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名叫張雨桐
① 中國的那個城市被稱為「鳳城」
潮州--鳳城
潮州別稱「鳳城」考 曾楚楠
潮州別稱為鳳城,盡人皆知。但為什麼要這么稱呼?什麼時候開始有這個稱呼呢?
康熙《潮州府志·城池》謂:「明洪武三年(1370)指揮俞良輔辟其西南,築砌以石,改門為七,謂之鳳城。」言之鑿鑿地把潮州別稱鳳城的「專利」歸於明初的俞良輔。後來的府志、縣志皆沿其說,幾成不刊之論。
不過,這個結論其實並不確切。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雲:「[潮州]潮陽、義安、鳳城、鱷渚、揭陽、海陽。」引號內之地名皆為潮州之古稱或別稱,其中已包括「鳳城」。而祝穆《方輿勝覽》卷三十六[潮州·事要]亦說:「郡名:潮陽、古瀛、鳳城(以鳳凰山得名)、金城(以是州舊屬於金氏)、鱷渚(以鱷魚名)。」更把潮州別稱鳳城的原因說得清清楚楚。
王象之撰《輿地紀勝》之年代難以確定,而《方輿勝覽》作者自序稱該書成於宋理宗「嘉熙己亥(三年,1239年)仲冬」,可見,僅憑此書記載,潮州別稱鳳城的時間,起碼要比俞良輔修潮城早出131年。
《方輿勝覽》[形勝]還說:「……鳳凰山,在海陽縣,昔有爰居(按,《爾雅·釋鳥》郝懿行疏:『〈爰居〉似鳳凰')來集,因名之。」查北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卷九[潮州·古跡]中,已列有「越王走馬埒、古義招縣、鳳凰山……」諸名目。元豐是宋神宗年號,起止在1078-1084年。其時鳳凰山已被視為「古跡」,可知其得名甚早。既然鳳城是「以鳳凰山得名」,那麼元豐年間潮州城自然可稱為鳳城。如果這個推論能夠成立的話,稱鳳城的上限時間又可前推155年。
潮州在宋代已別稱鳳城,我們還可以舉出許多旁證:
《永樂大典·卷5345》引黃補《博陵家塾賦》:「鳳城,越東之佳地也;林君,鳳城之偉人也。」黃補是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在潮州還寫過一首《韓木》詩,他把「越(粵)東佳地」潮州稱為鳳城,是身歷其境者之口吻,比起足跡未至潮州的王象之、祝穆的記述,更加親切、確鑿。
《方輿勝覽·潮州》[四六](即輯錄的駢偶文)中有句曰:「演綸鰲禁,剖竹鳳城。」《永樂大典》在引錄時註明是出自《李公甫回張潮州啟》。按,李公甫是官至中書舍人、寶章閣待制李劉的字;張潮州指嘉定元年(1208)住潮州知州的張鎬。上引八個字的二句話,卻有三個典故:演綸,謂起草誥命;鰲禁,是對翰林院的美稱(鰲山是傳說中的仙居。翰苑在禁城內,地位清貴,入翰苑有如登仙);剖竹,謂受到委任(古代授官封爵,以竹符為信,剖分為二,一給本人,一留朝廷)。譯為白話,意為:翰苑中的官員為皇帝起草了誥命,你於是接受委任狀來到潮州。題目有「張潮州」,正文用「鳳城」,其間的對應關系,不容置疑。
《永樂大典》還引錄了龔茂良《代潮州林守謝宰執》書:「魚佩虎符,香自凝於燕寢;鳳城龍首,患何有於鱷溪?」潮州林守,是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知潮州軍州事林元忠,時龔茂良任提點廣東刑獄,兩人都是福建興化人,龔遂幫新任州官的老鄉代寫一封答謝宰相的書信。上述對句中的魚佩虎符,指官員出入宮殿時懸掛於腰綬上的金屬信物。原作虎形,唐高祖為避先祖李虎的名諱改成魚形,後來成為定製。天子有六寢,燕寢是可供起居與聽政的正寢,因有別於朝見百官的正殿,亦稱寢殿。下半句的「龍首」有二層含義:一指山(漢代蕭何曾擇龍首山建未央宮);一指狀元,亦泛指進士考試的「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鄉賢王大寶在建炎二年高中榜眼,應在龍首之列)。了解了典實,二個駢句的意思便顯豁了:「您宰相大人經常出入皇上的寢殿,連腰間的符佩也凝聚著宮中的御香;我治下的鳳城已是人傑地靈,溪流中哪裡還有鱷魚為患?」標題點明「潮州林守」,正文標出「鳳城」,與上一例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方輿勝覽》中還有「城號鳳棲,溪傳鱷去」等記載,限於篇幅,恕難盡述。
總之,從南宋初的紹興年間開始,有關潮州別稱鳳城的記載,已屢見於文獻中。地方誌書之「鳳城之稱始於俞良輔」說,應予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