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棗發芽最低溫度是多少
Ⅰ 溫室大棚冬棗發芽前的溫度應控制在多少度之間
如果完成了低溫休眠期,溫室大棚冬棗發芽前白天的棚內溫度應該控制在20-25℃之間,夜間棚內溫度控制在10-15℃左右。
Ⅱ 冬棗芽期冷棚溫度控制在多少度
冬棗芽期發芽比其他樹木稍晚一些,大體在18-20度。
冬棗發芽期管理
一、病蟲害防治
主要對象有:綠盲蝽象、棗癭蚊、棗癭蟎、干腐病、棗尺蠖;兼治:紅蜘蛛、甲口蟲。特別是對綠盲蝽象的防治,更為重要。
(一)人工消滅蟲卵
1、還沒有清園的棗戶,結合清園措施,對樹下雜草、枯枝、農作物秸桿、野菜等雜草及時清除燒掉。
2、剪除蟲卵枝,集中燒毀。
(二)實施葯物防治
1、在4月上中旬棗芽萌動時(發芽前)全園噴施5度石硫合劑。
2、4月中旬地面撒施3%地蟲殺或辛硫磷顆粒劑,每畝30斤左右。全園撒施,撒後劃鋤一遍。
3、在害蟲危害前,樹干塗抹粘蟲膠。
4、冬棗芽膨大期,開始噴施殺蟲劑,一般在4月中下旬,間隔3-7天噴施一遍葯物,連噴2-3遍,防止綠盲蝽象危害。保證棗芽正常萌發。
葯物配方:殺卵殺蟲劑+熏蒸劑+滅幼脲3號20cc
殺蟲劑可葯物選擇:氟蟲腈、杜邦萬靈、滅掃利、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等葯物。如:毒死蜱+氟蟲腈 +滅幼脲3號;萬靈+馬拉硫磷。
註:對不發芽或難以發芽的冬棗樹要噴施復硝酚鈉的植物調節劑促使發芽。
5、5月中旬後開始防治細菌病害。
葯物配方:多抗酶素+精純葉枯唑;苯醚甲環唑+農用鏈黴素。
6、在5月中、下旬是干腐病的發病高峰,發病時樹干出現黃褐色條狀隆起病斑。防治方法:用刀對突起病斑進行縱向劃痕,每間隔1cm一刀,深達木質部,菌毒清類或過氧乙酸類葯物等塗抹病斑。葯物選擇安腐、菌殺特2號等葯物。
7、對缺鐵造成黃葉的棗樹,可在5月中旬冬棗樹下開溝澆灌硫酸亞鐵水,一般株施用量為0.5斤,施後覆土。葉面可噴施螯合態鐵葉面肥。
二、檢查開甲口
對甲口還沒有完全癒合的棗樹,在4月中下旬即棗樹發芽後,用快刀對甲口破茬,清掃甲口蟲,用20倍菊脂 類農葯塗抹甲口,晾乾後用塑料布包嚴,以促進甲口癒合。注意保留甲口下的萌發枝。或者清除蟲糞後,用注射器向蟲道注入DDV乳油50倍液。
三、拉枝
結果期樹在4月15日以後開始拉枝,4月下旬—5月25日(開花前),綁好支架,對樹冠內角度不開張的枝條基部「8」字型綁緊,其枝條中上部拉至支架上,以改善樹冠內的風光條件,提高座果率。
四、抹芽
即掌握在棗芽長出3個棗吊時,對其頂心抹過密的棗芽從基部抹去,以節約營養,提高座果。由於冬棗樹萌芽不一致,抹芽也應進行多次,一般每3-5天一次。注意更新枝培養。
五、肥水管理
5月25日前要追肥,種類是N、P、K復合肥,每株0.3-0.5公斤。施肥後要澆一遍水。但不要過量。
Ⅲ 冬棗種植條件
(1)溫度
溫度是影響冬棗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響著冬棗的分布。冬棗為喜溫樹種,其生長發育需要較高的溫度,表現為萌芽晚,落葉早。當春季氣溫上升到13~15℃時,棗芽開始萌發,17~18℃時抽枝,展葉和花芽分化,19℃時現蕾,日平均氣溫達到20℃左右進入始花期,22~25℃進入盛花期。
花粉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4~26℃,低於20℃或高於38℃,發芽率顯著降低。果實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是24—27℃,溫度偏低果實生長緩慢,瘦小,干物質少,品質差。因此,花期與果實生長期的氣溫是冬棗栽種區域的重要限制因素。果實成熟期的適宜溫度為18~22℃。當秋季氣溫降至15℃時,樹葉變黃開始脫落,至初霜期落盡,進入休眠期。冬棗對低溫、高溫的耐受力很強,在-30℃時能安全越冬,在絕對最高氣溫45℃時,也能開花結果。
冬棗對溫度的適應能力強,凡是冬季最低溫度不低於31℃,花期日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花後到秋季果實生長發育期,在日均溫度高於16℃,能持續100—120天的地區,均能正常生長。
(2)濕度
冬棗對濕度的適應范圍較廣,在年降水量100~1200毫米的區域均有分布,以降水量400~700毫米較為適宜。冬棗抗旱耐澇,在年降水量100~1160毫米的地區,均正常生長結果。棗園積水1個多月也不會因澇致死。
冬棗在不同物候期對濕度的要求不同。花期要求較高的濕度,授粉受精的適宜濕度是相對濕度70%-85%,若此期過於乾燥(相對濕度低於40%),影響花粉發芽和花粉管的伸長,導致授粉受精不良,落花落果嚴重,產量下降。相反,雨量過多,尤其是花期連續陰雨,氣溫降低花粉不能正常發芽,坐果率也會降低。果實生長後期要求少雨多晴天,利於糖分的積累及著色。雨量過多、過頻,會影響果實的生長發育,加重裂果、漿爛等果實病害。「旱棗澇梨」指的就是果實生長後期雨少易獲豐產。
土壤濕度可直接影響樹體內水分平衡及器官的生長發育。在30厘米土層的含水量為5%時,棗苗出現暫時的萎蔫,含水量為3%時永久萎蔫,水分過多,土壤透氣不良,會造成爛根甚至死亡。
(3)光照
棗樹的生長和發育都是靠光合作用來實現的,光合作用是含葉綠素的綠色組織(以葉片為主),在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製造碳水化合物並釋放氧氣的過程。光能是冬棗枝條、葉片、果實、根系生長的能源。
冬棗的喜光性很強,光照度和日照長短直接影響其光合作用,從而影響生長和結果。適宜的光照度可促進細胞增大和分化,又可控制細胞分裂和伸長,有利於樹體干物質的積累和正常生長,花芽形成的數量和質量隨光照度的降低而減少,光照不足影響果實發育造成落果;坐果率隨著光照度的降低明顯下降;果實色澤,含糖量和維生素C含量也與光照有直接關系;光照不足也會影響根系生長,凼根系生長所需喬分主要呆辣於地上邵的光合作片j嚴韌。
光照對冬棗生長結果的影響在生產中較常見。密閉棗園的棗樹,樹勢弱,棗頭、二次枝棗吊生長不良,無效枝多,內膛枯死枝多,產量低,品質差;邊行、邊株結果多,品質好。就一株樹而言,樹冠外圍,頂部結果多,品質好,內膛及下部結果少,品質差。因此,在生產中,除進行合理密植外,還應通過合理的冬、夏修剪,塑造良好的樹體結構,改善各部分的光照條件,達到豐產優質。
(4)土壤
土壤是棗樹生長發育中所需水分、礦質元素的供應地,土壤的質地、土層厚度、透氣性、酸鹼度(pH值)、水、有機質等對冬棗的生長發育有直接影響。冬棗對土壤要求不嚴,抗鹽鹼,耐瘠薄。在土壤pH值5.5~8.2范圍內,均能正常生長,土壤含鹽量在0.4%時也能忍耐,但尤以生長在土質肥沃的沙質壤土中的冬棗樹樹冠高大,根系深廣,生長健壯,豐產性強,產量高而穩定;生長在肥力較低的沙質土或礫質土中,保水保肥性差,樹勢較弱,產量低;生長在黏重土壤中的棗樹,因土壤透氣不良,根幅、冠幅小,豐產性差。這主要是因為土壤給棗樹提供的營養物質和生長環境不同所致。因此,建園盡量選在土層深厚的壤土上,對生長在土質較差條件下的冬棗,要加強管理,改土培肥,改善土壤供肥、供水能力和透氣性,滿足冬棗對肥水的需求,達到優質穩產的目的。
(5)風
微風與和風對冬棗有利,可以促進氣體交換,改變溫度、濕度,調節生長環境,促進蒸騰作用,有利於生長、開花、授粉與結實。還可維持棗林中二氧化碳與氧氣的正常濃度,有利於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進行。大風與乾熱風對冬棗生長發育不利。在休眠期抗風能力很強,生長期較差,萌芽期遭遇大風可改變嫩枝的生長狀態,抑制正常生長,甚至折斷樹枝等;花期遇大風,尤其是西南方向的乾熱風,降低空氣濕度,增強蒸騰作用,致使花、蕾焦枯,落花落蕾,降低坐果率。果實生長後期或熟前遇大風,由於枝條搖擺,果實相互碰撞,導致落果,稱為「落風棗」,效益降低。
為減少風對冬棗的不良影響,在棗樹花期和果實發育期,噴灑清水、微量元素,可提高空氣濕度,從而提高坐果率,增強抵禦乾熱風和大風的能力,對提高產量、品質十分有利。建園時應營造防風林,減少風害,避免在風口地帶栽植冬棗。
Ⅳ 溫室大棚冬棗發芽前的溫度應控制在多少度之間
扣棚後棚內溫度不宜過高,白天保持在 20-25℃,最高溫度控制在 30℃以內,夜間溫度 5-7℃,地溫 12-15℃,空氣相對濕度70%-80%。
萌芽期白天溫度 20-26℃,夜間溫度 12-14℃,地溫13-15℃,相對濕度 50%左右。
花蕾初花期,白天溫度20-30℃,夜間溫度 15-18℃,地溫15-18℃,空氣相對濕度50%-60%。
盛花期白天溫度24-26℃,不高於32℃,夜間溫度15-20℃。果實膨大期白天溫度25-28℃,不高於35℃,夜間溫度 15-18℃,地溫18-22℃。果實成熟期與外界溫度保持一致即可。
總之,低溫、弱光條件下, 適當降低設施內濕度;高溫、強光條件下,適當增加濕度。
Ⅳ 溫室大棚冬棗發芽前的溫度應控制在多少度之間
你好,扣棚後棚內溫度不宜過高,白天保持在 20-25℃,發生病害,可噴施曼哈頓果樹殺菌劑.最高溫度控制在 30℃以內,夜間溫度 5-7℃,地溫 12-15℃,空氣相對濕度70%-80%;萌芽期白天溫度 20-26℃,夜間溫度 12-14℃,地溫13-15℃。
大棚冬棗十二月能施肥。
冬棗對磷肥需求量較高,栽植時可株施過磷酸鈣0.5公斤,有機肥25公斤。每年5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8月上旬各追施1次水溶肥。建議使用海餐沃水溶肥,促進冬棗生長發育。秋季溝施有機肥,株施農家肥50至70公斤和氮磷肥0.5至1公斤。棗樹萌芽前、花前、幼果膨大期和越冬前各灌1次透水,其他時間視旱情適當灌水,雨季及時排水,雨後及時中耕除草。秋季耕翻樹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