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祠堂有多少年了
① 中國的祠堂最早建立於何時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經常出現,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
額。。。不過話說值得說一下的是莪讀到過的史料裡面類似「祠堂」這種記錄和維系家族傳承作用的場所最早在商朝末期就存在了。。
② 列舉中國 現存祠堂
倪雲林祠
又名倪高士祠,元代名畫家倪瓚。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裔孫倪鳳來等奉檄建。原祠四間三進,設有敬思堂、後院有池沼、假山、琴房等建築。
倪瓚,字元鎮,號雲林,出生於無錫梅里邸陀村,中國繪畫史上最有影響的畫家之一,世界級文化名人,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成為元代畫壇四大名家,他們以簡練超脫的藝術手法,開創了中國山水畫的一代畫風。倪雲林的太湖山水畫,以簡潔凝練,瀟灑秀逸的風格盛名於世,突出反映了他只傍青山不染塵的高潔品格。
倪雲林在書法、音樂、園藝、美食、鑒賞、佛道等方面都有不凡的成就,為世人所欽佩和敬仰。
2009年6月,祠堂經修復,原貌重現。
陸宣公祠
唐相陸贄。祠堂始建於宋,由朝散大夫陸元珍建,清康熙四十七年,後裔孫陸慧玉等復建於惠山。毀於民國二十六年日寇之炮火,民國三十五年,1946,無錫陸氏合族公推陸雨生主持籌建修復事宜,當年夏開工,次年春竣工。合族子孫舉行春祭典禮,並接受湯恩伯書贈之「帝師祠」匾額。
原有建築四開間,三進,有戲樓、池橋。現存清嘉慶重修的祠堂建築二進,門間後為戲樓,下臨水池,池上架石橋通亨堂。亨堂為硬山頂建築,三間兩層,1994年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陸贄,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嘉興人,大歷八年773進士。陸贄是唐代賢相之一,他的學識才乾和品的風范,尤其是「人君立國,以民為本」整頓吏治,反貪倡廉的治國思想,深得當時和後世贊譽薛中丞祠
清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名醫薛福辰,清末外交官薛福成的兄長。咸豐五年順天鄉試第二名舉人,任工部員外郎,為治黃、治河作出較大的貢獻,授山東濟寧泰武臨道。
薛福辰精通醫書,光緒五年,1879年,慈禧患重病,經御醫診治無效,名醫會診服葯也不見起色。次年經李鴻章、曾國荃保舉,薛福辰進京治慈禧病,竟然很快痊癒,為名醫馬培之、汪守直所佩服。受到慈禧贊賞,專賞頭品頂戴花翎、親賜福字,「職業修明」匾額給薛福辰。光緒帝稱他是「醫國聖手」,賞賜他紫蟒袍、狐裘、如意,並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祠始建於民國初年,上世紀50年代起給為民居。2009年2月,經惠山古鎮辦全面修繕,為三間三進加備弄式樣,頭進為門樓,門樓後設有照壁,廊軒相連的祠屋間木雕精美,氣勢不凡。祠屋後院,內植名木修竹,環境幽雅。
惠山唐宋石經幢
位於惠山寺寺門前,右側為唐「尊勝陀羅尼經幢」,建於唐乾符三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左側為宋「大白傘蓋神咒幢」,建於宋熙寧三年,距今也有900多年的歷史。唐陀羅尼經幢高6.26米,宋大白傘蓋神咒幢高6.22米,均有幢基、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是江南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佛教地石刻文物。
唐宋石經幢以前由於隱在山門背後,遊客不知山門背後有珍寶。在惠山寺古鎮的保護修復中,特將古華山門前移,從而更加突出了這唐宋時代珍貴文物的藝術風采,也反映了惠山古街的歷史悠久.
人傑地靈牌坊
俗稱「千人報德坊」,坊額正面刻有「人傑地靈」四個字,坊額橫梁刻有「中憲大夫福建湖廣按察使提學副使鄒迪光」。坊額背後刻有「岩壑夔龍」四個大字。
牌坊為明萬曆年間鄒迪光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牌坊形制為三門四柱五樓,是惠山古街牌坊中佼佼者。
坊上世紀50年代初因上端石構件嚴重風化被拆除,構件散埋四處。現在恢復的牌坊,其石柱、石樑都是原來的石構件,十分珍貴。
③ 和騰訊是鄰居,中國最「厲害」的祠堂是什麼
若是你去過深圳的話,那一定在深圳市中心看到過一座十分特別的建築,與周圍現代化的高樓極為不相符,這就是一座祠堂建築。這座祠堂修建至今也有700多年的時間了,一直保存到現在。因為周圍的村民都非常重視這座建築,所以保護的也非常到位,很多人都說這是深圳最牛的祠堂,這就是深圳的鄭氏宗祠。
在祠堂不遠的地方,就是騰訊以及多個有名的企業,很多人也曾有買下這座祠堂的念頭,但是當地的人全部都表示反對,所以才能一直保存到今天。當地很多老人也曾經放話,誰敢拆這座建築,他們就把誰買下來,這么霸氣,說是中國最“牛X”的祠堂恐怕也不為過了。
④ 什麼是祠堂由來如何
祠堂作為崇拜先祖與崇拜神靈的產物,是先民精神和英靈棲息的殿堂。祠堂是歷史的教科書,閱覽祠堂,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而祠堂文化是一種相當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祠堂,舊時又稱為「祠廟」或「家廟」,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稱為「祠室」。按《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家廟」。後來,祠堂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於發族尚不多,便先置祠於宅中,隨著族丁的繁衍,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傳統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淵源流長。祠堂文化作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便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發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側面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