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西縣上洋鎮南堡多少人口
⑴ 陽西百家姓來源
陽西百家姓來源
陽西有哪些姓氏呢?它們的來源又是怎樣的`呢?下面內容由我為大家帶來的陽西百家姓來源,歡迎大家學習!
儒洞陳姓
陳陶於宋末由吳川振文鎮泗岸遷來,定居儒洞陳村、大村。陶有二子,長子錦發,次子炎發。錦發後代分居大村、邊海、後鋪、文口海、壽場、成尾園等村;炎發後代分居南洞、河洞、公坡、鴨子田及新圩三教、馬車等村。
塘口陳姓
塘口陳姓始祖陳千自福建璋州府來粵,初徒南雄珠凱巷,至其後代陳萬六、陳萬七兄弟於明成化年間來陽西太平都虔儒四圖(塘口)定居。後分居塘口鎮大車、水南和牛角龍、龍貫塘、長田尾、塘口寨、崗低等村。
沖口陳姓
沖口陳姓之祖陳禮於明成化年間遷來,初入織篢苦草村,後陡沖口定居。其子孫分居沖口、仁和、大塱、塱仔和飛鵝頭等村。
劉 姓
陽江劉姓多系劉廣傳後代。劉廣傳,官名弁,號清淑,宋端平二年(1235)進士,選受江西瑞金縣令,因平洞寇有功改京秩擢至奉政議郎。廣傳有源、泉、洲、淵、海、浪、波、漣、江、淮、河、漢、浩、深十四子,以“巨”字為字派,稱十四“巨”。時人謂茂林修竹。其入粵子孫遍及惠州、興寧、潮洲、饒平、南雄、南海、番禺、佛山和陽江各地。遷居陽江者多數為五子巨海及七子巨波之後代,主要有五支。
陽西縣塘口鎮黃仙垌劉姓
黃仙垌劉姓子孫同屬劉巨波後代,明成化年間,巨波玄孫文莪自陽春三甲遷居陽江烏石坑,後徒黃仙垌村。
陽西縣塘口鎮橫山劉姓。本支劉姓同屬劉少集後代,自陽江諧村遷塘口橫山定居。
溪頭白土劉姓
本支劉姓系劉廣傳玄孫劉漢友後代,於宋歲由肇慶府遷入。
倉面戴姓
始祖戴魁,明初由新會遷陽江雅韶,其次子伯達明洪武二十年遷陽西織篢倉面村,其子伯達戴芝分遷織篢麻良村。
長歧梁姓
始祖梁復成,宋開禧元年(1205)由中山遷陽西長岐開基,其長子宏始居上長歧,次子梁基居下長岐。梁姓後代多散居織篢。其後分支分居金鉤、聯安、谷圍、蘇村、石橋鋪、大泉、東村、石步等村。
蘇村王姓
始祖楊松崗,祖居東莞下塘村,後隨父遷吳川,旋歸織篢崩塘坑村王姓人家作子,改為王姓。後代遷居倉面,支脈分布蘇村、崗平、禮竹坑等村。
大洲村何姓
始祖何恬齋,又名甘泉,清乾隆16年(1751)隻身從陽江下陽西創業,乾隆三十年(1765)建大洲村,為乾隆後期進士,其孫何光大牽頭建織篢振西義學。新圩田安村、大塘村、白尾村、新屋、上吉塘、湴陂、塘尾、圩仔屬其支系。
上洋姚姓
始祖姚伯周,號肇成,宋進士,官致海南瓊州知府。原籍福建省興化府蒲田。南宋末年,辭官歸鄉,遇風避於上洋,睹上洋山川奇偉,遂舉家移居上洋,建上洋、白石二村以居。
篤周山吳姓
始祖吳連科,於明末清初從海陵南村遷來,其分支上洋便塘、北涌、雙漁城。
程村葉家寨葉姓
始祖葉大經,開來公及其親屬明朝天順年間從東莞茶山龍頭村、台山水埗保鍋村、從梅州、南雄珠璣巷等地先後來程村葉家寨定居,其支脈分布於山塘、崗背、南庄村等56條村。
鹽洲嶺林姓
始祖林甫,明成化年間從福建蒲田遷溪頭鎮鹽洲嶺村。紅花塱、滑橋圩、基圍頭、大氹、陳埠仔、高垌、草堂、青灣、橋頭屬其支系。
藍袍馮姓
始祖馮公祐,明成化年間從恩平仕洞遷陽西上洋鎮白石,生馮念吾、馮敬吾、馮梯吾三個兒子,馮公祐去世後,其三子遷溪頭藍袍、雙貫寨,那范、南涌朝東、雙關、石港等村定居。
借山徐姓
始祖徐燕,明萬曆年間從東莞牛屎塘村遷陽西程村鎮借山村,其子孫陸續從借山村遷出,今果子山、店前、旱地、長湖寨、甡元、新莊、牛路水、竹元村、地豆逕、松樹山、大元村、獅子坪、豬槽坑、下毛村、牛領塘、介石村、高欄村、新塘村、大陂村、新村墩仔頭、三坑村、光頂山等村為其支脈。
鹽村吳姓
明成化年間遷者港油麻地,始祖吳清,康熙九年遷陽西溪頭鎮鹽村,鵝渚埠吳姓為其支脈。
菩提吳姓
始祖吳伯禎、吳、伯清吳玉惠兄弟明末清初從梅縣芹菜洋村遷陽西上洋鎮菩提村,會眾坡、同興、大田頭、塱仔、河岩蒲、朱洞、泥河、菩提坑、河北、蒲仔、烏石角等19條村屬其支脈。
書村陳氏
陳敏政是書村陳氏始祖。敏政世居福建省蒲田縣。1250年為避戰亂,由屬入粵,跋涉陽江歷經五遷。據居陽江北津,繼而遷山、獨洞、苦樹下、後卜勝地書村而居之。
黃 姓
始祖黃維恩攜眷於清康熙年間由福建省莆田縣城珠璣巷遷往廣東陽江縣,後遷入石門定居,再分支楊志、新安、河北等地。
許 姓
始祖許孝康,曾任江西表州府都御忠節,大明萬曆年間攜家春遷往廣東陽江縣,後定居於上洋那西村,後分支南堡、蒲山等地。
織篢李姓
始祖李詹槐,明成化年間從東莞遷陽西,分布於織篢、蒲牌團、沖仔表、清湖平、新橋面、竹園、丹竹山、塘背、馬游崗、三丫沖、黎昌朗、宋家寨、大凼、 地塘、大平、羅村、水逕、箭口等村落。
沖口陳姓。開基始祖為陳禮,於宋未從福建蒲田遷陽西縣織篢鎮苦草村。宛後其子陳昌遷蒲牌鎮涌口村。星光、羊蹄石、桐油等村李姓為其支脈。
石港羅姓
始祖羅啟文,率弟4人於清雍正年間從陽東縣北慣那料廠遷陽西溪頭鎮石港圩居住,那朗村、黎昌塱、太平村羅姓人屬其分支。
白土劉姓。始祖劉復興,明成化年間從東莞茶山吉坊遷程村鎮花山,旋遷溪頭鎮白土村定居,高塱村、木塱村、下垌村、高垌村、國丁村、林頭村、上洋溢坑村等劉姓屬其支系。
塘口申姓
始祖申良,明末從南雄府珠璣巷遷陽江白沙圩,後遷居塘口鎮,塘口、程村申姓屬其後裔。
⑵ 湖北省隨縣歷山鎮有多少人口
13500餘人
歷山鎮位於中條山麓、垣曲縣東北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全鎮國土面積為396平方公里,下轄同善村、南堡村、宋家灣村、觀坡村、河西村、降道溝村、後河村、神後村、朱家溝村、三里腰村、不落地村、常家坪村、馮家山村、劉村、竹林村、薛家堡村、望仙村、窯庄村、松樹河村、西溝村、歷山村、文堂村、西哄村、花石村、落凹村等22個行政村,122個居民組,3870戶。
⑶ 陽西縣上洋鎮有幾條村叫什麼名字
白沙。南堡。沙排。新村。雙魚。這是最近的村子哦。旁邊還有幾個海~
⑷ 豐南有多少人口
豐南市位於中國華北平原東部的渤海之濱,隸屬河北省唐山市,擁有海岸線長23.5公里,總面積1568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497個行政村,總人口53萬,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沿海開放縣(市)。
豐南市區位優越,交通發達。西距北京193公里、天津68公里,東距秦皇島港150公里,京唐港70公里,北距唐山市區9公里,南臨渤海,位居京津環渤海經濟圈腹地。
豐南市氣候適宜,資源豐富。屬於暖溫帶濱海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境內有煤炭、石油、地熱、天然氣、海鹽、礦泉水等自然資源。其中肥煤儲量8億噸,海鹽年產量170萬噸,亞洲第一大鹽場——南堡鹽場、中國最大的豎井煤礦——開灤錢家營礦和中國三大鹼廠之一的唐山鹼廠坐落在境內。
豐南市土地資源豐富,農業開發前景廣闊,擁有16萬畝耕地,50萬畝草泊、草場、坑塘和窪淀,盛產水稻、玉米、小麥、棉花、花生和蔬菜等,是河北省糧食基地縣和全國重點產棉縣。
豐南市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開疆拓土。
改革開放以來,豐南市以改革開放總攬全局,憑借優越的區位、便利的交通、豐富的資源,大力加強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制定、完善優惠政策,全方位營造投資環境,努力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七五」末和「八五」期間,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評比中,豐南連續三年榮居全省「十強」之首,兩次躋身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行列。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豐南撤縣設市,1996年5月,成為河北省首批小康市。
「九五」期間,豐南市先後獲得了全國科技農作先進縣(市),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市),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市),全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先進縣(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全國城市衛生檢查評比衛生城市等國家、省、市級榮譽稱號200多個,豐南市政治安定,社會穩定,政通人和,各業興旺,為豐南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回顧過去,豐南人民豪情滿懷,展望未來,豐南人民信心百倍。在新世紀昂首闊步走來之際,豐南人民將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江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依託,人才為支撐,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把豐南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社會安定、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沿海城市。
⑸ 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上洋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上洋鎮下轄村委會包括上洋社區居委會、雙城村委會、石門村委會、那西村委會、菩堤村委會、白石村委會、庚山村委會、上塘村委會、沙湖村委會、雙魚村委會、南山嶺村委會、河北村委會、上洋村委會、周新村委會、石橋村委會、南堡村委會、南山海村委會、上聯村委會、福湖村委會。
⑹ 唐山市曹妃甸區南堡開發區張莊子人口多少人
31.3萬。
曹妃甸區隸屬河北省唐山市常住人口,31.3萬戶籍人口,21.43萬。
唐山市面積13206平方千米,人口735萬2009年6月。路北區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70萬人。郵編063000。區人民政府駐喬屯街道。路南區面積67.33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郵編063000。區人民政府駐學院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