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有多少人口
Ⅰ 余姓有多少人口_余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余姓有多少人口
余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位姓氏,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地區。在當代全國近12億漢族中,余姓人群大約佔了0.47%, 總人口大約在580萬 。
余姓的起源與演變:
余姓主要由兩大來源組成:姒姓和隗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堯之時,堯命顓頊帝的後裔鯀治理洪水,鯀採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繼承堯的帝位後,啟用鯀之子禹來治水,禹改用疏導之術,歷經13年平息了水患,封於陽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繼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襲封建王朝夏朝,國號夏後氏,姒姓。夏朝傳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後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東,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山西夏縣東北等地。至夏王桀時,於公元前1600年為上堂所滅,湯放桀於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孫以禹時國號夏後氏為姓。夏禹之後分封之國有繇余,也作由余,其後有餘氏。
春秋時,晉人由余因避亂出逃到西戎為官,秦穆公聞其賢德大度,禮聘為相,由余為秦出謀劃策,為廣地益國、西霸戎夷立有大功,其後裔遂以其名為氏,有由余、由、餘三姓。夏禹之後的由余國可能一直存在到商朝末,國處山西南部,其地被赤狄的留吁氏族所佔領,以國名為名者逃亡西戎,後為秦穆公所用之由余,有可能為夏禹之後裔,或為赤狄留吁氏之族人,後者更有可能。
第二支出自隗姓。余,春秋時小國,出赤狄部,其後裔以國為氏。狄,亦作翟,春秋前分布於河西、太行山一帶的古民族。春秋時,逐漸東徙,活動與齊、魯、晉、衛、宋、刑等國之間,與諸國有頻繁的接觸,因分布在北方故稱北狄,後分赤狄、自狄、長狄三部。赤狄分布在山西長治北,與晉人雜居,包括東山皋落氏、唐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鐸辰等部,春秋時其中一部分並於晉國。赤狄部余氏族,或即留吁氏族,留吁人所居之地為夏禹後裔由余國的舊地,留吁實為由余的近音異譯而為。因此,中國的余姓起源於山西長治地區,其歷史至少有30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來自外姓。我國余姓比其他姓氏更早地發生與周邊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出自山西正統的余姓其實是華夏族與狄族的混合群體。南北朝時期,余姓中又發生了外族基因的流入,主要發生在南方。南北朝陳朝時期,江西新奉的溪族有餘姓,溪族為當時南方武陵蠻的一分支,我國南方的許多姓氏與其有關。元朝時,進入中原的西域人中也有餘姓,並在瀘州形成了余姓大族,當今安徽合肥的一支余姓出自這支大族。
歷史上余姓的分布和遷移:
余姓立姓之後,一直活動在四川、陝西一帶。秦漢以後,余氏族人東遷入居河南,後繼續東遷於江淮地區,很快散布於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在安徽新安形成著名的余姓大族。到了唐宋時期,余姓已遍布於長江流域地區,尤其在閩贛浙鄂地區發展迅猛,奠定了今天的余姓分布框架。
宋朝時期,余姓大約有8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後。余姓主要分布於福建、湖北、江西、浙江、河北,五省余姓大約佔了全國余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於河南、廣東、江蘇等。在宋朝以前余姓的主體基本上已經南下江南了。
明朝時期,余姓大約有5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8%,為明朝第三十五位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福建,這三省余姓大約占余姓總人口的69%,其次分布於湖北、四川、江蘇、安徽,這四省的余姓又集中了21%。江西為余姓第一大省,大約占余姓總人口的29.2%。宋元明期間,余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部向東南地區遷移,全國形成了以贛、浙、閩為中心的余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余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余姓的人口已達580多萬,為全國第四十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余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江西、湖北、四川、廣東五省,大約占余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安徽、浙江、重慶、湖南、雲南、福建,這六省又集中了32%的余姓人口。河南為當代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余姓總人口的13%。全國形成了豫鄂、川渝雲、粵湘、贛皖浙閩四塊余姓聚集區。m-1-3-1/
余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河南東南、贛閩、皖浙大部、川渝鄂大部、雲南、貴州西部、湖南北部、廣東東部、廣西西端、新疆西北,余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72%以上,中心地區達到2.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大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9%,居住了大約58%的余姓人群。在河南中部、安徽北部、山東南部、蘇滬、浙江東北、台灣、湖北西北、四川北部、重慶北和南兩端、湘貴粵桂大部、海南、陝甘南部、寧夏、青海東部,余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4%0.72%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大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4.7%,居住了大約37%的余姓人群。
余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余姓的郡望主要有新安、下邳、吳興等。余姓的堂號除與郡望同名外,還有清嚴、忠惠等。清嚴堂號典出宋朝的余元一,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愛的門生,他最講仁義禮智信,自稱清嚴,其後代遂以為堂號。忠惠堂號典出宋朝的余天錫,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余天錫在王族中挑選一個年幼又聰明賢德的做兒子。余天錫找來了貴庄,就是後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後封余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後謚忠惠。
楹聯 重要的余姓楹聯有以下五副:
名高四諫;道就單車。
靈黿負閣;釣魚列屯。
器徵台輔;膽落豪蹤。
清並林逋;學尊孟子。
諫草流香,當記曲江遺澤;長茅發跡,敢忘宋代傳聲。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余姓歷代名人142名,占總名人數的0.31%,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七十四位;余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31%,排在並列第七十一位;余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56%,排在第三十九位;余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45%,排在第五十二位。
歷史上余姓的重要人物有:南朝宋大孝子余齊民;北宋尚書左丞余靖;南宋大臣余玠;元朝監察御史余闕;明朝通俗小說的編著者兼刊行者余象斗,天啟進士、兵部尚書余煌;清朝文學家余懷,經學家余蕭客;民國陸軍總司令余漢謀,京劇藝術家餘三勝,目錄學家兼古典文獻學家余嘉錫;當代物理學家余瑞璜,天體物理學家余青松,文學史家余冠英,戲劇教育家余上沅。
余姓血型:
余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5.8%,A型佔29.8%,B型佔26.3%,AB型佔8.1%。
Ⅱ 姓余的是成吉思汗的後代
余性並不是成吉思汗的後代。
余姓,主要起源於姬姓,東周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余姓發源地據考起源於現陝西鳳翔一帶,可考據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為多。
起源: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宰相余之後,周攜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孫,祖上因政治避亂逃亡到西戎。
後在西戎為官時奉命出使秦國,秦穆公嬴任見由余才德橫溢,遂用計留由余在秦國為臣,賜封其為秦國上卿(即宰相)。
由余死後,秦王罷朝三日,為由余造墓三處,後代子孫為了紀念先祖以余名字為姓氏。
(2)余姓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余性是中國百家姓氏之一,據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余姓人口約640餘萬,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41%,排名第41位。
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安徽,福建,廣東,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
Ⅲ 仁壽縣余姓人有多少
大約有幾千人吧。
「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六百五十六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1%左右。主要分布在湖北、廣東、四川、江西、安徽、浙江、河南,福建等省。漢族主要得姓始祖有周攜王姬余臣(黃帝直系33世孫),由余(姬余臣孫)等。少數民族余姓得姓始祖有鐵木健(成吉思汗的五世孫)等。余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位姓氏,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地區。在當代全國近12億漢族中,余姓人群大約佔了0.47%,總人口大約在580萬。余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
Ⅳ 余在百家姓中的排行
余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名第90位,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六百五十六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1%左右。
人口分布:
如今,余姓分布廣泛,尤以四川、廣東、江西、雲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約佔全國漢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宰相由余之後。由余,周攜王姬余臣之孫,因避亂遷入西戎。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嬴任好賢德大度,遂留在秦國為臣。由余在秦國,為秦穆公謀劃了征伐西戎之計。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採用由余之計,率軍先攻佔北地郡和隴西地區,割裂了西戎諸部落之間的聯系,之後逐個擊破,滅西戎十四國,拓地千里,使秦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賜封其為秦國上卿(即宰相)。由余的後代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一部分稱余氏,一部分稱由氏。由、餘二氏同宗同源,史稱余氏正宗,讀音作yú(ㄩˊ)。余氏世居歙州(今安徽黃山歙縣),成為為新安大族。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貴州省畢節市阿市鄉新大街余氏,系出奇渥溫孛兒只斤氏,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其譜所序如下:吾余氏祖姓奇渥溫,胡人也,入華夏而起朔漠,初號蒙古,鐵木真出焉,宋失統緒,天命歸元,吾太祖成吉思汗聖武皇帝龍飛漠北,武鎮九夷八狄、威壓七戎六蠻,四海以內,罔不臣服.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夏,定鼎燕京,殲遼滅宋,遠征歐洲,威震環球,帝國世襲,既壽永昌,傳之成宗......順帝等,上序之親已載正史,毋容多贅,今效法漢人,以序吾支始祖,留予子孫瞻思;。
源流三:
源於赤狄族,出自秦、漢時期赤狄族隗姓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檮余(讀音為「塗」,非「魚」)部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名稱為漢姓者,稱余氏。(待考)
源流五:
源於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兒子姒罕,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源流六: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古蜀國褒余之道,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難》中對褒余棧道有明確的描述。世代居於褒余棧道沿途之民眾工匠、驛站官吏、商家棧伙等,皆有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褒余氏、褒斜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讀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尼瑪哈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國時期為尼龐古部,以部為氏,滿語為Nimaha Hala,漢義「魚」,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余氏、俞氏、於氏、勝氏等。
⑵.滿族裕瑚嚕氏,滿語為Yúhúrú Hala,以地為氏,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長白山、裕瑚魯(今黑龍江右岸俄羅斯耶拉布加),後多冠漢姓為余氏、玉氏、裕氏、於氏、婁氏等。
源流八:
源於傈僳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九:
源於羌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十: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十一:
源於古氐族,出自唐朝時期白馬氐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十二: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苗族、彝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餘氏族人分布。
Ⅳ 「余」 這個姓氏 怎樣對人介紹比較好
我姓余,年年有餘的余。
余姓,中國百家大姓氏之一,主要起源於姬姓,東周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1位(民國版中列第90位)。
據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余姓人口約650餘萬(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52%,當年排名第41位(在2019年公安部最新人口統計數據中列第40位)。
姓氏始祖
由余:春秋時秦國的上卿。先祖原為晉人。秦穆公見由余才德,便用計留由余在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時秦作為眾多諸侯國之一,其地位並不顯要。由余為上卿後,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由余是史上最早提出「仁治」說法的,詳見《史記·秦本紀》。由余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余姓的得姓始祖。
Ⅵ 全中國姓余的有多少人
余姓約佔全國漢族余姓人口的77%。余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1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1%。
如今,余姓分布廣泛,尤以四川、廣東、江西、雲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約佔全國漢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余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一。
Ⅶ 余在百家姓排名第幾名
余姓,中國百家大姓氏之一,主要起源於姬姓,東周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1位(民國版中列第90位),據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余姓人口約650餘萬(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52%。
Ⅷ 余氏中國多少人
余姓,中國百家姓氏之一,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余姓人口約460餘萬,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38%,排名第51位。人口分布以南方省份居多,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北,安徽,廣東,福建,四川等省。余姓發源地據考起源於現陝西鳳陽一帶,可考據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為多。
Ⅸ 百家姓中姓余的排第幾
在百家姓中余姓排名90位。
余姓,主要起源於姬姓,東周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中國百家姓氏之一,據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余姓人口約640餘萬(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另2016年公安部統計數據約有近700萬),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41%,當年排名第41位。
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余姓發源地據考起源於現陝西鳳翔一帶,可考據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為多。
(9)余姓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余姓始祖:由余:春秋時秦國的上卿。他原先為晉人,逃亡入西戎(古代對居住在中國西邊的諸類蠻族的統稱)。初在西戎任職,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便留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時秦作為眾多諸侯國之一,其地位並不顯要。
由余為上卿後,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余姓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