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額爾現有多少中國人
❶ 2015全世界維吾爾族人口
維吾爾族總人口數為10069346人。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分布於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為集中。
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也是維吾爾族較為集中的區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薩爾、奇台一帶,有為數不多的維吾爾族定居。
民族族源
維吾爾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於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丁靈」、「丁令」)。也有人認為,維吾爾族的先世與匈奴有血緣關系。
公元前3世紀,「丁零」生活在山地森林和蒙古草原的北部邊緣,以狩獵和畜牧為生,相繼受草原上的匈奴、鮮卑和柔然汗國的奴役。 4世紀以後,「丁零」又被稱為「鐵勒」、「鐵歷」、「赤勒」或「敕勒」,分布於西起伏爾加河,東至興安嶺的東西萬余里的歐亞北方大草原上。由於他們使用的車輪高大,又被稱為「高車」。
❷ 中國漢族一共有多少個姓氏
據統計漢族姓氏目前有4820個。
《百家姓》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124個。《中華姓氏大辭典》收入的姓氏多達11969個,有4820個註明為漢族姓氏。
據初步統計,在《中華姓氏大辭典》所列11969個姓氏中,有4925個未註明姓氏來源,有2224個系少數民族姓氏,二者合計7149個,佔11969的59.7%,下餘4820個為漢族姓氏。筆者根據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對這4820個姓氏逐一進行研究,得出的結果為: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個,佔4820的38%。但是,僅有姓氏數量,尚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每個姓氏擁有人口數大不相同。
為了進一步弄清河南在中華姓氏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筆者又根據該書提供的姓氏擁有人口資料,對我國最常見的漢族姓氏逐一進行了考證。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漢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說13億人中有11.7億人姓這120個姓。
在這120大姓中,全源於河南的姓氏有52個,即李、張、陳、黃、周、林、何、宋、鄭、謝、馮、於、袁、鄧、許、傅、蘇、蔣、葉、閻、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湯、尹、武、賴、樊、蘭、殷、陶、翟、安、倪、嚴、牛、溫、蘆、俞、葛,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有45個,即王、劉、趙、吳、徐、孫、胡、朱、高、郭、羅、梁、韓、唐、董、蕭、程、沈、呂、盧、蔡、丁、魏、薛、杜、鍾、姜、熊、陸、白、毛、邱、秦、顧、侯、孟、龍、黎、常、賀、龔、文、施、洪、季;兩項合計,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97個,佔120大姓的80.8%,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9% 。
如果減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於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會有所下降,但起源於河南的姓氏總數是1834個,減去97個,還有1737個,加上這些姓氏,起源於河南的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
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海內外華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為何在中華姓氏中佔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說,河南是華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自然也是華人姓氏的搖籃。
如果進一步分析,把中華姓氏史與河南歷史加以對照,就不難發現,無論是姓氏的萌芽、產生,還是普及、定型,無不與河南息息相關。
拓展資料:
「姓」字由「女」和「生」字合成,古姓多「女」旁。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後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古人的姓名比現代人要復雜些,大體有姓、名、字、號四項。現代人命名沒有古代人那麼講究,除少數人有字、號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個名字, 並且多為一字或兩字。《百家姓》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124個。《中華姓氏大辭典》收入的姓氏多達11969個,有4820個註明為漢族姓氏。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後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而漢族之姓則多出於黃帝,炎帝之後,故又稱「炎黃子孫」。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
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
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
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
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
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
參考資料:網路—漢族姓氏
❸ 二連浩特有多少人口
二連浩特2016年末全市總人口75431人。
二連浩特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北部,錫林郭勒盟西部是中國對蒙開放的最大公路、鐵路口岸,2016年末全市總人口75431人,其中常住人口58647人(居住本地區半年以上),其中二連市戶籍人口32189人。戶籍人口中全年出生369人,死亡7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42‰。
(3)達額爾現有多少中國人擴展閱讀:
二連浩特歷史沿革:
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古游獵部落,春秋戰國時期為林胡地,亦稱東胡地。
秦漢時匈奴遷徙在此,東漢時期為烏恆、鮮卑入居,隋唐二代由突厥徙牧。遼為漠葛失部地,金為汪古部族地。
元屬上都蘇尼特鄂托克地,設玉龍棧。
明英宗十四年(1449年)歸北元左翼三萬戶,稱蘇尼特鄂托克。
清嘉慶25年(1820)年設置「伊林」驛站。光緒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架通張家口至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的電話線,又設電報局,並將該地標入當時的地圖集,名曰「二連」。
1956年04月03日,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決定成立並設二連鎮,隸屬蘇尼特右旗。
1957年07月14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決定二連鎮升格為旗縣級,於「二連」加綴「浩特」(蒙語意為城市)一詞,屬錫林郭勒盟。
1966年01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二連浩特市。
1969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革委會決定,該市劃歸烏蘭察布盟管轄。
1980年05月,重新劃回錫林郭勒盟。
1985年1月經內蒙古自治區批准升格為准地級市,屬自治區計劃單列市。1985年0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該市為甲類開放城市。
1992年,二連浩特市被國務院列為13個沿邊開放城市之一。
2014年06月05日,國務院同意在二連浩特市設立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
❹ 17萬土爾扈特人東歸回到中國,剩下那些留在俄羅斯的後來怎麼樣了呢
留在俄羅斯沒走的土爾扈特人就是現在的卡爾梅克人。實行大俄羅斯主義的沙俄和蘇俄對卡爾梅克人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其下場都很悲涼,直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開始反省前人的民族政策,卡爾梅克人的狀況才有所好轉。
為了確保自己的地位,也為了對抗鄰近的穆斯林帝國,卡爾梅克人成為了俄羅斯的盟友,卡爾梅克汗國和俄羅斯簽署了保護俄羅斯南部邊界的條約。卡爾梅克人與卡拉卡爾帕克人作戰。曼格斯拉克半島被卡爾梅克人佔領。
在阿玉奇時代,隨著沙俄尋求更多地使用伊拉特騎兵來支持其對南部穆斯林大國的軍事行動,如伊朗薩非王朝、奧斯曼帝國、諾蓋斯、庫班韃靼人和克里米亞汗國,卡爾梅克人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地位日益顯赫。阿玉奇還發動了反對哈薩克人的戰爭,征服了土庫曼人,並多次遠征北高加索的高地人。這些軍事行動的成功讓卡爾梅克汗國成為一個緩沖區,將沙俄和穆斯林世界分隔開來,使得沙俄可以抽出身來在歐洲和遠東進行擴張。
❺ 土爾扈特人現在何處生活怎樣
18世紀悲壯長征:土爾扈特東歸:
從文化方面來說,土爾扈特人全民信仰藏傳佛教,沙俄政府迫使他們信仰東正教,這一條對土爾扈特人,在精神上絕對承受不了。
沙俄政府對土爾扈特人強制實行人質制度,目的就是控制土爾扈特人,一切聽沙皇指揮,叫你向東,不能向西,叫你去打仗,你就得上前線。
18世紀,沙俄帝國竭力控制出海口。隨著沙俄侵略勢力不斷擴大,戰爭越來越多,其中跟土耳其就打了很長時間。
俄國當時就徵用土爾扈特的青壯年,作為俄國的軍隊跟土耳其打,那麼這個戰爭中間,土爾扈特的人員傷亡也很大。而且這個戰爭打了21年,土爾扈特每次比如說去上10萬人,幾乎打仗回來就一、二萬人,當時土爾扈特人說,如果再這么打下去的話,土爾扈特就沒有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爾扈特強盛時期,他們的汗國與沙俄地位是平等的,沙俄強大以後,要求他們俯首稱臣。綜述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在這樣的形勢下,土爾扈特人,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面臨著一個嚴峻的考驗和選擇。
在1767年,當時的土爾扈特在渥巴錫的領導下,開了一次小型的絕密的會議,在這個會議上就決定要東歸故土。
土爾扈特人畢竟在伏爾加河流域生活了將近一個半世紀,那裡的草原、牧場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撒下了他們的汗水。馬上要放棄那塊土地,說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爾加河下游草原的一個秘密地點,土爾扈特汗王渥巴錫第二次主持召開了絕密會議。會上,他們庄嚴宣誓,離開沙皇俄國,返回祖國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錫召集全體戰士總動員,提出土爾扈特人如果不進行反抗,脫離沙皇俄國,就將淪為奴隸的種族,這次總動員,點燃了土爾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盡管渥巴錫等人力圖對俄國人保密,消息還是泄露了。形勢的急劇變化,迫使渥巴錫不得不提前行動。
他們本來計劃攜同左岸的一萬余戶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當年竟是暖冬,河水遲遲不結冰,左岸的人無法過河。只好臨時決定,右岸的三萬余戶立即行動。
第二天凌晨,寒風凜冽。當陽光灑向大雪覆蓋著的伏爾加草原時,伏爾加河右岸的三萬三千多戶的土爾扈特人出發了,離開了他們寄居將近一個半世紀的異鄉,用他們的話說:到東方去、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尋找新的生活。
在五月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土爾扈特人終於到達了祖國西陲邊境伊犁河畔。
當時任伊犁將軍的伊勒圖,派錫伯營總管伊昌阿等官員在伊犁河畔迎接剛剛抵達的渥巴錫、舍楞等人。
不久,渥巴錫隨伊昌阿到伊犁會見參贊大臣舒赫德,舒赫德向渥巴錫轉達了乾隆的旨意,讓渥巴錫等人在秋高氣爽時節前往避暑山莊面見乾隆皇帝,並轉交了乾隆皇帝頒給渥巴錫、策伯克多爾濟、舍楞的敕書。
乾隆的敕書是用滿文和一種古老的蒙古文字托忒文寫成的。 這份敕書充分表達了乾隆對土爾扈特人的贊揚與歡迎。不久,渥巴錫等十三人及其隨從四十四人,在清朝官員的陪同下,自察哈爾旗來到避暑山莊。
這一年,恰好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落成,舉行盛大的法會。乾隆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廟豎起兩塊巨大的石碑,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他親自撰寫的《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用來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
土爾扈特人,舉部回歸的壯舉,深深感動了全國人民,各地紛紛捐獻物品,供應土爾扈特人民。清政府也撥專款采辦牲畜、皮衣、茶葉糧米,接濟貧困中的土爾扈特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及《滿文錄副奏摺》都有詳細記錄。
為了妥善安置歸來的土爾扈特部眾,清政府指派官員勘查水草豐美之地,將巴音布魯克、烏蘇、科布多等地劃給土爾扈特人作牧場,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
最後確定的游牧地為「渥巴錫所領之地」,也稱舊土爾扈特,分東西南北四路,設四個盟,各任命了盟長,舍楞所領之地,稱新土爾扈特,舍楞為盟長; 還有和碩特恭格部,下設四個旗,恭格為盟長。
時間雖然過去了二百多年,然而,人們沒有忘記東歸的英雄,他們的事跡成為經久不衰的學術研究課題。
中外很多學者,都贊頌土爾扈特人民,重返祖國的英雄壯舉。 東歸英雄們的史詩將永遠被傳唱下去。
--------------------------------------------------------------------------------
土爾扈特部源出歷史上的克烈惕部,其早期歷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紀的九姓韃靼。土爾扈特部始祖為翁罕。12世紀後半葉,翁罕為克烈惕部首領,其時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在蒙古諸部中被尊稱為「也可汗」(大皇帝),而此時的鐵木真,童年喪父,屢遭磨難,身處逆境。因翁罕是其生父也速該的「安答」(異姓兄弟),有著「親宜世繼」的關系,便成為鐵木真最理想的保護者和同盟者。宋慶元5年(119年)當鐵木真援助翁罕擊敗了乃蠻部的襲擊後,兩人在土兀刺河再次結為父子,確立了「父子安答」的關系。
土爾扈特部(克烈惕)12世紀時游牧於蒙古高原偏北地區。此後隨著鐵木真部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滅亡,該部落逐漸衰落,並向西部游牧,正是這個階段,克烈惕部分易名為土爾扈特。
明朝末年,居於我國北方和西北的蒙古民族分作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游牧在青海、新疆一帶的厄魯特蒙古又分為和碩特、准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亦稱四衛拉特。他們游牧於天山以北,阿爾泰山以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土爾扈特部游牧於塔爾巴哈台西北雅爾(今新疆塔城西北及俄羅斯境內烏拉札地區),16世紀末17世紀初,其西部牧地已達額爾齊斯河上游、伊施姆河一帶。
厄魯特各部之間雖有聯盟,但互不統屬難相制衡。當時准噶爾部落首領巴圖爾洪台吉逐漸取代和碩特領主地位,成為四衛拉特聯盟盟主,「恃其強,侮諸衛拉特」,並企圖兼並土爾扈特等部。由於准噶爾勢力日益強大,其部長巴圖爾渾台吉意圖兼並土爾扈特。土爾扈特部長和鄂爾勒克不滿於蒙古王公之間的紛爭,與巴圖爾渾台吉交惡,兩部關系緊張,於是率一部分牧民向西遊牧到額爾齊斯河上游。在這里,他們又受到沙皇俄國擴張主義者的威脅。沙俄塔拉將軍加加林要他們「宣誓效忠沙皇」,簽訂相應的條約,加入俄國國籍。厄魯特蒙古各部斷然拒絕了俄國的無理要求。俄國塔拉當局也拒絕了土爾扈特希望與俄國和睦相處,允許他們在該地游牧的要求。這時沙俄的侵略勢力伸展到西伯利亞南部土爾扈特部以北地區,在原為衛拉特蒙古轄地和傳統牧地上,建立了托木斯克、葉尼賽斯克、克拉斯諾雅爾斯克等一系列哥薩克軍事堡壘,奴役、掠奪和剝削當地廣大牧民,並對與其相鄰的土爾扈特部虎視眈眈,伺機南下,嚴重威脅土爾扈特部之生存。
在這種形勢下,土爾扈特部,在其首領和鄂爾勒克帶領下,連同附近一部分和碩特、杜爾伯特部眾,共約5萬帳19萬人,於1628年(明崇禎元年)離開了塔爾巴哈台和額爾齊斯河中游西岸的原游牧地,經過長途跋涉和無數次戰斗,擊敗了途中阻攔的諾蓋人,越過哈薩克草原,於17世紀30年代,向西遷徙到伏爾加河流域下游南北兩岸的廣大草原。
伏爾加河中下游草原曾是強大的欽察汗國的心臟地帶。欽察汗國瓦解後,這一地帶屬於阿斯特拉罕汗國,16世紀50年代被俄國征服。由於長期戰亂,原住的游牧民大批走散,俄國一時也沒有足夠的人力來開發,所轄軍民集中於為數不多的據點而已。留里克王朝絕嗣以後,俄國經歷了二十年大混亂時期,直到1618年才在羅曼諾夫王朝統治下恢復正常,而這個新王朝又長期把力量集中在對付西方強鄰波蘭上。所以,當土爾扈特人來到伏爾加草原時,幾乎如入無人之境。俄國阿斯特拉罕邊區軍政當局只能堅守城鎮,根本無力制止土爾扈特人佔領草原。
土爾扈特人把這里看作是休養生息、發展牲畜業、繁衍部落的理想境地,放牧牲畜,逐水草而居,行圍獵之利。活動范圍,東至烏拉爾河,與哈喇哈爾榜為界,西至頓河,界圖里雅斯克(即土耳其),南至黑海北岸哈薩克地區,西至薩拉托夫,接俄羅斯國境。部落居住中心是在伏爾加河與烏拉河之間的馬怒托海,部落首領和鄂爾勒克的牙帳設於伏爾加河支流的阿赫圖巴河。在這里,他們遵循古老部落組織的習慣和觀念生活著,「置鄂拓克,設宰桑」,管理部眾。按照傳統政治制度建立的議會組織「固爾札」,是本部最高的議事、決策和權力機構,經常商定部落內外大事,制訂法律和執行部落傳統的習慣法,解決部落之間的矛盾、爭議和各種糾紛,維護社會秩序和部落的穩定。土爾扈特人敬佛誦經,按蒙古習俗生活,並一直保持和加強與其它衛拉特部及內地的聯系,從無間斷。
❻ 新疆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
新疆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的說法是錯誤的,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目前共生活著56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成份最全的省級行政區之一,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滿、錫伯、塔吉克、達斡爾、烏孜別克、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全區常住人口2585.2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7.76%。
新疆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年均降水量170.6毫米。區內共有河流3355條,其中年徑流量超過十億立方米的有18條,超過百億立方米的有3條(塔里木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