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有多少個李和良

中國有多少個李和良

發布時間: 2022-12-27 08:40:37

A. 中國歷史上,哪個姓氏的名將最多

應該是姓李的吧。

李是中國的大姓,甚至是朝鮮和越南的大姓。由於李姓開創的唐朝文治武功,許多名將被賜姓李,歷史上李姓名將數量應該是最多的,但在僅僅是個人觀點。

在唐朝,李淵開創了唐朝,主要依靠的是兩個能文能武的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他們都有將人之才。唐朝還有有大批功臣和少數民族將領賜姓李,如李子和、李忠臣、李抱玉、李國臣、李寶臣、李光進、李光弼、李晟等。

B. 姓李以和字開頭的男孩名字推薦

和字基本信息

簡體:和 簡體筆畫:8
繁體:咊 繁體筆畫:8
五行屬性:水 姓名學筆畫:8
字義內涵:和-平靜;相安,諧調;平息爭端。用作人名意指和藹、智慧、溫柔之義。

姓李以和字開頭的男孩名字推薦

? 李和成
成:指有能力、成功、成就、完成。用作人名意指成功、成就、具備、完美之義

? 李和宗
宗:家族的上輩,民族的祖先;尊敬,尊奉;派別,宗派。用作人名意指禮貌、傑出、特別之義。

? 李和彥
彥:指有才德的傑出人物,象徵有才學,操守廉政,名利雙收,成功昌隆。用作人名意指傑出、廉潔、吉祥成功之義;

? 李和波
波:波浪,水自身涌動而成波動的水面,如波浪,波濤,也指擴散,推動、傳遞。用作人名意指齊心並力、勇於拼博之義;

? 李和家
家:指家庭,,引申為避風港;也指家教,教養。用作人名意指溫暖、友愛、團結之義;

? 李和弘
弘:指擴充,光大;擴大、推廣。用作人名意指氣度、氣派、正義之義。

姓李以和字開頭的男孩名字大全

  • 李和如
  • 李和光
  • 李和學
  • 李和山
  • 李和言
  • 李和炎
  • 李和昱
  • 李和江
  • 李和伯
  • 李和水
  • 李和哲
  • 李和騏
  • 李和煥
  • 李和堅
  • 李和澤
  • 李和建
  • 李和孟
  • 李和心
  • 李和良
  • 李和健
  • 李和勛
  • 李和宏
  • 李和安
  • 李和承
  • 李和爍
  • 李和辰
  • 李和順
  • 李和志
  • 李和懿
  • 李和城
  • 李和廣
  • 李和沐
  • 李和彥
  • 李和功
  • 李和致
  • 李和俊
  • 李和丁
  • 李和濟
  • 李和航
  • 李和邦
  • 李和道
  • 李和策
  • 李和小
  • 李和崢
  • 李和斌
  • 李和元
  • 李和河
  • 李和洛
  • 李和為
  • 李和宜
  • 李和嵐
  • 李和添
  • 李和漢
  • 李和壯
  • 李和祥
  • 李和易
  • 李和知
  • 李和家
  • 李和宗
  • 李和愷
  • 李和凌
  • 李和強
  • 李和富
  • 李和偉
  • 李和民
  • 李和彤
  • 李和平
  • 李和清
  • 李和勝
  • 李和信
  • 李和固
  • 李和人
  • 李和利
  • 李和才
  • 李和浩
  • 李和禹
  • 李和超
  • 李和東
  • 李和德
  • 李和紹
  • 李和延
  • 李和鎮
  • 李和峰
  • 李和政
  • 李和福
  • 李和明
  • 李和國
  • 李和雄
  • 李和波
  • 李和星
  • 李和輪
  • 李和博
  • 李和屹
  • 李和先
  • 李和聲
  • 李和相
  • 李和琳
  • 李和弘
  • 李和友
  • 李和虎
  • 李和仁
  • 李和浚
  • 李和全
  • 李和厚
  • 李和文
  • 李和林
  • 李和康
  • 李和以
  • 李和忻
  • 李和磊
  • 李和松
  • 李和望
  • 李和秀
  • 李和琪
  • 李和楚
  • 李和鵬
  • 李和彪
  • 李和毅
  • 李和和
  • 李和敬
  • 李和禮
  • 李和鑫
  • 李和靈
  • 李和謙
  • 李和楠
  • 李和子
  • 李和朗
  • 李和盛
  • 李和晨
  • 李和修
  • 李和遠
  • 李和有
  • 李和海
  • 李和予
  • 李和雪
  • 李和昌
  • 李和銘
  • 李和若
  • 李和樂
  • 李和武
  • 李和天
  • 李和興
  • 李和積
  • 李和月
  • 李和玉
  • 李和傳
  • 李和成
  • 李和泰
  • 李和生
  • 李和思
  • 李和亦
  • 李和秋
  • 李和軍
  • 李和亞
  • 李和恆
  • 李和泊
  • 李和悅
  • 李和雅
  • 李和士
  • 李和久
  • 李和騰
  • 李和達
  • 李和高
  • 李和義
  • 李和震
  • 李和森
  • 李和行
  • 李和會
  • 李和彬
  • 李和佑
  • 李和龍
  • 李和勁
  • 李和世
  • 李和善
  • 李和榕
  • 李和豪
  • 李和崇
  • 李和孝
  • 李和風
  • 李和琛
  • 李和鈞
  • 李和朋
  • 李和胤
  • 李和來
  • 李和之
  • 李和翰
  • 李和茂
  • 李和亨
  • 李和時
  • 李和凡
  • 李和剛
  • 李和濤
  • 李和鳴
  • 李和欽
  • 李和貴
  • 李和曉
  • 李和欣
  • 李和長
  • 李和煒
  • 李和中
  • 李和津
  • 李和蔚
  • 李和飛
  • 李和運
  • 李和輝
  • 李和寧
  • 李和勇
  • 李和永
  • 李和冠
  • 李和仕
  • 李和昭
  • 李和誠
  • 李和瀟
  • 李和鶴
  • 李和裕
  • 李和亮
  • 李和發
  • 李和栩
  • 李和傑
  • 李和慶
  • 李和力
  • 李和桐
  • 李和奇

C. 列舉中國近代史上,反抗外國侵略的幾位清軍愛國官兵及其事跡。

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1849年10月4日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祖籍廣東東莞懷德鄉人。生於富裕人家,其父鄧煥庄,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並始建鄧氏家祠。少時隨父移居上海,從西方人學習算術、英語。1867年6月,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以製造輪船須培養造船人才,開辦製造學堂(前學堂);因法國長於製造,故應用法文教學。以駕駛輪船須培養駕駛人才,開辦駕駛管輪學堂(後學堂);因英國長於駕駛,故應用英文教學。這兩個學堂與船廠同時興辦,所招學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羅豐祿、何心川、蔣超英、劉步蟾、葉伯鋆、方伯謙、林同書、鄭文成、林泰曾、李達璋、嚴復、沈有恆、邱寶仁、陳毓淞、林永升、葉祖珪、陳錦榮、黃煊、許壽山、林承謨、柴卓群、鄭溥泉、黃建勛。船政第一次招考學生後,又從廣東招來已學過英語,並且基礎較好的學生鄧世昌、葉富、呂瀚、李和、張成、李田、黎家本、林國祥、梁梓芳、卓關略等十餘人。他少年時就聰穎好學,「有幹略」。1868年,他懷著救國的志願,以各門課程考核皆優的成績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航海,成為該學堂駕駛班第一屆畢業生。他在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後,1871年被派到「建威」練船,隨船巡歷南洋各島。1874年被任命為「琛海」兵船大副,以後歷任「海東雲艦」、「振威艦」、「飛霆艦」等兵船管帶。1879年,李鴻章籌辦北洋海軍,他被調到北洋海軍,任「鎮南」炮船的管帶。1867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軍侵台,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又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升守備,加都司銜。1880年調入北洋水師,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和「揚威艦」、「致遠」艦管帶。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關天培晚清的民族英雄——關天培
關自抵粵接任後,即致力於加強廣東沿海的防務。
關天培(1781-1841),字仲因,號滋圃,江南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人,晚清愛國名將。行伍出身,但很注意習文,曾說:「吾不能習詞賦,封章啟事,有用於時,此吾之學文也。」他所上奏章公文,必親自動手削稿。嘉慶八年(1803年)二十三歲時考取武庠生,歷任把總、千總、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等軍職。道光六年(1826年)任太湖營水師副將,同年以督押海運漕米船自吳淞到天津,途中雖遇驚濤駭浪,仍能安全抵達,因之受到特別嘉獎。1827年提升為江南蘇松鎮總兵。道光十三年(1833年)署江南提督,1834年授廣東水師提督。自接任後,即致力於加強廣東沿海的防務。支持林則徐實行禁煙。其後,他傾力於虎門要塞威遠、靖遠炮台的改建,設法加添了火力強大的「洋炮」200多門以抗擊外國侵略勢力的挑釁。而當英國軍艦在珠江口穿鼻洋開炮攻擊中國水師時,關天培親臨火線指揮,帶傷督飭水師反擊,迫使英艦受重創後遁去。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林則徐被撤職查辦。廣東地方官吏大多改持與侵華英軍「和談」的態度,而關天培卻不為所動,仍然堅決主戰。為此,他特意在大戰前夕,派專人將自己的舊衣與遺齒送回故鄉與家人作訣念明示死志。是年十二月初十,虎門要塞的沙角、大角炮台均被英軍攻陷,守將陳連升等戰死。關天培坐鎮虎門,僅剩數百名將士隨其堅守要塞。他歷次向兩廣總督請援,但均無法取得有力的援助。關天培知道難以挽回戰局,遂決心以戰死報國。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六,英軍對虎門要塞發動總攻,關親臨鎮遠炮台指揮,負傷十餘處尚親自開炮還擊敵軍。至傍晚時英軍攻入炮台,關天培持刀奮戰被砍傷左臂,後被槍彈擊中,口中仍然大呼殺敵。他在靖遠炮台率孤軍英勇奮戰,致創痕遍體而戰死。他的英烈事跡被廣為傳頌,譽之為深具民族氣節的一代名將。著有《籌海初集》。
關天培調任廣東水師提督的這年,正是英國商務監督律勞卑率兵船蠻橫闖入廣東省河之後,為了加強海防,清政府調他到這個當時是全國對外交往和貿易的唯一口岸廣州。關天培面臨著艱巨的任務,為了專心致志搞好海防,先令妻子奉老母歸里,自己帶著三個家丁到廣州赴任。就任後,他「親歷重洋,遍觀厄塞」,根據虎門的險要形勢,進行嚴密設防,設置了三重門戶:以沙角、大角兩炮台為第一重門戶;南山、鎮遠、橫檔三炮台為第二重門戶,並將其中的南山炮台加以改建,加築石基,增設月台,改變炮位過高的弱點,改稱為威遠炮台;獅子洋口的大虎門炮台為第三重門戶。這三重門戶也就是三條防線,緊緊地把守住珠江口的南大門。他一方面在第二、三防線之間,威遠、鎮遠與橫檔的適當地段設置大鐵鏈和木排,以阻攔敵闖入內洋;另方面又親自監督鑄造大炮八千斤、六千斤者四十尊,六千斤以下者數百尊,分置各炮台,以加強防守力量。與此同時,他又加緊訓練水師部隊,親自駐扎在虎門督軍操練,每年二月末、八月初,「分飭本標將備,率親兵五百餘名,分赴威遠、鎮遠、橫檔、大澆、永安、鞏固六處,練習炮准,其大角、沙角炮台等處,共兵六百四十名。每次操練可十日為度」。他還將建設虎門要塞的經驗和匯集的有關資料,編成《籌海初集》四卷並附有許多詳細的地圖和訓練圖、表等,以資參考。
這時鴉片煙流毒全國,英、美的鴉片躉船源源不斷東來,鴉片走私貿易極為猖獗,關天培積極協助兩廣總督鄧廷楨進行偵緝。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林則徐到廣東後,關天培更是盡力支持和配合禁煙運動,取得了迫使義律繳出二萬余箱、袋鴉片,並在虎門全數銷毀的偉大勝利。在林則徐的贊助下,他又在武山上的威遠炮台和鎮遠炮台之間新修築起一座大炮台,名為靖遠,炮洞六十八個,配炮六十位。其建築之堅固與火力之充沛,為虎門各炮台最。當時關天培除自鑄鐵炮外,還在林則徐、鄧廷楨的大力支持下,從澳門等地購進洋炮二百多尊,並嚴格訓練大批招募來的水師兵勇,改革編制,將大鵬營由營改為協,撥副將駐扎那裡,與香山協相呼應,又僱用一批米船、紅單船、拖風船,利用有利地形與軍民在海上與陸上的緊密協作,切實做到嚴陣以待,以迎擊來犯的敵人。林則徐對關天培這些整頓防務的努力予以很高的評價,稱贊他「殫精竭慮,寢食以之」。
由於關天培在廣東沿海的嚴密布防,使英國侵略者在這個時期的挑釁與襲擊都未能得逞。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義律率兵船二艘、貨船三艘到九龍山口岸以索食為名,突發炮火,進行挑釁活動,遭到大鵬營參將賴恩爵率領的水師猛烈反擊,狼狽逃跑。兩個月以後,九月二十八日(11月3日)義律又阻擋英國商船具結,破壞中英正常貿易,挑起穿鼻之戰,這次戰斗可說是揭開了中英鴉片戰爭的序幕,實際上是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開始。在這次戰斗中,關天培親臨督陣,雖手背受傷,仍奮不顧身,執刀屹立,督令弁兵,對准英艦連轟數炮,使它遭到重創,倉皇遁去。此後十天內,英艦又接連向官涌守軍發動六次進攻,結果都被增城營參將陳連升等所率領的守軍所擊退,獲得全勝。戰斗結束後,關天培得到清政府的嘉獎,在道光帝的上諭里寫道:「此次攻擊夷船,提督關天培奮勇直前,身先士卒,可嘉之至!著賞給『法福靈阿巴圖魯』名號」,並下令「交部從優議敘,以示獎勵」。
鴉片戰爭爆發後,關天培督率水師,堅守陣地,並積極組織漁船、蟹艇,利用各種機會襲擊侵略軍。道光二十年十一月(1840年12月),琦善以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的身份抵達廣州,一反林則徐之所為,遣散兵勇,盡撤海防,將關天培數年來辛苦經營的虎門三道防線並木排鐵鏈全數加以毀棄。關天培為此感到十分痛心,一再要求琦善採取抵抗的積極措施,都遭到拒絕。這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襲擊並攻佔大角、沙角炮台,副將陳連升壯烈犧牲,虎門形勢十分危急。當時,關天培與總兵李廷鈺各只有弱兵數百,分守靖遠、威遠兩炮台,請琦善派兵支援,琦善僅遣兵二百進行敷衍。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1841年2月26日),英軍大舉進攻虎門諸炮台,而守軍才幾百人,關天培在孤軍無援的絕境下,決心死守陣地,將自己的財物全部分贈將士,鼓勵他們英勇殺敵,他與游擊麥廷章等晝夜督戰。敵軍在占橫檔、永安等炮台後,集中兵力進攻靖遠和威遠炮台,關天培親燃大炮自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與敵激戰達十小時之久。敵人自炮台背後進攻,關天培身被數十創,猶持刀拚殺,最後英勇犧牲,游擊麥廷章及所部戰士數十人也都壯烈捐軀。
關天培在犧牲前特地委派家丁將他的廣東水師提督官印送走。他早已作為國捐軀的准備,開戰前給家人寄去一個匣子,內放幾枚牙齒和幾套舊衣服,表示自己必死的決心。他的屍體由家丁在亂屍中找到,身體的一半已被炮火全燒焦了。出葬的那天,「士大夫數百人縞衣迎送,旁觀者或痛哭失聲」。
陳化成
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字業章,號蓮峰,福建同安縣(今屬廈門市)人。他出生金門,自幼熟習水性,精武藝,尚氣節,智勇過人。年二十八,加入清軍水師。嘉慶二年(1797年)捕「洋盜」出力,拔補額外外委。後來,隨同王得祿攻捕「洋盜」孫太,並參與李長庚鎮壓東南沿海勢力最大的蔡牽海商抗清集團。歷任把總、千總、參將、副將、總兵等職。道光十年(1830年)升為福建水師提督。馭軍有紀律,約己尤嚴,時稱「廉將」。他巡閱台灣時,隨行將卒雖眾,但對各地文武所供應「饋送」,一無所受,當時人稱贊「所過如未嘗有兵者」①。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號到廈門進行間諜活動,陳化成召見該艦胡夏米等人,並命令水師嚴加監視,驅逐出港。後來,英艦闖入閩、浙各洋,侵擾我國東南沿海,陳化成督率水師,認真巡邏,嚴行堵截。道光十三年(1833年),陳化成率領水師搜查金門、廈門一帶的鴉片走私巢穴,四面兜擒,人船俱獲,並對附近陳頭等八鄉,按戶清查,窩巢盡毀。道光十五年(1835年)英艦到閩挑釁,被陳化成驅逐。道光十七年(1837年),英艦進窺閩安五虎洋面,閩安副將周廷祥出面制止,英領事借口接回居漳浦的英國「難民」,換坐小船,入口投書,陳化成不予接見,並派人轉諭:海面「難民」,應照例翻譯說明情況,由我國護送到廣州回國,現「難民」未供系英國人,而且,英領事稟文亦未將「難民」姓名指出,難於憑信。即令水師將小船押至大船,驅出領海,維護了我國外交尊嚴。
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欽差大臣林則徐到粵,查禁海口,嚴厲禁煙,英國鴉片船在廣東活動日見困難,便轉向福建活動。同年十月,英艦三艘停泊泉州梅林洋面,陳化成率水師前往驅逐,英艦仍拋泊不動,陳化成即令水師炮火,連環轟擊,英艦一面掛帆,一面用炮抗拒,邊拒邊走,向外洋狼狽逃駛。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英艦累次竄入閩洋騷擾,陳化成率水師出擊,在戰斗中,足受炮傷,仍鼓勇督師進擊。他素以英勇善戰聞名,被稱為「陳老虎」。
道光二十年(1840年),陳化成調任江南提督。六月初七日(7月5日)英軍攻陷定海,江、浙震動。當時傳言浙江和議有成約,英吉利將就撫浙江,廣東將撤防,他則「獨謂款約不可恃,請留所部兵弗去。」②七、八月間,英軍屢用舢板船突入吳淞口,測量水勢,均被陳化成率部開炮擊退。
陳化成駐防吳淞,不避風雨暑熱,住宿單布帳房,與士卒同甘苦。平時生活,異常簡朴,他身為提督,每當肩輿出入,往往自備薪水,不用儀仗。這年秋天,一天夜間颶風大作,暴雨傾注,潮水溢過塘面,部將紛紛勸他移帳,他說:「大帳一移,三軍掠擾,且我就高燥,而士卒湫溢,於心何安?」③一直堅持到潮退。當時,江蘇巡撫裕謙,署兩江總督,駐在寶山,他派人駛馬專程探望陳化成可曾移帳。聽到馬蹄聲,陳化成從容地從帳中走出來,使來人很受感動。冬天,大雪壓帳,刺骨嚴寒,徹夜難眠,陳化成卻時常搖駕小舟,迎著風浪,往來海濱巡查,或踏雪行營,問寒問暖,見士卒衣著單薄,便趕制棉衣發給他們。他體恤士卒如家人,士卒皆稱他「陳老佛」。後來,牛鑒任兩江總督,得知陳化成忠勇粗食,「疑其囊澀」,便令軍需處每十日送給他二百五十兩白銀,陳化成拒其拉攏,堅辭不受。他的生日,某些營弁特製金字旗,送來祝壽,也被他拒絕,立命撕裂。他為官廉潔,軍紀嚴明,生活朴儉,受到吳淞一帶人民的稱贊:「官兵都吸民膏髓,陳公但飲吳淞水」。
吳淞口位於黃浦江與吳淞江匯入長江的出口處,是保衛上海和長江門戶的首要陣地。陳化成在兩江總督裕謙的支持下,積極備戰,大力加強陣地防禦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冬,他疏通了寶山順通河,將挑出之土,修築土城,加高海塘。並且,在沿江兩岸築土塘,高約兩丈,頂寬一丈七、八尺,土塘之上,添築「土牛」,形如雉諜。從吳淞鎮到寶山縣,共添築「土牛」二十六座,既可御敵,又能藏身,自外觀之,儼如一道長城。他還積極倡議在上海設立鑄炮廠,自造新炮,並派人到湖北采購精鐵十二萬斤,又從寶蘇局撥運洋銅十二萬三千斤。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四至九月間,開爐鑄炮,共鑄成四千至一千斤大小銅炮五十尊,六千至四千斤大小鐵炮十二尊,還利用廢炮二萬余斤,重鑄二三千斤至數百斤的大小炮,以供急用。當時,江蘇營伍,廢馳已久,從未講求訓練,各營備將,相率因循,水師尤甚。陳化成從福建帶來勇敢善戰親兵一千人,分駐吳淞、上海兩處,並從中挑出富有作戰經驗的軍官到各營教練。他親臨教場,授以避炮法,士卒無不信服,並經常對士兵進行愛國教育。他說:「人莫不有一死,為國而死,死亦何妨?我無畏死之心,則賊無不滅矣!」陳化成在吳淞深得士卒心,連侵略者也畏其威名,有所謂:
「不怕江南百萬兵,只怕江南陳化成。」④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定海再次淪陷,鎮海相繼失守,裕謙投池殉國。陳化成悲痛欲絕,誓死保衛吳淞要塞。他對部將說:「武臣衛國,死於疆場,幸也,爾等勉之。」⑤
當時,陳化成親率蘇松鎮總兵周世榮部一千三百人防守西炮台;署理川沙營參將崔吉瑞帶兵一千多人,防守東炮台;兩江總督牛鑒帶兵二千餘人防守寶山縣城;徐州總兵王志元帶兵七百人,駐守寶山縣城西北的小沙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英艦二十七艘,陸續結集在長江口外的雞骨礁附近,並闖入吳淞口內測量水道。五月初一日,英艦三艘,排列木頭人於艦兩側,繞過小沙背,直向西炮台,妄圖試探陳化成炮兵火力,陳化成嚴令靜守不發炮,英軍陰謀未能得逞。初五日,英艦結集益多,炮聲震天,往返攔擊商船。初六日,其部下蘇松鎮總兵周世榮得英軍水牌浮戰書,請陳化成緩師期,陳化成擲書塘外,出口號,誡備戰。初七日,牛鑒親自到陳化成帳前,以「賊鋒難犯」為詞,「議迎犒緩師」⑥,陳化成堅決拒絕,並理直氣壯地對他說:「某經歷行陣,四十餘年,今見賊異議,是畏敵也。且某奉命剿賊,有進無退!」⑦並且,當即「嚴飭各營將士整器械,具戰艇,身帶干糧,以備御敵」⑧。
初八日清晨六時,英艦分批駛入沿江,向吳淞進犯。未等敵艦全部泊定,陳化成親自指揮西炮台最早開炮,第一發炮彈擊中英軍第二號戰艦「布朗底」號,打死一名軍官和幾名水手,另一發炮彈,把輪船「弗萊克森」號的一名測量手兩腿打斷。雙方激烈炮戰兩個半小時,陳化成部下的士氣非常旺盛,他們的「火力不但猛烈,而且也很准確」⑨,英軍旗艦「皋華麗」號被擊中多次,後檣被擊中三炮,「布朗底」號被擊中十四次,「西索斯梯斯」號被擊中十一次,其他艦只亦被擊中多次,連侵略軍也不得不承認:「自與中國軍隊作戰以來,中國人的炮火以這次為最厲害。」⑩
炮戰自天明至日中,陳化成一直出帳揮旗發炮,與侵略軍對擊。但,守小沙背的王志元「按兵不動」;守東炮台的崔吉瑞則作「壁上觀,不發炮」;而牛鑒見炮戰獲勝,率兵教場觀戰,英艦擊毀教場將台,牛鑒十分驚恐,急檄陳化成退兵,陳化成不答應,他便混在士兵中,潰逃太倉。英軍看到這個情況,決定以海軍陸戰隊在運河內登陸,全力包抄西炮台;英艦炮火,亦並力向西炮台陣地轟擊。周世榮貪生怕死,勸陳化成撤兵,陳化成拔劍怒斥:「庸奴,誤識汝!」⑾周世榮逃走後,陳化成帶領親兵數十人,堅定守衛孤立無援的西炮台陣地。他馳塘督戰,炮兵缺處,則親點火葯,連開數十門。炮震手傷,血流至脛,還堅持指揮抬槍隊、鳥槍隊,向登岸侵略軍射擊。英軍巨炮沖陷「土牛」,炮傷其足,他仍手執紅旗,指揮塘上,施放大炮,屹然不動。登陸英軍大隊擁至,陳化成身中洋槍七彈不能支。當時在塘僅有三人,陳化成對武進士劉國標說:「我不能復生,汝急免我首,擲體溝中」⑿,一慟而絕。陳化成就這樣英勇戰斗在自己的崗位上,與陣地共存亡。同時犧牲的,有提標中營守備韋印福等官兵八十餘人。這次吳淞要塞保衛戰,共擊毀敵艦八艘,殲滅侵略軍六百餘人⒀。
陳化成的遺體,後來收斂在嘉定關帝廟。吳淞人民畫了兩張他的遺像,一贈其子孫,一留吳淞紀念。殯葬時,數萬人罷市哭奠,殺牛以祭,紳耆、士庶、婦女,以至挑夫、販運,莫不奔走哭送,並設香案於路,人人痛哭失聲。上海人民在吳淞和上海城中,還修建陳化成紀念堂,塑像供奉,每年四月逢陳化成生日時,士民紛紛前往憑吊追念,彼此「項趾相望」,無不「肅然起敬」。時人有憑吊詩雲:
「報國捐軀日,遙天黯將星,
山河留壯氣,風雨泣陰靈;
淚灑三軍血,名流萬載馨,
茫茫煙水闊,憑吊問滄溟。」⒁

D. 李宗仁有幾個太太,都有孩子嗎

三個,和第一任妻子和第二任妻子分別有一個兒子。

妻子(第一任):李秀文,20歲時父母包辦;

妻子(第二任):郭德潔,35歲時娶的「平妻」,1966年3月死於北京;

妻子(第三任):胡友松,75歲時娶的27歲女護士,疑影星胡蝶私生女;

兒子(長):李幼鄰,第一任妻子李秀文所生;

兒子(次):李志聖,第二任郭德潔所生。

(4)中國有多少個李和良擴展閱讀:

1966年3月8日,廣西醫學院曾懷瑞大夫便向李宗仁和平副部長報告說,郭德潔病情隨時可能突然惡化。3月16日,李接到南寧來電,報告郭德潔夫人病情惡化。於是,李決定中止參觀,提前返回南寧。3月21日零時30分,妻郭德潔因乳腺癌在北京病逝。

郭德潔遽然去世,使李觸目傷心。在郭德潔遺體告別儀式上,周恩來再三囑咐李要節哀,保重身體。同時,周還建議李之舊友陪同李外出走走,轉換環境,排遣情懷。

郭德潔去世後,誰來照顧李晚年生活,成為實際問題。經人介紹,李結識北京某醫院護士胡友松。經張成仁介紹,著名影星胡蝶女兒、27歲之胡友松與76歲之李宗仁完婚。7月25日,李與胡友松履行正式結婚手續。婚後,李和胡友松去北戴河。

E. 麻山鎮的經濟建設

2006年以來,該鎮鄉村游總體收入已達200萬元,從事鄉村游產業的農民逾2000人,農戶僅從接待遊客吃飯、出售農產品這兩項中就可人均增收150元。
麻山鎮內有著豐富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萍麻公路、麻鳳公路、319國道和掛線的全面貫通,使得沿線的圓通寺、婆婆岩、儺神古廟等自然、生態、人文、佛教資源日益凸顯。該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住2006年是「中國鄉村旅遊」主題年,生態游、短途游、農家游等休閑旅遊方式日趨火暴這一契機,全力打造綠色、生態麻山,使麻山成為萍城休閑後花園。該鎮制定出詳細的旅遊開發總體規劃,引進市場機制,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的開發方針,積極招商引資,鼓勵外來資金和社會資金參與旅遊產業的開發,用市場的手段加快旅遊經濟的快速發展。2006年來,該鎮相繼建成了三山婆婆岩旅遊風景區、都市農庄生態園、景星三友浙贛林果業休閑山莊和市醫院康復中心等旅遊休閑生態項目。其中三山婆婆岩旅遊風景區已初具規模,沿山公路、賓館等設施一應俱全;佔地132畝、投資達3000萬元的市人民醫院康復中心已投入使用。該鎮還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特色種養,圍繞鄉村旅遊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他們建立了草莓、西瓜、甜瓜、大球菌、花卉苗木種植基地和牲畜家禽養殖基地等高效農業基地近20個,面積達3000多畝。開發旅遊產品是麻山鎮發展鄉村旅遊產業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全鎮鄉村旅遊產品開發呈現了多點開花的喜人局面。民間儺面具雕刻藝人賴明德的儺面具因其形神兼備而深受遊客歡迎,全家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至2007年,該鎮已開發出了豆腐乳、美味辣醬、楊梅罐頭等極具鄉村風味的旅遊產品10多種,產品銷售額達到15萬元。 1、農業環境、土地面積及其分布
麻山鎮位於江西省萍鄉市西南郊,湘東區的東部邊陲;全鎮共有面積96平方公里,水田面積17250畝;全鎮地貌為東南高、西北低,是典型的丘陵鄉鎮。萍水河由北向南,流經小橋、大山、善洲、新塘、桐田而折向西;沅水河由東南蜿蜒經桃源、高車、汶泉、連山、麻山而向西北;兩河呈人形匯合於該鎮與湘東鎮之交界處的江口;另有茶溪和橫崗小河分別發源於南部和西南叢山之中,且先後在連山和麻山境內流入沅水河。全鎮大部分水稻田分布在河溪兩岸,深泯冷水田則分布在各處丘壑之間。
2、農業經濟體制及改革
1972年,按當時市革命委員會要求,在麻山公社的基礎上劃井沖(包里善)大隊歸郊區管轄;成立龍台公社時又將龍台、廟山、杉坪劃歸龍台;1974年,成立源並公社時,又將源並、大豐、並田劃歸源並公社治下;其餘剩下的就是現在這范圍。而後進行隊組規模調整。具體劃分如下:
小橋分為小橋、善洲。1983年小橋又分為小橋、大山。
新源分為新塘、詩源。1985年詩源劃歸湘東鎮管轄。
江源分為景星、津源、江口。1982年江口劃歸湘江鎮管轄。
橫崗分為橫崗、中坪、下橫。
船形分為船形、蘇坊、茶溪。
三山分為三山、嶺背。
高車分為高車、桃源。
麻山分為麻山、連山、汶泉,其中麻山麻田組1982年劃歸湘東。
農科所和桐田按原規模未動。
其時共有二十一個村級單位,至1995年又從新塘劃出陽馬街為仙峰村;故自1995年起該鎮就有二十二個村。
1981年按上級政策,晚稻栽插後,分青苗給各戶管理,產品由管理人自收;直到1982年底,家庭聯產承包真正實行,1983年起分田劃戶,大鍋飯由此告馨。
1970年至2000年糧食產量
年度 產量 年度 產量
1970年 9280噸 1986年 10162噸
1971年 9405噸 1987年 11235噸
1972年 7457噸 1988年 10401噸
1973年 8687噸 1089年 10401噸
1974年 9068噸 1990年 11488噸
1975年 9017噸 1991年
1976年 9260噸 1992年
1977年 9265噸 1993年
1978年 11260噸 1994年
1979年 11215噸 1995年
1980年 11250噸 1996年 13171噸
1981年 11719噸 1997年 31020噸
1982年 11950噸 1998年 30570噸
1983年 11771噸 1999年 30390噸
1984年 11125噸 2000年 29865噸
1985年 10165噸 1、森林資源、林地面積及其分布
該鎮森林源主要以杉樹、竹子、油茶為主共有林地九萬七千三百七十畝,其中杉林4.5 萬畝、竹子1.4萬畝、油茶林1.1萬畝、炭薪灌木林1.9萬畝、柑桔及其他果林0.3萬畝。
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三山、嶺背、高車、桃源、汶泉、茶溪、蘇坊、船形和北面的新塘、仙峰、大山。
2、山林體制
1982年未在林權責任制以前,所有山林都屬集體所有,自林權責任制落實後,平原村的茶山都分到了各農戶,山區村也劃分了責任山。
屬於村級集體林場的有:新塘250畝、大山800畝、三山200畝、嶺背1500畝、高車200畝、桃源300畝、汶泉200畝。
屬於全民的有:煤冶林場1.4萬畝(1986年從三山、高車、桃源劃撥的)。五峰林場1.2萬畝(1996年從船形、蘇坊、茶溪、中坪、橫崗劃撥的)。
屬於鎮辦林場的有:白雲山林場1200畝、船形林場3240畝、紅旗林場3000畝。
3、經濟林情況
桐田有三個柑桔園,面積近千畝(號稱千畝),由於果樹老化,加上從1993年起先後被八個磚廠包圍,特別是磚廠使用添加劑(氟化鈣)後影響很大,開花不結果,管理不力。
新塘和大山的栗園由於品種不好,不結果而效益不好。
高車栗園由於種植分散三處,效果不明顯,工作量大而疏於管理,幾近荒蕪。
蘇坊村劉國生有栗園兩百畝,由於管理精細,品種優良,長勢良好,效益逐年上升。
3、境內主要林場起止情況
白雲山林場,建場時間為1974年,面積1200畝,於1976年劃歸嶺背村、三山村。
船形林場,建場時間為1976年,面積3240畝,2000年冬由五峰林場收購。
紅旗林場,1976年,面積1780畝,2000年冬歸入源並國營林場 。 麻山地區工業歷史悠久,特別是煤礦的開采始於晚清時期到民國初年,有德國人在金萬塘(即現麻山鎮津源村大金坡煤礦處)開辦了麻山第一個煤礦,一年後由於地下水太大,又無機械抽水設施,無法繼續開采,被迫停辦,德國人撤走後,當地農民便開始小規模採挖煤井了,其次是石灰石礦的開采和燒制石灰,最早的石灰廠於1914年在津源村石灰沖和景星村爐前灣同時開辦,特別是景星村爐前灣已建有2座立窯,較大規模燒制石灰,滿足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爐前灣便由此而得名。三處工業雖有形,但規模均不大且全部為手工生產,真正的工業興起應始於解放後。
1、各主要廠礦的開辦時間及現狀
麻山煤礦創建於1958年,在全國大煉鋼鐵的需求下,公社將大金坡大隊小井收歸公社作為集體煤礦,並添置礦桶、架設井下軌道,進行大規模半機械採煤,當年產量4萬噸,礦職工300餘人。1993年破產倒閉,現已改建為麻山鎮第一花炮廠。
麻山第一花炮廠,創建於2003年,正在創建之中。
麻山福利廠,創建於1984年,於1992年更名為「萍鄉無機顏料廠」。年產值500餘萬元,容納勞動力80餘人,其中福利人員70%,1992年底,將該廠50萬元拍賣,售給麻山李和良,李又將該廠更名為「萍鄉市誠通化工材料廠」,年產值達1000萬元,利稅達200萬元。
麻山水泥廠,創建於1958年,年產量為10000噸,產值4萬元。1974年企業履行,設備改進,年產量達4.4萬噸,產值增加到600多萬元,2002年度,產值已達700多萬元。
麻山三山水泥廠,創建於公元一九九三年,年產量為8.8萬噸,產值達1000萬元,容納勞動力400餘人。
麻山高車水電站,創建於公元一九七二年,水輪發電機四台,年發電480千瓦,發電量為2200000度,為緩解麻山鎮工業用電起到了積極作用,容納勞動力40餘人。
麻山建築公司,(原名麻山建築隊)創建於公元一九七三年。創利值700餘萬元,容納勞動力200餘人。
麻山印刷廠,創建於公元一九七二年,現已倒閉停業。(廠房歸麻山建築公司)
麻山農機廠,創建於公元一九五八年,於公元一九八二年更名為「麻山鑄管廠」。於公元一九九六年,欠款還債,倒閉停業。現已改建於麻山中心小學。
麻山汽車隊,創建於公元一九七0年,於公元一九九六年更名為「萍鄉市誠信化工材料廠」。麻山汽車隊不復存名。
麻山化工廠,創建於公元一九八四年(現歸屬於「萍鄉誠信化工材料廠)。
麻山鎮招商引資於公元二00年,創建桐田鞋廠,鞋廠老闆台屬人員,可容納勞動為千餘人,解決了麻山鎮剩餘勞動力七、八百人次,特別是婦女勞動力佔80%以上,對麻山經濟發展,利稅收入都是一個更新圖景,人民心樂意足的好勢頭。
2、主要工業產品及注冊、發明情況
麻山主要工業產品有麻山水泥廠的「五峰」牌水泥;善洲的添加劑廠的「添加劑」。
肖啟安於公元一九八七年發明了「A爾型」水泥堵漏器。並獲得上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還頒發了榮譽證書。
麻山鎮的水泥和煤炭,銷路極廣,直銷湖南、廣東、廣西、福建及其他省市,產品經常脫銷,供不應求。煤灰曾直銷上海、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市。麻山鎮的腐納直銷上海、南京、北京各大城市。麻山鎮的瓷泥可說是湖南專購主戶。
3、境內市、區廠礦
萍鄉市上官嶺煤礦,坐落麻山鎮津源村境內,創建於公元一九五八年,創建時名為「金萬煤礦」。於公元一九七六年更名為「上官嶺煤礦」。
萍鄉市麻山鐵廠,坐落麻山鎮麻山村、連山村境內。創建於公元一九七九年倒閉停產,現在只有一個「鐵廠留守處」。
萍鄉市麻山鐵礦,坐落在麻山鎮連山村境內創建於公元一九七二年,於公元一九七九年與鐵廠同時倒閉停產。
萍鄉自來水廠,坐落麻山鎮高車村,創建於公元一九九五年,解決了萍鄉市城市居民飲水困難的大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麻山鎮部分村民都能飲上自來水。
4、礦產資源及其分布
麻山鎮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查明有十五種之多,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高嶺土、鈾、鈷、瓷石、石英等,特別是石灰石更遍布全鎮各村,其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1)石灰石:
津源、景星、橫江、中坪、下橫、麻山、連山、桐田、大山、三山、嶺背。
(2)煤炭
津源、景星、麻山、新塘、大山、仙峰、三山、嶺背。
(3)鐵礦
連山、船形、蘇坊、三山、汶泉、橫崗、善洲。
(4)瓷土、高嶺土、石英、瓷石
三山、嶺背、善洲、船形。
(5)鈾、鈷
三山、嶺背、善洲 。 1、古道、碼頭、古橋
麻山鎮內現存古道有三條,且基本保存了古道原貌。
一條為麻山鎮三山村、嶺背村境內,從三山村楓嶺組起經坪源組上婆婆岩過白雲山至嶺背村全長四華里,至今仍為山石階梯路面,僅能遊人徒步行走。
一條為麻山鎮橫崗村經蘆洞水庫直登五峰山的沙石山路,全長約為八華里。
一條為麻山鎮汶泉江家沖上牛尾巴的古道山路,沿途徑「牛尾巴」「七碗水」「過風坳」「百步符」「下牛腦」等地可直達白竺鄉,舊時曾稱牛頭牛尾四十里。
麻山鎮內古有兩大碼頭
一座是坐落在萍水河上的桐田碼頭,具體位置在桐田大子廟前,現桐田大橋下游十五米處,是古時柏樹下、白竺等地竹木運往湖南的必經的重要發運地,也是當地的重要水運要道。
另一座是麻山鎮 政府所在地,麻山老橋下碼頭,此碼頭是麻山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古時麻山地區的貨物進出幾乎全在此碼頭裝御,上連萍老縣城,下通湘江。
麻山境內現存較大型古橋有三座:
1、麻山橋
長40米,寬5.4米,為四拱麻石拱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2、高車橋
長34米,寬4.8 米,為三拱麻石拱橋,無欄,橋面以條石鋪面。
3、善洲橋
長72米、寬6米,為六拱石拱橋,有桐油石灰築就的三合土橋欄,1984年被立為萍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現代公路、現代橋梁
萍鄉至麻山,原來是一條坑坑窪窪的泥稀爛路,現已建成一條寬闊的現代公路。
麻山至汶泉村通桃源村的地級公路。
麻山至桐田通往三山的現代公路。
麻山至橫江通往中坪村的現代公路。
麻山至津源通往上官嶺煤礦的現代公路。
麻山至船形通往龍台鄉的現代公路。
麻山鎮有三座現代橋梁:1、善洲村善洲古橋的上游於1976年修建修建一座善洲現代化善洲新橋。2、麻山村麻山古橋的下游於1986年修建一座現代化的麻山新橋。鄧家譚在橋1995年正式通車 。 1、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該鎮在沅水河上有石壩三座,其中一座在源並鄉境內,兩座在該鎮高車境內,各自都有灌渠系統。源並渠道11.5公里,集灌溉和發電兩用;高車上壩(新壩)有引水渠道2.5 公里,主要灌溉汶泉壠田和連山的部分稻田;下壩(後陂壩)引水渠長3.5公里,起著灌溉麻山村農田和二級站發電之供水作用。
鎮內有水庫5座。其中小(一)型兩座,小(二)型二座。蘆洞和三口塘兩水庫屬小(一)型,中間由全長5公里的橫崗渠道相連接,特別是通過橫崗壠時還用了570米的倒洪引水管;茶沖、花背沖、平原水庫都屬小(二)型。另外全鎮還有大小山塘368口;所有山塘、水庫都養了魚,因而在水資源的利用上都具有養魚和灌溉兩大功能。
2、水利設施情況
名稱 修建時間 備注
茶沖水庫 1952年 修建
花背沖水庫 1958年 修建
蘆洞水庫 1973年9月 修建
三口塘水庫 1977年 擴建
平頭源水庫 1977年 興建
橫崗倒洪管 1975年 興建
橫崗渠道 1974年1月 始建
源並渠道 1968年11月 始建
桐田治河 1977年8月 始建
桃源西渠 1984年 興建
3、灌區分布及管理情況
源並渠道,灌溉面積2200畝,由水管所管理;
橫江渠道,灌溉面積1500畝,苗圃兼管;
蘆洞水庫,灌溉面積1500畝,苗圃兼管;
花背沖水庫,灌溉面積400畝,苗圃兼管;
三口塘水庫,灌溉面積600畝,苗圃兼管;
平原水庫,灌溉面積800畝,三山村管理;
汶泉村渠道,灌溉面積800畝,汶泉村管理;
麻山村渠道,灌溉面積1000畝,麻山村管理;
茶沖水庫,灌溉面積600畝,中坪村管理;
桃源西乾渠,灌溉面積500畝,桃源村管理 。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57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4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9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2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1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