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詔國有多少人口
Ⅰ 南詔國崛起於唐朝時的雲南,人口不過100萬,但是為何唐朝始終無法平定南詔
唐朝時期崛起於雲南地區的南詔國,鼎盛時期認認可不過百萬,但論軍事實力來看可以堪稱是中國古代西南地區最強大的割據政權,西南一霸。
三、大國沙龍文化刺激了地方政權的發展
中原政權在政治制度上奉行軍國主義,主要通過不斷地武力對外擴張來實現所謂的統一。這種行為在開疆拓土上有積極作用,但在對已有地區的開發上則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安史之亂讓唐王朝元氣大傷,本身就無暇自顧,邊疆地區的統治力度更加不如之前,大國沙文主義的思想本身就不適合邊疆政權,懸殊的自然生存條件,偏遠的地理位置在當時也都是不可逾越的大山。
綜合對比,對邊疆地區的治理唐朝肯定是優於清朝晚期。畢竟清朝面對的既有內憂,還有外患。外國勢力的介入讓生產力遠落後的清王朝更加的雪上加霜。
Ⅱ 古代南詔國
南詔王國(738年-902年)是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國首領皮羅閣於公元738年建立,902年亡於權臣鄭買嗣。
唐初洱海地區部落林立,互不役屬,其中有六個較大部落,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詔先後征服西洱河地區諸部,覆滅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
Ⅲ 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關系
南詔國和大理國都是古時候建立在現今雲南一帶的古代王國。南詔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建立,時間為738年-902年。大理國由白族人段思平建立,時間為937年-1253年。
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關系
根據史料記載,南詔國的國土面積約為75萬平方千米,首都有太和城、羊苴咩城、鄯闡城,主要民族是哀牢族。
根據史料記載,南詔國的國土面積約為72萬平方千米,首都是羊苴咩城,國土范圍為現今的貴州與緬甸、泰國、寮國北部。
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大蒙古國所滅,大蒙古國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政權,建立後屢次對外侵略擴張,包括征伐西夏、金國等。
Ⅳ 攻破成都後,南詔國為何要割去數萬百姓工匠的耳朵
最終,南詔被打得幾乎滅國,從稱霸一方的西南霸主,變成了連征伐詔書都配不上的西南小夷,對唐朝再也構不成威脅。公元902年,鄭買嗣暗殺了南詔王舜化貞並將南詔王族八百餘人全部殺掉,南詔自此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長和國。
Ⅳ 南詔國是現在的哪裡 南詔國的簡介
1、南詔國是現在的雲南省大理州巍山縣。
2、南詔國是八世紀崛起於雲南一帶的古代王國,國境包括今雲南全境,以及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的部分土地。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公元738年建立。隋末唐初洱海地區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分別被六個國王統領,被稱為六詔。
3、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詔先後征服了西洱河地區諸部,滅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
Ⅵ 南詔國的發展與興盛是怎樣的
南詔自皮邏閣統一洱海地區,其中經過閣羅鳳的擴張,到異牟尋在位時期(779—808年)是南詔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異牟尋重新歸附了唐王朝。貞元十年(794 年),唐王朝封異牟尋為雲南王,並賜「貞元冊南詔王印」。異牟尋是一位有政治遠見的南詔王,他從小就拜精通儒家和封建制度的唐州西瀘縣令鄭回為教師,學習漢文化。繼位後,任命鄭回為清平官。異牟尋對鄭回非常敬重和信任,使得鄭回成為六個清平官中權勢最重的一個。鄭回力促異牟尋歸附唐王朝,指出:「中國講道理,很少要財物。如果脫離土蕃歸附唐朝,就沒有出兵助吐蕃戰守和出重稅的困難了。
到異牟尋時期,洱海地區的貴族農奴主已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由於手工業者的勞動可以直接滿足南詔統治者們的貪欲和享樂,而這些手工業勞動者有許多是從封建社會地區來的漢人,因而奴隸主對他們採取了給田、收稅的剝削方式,而奴隸們通過勞動所能得到的要比封建社會地區少得多。 異牟尋開啟了南詔國兩百五十多年歷史的最盛時期。從貞元蒼山會盟到勸豐祐在位這段時期,南詔國在擺脫吐蕃控制以後,進一步加強與唐王朝及其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加強與中南半島地區的交往與聯系,使南詔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在皮邏閣 40 年精心經營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了發展的進程。尤其是加強東部爨區的開發,強化對外勞動力人口的掠奪,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使王國進入了史上發展最快的鼎盛時期。
Ⅶ 基本介紹一下南詔國 謝謝
南詔國興起以前,以西洱河地區為中心的主要居民白蠻和在北方的烏蠻。
河蠻柔弱,有些部落奉烏蠻為酋長,先後成立六個詔。詔的意義,或說詔即王,或說「先時南蠻六部不相臣服,天子(唐朝)每有恩賞,各頒一詔,呼六詔」(唐盧擬《成都記序》)。兩說中以前說為是,所謂詔,意即大首領、大酋長。六詔名稱和居地如下:
(一)蒙嶲詔——居地在巍山縣北部至漾濞縣,又稱樣備詔。
(二)越析詔——也稱么些詔(磨些族部落),居地在鳳儀縣至賓川縣。
(三)浪穹詔——居地在洱源縣。
(四)邆賧(音藤閃téng shǎn)詔——居地在鄧川縣。
(五)施浪詔——居地在浪穹詔東北牟苴和城。浪穹、邆賧、施浪總稱為三浪。
(六)蒙舍詔——居地在巍山縣。六詔中蒙舍詔在南方,因稱南詔。
六詔勢力大致相等,不相臣服,其中蒙嶲、越析二詔地最大,兵最強,蒙舍詔比上列二詔較弱。
南詔國王姓蒙,始祖名舍龍,避仇家自哀牢(雲南保山縣)遷居到蒙舍川。舍龍生子龍獨邏,又名細奴邏。唐太宗時,蒙舍酋長張(張是白蠻大姓)樂進求讓位給細奴邏。六五三年,細奴邏遣子邏盛炎入朝,唐高宗任細奴邏為巍州刺史。六五四年,蒙嶲詔蒙斂、和舍等作亂,唐命李義為姚州道總管討蒙斂等。張樂進求讓位,細奴邏遣子入朝,求唐保護,大概都與蒙嶲詔的侵擾有關。唐高宗咸亨年間,唐用西爨酋長王仁求為將,平定亂事。《王仁求碑銘》說「咸亨之歲,犬羊(指蒙斂)大擾,梟將失津(唐兵敗),元兇莫懲」,足見蒙斂侵擾多年,戰敗後才北遷至樣備。南詔對唐恭順,得兼有陽瓜州(雲南巍山縣)土地。
五詔與河蠻部落,受吐蕃威脅,常棄唐歸附吐蕃。南詔始終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七一三年,唐玄宗封南詔皮邏閣為台登郡王。次年,皮邏閣遣謀臣張建成入朝。七三七年,皮邏閣戰勝河蠻,取太和城(大理縣)。次年,唐玄宗賜皮邏閣名為蒙歸義,進爵為雲南王。封王制書里說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諸部潛通犬戎(吐蕃),蒙歸義率兵征討有功。七三八年,皮邏閣謀乘勝兼並五詔,張建成建議厚賂劍南節度使王昱,請求合六詔為一。王顯向朝廷代請,得唐玄宗允許。唐玄宗給王昱敕文里說,蒙歸義效忠出力,討伐西蠻,「彼(指五詔)持兩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殘破」。當時唐與吐蕃爭奪安戎城,戰事激烈,皮邏閣攻五詔,有牽制吐蕃的作用,得到朝命並不是因為王昱受賄代請。皮邏閣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訓、御史嚴正誨參與軍事,先滅越析,次滅三浪,又滅蒙嶲,很快統一了六詔,成立以西洱河地區為基地的南詔國。七三九年,皮邏閣遷都太和城。
唐力助南詔統一,原想南詔出更多的力去牽制吐蕃。皮邏閣利用唐與吐蕃的矛盾,立在唐一邊取得勝利,勝利以後,南詔與唐各有自己的想法。南詔國王是烏蠻,臣民卻是白蠻,向東兼並西爨,成立一個大白蠻國,是有理由的。可是,唐要保護西爨,又要南詔多出力攻吐蕃,這樣,雙方雖然還保持著和好關系,實際上卻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七四五年,劍南節度使章仇(姓)兼瓊遣使至雲南,與皮邏閣言語不相得,皮邏閣很不滿意。七四八年,皮邏閣死,子閣邏鳳繼位。
南詔國的發展過程,可分(1)附吐蕃反唐;(2)附唐反吐蕃;(3)向外攻掠,三個階段。這樣的過程是為它本身的弱小性所規定的。
(1)南詔附吐蕃反唐(七五○年——七九三年)
天寶年間,正是唐朝腐朽沒落,大亂將發的時候,西南方面自然也不會安靜。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性急躁,不知方略,他的屬官雲南(即姚州)太守張虔陀更加放肆。南詔國王謁見都督府都督,照慣例要帶著妻子同來。七五○年,閣邏鳳路過雲南,張虔陀甚至侮辱同來的婦女。勒索賄賂,閣邏鳳不應,張虔陀派人去辱罵,並向朝廷告發他的罪狀。張虔陀如此狂妄,大概也知道一些南詔擴張土地的計謀,所以敢肆行要挾。閣邏鳳憤怒,起兵攻破雲南,殺張虔陀,並取羈縻州三十二州。七五一年,鮮於仲通率兵八萬往擊南詔,閣邏鳳請和,並說,現在吐蕃大兵壓境,如不許和,我歸附吐蕃,雲南不是唐所有了。鮮於仲通自恃兵多,進軍至西洱河,被南詔擊敗,唐兵死六萬人。閣邏鳳想擴大南詔國,但並不想脫離對唐朝的臣屬關系,因為與唐往來,利多害少。南詔本身貧弱,必須依附一個大國,既被唐逼迫,只好歸附吐蕃。吐蕃棄隸縮贊贊普得到這個附屬國,自然很滿意,七五二年,冊封閣邏鳳為「贊普鍾(意為小贊普)南國大詔」,「賜為兄弟之國」。閣邏鳳自立國號為大蒙。當時楊國忠當政,唐朝廷已經昏迷不省人事,不知大亂就在眼前,還繼續出兵攻南詔,唐兵前後死亡約二十萬人。雲南方面自曲、靖二州以下東爨居地也被唐兵破壞。雙方損失都很嚴重。戰爭促成白蠻烏蠻大遷徙,只剩下一部分烏蠻還向唐朝貢。
皮邏閣在位時,兩爨大鬼主爨崇道殺南寧州都督爨歸王。爨歸王妻阿奼(音詫chà)母家是烏蠻酋長。阿奼回母家請父率部眾報仇。唐玄宗任爨歸王子爨守隅為南寧州(雲南曲靖縣西)都督。皮邏閣以一女妻爨守隅,又以一女妻爨崇道子爨輔朝,對雙方表示和解,實際雙方仍相攻戰。顯然,西爨內亂與皮邏閣的謀西爨有關系。阿奼請皮邏閣相助,皮邏閣出兵殺爨輔朝,又殺爨崇道。閣邏鳳反唐後,廢爨守隅,西爨地為南詔所有。閣邏鳳遣將軍楊牟利率兵脅迫西爨遷徙到太和城西南的永昌城(保山縣),凡徙二十餘萬戶。河蠻與西爨同為白蠻,徙居永昌,可以增加南詔的實力。西爨征服烏蠻(東爨),徙居後,烏蠻得自立,南詔國王世世與烏蠻通婚姻,讓烏蠻徙居西爨故地,烏蠻自然對南詔和好,助南詔防禦來自劍南的攻擊。說東爨因言語不通,又多散居在林谷間,所以得免遷徙,並不是真實原因。烏蠻經濟與文化都比較落後,徒居滇池周圍,從畜牧改為農業部落,文化水平逐漸提高,與白蠻相接近,這對烏蠻也非常有利。南詔國有白蠻作基礎,有烏蠻作輔助,具備了發展的條件。東西爨遷居,確是南詔國的一件大事。
七五四年,劍南留後李宓(音密mì)率兵七萬擊南詔,進至太和城,全軍覆沒。這是唐最後一次出兵。第二年,安祿山反叛,唐無力再進攻,可是南沼還有意歸唐。閣邏鳳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詔德化碑),表示叛唐出於不得已,對臣屬說,後世可能又歸唐,當指碑給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閣邏鳳知道依附吐蕃害多利少,兩國關系是不能持久的。
七五五年以後,唐困於內亂,吐蕃向唐河西隴右地區擴張,南詔得到休息的機會,上下合力,完成立國的規模。
七五六年,唐玄宗避難在成都。吐蕃棄松德贊贊普看到機會可乘,命令閣邏鳳攻唐嶲州。閣邏鳳派出大軍將六人、清平官一人率大軍會同吐蕃軍進攻,奪取會同軍(四川會理縣),進據清溪關(四川越嶲縣北、大渡河南)。南詔佔領大塊唐土地,地上的人畜財物,照《南詔德化碑》說「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積儲,一月館谷」,也就是說盡量搶劫,地上一空如洗。七五七年,又進攻唐境,再破越嶲,唐都督被擒,唐兵全部被擄。南詔兩次取勝,頗立聲威,西服尋甸、裸形諸族,南敗驃國(驃音票piào在緬甸境),儼然成為西南的強國。
閣邏鳳開始建立制度,集合諸族,成立一個國家,這是諸族社會的大進步。南詔境內最落後的族,如尋傳蠻,居住怒江上游一帶,披波羅皮(虎皮)當衣服,射殺野豬,生食其肉;又如棵形蠻,也被稱為野蠻,居地在尋傳的西邊。這種人造巢或穴,散居在山谷中,無君長,用木皮蔽形體。男少女多,婦女五人或十人共同養活一個丈夫,丈夫整天持弓守巢穴,婦人入山林采蟲、魚、果、菜、螺、蜆等物。這類極原始的人群和文化比較高些的部落,南詔都收入版圖,開辟道路,建置城邑,設立起統治機構,說是要「革之以衣冠,化之以禮義」(《德化碑》)。山林中人因此接觸一些文明景象,增加一些生活常識,得益還是不小的。
七七八年,閣邏風死,孫異牟尋嗣位。七七九年,南詔吐蕃合兵十萬,分三路攻唐劍南,企圖奪取成都。唐德宗派遣大將李晟、曲環率北方兵數千,聯合當地唐兵,大破吐蕃南詔軍,收復被吐蕃佔去的維(四川理縣)茂(四川茂縣)二州,追擊南詔軍過大渡河。吐蕃南詔軍死八九萬人。吐蕃南詔二國所以一時稱強,主要由於唐內亂不能兼顧邊事,如果唐認真出兵,二國當然不是唐的敵手。二國戰敗後,吐蕃悔怒,南詔恐懼,雙方關系開始發生變化,吐蕃改封南詔國王為日東王,取消「兄弟之國」的地位,要求確定君臣關系。
吐蕃在南詔徵收重稅,險要處設立營堡,還要南詔每年出兵助防。異牟尋感到依附吐蕃的害處。清平官鄭回,本是唐西滬縣令,閣邏鳳破嶲州,鄭回被俘。閣邏風器重他有學問,賜號為蠻利,使教王室子弟讀書,授權得責打生徒,因此威望很高,後來做清平官,甚得信任。鄭回勸異牟尋說:唐朝有禮義,很少求索財物,不象吐蕃貪婪不知滿足。如果歸附唐朝,可免出兵助吐蕃戰守,利莫大於此。異牟尋同意他的建議,暗中謀劃,不敢公開反吐蕃。
(2)南詔附唐反吐蕃(七九三年——八三○年)
唐劍南節度使韋臯是一個能乾的地方長官。他知道南詔有意歸唐,積極施加壓力和勸誘,並且壓倒吐蕃在南詔的勢力。七九三年,異牟尋決定歸唐,遣使者分三批到成都表示誠意,願為唐作藩臣。七九四年,唐遣使者崔佐時到羊苴咩城,在點蒼山會盟。盟辭大意是唐南詔各守疆界,不相侵犯,保持和好關系,南詔不與吐蕃私下交通。此次結盟,鄭回是有力的促成者,他助唐朝達到孤立吐蕃的目的,也助南詔取得保境自立的權利,比依附吐蕃時大有改進。會盟後,異牟尋發兵襲擊吐蕃,大破吐蕃軍於神川(雲南境內金沙江),取鐵橋等十六城,得降眾十餘萬人。征服施、順、磨些等部,遷數萬戶充實弄棟鎮。吐蕃傾全部兵力來攻劍南和南詔,八○一年,韋臯與異牟尋合力,大破吐蕃軍。南詔生擒吐蕃軍統帥論莽熱,大有俘獲,向朝廷獻論莽熱。
南詔附唐,得唐助力,獲前所未有的大勝利。此後,吐蕃衰弱,不再進攻,唐守盟誓,也無力出兵干涉,外面沒有強鄰,南詔才成為西南的強國。
八○八年,異牟尋死,子尋閣勸立。尋閣勸自稱驃信(國王稱號)。八○九年,尋閣勸死,子功龍晟立。八一六年,弄棟節度使王爵蒙嵯巔殺勸龍晟,擁立勸龍晟弟勸利。南詔自戰勝吐蕃以來,節度使權力逐漸增大,殺國王就是武人權重的表現。勸龍晟即位時年僅十二歲,勸利僅十五歲,幼君相繼在位,也是武人伸張權力的機會。武人得勢不是起內亂就是開邊釁,蒙嵯巔開始變保境自立為向外攻掠,此後南詔乘唐朝衰弱,經常攻入唐境,武人勢力愈大,蒙氏王朝也就在強臣控制下歸於滅亡。
(3)向外攻掠(八三○年——九○二年)
劍南節度使杜元穎是個貪婪昏庸的老官僚,邊境上毫無防備。八二三年,勸利死,弟豐佑立。八三○年,蒙嵯巔發動全國兵力,攻入成都,擄去子女百工數萬人及財物無數。蒙嵯巔驅被俘民眾到大渡河邊,告民眾說,河南岸就是南詔境,允許你們哭別你們的故鄉故國。民眾都痛哭,幾千人跳水自殺,這次擄掠,自成都至越嶲,八百里間人畜財物,盪然無存,蜀人說「西戎尚可,南蠻殘我」。南詔繼吐蕃之後,為唐邊境大患,行為比吐蕃更貪殘,因為南詔軍只有一個搶掠的目的。蒙嵯巔怕唐出兵討代,送給吐蕃金帛及蜀俘二千人,謀合力抵禦唐軍。唐文宗准許南詔求和,立約互不相侵,又用李德裕為劍南節度使,整頓邊防,訓練士卒,防南詔再來攻掠。南詔獲得大量工匠,從此手工業發達,與蜀地不相上下。吐蕃早在七七九年,與異牟尋合兵攻成都,企圖俘獲全部工匠送到邏娑城,現在得蜀俘二千人,也算是意外收獲。痛苦無告的只是蜀地民眾,無端被腐朽統治者斷送,永遠做兩國的手工業奴隸。八三二年,南詔攻掠驃國,擄獲三千餘人,隸配拓東鎮。
唐宣宗時,安南經略使李琢貪暴自私,虐待居民,南詔拓東節度使暗結某些部落,侵擾安南境。八五九年,豐佑死,子酋龍(也寫作世隆)立。酋龍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禮。勇將段宗牓殺攝政蒙嵯巔,南詔政權落入段氏手中。
八六○年,安南引南詔兵合三萬餘人,乘虛攻破唐安南交趾城。唐兵收復安南。八六一年,南詔兵攻破邕州,擄掠人口,原有居民,什不存一。八六二年,南詔又攻安南,見唐有備,引兵退去。不久,南詔兵合桃花、茫、裸形等部共五萬人攻安南。八六三年,攻破交趾城。南詔兩次破安南,唐人被殺被俘不下十五萬。南詔使善闡節度使楊思縉率兵二萬守安南,唐退守嶺南。八六六年,唐安南都護高駢大破南詔軍,殺三萬親人,南詔敗軍逃走。唐懿宗命安南、邕州、西川諸軍各保疆界,不得進攻南詔,又遣使去勸導說,南詔如願恢復和約,唐一切不追問。當時唐朝已經全部腐朽,迫近崩潰,邊境大小地方官無不貪暴昏懦,朝廷盡管說各守疆界,地方官依然為私利製造邊釁。八六九年,南詔軍入侵西川,攻破沿路州縣。八七○年,圍攻成都。直到八七五年,高駢為西川節度使,才驅逐南詔軍過大渡河,收復所失州縣。八八○年,唐宰相盧攜等總結南詔的攻掠說,「自咸通(八六○年)以來,蠻(南詔)兩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徵兵運糧,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賦太半不入京師,三使、內庫由茲空竭,戰士死於瘴厲,百姓困為盜賊,致中原榛杞,皆蠻故也」。從表面看,唐朝的加速崩潰,與南詔入侵確有關系,但招致南詔禍亂的根本原因卻是唐朝的極度腐朽,這一點,盧攜等人是不敢正視的。
八九七年,南詔皇帝法在善闡城被人殺死,子舜化立。九○二年,舜化死,舜化的兒子不滿一歲,權臣鄭買嗣掌國政,殺舜化子,起兵殺蒙氏親族八百人,滅南詔。
南詔自七三八年皮邏閣統一六詔起至九○二年鄭買嗣滅南詔,首尾共一百六十五年。
Ⅷ 有誰知道大理南詔國的詳細情況
六個節度使卒兵分駐外圍要害地方,統治六詔以外的諸部落。弄棟節度使駐弄棟城(姚安縣),管諸族部落。境內不許漢人居住,原來住在姚州的漢人都被遷徙到遠處。永昌節度使駐永昌城(保山縣)。永昌是古哀牢族(烏蠻別種)居地,南詔國王的始祖舍龍來自哀牢,南詔與哀牢有良好關系。南詔全國常備兵數為三萬,永昌鎮就有兵一萬,其中一部分當是哀牢人,另一部分是勇健善斗的望苴子,也是烏蠻別種。永昌鎮擁重兵監視西爨,又管轄金齒、漆齒、銀齒、綉腳、穿鼻、裸形、磨些、望外喻等落後部落。這些部落要通過三譯四譯,才能與南詔言語相通。銀生節度使駐銀生城(景東縣),轄區直到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帶,督轄朴子、長鬃等數十族。南詔遷徙弄棟鎮境年漢族人到遠處,很可能是指與唐境隔絕的永昌銀生兩鎮。漢族人受虐待,自然很痛苦,但因此散播漢文化的影響,對落後部落是有益的。劍川節度使駐鐵橋城(劍川縣北),管轄浪加萌、於浪、傳袞、長褌(音坤kūn)、磨些、朴子、河人、弄棟等十餘族。拓東節度使駐善闡府(南詔別都,昆明市),管轄東爨烏蠻三十七部。七九四年,南詔擊敗吐蕃,遷施蠻、順蠻、磨些蠻、茫蠻、弄棟蠻、漢裳蠻(蠻化的漢人)等數萬戶到拓東鎮,充實雲南的東北境。麗水節度使駐麗水城(在騰沖縣西),管轄金齒、漆齒、綉腳、綉面、雕題、僧耆等十餘族。六節度使對外是劍川、麗水兩鎮防吐蕃,拓東、弄棟兩鎮防唐劍南,對內是六鎮都管轄境內諸族。看諸族名號,可知許多是非常落後的部落,南詔國行施統治權,自然要和諸族接觸,在接觸中諸族接受一些較高的文化,改革一些野蠻的「故俗」,節度使用兵力迫脅,破壞諸族的閉塞生活,比起唐朝的羈魔政策,終究是一件好事。
兵制——南詔國採用唐均田制、府兵制,文武官員和自由民都受到耕地,也都負擔服兵役的義務。丁壯人當戰兵,有馬的人當馬軍。器械各兵自備。軍事組織以鄉兵為主,按照居地遠近,編為東南西北四個軍,每軍置一將,統帶一千人或五百人。統帶四個軍的軍官稱軍將。各地方人口有多有少,編成的軍也多少不等,因之管軍的府,有大府、中府、下府、小府四級的區別。每年十、十二兩月,農事完畢,兵曹長行文書到境內諸城邑村谷,各依四軍的編制,集合隊伍,操練武藝,檢查器械。挑選最精銳的鄉兵作前鋒,稱為羅苴子,每百人置羅苴佐一人統帶。四軍各有羅苴子,無論操練或作戰,總走在最前列。有敵人從某方入境,即由某方的軍抵禦。出兵征戰,以二千五百人為一營(即軍將所統率的四軍,其中一軍一千人,三軍各五百人),每兵攜帶糧米一斗五升,魚干若干,此外別無給養。因為帶糧不多,急求決戰,軍法規定兵士前面受傷,允許治療,如背後受傷,即行殺戮。行軍出國境後,不禁止搶掠,鄰國的人口、糧食、牛羊都成了南詔軍的掠奪對象。南詔出兵攻鄰國,通常要征發更落後的諸族來助戰。望苴子蠻最強悍,凡大將出兵,望苴子蠻照例作前驅。其餘如裸形、金齒、黑齒、銀齒、綉腳、綉面、穿鼻、長鬃、棟峰、茫、桃花、朴子等族,也被用來作沖鋒兵,南詔兵在後面監陣,斬殺作戰不力的人。南詔兵制顯然是自衛性質,但軍隊一出國境,卻是可怕的破壞者。
七五六年,唐玄宗避難在成都。吐蕃棄松德贊贊普看到機會可乘,命令閣邏鳳攻唐嶲州。閣邏鳳派出大軍將六人、清平官一人率大軍會同吐蕃軍進攻,奪取會同軍(四川會理縣),進據清溪關(四川越嶲縣北、大渡河南)。南詔佔領大塊唐土地,地上的人畜財物,照《南詔德化碑》說「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積儲,一月館谷」,也就是說盡量搶劫,地上一空如洗。七五七年,又進攻唐境,再破越嶲,唐都督被擒,唐兵全部被擄。南詔兩次取勝,頗立聲威,西服尋甸、裸形諸族,南敗驃國(驃音票piào在緬甸境),儼然成為西南的強國。
閣邏鳳開始建立制度,集合諸族,成立一個國家,這是諸族社會的大進步。南詔境內最落後的族,如尋傳蠻,居住怒江上游一帶,披波羅皮(虎皮)當衣服,射殺野豬,生食其肉;又如棵形蠻,也被稱為野蠻,居地在尋傳的西邊。這種人造巢或穴,散居在山谷中,無君長,用木皮蔽形體。男少女多,婦女五人或十人共同養活一個丈夫,丈夫整天持弓守巢穴,婦人入山林采蟲、魚、果、菜、螺、蜆等物。這類極原始的人群和文化比較高些的部落,南詔都收入版圖,開辟道路,建置城邑,設立起統治機構,說是要「革之以衣冠,化之以禮義」(《德化碑》)。山林中人因此接觸一些文明景象,增加一些生活常識,得益還是不小的。
七七八年,閣邏風死,孫異牟尋嗣位。七七九年,南詔吐蕃合兵十萬,分三路攻唐劍南,企圖奪取成都。唐德宗派遣大將李晟、曲環率北方兵數千,聯合當地唐兵,大破吐蕃南詔軍,收復被吐蕃佔去的維(四川理縣)茂(四川茂縣)二州,追擊南詔軍過大渡河。吐蕃南詔軍死八九萬人。吐蕃南詔二國所以一時稱強,主要由於唐內亂不能兼顧邊事,如果唐認真出兵,二國當然不是唐的敵手。二國戰敗後,吐蕃悔怒,南詔恐懼,雙方關系開始發生變化,吐蕃改封南詔國王為日東王,取消「兄弟之國」的地位,要求確定君臣關系。
吐蕃在南詔徵收重稅,險要處設立營堡,還要南詔每年出兵助防。異牟尋感到依附吐蕃的害處。清平官鄭回,本是唐西滬縣令,閣邏鳳破嶲州,鄭回被俘。閣邏風器重他有學問,賜號為蠻利,使教王室子弟讀書,授權得責打生徒,因此威望很高,後來做清平官,甚得信任。鄭回勸異牟尋說:唐朝有禮義,很少求索財物,不象吐蕃貪婪不知滿足。如果歸附唐朝,可免出兵助吐蕃戰守,利莫大於此。異牟尋同意他的建議,暗中謀劃,不敢公開反吐蕃。
Ⅸ 歷史上的南詔國和大理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歷經500多年的歷史,為什麼不寫進24史
你好 關於此問題 我們得從二十四的由來和定義談起
南詔國不寫進24史主要原因如下
24史是正史,而史書未經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可見元朝統治者在編史書時沒有將南詔以及大理歷史當作正史。
由下面編史人名表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到,史書通常都是由下一個朝代來編制上一個朝代的歷史的,當朝當代很少寫自己本朝的歷史的。
因而得出結論,上一個朝代能否被承認為正史,其決定權在下一個朝代的統治者手中。
而一般正史被確定後,後人就不會再更改其地位。
由此可見南詔歷史是不被後來的統治者承認為正史的(至於為什麼不被承認嘛,想想看南詔是被大理取而代之的,而大理是元朝比較輕而易舉滅掉的其中一個小國,比它繁華富強的又被滅的國家多的是,莫非元朝得為個個都編史?這當然不可能,因而南詔及大理的歷史就被晾在一旁了)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
《史記》(漢·司馬遷)
《漢書》(漢·班固)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三國志》(晉·陳壽)
《晉書》(唐·房玄齡等)
《宋書》(南朝梁·沈約)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梁書》(唐·姚思廉)
《陳書》(唐·姚思廉)
《魏書》(北齊·魏收)
《北齊書》(唐·李百葯)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隋書》(唐·魏徵等)
《南史》(唐·李延壽)
《北史》(唐·李延壽)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宋史》(元·脫脫等)
《遼史》(元·脫脫等)
《金史》(元·脫脫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張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總共3249卷,約有40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後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後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