;請鄉間流動辦酒席的大廚;等等。第二天上午一般沒有什麼大事,搭搭靈棚;大廚來到了;如果請了戲班子,戲班子也會來到了;老人的女兒、侄女、外甥、內侄等眾多親友得信也早已來到了。為了出殯當天不太忙亂,多數人家會在第二天下午將逝者火化。火化回來,天也快黑了,執事的大總就會安排潑湯。
第三天上午出殯,或墳地或公墓。安葬回來,主家要宴請前來燒紙、弔唁的賓客,席間,孝子要對眾人磕頭表示感謝,稱為「孝子謝客」!喪事算告一段落。
第四天是燒五七紙的日子。按說,燒五七紙應該在五七期間才行,但因為大家都忙,也有些是在外地務工,要急著回去。從這一點考慮,無論是誰家辦事,也都順應形勢,把日期給改了。近幾年似乎已經約定俗成了,大家都這么做了。
再來說說有啥禁忌! 畢竟是白事,是有著很多禁忌的。 禁忌也叫忌諱, 就是在辦理喪事期間所不能做的事。略舉一二。用於辦理喪事的東西,哪怕是二指長的繩子,也不能借,只能買,不論是誰家的,只要不是主家自己家的。給個三毛兩毛錢的,不能白用。治喪期間,孝子孝婦不能夠串門,要一直守在靈前,需要辦的事有執事的安排人辦。等等。
這個和每個地方的風俗有很大的關系吧,而且差別應該很大。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風俗就慢慢變淡甚至改變了。
我就簡單說說我當地吧:
1.就拿春節貼對聯來說,當老人去世後第一年會貼白色的對聯,第二年回帖黃色的對聯,第三年回帖綠色的對聯,三年之後就變成正常的紅色。
2.農村好多是土葬,如果兩個夫妻老人一方先去世那麼他(她)是不能入祖墳的,只有另一方去世時才可以拋出來合葬入祖墳。
3.老人去世後,生前一些鋪蓋、衣物會被燒掉。
4.後人為了紀念老人會選擇:頭七、百天、周年、清明……這些日子上墳燒紙錢擺貢品。
5.在老人下葬的當天,主人會准備一隻鐵水桶,水桶下面撒上草木灰,水桶上面會放上剁面刀。每個埋葬老人回來時都會翻動一下剁面刀(正反)。當所有人都回來後會打開鐵桶看看草木灰上面有什麼痕跡,據說能知曉自己老人羽化成什麼。
還有很多講究就不說了,可能有人會說這些都是迷信,但我們中國人講究孝道,這就是我們的信仰。它寄託了我們對祖先深深的哀思之情。
② 明朝值得一提的風雲人物有哪些
一說起明朝值得一提的風雲人物有哪些,大家一定能夠想到開國之君——朱元璋,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七下西洋的鄭和。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另外幾個風雲人物:
🔎周遇吉
③ 天津市武清區有幾個村
武清區轄6個街道、19個鎮、5個鄉。
④ 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駝鈴小區人口數量
民和縣地名由來:1930年由樂都縣析置民和縣,取民族和睦、互助互利、互助協作之意命名;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部族繁雜,取義民眾和睦;1986年設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2021年9月,民和縣被列為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
2021年8月,國家商務部公布了2021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民和縣名列其中。
2021年5月,民和縣人口數量為37.46萬人,位列海東市各縣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2位,位列青海省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6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441位。
2021年4月,民和縣入選2021第二屆中國文化百強縣。
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公布民和縣為第三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創建單位。
2021年1月,國家民委命名民和縣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2021年1月,農業農村部推介民和縣為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查看更多民和縣榮譽與相關排名>>
key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部,東部和南部與甘肅省毗連。東北與甘肅省永登縣、蘭州市紅古區隔大通河相望,東與甘肅省永靖縣接壤,南隔黃河與甘肅省積石山相對,西、西北及北與本省循化縣、化隆縣、樂都縣毗鄰。縣境南北長69千米,東西寬32千米,總面積1780平方千米。總人口37萬人(2004年)。以漢族為主,回族約占總人口的46%,土族約佔12%。
縣人民政府駐川口鎮,距行署駐地85千米。郵編:810800。代碼:632122。區號:0972。拼音:MinheHuizuTuzuZixian。
處湟水谷地和黃河谷地,地貌以山地溝谷地為主,湟水、黃河自西向東分別流經縣北境和境南,大通河自北向南流經縣境東北部。年均氣溫7.9℃-8.1℃,年降水量350-650毫米。
行政區劃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轄8個鎮、13個鄉、1個民族鄉:川口鎮、古鄯鎮、馬營鎮、官亭鎮、巴州鎮、滿坪鎮、李二堡鎮、硤門鎮、馬場垣鄉、北山鄉、西溝鄉、總堡鄉、隆治鄉、大庄鄉、轉導鄉、前河鄉、甘溝鄉、中川鄉、杏兒藏族鄉、核桃庄鄉、新民鄉、松樹鄉。
青海省海東地區轄縣,全省瓜果蔬菜主要產地之一。位於省境東陲,東部和南部與甘肅省毗連,故有「青海門戶」之稱,縣府駐川口鎮,距行署駐地85公里。人口35.1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46%,土族佔12%。面積1780平方公里。轄4鎮、25鄉。古為羌地,漢時納入中央政權版籍,置允吾縣,魏晉設白土縣,北魏設金城縣,後改為龍支縣,宋為河湟吐蕃廝地方政權轄地,元隸西寧州,明屬西寧衛,清轄於碾伯所,1930年由樂都縣析置民和縣。1949年設民和縣屬省直轄,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1985年改設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自然條件
地處湟水谷地和黃河谷地,地貌以山地溝谷地為主,湟水、黃河自西向東分別流經縣北境和境南,大通河自北向南流經縣境東北部。
年均氣溫7.9℃8.1℃,年降水量350650毫米。主要礦藏有石膏、白雲岩。工業以建材、冶煉、采礦、糧油食品加工業為主體,農業以小麥、碗豆、油菜種植為主,副食品以生豬、牛、羊肉、禽蛋為多。蘭(州)青(海)鐵路、甘(肅)青(海)公路穿境。各鄉(鎮)均通車通郵。有中學35所,其中民族中學8所,師范學校1所,職業學校1所。有縣鄉衛生機構34個。境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還有七里寺葯水泉、東溝瀑布、三川杏雨、允吾梨花、娘娘天池、黃河古渡、野花寶山等自然景觀。其中七里葯泉是聞名遐邇的療養與旅遊勝地。1992年被命名為全省雙擁模範縣。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漢時納入中央政權版籍,置允吾縣,魏晉設白土縣,北魏設金城縣,後改為龍支縣,宋為河湟吐蕃廝地方政權轄地,元隸西寧州,明屬西寧衛,清轄於碾伯所,1930年由樂都縣析置民和縣。
1949年設民和縣屬省直轄,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1985年改設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1949年9月6日,民和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0月,全縣設6個區轄22個鄉鎮。一區駐享堂,轄川口鎮、河北鎮和自由鄉。二區駐巴州,轄巴州鄉、西溝鄉和夏興鄉。三區駐古鄯,轄古鄯鎮、大平鄉、總堡鄉和隆治鄉。四區駐馬營,轄馬營鎮、安樂鄉、大塘鄉和太和鄉。五區駐官亭,轄官亭鎮、興文鄉、丹陽鄉和靜和鄉。六區駐李二卜,轄永寧鄉、共和鄉、新順鄉和三民鄉。
1956年7月成立了5個民族鄉:杏兒藏族鄉、官亭土族鄉、中川土族鄉、塘爾垣回族鄉、大庄回族鄉。同年10月撤銷區建置,全縣49個鄉(鎮)合並為28個鄉(鎮)。
1996年底,全縣轄川口、古鄯、馬營、官亭4鎮及巴州、西溝、柴溝、聯合、總堡、隆治、滿坪、甘溝、前河、大庄、轉導、塔城、中川、峽口、馬場垣、北山、松樹、新民、蘆草、硤門、核桃庄、塘爾垣、東溝、李二卜、杏兒(藏族鄉)25個鄉。縣人民政府駐川口鎮。
2000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轄4個鎮、24個鄉、1個民族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4674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川口鎮59461古鄯鎮13563馬營鎮21426官亭鎮14249馬場垣鄉17231北山鄉4121巴州鄉12859西溝鄉10875東溝鄉9127聯合鄉7803柴溝鄉7221總堡鄉11393隆治鄉8604大庄鄉11553轉導鄉9535塔城鄉7484滿坪鄉14161前河鄉9784甘溝鄉11786中川鄉17426杏兒藏族鄉3550峽口鄉4528核挑庄鄉10588李二堡鄉8988塘爾垣鄉9153硤門鄉10709新民鄉6989蘆草溝鄉5357松樹鄉7224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號文批復:撤銷硤門、蘆草溝2鄉,其中將蘆草溝鄉的4個村(抓咱、若木池、鐵家莊、趙家山)和硤門鄉合並設立並命名為峽門鎮,另外6個村(秦家莊、東灣、三岔、鬥鬥坡、蘇家莊、馬廠)並入新民鄉;撤銷李二堡、塘爾垣2鄉,合並設立李二堡鎮;撤銷柴溝鄉,並入古鄯鎮;撤銷巴州鄉,設立巴州鎮;撤銷滿坪鄉,設立滿坪鎮;撤銷東溝鄉,並入西溝鄉;撤銷塔城鄉,並入轉導鄉;撤銷峽口鄉,並入中川鄉。
2001年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轄8個鎮、14個鄉、1個民族鄉,318個村(牧)委會。
川口鎮駐川口,轄14個村(牧)委會享堂、史納、山城、米拉灣、南莊子、川口、吉家堡、紅衛、東垣、邊牆、駝嶺、南山、寺牙合、果園)。
古鄯鎮駐古鄯,轄24個村(牧)委會三姓庄、范家河、樺林灘、郭家山、小嶺、七里、夏家河、菜子灣、聯合、三岔、古鄯、尖嶺、毛家山莊、柴溝、峴子、馬營庄、徐家莊、後山、樺林咀、鄧家山、劉家灣、來家山、牙合、李家山)。
官亭鎮駐官亭,轄13個村(牧)委會東村、中村、西村、喇家、鮑家、趙木川、先峰、梧釋、別洛、河沿、光輝、前進、寨子)。
滿坪鎮滿坪,轄15個村(牧)委會朵堡、陳家、河口、集場、潢坪、清泉、大庄、山莊、沙拉坡、東灣、大灘、浪塘、新建、陽龍坪、傲溝)。
巴州鎮巴州,轄12個村(牧)委會巴州一、巴州二、祁家、上馬家、下馬家、萬泉堡、灑力池、涼爾灣、麻家灣、羊羔灘、老官坪、巴州垣)。
峽門鎮亂泉灘,轄16個村(牧)委會李家莊、康楊、孫家莊、腰路、陽坡、石家莊、峽門、深巴、直溝、甘池、甲子山、巴子溝、抓咱、若木池、鐵家莊、趙家山)。
李二堡鎮李家,轄23個村(牧)委會李二堡、祁家、范家、前龐、焦土、康各代、樂園、馬蓮灘、牙兒、張家灣、寺爾庄、河西溝、塘爾垣、上藏、下藏、窯洞、松山、榜嶺、開陽、龔家莊、石庄、山莊、上嶺)。
馬營鎮馬營,轄15個村(牧)委會安家、灑大庄、沙楞溝、大灘、馬營、三聯、菜園、羅家溝、鮑家山、朱家山、雙泉堡、和平、馬家、王家、陽山)。
北山鄉窯洞溝,轄7個村(牧)委會莊子溝、先鋒、德興、永進、牙合、羅家灣、寬都蘭)。
新民鄉千戶灣,轄17個村(牧)委會古岱、干川、千戶灣、侯家山、下山、毛拉山、公巴台、若多、三岔、龍卧、雪溝、秦家莊、東灣、三岔、鬥鬥坡、蘇家莊、馬廠)。
隆治鄉李家堡,轄10個村(牧)委會橋頭、張家、鐵家、前山、後山、李家、白武家、永平、頂頂山、秦家嶺)。
總堡鄉大石磊,轄11個村(牧)委會垣坡、三家、高家、深巴、台爾哇、占溝、總堡、哈家、三垣、總垣、中垣)。
轉導鄉轉導,轄17個村(牧)委會灑坊、忠孝、轉導、前坪、後坪、羅龍溝、王家莊、後溝、河納溝、紅花、紅合峴、王家山、蘇家灣、接官嶺、大灣、中灣、三灣)。
大庄鄉大庄,轄15個村(牧)委會李家嶺、丁家嘴、崔家灣、大庄、哈家圈、魏家台、唐卡、塔卧、台集、三家灣、馬家川、東山、韓家嶺、高興灣、孟家)。
前河鄉王家,轄12個村(牧)委會豐一、豐二、卧田、上灣、下灣、茫拉、田家、台其、牟家寺、前河、張家寺、甘家川)。
甘溝鄉李家坪,轄13個村(牧)委會光明、李家、韓家嘴、峽門、互助、解放、團結、民族、靜寧、東山、咱干、前進、蓋子灘)。
核桃庄鄉核桃庄,轄12個村(牧)委會鍾家、陶家、里長、核桃庄、安家、堡子、五方、大庄、牙合、排子山、大古都、高崖)。
馬場垣鄉香水,轄7個村(牧)委會翠泉、團結、金星、香水、馬場垣、磨灣子、下川口)。
聯合鄉黃池,轄9個村(牧)委會黃池、楊家灣、馬家溝、上宣、下宣、胡家、祁家嶺、陽山、大焦土)。
西溝鄉官地,轄18個村(牧)委會南垣、官地、馬家河、三方、要先、涼坪、大灘、復興、樊家灘、才豐溝、西巷、山莊、紅崖子、麻地溝、南山莊、張家莊、瓦窯溝、塔先)。
中川鄉辛家,轄21個村(牧)委會朱家嶺、虎狼城、河東、河西、紅崖、光明、前進、清一、清二、向陽、農場、金田、草灘、美一一、美二、峽口、盤格、團結、民主、八達山、魏家山)。
松樹鄉上百戶,轄10個村(牧)委會店子、松樹、百姓、崖灣、加仁庄、路家堡、胡拉海、飛禽山、山背後、楊家牙合)。
杏兒藏族鄉卡西哇,轄7個村(牧)委會大庄、勝利、日札、峨哇、亂石頭、卡西哇、協拉)。
2005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轄8個鎮、14個鄉、1個民族鄉:川口鎮、古鄯鎮、馬營鎮、官亭鎮、巴州鎮、滿坪鎮、李二堡鎮、硤門鎮、馬場垣鄉、北山鄉、聯合鄉、西溝鄉、總堡鄉、隆治鄉、大庄鄉、轉導鄉、前河鄉、甘溝鄉、中川鄉、杏兒藏族鄉、核桃庄鄉、新民鄉、松樹鄉。
2006年8月,民和縣撤銷聯合鄉,並入巴州鎮。
鄉鎮簡介
【川口鎮】縣府駐地。位於縣境東北邊緣,東與甘肅省接壤。人口5.2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42.8%,土族佔2.2%。面積90平方千米。轄享堂、史納、山誠、米拉灣、南莊子、川口、吉家堡、紅衛、東垣、邊牆、駝嶺、南山寺、牙合、果園14個村委會。明嘉靖十四年(1533年)築上川口堡,慣稱川口,屬碾伯縣轄。1931年建縣後設川口鎮,1958年與北山、馬場恆鄉合並成立紅旗公社,1962年分設川口公社,1984年復設川口鎮。
【古鄯鎮】位於縣境中西部,距縣府駐地38千米。人口1.3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土、藏族等。總面積98.8平方千米。轄三姓庄、范家河、樺林灘、郭家山、小嶺、七里、復家河、菜子灣、聯合、三岔、古鄯、尖嶺、毛家山莊13個村委會。東漢和帝時在此築龍耆城,唐屬鄯州,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設西寧衛古鄯驛,民和建縣前為碾伯縣所轄老鴉峽古鄯堡,建縣後設古鄯鎮。1950年改鄉,1958年成立古鄯公社,1984年復設古鄯鎮。
【馬營鎮】位於縣境中南部,距縣府駐地65千米。人口2.2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3.2%。面積58.7平方千米,轄安家、灑大庄、沙楞溝、大灘、馬營、三聯、菜園、羅家溝、鮑家山、朱家山、雙泉堡、和平、馬家、王家、陽山15個村委會。清乾隆廿七年(1762年)以前,屬河州邊外地,道光三年(1823年)改隸西寧府循化廳,民和建縣時歸民和設馬營鎮。1953年改設馬營街政府,1954年設馬營鎮,1958與轉導鄉、大庄鄉合並成立馬營公社,1984年復設馬營鎮。
【官亭鎮】位於縣境南部,黃河北岸,南以黃河與甘肅省為界,距縣府駐地90千米。人口1.5萬,以土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9.1%。面積67.1平方千米。轄東村、中村、西村、喇家、鮑家、趙木川、先鋒、吾石、別洛、河沿、光輝、前進、寨子13個村委會。民和建縣前屬碾伯縣轄官亭堡,建縣後設官亭鄉,解放初設官亭鎮,1956年成立官亭土族鄉,1958年與中川鄉、杏兒鄉合並成立黃河公社,1962年分設官亭公社,1984年復設官亭鎮。
【巴州鎮】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14千米。人口1.3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3.3%。面積57.7平方千米。轄巴州一、巴州二、祁家、上馬家、下馬家、萬泉堡、灑力池、涼爾灣、麻家灣、羊羔灘、老官坪、巴州垣12個村委會。明洪武年間,因在巴州溝設驛站而稱巴州驛,嘉靖年間改稱巴州堡。民和建縣前為碾伯縣轄巴州堡,建縣後設巴州鄉,1958年與東溝、西溝、聯合鄉合並成立巴州公社,1962年分設巴州公社,1984年復設巴州鄉。
【東溝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22千米。人口0.8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23.5%。面積52.3平方千米。轄復興、樊家灘、才豐溝、西巷、山莊、紅崖子、麻地溝、南方庄、張家莊、瓦窯、塔先11個村委會。民和建縣前為碾伯縣轄東溝堡,建縣後設東溝鄉,1958年並入巴州公社,1961年分設東溝公社,1984年復設東溝鄉。
【西溝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25千米。人口1.1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9.5%。面積72.5平方千米。轄南垣、官地、馬家河、三方、腰峴、涼坪、大灘7個村委會。建縣前為碾伯縣轄西溝堡,建縣後設西溝鄉,1949年沿舊制仍設西溝鄉,1958年並入巴州公社,1961年分設西溝公社,1984年復設西溝鄉。
【總堡鄉】位於縣境東部,東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42千米。人口1.1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2.6%,土族佔0.3%。面積64.3平方千米。轄垣坡、三家、高家、深巴、台兒哇、占溝、總堡、哈家、三垣、總垣、中垣11個村委會。民和建縣前為碾伯縣轄大總堡,建縣後設總堡鄉,1949年沿舊制設總堡鄉,1958年並入隆治公社,1961年分設總堡公社,1984年復設總堡鄉。
【隆治鄉】位於縣境東部,東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38千米。人口0.9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土族等。總面積103.7平方千米,轄橋頭、張家、鐵家、前山、後山、李家、白武家、永平、頂頂山、秦家嶺10個村委會。民和建縣前為碾伯縣轄紅嘴堡,建縣後曾設紅嘴、鐵李等鄉,1954年設隆治鄉,1958年設隆治公社,1984年復設隆治鄉。
【滿坪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60千米。人口1.5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43%,土族佔2%。面積55.3平方千米。轄朵爾堡、陳家、河口、集場、滿坪、清泉、大庄、山莊、沙拉坡、東灣、大淮、浪塘、新建、陽龍坪、傲溝15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設太和鄉,1950年改稱滿坪鄉,1958年成立滿坪公社,1984年復設滿坪鄉。
【甘溝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70千米。人口1.3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土、藏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35.8%,土族佔19.4%,藏族佔10.6%。面積55.8平方千米。轄光明、李家、韓家嘴、峽門、互助、解放、團結、民族、靜寧、東山、咱干、前進、蓋子灘13個村委會。民和建縣前為碾伯縣轄靜寧堡,1931年設靜寧鄉,1956年改甘溝鄉,1958年並入滿坪公社,1961年分設甘溝公社,1984年復設甘溝鄉。
【前河鄉】位於縣境中南部,距縣府駐地64千米。人口1.2萬,有土、回、漢、藏等民族,土族占總人口的35.8%,回族佔34.5%。面積79.7平方千米。轄豐一、豐二、卧田、芒拉、田家、台其、牟家寺、上灣、下灣、甘家川、前河、張家寺12個村委會。民和建縣前為碾伯縣轄德化堡,建縣後設德化鄉,1956年改為前河鄉,1958年並入滿坪公社,1961年分設前河公社,1984年復設前河鄉。
【大庄鄉】位於縣境中東部,
⑤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共有多少個行政村
截至2020年1月,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共有469個行政村。是一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區大縣,縣位於河北省中西部,總面積2534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轄28個鄉鎮(處)。
易縣轄9個鎮、17個鄉、1個民族鄉:易州鎮、高村鎮、梁格庄鎮、西陵鎮、裴山鎮、塘湖鎮、狼牙山鎮、良崗鎮、紫荊關鎮、橋頭鄉、白馬鄉、流井鄉、高陌鄉、大龍華鄉、安格庄鄉、凌雲冊滿族回族鄉、西山北鄉、尉都鄉、獨樂鄉、七峪鄉、富崗鄉、坡倉鄉、牛崗鄉、橋家河鄉、甘河凈鄉、蔡家峪鄉、南城司鄉。
(5)孝蘭村到底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易縣山川秀美。地形地貌齊全,水資源豐富。境內有17座水庫、5條較大河流,全縣有林面積113萬畝,林木綠化率55.06%,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易縣是文化旅遊大縣。有世界文化遺產一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1處。近年來,我們立足文化、生態、資源優勢,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旅遊興縣、工業強縣」戰略。2015年,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旅遊」發展思路。
⑥ 林州各個鄉鎮分別有多少個行政村
林州的行政區劃
街道辦事處名稱 振林辦事處
村民委員會名稱 電廠居委會 南池居委會 閆家台居委會 東營居委會
西營居委會 林隆居委會 人民街居委會 橋西居委會
向陽街居委會 常青街居委會 南關村委會 李庄村委會
西花園居委會 商業街居委會
個數 14
面積(平方公里) 8.12
人口 34521
街道辦事處名稱 桂園辦事處
村民委員會名稱 興達居委會 東關居委會 桂園居委會 安居居委會
匯豐居委會 紅旗居委會 陽光居委會 曲山村委會
大菜園村委會 小菜園村委會
個數 10
面積(平方公里) 12
人口 18234
街道辦事處名稱 開元辦事處
村民委員會名稱 行政街居委會 倉口街居委會 瓦窯街居委會
興林居委會 小池居委會 新區居委會
開元居委會 東門里居委會 下申街村委會
逆河頭村委會 水車園村委會 北關村委會 學府居委會
個數 13
面積(平方公里) 11
人口 32000
街道辦事處名稱 龍山辦事處
村民委員會名稱 龍山居委會 利民居委會 沙崗居委會 環山居委會
光明居委會 運通居委會 新華居委會 大學路居委會
新興居委會 西街村委會 其林台村委會
個數 11
面積(平方公里) 8.32
人口 27241
鄉鎮名稱 城郊鄉
村民委員會名稱 田西峪 大河頭 付水窪 席家窪 大 屯 胡家莊
二龍廟 青 林 土 樓 常家莊 止 方 廟 荒
董家村 楊水窪 宋家莊 未家莊 高家莊 馬地掌
黃 華 王家廟 郭家莊 南觀西 圪 道 石 樓
北觀西 李家墁 桃 園 郭家園 白楊凹 桑 園
崔家莊 王家池 迭 坡 劉家街 槐樹池 蒿 園
井 院 上 庄 下 庄 東 街 深 溝 南 營
南馬家莊
個數 43
面積(平方公里) 131.76
人口 81202
村民小組(個數) 385
鄉鎮名稱 合澗鎮
村民委員會名稱 三 羊 萬羊坡 郭家園 合 澗 河南園 上 庄
王 家 劉家凹 郭家崗 廟 平 小 寨 河 西
茶飯庄 石板溝 豆 村 東山底 穩 政 大南山
北小庄 道棚庵 肖 街 八 達 大付街 小付街
木 篡 小 屯 辛 安 馬軍池 南 平 路家嶺
墁 坡
個數 31
面積(平方公里) 133
人口 58496
村民小組(個數) 372
鄉鎮名稱 原康鎮
村民委員會名稱 原 康 大 安 東 掌 東 坡 寨南背 李家村
小池口 南 溝 南 覓 連家坡 西 華 南小庄
牛窯溝 硯花台 秦家崗 宋 村 下 園 岸 下
大 荒 栗 園 三宗廟 曹家溝 宋村崗 柏尖溝
小 場 椒楝峪 圪 當 番 良 申家窪 田家井
紅土甲 石家莊 口 上 重興店 九 龍 龍 口
個數 36
面積(平方公里) 132
人口 39764
村民小組(個數) 284
鄉鎮名稱 桂林鎮
村民委員會名稱 三 井 東油村 西油村 小 店 董 街 流山溝
翟 街 紙 坊 大 店 古 善 南 屯 朴 池
七 泉 張家莊 琅 沃 南 山 平辛庄 鶴 山
元家莊 張 街 桂 林 王 街 南馬巷 北馬巷
千家崗 陡峪溝 雷 街 桃 科 河 西 興 泉
豐樂店 墳 溝 官 街
個數 33
面積(平方公里) 98
人口 40026
村民小組(個數) 239
鄉鎮名稱 茶店鄉
村民委員會名稱 大 峪 郝家窯 磊 城 辛 店 紅星村 北馬溝
小 坡 茶 店 好地掌 元家口 八里溝 小 碾
後子崗 翟二井 西 峪 山拐頭 貝 村 仙 掌
廟 郊 路家莊 胡家溝 張大郊 李家莊
個數 23
面積(平方公里) 90
人口 33262
村民小組(個數) 240
鄉鎮名稱 臨淇鎮
村民委員會名稱 孔 峪 胡山坡 小 嶺 牛 庄 臨 淇 楊 村
陳 庄 呂 庄 崔 庄 北 河 南 園 聯 庄
洪 泉 黨 街 石門寺 小 庄 郭家屯 蔡家堰
後 寨 前 寨 關爺廟 下峪口 李家寨 荒 庄
淇陽城 邢 掌 石圪當 社 書 後 坡 河 東
付 村 張家崗 梨 林 秦家崗 葦 澗 欠十步
黃落池 官 嶺 草 庄 西 張 南 河 南 庄
東 張 占 元 白 泉 龍 泉
個數 46
面積(平方公里) 185
人口 88053
村民小組(個數) 403
鄉鎮名稱 五龍鎮
村民委員會名稱 栗家凹 上 庄 羅 圈 漁 村 嶺 南 荷 花
合脈掌 西 蔣 牛家崗 陳家崗 薛家崗 澤 下
石 陣 文 峪 長 坡 河 頭 花 地 花 營
七 峪 城 峪 碾 上 馬 蘭 桑 峪 南 沃
陽 和 石 官 豐 峪 嶺 後
個數 28
面積(平方公里) 190
人口 64359
村民小組(個數) 292
鄉鎮名稱 東姚鎮
村民委員會名稱 東 姚 東 溝 南 溝 南 巷 北巷口 馬 平
南 窯 安家峪 馮舉溝 石大溝 辛 村 東 坡
早陽崗 洪 河 北 坡 董 壩 長 沙 馬鞍山
黃虻峪 黃路坡 白象井 下 郊 陳倉溝 齊 街
芬草峪 李家廠 合順廠 梨 園 西北泉 老里溝
下 庄 西 良 李家灣 上 庄 伯 文 西 峪
譚 家 玉 崇 大 庄
個數 39
面積(平方公里) 172
人口 55367
村民小組(個數) 316
鄉鎮名稱 採桑鎮
村民委員會名稱 南採桑 澗 東 南景色 六家峪 北景色 北採桑
秦家窯 呼家窯 下 川 南 峪 河 北 舜王峪
沙 河 狐王洞 大嶺溝 棋 梧 王家莊 西 崗
柏 峪 幸福庄 南崗後 秦家坡 付東溝 天井溝
土 門 葛 木 洪 峪 宋老峪
個數 28
面積(平方公里) 85
人口 49009
村民小組(個數) 290
鄉鎮名稱 橫水鎮
村民委員會名稱 橫 水 范家莊 橋 東 小廟凹 東橫水 晉家坡
喬家屯 楊家窯 馬家莊 焦家灣 翟 曲 辛 庄
窯 頭 常路郊 九家莊 西 河 河 北 西下洹
東下洹 東 屯 卸甲平 小崔腦 南 屯 寒 鎮
澗 西 鐵 爐 馬 店 吳家井 楊家莊 上 台
北 台 西 溝 後 白 前 白 張家井 西 白
留 馬 營 里 楊 伯 山 屯 海 窪 東 趙
西 趙 晉家莊 蔣 或 蔣 里 石家或 南 庄
太平庄 達連池 郭家窯
個數 51
面積(平方公里) 144
人口 82961
村民小組(個數) 418
鄉鎮名稱 河順鎮
村民委員會名稱 河 順 馬家墳 柳 泉 上 坡 西 里 東 里
可樂山 前 庄 井 上 付家溝 百石灣 南葦底
北葦底 路家堖 申家堖 王家溝 郭 庄 魏家莊
河 灣 栗家溝 龐 村 南曲陽 東曲陽 西曲陽
馬家山 石 村 城 北 申 村 東 寨 郭家莊
西 庄 西皇木 東皇木 官 庄 段家窯 石 口
東 山 屯 頭 黃家坡 東馬安 楊家營
個數 41
面積(平方公里) 104
人口 61322
村民小組(個數) 295
鄉鎮名稱 東崗鎮
村民委員會名稱 硯花水 北丁冶 南丁冶 楊家寨 八 角 羅 匡
大 河 岩 峪 東 崗 西 崗 南 坡 上 寨
下 寨 大 井 教 場 北木井 南木井 東 冶
武家水 下硯科 上硯科 西盧寨 中盧寨 東盧寨 後郊
個數 25
面積(平方公里) 133
人口 47520
村民小組(個數) 283
鄉鎮名稱 任村鎮
村民委員會名稱 井 頭 清 沙 仙 岩 趙家墁 桑耳庄 南 豐
任 村 西 坡 石 崗 豹 台 盤 山 前 峪
後 峪 古 城 王 目 小王莊 盤 陽 木家莊
盧家拐 牛嶺山 趙 所 皇 後 楊耳庄 木秋泉
圪針嶺 盤龍山 杓 鋪 石 貫 石 界 尖 庄
白家莊 馬家岩 石 柱
個數 33
面積(平方公里) 185
人口 44882
村民小組(個數) 290
鄉鎮名稱 姚村鎮
村民委員會名稱 姚 村 史家河 定 角 上 陶 下 陶 趙家河
申家崗 白草坡 太 平 趄石板 付家河 柴家廟
南 牛 西 牛 大 池 劉家崗 李家崗 井 灣
水 河 北 楊 墳 頭 西 豐 南 楊 寨 底
河 街 師 街 邢家墁 秦家莊 下里街 西牛良
東牛良 南 窪 柳 灘 施家崗 三 孝 馮家口
北辛庄 申家泊 武家泊 兩停崗 楊家泊 柳 林
龍泉庄 軍 營 東 張 西 張 河 西 焦家屯
個數 48
面積(平方公里) 102
人口 78125
村民小組(個數) 305
鄉鎮名稱 石板岩鄉
村民委員會名稱 石板岩 郭家莊 西鄉坪 韓家窪 漏子頭 朝 陽
賢麻溝 桃花洞 車佛溝 高家台 東堖坪 梨園坪
三廟地 馬鞍堖 上 坪 東 堖 大 堖
個數 17
面積(平方公里) 89
人口 9416
村民小組(個數) 112
鄉鎮名稱 陵陽鎮
村民委員會名稱 南郎壘 西郎壘 東郎壘 北陵陽 張官營 官 庄
辛 庄 西賢城 東賢城 南陵陽 水磨山 高 阜
沙 蔣
個數 13
面積(平方公里) 26
人口 28978
村民小組(個數) 89
具體看這兒清楚
http://www.linzhou.gov.cn/government/gotolz/gotolz.jsp?id=行政區劃
⑦ 湖北大悟縣有哪幾個鄉鎮每個鄉鎮人口和面積是多少
截至2018年,湖北大悟縣下轄14個鎮、3個鄉。
1、城關鎮:城關鎮地處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轄6個社區,14個村,國土面積102.15平方公里,山場面積6.14萬畝,總人口88732人。
2、陽平鎮:位於大悟縣東郊,東鄰新城鎮,南接芳畈鎮,西連應山縣(現廣水市)楊寨鄉,北靠城關鎮,人口21341人,面積115.7平方千米。
3、芳畈鎮:位於大悟縣東郊,東鄰新城鎮,南接小河鎮,西連應山縣楊寨鄉,北靠陽平鎮,人口21341人,面積115.7平方千米。
4、新城鎮:位於大悟縣東南部,是開國大將徐海東的故鄉。全鎮轄25個行政村,29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2036人,國土面積124平方公里。
5、夏店鎮:位於大悟縣南部,國土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3.2萬人(2012年)。
6、劉集鎮位於大悟縣東南部,全鎮人口31648人,面積66.5平方千米。
7、河口鎮:位於灄水源頭兩河、鄂東北「三市」(武漢市、孝感市、黃岡市)「兩縣一區」(大悟縣、紅安縣、黃陂區)交界處,國土面積43平方公里,人口5.5萬人。
8、四姑鎮:位於湖北大悟縣縣境東南部總人口2.7萬人, 國土面積61.2平方公里。
9、呂王鎮:位於大悟縣境東部,人口27779人,面積110.2平方千米。
10、黃站鎮:位於縣境東部,人口1.6萬人,國土面積51.19平方公里。
11、宣化店鎮:位於鄂豫兩省交界,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東北部,國土面積265.43平方公里,該鎮總人口63620人。
12、豐店鎮:地處五嶽山下,位於大悟縣東北部,總人口35608人,國土面積176.76平方公里。
13、大新鎮:位於大悟縣西北部,東靠東新鄉,南連二郎鄉,西與應山縣孝子店接壤,北與三里鎮相鄰,鎮政府駐大新,面積116.3平方千米,人口31522人。
14、三里鎮:隸屬於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位於大悟縣北部,總人口2.6萬人,國土119.4平方公里。
15、高店鄉:位於二郎鄉東。東與新城鎮接壤,南與陽平鎮交界,西與二郎鄉毗鄰,北與東新鄉、豐店鎮相連,總面積134.13平方公里,共有9079戶,39463人,其中農業8883戶,38663人。
16、彭店鄉:位於大悟縣境中部,總面積115.06平方公里,人口28108人。
17、東新鄉:位於湖北省大悟縣境西部偏北。東連豐店鎮、姚販鄉,南鄰高店鄉,西靠大新鎮,北接三里鎮,總面積134.01平方公里,人口30667人。
(7)孝蘭村到底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大悟縣是孝感市轄縣。位於湖北省東北部,西連廣水市,南接孝昌縣、武漢市黃陂區,東鄰紅安縣、河南省新縣,北與河南省信陽縣、羅山縣毗鄰。總面積1978.9平方千米。總人口64萬人(2012年末)。
全縣轄14個鎮、3個鄉:城關鎮、陽平鎮、芳畈鎮、新城鎮、夏店鎮、劉集鎮、河口鎮、四姑鎮、呂王鎮、黃站鎮、宣化店鎮、豐店鎮、大新鎮、三里鎮、高店鄉、彭店鄉、東新鄉。縣政府駐城關鎮,距武漢市112千米。
⑧ 青縣有多少個村
青縣轄6鎮、4鄉、1農場,共14個社區居委會、345個行政村、5個分場。
⑨ 後田村的歷史人物是什麼
1、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鎮後田村
後田村位於位於文教鎮北部,距鎮機關所在地約12公里,轄區面積約6.77平方公里,村轄17個村民小組,382戶,人口1426人。村現有「兩委」幹部5名,村黨組織現有黨員46名, 60歲以上老黨員25名。後田村常用耕地面積1347.48畝,2015年發放種糧直補159892.5元,糧食作物全年總產量636.07噸,蔬菜作物全年總產量1461.8噸,豬全年出欄量1089頭,牛全年出欄量95頭,羊全年出欄……[詳細]
2、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北王里鎮後田村
後田村,地處趙縣縣城西方向約7公里處。全村共有人口 1830人,耕地2960畝,450戶,黨員65人。村民代表30名,村內以徐姓氏居多,約占總人口的50%,李姓氏約占總姓氏的45%,村內全部為漢族。 ……[詳細]
3、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流水鎮後田村
後田村是流水鎮--福建省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的1個行政村,距離流水鎮政府600米。我村地勢平坦,東南臨海,這里沙灘潔凈、海域寬闊,微風盪漾是旅遊的好去處。這里以淺海捕撈業、海上養殖業、建築業為主。目前正在進行流水小城鎮建設,擬征地600畝進行商業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全村總人口3025人,總戶數787戶,行政區域總面積1003畝.這里商機無限,環境優美。 歡迎大家!……[詳細]
4、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後田村
後田村現有總戶數196戶,戶籍人口數704人,自然村數3個(包括後田、墩後、蔗下)。本村具有人口較少、土地廣泛平坦的特點,其中有旱地400畝、水田425畝、山林地1059畝(其中果林有200多畝),人均居住面積約25平方米。本村農民人均年收入約3200元,其中有富裕戶2戶、貧困戶10戶、低保戶3戶。村民收入主要來源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農業收入,經過調查了解到本村農作物的種植、收入情況如下:(1)……[詳細]
5、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豐州鎮後田村
後田村因地處獅子山北麓,為山後田地,故取名後田。原屬一都,民國年間屬旭山保,1949年解放後屬旭山鄉。1958年自立後田大隊。1984年改為豐州鎮後田村委會。 後田村位於豐州鎮政府駐地西北1.6公里處。村委會設在高洋,有高洋、坑尾、後寮、厝仔、大坑等5個自然村。聚落分布在獅子山北麓河谷間,有5個村民小組,550戶2350多人,耕地839畝,山地3531畝,主種水稻,甘薯等。果林有龍眼、楊梅等。有衛……[詳細]
6、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後田村
後田村位於泉港區福煉一體化東北部,地理位置良好、依山傍水,東西兩側平坦寬闊,開扇形,呈祥和安逸之靈狀,村莊坐北朝南,村前有正古溪及二級公路環繞,恰似別了一條金腰帶。此地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植被繁茂適合居住,是閩南旅外僑親的祖籍地之一。隨著一體化工程的開工建設,周邊的道路不斷得到開闊硬化,南北三路延伸段也經過我村,四通八達的公路為我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今後我村將成為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行政村。行……[詳細]
7、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楊柑鎮後田村
後田村是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楊柑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40823106216。[詳細]
8、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河頭鎮後田村
後田村東至河頭鎮蘭橋村、南至四村、西至河頭鎮前山村、北至河頭鎮中學,一條公路穿村而過。共有住戶192戶570人,黨員19名,入黨積極分子1人。村內無集體經濟,是個經濟薄弱村.村民以務農為主,主要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種植水稻、櫻桃、柑橘、葡萄、楊梅等,養殖肉豬。2007年,村兩委牢牢把握 「百千」工程實施契機,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公共廁所,整治露天糞坑,綠化村內環境,扎實推進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大大改善……[詳細]
9、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孝順鎮後田村
後田村位於杭金衢高速公路以南,鞋塘辦事處以西。全村105戶,計267人,分2個村民小組,村民人均收入9000元,產業結構基本以種植和外出經商、務工為主。村集體經濟來源水面和土地承包項目收入,全村現有黨員12人,黨支部成員3人,村委會成員4人,村民代表18人。……[詳細]
10、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雙溪鄉後田村
雙溪後田村位於縣城東北方向,距鄉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村共有農戶47戶,138人,07年人均收入4344元。後田村以山地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村景色秀麗,民風淳樸。近幾年,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村內社會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開展了村內防洪堤、攔水壩、自來水改造等項目的建設,村內基礎設施逐步得到完善。同時努力培育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養豬廠、葡萄基地、中葯材等特色種植業,宣傳引導農戶開展特種養……[詳細]
11、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東肖街道後田村
後田村位於東肖鎮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約3公里,是閩西人民革命的發源地之一。全村總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86畝,山地面積7421畝,林地面積6155畝,森林覆蓋率85%,下轄12個村民小組,共計286戶1031人(其中黨員29人)。2007年全村財政收入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26元。後田村是龍岩著名的革命基點村。1928年3月4日,東肖暴發了威震閩西的後田工農武裝-,創造了「五個第一……[詳細]
12、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河東鄉後田村
後田村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河東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60426201203。[詳細]
13、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煌固鎮後田村
後田村是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煌固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361121108204。[詳細]
14、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青溪服務中心後田村
後田村是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青溪服務中心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區劃代碼為361124407201。[詳細]
15、山東省煙台市龍口市徐福街道後田村
後田村是山東省煙台市龍口市徐福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370681004232。[詳細]
16、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水落坡鎮後田村
後田村位於水落坡鎮東南部有人口439人,125戶,黨員12名,入黨積極分子2名了,隸屬於前田辦事處,多以外出打工和務農為主。……[詳細]
17、山東省德州市慶雲縣常家鎮後田村
後田村是山東省德州市慶雲縣常家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423101203。[詳細]
18、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閻寺街道後田村
後田村是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閻寺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371502006246。[詳細]
19、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鄭家鎮後田村
後田村是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鄭家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502105216。[詳細]
20、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獨山鎮後田村
後田村是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獨山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724106247。[詳細]
[第1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