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多少人口
A. 中國每個朝代各有多少人
秦朝:約2000萬國時期,秦、齊、楚三國大約1500萬人口,趙、魏兩國大約有700—800萬人上下,燕、韓兩國也有400—500萬人口,再加上其餘小國,秦初統一六國之際最起碼也應該有2000萬人口,但應該不會超過3000萬。西漢末:約6000萬《史記》中記載,經歷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戰爭後,西漢建國之初,其戶口相比於秦僅余「十之二三」,算下來頂多也就是600萬人上下。隨著國力不斷增強,到公元2年,西漢人口達到6000萬,創下歷史之最。王莽篡漢時,人口一度降至3500萬左右,東漢建國後經濟發展,人口再度恢復到5500萬。三國:800萬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由於大規模戰亂的影響,人口急劇下降,保守估計不到800萬,甚至不如春秋戰國時期。曹操曾在《蒿里行》中描寫了當時民間的慘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西晉初:4000萬公元280年西晉統一,全國人口恢復到1600萬上下。至4世紀初,西晉進入全盛,人口恢復至4000萬人左右。但隨後八王之亂的爆發又使得人口銳減,最低時不過1200萬左右。南北朝:1500萬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迅速銳減,至北魏時期亦不過1000萬人口而已。大規模的北人南遷使得東晉南朝的人口有所增長,但受困於經濟發展程度,南朝的人口數在劉宋年間也不過是500萬上下,梁朝侯景之亂後又銳減至200萬。總結一下,南北朝時期中國人口恐怕很難超過1500萬。隋朝:5000萬隋朝一統天下後,於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進行了一次十分細致的人口調查及統計。結果顯示,當時中國人口約為4600萬上 下。至隋末大亂前,隋朝人口超過5000萬應該問題不大經100餘年發展,大唐進入盛世,至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人口上升至5200萬,這才剛剛超過隋大業年間的數據。但安史之亂後全國人口又銳減至1700萬。北宋末:4000萬。盛唐:5000萬隋末戰亂導致人口再度銳減,降幅甚至超過50%。至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國人口為1200萬上下。北宋時期揠武修文,天下無事,商業推動經濟發展,人口也迅速增長。至大觀四年(1110年)宋徽宗在位時期,北宋人口為4600萬上下。同期,遼國 為900萬,西夏為300萬。南宋:8000萬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南宋經濟突飛猛進,人口也迅速增長至8000萬上下。同期的金國人口為5000萬,西夏人口為300萬,再加上周邊一些少數民族政權,中國的人口突破了1.4億。元朝:8500萬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人口銳減,北方人口一度損失高達80%。元朝統一時,中國實際人口大約為7000萬,至14世紀的元中後期增長至8500萬。明中後期:2億由於戰亂,明初人口同樣銳減,但至明中後期的萬曆年間,官方數據給出的人口數約為6000萬,但由於普遍存在的瞞報人口的情況,粗略估計明中後期人口已經接近2億。清中後期:4億 清初官方人口數據僅為1000萬,但隨著國家承平,土豆、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普遍種植和食用,以及大規模的邊疆墾荒,至乾隆年間全國人口已經達到2億,而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國人口首次突破4億。
但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至同治二年(1863年)人口又銳減至2億,直到民國初年人口仍未恢復到1850年的水平。
B. 唐朝人口比隋朝多很多吧,為什麼現在網上謠傳隋朝人口
這個要看怎麼看。大多數時候,唐朝並沒有比隋朝人口多。
根據《隋書·地理志》的記載,隋煬帝大業五年即公元609年有8,907,546戶,46,019,956人。當然其實開皇中期就差不多這個數了,有870萬(《資治通鑒》)。可以看出隋朝人口長時間在850萬戶以上,雖然只有20多年,但是隋朝一共就37年。
然後隋末大亂人口銳減,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年)只剩200餘萬戶(《通典·食貨七》)。直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即公元734年達到8,018,710戶,46,285,161人。(《舊唐書·職官志》),這才算趕上隋朝的數量。然後到了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即公元754年達到頂峰有9,619,254戶,52,880,488人。(《舊唐書·玄宗本紀》)第二年就是安史之亂,唐朝人口就跌下去了。也就是說,唐朝有20年比隋朝的人口多。還可以證明初唐人口遠少於隋朝,到唐中宗神龍元年也就是武則天下台以後的705年全國只有6,156,141戶,37,140,000人 (《資治通鑒》卷208)。
那麼唐朝整個接近300年的歷史中,只有20年比隋朝人口多,只佔唐朝長度的6.7%。可能這樣算起來不太像平均值,但是再怎麼平均,這個長度也到不了14%。或者可以換一個角度,隋朝人口超4000萬的時間達到了66%(隋初北周留下了690萬戶,南陳有1500萬),而唐朝達到這個人口的時間只佔到了6.7%。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唐朝人口沒有隋朝多。
從平常說的唐朝時期來看,我們一般說初唐多一些,也就是從李淵到武則天這段時間,其中李世民一個人就佔到了整個唐朝歷史關注度的40%差不多吧,但是唐太宗時期只有大概300萬戶,兩千萬人的樣子。這遠不如隋朝多。武則天時期也是一樣的。說白了就只有唐玄宗最鼎盛的20年比得上隋朝人口。而通常說起來的時候其實是「唐太宗時期的人口遠不如隋朝」。
當然但看最高值,一個4600多萬,一個接近5300萬,兩者差了600多萬人,大概一個現代寧夏的人口。從比例上來看,唐朝最高值超過了隋朝最高值的13%,其實也沒有多很多。
C. 古代人口數量
古代人口數量:
夏商周三大,中國並沒有編戶齊民,因此沒有人口統計數據。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系》估計夏朝人口為1355萬,西周初期為1371萬,東周初期為1184萬,這完全是不可信的。根據《中國人口通史》的推測,西周初期人口最多不過550萬,西周後期到達1000萬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人口開始迅速增長,主要原因是鐵犁牛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增加了社會的人口容量。國家為了增加兵源和糧食,也大力鼓勵農耕,加速了農業發展,促進人口增長。
根據估計,戰國時代的人口峰值為2600萬。具體而言,楚國大約500萬,秦國400萬,齊國400萬,趙國350萬,魏國350萬,燕國200萬,韓國150萬,宋國100萬,越國100萬。如果把周邊少數民族算上,估計有3000萬。而秦朝統一戰爭期間,導致人口下滑。秦朝統一後,又大興徭役,使得人口難以增長。根據秦朝的徭役人數預測,秦朝人口大約是2000萬。
西漢初期,人口大約是1500萬到1800萬。漢朝初期,國家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人口迅速增長,增長率為10%—12%。在文帝末期,「民近戰國」,也就是大約恢復到2600萬;漢景帝末期,到達了3000萬;到武帝上台初期達到了3600萬。漢武帝時期,由於賦稅徭役加重,下降到了3200萬,史書誇張地記載為「戶口減半」。「昭宣之治」時期,再次採取了休養生息,人口開始恢復增長,到宣帝時期到達了5000萬。元帝時期,社會矛盾開始尖銳,人口緩慢增長,最終達到了峰值5900萬。如果算上少數民族,就不少於6500萬。在地理分布上,西漢北方最高為4200萬,是南方的5倍。
兩漢之交,由於王莽專權、赤眉起義、綠林起義等,人口開始下降。東漢初期,全國人口大約為2200多萬。之後,東漢休養生息,人口開始恢復。到了明帝時期「天下安平,百姓殷富」。此後,社會矛盾開始尖銳,人口緩慢增長,到漢和帝時期到達5300萬,到漢桓帝時期到達5600多萬。而葛劍雄推測東漢初期人口為3000萬,峰值應該突破了6000萬。《中國人口通史》認為算上少數民族,可能有7200萬。在分布上,北方人口4000萬,南方人口2000萬。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使得北方人口大量減少。《三國志》對三國人口記載偏少,不可信。葛劍雄根據三國時期軍屯、戶口等信息推測,三國初期人口為2200萬,峰值為3700萬。西晉統一後,最初經濟得到了恢復,人口又發展到了3500萬。
永嘉之亂後,衣冠南渡。東晉初期,南方人口大約是1000萬,後期增加到了1700多萬。南朝早期,人口在1800萬—2000萬之間。後來,陳國的面積縮小,其人口只有1600多萬。而西晉滅亡後,北方陷入了十六國人口大約是1800萬。北魏統一後,人口恢復到了3500萬。因此,南北朝時期,全國總人口應該在5000萬以上。隋朝統一了南北朝,人口峰值達到了5600萬到5800萬,加上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突破了6000萬。
隋末,使得人口再一次大規模減少。葛劍雄推測隋末人口谷值只有2500多萬。唐朝統一後,出現了「貞觀之治」「貞觀遺風」和「開元盛世」,經濟不斷恢復,人口迅速增長。到開元年間到達頂峰,大約是8000萬到9000萬,終於突破了漢朝創造的6000萬的記錄。安史之亂後,北方人口損失一半,全國總人口只有4600萬。唐朝後期,人口總體上緩慢增長,到845年到達了6000萬左右。唐朝的南方人口,應該在2000萬到3000萬,北方在3000萬到4000萬。
唐朝末期,遭到黃巢等起義,人口大減。五代末,全國人口大約是3000萬。北宋統一後,工商業繁榮,人口開始快速增長。葛劍雄推測北宋的人口突破了1億。而南宋偏安南方,大約有6000萬人口。另外,遼國的人口大約為400萬,金國的人口峰值為5300萬。其他的西夏人口400萬以上,大理國100多萬。
蒙古興起,人口大規模下降。蒙古,北方人口只有1000多萬。相比於北方人口大規模減少,南方人口損失較少,達到1000萬,剩下的人口大約是5000萬。也就是元朝統一後,全國人口差不多是6000萬。元朝統一後全國人口開始恢復增長,頂峰達到8500多萬。
元明之交的人口下滑不算嚴重,大約是6000萬。此後,明朝人口一直按照5%的年增長率增長,到1600年到達了峰值,《中國人口通史》推測為1.6億,葛劍雄推測為1.97億。而明朝後期,由於天災不斷,使得人口大規模下降。到1644年清軍入關之前,明朝人口大約是1.2億。
清朝建立初期,到1651年,全國人口到達谷底,大約為5000萬到6000萬。此後,清朝的統一全國,開始休養生息,於是人口又迅速恢復。康熙出台了「攤丁入畝」政策,又加速了人口的增長。到康熙後期,全國人口達到了1.5億。康熙到乾隆年間,人口依然在增長,到乾隆時期突破了3億,到1850年達到了4.3億,成為了清朝人口的峰值。
D. 從5000萬到1500萬,隋末唐初百姓去哪了
主要是有兩個原因,最開始是戰亂不斷,很多人都在戰爭中喪命,百姓人口急劇下降,後來則是國家經濟不好,很多百姓為了逃避上稅,就隱瞞戶籍,不上報。
E. 隋朝人口達到了五千多萬,為何唐朝花了一百年才趕上
唐朝最強盛的「開元之治」時期,全國人口有820萬戶,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的「開皇之治」時期,全國人口就有890萬戶。
那麼,隋朝為什麼要採取這么嚴苛的手段來清查戶口?老百姓又為什麼不想上報戶口?
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兩個字——利益。
在古代,人頭稅是最重要的稅收,你家有幾口人,就得交幾個人的稅,只要少報一個人,就能省下一個人的錢,自然就沒人對人口普查積極了。而在政府看來,你少報一個人,政府就少一個人的稅收,那怎麼能行,絕不能讓這樣的「刁民」得逞,再嚴苛的手段也得上!
再來看看唐朝。隋朝末年,天下又陷入大亂,人口普查也陷入了低谷,登記的人口又重新回到了920萬。同樣的問題又擺在了唐朝政府面前。
然而,從920萬到4100萬,唐朝卻足足用了108年,耗去了7代皇帝的生命。
F. 中國為何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各朝代人口分別是多少
中國為何人口一直居於世界前列,這和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生育觀念有著一定關系,古代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就是一定要傳宗接代,這是首孝,所以中國人一直在多生;又由於中國地大物博,中國屬於溫帶大陸氣候,四季分明更有黃河長江天然水源灌溉,適合人類居住。再就是國家政策和對人口的態度,自古以來中國將就多子多福兒孫滿堂,計劃生育以前,孩子越多越好觀念深入人心認為人多就能富,也確實古代多一個勞力家裡種莊稼就多一個幫手,而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更是需要更多的人。這才導致人口數量一直龐大,並且是整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最早的人口數量可溯及公元前21世紀的夏禹時代,有1300餘萬人,但系後人追述,不足據。至西漢元始二年記錄在籍的人口有1223萬余戶,5959萬余口,可視為中國人口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王莽纂漢後,天下大亂,到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時,人口下降到3500萬左右。一直到東漢末期,人口才回到6000萬。
清朝順治年間,人口有1.2億,到道光年間,全國人口再次達到高峰,有4.3億人 ,到清末明初時期,全國人口約有3.2億。
民國一直戰亂,在1928年民國政府統計全國人口時有4.7億人。
G. 中國人口最少的朝代有多少
漢朝 6000萬
歷史背景
秦末天下大亂,秦二世元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劉邦也在家鄉沛縣起兵,稱沛公。後加入項氏叔侄的反秦義軍。前207年,劉邦率部攻入關中,秦王子嬰降,秦亡。
秦朝滅亡以後,公元前206年,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後來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
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彭越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打敗了項羽,於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稱皇帝,仍用「漢」號定都長安。
(7)隋末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秦末漢初,由於長期戰亂導致人口銳減,西漢建立時人口僅剩1300萬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全國人口約有3600萬,漢武帝後期因繁重徭役導致戶口銳減,至於史書中的」戶口減半「是因民眾不堪重負逃稅導致人口登記不實以致,漢昭帝、漢宣帝相繼息兵養民,到宣帝末年,人口已達5000萬左右 。
元始二年(2年)西漢在籍人口達59594978人,墾田8270536頃,為兩漢之最。學者考慮到未納入統計的隱戶及外族,因此認為西漢末人口應有6000萬。
H.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人口數量與人口變遷的特點是什麼
一、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口數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時,秦朝的人口估計有3000萬或更多,但到西漢初大約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王莽時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後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後,才重新突破6000萬。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後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後的大業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三、影響中國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環境。中國東部廣闊的平原、眾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容納了中國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當稠密的地區。中部也有相當數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開發條件。中國的人口無論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國內生產的糧食供養的。
2、農業生產。糧食產量與人口數量存在著直接的關系。農業生產不是人口增長的唯一原因,但中國人口史上幾次大的突破,都是糧食增產的直接結果。天災、動亂、戰爭等因素可以破壞農業生產,從而推遲人口高峰的到來,而任何人口奇跡的出現,只能建立在農業生產大發展的基礎之上。
3、戰爭。戰爭對人口最明顯的影響是直接殺傷,造成人員的死亡或殘疾。士兵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青壯年從軍,農業生產必定受到影響。士兵從糧食的生產者變為消耗者,使本來就有限的商品糧更加緊張。軍人和運糧民工大多是青壯年男子,他們長期離家必然會使配偶減少生育機會,同時使他們的老人、兒童家屬因缺少贍養、撫養而縮短壽命,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