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在印度投入多少部隊

中國在印度投入多少部隊

發布時間: 2023-01-01 10:43:19

⑴ 中國駐印軍的戰斗實力

史迪威計劃在印度建設一支完全由美國人訓練的全美械中國部隊若干個師,用於反攻緬北,稱「X部隊」;在中國雲南昆明基地建設主要由美國人訓練的美械部隊30個師,用於反攻怒江,稱「Y部隊」;然後在廣西桂林基地再建設30個美械師,稱「Z部隊」,與「X部隊」「Y部隊」一起用於在中國大陸發起全面反攻,一舉殲滅在華日軍。美械部隊,通俗地說,就是裝備美國武器的部隊。但這個「美械」標准並不統一,因地點的不同而不同。
駐印軍的裝備全部換裝美式,那是真正的美械,所有武器裝備一應俱全,還擁有別的部隊想都不敢想的兩個坦克營,尤其是總指揮部的戰車一營那30輛重達32噸的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與它相比日軍的95式和97式坦克僅僅比玩具強一點;第2營裝備的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也不是好惹的,日軍當時最好的97式中型坦克必須要接近到300米才有可能將之擊毀,而它卻足以在500米外直接點燃97式坦克。至於汽車的數量之大,那就更是不足為奇了。
國內的美械部隊跟駐印軍根本比不了,「Y部隊」的重武器數量嚴重不足,多數情況下1個軍才有1個75毫米山炮營,這還不如駐印軍1個師的炮兵火力,吃的穿的用的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國內部隊士兵一月能吃一次肉,兩年一套皺巴巴的粗布軍服。至於「Z部隊」,則因為史迪威後來被蔣介石趕回了美國,根本沒有能成立。當史迪威被趕走後,美國停止了美械軍的繼續裝備,為了平衡,國民政府又將「Y部隊」的總共10個軍的裝備平均分給了20個軍,這樣,國內的部隊質量下降得可就相當厲害了。
新22師和新38師的編制相當繁雜,尤其是師直屬隊,系由1個由2噸半卡車牽引的12門制105毫米榴彈炮營、2個由騾馬牽引的12門制75毫米山炮營、1個汽車騾馬混合輜重營、1個裝備無線電的通訊營、1個工兵營、1個教導營、1個特務連、1個搜索連、1個軍械連、1個衛生隊和1個野戰醫院組成。師下設步兵團,每個步兵團由3個步兵營和團直屬隊組成,團直屬隊包括1個12門制81毫米迫擊炮連、1個吉普車牽引的12門制37毫米反坦克炮連、1個騾馬輜重連、1個通訊連、1個衛生隊,以及搜索排、特務排;步兵營由3個步兵連、1個12挺制機槍連和1個裝備4具巴祖卡火箭筒的炮排組成,全團2750人。步兵連下設3個排,每排下設3個步兵班和一個輕迫擊炮班,步兵班有2支沖鋒槍、一挺輕機槍和8支步槍,炮班裝備60毫米迫擊炮2門。全連170餘人。
新的編制大大加強了師的支援力量,要求每個師要達到12500人,這個數字比1939年型步兵師高出3000人以上。相應的,武器裝備得到了質的飛躍,1個師共計擁有汽車300輛,騾馬千餘匹,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24門,37毫米反坦克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36門,60毫米迫擊炮162門,重機槍108挺,輕機槍360挺,火箭筒108具,火焰噴射器85具,沖鋒槍與卡賓槍各400支,步槍數千支。這樣的編制體現了現代戰爭的一個特點,那就是火力密度和後勤保障的重要性。相比當面的日軍部隊,駐印軍的1個師火力和運動能力已經全面超出1個1944年制甲種師團。
駐印軍總指揮部也有龐大的直屬隊。在總指揮部下,設有分管人事、情報、作戰、後勤的四個參謀處,一個管理第48兵站醫院、第20後方醫院、第13衛生營的衛生處,一個專門管理中印公路施工的工程處,蘭姆伽訓練處,SOS供應處,協調第26航空隊的汀江辦事處,戰車管理部等美方管理機構;支援部隊數量更大,主要由中國部隊構成,幾乎趕上一個軍的規模,計有裝備36門155毫米榴彈炮的炮12團、各裝備36門105毫米榴彈炮的炮兵第4和第5團、裝備400輛汽車的輜汽6團、裝備近千匹騾馬的騾馬輜重兵團、工兵第10和第12團、分別裝備30輛M4A2中型坦克和M3A3輕型坦克的戰車第1和第2營、由化學兵團改來的1個48門制150毫米重迫擊炮團及1個獨立步兵團,以及特務、通訊、憲兵、高炮各1個營;後來還加入了擁有3000名志願人員的美軍專業叢林戰特種部隊5307步兵團。
有了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良好的訓練基地,面臨的問題是缺乏兵員。訓練開始時新38師有7000人,新22師僅剩1500人,還有正在建設的駐印軍總指揮部下屬的龐大直屬部隊,都急需大量新兵補充。由於部隊缺員太多,遂決定先補充、訓練相對滿員的新38師,以及早得到一支戰力強大的美械部隊。
國內軍政部從1942年8月開始給駐印軍提供補充兵,全部精選體格強壯、有文化的青年,利用駝峰航線回程飛機空運到美軍汀江空軍基地,再車運到雷多。所以後來駐印軍內學生兵的比例相當高,這就帶來一個積極的影響:駐印軍的兵員素質遠遠超過國內任何部隊,包括重建的第二期遠征軍;而駐印軍的兩位留過洋的主將孫立人將軍和廖耀湘將軍學歷也比國內絕大部分將領為高。兵強將勇,駐印軍戰鬥力遠超國內部隊。1944年6月開始的怒江西岸松山戰役,3個多步兵師加2個重炮團、數個山炮營和1個重迫擊炮團計5萬遠征軍圍攻無路可退的千餘日軍,投入的兵力對比為50:1,歷時3個多月,傷亡8000餘人,敵我傷亡比1:7;稍早的孟拱河谷西通截擊戰,駐印軍僅以持步兵武器的不到500人阻擊日軍5000,投入兵力對比1:10,歷時3天,傷亡百餘人,而日軍傷亡達2500餘,敵我傷亡比為20:1以上。同樣成長於青天白日旗幟之下的這兩支部隊,其作戰表現截然不同。
大批學生兵的到來使在蘭姆伽訓練的駐印軍實力飛速提高,也引起了英國殖民當局的憂慮,英國容許這支部隊駐扎印度不過是為了利用其防備日軍進攻,並不贊成它的擴大;向緬甸進攻就更是讓英國憂心忡忡,它害怕緬甸在戰後順理成章變成中國的勢力范圍。國內給駐印軍補充兵額的速度起初是每天空運800人,英殖民當局借口給養供應困難,極力阻撓。經過史迪威和美國政府的努力勸說甚至是威脅,這個數字最後定為每天400人。源源進入蘭姆伽的新兵經過接近1年的訓練,就成為戰斗意志旺盛、戰鬥技術高超的戰士,蘭姆伽基地正在為即將到來的緬甸決戰奠定堅實基礎。
蘭姆伽基地里設置步兵、炮兵、工兵、通訊、汽車、裝甲、衛生、獸醫馱載等一大批專門的學校,分門別類對軍官們進行針對性培訓,主要是熟悉美軍的戰法和武器裝備的性能和使用,每期6到8周,經過講解、示範、實習、考核四個階段才能結業,講解通過包括模型、電影等直觀手段來進行,重點在實習,這樣訓練的效果和速度都很理想。這些學校都有自己的訓練場,主要用來訓練士兵,教官都是美國人,管理由中國軍官負責。美國人對士兵的訓練也通過多種手段來幫助理解,士兵素質的作用這時就顯現出來了,他們的提高異常地快,步兵改行的炮兵在一星期里就學會了使用山炮,原先不懂英文的譯電員訓練7星期後就已經達到美國譯電員需13星期才能達到的效果,士兵使用迫擊炮的技巧也到了讓教官們贊不絕口的程度。
訓練都是真槍實彈,有一個重要指標是耗彈量。像炮兵指揮員,就一定要實實在在親自指揮大炮發射到400發炮彈才算達到訓練量,於是訓練基地四周隨時炮火連天,槍聲則幾乎沒有停歇的時候,似乎永遠用不完的美國彈葯幫助駐印軍培訓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官兵。幾乎同樣裝備的國內美械部隊步兵分隊就享受不了這種待遇: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線的運力承受不了這樣的消耗。孫立人是駐印軍中唯一受史笛威敬佩和敢與美軍將軍直接叫板的人,他也因此為自己和新38師爭來了權利,他在蘭姆伽全面督促新38師訓練時,戰斗訓練計劃甚至是以他的軍官為主而美國軍官只能服從。他特別注重射擊、格鬥、游泳、駕舟、武裝泅渡、登山、攀爬、防暑、耐寒、防蚊、抗瘧、泥濘地行軍等特殊技能,還把一個信條灌注到全體官兵的內心:相信自己經過努力一定能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當陷入困境時,相信上級一定會來救援和幫助; 面臨危險時,相信本師友軍一定盡力前來營救。 孫立人的教育很快就在險惡的熱帶叢林戰環境里得到了回報。 1943年3月初,雷多軍區毗鄰的野人山胡康河谷一帶出現異常情況,已經齊裝滿員的新38師提前結束了整訓,離開蘭姆伽開往雷多。反攻緬甸的第一聲軍號,已經響起。

⑵ 報道說印度往中印邊境增兵十萬,中國往中印邊境增兵了嗎

沒有,因為在高原養一個士兵的費用要高好幾倍,所以沒開戰就盡量不要放過去,當然我們的快速反應能力是絕對有保證在規定時間內投放足夠兵力,因為我們已經開通了青藏鐵路等。
補充:不是胡扯的,請看下文:而部署在西藏周圍省區的這幾支中國軍隊,才是對印作戰的絕對主力。1989年149師赴拉薩執行戒嚴任務,其先頭部隊從川西的營房出發到達拉薩只用了半天時間。20年前中國軍隊遠距離機動能力遠遜於今天,如果西藏邊境現在有戰事,部隊遠距離機動的速度比20年前更快沒有人會懷疑。屯兵於後而不顯於前,中國屯兵的謀略顯然高出印度許多。
用最小的代價保衛國土是我們一貫的策略,省下的資源用來現代化我國軍事裝備豈不更好?

⑶ 中國在中印邊界軍力布署

美國媒體9月4日刊載旅居加拿大的印度作者哈里·桑德(Hari Sud)的文章,文章題為「中國對印度的軍事優勢正在消失」,文章對中印軍力對比做了一些分析,還提到,中國如果發起對印度的戰爭並沒有什麼意義,中印兩國應當加大經濟和貿易往來。文章的主要內容如下:

美國合眾國際社亞洲在線報道,文章首先說,中國言與行或導致類似1962年的另一場沖突。中國不喜歡印度作為一個全球性大國的崛起,還對印度未來五年的軍事采購計劃有所猜疑。

文章提到,中國在八月中旬開始進行一場代號為「跨越-2009」(Stride 2009)的大規模實兵軍事演習,調遣50000部隊遠離基地遠程機動。根據分析,這場演習表明中國准備好對國家任何一處地方有事時,能夠作出快速反應,這場演習還展現了,中國基礎設施的有效性,已經允許部隊快速部署到成百上千公里之外的地方。演習計劃在10月1日,也就是新中國的60周年大慶時達到高潮。文章說,中國在中部省份維持有30-40個師的預備役部隊,但是中國西藏和印度邊境地區在快速部署的區域之外,只有一條建設在永久凍土上面的鐵路線與內部省份地區相連接。盡管這場演習不是專門針對印度,但最近忙於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印度,或許需要調整其防務位置了。

文章提到,在1978年中印達成協議,兩國將在喜馬拉雅山區維持現狀,避免軍事建設。1998年事情有所變化。印度在東段地區維持30000部隊,在西段維持20000部隊,印度沒有在邊境地區修築新的公路和提升基礎設施,事後表明這是一個錯誤。在過去30年來,印度與中國舉行了13次高級別的邊界問題談判,最近一次是在7月份,但成果寥寥。

文章還說,對於中國的「威脅」印度有自己的評估,已決定尋求在邊界地區的軍事建設。八個山地師在喜馬拉雅山區進行作戰訓練,還將增派兩個師,此外,60000印度地面部隊將被派往靠近達旺地區的東部邊界,還有20000部隊將增派到西段邊界的拉達克地區。在東部,三個曾被廢棄的機場被激活,在西部,也有三個機場被重新啟用,距離中國西藏邊界只有200公里的一個主要機場將被升級成能夠起降蘇-30戰機,這個機場是對中國鐵路線的一個主要威脅;印度還開始其他一些公路的建設,其中一條將通過馬拉里-若唐山Manali-Rohtang)將拉達克與印度其他地區相連。

文章接著評論說,印度的上述進展可有效地應對中國現有的優勢,此外,與1962年的時候相比,印度部隊在叢林和山地作戰的能力更強,1999年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卡吉爾(Kargil)沖突中的表現大概向中國表明,印度已經不會像在1962年的地面戰中輕易地被擊敗了。中國贏得了1962年的沖突,使用了經典的中國戰爭策略,在地面戰中,印度的士兵由並不能勝任的將軍指揮,而且,中國士兵使用的沖鋒槍具有優勢,它們迅猛的火力壓倒了攜帶二戰時期「李-菲爾德」步槍的印度兵。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變化,印度的突擊步槍能夠與中國的媲美,印度的將軍們也學會了戰爭的藝術。

文章提到,印度將在未來五年中接收新型的軍事裝備,它的新下水的核動力潛艇將在2012年或者2013年前完全形成戰力,而且,從俄羅斯訂購的航母也將有望加入印度海軍服役,印度自製的輕型戰斗機以及進口的中型戰斗機將形成戰力,所有上述這些裝備,再加上適合在喜馬拉雅山區作戰的超輕型火炮將部署到位,2014年之前,印度軍隊的火力將達到現有的兩倍,是1962年的十倍。

對印度最大的威脅是從中國西藏發射的射程達到1500公里的巡航導彈和印度洋上的中國海軍艦隊。印度的工業核心地帶和軍事基地在上述導彈的射程之內,而且新型制導系統讓這些導彈的打擊精度極高。遭受200枚巡航導彈的集中攻擊時,根本無法防禦,印度唯一的希望在於(假設)這些導彈在飛躍喜馬拉雅山區飛行600公里之後,丟掉了它們的攻擊目標。印度利用在馬六甲海峽的西部出口附近的海軍基地對抗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的動作。

文章最後提到,中國發起對印度的戰爭沒有什麼意義,中印兩國應當加大經濟和貿易往來,這可以帶來更多的財富。

哈里·桑德(Hari Sud)是前C-I-L公司副總裁、前投資戰略分析家、國際關系專家,曾就讀於旁遮普大學(Punjab University)和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旅居加拿大已有34年。

印度目前在中印邊界東段駐軍10萬人,在中印邊界西段的印控克什米爾駐軍40萬,到2020年和中印邊界附近的印度駐軍總和將達到60萬。印度正在采購126架戰機,曾大江認為到2020年印度空軍將擁有1900餘架飛機,20架F-35,20架蘇35或米格35,130架F-16C/D或F-18E/F,200架蘇30,49架「幻影」2000,116架「美洲虎」,78架米格-29,165架米格-27,79架米格-23,400架米格-21,各型運輸機250架,「費爾康」預警機10架,偵察機和教練機等400架。曾大江認為到2020年印度陸軍將突破100萬人,分為6個戰術司令部,裝備4000輛坦克,其中1500輛T-90裝備21個坦克團(每個團71輛或72輛T-90),2500輛T-72改進型裝備40個坦克團(每個團62輛或63輛T-72改進型)。

2009年印度擁有1700餘架飛機,3000輛坦克,98萬陸軍。2020年印度將擁有1900餘架飛機,4000輛坦克,100萬陸軍。如此龐大的印度軍隊,動用其一半的軍事實力攻入西藏是有可能的,中國不可大意。

⑷ 二戰期間,中國在印度 訓練 了多少軍隊

前後訓練人數超過5萬人

中國駐印軍第一期(1942年12月—1944年5月)
總指揮:史迪威 副總指揮:羅卓英、鄭洞國(繼任)
新編第1軍 軍長 邱清泉、鄭洞國(繼任)
新編第22師 師長 廖耀湘
新編第38師 師長 孫立人
獨立步兵第1團
戰車指揮組:戰車第1營 戰車第2營
炮兵第4,第5,第12,重炮第11團
工兵第10,第12團
輜重汽車第6團
獸力輜重團
戰車訓練班:戰車第3,第4,第5,第6,第7營
特務營
獨立憲兵第2營
獨立工兵第1營
獨立通信兵第3營
高射機槍營
中國駐印軍第二期(1944年5月—1945年3月)
總指揮 史迪威、薩爾登(繼任)、惠勒(繼任)
副總指揮 鄭洞國 參謀長 柏德諾
新編第1軍 軍長 孫立人
新編第30師 師長 唐守治
新編第38師 師長 李鴻
新編第6軍 軍長 廖耀湘
第14師 師長 龍天武
第50師 師長 潘裕昆
新編第22師 師長 李濤
總指揮部直屬分隊編成同第一期

⑸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出動多少軍隊

中國出動一個師的兵力。這場戰爭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不同於國內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也不同於抗美援朝戰爭。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毛澤東稱中印邊界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中國在獲得勝利後主動撤軍,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5)中國在印度投入多少部隊擴展閱讀:

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邊界爭端引起的,是政治軍事仗。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尼赫魯政府則堅持擴張主義立場,執意以武力實現其領土要求。

印度敗走的那場中印邊境戰爭,中國人稱「對印自衛反擊戰」,在印度則以「瓦弄之戰」聞名——當年的戰爭,正是由印度入侵位於中印邊境東側的瓦弄地區而起,又以中國成功收復瓦弄結束。

為了「銘記」這場「屈辱」,印度將戰敗的11月21日設為「瓦弄日」。自1963年起,每年11月印度都會舉行「瓦弄日」紀念活動。

⑹ 1942年底,「中國駐印軍」的規模是怎樣的

蔣介石雖然已經答應向印度空運5萬部隊,但卻並未付諸行動。史迪威把中國駐印軍訓練、裝備、演習情況的大量照片和一段紀錄片送給蔣介石,果然使他十分滿意,他立即批准了向印度空運補充兵員。到1942年底,中國駐印軍已達到了3.2萬人。新38師和新22師,每師1.25萬人,各轄有3個步兵團,3個炮兵營,1個工兵營,l個輜重營,1個通訊營及其他配屬分隊。此外,還組建了3個炮兵團,每團36門105毫米榴彈炮;2個迫擊炮團,每團48門150毫米重迫擊炮;1個汽車團,有400輛載重汽車。中國駐印軍已成為一支火力兇猛,機動性較強的戰役突擊部隊。

⑺ 印軍稱中國可在藏南部署軍隊80萬為什麼

這是瞎說的。中國西部戰區只有三個集團軍,共計三十萬,對付印度綽綽有餘,增兵到八十萬,印度是在抬高自已。
上次中印對峙,印度調集了三十五萬軍隊,中國只有五個混成旅五萬人,就逼迫印軍撤軍,增兵對中國來說,殺雞用殺刀,多此一舉。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以三萬打敗印度十三萬,曾一度兵臨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現在的實力,根本無法與中國對抗。

⑻ 印緬戰場國軍用了幾個師或軍

第五軍和第七十四軍 一九三六年三月,蔣介石接受徐庭瑤考察歐美軍隊現代化裝備後所提出的建議,在南京成立陸軍交輜學校。一九三七年,在交輜學校基礎上又擴編建成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任團長。全面抗戰爆發後,杜聿明率裝甲兵團的兩個連參加淞滬會戰。一九三八年,裝甲兵團撤至湖南湘潭整訓,後擴編為第二○○師。同年冬該師又擴編為新編第十一軍。一九三九年一月,番號又改為第五軍,杜聿明任軍長,下轄第二○○師(師長戴安瀾)、榮譽一師(師長鄭洞國)和新二十二師(師長邱清泉)。第五軍是抗戰初期中國唯一的機械化軍。在杜聿明統率下,該軍注意訓練,士氣旺盛,號稱「新軍」,一時蜚聲全國。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第五軍在昆侖關戰役中奮勇搏殺,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坂垣征四郎所部的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殲敵六千餘人,取得重大勝利。此役後鄭洞國調升,帶走榮譽一師,第五軍由廣西移駐雲南,第九十六師(師長余韶)調歸其建制。一九四二年三月,根據中英兩國政府簽訂的「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及英方請求,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十六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開赴緬甸對日作戰。三月上旬,第二○○師到達同古,接著便在此與日軍發生第一次惡戰,殲敵五千餘人,在中國遠征軍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由於孤軍深入,日軍兇悍,第二○○師被迫撤退。新二十二師繼而在斯瓦戰役中重創日軍第五十五師團。四月中下旬,第九十六師又在平滿納抗擊日軍兩個師團的猛烈攻擊,雖傷亡甚重,但陣地始終未被敵人突破。因中美英三方在戰略上的矛盾及指揮上的混亂,導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並於4月底開始撤退。第五軍的第二○○師、九十六師歷盡磨難,撤回國內;而第五軍軍部、新二十二師及第六十六軍的新三十八師則撤退至印度。這次撤退損失慘重,第二○○師師長戴安瀾在指揮部隊撤退中不幸中彈,壯烈殉國。噩耗傳來,舉國悲慟,蔣介石親自為其舉行葬禮。第五軍在出國作戰前共有四萬兩千人,戰斗中死傷七千三百人,而在撤退中死傷竟達一萬四千七百人,其中絕大多數又是在穿越緬北野人山中丟掉性命的,當時的情景實在是慘不忍睹。許多將士後來回憶談起那段遭遇時,仍不免為之動容。七七事變後,在漢口組建第七十四軍,俞濟時任軍長,下轄王耀武的第五十一師和俞濟時自兼師長的第五十八師。該軍成立後不久就奉命參加淞滬會戰,一戰便名震淞滬,真乃「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參加完南京保衛戰後,第七十四軍被調至湖北沙市休整,補充乒員。一九三八年,第七十四軍又先後參加徐州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十一月,該軍開赴湘陰、長沙一帶整訓,並擴充為三個師,分別為第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第五十八師(師長馮聖法)、第五十七師(師長施中誠)。一九三九年,俞濟時又率部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一九四○年,俞濟時升職,由王耀武任七十四軍軍長,李天霞接任五十一師師長一職。王耀武對蔣介石的提拔感激涕零,立誓要將第七十四軍訓練成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服從指揮的軍隊。一九四一年三月,王耀武指揮七十四軍參加上高會戰,大敗日軍。軍政部長何應欽曾在國民參政會上說,這次作戰是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第七十四軍因作戰有功,政府特頒軍中最高獎旗 ---- 飛虎旗一面,以彰其功,第七十四軍也一時名聲大噪,被譽為「抗日鐵軍」。上高會戰後,第七十四軍又參加了後兩次長沙會戰及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的常德會戰中,該軍表現極為英勇。當時第五十七師固守常德,與日軍血戰十六晝夜。日軍先後使用飛機、大炮、毒氣輪番進攻,第五十七師官兵傷亡殆盡,最後師里所有勤雜政工人員全部上陣,余程萬師長親率衛隊參戰。官兵彈盡肉搏,誓死拼殺,戰場慘烈空前。此役僅五十七師就斃傷日軍萬人以上,再次打出了「抗日鐵軍」的聲威。蔣介石在給余程萬的電文中說:「欣悉我五十七師全體官兵保衛常德,奮勇殲敵,已引起全世界各友邦最大之敬意」。一九四三年五月,周志道接替李天霞任五十一師師長,一九四一年余程萬接替施中誠任五十七師師長,五十八師師長先後由陳式正、廖齡奇接任,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張靈甫又升任該師師長。常德會戰後, 王耀武調升,施中誠接任第七十四軍軍長一職。後施中誠又率部參加了長衡會戰,五十一師和五十八師也表現不俗,真可謂強將手下無弱兵。

第十八軍 第十八軍是陳誠一手栽培起來的,陳誠也正是靠這支軍隊發跡的。一九三○年中原大戰後,陳誠升為第十八軍軍長。但實際上該軍當時只有一個十一師。一九三一年,第十八軍才初具規模,下轄羅卓英的第十一師和周至柔的第十四師。後陳誠以種種借口不斷收編雜牌軍,第十八軍規模最大時曾轄有五個師的兵力。由於陳誠深得蔣介石的寵愛,第十八軍也就備受青睞,其裝備在當時國民黨軍隊中是最先進的。這支軍隊訓練有素,以能征善戰著稱。當時國民黨軍校畢業生很多人寧願到第十八軍當排長,也不願到一般部隊當連長,其名聲可想而知。一九三五年九月,羅卓英升任軍長一職。全面抗戰爆發前,第十八軍下轄三個師:彭善的十一師、陳沛的六十師、黃維的六十七師。一九三七年八月,羅卓英率第十八軍由廣州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為不辱使命,陳誠惟有忍痛一時,嚴令部隊:只要完成任務,十八軍打光打盡也在所不惜。在作戰初期十八軍曾四戰羅店,雙方傷亡慘重,羅店也因此戰而聞名天下。淞滬會戰後,十八軍入江西作戰。一九三八年五月,六十七師師長黃維升任軍長,莫與碩接任六十七師師長之職。一九三八年秋,十八軍參加武漢會戰,當時其下轄的三個師為彭善的十一師、何平的十六師、陳沛的六十師。此後該軍又開進湖南。到湖南後,其地方保安處所屬的幾個保安團被編成一九八、一九九兩個師,歸十八軍建制。一九三九年五月,彭善升任十八軍軍長,繼而便率軍入川整訓。整訓後其下轄的三個師分別為第十一師(師長方靖)、十八師(師長羅光文)、一九九師(師長羅樹甲)。彭善在棗宜會戰後因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斗爭被免職,方天繼任軍長,宋瑞柯升為一九九師師長,十八軍再度撤回四川。一九四一年十月,陳誠令第十八軍開至湖北宜昌、秭歸地區,並於與一九四二年夏對日軍發動攻勢作戰。一九四三年春,覃道善調升十八師師長,在此之前胡璉於一九四二年三月升任十一師師長,鄂西會戰時十八軍下轄覃道善的十八師、胡璉的十一師、彭鞏英的暫編三十四師。這次會戰中石牌要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被重慶統帥部比作中國的斯大林格勒。當時守此要地的是胡璉的十一師。當戰斗激烈時,陳誠司令長官打電話問他:「守住要塞有無把握?」胡璉斬釘載鐵地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十一師官兵英勇作戰,死守要塞;十八師則連日苦戰,仗打得極為激烈,雙方死傷甚多。十八軍的英勇奮戰為鄂西大捷立下了汗馬功老。一九四三年八月,羅光文就任軍長。之後十八軍又參加常德會戰,原暫編三十四師由武泉遠的五十五師取代。一九四四年八月,胡璉升任軍長,率部守備常德、桃源等地區。同年冬,十八軍全換美式裝備,實施美式兵器教育和訓練方法。 新一軍和新六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一部分部隊輾轉撤至印度。一九四二年六月,蔣介石批准史迪威關於在印度訓練十萬中國軍隊、在滇西裝備訓練三十個師及反攻緬甸的計劃。新三十八師和二十二師分別奉命於六月底和八月開赴蘭姆伽軍營,改該換美式裝備,實施美式訓練,於是蘭姆伽軍營便成了新一軍的搖籃。一九四二年十月,蔣介石下令在印度部隊改編為中國駐印軍。一九四三年初,鄭洞國到達蘭姆伽,成立新一軍並任軍長之職,下轄孫立人新三十八師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師。一九四三年三月,新三十八師開出蘭姆伽軍營,重返前線。是年秋,該師被調往中印緬邊境的列多地區駐防,並於十二月打通了入緬的門戶。駐印軍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隨即向緬北推進,以新三十八、新二十二師分別擔任左右冀,進軍胡康河谷(在當地被稱為死亡地帶)。一九四四年三月,我駐印軍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十八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此前,由國內於一九四四年春先後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三十師(師長胡素,歸新一軍建制)、第十四師(師長龍天武)、第五十師(師長潘裕昆)先後轉運至緬甸密支,隨即對其發動進攻。第三十八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斗, 八月初密支終於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一九四四年八月,入緬作戰的中國軍隊休整擴編,成立兩個軍。新一軍(軍長孫立人)下轄李鴻新三十八師、唐守治新三十師;新六軍(軍長廖耀湘)下轄李濤新二十二師、龍天武第十四師、潘裕昆第五十師。至此國民黨五大王牌軍前身已全部誕生。中國軍隊休整約兩個月後,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敵軍歸國心切,銳不可擋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57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4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9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2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1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