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縣有多少人口
『壹』 上林縣的地盤有多大
1869.64平方千米。林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南部,區總面積1869.64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上林縣常住人口為359323人。
『貳』 廣西上林縣有哪個鎮
有白圩鎮、明亮鎮、巷賢鎮、西燕鎮、大豐鎮、塘紅鄉、、三里鎮、喬賢鄉、鎮圩鄉、澄泰鄉、木山鄉
『叄』 上林縣的氣候條件
上林縣位於廣西中南部,大明山東麓,東北鄰興賓區,南接賓陽縣,西南毗武鳴縣,西北連馬山縣,北靠忻城縣。縣城大豐鎮距廣西首府南寧市128公里。縣境地處低緯度地區,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屬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年平均氣溫20.9℃,最高氣溫39.7℃,絕對最低氣溫零下1.7℃,年平均降雨量為1789.2毫米,是廣西六大暴雨區中心之一。縣境東西最大橫距50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5公里,總面積1890公里。全縣總人口46.7萬人,其中農村人口41萬人,城鎮人口5萬人。
『肆』 誰知道南寧的面積有多少 人口有多少,流動人口有多少
南寧市面積22189平方千米,人口638萬人(2004年)。
青秀區面積 872平方千米,人口 44萬。郵政編碼530022。區人民政府駐仙葫大道。
興寧區面積 751平方千米,人口 26萬。郵政編碼530012。區人民政府駐廂竹大道。
江南區面積1154平方千米,人口 36萬。郵政編碼530031。區人民政府駐壯錦大道。
西鄉塘區面積1118平方千米,人口 66萬。郵政編碼530001。區人民政府駐大學路。
良慶區面積1369平方千米,人口 29萬。郵政編碼530200。區人民政府駐良慶鎮。
邕寧區面積1295平方千米,人口 32萬。郵政編碼530200。區人民政府駐蒲廟鎮。
武鳴縣面積3367平方千米,人口 65萬。郵政編碼530100。縣人民政府駐城廂鎮。
橫縣面積3464平方千米,人口108萬。郵政編碼530300。縣人民政府駐橫州鎮。
賓陽縣面積2314平方千米,人口 98萬。郵政編碼530400。縣人民政府駐蘆圩鎮。
上林縣面積1876平方千米,人口 46萬。郵政編碼530500。縣人民政府駐大豐鎮。
隆安縣面積2264平方千米,人口 37萬。郵政編碼532700。縣人民政府駐城廂鎮。
馬山縣面積2345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530600。縣人民政府駐白山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伍』 廣西上林縣四個鄉有多少人口呢
2004年,上林縣轄5個鄉、1個瑤族鄉、7個鎮,共131個村(社區)居民委員會、898個村民小組、1355個自然村。年末總戶數10.94萬戶,總人口460011人。其中:農業戶數9.08萬戶,農業人口415963人;少數民族人口39.2萬人。
『陸』 廣西歷史上的古「澄州」,是現在的哪裡
一. 今天的上林縣:
(一)上林縣地理位置:
①筆者認為,上林縣地理位置相對於有點偏了。上林縣雖然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但是距離南寧市市區約120公里。
②上林縣位於南寧市東北部、大明山東麓,其西南毗臨武鳴區,南接賓陽縣,東北來賓市興賓區相鄰,西北連接馬山縣,北靠來賓市忻城縣。
(二)上林縣基本情況:
①上林縣雖然隸屬南寧市,但是相對於其鄰近同隸屬於南寧市的賓陽縣、馬山縣、橫縣筆者認為上林縣並不是一個大縣。
②因為其總面積只有1869.64平方公里,而其下轄鄉鎮也不多,只有7個鎮、4個鄉,戶籍總人口約50萬人。
二.今上林縣有著「南寧市後花園」之稱!
筆者雖然覺得上林縣並不是一個大縣,但是筆者卻認為上林縣是一個名縣!說起上林縣,應該很多讀者就會馬上想到關於上林縣的幾個知名的稱呼了。
(一)之所以上林縣有著「南寧市後花園」之稱,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廣西名山大明山位於上林縣境內。
(二)上林縣位於廣西名山大明山的東麓,而大明山是以風景秀麗、風光無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著稱。在上林縣,當地又稱大明山為「大明仙境」。
(三)筆者認為,上林縣有廣西名山大明山位於境內,「南寧市後花園」之稱實至名歸!
十.唐朝時期:今上林縣改「方州」(即南方州)為「澄州」:
(一)公元634年,即唐貞觀八年,唐太宗李世民改「方州」(即南方州)為「澄州」。澄州,州治所在今上林縣城大豐鎮。
(二)公元758年,即唐乾元元年,今上林縣地復為「澄州」,治所移至上林縣。下轄上林縣、無虞縣、止戈縣、賀水縣。
經筆者研究整理,「澄州」下轄四縣分別位於:
①「澄州」州治所上林縣:為今上林縣澄泰鄉古城村。筆者發現,全國各地不上的所謂「古城村」,一般都是歷史上的古縣城、古郡、州治所所在地。
②無虞縣:治所在今上林縣澄泰鄉江那村
③止戈縣:縣治所白山,即今馬山縣縣治白山鎮。而馬山縣是由隆山縣、那馬縣合並而成。白山鎮為舊時隆山縣縣治所在地,因而筆者推測,唐朝時期的止戈縣,轄區大概相當於舊時隆山縣轄區左右。
關於「馬山縣由隆山縣、那馬縣合並而成」,見筆者所著的文章《中國黑山羊之鄉!「馬山縣」的歷史由來!》。
④賀水縣:賀水縣為今上林縣境內的喬賢鎮一帶,具體為喬賢鎮木山、古樓、那良、廠圩、琴水、黎密等村。
(三)為什麼改「方州」(即南方州)為「澄州」:
①筆者認為,是北方已然有了一個「方州」,與南方的這個「方州」重復了。
②筆者網路了一下「方州」,果然發現,「方州」:是南京在隋唐朝時期的一個州,治所位於今南京市六合區方山。
(四)為什麼改「方州」(即南方州)為「澄州」,而不是其他什麼州?
①「澄州」治所移至上林縣,而當時上林縣治所,為今上林縣澄泰鄉古城村。
②之所以叫「澄州」,筆者認為一定跟今上林縣「澄泰鄉」有重要關系。古代一般以當地的名山大川來命名地方,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澄泰鄉」的地方有「澄江」或者「澄水」的緣故。
十一.唐朝時期:首次設置「上林縣」——縣名由來
(一)當時「上林縣」縣治所在地,設有上林洞口、上林洞口。
(二)其中上林洞口,其音「上」系壯語「洞」的近音,「林」系壯語「水」的諧音,「上林」意為有泉水流出的洞,即出水之處。「上林縣」故此得名。
(三)這是「上林縣」縣得名之始。
十二.新中國:上林縣與賓陽縣合置「賓林縣」
(一)1958年12月,國務院將上林縣與賓陽縣合置「賓林縣」,「賓林縣」縣治蘆圩鎮,隸屬南寧專區。今蘆圩鎮,即南寧市賓陽縣縣城蘆圩鎮。
(二)1959年5月10日,國務院撤銷「賓林縣」,恢復上林、賓陽兩縣,「上林縣」治所大豐鎮,賓陽縣治所蘆圩鎮。
(三)為什麼將上林縣與賓陽縣合置「賓林縣」?
①筆者認為,可能是上林縣總面積較較少的緣故,前面提到上林縣總面積只有1869.64平方公里,而賓陽縣面積與上林縣相當較略大點,有2308平方公里。
②筆者認為,與當時行政區域調整「小縣合並成大縣」有關。
十三.歷史的「澄州」,未來的「上林」
(一)「上林縣」曾經為「州」的時期已經不復存在,「方州」、「南方州」、「澄州」已經成為歷史。
(二)今天的上林縣,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都穩步發展。
①然而相對於鄰近的賓陽縣、橫縣、馬山縣(這里不與南寧市的各個城區相比),則經濟發展明顯落後不少,上林縣還需要很大努力才能持平趕超。
②尤其是與賓陽縣、橫縣相比,更是差距不小。橫縣和賓陽縣正在爭取未來「撤縣設市」。詳見筆者所著文章《廣西擬撤縣設市的七個縣(上)》。
③同為南寧市下轄的兄弟縣「上林縣」,也有沒有這樣的美好理想呢。不管上林縣未來是力爭「撤縣設市」、還是「撤縣設區」,筆者相信,都令上林人充滿期待。
『柒』 廣西上林縣人口
上林縣轄7
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79986人
『捌』 上林縣人口2022總人數口
人口:2021年末,全縣公安戶籍總戶數160614戶,總人口499651人,比上年減少1336人。
『玖』 廣西南寧市上林縣車牌號是什麼樣子的
廣西南寧市上林縣的車牌號是:桂A,行政級別是:縣,人口約:約48萬人,人口密度為:254人/km,面積約:1890平方公里,郵政編碼是:530000
簡介:歷史沿革: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本縣為桂林郡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上林縣。此後隸屬關系和轄境雖屢有變動,但縣名歷宋、元、明、清一直未變。咸豐七年八月初八日(1857年9月25日)李錦貴率農民起義軍攻佔縣城,改上林縣為澄江縣。同治元年(1862年)李錦貴病逝,不久清軍攻佔縣城,復改為上林縣。民國時,上林縣名沿清代不變,初屬廣西南寧道。民國15年(1926年)廢道,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29年(1940年)劃屬武鳴行政督察區。民國31年(1942年)並區,屬廣西省和第四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林縣初隸南寧專區專員公署。1951年改屬賓陽專區。1956年,桂西壯族自治區成立,直隸自治州。1952年10月,本縣北部的藍甲、古蓬、安良、北更、馬蹄、思吉等6個鄉劃歸忻城縣。1953年劃馬山縣福蘭鄉弄步屯歸本縣管轄。1956年劃忻城縣龍門鄉內釋屯歸本縣。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改屬南寧專區員公署,1971年屬南寧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58年冬,上林縣、賓陽縣合並,改稱賓林縣。翌年夏,上林、賓陽分開,恢復上林縣建置至今。2003年6月27日,上林縣並屬南寧市管轄。
『拾』 廣西上林縣有多少人口呢
1982年,上林縣人口為365195人,其中:大學畢業435人;大學肄業或在校73人;高中22855人;初中65070人;小學154947人;12周歲及12周歲以上識些字和不識字的(即文盲)尚有50026人(含縣直機關人數在內),占總人口13.6%。[3]
上林縣有壯、漢、瑤、苗、侗、布依等12個民族雜居。語言以壯語(85%)、漢語為主(西南官話、客話、新民話)。[4]2008年末,上林縣總戶數13.38萬戶,總人口47.71萬,其中男性24.75萬人,女性22.96萬人;非農業人口5.19萬人;常住人口40.22萬人。壯族佔80.1%,漢族佔14.89%,瑤族佔5%,其他民族佔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