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青銅馬有多少噸

中國青銅馬有多少噸

發布時間: 2022-12-23 19:16:21

㈠ 銅車馬指的是什麼,其歷史價值有多大

銅車馬是秦始皇陵埋葬的大型銅車馬模型。它們於1980年出土於土堆西側中國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它只有一匹真正的馬的一半大。

銅車馬是單軸兩輪車,軸長2.46米,輪子直徑0.59米。車輛分為前部和後部,平面呈凸面。凸形部分是駕駛員坐的地方。可以看到跪著的青銅御者。

銅車馬所蘊含的信息和實物證據對中國古代車馬及相關物質文化的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秦始皇繼承王位後開始修建墓地。統一國家後,他親自在渭水以南修建了一座“廟”來供奉宗廟,並在陵墓和宗廟之間修建了一條通道,以方便陵墓中死者的靈魂在宗廟接受祭祀儀式。

因此,在“安息”的地方出土的銅車馬是為死者的靈魂服務的,他們可以去寺廟祭祀。銅車馬實際上是統治者高度尊重和維護皇權的表現,他們希望不死而生,拒絕放棄死後的享樂。

㈡ 秦始皇陵銅車馬為何被稱為「青銅之冠」

秦始皇陵銅車馬兩乘總重量2.3噸,由6526個零部件組裝而成,這兩輛銅車馬都是事先鑄造而成,後又經過細部加工的。是造型昀大、系駕關系昀齊全、製作工藝昀復雜的陪葬車馬。因工藝過於復雜,陪葬物僅是實用物的二分之一大小。然盡管如此,它依然堪稱我國古代冶金史上的奇跡,被譽為「青銅之冠」。

㈢ 襄樊市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華夏第一青銅馬
這一青銅馬高1.62米、長1.61米,於2008年11月在湖北省襄襄陽市一建設工地被發掘,出土時馬的前半部分基本完好,後半部分已成碎片。文物修復專家考察了東漢到三國魏晉時期馬的造型特徵、歷史資料和殘件,運用一系列復雜工藝,最終將青銅馬的後半部分基本修復完成。經過修復後的青銅馬身高1.63米,身長1.62米,重約2噸,通體呈青色,頸部鬃毛直立,作引頸嘶鳴狀。相關專家表示,這是目前全國出土的最大的青銅馬,堪稱「華夏第一青銅馬」。
戰國龍蛇座花瓣漆豆(復製品)
戰國龍蛇座花瓣漆豆,原物僅28厘米高,現藏於省博物館。因該器物造型奇特,紋飾細膩,色彩艷麗,是楚國漆器中的精品,也是襄陽出土的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所以襄陽博物館按照原樣放大10倍復制後安放在正對大門處的大廳里。該器物在過去是放置水果的果盤。張靖介紹,對於該器物龍蛇造型所傳達的信息有多種解釋,其中主要的有,一、龍蛇信仰在古代始終交織在一起,該器物可能反映了當時楚地不同信仰族群間的融合;二、龍的原型有豬、鱷魚、蛇等多種說法,其中蛇曾是許多部族的圖騰,該器物可能反映了蛇是龍的原型之一。
邦季鼎
春秋早期。1976年出土於萬店周家崗東周墓葬。
錯金嵌玉鎏金鱉形銅帶鉤
戰國。1990年湖北宜城楚皇城出土。器身寬大,帶面分前後兩段:前段為魚形,其頭部鑲嵌一塊橢圓形玉飾;後段為鱉形,頭部與魚須相接,尾部上卷作鉤,鱉身鑲嵌一塊弧形玉飾。通體用不同線條刻畫出不同部位的特徵,線條中間錯金。楚皇城為楚國早期都城,也是東周時期襄宜平原大都市。這件錯金嵌玉鱉形銅帶鉤,造型奇特而別具匠心,線條圓潤流暢,做工精巧細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鄧公牧簋
1979年襄陽廢品收購站徵集。通高21.8cm、口徑18.5cm。帶蓋。子母口,鼓腹,圈足下附三獸面小足。腹兩側有對稱獸首耳,下有垂珥。蓋頂隆起,有喇叭形狀圓形握手。蓋沿、上腹飾竊曲紋,間以獸面紋,腹部及蓋頂飾瓦紋,圈足飾三角雷紋。器內底、蓋內有相同銘文二列六字「鄧公牧乍(食賁)簋」。鄧公牧簋可能出自樊城鄧城附近鄧國國君「牧」的墓中出土。
鄧國是我國先秦時期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古老方國。鄧的先人早期就活動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商代的鄧為侯國。西周初年分封的鄧國國力強盛,又舉族南遷至南陽盆地,至少在西周中晚期又徙都於襄陽鄧城。公元前678年楚滅鄧,鄧國版圖全部納入楚境。鄧國也是在襄陽城區建都立國唯一可考證的諸侯國,鄧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曾創造了發達的文化,在鄧城遺址附近的王坡貴族墓地、沈崗墓地和黃家村遺址出土了一批鄧國的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玉器和陶器。這些珍貴的文物是襄陽3000年歷史文明的見證。

㈣ 青銅馬的圖片及一些簡介

青銅馬,戰國,高29cm。 牡馬,仰首端立,豎耳鼓目,鼻孔張大,好像正在喘息。馬頭塑造得細致生動,軀體起伏表現出馬的肥碩與健壯,馬尾上扎一結。此馬應是隨葬用的明器。古代視死如生。商周貴族墓中常有御者及車馬實物出土,此時墓葬中所出動物形象,多以工藝品的造型出現,或作容器,或作器座;到戰國,金屬、陶、木等各種明器多有出現,雖然造型顯得古拙,但它標志著新的喪葬制度出現,為後代陶塑明器的成長發展打下了基礎。
青銅馬是邯鄲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批戰國遺留下來的青銅馬共三件,高約15至18厘米,長約22至24厘米。它們有昂頭行走的,有低頭站立的。馬的五官及額鬃清晰,用線紋表示馬鬃,尾下垂打結,雄健有力,姿態優美。
1997年4月7日,在中國河北省邯鄲市的趙王陵,被盜,3件青銅馬等文物被文物販子倒賣,經香港流出海外。經專案組民警不懈追討,1999年5月,3件青銅馬才被追回。
這三匹青銅馬生動逼真、造型各異,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們出土於邯鄲市的趙王陵,是戰國時期的作品,這對於了解戰國時期的政治、軍事和文化藝術等都具有突破性的作用。

圖片http://ke..com/albums/773981/773981.html#0$9a1151c20a471771e5dd3bcf

㈤ 漢朝青銅馬頭,重約10公斤,據說出土於1800年,求鑒定專家幫忙看看真假,是否古董給個​估價,謝謝了

馬耳朵有這么大么?分明是驢!

㈥ 移步換景寫中國館作文

游中國館

世博園里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建築物,令人目不暇接。我們來不及細看,就直奔中國館。

具有「東方之冠,天下糧倉」美譽的中國館,我是仰慕了很久,早想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了。由於我們提前預約了,所以排隊的隊伍並不很長。我隨著隊伍緩緩地踏進中國館,涼風習習而來,在這樣高溫的天氣,竟能讓人覺得涼爽,是否得益於建築師們的巧妙設計呢?

中國館的斗冠十分巨大,裡面足以容納一千多人。四根大柱子牢牢地插入地中,支撐著這五百多噸的龐大體積。中國館的電梯呈動車形狀,牆上的液晶屏正播放著動畫。我乘坐電梯來到49米高的樓層,裡面正播放電影。電影展示我們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的變化,電影從1970年到2030年,讓我們從溫馨的過去來到仙境一般的未來。看完之後,我是激動不已:我們的未來是多麼美好呀!

不知不覺中,我隨著人流走進了一幅古色古香的畫卷中,難道這就是宏偉的《清明上河圖》? 只見疏林薄霧中,一個牧童牽著牛,往集市上趕集。集市上人來人往,有賣油的、賣米的、賣鹽的,各行各業。有的人在使勁吆喝著招攬顧客,有的靜靜地在店鋪中等待,還有的乾脆挑著擔子上橋去。聽到現場講解員熱情地介紹:這幅畫卷長128米,寬6.5米,能展現當時開封的晝夜風景,其中白天出現的人物691名,夜晚出現的人物377名,但都十分清晰,栩栩如生,真不愧是鎮館之寶。

正對著這幅畫作的是「國之瑰寶」的展廳。我們踏上傳送帶,來到了一間小屋,那裡正擺放著國之瑰寶——青銅寶馬。,據介紹:青銅馬於2008年11月在襄樊市的一個建設工地被發掘,出土時僅剩馬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為青銅碎片。青銅馬已於日前修復完成。修復後的青銅馬身高1。63米,身長1。62米,重約2噸。我仔細聆聽,好似聽到戰士們「殺呀,沖啊,為國而戰」的吶喊聲。

接著,我們乘坐夢幻軌道車進入了「尋覓之旅」。坐上乳白色的車,我們進入中國古代建築之旅,古橋、牌坊、斗冠等都讓我大吃一驚,原來中國是如此講究建築風格。慢慢的,我們進入高科技的時代,宏偉氣魄的中國建築直插雲霄。

最後,我們來到了「低碳行動」展區。節能減排是地球最大的心願。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提出的幾點要求,研製出了太陽能、風能汽車、風能光熱發電、零排放環保汽車、生物能源、「低碳的一天」體驗區等讓我大開眼界。

看世博會,如果沒有到中國館,那就不能算真正參觀過。

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參觀新開放的銅車馬博物館

2021年5月18日,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它位於秦始皇陵封土西南側約200米處,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展出兩件這里出土的彩繪銅車馬,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過去,這兩件銅車馬一直擺放在兵馬俑博物館旁邊的文物陳列廳內,空間狹小,光線昏暗。每到 旅遊 旺季,遊客蜂擁而至,將展廳堵得水泄不通,根本沒辦法走近欣賞。

2021年7月18日下午,路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時候,我第一次參觀了銅車馬博物館。這里遠離兵馬俑博物館,很多遊客沒時間來參觀,所以周圍看不見幾個人。博物館的外牆為灰色,整體感覺非常的低調,入口處寫著「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幾個篆書大字。

沿著曲折的坡道,走到地下一層,便是展廳入口。梯形的大門很有特點,好像一條神秘的墓道,吸引遊客們走進參觀。穿過門洞,沿著通道,不斷向下,迎面的牆壁上寫著「青銅之冠」四個篆書大字。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20米,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兩件大型彩繪銅車馬。銅車馬整體用青銅鑄造,金銀飾件重量超過14千克,由3500多個零部件通過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連接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結構復雜,造型精美,被譽為「青銅之冠」。

拐向右側,在序廳內,通過大量文字、圖片和實物資料,詳細介紹了銅車馬的考古發掘和修復過程。當年,出土銅車馬的土坑,用木板拼成長方形,形成巨大的木槨室,長11.8米,寬3.1米,底部距離地面7.8米,被編為「1號耳室」。

由於木槨腐朽,造成坑頂坍塌,銅車馬出土的時候,被砸成無數個碎片。但是,原本位置沒變,構件基本齊全。按照出土的前後順序,銅車馬被編為「一號車」和「二號車」。1983年,二號銅車馬修復完成;1988年4月,一號銅車馬修復完成。

走出序廳,繼續向前,進入第一展廳,便可以看到銅車馬了!站在高台上,向下面俯瞰,兩件銅車馬全貌呈現在眼前,雖然遊客眾多,但是視野開闊,毫不影響欣賞,感覺非常不錯。

兩件銅車馬按照真人和車馬的1/2比例製作而成,造型准確,寫實生動。兩件銅車均為古代的單轅雙輪車,再現了當時秦代的真實工藝水平,駕具馬飾完整,系駕關系清楚。一號車在前,被稱為「立車」;二號車在後,被稱為「安車」。目前,這里展出的一號車為復製品,二號車為真文物。

一號車的車輿平面呈橫長方形,車輿內豎立著一把高杠銅傘,傘下站立著一名御馬的官俑,配有銅弩、銅盾、銅箭鏃等兵器。四周敞露,攜帶兵器,應該是兵車。根據文獻記載,在秦始皇的車馬儀仗中,這種車專門用於開道、警衛和征伐。

二號車的車輿分為前室和後室。前室很小,僅容御手;後室供主人乘坐,四周屏蔽,兩側開窗,後邊留門,頂部為一個橢圓形的穹窿式篷蓋,底部鋪有一面繪滿幾何紋的銅板。根據文獻記載,秦始皇外出巡遊時,就乘坐在這種車內,冬暖夏涼,舒適愜意。

參觀完銅車馬,乘坐電梯,來到一層。在這里的第二展廳內,按照文物不同的類別,詳細介紹了銅車馬每一個構件的使用功能和製作工藝,讓遊客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銅車馬蘊含的先進科學技術。

銅車馬在鑄造、連接、塑形等環節,毫不亞於現代許多復雜的機械製造。在鑄造方面,使用多范合鑄法、紅套鑄法、接鑄、嵌鑄、包鑄等;在連接方面,採用套接、鉚接、焊接、扣結、子母口對接、合鉸鏈接、鏈環鏈接等;在塑形表現方面,使用了圓雕、浮雕、鏨刻、磋磨、沖鑿、塗色和彩繪等。

銅車馬是中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對研究秦代冶煉與青銅製造技術、車輛結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為中國古代美術、車制和宮廷輿服制度等方面的 歷史 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㈧ 「銅奔馬」意猶未盡,「馬踏飛燕」無中生有,「天馬行空」名副其實!

1969年10月,在甘肅省武威市北郊雷祖廟雷台下發現一座東漢(晉)大型磚石墓葬,墓中出土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其中最突出的是由99件鑄造精美的青銅車馬組成的儀仗隊,當中最具藝術價值是一匹被世人稱為「銅奔馬」或「馬踏飛燕」的青銅馬(如圖)。

青銅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該馬軀干壯實、四肢修長、腿蹄輕捷,馬身微偏一側,昂首嘶鳴,右後蹄踩踏著一隻回首飛鳥,其它三足騰空,呈飛馳向前,極速奔跑的姿態。

「銅奔馬」於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志,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盡管「馬踏飛燕」享譽全世界,但很多讀書人卻不認可把它叫做「馬踏飛燕」,理由很簡單,因為在郭沫若先生給它起名為「馬踏飛燕」前,讀書人翻遍所有的書籍都找不到「馬踏飛燕」這個片語及關於「馬踏飛燕」的典故。所以,考古人給它一個比較耿直且科學的名稱,即博物館標牌上的「銅奔馬」。

結果「銅奔馬」的叫法還是令人大失所望,因為這個名稱總讓人覺得意猶未盡,有種好馬配不到好鞍的感覺。

我認為這樣一匹由祖先智慧的結晶、技藝的傳承所造就的駿馬,它應該存在一個更加非凡、更加響亮、更加名副其實的名稱才對。

懷著不甘與好奇,我讀了很多書結果還是找不到。我問老師,為什麼會找不到呢?老師說,是你讀的書太少了。懷著恨少的心理,我又讀了十年書,還是找不到……實在忍不住了問老師,您找到了嗎?老師回,我讀的書也太少了!

又過了十年,我明白一個道理:假如說我是以書為命的人,老師就是以命為書的人,可天下之書卻不是以命為論。若干年後,我終於找到了它名聲、創意來源的蛛絲馬跡:

這匹馬叫天馬,若非要給這個青銅造型起一個名稱,我覺得「天馬行空」更加匹配!

※為什麼說它是天馬?

一、頭上生角

生角之馬,必定不是凡馬。

①《燕丹子》上卷:「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許耳。』丹仰天長嘆,烏即白頭,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②《史記·荊軻列傳》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

「馬生角」被喻為不可能實現的事。而出土的青銅馬又顯示,它的的確確生有角,這至少說明是製作者是要把它塑造成一匹非凡的、特殊存在的馬。

二、蹄踏飛鳥

在古代馬是供人騎乘的、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種軍事、交通運輸工具,良駒必須強壯、敏捷、速度快、耐力好。而出土的青銅馬呈現的就是雄傑俊逸、矯健靈動的神姿,它以對側步法向前疾速奔跑(「對側步」俗稱「走馬」,即同側二足一齊進退,兩側交替的步法,這種步法讓馬在運動時重心左右搖動,從而緩沖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能減少人的顛簸之感),正應了天馬祭祀歌中所描述的「體招搖若永望」,活脫脫一副英姿勃發、俊逸瀟灑得意之樣!

製作者甚至將後居而上、越超過來的奔馬,截其三足騰空、一足掠踏飛鳥的動態瞬間,將它凝固成一尊永恆不朽的青銅藝術雕像,驚嘆於那卓越的工藝製作水準的同時,留給世人無窮的遐想。

如何用一尊靜態的雕像,淋漓盡致地表達一匹神奇非凡的馬?如果說凡間之馬,是奔跑在地上,那麼天降之神馬,就應該能飛馳在空中。不負所望,出土的青銅馬也的確是在空中飛馳而過的神馬,能蹄踏飛鳥,說明此馬非凡間之物。

三、天馬降漢

(一)天馬是漢朝皇權產物

漢朝狂熱追求非凡之馬的人是漢武帝。漢武帝初得烏孫馬便封其流犯暴利長官職,又應了那句「神馬當從西北來」的爻文,他認為此馬為太一所賜,喜出望外、興之所至,遂仿樂府體裁,親制《天馬》歌一、二。

漢武帝聽說,西域大宛國的嶠山上出產一種良駒,這種馬耐力好、抗疲勞,蹄很堅硬,據說馬蹄踐踏在石頭上,石頭都會留下蹄印,它奔跑速度之快可以說是「日行千里」,它所流的汗看起來就像血一樣紅,大宛國的人視之如寶。

漢武帝為得大宛「天馬」不惜派兵遠征大宛國。漢武帝先是遣使前去大宛國以千金求換大宛馬遭拒,漢使被劫殺後,發兵遠征大宛國,初戰不利敗歸;後又派李廣利再征,最終戰勝大宛國並帶回千里馬,名曰蒲梢。

因大宛的千里馬優於烏孫馬,於是漢武帝把烏孫馬改稱為西極馬,大宛馬蒲梢獨名為「天馬」,並作《天馬》歌三、四,(註:天馬歌一、二、三見於西漢籍集中,未見天馬歌四。)且將《天馬》歌作為宗廟祭祀歌。

「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馬,詩以為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皇帝聽了不作聲,顯得很不高興。)

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當族。」」

由此可見,漢武帝對寶馬的痴愛程度。以他的尿性,都敢把《天馬》歌用來祭祖了,要是不做天馬的標准像簡直說不過去。

(二)天馬是漢朝的時代特徵

這意味著,出土的這尊青銅馬並不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因為天馬在漢代是一個標志物。

①《史記·滑稽列傳》:金馬門者,宦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

西漢、東漢出現很多金馬(天馬)的標志物。

②東漢《張衡》:龍雀蟠蜿,天馬半漢。

(三)青銅馬的背景和出土環境

該青銅馬出土時,一並出土的還有製作精美的青銅車馬儀仗隊。蹄踏飛鳥的天馬在最前頭,帶領著後面的儀仗方隊,而它所表現出來的姿態,是沒有被人所駕馭的、姿態高於信眾,包括人,所以這種儀仗隊應該是迎回天馬的紀念儀式。

墓中馬隊的等級制度,明顯是高於三公、二千石官員及將軍的儀仗隊,這樣的儀式除了帝王的車仗儀式外,就只能用在天降之神物(例如被譽為「天馬」的迎回儀式),而迎天馬符合此特徵和要求。

綜上所述,「銅奔馬」應該是天馬式。即使能證明墓是東漢或晉時期所葬,它採用的仍然是西漢武帝時期的迎回天馬的儀式。

四、驚隹回顧

飛馬蹄下踩的是什麼鳥?郭沫若先生說是燕子,有的人則說是鷹……我認為它是隹。

(一)假設它是燕子

燕子的特徵是什麼?燕子是一種低空飛行的雀形目燕科小形鳥,它以捕捉蚊、蠅等昆蟲為主食,在樹洞(縫)中營巢、在沙岸上鑽穴或在人類居住的房頂屋檐下築巢為生。燕子從外觀上看最特別的地方是它像剪刀一樣分叉的尾巴,而出土青銅馬蹄下的那隻飛鳥,尾巴平齊(如圖),既然馬做得形神兼備,飛鳥回首驚顧的神態也都表現出來了,沒有道理在鳥的外形基本特徵上不作區分。

另外,如果要以飛鳥來襯托馬的神異,例如騰空之高、速度之快、耐力之好……會選擇燕子么?燕子以靈活著稱,低空飛行,且通常都是圍繞在巢的附近捕捉昆蟲,飛飛停停,不斷出入,以喂養後代。若以這樣的形象作為飛馬對比的參照物,想塑造神威無比的馬,效果肯定要打折。

(二)它應該是隹(隼)

①《說文》:隹,鳥之短尾總名也。

②崔豹《古今注》:柘實曰隹。

隹與隼為會意字。隼,食肉猛禽,體形較小,身體強實,兩翼較寬圓,尾羽不長,具有極強的飛翔能力,在鳥類食物鏈中處於頂端,能在高空頂風翱翔覓食獵物,能長途飛行,被人們認為是勇猛剛毅的鳥類。

天馬蹄下之鳥,符合隹(隼)之特徵。

如果馬蹄下的是隼,就很好解釋了,天馬不是凡物,在高空飛馳,以它敏捷的動作,風馳電掣般的速度,從後居上,踏鳥而行也就不足為怪了。同樣,作為傲視群鳥的飛隼,正在萬里高空中翱翔,哪知背上突遭踏壓,也難怪它會回首驚顧了。

※ 「天馬行空」才是名副其實

「天馬行空」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創意,「天馬行空」的創意及典故應該是源於漢武帝所制定的祭祀之歌。班固《漢書·禮樂志第二》記錄,武帝定祭祀之禮,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品,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1、武帝所作祭祀歌共十九章,其中第九章《日出入》、第十章《天馬》都是描寫天馬行空而來的景象。

詩歌中的兩句「體招搖若永望」、「幡比翅回集」乃是為天馬奔騰的場景量身而造,實物與詩歌吻合得天衣無縫。

《說文解字》集作雧,後三隹省為一隹。

2、東漢·班固《漢書·西域傳》:「天馬徠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障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3、元·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這是目前典籍中所見到最早出現的「天馬行空」成語。

「天馬行空」的創作原型就是良駒疾行如飛,一日千里,經過作者誇張的製作手法,就變成了天馬踏鳥而行。

所以,「天馬行空」比「銅奔馬」更匹配也更符合歷史。也許,又如東漢馬援所說的「行天莫若龍,行地莫若馬。」所喻良駒賓士速度之快,該青銅像把馬和飛鳥塑造在一起,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一個「比」字而已,並非是馬踏鳥而行。

㈨ 秦始皇的青銅車馬的資料

上世紀80年代初在秦皇陵的西邊發現了兩乘青銅車馬。發現時,兩乘車馬破損嚴重,尤其是供秦始皇靈魂乘坐的安車,已破碎成1500多片.經考古工作者歷經三年的修復,現在看上去完好如韌。兩乘車的車、馬、人都是仿照實物,按比例縮小二分之一製成的,每乘車上大小零件有3400多個,安車上金銀飾物有1720件,重達7公斤。車馬主體為青銅鑄造,每乘總重量達1000多公斤,工藝精細,造型逼真,不僅給人藝術享受,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成為了解、研究秦朝車制、冶金鑄造技術、工藝水平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科。
http://wumeiyoulia.blogcn.com/diary,12309206.shtml

㈩ 秦朝能體現帝王氣概的青銅器是什麼樣子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掃平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了大秦帝國。歷史上,秦始皇及其儀仗隊曾經5次浩浩盪盪巡視統一後的秦帝國。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在前呼後擁的皇後、嬪妃、寵臣、文武百官、皇子公主侍候下,踏上出巡征程。

秦始皇坐的車稱為「金銀車」,由6匹馬所駕,讓太僕親自趕車。前面的馬以虎皮蒙著眼,警蹕車開道;後面的馬掛著豹尾,並用桃木製作的弓箭辟邪驅魔,其場面之大出乎常人想像。

銅車馬,稱立車,又叫高車,屬儀仗中負責警衛性質的兵車。因為馭手的駕車姿勢不同,而有「立為高、坐為安」的分別。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後,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寢,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其陵寢中也有車馬、兵器等陪葬品。而在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坑,便發現了兩輛用青銅製作,以4匹馬拉的戰車。

被編號為1號的戰車是立車、單轅雙輪,車廂為橫長方形,車門在車廂的後面,車上有圓形的銅傘,傘下站著御官,雙手馭車,前駕4匹馬。

2號車為安車,也是單轅雙輪。車廂為前後兩室,兩者之間有窗,上車的門在後面,上有橢圓形車蓋。車體上繪有彩色紋樣,車馬均有大量金銀裝飾。

秦始皇陵銅車馬兩乘總重量2.3噸,由6526個零部件組裝而成,這兩輛銅車馬都是事先鑄造而成,後又經過細部加工的。是造型最大、系駕關系最齊全、製作工藝最復雜的陪葬車馬。因工藝過於復雜,陪葬物僅是實用物的二分之一大小。然盡管如此,它依然堪稱我國古代冶金史上的奇跡,被譽為「青銅之冠」。

1號戰車為單轅雙輪車,車內配置了弩、矢、盾等多種兵器。轅長

2.46米,輪徑為0.59米,通高1.25米,總重量1061千克,由3064個零部件組成。

車前套駕4匹銅馬,中間的兩匹服馬舉頸昂首正視前方,兩邊的驂馬略視外側,馬口微起,鼻孔翕張,像是正在喘息一般。兩側馬頭微向外轉,靜中寓動,造型風格和秦陵陶馬相似。

伯樂《相馬經》一書中論述駿馬時說:馬頭要方,目要明,背要平,胸要厚,腿要長。

這4匹馬無一不符合這些條件,它們個個耳若削竹,目似懸鈴,頭方肚圓,脊干平整,胸部肌肉隆起,腿部筋腱隱隱可見,就連馬口中的6顆牙齒都鑄得清清楚楚,表明這些馬正處於精力最充沛的青壯年時期。

車上立一御官俑,頭戴鶴冠,身佩寶劍,身份相當於兵馬俑坑中的將軍俑。他目視前方,謹小慎微,體現出古代封建社會森嚴制度下「伴君如伴虎」的高度緊張感。

然而,嚴肅的表情中又透出一絲輕松。這是因為,他並不是為皇帝御駕而僅是護衛,表現了心理上的一種踏實。秦代雕塑家一絲不苟、入木三分的雕刻技藝,令人嘆為觀止。

車分前後,平面呈凸字形,凸突部分是馭手所坐之處。跪坐著的銅御者高0.51米,重52千克。其神態恭敬中又有一絲得意,充分表現出一個高級奴僕的心理。

車室的後面有門,左、右與正前辟有3個窗戶。正前窗板為鏤空的菱形花紋,窗板可以開啟,便於主人與馭手互通信息。

兩側窗可以前後推拉,窗板也是鏤空菱形紋,從室內可以觀察到車外的情況,但外面的人難以看清車內。篷蓋面積達2.3平方米,將馭手也罩在下面。篷用銅骨架、銅條支撐,上覆以絹帛。

4匹馬的高度為0.91米至0.93米,長度為1.1米至1.5米。4匹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別為177千克、180.7千克、183千克和212.97千克。聳立於馬頭之上的是車撐,用於支撐車轅,這樣在長途中休息時可減輕馬的壓力。

2號戰車通長3.17米,高1.06米,總重量為1241千克,由大小3462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其中青銅製件1742個,黃金製件737個,白銀製件983個。

銅車馬是帝王之車,其裝飾極盡豪華富貴。在這輛車上,所用的金銀飾重達7500克之多。加之大量施以彩繪,使整個銅車馬顯得雍容華貴、光彩奪目。

尤其是銅車馬的冶金鑄造技術更是令人驚嘆不已,採用了鑄造、焊接、鉚接、子母扣連接等10多種工藝方法製作而成。

如車上的傘篷蓋,當初採用了澆鑄和鍛造兩種工藝。傘蓋最厚處有0.4厘米,最薄處僅僅0.1厘米,而且有一定弧度。如澆鑄水平不高,就會在製造過程中導致銅液流動停滯不前的後果。而秦代工匠能做得如此完美,充分體現了他們高超的技術水平和卓越的創造力。

車窗兩頭的內孔滾圓,如車門、前窗用的活動鉸頁,系馬肚子、馬頸的套環採用了策扣連接。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磨和彩繪相結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效果。作者按馬體的不同部位的毛向銼磨,再塗彩色,造成真實的皮毛感。細部的真實和鮮明的質感是這乘銅車馬造型藝術的一大成就。

車馬通體彩繪,圖案花紋風格樸素、明快、大方,以白色為基調的彩繪肅穆典雅,配以大量的金銀構件,更顯得華貴富麗,這套大型的人俑車馬代表了秦代青銅鑄造工藝的突出成就。

秦陵銅車馬綜合各種工藝技術於一車,是秦代青銅製造、冶金工藝達到高度成熟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具有光輝燦爛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

秦始皇陵有大型的兵馬俑坑,在這里發現的青銅劍比春秋時代的吳、越王劍晚了近200年,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長度。春秋以前的劍很短,只有二三十厘米長,春秋時的劍發展到0.5米至0.7米左右,而秦陵完整的9把劍,最長的達0.94米,最短的也有0.81米。

這反映了劍的功能從主要以顯示身份的象徵物向戰場上實用兵器方向發展。

另外,秦劍在設計上不僅長,而且薄、窄,狀如柳葉,特別是劍身不完全平直,在離劍頭的地方有束腰,即呈弧形內收,從而增加了穿刺的速度和力量。另外,秦劍全是鑄造成型,然後進行銼磨。銼磨之後,採用拋光工藝,使劍身光亮平整,沒有沙眼,經測試,光潔度很高。2200年前的加工技術能達到這么高的水平,令人驚異。

青銅劍一般都是短劍,它無法做長的原因是青銅材料易折斷。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

秦兵馬俑坑中發現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銅劍,這把劍的長度竟然超過了0.91米。秦王劍之所以長度超出0.6米,不僅僅是增加錫的比例,主要還是它的外形決定的。

秦王劍從正面看,由劍鍔部開始到劍尖,整把劍的形狀是呈梯形由寬至窄逐漸變窄,從側面看,也是由粗變細的,劍身的形狀略似於錐體,這樣的形狀可以減少劍身前端承受的應力,自然不容易折斷。

秦劍的代表左劍通長0.93米,身長0.72米。右劍通長0.92米,身長

0.71米。兩劍的形制相同,劍體長而窄薄,中部起縱脊,近鋒處束腰,而且首、格、鞘附件齊全。特別是劍通體光亮,刃鋒銳利。經檢測,劍表面經過鉻鹽氧化處理。我國在2000多年前就發明了這種先進工藝,堪稱冶金史上的奇跡。

除秦皇陵青銅車馬和劍之外,秦朝比較著名的青銅器還有陝西咸陽長陵車站發現的秦青銅蒜頭壺,高0.37米,環形腹,細長頸,在壺的近口處鼓大呈蒜頭狀,分為6瓣。蓋底,圈足,通體素麵。

另外還有雙詔橢升、北寖壺、弦紋鍪等,也都是秦朝不可多得的青銅精品。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57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4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9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2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2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