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森有多少人口
A. 陳姓的歷史名人
西漢將領陳立;南朝陳皇帝文帝蒨、廢帝伯宗、宣帝頊;北朝北魏大臣陳建;唐畫家陳閎;明畫家陳淳;清學者陳啟源,詩人陳訏等。近當代陳姓名人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其美、陳天華、陳少白、陳作新,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軍事家陳光、陳士榘、陳再道、陳全鈞、陳奇涵、陳明仁、陳康,政治家陳郁、陳少敏、陳正人、陳永貴、陳伯達、陳慕華、陳希同,陳寶森,陳良宇,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陳水扁,革命家陳喬年、陳潭秋,紅軍將領陳昌浩、陳壽昌、陳淺倫,抗聯將領陳翰章,愛國將領陳安寶,愛國民主人士陳叔通、陳此生、陳其尤、陳紹寬、陳銘樞,愛國華僑陳嘉庚,國民黨官員陳果夫、陳立夫、陳友仁、陳佈雷、陳儀,國民黨將領陳炯明、陳濟棠、陳誠、陳大慶,北洋軍閥將領陳宦,漢奸陳公博、陳群,數學家陳建功、陳景潤、陳省身,地理學家陳述彭,書畫篆刻家、評論家陳沫吾,家大地測量專家陳永齡,古生物學家陳旭,生物學家陳楨,動物學家陳義,昆蟲學家陳世驤,農學家陳鳳桐、陳友康,土壤學家陳恩鳳,林學家陳嶸,油畫家陳若文,植物學家陳煥鏞,苔蘚植物學家陳邦傑,遺傳學家陳楨,葯理學家陳克恢,醫學史家陳邦賢,醫學家陳無咎、陳中偉,微生物學家陳文貴,寄生蟲學家陳心陶,心理學家陳立、陳大齊、陳元暉,電子學家陳芳允,電子學教育家陳章,冶金學家陳箎,造紙專家陳彭年,陶瓷學家陳萬里,紡織專家陳維稷,服裝教育家陳東生,建築師陳植,實業家陳六使,銀行家陳光甫,學者陳望道,國學大師陳寅恪,教育家陳寶泉、陳鶴琴,法學家陳守一、陳瑾昆,國際法學家陳體強,人口學家陳長蘅,經濟學家陳岱孫、陳翰笙,社會學家陳達、陳紹馨、陳序經
B. 什麼叫做全球化什麼叫做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文摘
一、什麼是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
究竟何謂「全球化」人們並沒有統一的界定。經濟學家多指世界經濟一體化,市場的一體化,指大公司的跨國經營、金融的國際化,相互依賴的加深。政治學家指的是國際干預的不斷擴大,建立世界新格局的全球戰略。文化學家多指商業文化、大眾文化、消費主義佔領文化市場的世界現象。社會學家、未來學家更多關注的是全球性問題。
——————
岳長齡:《西方全球化理論面面觀》,《戰略與管理》1995.6
有的社會學家則試圖從總體上對全球化的內涵作出規定。A·麥格魯(A·McGrew)對全球化的特徵做了這樣的描述:全球化是指超越構成現代世界體系的民族國家(包含著社會概念)的復雜多樣的相互聯系和結合。它確指一種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在地球某一地方的事件、活動、決定,會給遙遠的另一地方的個人、社群帶來重大的影響。如今,商品貨物、資本、人員、知識、影象、交往、犯罪、文化、污染物、毒品、時尚以及信仰,都早已在跨越民族國家疆界而流動。跨國的網路、社會運動和關系,實際上已擴展到從學術到性的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全球貿易、金融、生產系統的存在,以非常復雜的方式把全球的家庭、社區和民族的命運聯在一起。因此,疆界就社會活動和關系不再在它面前停止這一點而言,已無可爭辯地不重要了。從而繼續區分社會經濟活動的內部和外部,國內的和國外的,已經關系不大了。
——————
岳長齡前引文
按照哈維的觀點,「在最近20年,我們經歷了一個時—空收縮的強烈階段,它對於政治經濟實踐,階級力量的平衡,以及文化和社會生活都帶來了令人迷惑和混亂的影響。這個階段是與資本主義積累的一次深刻危機相契合的。這個階段最強烈的時期是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早期,與之相伴隨的便是全球化的明顯加強。它最明顯地表現在製造業生產和金融領域。技術和組織的變化加速了資本的全球流動,產生了新的國際分工。處於這種變化核心地位的就是第一個真正全球金融體系的創立。」全球股票市場,全球商品期貨市場的形成,匯率和利率的交換,連同資金在更大地理范圍的流動,意味著第一次形成了單一的貨幣和信貸供應市場。總之,按照哈維的分析,全球化是與社會生活中時—空收縮的加速和強化緊密相關的。
——————
岳長齡前引文
吉登斯和哈維賦予全球化的含義有共通之處。……一方面,全球化概念規定了一種普遍的過程,它們產生了組成現代世界體系的國家和社會相互聯系的多樣性。因此這個概念具有空間性內涵,指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能夠覆蓋全球。就是說世界某地發生的事件、決定和活動,會給世界體系另一地的個人和共同體帶來直接的影響和作用。另一方面,全球化也蘊涵著構成現代世界共同體的國家和社會之間的互動、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的加強。因此伴隨「擴展」的是「深化」。這就是說,雖然「每個人都有一種本土生活,但大部分現象世界實際上是全球性的。」因此,全球化蘊含著全球人類狀況對於特殊地方和個人之間的日益增長的滲透。
——————
岳長齡前引文
全球化的定義:通過貿易、資金流動、技術涌現、信息網路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圍的經濟高速融合。亦即世界范圍各國成長中的經濟通過正在增長中的大量與多樣的商品勞務的廣泛輸送,國際資金的流動、技術被更快捷廣泛地傳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賴的現象。其表現為貿易、直接資本流動和轉讓。
今天我們所指的全球化,是指二戰以後全球的由物資、勞務和資本構成的國際市場的融合,在多數情況下,全球化現象被人們看作是從19世紀中葉到一戰時期一體化的再啟動。那時,世界正處在國際金本位時期,國家之間沒有人為給經貿交流以障礙,其結果是商品與資本廣泛地交互流動。然而1914年以前的世界經濟進程很難被稱為「全球化」,這是因為今天全球化較那個時期有著深刻的技術內涵,以此為基點的今天的國際金融市場在資本的流量和金融工具的種類上,與一個世紀以前不可同日而語。此外,世界經濟所涉及的范圍更廣闊,獨立國(二戰以後)更多,高新技術在使交通、通訊、信息的成本銳減,各國市場在全球水平上融合更為容易,隨著貿易、直接投資、技術轉讓和高效的工業組織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相互依賴於對方的技術、製造方法、組織方法、市場與生產設計。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1997》
經濟學家用它(全球化)表示世界經濟一體化,政治學家視之為建立新的世界格局的全球戰略,社會學家用它來解釋世界市場經濟活動的標准化、國際交往使用同一工作語言、以同樣的規劃建立類似的國際機構等國際化現象,而更多的人一提起全球化,便會聯想起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即全球性問題:人口、毒品走私、恐怖主義、環境污染、核武器擴散……。
美國學者A·麥格魯提出,全球化是指民族國家之間超越現代世界體系的聯系與結合。通過全球化這一過程,在地球某一地方發生的情況會對遙遠的另外一個地方帶來很大的影響。……
全球化作為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如同其他歷史發展階段一樣,具有自己典型的時代特徵和基本內涵。這便是: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國際政治的多元化和各國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等。
——————
王運祥:《「全球化無國界論」析》,《國際觀察》1996.5
確切的說,它(全球化)的含義應該是指經濟現象。經合組織的一個出版物認為,「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T.萊維於1985年發明的。萊維用「全球化」這個詞來形容此前20年間國際經濟發生的巨大變化,即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在世界性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中的擴散。
在世界經濟領域,「全球化」的含義很廣。它指一種新出現的不對稱的國際勞動分工。在這一分工中,生產活動的擴散由公司的戰略性計劃操縱,而不是由政府的計劃決定。此外,「全球化」似乎還被用來論述當前的形勢,即戰後美國壟斷世界經濟的能力因西歐、日本競爭力的上升以及地區性勢力范圍的出現而受到削弱,從中央計劃經濟垮台和資本主義體制控制大部分世界這個角度看,「全球化」這個詞還被用來描述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它也被當作「自由化」和「更大的經濟開放」的同義詞,無怪乎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魯傑羅在1995年10月對7個發達國家的主要電訊公司領導人說:「資本和貿易流向的自由化正在創造出一個全球經濟,而電訊業的自由化則能……使人類社會本身實現全球化。」
——————
馬來西亞民間學術機構「第三世界網路」:《第三世界復興》1996.10。見江時學《何為「全球化」》,中國社科院《學術動態》1997.12
經濟生活國際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有的學者稱之為「全面國際化」或「完全國際化」階段。我認為,把它稱為「全球化」階段,似更確切些。因為這個階段與前一階段相比,有著明顯的差別:前一階段,各國經濟雖互相聯系和交往,但尚未融合成全球經濟的整體;而在現階段,各國經濟已不僅僅是一般地互相聯系和交往,而是互相交織,互相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經濟的整體。在這種情況下,個別國家經濟的重大變動,特別是在世界經濟中占重大份額的大國經濟的變動,都不可避免地通過各種渠道、牽動或波及它國、乃至全世界。
——————
李琮:《論經濟全球化》 《中國社會科學》1995.1
作為一種現實運動,「全球化」可以區分廣義和狹義二層。狹義的「全球化」是指的從孤立地域國家走向國際社會的進程;而廣義的「全球化」,則是指在全球經濟、文化交流日益發展的情況下,世界各國之間的影響、合作、互動愈益加強,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樣式逐漸普及推廣成為全球通行標準的狀態或趨勢。……
人類的全球化進程,可以大致得出這樣的結論:
1、人類社會的全球化進程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全球化社會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新階段,是人類的生產活動、經濟活動乃至社會文化活動的必然歸宿。
2、全球化的基本推動力產生於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並非產生於理念;其主要的動力來源於民間,而並非來源於主權國家。經濟基礎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只是第二性的;存在是第一性的,而意識只是第二性的。
3、全球化必然伴隨區域化和民族化的過程。在某種條件下全球化是以區域化來加以體現的。全球化的同時,並非各民族完全地同質化,而是在全球經濟文化整合的進程中顯現其區域或民族的異質性與特色。
——————
孫嘉明:《全球化發展趨勢》,《復旦學報》1996.6
巴西人對全球化問題,以及對全球化形勢下民族國家如何運作的問題,已漸漸形成明確的概念。全球化不單純是一種趨勢,而是一個現實的過程。從經濟角度而言,經濟全球化始於20餘年前。目前這一過程正在深入發展。全球化與民族國家的市場開放是同時進行的。可以用全球化來解釋本世紀末所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重要現象與過程。
——————
張寶宇:《巴西的全球化意識》,《中國社會科學院通訊》1997.1.10
所謂世界經濟全球化主要包括世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擴大、跨越國界和地區界限各種投資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和跨國資金流動加快、信息交流和獲得日趨方便。
——————
李長久:《全球經濟與國家經濟》,《經濟參考報》1997.4.2
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戰後初期至70年代初的迅速發展時期。……其突出的表現便是「經互會」、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等集團的組建和發展;(2)70年代初期以後至80年代上半期的緩慢發展甚至停頓時期。……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明顯減緩,其中歐共體一體化進程的放慢尤為突出。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經濟一體化也大都處於停頓狀態,有的甚至分化或解體;(3)80年代中期以後,在自由化政策的推動下,世界經濟一體化進入了重新高漲並加速發展的新時期。西歐、北美、亞太等地區的區域性一體化獲得了實質性進展。
——————
辛琪:《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及我國的戰略對策》,《世界經濟研究》1997.1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電子技術為中心的新的技術革命,無論從深度和廣度,或從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來說,都遠遠超過前兩次,從而使經濟國際化又有了重大的新發展,出現了一系列新特點,達到了全新的歷史階段,即全球化階段。
——————
李琮:《論經濟全球化》,《中國社會科學》1995.1
許多學者提出,有一種粗淺的理解,以為「全球化」即為全球的經濟、文化或社會生活與結構日趨一體化、同質化,簡單地說,也就是世界大同。這大概是受了歷史上眾多的「天下大同」、「世界國家」、「世界政府」等等思想的影響,又只從字面上去理解「全球化」概念的結果。什麼是「全球化」?從已有的眾多理論來看,盡管理論體系各不相同,但幾乎都認為,「全球化」並不否認民族和地區的差異,也不排斥國家主權,它只是指明科學技術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促成的一種世界發展的整體化趨勢;是面對「世界正在縮小」的現實以及「不斷增長的具體的全球的相互依賴的事實」提出的「將全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一種「整體意識」。也就是說,是指一種「超越構成現代世界體系的民族國家的復雜多樣的相互聯系和結合」的現實運動。從狹義講,是指「從孤立的地域國家走向國際社會的進程」;從廣義講,是指「全球經濟、文化交流日益發展情況下的世界各國間的影響、合作、互動愈益加強,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樣式逐漸普及推廣成為全球通行標準的狀態和趨勢」。
——————
周珉:《全球化的動因》,《復旦學報》1996.6
世界經濟全球化是隨著科技革命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特別是信息革命的迅速發展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迅速擴大對外直接投資與全球市場體系的形成而形成的。
——————
韓世隆:《論跨世紀世界經濟的四大趨勢》,《世界經濟》1996.11
經濟活動全球化泛指貿易、投資、金融活動的全球化,特殊的含義是指生產活動的全球化和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以整個地球作為資源配置的大舞台,生產資本向全球流動以及由它所帶動的全球貿易和金融活動,就成為二次大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之一。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變革的結果,這一變化反過來又有力地促進了全球生產力的大發展和各國生產關系的變革,使世界經濟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
陳寶森:《世界經濟全球化、集團化與南北關系》,《世界發展狀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1996.
21世紀的全球力量如何分布,這取決於一系列進程。其中最主要的是全球化。對這個詞應該這樣理解:將出現統一的世界市場,世界性的金融和商品,統一的世界性運輸和服務系統,以及全球性價值觀和統一的占優勢的文化。……
在這個全球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美國。……
實際上,正在美國主持下對世界進行文明「熨燙」。
——————
弗拉基米爾·米羅諾夫:《俄學者論述21世紀全球力量分布與俄的影響》,《參考資料》1997.5.6
經濟全球化進程實際上是一個大規模經濟實力和政治權利再分配的過程。
——————
施瓦布·斯馬傑:《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書報簡訊》1996.第15期
二、經濟全球化的動因
沃勒斯坦強調資本主義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他指出,歷史資本主義的邏輯最終必然達到全球范圍,它從16世紀在歐洲誕生到今天已經真正達到全球范圍。「……整個世界都是在這個單一的我們稱之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社會分工的架構之內運作的。」
如果說沃勒斯坦把資本主義看作全球化的首要動力,那麼羅西瑙則把技術及其改造能力看作全球化的首要動力。他認為,工業主義和後工業主義是全球社會政治變遷的動力,技術進步對全球相互聯系具有巨大意義。他說:「正是技術……才如此巨大地縮短了地理的和社會的距離。正是通過噴氣飛機、計算機、地球衛星以及許多其他的發明,比以往更迅捷和安全地跨越空間和時間傳輸著人員、商品和觀念。正是技術深刻地改變了人類事務發生的規模……,一句話,正是技術促進了地區、民族和國際共同體的相互依賴。這種相互依賴性之大是空前的。」
羅西瑙還認為,從工業主義向後工業主義秩序的轉變正在改變著全球人類的狀況。因此他證明人類已經脫離國際政治學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民族國家占據著世界舞台——而「後國家政治學時代已經來臨——在這個時代民族國家必須與國際組織,跨國合作和跨國運動共享世界舞台。國家因此已不再是世界事務的主要單元。
——————
岳長齡:《西方全球化理論面面觀》,《戰略與管理》,1995.6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生產力。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經濟國際化的程度也不斷提高,到一定高度,就進入全球化階段。這是一個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具有客觀規律性。而經濟全球化又反過來有力地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
——————
李琮:《論經濟全球化》,《中國社會科學》1995.1
什麼是全球化的動因?……在外國學術界中,有人強調資本主義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有人把技術及其改造能力看作是全球化的首要動力;有人試圖證明全球化是政治因素的產物,特別是「自由主義」的全球秩序的存在;也有人提出全球化過程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多個側面,每個側面都是全球化的動力。……但是,我認為,推動全球化形成和不斷發展的根本力量,來自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進步,而近10年來歸根到底,促成全球化新發展的,是這一時期的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技術的迅猛發展。
——————
李琮:《經濟全球化新發展》,《世界經濟》1996.11
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進入90年代,現代技術革命在更深的層次推動著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演進。世界經濟活動主要由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所組成,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兩大源泉。
1.世界貿易相對於世界收入的增長率90年代遠高於70和80年代。……
2.70年代以來的國際金融一體化是戰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持續和深化,也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
3.私人資本的流動特別是直接投資是促進生產過程全球化的重要因素,直接投資的主體為跨國公司。……
4.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這種力量在現代經濟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5.在以信息--服務為特徵的全球經營中,真正競爭力的來源已不再是經濟和企業,而是人才。因此今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將是人力資源的全球流動,人才資源必將取代產品、資本流動等金融貿易活動,成為世界一體化新的動力源。
——————
辛琪:《世界經濟全球的動力》,《世界經濟研究》1997.1
推動全球化的動因最重要的有三條:一是分工的深入和市場的擴大;二是科學技術的進步;三是跨國公司的發展。……
冷戰結束之後,經濟全球化取得了顯著進展,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進展。加速全球化的最大推動力從來就是市場經濟。
——————
羅肇鴻:《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與制度創新》,《世界經濟》1995.10
那麼「全球化」的基本動因是什麼呢?……有學者指出,英國學者吉更斯認為「全球化」是「現代性」、「現代化」的必然結果,美國學者沃勒斯坦認為「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結果,世界已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內。他們都是從經濟角度闡述全球化理論的。又有學者指出,美國學者羅伯遜認為「全球化」不單純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或國際關系問題,而是一個文化問題。當前世界上的社會矛盾,是對立的雙方各向反方向發展,如一方面是個人價值、個人呼聲的伸張、維護、強調個體性從未像現在那樣高漲,另一方面卻是人口、環境、生態等問題也從未像現在那樣需要依靠全球來共同解決,另一方面強調民族國家利益,另一方面是跨國家組織,如聯合國、奧林匹克機構等的發展。這種復雜的變化,用原來的現代化理論,從經濟發展角度是沒法解決的,只有從文化著手才能解決。
——————
周珉:《全球化的動因》,《復旦學報》1996.6
究竟是什麼因素在推動全球化進程呢?從本質上來說,它的最基本動因是世界市場的財富流動、積聚和重新分配,由此造成在世界范圍內的利益組合關系,同既存的以國家為單位的政治權利和以民族為核心的文化理念發生沖突,進而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政治與文化的全球化過程。
——————
黃仁偉:《世界經濟一體化是全球化的基礎和動因》,《復旦學報》1996.6
國際間的分工與協作,在一定程度上就轉變為企業內部的分工與協作,使國際生產和交換關系繞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從而減少了各種壁壘和障礙對國際分工的阻礙。正是在這方面表現出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力。
跨國公司對經濟全球化的促進作用還表現在通過直接投資把資本、技術和管理合為一體的「合成資源」(又稱「一攬子資源」)推廣到世界各地①。
總之,跨國公司對全球化的促進作用表現在:一是作為對外直接的驅動力和主要載體;二是通過「內部化」優勢擴展它們在全球的生產經營活動;三是向世界各地轉移將資本、技術和管理合為一體的「一攬子資源」。
——————
羅肇鴻:《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與制度創新》,《世界經濟》1995.10
經過幾十年國際化經營,跨國公司越來越呈現出生產國際化、經營多元化、交易內部化和決策全球化的特點。
從事國際性生產、銷售和管理的跨國公司正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結構的主體,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
馬春光:《跨國公司全球化對我國企業國際化的啟示》,《國際貿易問題》1996.12
全球化的目標是實現自由貿易。從中國到克羅埃西亞,為了金錢和繁榮,國界日益被忽略。
——————
《路透社說經濟全球化是新世紀不可抗拒的潮流》,《參考資料》1997.2.24
推動經濟活動全球化的主要動力無疑是各國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市場經濟培育了自主經營、相互競爭的企業,這些企業最初是在一個地區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手工工場,後來變為在一個民族國家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機器大工廠和壟斷企業,最後發展到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跨國公司,這個歷史過程反映了生產力的不斷擴張。
——————
陳寶森:《世界經濟全球化、集團化與南北關系》,《世界發展狀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1996
技術革新超速發展拉近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新開發市場中競爭日趨激烈和開放程度不斷加強,這一切推動著「全球化」成為新世紀即將到來之際一股強大的經濟和政治潮流。
——————
《路透社說經濟全球化是新世紀不可抗拒的潮流》《參考資料》1997.2.24
三、經濟全球化目前狀況與標志
世界經濟一體化在深度廣度方面不斷發展的同時,呈現出若干嶄新的特點:
一、從整體結構角度考察:世界經濟一體化開始進入區域經濟集團化加速發展的新階段,或者說,集團化結構基礎之上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代國際經濟結構的主要特點和趨勢,這也是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最基本的總特徵。
……
二、從經濟體制角度考察:市場經濟正日益成為世界各國和世界經濟運行普遍的體制與機制模式,市場經濟全球化成為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內容。……
三、從經濟聯系紐帶角度考察:世界經濟一體化雖然更加傾向於自由貿易並促進著商品貿易不斷增長,但資本特別是產業資本的流動及由此帶來的技術、信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日益成為主要的經濟聯系紐帶,不斷推進著市場一體化和生產一體化。……
四、從發展層次角度考察,世界經濟一體化雖然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集團間發展階段和層次不盡相同,但均已基本步入關稅同盟的初級階段。逐漸從單個經濟領域向全面經濟領域一體化方向發展。在局部地區,一定程度的政治領域的一體化也發展起來。……
五、從大國的作用角度考察:美、日、歐三極及其各大國之間的競爭日益藉助於區域經濟的力量,大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呈現減弱的趨勢,這既是世界經濟一體化過程所要求的條件,也同時表現為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一個結果和一大特點。……
六、從國家參與數量看,廣大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加大邁向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為全面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蔣宏賓:《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六大特點》,《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6.1
這種一體化進程在世紀之交具有下列特徵。
其一,全球貿易自由化推動著世界性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烏拉圭回合談判的完成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歷史性標志,它把當代的國際貿易以及與國際貿易有關的各個領域都納入多邊貿易體制的軌道。作為國家市場的主要標志關稅壁壘將逐漸失去其國內市場的保護功能,40%的製成品貿易將成為免稅貿易。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將以更快的增長速度超過商品貿易,成為世界市場的主要貿易方式。從1990年到1996年全球貿易的增長率連續6年超過全球生產的增長率。全球貿易由此成為帶動各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其二,跨國公司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核心,領導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向。跨國公司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集中體現形式,它不同於國家間一體化之處在於它直接組織公司內部的全球生產配置和貿易交換,因而是更緊密更深刻的全球化。由於跨國公司的存在和發展,世界經濟不再是各國國民經濟的組合,而越來越成為跨國企業的組合。據聯合國1996年的研究報告,目前跨國公司佔全球產出的1/3,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1/2、全球貿易的2/3。跨國公司的年銷售額已超過世界貿易總額而達到48000億美元。跨國公司本身也在迅速地全球化,即它們在海外的利益正在超過其母國的利益,甚至將其重心和總部移到母國以外的地區。……
其三,世界經濟的信息化有力促進了全球化的深度發展。信息高速公路大大縮短了世界市場各個部分之間的距離,全球電腦網路可以在片刻之間完成上萬億美元的國際金融和貿易業務,從而為全球化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
其四,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使世界財富不平衡分配進一步加劇。由於世界市場的自由化發展,擁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國家所佔有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
據世界銀行1996年報告,發展中國家貿易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過去10年的年均增長率為1.2%。93個發展中國家中有44個國家的這個比例實際下降,有17個國家微弱增長,22個國家持平,只有中國、巴西、馬來西亞和韓國等東亞、拉美10國取得顯著增長。同樣,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直接投資中所佔的比例已達38%,但其中2/3也是集中在中國等東亞、拉美8國。
——————
黃仁偉:《世界經濟一體化是全球化的基礎和動因》,《復旦學報》1996.6
德國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基爾施在1997年初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認為,20世紀是「全球化的世紀」。他認為,20世紀以「全球性的政治沖突」開始,以「世界范圍的市場一體化」為終結,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主要標志和特點是:
一、生產和經營跨越國界和地區界限,大公司從全球范圍內進行最佳的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組合。……
二、統一的全球大市場正在形成,特別是新興市場正在成為大公司爭奪的主戰場。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之一是世界市場的形成。……
三、一個全新的「網
C. 求助:誰幫忙給我小寶寶起個名字謝謝各位啦!
陳郁森 "郁"有繁華茂盛之意,森又意寓家族人口興旺之意 不俗又好聽
D. 美國歷史
「這次美國金融海嘯已由華爾街波及全球,令人不禁想起人類經濟發展史上迄今為止最為嚴重的1929年秋爆發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美國經濟的一個根本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做點歷史考察很有必要、很有啟示性。這對於我國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有借鑒意義。」談起80年前那次美國經濟大蕭條,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資深美國經濟專家陳寶森研究員由此打開了話匣子。
陳寶森長期跟蹤研究美國經濟,可謂著作齊身。他的主要著作有:《美國經濟與政府政策——從羅斯福到里根》、《美國經濟周期研究》、《美國總統與經濟智囊》、《當代美國經濟》、《美國跨國公司的全球競爭》、《美國製造業振興啟示》等。他認為,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上,美國從來就有兩派觀點。一派主張弱勢政府和市場自由,另一派主張強勢政府和市場干預。這兩派從建國起就已經存在。
在美國貌似繁榮的經濟土壤中,危機的種子在悄悄發芽
陳寶森首先向記者談起了80年前美國經濟大蕭條爆發時「歌舞昇平」的復雜背景和值得記取的深刻原因。
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迎來了一個空前的經濟繁榮時期。電力能源在加速機器運轉的同時點亮萬家燈火,冰箱、洗衣機改變了人們的食物購買和日常生活習慣,汽車成為家庭新寵,大興土木促進了建築業的興旺。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在歌舞昇平、物慾橫流的喧囂中盡享「繁榮興旺」生活。
然而,在經濟繁榮的背後卻有一大批被忽視的貧困人群:600萬個家庭的年收入微薄,衣食窘迫;農業一直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產品價格下跌導致大批農場倒閉,農業面臨嚴重衰退,使廣大農民陷入困境;黑人依然在種族歧視的陰影下掙扎;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部門,而采礦、造船等老工業部門開工不足,紡織、皮革等行業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在1920-1929年,工業總產值幾乎增加了50%,而工人卻並沒有增多,交通運輸業職工實際上還有所減少。這一時期兼並之風盛行,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全美三分之一的國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佔有;60%的家庭年收入為僅夠溫飽的2000美元水平;還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由於大部分財富集中到了極少數人手中,社會購買力明顯不足,導致美國經濟運行中商品增加和資本輸出困難,這進一步引發了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雖然金融巨頭在投機行為中都獲得了高額利潤,但大量資金並沒有被投入到再生產過程,而是被投向能獲得更高回報的證券投資領域,股市投機盛行引發財富泡沫。此外,國際收支中的潛在危機也加深了美國經濟的潛在危機。
「在美國貌似繁榮的經濟土壤中,危機的種子在悄悄發芽。隨著華爾街股市大崩盤的出現,經濟繁榮達到了頂點,也走到了盡頭。」陳寶森說。
已經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美國,加快了壟斷資本的發展。通過集中兼並產生了許多大財團,最出名的是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如1912年摩根財團在120家大公司中有341個董事,共有240億美元財產,而當時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也不過394億美元。摩根一個家族的財產相當於美國一年國民生產總值的60%。摩根財團不僅擁有工業,還擁有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所以能呼風喚雨。壟斷資本的發展激化了許多矛盾,如大公司與中小公司的矛盾,窮人與富人的矛盾(10%最富的人收入佔39%,10%最窮的人才佔2%),城市與鄉村的矛盾(工農剪刀差擴大,工農產品購買力平價,即以1914年的農產品價格同工業品價格都為100,到1929年農產品價格只相當工業品的40-50%)。
陳寶森接著說,金融市場的崩潰是大危機的引子。1930年在眾議員斯蒂格爾的領導下,對銀行在危機中的作用進行了調查,發現商業銀行用存款人的錢捲入股市的投機狂熱是重要禍根。當時炒股人只要付少量保證金(10%)就能借到大量資本進行證券的炒買炒賣。而付少量保證金的炒股人不加控制地投機,對國民經濟的損害比表面數字要大許多倍,他們的活動導致證券價格的大幅度波動,損害了真誠投資者所擁有的財產。商業銀行放款過度不僅導致證券投機,而且使工業企業過於樂觀,從而盲目擴大生產。到市場風向逆轉時,商業銀行匆忙收回貸款,借款人被迫大規模出售證券,導致股市崩潰。銀行又由於賬戶上的准備金不足,迫使借款人進一步清償債務,這種金融緊縮對國民經濟造成重大沖擊。
金融業的過度貪欲和無序競爭,又是導致大危機的重要根源。事後據參議院銀行貨幣委員會的調查,發現了金融機構的許多醜聞,如銀行和證券交易所勾結,放款過度,保證金交易,有38%的股民付少量保證金就可以從事股票投機,杠桿率達到1比10,還有弄虛作假,逃避所得稅等等。此外投資銀行還利用自己為上市公司擔保的條件,把略高於成本但大大低於市值的股票賣給官員、報社編輯、律師、政客,還有利益相關者,為自己謀利。
「即使今天回眸思量昔日美國這場規模空前的經濟大災難何以發生,仍然令人心顫。大危機是美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後各種矛盾激化的產物,金融體系中的問題成了爆發危機的引信,紐約股市大崩盤是危機爆發的標志。一切情況說明,免於政府幹預與監督的自動調節經濟的美好夢想是多麼不切實際的空談,政府對市場不幹預不行了!」陳寶森總結道。
資本主義歷史進程中持續時間最長、財富損失最重、影響程度最深的經濟大蕭條
美國經濟大危機以1929年10月紐約股市的崩盤為標志。股市在1929年9月1日是最高點,市值總計是896億,到1932年7月1日跌到156億,跌了740億美元,跌幅達82.5%。隨著紐約股市的慘跌,美國爆發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迄今為止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迅速蔓延,形成整個資本主義歷史進程中持續時間最長、財富損失最重、影響程度最深的經濟大蕭條。
陳寶森拿出他的專著《美國經濟與政府政策》向記者介紹了大危機給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帶來的空前危害。
1929年10月29日,這就是華爾街歷史上最聲名狼藉的黑色星期二。人們匆忙拋售證券,股票拋售恐慌已成定局且一發不可收拾,沮喪的股票經紀人淚水漣漣,股市就此崩潰。此後一周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竟高達100億美元!到11月中旬,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下降40%以上,證券持有人的損失高達260億美元,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
「就這樣,美國上下從1929年夏季令人炫目的巔峰滑向大蕭條的深淵,這不僅是美國自身也是世界范圍的經濟大衰退。」陳寶森說。
銀行破產造成的恐慌成了大蕭條的主要傳播機制,1930年11月和12月,田納西州的考德威爾銀行和紐約市的美國銀行相繼破產,這兩家銀行在20世紀20年代經歷了無限制的增長,然而,在大蕭條的壓力下,這兩個過度膨脹的金融帝國崩潰了。據統計,大蕭條頭3年,共有5000家銀行倒閉,由此造成的恐慌又加劇了大蕭條。
大危機還給實體經濟造成災難。1929——1933年四年間,美國經濟徹底瓦解了。國民生產總值減少了40%,失業率達到24.9%。國民經濟的每個部門都受到了相應的損失,至少有13萬家企業倒閉,汽車工業下降了95%,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量從1929年的550萬輛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萬輛。1932年7月,鋼鐵工業僅以12%的生產能力運轉。到1933年,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商品批發價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貿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佔全國勞工總數四分之一的人口失業。高達一半的美國家庭主要勞動力失業或收入銳減,成千上萬工人工作無著,三分之一的人口缺衣少食。1929——1939年這十年,由於大危機之後的長期蕭條,經濟幾乎沒有什麼增長,1939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29增長不足0.1/%。
農產品和原材料價格一路下跌,盡管人們採取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包括關稅保護和增加購買,但是收效甚微。隨著信貸緊縮力度的加大,使許多農產品和原材料的持有者相繼破產。
20世紀20年代被奉為英雄的企業家們在30年代轉瞬成為替罪羊。金融業與工業大亨們破產的破產、坐牢的坐牢、自殺的自殺,變得憤世嫉俗的民眾開始對他們曾經頂禮膜拜的商業大亨們的垮台冷嘲熱諷。
大蕭條還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由於經濟大蕭條,美國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它在國外的短期貸款,在它的影響下,1931年5月,維也納最大最有聲譽的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宣布它已無清償能力,從而在歐洲大陸引起恐慌。7月9日,德國丹納特銀行也這樣做了,隨後兩天,德國所有銀行都被命令放假;柏林證券交易所關閉了兩個月。1931年9月,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2年後,美國和幾乎所有大國也都這樣做了。
在大蕭條的影響下,世界貿易也急劇衰退,從1929年的686億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億美元、1931年的397億美元、1932年的269億美元和1933年的 242億美元。
資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
陳寶森說:「殘酷的現實發人深思,為什麼在美國這種社會制度下會出現一面生產過剩、一面啼飢號寒的矛盾現象。它是發生在壟斷資本鼎盛、生產力急劇擴張、經濟失衡、社會矛盾激化的時期,這說明當時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岌岌可危。」
大危機催生羅斯福新政:加強政府管理,限制過度競爭
「總之,一切情況說明,在此階段政府對市場不幹預不行了。所以,1932年新當選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一定要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在治國理論上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在市場與政府的關繫上非常強調政府監管。除了金融領域的幾個立法以外,在鐵路、空運、卡車運輸等方面也加強了政府監管。總的理念是加強政府管理,限制過度競爭。」陳寶森說,凱恩斯主義又從理論上闡明政府幹預的必要性以及干預的辦法。這樣美國就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新當選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把攻擊對象指向壟斷,他說:「壟斷限制了各種機會。個人的主動精神被一部龐大機器的輪牙所壓碎。自主經營的領域日益受到限制,私有企業確實變得過分私有,它們已經變成了特權企業,不再是什麼自由企業。」羅斯福頌揚政府,把它看作是希望所在。
談起羅斯福新政的實質,陳寶森認為,新政的基本政策精神是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下運用國家機器干預社會再生產,其基本政策手段逐漸演變為運用所得稅制、預算撥款、政府債券和銀行信貸等財政金融杠桿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節,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對發展國民經濟的某些重要環節給以促進,對不利於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企業活動進行管轄。新政需要一種比傳統經濟學高明的解釋資本主義現狀的理論,但是它不希望這種理論徹底觸動資本主義現狀。這個任務在稍後一些時間由英國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完成了。
實行新政和凱恩斯主義,對宏觀經濟進行調節,主要是應用財政、信貸兩個杠桿進行調節,以醫治資本主義自發機制所造成的生產過剩、供過於求的痼疾。辦法之一是通過赤字預算和發行債券向資本家借錢,把勞動者已經創造出來、但為資本家所有、且又為他們所不願意使用的那部分閑置資本運用起來,進入生產或消費。這樣,資本家可以獲得由政府保證的債券利息,得到政府訂單的企業,可以擴大生產,就業的增加又可以擴大消費,社會再生產就可能在擴大的規模上持續進行。辦法之二是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資。「顯而易見,凱恩斯的政策重點是用需求帶動生產。這反映了大危機以後資本主義經濟的客觀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陳寶森說。
為了制止金融市場上的這些弊端,國會通過了1933年銀行法,其要點是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職能嚴格分開,商業銀行管存貸,不管投資。投資銀行則只管投資不管存貸。1935年又通過了一個銀行法,重點是加強聯邦儲備系統的權力。
陳寶森說:「通過實行新政和凱恩斯主義,國家直接干預社會再生產,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作用空前強化。國家通過對資本主義自發機制的干預和調節,為發展生產力創造了某些有利條件,為緩和社會矛盾提供了某些改良主義措施,使美國經濟逐步走出大蕭條的陰影。」陳寶森認為,羅斯福新政是美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之後經濟政策上的重大轉折,新政是大危機的產物。新政的出台並不是某些政治家的靈感,而是經濟基礎的客觀要求。這種主張的風雲一時也並非由於個人的提倡,而是以社會上長期的思想理論准備為基礎的。
說到這,他認為,國家干預不能從根本上制約資本主義自發機制,也不能消除經濟的周期波動。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的「停滯膨脹」,使加強政府管理、限制過度競爭的理念受到了挑戰。 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的名言是「政府不解決問題,問題就在政府自己」。
但是,金融的放鬆管制不久就導致了80年代末的儲貸協會危機以及當前這次更大規模的金融海嘯。「這次金融海嘯的發生,是政府實行自由放任方針,聽憑金融資本自由發展的結果,也是美國政府包庇縱容金融資本的結果。從根本上說又是在政府與市場關繫上新自由主義思潮泛濫的結果。」陳寶森著重指出。
從美國多次經濟危機可以得出四點結論
回顧80年前美國的那次經濟大蕭條以及美國建國以來的歷次經濟危機,陳寶森認為,從上述歷史過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理論會得到社會多數的認同。從新政的改良主義到里根的保守主義這個大轉變不是偶然的。大危機之後凱恩斯主義佔了上風,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發生了經濟「停滯膨脹」,凱恩斯主義失靈,新自由主義又趁機反撲,獲得了壓倒優勢。這種形勢一直保持到現在。
他認為,二戰以後是美國經濟的黃金時代,人們自然把這一切和凱恩斯主義聯系起來,似乎它真的能給美國帶來千年盛世。這期間,資產階級主流派無疑是支持這種政策的,因為它緩和了階級矛盾和經濟危機,使美國資本主義再生產能比較順利地進行,而且最終也保證了資本家最大限度的利潤。20世紀70年代的「滯漲」動搖了凱恩斯主義雄踞20年的理論寶庫,各派經濟學家趁機興起,受到當時的里根總統支持的供應學派提倡自由放任,發揮市場機制,反對國家干預。里根政府奉行供應學派與貨幣學派的理論,糾正了凱恩斯主義的某些片面性,但是保守主義盛行,又導致美國經濟新的不平衡和新的危機。
第二,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已經達到這樣的程度,即沒有國家干預,甚至沒有國際干預,就無法保持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國家干預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但可以緩和矛盾,使生產力繼續發展。
第三,美國金融業的發展說明競爭有利於把金融市場搞活,然而,金融業的過度貪欲和無序競爭,又是導致金融風暴的重要根源,它會給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嚴重災難。而要使金融市場的競爭有序,不對金融行為加以規范是不可能的,金融規章由政府制訂,規章是否合乎客觀規律,能不能做到管而不死,仍然要在實踐中接受考驗。他意味深長地說:「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以及後來的歷次金融危機反復說明,金融資本的趨利性在一定的氣候和土壤下會惡性發作;它也向世人昭示,市場經濟為何必須處理好自由與紀律、放活與監管的關系,稍有偏廢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惡果。」
第四,羅斯福及歷屆民主黨總統實行的形形色色的改良主義和里根及其他共和黨總統實行的不同色調的保守主義,都是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目標的,其差別在於對政府力量的運用不同,以及處理階級關系和社會矛盾的策略不同。它們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一定時期為解決特定問題而產生和發展。它們能解決一時的問題,而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矛盾。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這次金融危機的教訓是深刻的,這是在經濟全球化階段,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背景下發生的,所以政府的作用又會得到強調。但是這絕不是自由放任思想的終結,他們仍然會保留自己的陣地,並且伺機奪回優勢地位。這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左右搖擺,也是美國利益集團政治的必然走向。在美國現在的條件下不可能在市場和政府定位問題上得到各方面一致統一的共識。」
那麼,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對於中國目前正在進一步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我們從中所得到的啟示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我們的基本方針是,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陳寶森進一步指出,我們既不否定市場的積極面,也不迷信市場萬能。既主張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和監督,又反對政府越位,進行不適當的干預。我們主張兩手都要用,兩手都要硬,兩手要各得其所。
他進一步分析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正確界定政府、市場和企業的關系非常重要。現代市場經濟並不是完全放任由市場機制調節的,而是有國家宏觀調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是這樣。政府還要做好公共管理。
他說,美國經濟危機的教訓啟示我們,中國的金融改革要堅持既積極又穩妥的方針,進一步處理好金融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通盤考慮,協同推進,體現統籌兼顧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
E.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部委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和榮譽學部委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社會科學院在職專家學者,可被推薦並當選為學部委員;符合學部委員條件的離退休老專家,在職專家中年滿80周歲、不擔任行政職務符合學部委員條件者,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授予榮譽學部委員稱號。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並不是延續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學部委員稱號。有學者認為,目前建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制度的條件基本成熟,但如果馬上設立院士制度還存在某些困難,因此可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恢復學部委員制度,為今後過渡到院士制度奠定基礎。
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47名學部委員、95名榮譽學部委員正式產生。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大會召開,增選10名學部委員,38名榮譽學部委員。2014年7月16日又產生了第三批學部委員4名。
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61人: 單位姓名研究領域院部陳佳貴工業經濟、企業管理院部江藍生漢語歷史語法與詞彙院部劉國光經濟學院部江流科學社會主義院部冷溶科學社會主義和鄧小平理論研究院部汝信哲學、美學院部王偉光馬克思主義哲學院部蔡昉勞動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靳輝明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李崇富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程恩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文學研究所楊義中國現代文學、古代文學民族文學研究所朝戈金少數民族文學、民俗學哲學研究所李景源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哲學研究所葉秀山西方哲學語言研究所沈家煊句法與語義學、語言學理論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宗教學、宗教哲學世界宗教研究所魏道儒佛 教外國文學研究所黃寶生梵文、巴利文考古研究所劉慶柱漢唐考古學考古研究所王巍商周考古近代史研究所耿雲志近代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近代史研究所張海鵬中國近代史、台灣史歷史研究所陳祖武清代學術史歷史研究所林甘泉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歷史研究所陳高華中國古代史歷史研究所宋鎮豪中國古代史、古文字學歷史研究所王震中先秦史世界歷史研究所廖學盛世界歷史、古希臘史經濟研究所劉樹成宏觀經濟學經濟研究所張卓元政治經濟學、價格學經濟研究所朱玲發展經濟學工業經濟研究所呂政工業發展理論工業經濟研究所周叔蓮工業經濟、企業管理工業經濟研究所金碚產業經濟學金融研究所李揚金融學、財政學、宏觀經濟金融研究所王國剛金融學農村發展研究所張曉山農業經濟、農村組織與制度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李京文技術經濟與管理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汪同三數量經濟學財經戰略研究院楊聖明消費理論、市場理論財經戰略研究院高培勇財政學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田雪原人口學、人口經濟學社會學研究所景天魁發展社會學社會學研究所李培林企業組織與社會發展法學研究所鄭成思國際法、民法、知識產權法法學研究所王家福民商法、法理學法學研究所梁慧星民商法學法學研究所王叔文憲法學法學研究所李林法理學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郝時遠民族理論、國內外民族問題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史金波中國民族歷史、西夏文史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何星亮民族學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張蘊嶺世界經濟、國際關系拉丁美洲研究所蘇振興拉丁美洲經濟與政治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余永定世界經濟、宏觀經濟學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李靜傑國際政治歐洲研究所裘元倫歐洲經濟歐洲研究所周弘歐洲現代政治、社會、外交圖書館黃長著世界語言的分類與使用、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生院方克立中國哲學二、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133人
首批95人:丁偉志、丁守和、於光遠、於祖堯、仇士華、孔繁、王仲殊、王慶成、王貴宸、王耕今、鄧紹基、劉世德、劉海年、劉起吁、劉楠來、劉魁立、呂大吉、朱寨、朱大渭、朱紹文、何方、何乃維、何振一、何齡修、余繩武、余敦康、佟柱臣、吳元邁、吳宗濟、吳承明、吳家竣、張炯、張長壽、張守一、張澤咸、張振鵾、張椿年、李琮、李奇(女)、李步雲、李道揆、杜榮坤、杜繼文、楊天石、楊季康(女)、楊曾文、汪海波、汪敬虞、谷源洋、邵榮芬、陸學藝、陳燊、陳之驊、陳樂民、陳啟能、陳寶森、陳棟生、陳筠泉、陳毓羆、周定一、巫白慧、龐朴、金宜久、柳鳴九、胡慶鈞、趙人偉、趙風歧、姚介厚、駱耕漠、徐葵、徐蘋芳、徐崇溫、浦壽昌、塗紀亮、賈芝、資中筠、郭松義、錢中文、高恆、高莽、高滌陳、梁存秀、黃心川、黃紹湘(女)、葛佶(女)、董衡巽、道布、照那思圖、蔡美彪、樊亢(女)、樊駿、戴園晨、瞿同祖;
第二批38人:馬西沙、仁欽道爾吉、吳雲貴、李文俊、李惠國、陳鐵民、羅希文、郎櫻、侯精一、郭宏安、王宇信、王曾瑜、盧鍾鋒、任式楠、呂一燃、余太山、張顯清、張海濤、李瑚、黃展岳、王松霈、劉文璞、孫世錚、宓汝成、經君健、鄭友敬、聶寶璋、馬驤聰、白鋼、劉堯漢、孫宏開、楊一凡、王金存、馮昭奎、陸南泉、徐世澄、陶文釗、項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