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溪鎮後漳村人口多少
① 海滄區有幾個村啊
海滄社區、溫厝社區、海興社區、青礁村、囷瑤村、錦里村、後井村、漸美村、古樓農場、海滄農場;霞陽社區、祥露社區、興旺社區、新垵村;天竺社區、過坂社區、東埔社區、山邊社區、寨後社區、東瑤村、鼎美村、後柯村、芸尾村、鳳山村、貞岱村、蓮花村、洪塘村;
鰲冠社區、東嶼社區、鍾山社區、海發社區、海達社區、海翔社區、海虹社區、未來海岸社區、北附小社區、石塘村、貞庵村。
(1)代溪鎮後漳村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海滄區地處廈門市西部,東以海滄大橋連廈門島湖裡區,東南隔廈門港與思明區相望,南臨九龍江口以廈漳大橋接漳州龍海市,西南、西與漳州龍海市交界,西北與漳州市長泰縣相鄰,北與集美區灌口鎮接壤,東北隔馬鑾灣以新陽大橋連接集美區杏林街道。
最東端鏡台嶼與湖裡區相望,最西界以紅侖山與長泰縣龍海市三交點,最北處仙靈棋山與長泰縣集美區灌口鎮三交點,最南首雞嶼與龍海市相望。
② 桃源縣城有多少鄉鎮
40個。合並為40個鄉鎮,844個村,16個居民委員會,8748個村民小組,80個居民小組。
桃源縣,隸屬湖南省常德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介於北緯28°24'24″~29°24'00″,東經110°51'47″~111°36'41″之間,縣域面積4442平方公里。 桃源縣域為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段,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 截至2019年,桃源縣轄2個街道、23個鎮、4個鄉, 縣政府駐漳江街道。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桃源縣常住人口為809220人。
宋太祖乾德一年(963年),析武陵縣,按轉運使張詠的建議,以其地有桃花源而置桃源縣。縣治由沅水南岸遷至沅水北岸(今漳江街道),隸屬朗州。1988年4月,常德地區改為湖南省地級市,實行市領導縣制,桃源屬其轄。 桃源縣境內有國道319線,常吉、常張高速公路以及G319線、S311線縱貫全境。
境內有桃源站、牛車河站。境內有桃花源、三閣三塔、星子宮、馬援石室、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景點。2020年,桃源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298318萬元,比上年增長4.1%。2020中國凈水百佳縣市。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③ 永定縣,有幾個鄉鎮
永定區轄1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11個鄉,共24個鄉級政區,有1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61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36個居民小組、3200個村民小組。
1、鳳城街道
鳳城街道是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鳳城街道的辦事處,位於龍岩市永定區境中部,系區政府駐地,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坎市鎮
坎市鎮位於閩西西南部,為永定東大門,毗鄰龍岩市中心城區,是永定的重要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
1958年設坎市公社,1984年建鎮。鎮政府設於坎市沿河路。總面積67平方公里,人口3萬餘人,轄坎市街居委會和秀山、文館、清溪、新羅、浮山、洽溪6個村委會。
3、撫市鎮
撫市鎮位於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之東,是永定烤煙和煤的主要產區之一。以居民姓氏巫姓和溪而命名,古稱「巫溪」,後人方言諧音稱「撫溪」、「母溪」,年輕人網路上常用客家話稱「某K 」。隨著人口增加和集市的建設,又稱「撫市」,當地人常調侃永定縣是「一縣管三市」,另兩市是:坎市、峰市。
4、高陂鎮
高陂鎮位於區境北部。東、北與新羅區相接,西與虎崗鄉為鄰,南靠坎市鎮、堂堡鄉,面積99.6平方公里。1992年撤鄉建鎮。
鎮政府設於睦鄰村,距縣城40公里。2000年,有11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295個村民小組(其中革命基點村7個),9939戶40114人。設完中、初中各1所,小學21所,幼兒園16所,衛生院1所。
5、湖雷鎮
湖雷鎮位於縣境中心 ,永定河中游,東與撫市鎮相靠,南與岐嶺鄉、城郊鄉相接,西與西溪、合溪鄉相連,北與堂堡鄉、坎市鎮相鄰,面積160.9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下湖村,距縣城12公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永定區
④ 漳州有多少人
問題一:漳州市區人口多少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龍文區:167463,薌城區:538186,總市區人數705649人。
問題二:漳州地區各縣市人口多少? 2011年末,漳全市戶籍人口479.23萬人,常住人口484萬人,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畲族、高族等21個少數民族。 其中:薌城區43.60萬、龍文區15萬、龍海市84.8萬、漳浦縣79.5萬、平和縣52.8萬、東山縣20.6萬、長泰縣19萬、華安縣16萬、雲霄縣41.3萬、南靖縣34.2萬、詔安縣57萬。現在人口略有變化。
問題三:福建省漳州市的人口有多少 漳州市常住人口:480多萬;中心城區薌城、龍文:人口超過70萬; 60歲及以上人口:58萬多,佔比12.0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40萬多,佔比8.52%;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這些情況,漳州跟全省、全國保持一致。《漳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出爐,漳州市統計局一位相關負責人昨在分析最新數據時,這樣表示。10年間,每個家庭人口均數減少0.31人普查的數據顯示,全市常住人口 *** 有家庭戶1338126戶,家庭戶人口為4569674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減少0.31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468871人,佔51.33%;女性人口為2341112人,佔48.6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24%下降為105.46%。對於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數相對第五次人口數減少0.31人的情況,漳州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六普辦」)負責人表示,這是由於家庭規模縮小的原因,「以前三代同堂的情況比較多,現在幾乎沒有了,還有就是現在的家庭子女沒有以前的多。」未成年人比重下降,老齡化社會趨勢加快與全國、全省發布的公告情況相似,漳州市0~14歲人口比重下降,而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則在上升。普查的數據顯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807607人,佔16.79%;15~64歲人口為3592794人,佔74.69%;60歲及以上人口為580825人,佔12.0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409582人,佔8.5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08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比重上升4.41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02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67個百分點。與10年前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總量和65歲以上人口總量所佔比重分別上升了2.02個百分點和1.67個百分點。分析人士認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是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按照這個標准,漳州市在第五次人口普查就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而最新的這次普查結果表明,這種老齡化社會呈現加快的趨勢。」 可看閩南日報漳州第六次人口普查報告!
問題四:漳州人口多少 漳州是福建省下轄的地級行政區
漳州地處「閩南金三角」,核心區為薌城區 、龍文區,漳州高新區
全市戶籍人口497.41萬人
問題五:有誰知道漳州有多少人口;總面積是多少? 漳州市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地理坐標為北緯23°33′-25°12′,東經116°54′-118°15′。總面積12873.3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453.9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5.89萬人。通行閩南方言廈門話。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漳州市轄2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漳州市 總面積12888平方千米,總人口456萬人(2004年)。
其中:
薌城區面積 253平方千米,人口41萬。郵政編碼363000。
龍文區面積 113平方千米,人口12萬。郵政編碼363005。
龍海市面積1314平方千米,人口78萬。郵政編碼363100。
雲霄縣面積1054平方千米,人口42萬。郵政編碼363300。縣人民 *** 駐雲陵鎮。
漳浦縣面積2131平方千米,人口81萬。郵政編碼363200。縣人民 *** 駐綏安鎮。
詔安縣面積1292平方千米,人口57萬。郵政編碼363500。縣人民 *** 駐南詔鎮。
長泰縣面積 893平方千米,人口19萬。郵政編碼363900。縣人民 *** 駐武安鎮。
東山縣面積 247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363400。縣人民 *** 駐西埔鎮。
南靖縣面積1967平方千米,人口34萬。郵政編碼363600。縣人民 *** 駐山城鎮。
平和縣面積2324平方千米,人口56萬。郵政編碼363700。縣人民 *** 駐小溪鎮。
華安縣面積1300平方千米,人口16萬。郵政編碼363800。縣人民 *** 駐華豐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說得太多了,但希望對你的暑假作業有幫助。祝你過個愉快的暑假!
問題六:漳州市有哪些縣 漳州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8個縣。
市轄區:薌城區、龍文區
縣級市:龍海市
縣:雲霄縣、漳浦縣、詔安縣、長泰縣、東山縣、南靖縣、平和縣、華安縣
下設121個鄉、鎮、街道,247個社區、居委會,1667個村民委員會。
漳州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東臨廈門、南與廣東交界,東與台灣隔海相望,是中國的「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生態城市競爭力位居福建第一,為福建省生態先行示範區、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
漳州地處「閩南金三角」,核心城區為薌城區 、龍文區,圓山新城,中心城區有漳州台商投資區、漳州開發區,是廈深高鐵、龍廈高鐵、鷹廈鐵路交匯的重要樞紐城市、國家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
問題七:福建漳州市有幾個縣? 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漳州市? 郵編:363000 區號:0596
編輯本段概況
漳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7°-118°、北緯23.8°-25°之間,東瀕台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岩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全市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台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台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郵政編碼: 363000,電話區號: 0596。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問題八:漳州每個鎮人口是多少 漳州共有8個鎮,人口數是個變數值,今天和明天的數量就不一樣,根據第五次到第六次的人口普查資料,大致是:薌城區人口:浦南鎮人口:5.4萬人;石亭鎮人口:3.8萬人;天寶鎮人口:7.8萬人;芝山鎮人口:2.7657萬人;龍文區人口:藍田鎮人口:3.0萬人;步文鎮人口:2.9萬人;郭坑鎮人口:1.73萬人;朝陽鎮人口:3.1701萬人。
問題九:漳州市有哪些區 漳州市轄兩個市轄區(薌城區,龍文區)、1個縣級市(龍海市)、8個縣(漳浦縣,平和縣,東山縣,長泰縣,華安縣,詔安縣,雲霄縣,南靖縣)。
問題十:漳州有哪些娛樂明星? 漳州出生的不知道,祖籍漳州的多的是,幾乎佔了台灣的三分之一,台灣那麼多藝人台灣藝人之祖籍地
任賢齊(不詳)
蘇有朋(祖籍漳州)
SHE(祖籍漳州)
江霞(祖籍詔安)
陳昭榮(祖籍漳浦)
林瑞陽(祖籍平和)
張庭(祖籍南靖)
文章(不詳)
陳美鳳(祖籍漳浦)
江惠(祖籍平和)
周傑倫(祖籍龍海)
江淑娜(祖籍平和)
李威(不詳)
林依晨(祖籍同安)
林鳳英(祖籍平和)
秦揚(不詳)
豬頭皮(不詳)
水蜜桃姐妹(不詳)
F4(不詳)
張惠妹(原住民)
伍佰(祖籍漳州)
吳淡如(祖籍泉州)
苦苓(不詳)
陶晶瑩(不詳)
五月天(不詳)
洛克班(不詳)
邱澤(祖籍同安)
陳明章(祖籍漳州)
吳念真(祖籍同安)
李炳輝(祖籍漳州)
林強(祖籍詔安)
鄭弘儀(祖籍同安)
林志玲(祖籍詔安)
林青霞(祖籍漳浦)
林鳳嬌(祖籍同安)
胡瓜(祖籍永定)
高怡平(祖籍龍溪)
吳宗憲(祖籍南靖)
大S(祖籍平和)
阿雅(祖籍南靖)
羅大佑(父籍廣東,母籍漳州)
張艾嘉(祖籍南靖)
徐乃麟(祖籍安溪)
高凌風(祖籍龍溪)
黑人(不詳)
馬景濤(祖籍安溪)
歐陽菲菲(祖籍惠安)
陳孝萱(祖籍平和)
田麗(祖籍詔安)
崔苔青(不詳)
方芳芳(祖籍雲霄)
黃安(祖籍龍溪)
范曉宣(祖籍平和)
李美鳳(祖籍平和)
孫翠鳳(祖籍廈門)
寇世勛(祖籍湖北)
李行(祖籍南安)
張俐敏(祖籍泉州)
楊光友(祖籍平和)
歐陽龍(祖籍南安)
傅娟(祖籍安溪)
場又琳(祖籍南安)
吳佩慈(祖籍南靖)
張信哲(祖籍平和)
⑤ 湖山鄉的行政區劃
湖山鄉下轄9個行政村,行政代碼350822205:~201賽華村 ~202里佳村 ~203桂坪村 ~204象湖村 ~205楊山村 ~206黃坑村 ~207三來村 ~208漳溪村 ~209桂象村。
賽華村位於湖山鄉北端,地處下洋鎮與湖山鄉交界,南與里佳村接壤。距鄉政府約8公里,距縣城54公里,是湖山鄉通往其他鄉鎮的進出口。
轄區面積約8平方公里,全村1200多人,轄區內有4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
有兩個姓氏,即沈姓和劉姓。沈氏是本村的大姓,人口約佔三分之二,由本縣堂堡鄉遷入;劉氏由廣東省大埔縣白喉松柏坑遷居至賽華蘭林村。村部位於蘭林自然村湖洋公路旁。
現有古建築基本是解放前建造。上世紀90年代以前建造的基本上為土木結構房屋,大部分是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90年代以後至今建造的為磚混結構的房屋。現已全面開通了往碓下、上斜自然村的水泥公路,從而大大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條件,促進了村民的經濟發展。
以農業為主,村民以農、林為生,樹木、毛竹的種植與生產是本村的致富項目。隨著改革開入的深入,村中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 里佳村位於湖山鄉北端,北與賽華村接壤,西以漳州平和縣蘆溪鎮山崗村接壤。距鄉政府約7公里,距縣城55公里。
轄區面積約10平方公里,全村1300多人,全村人口集中在一個行政村裡,有 8個村民小組。
只有一個姓氏,即沈姓,由本縣堂堡鄉遷入。里佳村是湖山鄉最大的革命據點村,在土地革命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里佳村涌現了許多的革命先烈,是福建省軍區炮兵司令員沈仲文的家鄉。 現有古建築基本是解放前建造,最古老的有清朝嘉慶年間建造的交椅狀土樓。其中,村口的媽祖廟是永定縣文物保護單位。
以農業為主,村民以農、林為生,樹木、毛竹和巴戟天的種植與生產是本村的致富項目。村中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 桂坪村東與本鄉黃坑村和平和縣蘆溪鎮接壤,西鄰本鄉里佳村,與縣城距離為64公里。
村落面積5平方公里,現全村人口達1400多人,轄區內有6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
是全鄉姓氏最多的行政村,全村有唐、李、游、陳、曾、謝等六姓氏,唐姓由廣大埔茶陽遷入;李姓由本縣湖坑鎮遷入;游姓由平和縣秀鋒鄉遷入;陳姓由平和縣蘆溪鎮遷入;曾姓由本縣下洋鎮遷入。
現有古建築基本上是解放前建造。其中山下自然村有一座大土圓樓,直徑72米,共佔地面積4.3畝,為4層兩圈建築,外層每層有48間, 2005年,上坪自然村村民自發籌措12萬元在上坪水口的石拱橋上建造涼亭(平安亭),亭頂用琉璃瓦鑲嵌,兩條大龍盤旋而上,為桂坪村最壯觀的建築。
以農業為主,村民以農、林為生,烤煙、紅柿種植是本村短、平、快的致富項目。村中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經探明村中遍存錫、稀土等礦,但還未開采。 象湖村位於永定縣湖山鄉東南部,村莊座落在天科崬、涼傘崬山腳下。象湖地處兩省三縣交界,東南與平和縣秀峰鄉、蘆溪鎮接壤,西南與廣東大埔毗鄰,北接湖山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60多公里。
村落面積7平方公里,現全村人口1085人,289戶,共有8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黨員36人,其中預備黨員2名,女黨員7名。
有一所寄宿制完校——象湖小學,全校師生120餘人。
以農業生產為主,大力發展烤煙、蔬菜種植,建有烤煙基地。 湖山鄉境內一些區域賦存稀土資源。受利益驅動,一些不法分子選擇在比較隱蔽的偏遠山區進行非法盜采稀土資源活動,造成該鄉部分區域山林植被受到破壞。經調查摸底,2010年以前在該鄉發現的4處非法開采稀土礦點,經多次打擊取締後,至今已無生產跡象。
圖: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湖山鄉象湖村的一處被打擊過的稀土亂采濫挖點
⑥ 金谷的晉江市地名
簡介
福建省晉江西溪中游,距安溪縣城17公里,鄰近清水岩。金谷鎮轄24個行政村,面積108平方公里。金谷鎮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氣候溫和,資源豐富,環境優越。鎮政府駐大洋。漳泉肖鐵路、205省道過境。名勝古跡有暮雲山新石器文化遺址、太王陵墓等。 金谷,古稱「谷口」。相傳,從後晉天福年間(936—942年)開始,谷口就是廣澤尊王迎香之處,故又稱「佛口」。有一名人墨客游至谷口,仰望境內有一山形酷似「金」 字,山前又是一片谷地、田園,不禁脫口贊道:「真乃金谷園也!」後人遂取「金谷園」之意而雅稱「金谷」,並沿稱至今。原「金谷」指「三金村」,即金谷村、金山村、金東村,今為鎮名。
宋代,金谷分屬修仁鄉來蘇里和崇善里;明清分屬崇善里和來蘇里;民國分屬興善區、來感區、第二區、第一區,民國 34年(1945年)10月為溪東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清溪區、第三區、蓬萊區,1958年屬蓬萊人民公社,1961年8月屬蓬萊區,1965年4月撤區成立金穀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鄉建制;1991年11月改為鎮建制。現轄金谷、金東、金山、湯內、芸美、華芸、尚芸、景坑、河美、河山、東洋、深洋、洋中、美洋、溪榜、元口、三元、洋內、麗山、淵兜、大演、山嶺、中都、田頭24個行政村。2010年底,全鎮人口35822人。
1965年置金谷公社. 1984年改鄉. 1991年改鎮。1997年,面積101.6平方千米,人口4.8萬。 金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有始建於五代的太王陵、威鎮廟,有千年古剎定明院,有古韻新姿的契真院,有石景薈萃、古木參天的大石竹廟,有群山獻翠、氣象萬千的檀林岩、聖峰岩、官道岩。除此之外,還有古遺址、古墓葬、古窯址、明朝官圳等等。
金谷是一方紅色的熱土。是安溪縣第一位共產黨員陳體和《延安頌》詞作者莫耶的故鄉。1929年,陳體在東溪建立了安溪第一個黨團支部,領導東溪和佛仔格農民武裝,成立了安溪游擊隊,打響了安溪武裝斗爭的第一槍。1933年,革命先輩們在東溪建立「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領導群眾打土壕分田地,打擊反動派。革命先輩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在泉州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激勵著一代代新人。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舊址——莫耶故居被列入紅色旅遊路線,是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教育基地和縣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金谷是閩南主要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金谷有旅外僑胞7萬多人,分布在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歸僑1萬多人,僑眷1.2萬人。海外鄉親們情系桑梓,熱心公益事業,辦學創衛。金谷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和衛生設施已改善提高。 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古人類就在金谷的望雲山一帶生活著,留下了創業的足跡。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望雲山及洋內村瓊林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採集到石斧、石錛等大批遺物,成為研究閩越人類發展史及印證安溪文化發展史上溯到新石器是時代前的實物依據。悠久的歷史,為金谷留下積淀深厚的民族文化遺產和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
在金谷鎮河美村蜈蚣山麓,坐落著一座建於五代的太王、太妃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俗稱「聖王公墓」,系閩南名神廣澤尊王郭忠福的父母墳。兩壙並列,左祀「太王」,右祀「太妃」,中立「聖旨」坊,規模龐大,氣勢磅礴,在古墓葬建築史上,構式罕見,別具一格。墓前有一井,泉水清純甘洌,泡茶尤為清香,名曰「聖泉井」。該陵墓坐落的山脈從永春、南安境內蜿蜒而來,峰巒疊嶂,曲折迂迴。陵墓對面,山巒層疊,計十八重,形狀千奇百怪:似雄獅怒吼,香案祭天,山鷹啄蛇,母雞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墓山上茶綠金谷鎮草青,樹密林茂,前方溪流迂迴流淌,活像一幅濃墨重彩的大自然山水畫,是著名的游覽和避暑勝地。在洋內村有兩座著名的古墓葬。一是明代葉公蔭昆仲的東山龜形墓。葉公蔭(1519—1596年),字希爵,號陽春,兄弟四人,天資剛毅,丕振士風,敦鄰睦友,勤耕力作,崇尚儉約,樂善好施。其事跡聞於上,獲贈「恩施懿行」匾,並榜其地為「陽春境」。生前,兄弟同德;歿後,昆仲同塋。墓為糯米灰三合土構築,呈交椅形,墓前四副旗桿夾石。二是位於大尖山南麓的明代契真院舍利塔。契真院始建於唐天祐四年(907年),1971年遭毀,僅存墓塔。舍利塔為糯米灰混凝土構築,在寬廣祭台上,築六角形,三層出檐,仰蓮葫蘆剎頂,前後築交椅形護坡。塔中納歷代僧人骨灰罐。2002年,僑親葉長鵬捐資重建,規模恢宏,建築獨特。 金谷歷史悠久,在這塊鍾靈毓秀的土地上,孕育了許多才彥英豪。
金谷溪榜人陳錚,又名瑞金,字鐵卿。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於緬甸仰光。後隨父回國,就讀於「兩廣師范」,學成到該鄉龍坑角落任塾師。民國11年(1922年),陳錚棄教從戎,賣業產買槍炮,投靠於民軍陳岳、楊漢烈麾下,任第三旅少將旅長,後自兼縣長,於是辦學校,修公路,發行「建昌匯票」。民國18年(1929年),離開軍旅,寓居廈門,開設鐵峰茶莊。民國21 年(1932年),陳國輝被國民黨第十九路軍鏟除後,陳錚始東山再起,回鄉當起安南永三縣邊區聯防總隊長,收集民槍,擁眾自衛,並大力開墾茶園,設店經營糧食。在家鄉營造「晚香別墅」。其女莫耶,原名陳淑媛,筆名白冰、椰子、沙島。自幼聰明,10歲即景吟詩:「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風吹野花馨。」被鄉人譽為才女。民國26年(1937年)10月投奔延安,後入魯迅藝術院第一期戲劇系學習,創作《延安頌》,歌聲響徹大江南北,成為一曲激發抗日愛國熱情的戰歌,至今仍傳唱不衰。
吳宗海,諱名春夏,別名澤如,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出生於安溪縣金谷村,緬甸中國同盟會會員。他 19歲出洋謀生,六渡緬甸,一旅印尼,從事店員、財會、教員之職。清宣統二年(1910年)在勃生接受革命思想後,立即投身革命事業,到處鼓吹革命,秘密發展同盟會會員,進行革命活動,成為勃生埠最早參加和組織同盟會的先輩和骨幹。其遺作手跡《七次出洋日記》和《每次寄回家信匯記》是頗有價值的珍貴史料,已由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予以收藏和展出。
金谷是一塊革命的熱土。民國17年(1928年)初夏,獵戶陳體第一個站在鐮刀斧頭紅旗下宣誓,成為安溪第一個共產黨員,次年又建立東溪黨團支部,成為安溪最早的黨組織,領導安溪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斗爭。民國23年(1934年)3月,陳體夫妻雙雙英勇獻身。在這塊土地上,為中國革命英勇獻身而名列志傳的還有劉由、陳仲琪、曾奎(女)等一大批革命烈士。
當代金穀人才薈萃。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祖籍金谷美洋,出生於新加坡,20世紀50年代回國就學,他以其淵博的法學知識,為國家的法制建設、僑聯工作、統戰工作做出殊多貢獻,成為致公黨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在日理萬機之暇,他數度回鄉,關心家鄉的建設和發展。
安溪縣第一個清華學子吳秀水,出生於民國26年(1937年)7月,金谷鎮金谷村人,1963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就職於交通部科學研究院,1980 年以後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工作,歷任高級工程師、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機應用學組委員等,還受聘為香港理工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高層建築及橋梁結構的力學分析,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多篇,曾參加深圳52層高的國際貿易中心和中央彩電中心主樓等的設計計算,主持設計過世界上地震區最大的球形水塔(建於阿爾及利亞),成果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部級二等獎2次。此外,有曾任福建省林業廳廳長的傅圭璧、福建省審計廳廳長的溫海樹及現任福建省水利廳廳長的楊志英。
金谷是閩南主要僑鄉和台胞祖籍地,現有旅外鄉親7萬人。長期以來,旅外的金谷僑親熱心桑梓,慷慨解囊,關心支持家鄉建設事業。出生於金谷淵兜村、旅居印尼的僑親沈清江,1957年受中僑委邀請,任回國觀光團團長,進京參加國慶觀禮,並回鄉捐建清江小學,全國僑聯主席庄希泉為其題寫校名;2002年,僑親沈福昆、沈福璋、沈福源昆仲捐資210萬元支持清江學校的建設。20世紀90年代,僑胞陳松基弘揚陳嘉庚「傾資辦學」精神,捐資3000萬元,創辦陳利職業中專學校,學校現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重點職校。旅居泰國的陳芳明創辦東溪中學,並先後捐建「勤學樓」、「忠誠樓」、「博愛樓」、「發奮」與 「創新」學生宿舍樓、「啟智科技樓」,還與葉德隆分別捐建金谷醫院門診大樓和宿舍樓。廣大僑胞捐資興學,拳拳愛心,垂範後世,功彪史冊。
⑦ 桃源縣鄉鎮有多少個
桃源縣轄2個街道、23個鎮、4個鄉
桃源縣,歷來被譽為「世外仙境」。域內生活著以漢族為主以及回族、維吾爾族、土家族、滿族、侗族、壯族、瑤族等13個民族,人口97.6萬(農業人口84萬,非農業人口13.6萬)人,180餘個姓氏在這塊「仙源樂土」上休養生息,和睦相處。桃源地理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對發展農業、工業、商業和旅遊等其它各種事業,都是得天獨厚的黃金寶地。
(一)地理位置
桃源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其地理位置:西起牛車河鄉高峰村萬家河,東至木塘垸鄉仁豐村草鞋洲,直線距離約75公里;南起西安鎮薛家沖村獅子嶺,北至熱市鎮老棚村,直線距離約118公里,縣域面積4441.22平方公里,其縣域在湖南省縣(市)中居第四位。耕地面積為134.29萬畝,在全省縣(市)中居第一位。縣西與懷化市的沅陵縣、張家界市的慈利縣、永定區交界,東與常德市的臨澧縣、鼎城區接壤,北枕石門縣,南抵益陽市的安化縣。該縣經度:111° 29' 東,緯度:28° 55' 北,縣人民政府駐漳江鎮,郵編:415700。代碼:430725。區號:0736。拼音:Taoyuan Xian。
(二)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桃源地域屬楚國洞庭郡(洞庭郡郡治位於今桃源縣青林回維鄉黃楚村的采菱城遺址);秦朝時,屬黔中郡;西漢時,為武陵郡臨沅縣的一部分。東漢建武二十六(公元50)年,桃源地域從臨沅縣析出,置沅南縣,隸屬武陵郡。其縣治設於武陵縣治西南70里的古城山(今鼎城區長茅嶺鄉),漢殤帝延平一年(公元106年)遷至潯陽坪(今漳江鎮潯陽坪村)。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縣名均為沅南縣。隋文帝開皇三(公元583)年,合臨沅、沅南、漢壽三縣為武陵縣,隸屬朗州。唐、五代時期,今桃源地域均為武陵縣的一部分。 宋太祖乾德一(公元963)年,轉運使張詠根據朝廷析武陵縣之政令,在實地考察之後,建議置桃源縣。其理由是:其地有一風景秀麗、道觀雄偉的勝地,此勝地因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所作《桃花源記》傳頌於世而得名桃花源。早在晉代,桃花源的桃源山即建有道觀,名桃源觀。隋、唐兩代,屢毀屢建。由於張詠的建議,是年,從武陵縣中析出的有桃花源勝地的這一地域正式成為桃源縣,縣治設於沅水北岸,即今漳江鎮。至今,桃源縣名已有1045年歷史。
1949年l0月,新中國成立後,桃源縣隸屬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1950年8月,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改為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桃源縣隸屬其下。1969年,常德
⑧ 饒平每個鎮的人口數、
饒平每個鎮的人口數如下:樟溪鎮 17400 錢東鎮 85152 高堂鎮 18449 聯饒鎮 32395 所城鎮 38017 大埕鎮 28484 柘林鎮 14998 井洲鎮 56151 海山鎮 74926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⑨ 漳浦縣多少人口
漳浦縣常住人口為646838人。
漳浦縣,閩南金三角南部縣份,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部沿海縣,唐垂拱二年(686年)置縣,明以後素有「金漳浦」美譽。漳浦縣是著名僑鄉和台胞祖籍地 ,全縣去台人員1.2萬人,台屬2.6萬人,在2300萬多台灣人中漳浦籍佔200多萬。轄17個鄉鎮、9個農林鹽茶場,土地面積1708平方千米。
漳浦縣有南溪、鹿溪、佛潭溪、赤湖溪、杜潯溪、浯江溪等河流,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均氣溫21.8℃。海岸線216千米,大小島礁178個,海灣6個,港灣5個。漳詔高速公路、324國道、廈深鐵路、漳州沿海大通道過境,水運有下寨和舊鎮碼頭。瀋海高速公路在漳浦設有3個互通口。
歷史沿革:
戰國後期前的夏商西周,屬閩地,後屬於閩越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另說秦始皇三十三年),列入秦版圖,屬閩中郡。漢初,以梁山為界,北屬閩越國,南屬南海國。公元前85年(始元二年),屬會稽郡冶縣。晉至南北朝,北屬南安郡龍溪縣。南朝陳朝年間,在今福建設置閩州,後改名作為豐州,州駐地今福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名為泉州,大業三年(607年)泉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駐閩縣,郡治在今天的福州。此時閩境僅有1郡4縣,今漳州境屬建安郡(治在今福州)龍溪縣。不久龍溪縣撤銷並入南安縣,不久南安縣也撤銷。
唐垂拱二年(686)設漳州,並置漳浦、懷恩二縣;開元四年(716)州署由盤陀嶺南麓遷李澳川(今漳浦縣城綏安鎮),開元二十九年後,劃龍溪縣、龍岩縣來屬,懷恩縣並入漳浦縣;786年(貞元二年)州治再徙龍溪縣桂林村(今漳州城區)。天寶元年(742)至乾元二年(759)漳州曾改為漳浦郡。
唐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王潮三兄弟隨王緒農民軍進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觀察使陳岩委王潮為泉州刺史,至947年,南唐並吞閩國,漳州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漳浦縣
⑩ 江西省鄱陽縣有多少個鄉鎮
全縣轄14個鎮、15個鄉:鄱陽鎮、雙港鎮、謝家灘鎮、石門街鎮、四十里街鎮、油墩街鎮、田畈街鎮、金盤嶺鎮、高家嶺鎮、凰崗鎮、古縣渡鎮、饒豐鎮、樂豐鎮、饒埠鎮、侯家崗鄉、蓮花山鄉、響水灘鄉、梘田街鄉、柘港鄉、鴉鵲湖鄉、銀寶湖鄉、游城鄉、珠湖鄉、白沙洲鄉、團林鄉、昌洲鄉、廟前鄉、蓮湖鄉、蘆田鄉。共有32個居委會、495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鄱陽鎮。
鄱陽鎮 面積:104.5k㎡ 人口:165457人 郵編:333100 代碼:361128100
轄激揚橋、馬家沖、大巷口、城東、新橋、五一路、北關、城隍廟、德化橋、十八坊、靈芝門、廣場、馬鞍山、金山、大芝路、城北等16個居委會,西門、管驛前、姚公渡、桂中、桂灣、鄧家、道汊、風雨山、磨刀石、江家嶺、朱家橋、任家、芝田、金家、楊梅橋、北關、黃家洲、小路口、角山、坽曹、桂湖等21個村委會。鎮政府駐五一路。
雙港鎮 面積:286.3k㎡ 人口:80616人 郵編:333123 代碼:361128109
轄樂亭、竹林、荊華、荊塘、小華、官田裡、新田、新民、鴉橋、彭家、東橋、雙橋、雙港、雙豐、堯豐、花園里、長山、樂湖、余沈、堯山、聶家、利池湖、高家嶺、三汊、團結、樂興、下常村、龍頭山等2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小華。
謝家灘鎮 面積:229.4k㎡ 人口:66769人 郵編:333113 代碼:361128101
轄謝家灘居委會,化民、莽塘、泥灣、橋頭、前楊、楊塘、郭賀、蘆林、東堡、大畈、廣畈、義門、福山、余畈、田鋪、大田、大岩、晚禾、三潼鎮等19個村委會。
石門街鎮 面積:90.9k㎡ 人口:21964人 郵編:333114 代碼:361128102
轄石門街居委會,楓樹、南門、東山、金亭、北門、新石、段庄、鐵門、石門、漢橋等10個村委會。
四十里街鎮 面積:65.8k㎡ 人口:35712人 郵編:333102 代碼:361128103
轄四十里街居委會,四十里街、太平、新路、國安、唐湖、青龍、碧泉、華嶺、華新、華林、董林、共和、湖東、徐步、暖水等15個村委會。
油墩街鎮 面積:154.3k㎡ 人口:97453人 郵編:333119 代碼:361128104
轄油墩街居委會,漳田、港頭、西港、西湖、油墩、龍尾、潼港、東山、柘下、沙洲、麻下、湖濱、蓮東、蓮西、徐家、橋頭、彭豐、港 湖、荻溪、長豐、同興、晏橋、潼蓮、高田、樓下、蓮北、乾灣、北源、漳溪等29個村委會。
田畈街鎮 面積:204.9k㎡ 人口:68026人 郵編:333105 代碼:361128105
轄田畈街居委會,田畈、牌樓、九灣、新曹、新畈、高家、韶田、徐塘、港北、發揚、灘口、松林、小港、吳家、葉門、何彭、玉田、牌樓新村、桃溪、長方、金竹、後屋、東湖、新聯、永灘、王畈、碧山、馬頭等28個村委會。
金盤嶺鎮 面積:197.3k㎡ 人口:34917人 郵編:333106 代碼:361128106
轄金盤嶺居委會,合祿、茶園、上蘭、鋪前、驛田、新義、良田、廣洲、分水嶺、東山畈、金樓、桂花、汪橋、梅嶺等14個村委會。
高家嶺鎮 面積:98.9k㎡ 人口:38902人 郵編:333103 代碼:361128107
轄牛馬坦、大塘、官莊、包豐、五十里崗、龍嶺、積谷、韓山、大宗、車廊、內湖、雙坽、程塘、汪坽、站前、董紅、蘆埠等17個村委會。
凰崗鎮 面積:253.5k㎡ 人口:71013人 郵編:333138 代碼:361128108
轄凰崗、灣頭、柏樹下、九眼井、詹家墩、西山、金雞、東門渡、林橋、程家、東溪、下爐、金康、章劉、中新、太陽、清塘、富林、龍陽、麻埠嶺、神山、楊源、石家、觀前、華山、新塘、江葉等27個村委會。
古縣渡鎮 面積:199.7k㎡ 人口:89553人 郵編:333139 代碼:361128110
轄古南居委會,建陽、建橋、段畈、中心、南濱、鴛鴦、鄭家、紅嶺、古北、灘上、古楓、南庄、鄧畈、華山、石上、龍燕、龍潭、張家坽、桐湖、鍾岸、蜈蚣、羅井、羅山、南畈、高源、羅龍、汪家、泥灘、馬埠、星塘、鵲塘、馬趙等3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古北街。
饒豐鎮 面積:124.9k㎡ 人口:38896人 郵編:333125 代碼:361128111
轄紅土山居委會,花園、過水埂、蔡家灣、汪家圩、灌塘、馬家、高溪、鐵路、良種場等9個村委會。鎮政府駐紅土山。
樂豐鎮 面積:79.6k㎡ 人口:28284人 郵編:333128 代碼:361128112
轄橋南、橋北等2個居委會,新嶺口、茨山、十字河、鐵峰、桐山、東風、南山、豐源、紅英、塘頭、錢家、方宋等1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包家山。
饒埠鎮 面積:58.9k㎡ 人口:48563人 郵編:333134 代碼:361128113
轄饒埠居委會,張家、樹下、灣埠、韓灣、同德、蔡家、過江、戶外、戶里、天堂、橋南、畈徐、畲埠、畲塘、龍西、舒埠、六塘等17個村委會。
侯家崗鄉 面積:271.5k㎡ 人口:35486人 郵編:333111 代碼:361128201
轄侯崗居委會,新崗、新村、太平坦、永豐、塘西、高沙、陳嶺、大塘鋪、茶塘、寺前、大溪、船灣、獅子門、爐下、橫河、畈上等16個村委會。
蓮花山鄉 面積:125.3k㎡ 人口:6661人 郵編:333111 代碼:361128202
轄中壋、清溪、計林、潘村、九流、蓮山等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中壋。
響水灘鄉 面積:165.5k㎡ 人口:45918人 郵編:333115 代碼:361128203
轄響水灘居委會,河西、河北、雞峰、牌港、洋埠、草埠、三村圩、新興、鐵爐鋪、長山壟、河港 、譚家、塘下、英豪、周畈、李嘴、楊家畈等17個村委會。
梘田街鄉 面積:233.5k㎡ 人口:23878人 郵編:333108 代碼:361128206
轄梘田居委會,珠田、楓樹林、沙堤、豐田、城墩、閔橋、黎嶺、團群、茅嶺、黃坽等10個村委會。
柘港鄉 面積:139.3k㎡ 人口:51017人 郵編:333121 代碼:361128207
轄柘港、蓮麓、九虞、蓮港、南水、瑞洪、潼津、潼東、桂林、慶豐、雲灣、金潭、明德、蓮南、橫溪、胡家、荷塘、壟里等18個村委會。
鴉鵲湖鄉 面積:40k㎡ 人口:13055人 郵編:333118 代碼:361128208
轄下岸、高家圩、新建、春前、鴉鵲湖、獨山、大牛湖等7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春前。
銀寶湖鄉 面積:82.6k㎡ 人口:24261人 郵編:333116 代碼:361128209
轄銀寶、民主、青林、大山、和平、嗚山、西分等7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北岸。
游城鄉 面積:184k㎡ 人口:45394人 郵編:333104 代碼:361128210
轄游城、桂灣、踏溪、北塘、龍頭、黃村、板埠橋、屯田、土塘、雲峰、劉家、范田、半港、魚塘、朗埠、白楊、花橋、淮王坦、高坊、研下、官田、南園、新畈、烏沙等24個村委會。
珠湖鄉 面積:90.9k㎡ 人口:30254人 郵編:333122 代碼:361128211
轄群眾、聯群、東紅、華龍、路口、同興、曹山、雨田、鋪田、豐塘、三門、榮七、豐產、周家等14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鋪田。
白沙洲鄉 面積:100.5k㎡ 人口:8671人 郵編:333122 代碼:361128212
轄車門、汪家、大塘、創業、胡趙、禮恭腦、內清、曹家嘴等8個村委會。
團林鄉 面積:59.3k㎡ 人口:39713人 郵編:333101 代碼:361128213
轄三十里康、團林、汪洋、藕塘、江家山、板塘、銅錢、青山、建設、青湖、青泉等11個村委會。鄉政府駐胡家橋。
昌洲鄉 面積:28.3k㎡ 人口:31056人 郵編:333139 代碼:361128215
轄小渡、北豐、北興、永林、永平、旺湖、北富、董坪、其林、南林、陳高、南湖、馬湖、鳳嘴等14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永平街。
三廟前鄉 面積:112.3k㎡ 人口:68548人 郵編:333125 代碼:361128216
轄和豐、埠豐、渡頭、馬墩、吉潭、大利、東高、雷村、東陽、山閭、東朋、高峰、東朗、櫟樹、柘坽、橫坽、樟潭、布袋、龍豐、洪曹、青泥、萬安、廟前、濠湖、樂安等25個村委會。
蓮湖鄉 面積:251k㎡ 人口:67946人 郵編:333124 代碼:361128217
轄朱家居委會,山背、龍口、愛民、蔣坊、美林、毛家、裕豐、塔李、蓮青、高橋、南培、蓮華、瓦燮坽、大霞、孫坊、向陽、表恩、茭溪、年豐、蓮池、聯合、蓮豐、慕禮、下岸、劉家、三汲坊等2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慕禮。
蘆田鄉 面積:134.3k㎡ 人口:48489人 郵編:333133 代碼:361128218
轄坽口居委會,蘆田、金源、舍頭、龍源、孤山、礦山、吳張、洄源、大吉、板橋、櫟林、應家等12個村委會。鄉政府駐蘆田李家。
農科所 面積5平方千米,人口2433人,管理濱田、石林等2個村委會
饒州監獄 面積42.5平方千米,人口1.0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