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多少條國際海底光纖

中國多少條國際海底光纖

發布時間: 2023-01-12 16:26:24

1. 海底通信(submarine communication)

海底電纜(undersea cable)是用絕緣材料包裹的導線,鋪設在海底,用於電信傳輸。海底電纜分海底通信電纜和海底電力電纜。現代的海底電纜都是使用光纖作為材料,傳輸電話和互聯網信號。全世界第一條海底電纜是1850年在英國和法國之間鋪設。中國的第一條海底電纜是在1888年完成。

簡介
海底電纜(undersea cable)是用絕緣材料包裹的導線,敷設在海底及河流水下,用於電信傳輸。現代的海底電纜都是使用光纖作為材料,傳輸電話和互聯網信號。全世界第一條海底電纜是1850年在英國和法國之間鋪設的。中國的第一條海底電纜是在1888年完成,共有兩條,一是福州川石島與台灣滬尾(淡水)之間,長177海里 另一條由台南安平通往澎湖,長53海里。
分類
海底電纜分海底通信電纜和海底電力電纜。海底通信電纜主要用於通訊業務,費用海底電纜的鋪設昂貴,但保密程度高。海底電力電纜主要用於水下傳輸大功率電能,與地下電力電纜的作用等同,只不過應用的場合和敷設的方式不同。由於海底電纜工程被世界各國公認為復雜困難的大型工程,從環境探測、海洋物理調查,以及電纜的設計、製造和安裝,都應用復雜技術,因而海底電纜的製造廠家在世界上為數不多,主要有挪威、丹麥、日本、加拿大、美、英、法、意等國,這些國家除製造外還提供敷設技術。我國現在能生產海底電力電纜的廠家有沈陽電纜廠、上海電纜廠等。目前我國應用的海底電力電纜仍然需要進口。
用途
海底通信電纜主要用於長距離通訊網、通常用於遠距離島嶼之間、跨海軍事設施等較重要的場合。海底電力電纜敷設距離較通信電纜相比要短得多,主要用於陸島之間、橫越江河或港灣、從陸上連接鑽井平台或鑽井平台間的互相連接等。在一般情況下,應用海底電纜傳輸電能無疑要比同樣長度的架空電纜昂貴,但用它往往比用小而孤立的發電站作地區性發電更經濟,在近海地區應用好處更多。在島嶼和河流較多的國家,此種電纜應用較廣泛。
歷史發展
1858年,人們在北美和歐洲之間鋪設了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1866年,英國在大西洋鋪設海底電纜的鋪設了一條連接英美兩國的海底電纜。 同陸地電纜相比,海底電纜有很多優越性:一是鋪設不需要挖坑道或用支架支撐,因而投資少,建設速度快;二是除了登陸地段以外,電纜大多在一定測試的海底,不受風浪等自然環境的破壞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干擾,所以,電纜安全穩定,抗干擾能力強,保密性能好。 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後,海底電纜加入了新的內容,各國大規模鋪設海底電纜的步伐加快了。1902年環球海底通信電纜建成。 1906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問世,人們開始利用激光能在光導纖維中傳輸的特性來傳遞信息。 世界上有32個國家與地區通過海底光纜建立了最現代化的全球通信網路,可同時進行30萬路電話通話或數據傳輸。 海底光纜在中國也得到迅猛發展。1993年建成的中日海底光纜系統,可開通7560條電話電路。1997年在上海南匯又建設了一條天下無難事光纜(FLAG),連接全球20個國家,可開通12萬條電話電路。現在我國開始建設中美、亞歐兩條光纜,總通信能力將猛增到132萬路。
種類和應用范圍
浸漬紙包電纜-適用於不大於45kV交流電及不大於400kV直流電的線路,目海底電纜前只限安裝於水深500m以內的水域;自容式充油電纜-適用於高達750kV的直流電或交流電線路。由於電纜為充油式,故可以毫無困難地敷設於水深達500m的海域;擠壓式絕緣(交聯聚乙烯絕緣、乙丙橡膠絕緣)電纜-適用於高達200kV交流電壓。乙丙橡膠較聚乙烯更能防止樹枝現象及局部泄電,使海底電纜更有效地發揮功能;「油壓」管電纜-只適用於數公里長的電纜系統,因為要把極長的電纜拉進管道內,受到很大的機械性限制;充氣式(壓力輔助)電纜-使用浸漬紙包的充氣式電纜比充油式電纜更適合於較長的海底電纜網,但由於須在深水下使用高氣壓操作,故此增加了設計電纜及其配件的困難,一般限於水深為300m以內。
製造過程
海底電力電纜的整個製造過程同一般電力電纜基本相同,但在電纜機械強度和防腐要求上有所特殊,並要求電纜長度盡量延長。下面簡述浸漬紙電纜和擠壓式絕緣電纜的製造過程。浸漬紙電纜首先用絕緣紙繞包線芯,而後真空乾燥、浸油,完成導體線芯後,再包鉛套,此時須經連續擠壓的過程。擠壓極長的電纜芯,屬於極為重要的步驟,須夜以繼日進行。充油式電纜的導線芯從儲缸到壓鉛機之間,經過一條虹吸輸送管,管內注有除氣油,以反方向流向導線芯,以便隔絕線芯與空氣的接觸。導線芯包上鉛套後,需在旋轉式平台上進行盤線(倘若電纜屬於充油式或充氣式,則可以另行添加適量的金屬補強料),再予電纜包上聚乙烯護套(擠壓聚乙烯護套也屬於連續性的作業),最後裹以二層鍍鋅鋼線的鎧裝,外復油麻浸漬物。在最後生產的過程中,須在適當階段透過聚乙烯護套把鉛套和金屬帶接地。交聯聚乙烯電纜和乙丙橡膠絕緣海底電纜的大部分生產過程,除了擠壓及合成橡膠絕緣層的硫化過程外,大體上和紙絕緣鉛套電纜的製造過程相近,但不使用鉛護套。
結構發展
1988年,在美國與英國、法國之間敷設了越洋的海底光纜(TAT-8)系統,全長6700公里。 這條光纜含有3對光纖,每對的傳輸速率為280Mb/s,中繼站距離為67公里。這是第一條跨越大西洋的通信海底光纜,標志著海底光纜時代的到來。1989年,跨越太平洋的海底光纜(全長13200公里)也建設成功,從此,海底光纜就在跨越海洋的洲際海纜領域取代了同軸電纜,遠洋洲際間不再敷設海底電纜。 光纖的傳輸容量大,中繼站間的距離長,適用於海底長距離的通信。用於海底光纜的光纖比陸地光纜所用的光纖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低損耗、高強度、製造長度長,光纜的中繼距離長,一般都在50公里以上,在光纖的傳輸性能方面要求在25年以內不會變化。在海底光纜的結構方面:要求能經受強大的壓力和拉力,特別是深海光纜(敷設在水深1000米以上海底的光纜),在敷設和維修作業中除了光纜本身的重量外,還要加上海浪加到光纜上的動態應力,在如此大的負荷條件下,光纜的應變要限制在0.7~0.8%之內;海底光纜的結構要求堅固、材料輕,但不能用輕金屬鋁,因為鋁和海水會發生電化學及應而產生氫氣,氫分子會擴散到光纖的玻璃材料中,使光纖的損耗變大。因此海底光纜既要防止內部產生氫氣,同時還要防止氫氣從外部滲入光纜。為此,在90年代初期,研製開發出一種塗碳或塗鈦層的光纖,能阻止氫的滲透和防止化學腐蝕。光纖接頭也要求是高強度的,要求接續保持原有光纖的強度和原有光纖的表面不受損傷。 按照上述要求和特點,海底光纜的基本結構是將經過一次或兩次塗層處理後的光纖螺旋地繞包在中心,加強構件(用鋼絲製成)的周圍。幾種典型的深海光纜的結構:深海光纜,光纖設在螺旋形的U形槽塑料骨架中,槽內填滿油膏或彈性塑料體形成纖芯。纖芯周圍用高強度的鋼絲繞包,在繞包過程中要把所有縫隙都用防水材料填滿,再在鋼絲周圍繞包一層銅帶並焊接搭縫,使鋼絲和銅管形成一個抗壓和抗拉的聯合體,這個銅管還是傳送遠供電流的導體。在鋼絲和銅管的外面還要再加一層聚乙烯護套。這樣嚴密多層的結構是為了保護光纖、防止斷裂以及防止海水的侵入,同時也是為了在敷設和回收修理時可以承受巨大的張力和壓力。 即使是如此嚴密的防護,在80年代末還是發現過深海光纜的聚乙烯絕緣體被鯊魚咬壞造成供電故障的實例。海纜系統的遠程供電十分重要,海底電纜沿線的中繼器,要靠登陸局遠程供電工作。海底光纜用的數字中繼器功能多,比海底電纜的模擬中繼器的用電量要大好幾倍,供電要求有很高的可靠性,不能中斷。因此在有鯊魚出沒的地區,在海底光纜的外面還要加上鋼帶繞包兩層和再加一層聚乙烯外護套。 進入90年代,海底光纜已經和衛星通信成為當代洲際通信的主要手段。我國自1989年開始到1998年底已經先後參與了18條國際海底光纜的建設與投資。其中第一個在中國登陸的國際海底光纜系統是1993年12月建成的中國——日本(C-J)海底光纜系統。1996年2月中韓海底光纜建成開通,分別在中國青島和韓國泰安登陸、全長549公里;1997年11月,中國參與建設的球海底光纜系統(FLAG)建成並投入運營,這是第一條在我國登陸的洲際光纜系統,分別在英國、埃及、印度、泰國、日本等12個國家和地區登陸,全長27000多公里,其中中國段為622公里;由中國電信和新加坡等地的電信公司共同發起的亞歐海底光纜系統,延伸段正在建設,該系統連接亞洲、歐洲和大洋洲,在33個國家和地區登陸,全長達380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光纜,採用先進的8波長波分復用技術,主幹路由的設計容量高達40Gb/s,在中國上海、汕頭兩地登陸,1999年底建成開通。 海底光纜承擔的洲際通信業務量逐年上升,已經超過了衛星通信的業務量,成為現代洲際通信的主力。
性能指標和檢驗方法
主要是電性能指標和機械物理性能指標。這些指標和檢驗方法與地下海底電纜結構電力電纜相同。 電性能指標:導體的直流電阻和交流阻抗;絕緣層的絕緣電阻;介質損耗;載流量;電纜的電容、電感;金屬護層的感應電壓和電流。 機械物理性能指標:電纜的機械強度;導體抗拉強度、伸長率;絕緣層材料的機械物理性能等。 檢驗方法:我國主要採用國際電工委員會推薦標准,有IEC60502、IEC540和IEC60141-1~IEC60141-4等,世界各國生產電纜的廠家大都有自己的標准,主要有日本JIS,英國BS,加拿大CSA等。

由於海底電纜希望製造的較長些,以減少接頭,所以能在沿海生產為最好。其包裝應不同於其它電纜。一般是將電纜盤繞於一個儲纜盤或回轉台上,以備裝運到敷纜船,由敷纜船將電纜運到敷設地區。敷纜船是專門為敷設電纜而設計和建造的,船上也必須備有龍門吊、絞纜軸、充油系統等設施,但也可用其它有專門為敷設電纜而附加機械設備的船隻。

2. 海底光纜的登錄地點

海底光纜是國際互聯網的骨架。光纜的多少,代表一國與互聯網的聯系是否緊密。
有人利用微軟的Bing地圖,以及wikipedia的數據,做出了一幅互動式的世界海底光纜分布圖。
中國大陸的海底光纜連接點只有三個,因此非常容易對出入境的信息進行控制。
第一個是青島(2條光纜)。
第二個是上海(6條光纜)。
第三個是汕頭(3條光纜)。
由於光纜之間存在重合,所以實際上,中國大陸與Internet的所有通道,就是3個入口6條光纜。
1. APCN2(亞太二號)海底光纜
帶寬:2.56Tbps
長度:19000km
經過地區: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
入境地點:汕頭,上海。
2. CUCN(中美)海底光纜
帶寬:2.2Tbps
長度:30000km
經過地區: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韓國,美國。
入境地點:汕頭,上海。
3. SEA-ME-WE 3(亞歐)海底光纜
帶寬:960Gbps
長度:39000km
經過地區:東亞,東南亞,中東,西歐。
入境地點:汕頭,上海。
4. EAC-C2C海底光纜
帶寬:10.24Tbps
長度:36800km
經過地區:亞太地區
入境地點:上海,青島
5. FLAG海底光纜
帶寬:10Gbps
長度:27000km
經過地區:西歐,中東,南亞,東亞
入境地點:上海
6. Trans-Pacific Express(TPE,泛太平洋)海底光纜
帶寬:5.12Tbps
長度:17700km
經過地區:中國大陸,台灣,韓國,美國
入境地點:上海,青島
作為比較,台灣有9條光纜,香港和韓國各有11條光纜,而日本至少有11個入口15條光纜。

3. 海底光纜是做什麼用的

海底光纜,Submarine Optical Fiber Cable。又稱海底通訊電纜,是用絕緣材料包裹的導線,鋪設在海底,用以設立國家之間的電信傳輸。

世界各國的網路可以看成是一個大型區域網,海底和陸上光纜將它們連接成為互聯網,光纜是Internet 的「中樞神經」,而美國幾乎是Internet 的「大腦」。

海底光纜是國際互聯網的骨架。光纜的多少,代表一國與互聯網的聯系是否緊密。

有人利用微軟的Bing地圖,以及wikipedia的數據,做出了一幅互動式的世界海底光纜分布圖。

中國大陸的海底光纜連接點只有三個,因此非常容易對出入境的信息進行控制。

第一個是青島(2條光纜)。
第二個是上海(6條光纜)。
第三個是汕頭(3條光纜)。

4. 中國電信在亞太地區的三條海纜分別是什麼

您好,中國電信在亞太地區的三條海纜分別是SEA-ME-WE3、中美光纜、亞太2號海底光纜。

5. 海底光纜的發展歷史

海底光纜通信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1850年盎格魯-法國電報公司開始在英法之間鋪設了世界第一條海底電纜,只能發送莫爾斯電報密碼。
全世界第一條海底電纜是1850年在英國和法國之間鋪設,由 John Watkins Brett 's 盎格魯-法國電報公司(Anglo-French Telegraph Company)開設一條穿越英吉利海峽的電纜,品質粗劣,沒有其他任何保障。1851年11月13日,受保護的核心,即真正的電纜,被架設起來,1852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被連接在一起。
1852年海底電報公司第一次將纜線聯系倫敦到巴黎。1853年,英格蘭由一個電纜橫跨北海,被加入到荷蘭。第一次用纜線將倫敦和巴黎聯系起來。
1858年賽勒斯由西場(Cyrus West Field),他們說服英國工業家基金第一次嘗試在打下一個跨大西洋的電報電纜。從一開始,並在運作中,只有1個月。這項技術一直存在不少問題。科學家們試圖在1865年和1866年不斷嘗試更新的技術,大東電報局則用更為先進的技術,並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跨大西洋電纜。1870年在印度又完成這項技術。
1863年電纜從孟買連結到阿拉伯半島。
1866年英國在美英兩國之間鋪設跨大西洋海底電纜(The Atlantic Cable)取得成功,實現了歐美大陸之間跨大西洋的電報通訊。
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後,海底電纜具備了新的功能,各國大規模鋪設海底電纜的步伐加快了。
中國第一條海底電纜是清朝時期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1886年鋪設通聯台灣全島以及大陸的水路電線,主要作為發送電報用途,即台南至澎湖電纜,由清代台灣台南安平通往澎湖,長53海里。
到1888年共完成架設 兩條水線,一條是福州川石島與台灣滬尾(淡水)之間的177海里水線,主要是提供台灣府向清廷通報台灣的天災、治安、財經,並提供商務通訊使用;另外一條 為台南安平通往澎湖的53海里水線。福建外海川石島的大陸登陸點依舊存在,但是台灣淡水的具體登陸點已經不可考。
1902年環球海底通信電纜建成。
1902年至1903年,海底電纜從美國大陸連接夏威夷,1902年連接關島,1903年連接菲律賓。1902年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斐濟也完成連線。
1987年,中國台灣第一條海底電纜完成,即台灣淡水與日本長崎之間。(已停用)
國際電纜登陸點有宜蘭頭城,即電纜從宜蘭縣頭城鎮連結,美、日、東北亞、東南亞、澳、紐、菲律賓等地。屏東枋山,即電纜從屏東縣枋山鄉連結中國大陸、琉球、日本、韓國、關島,以迄美國西海岸的加州和奧勒岡州。
1988年,中國大陸的第一條海底電纜是在1988年完成的,即福州川石島與台灣(淡水)之間,長177海里。(已停用)
1988年,在美國與英國、法國之間敷設了越洋的海底光纜(TAT-8)系統,全長6700公里。這條光纜含有3對光纖,每對的傳輸速率為280Mb/s,中繼站距離為67公里。這是第一條跨越大西洋的通信海底光纜,標志著海底光纜時代的到來。
1989年,跨越太平洋的海底光纜(全長13200公里)也建設成功,從此,海底光纜就在跨越海洋的洲際海纜領域取代了同軸電纜,遠洋洲際間不再敷設海底電纜。
進入90年代,海底光纜已經和衛星通信成為當代洲際通信的主要手段。
1989年開始到1998年底,中國已經先後參與了18條國際海底光纜的建設與投資。
1993年12月,第一個在中國登陸的國際海底光纜系統是中國——日本(C-J)海底光纜系統。
1996年2月中韓海底光纜建成開通,分別在我國青島和韓國泰安登陸,全長549公里。
1997年11月,我國參與建設的全球海底光纜系統(FLAG)建成並投入運營,這是第一條在我國登陸的洲際光纜系統,分別在英國、埃及、印度、泰國、日本等12個國家和地區登陸,全長27000多公里,其中中國段為622公里。
2000年9月14日,隨著亞歐海底光纜上海登陸站的開通,由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參與建設、連接亞歐海底33個國家和地區的亞歐海底光纜系統,經過三年多的建設正式開通。它的建成標志著我國國際通信水平又邁上一個新台階。
2014年8月12日,谷歌宣布,將與其他5家公司合作,建設價值3億美元的太平洋海底光纜系統,從而幫助亞洲用戶獲得更快的網速。這一名為「FASTER」的高速海底光纜將連接日本海岸線的兩處位置和美國西海岸城市,包括洛杉磯、舊金山、波特蘭和西雅圖。在該項目上與谷歌合作的五家公司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法國Global Transit、日本KDDI和新加坡電信。在建設完成後,這一海底光纜的帶寬將達到60Tbps,是普通有線數據機帶寬的約1000萬倍。
谷歌還支持了另一個連接美國和日本的跨太平洋海底光纜系統UNITY。這一系統已於2010年投入使用。當時的海底光纜帶寬為7.68Tbps。
2016年初,美國軍方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可快速修復的海底光纜,它可以恢復被對手破壞的戰術軍事通信。

6. 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海底光纜是怎麼橫跨太平洋的

1. 中美海底光纜系統(CH-US)它連接亞洲和北美洲的中美海底光纜系統,是之前重要的國際光纜之一,全長約30000公里,共有9個登陸站,中國的登陸站分別為上海崇明和廣東汕頭。其他登陸方還有日本、韓國、美國和中國台灣。該系統的傳輸速率為2.5Gb/s x8個波長,共有四對光纖組成,採用具有自愈功能的環型網路結構。

2. 簡單的說,海底光纜鋪設就是把光纜放在海底光纜敷設船上,然後船慢慢開動的同時把光纜平鋪沉入海底。

3.具體來說,光纜鋪設主要包括光纜路由勘查清理、光纜敷設和沖埋保護三個階段。光纜敷設通常是由挖掘海底的纜線埋設機來完成的,它有點像耕田時使用的犁,由海底光纜敷設船拖曳前進,並通過工作光纜作出各種指令。其底部有幾排噴水孔,作業時,每個孔同時向海底噴射出高壓水柱,將海底泥沙沖開,形成光纜溝。而設備上部有一導纜孔,用來引導光纜(光纜)到光纜溝底部。

4.海底光纜的基本結構通常為:聚乙烯層、聚酯樹酯或瀝青層、鋼絞線層、鋁制防水層、聚碳酸酯層、銅管或鋁管、石蠟,烷烴層、光纖束等。因此其直徑通常是69毫米,每米的重量高達10公斤,設計壽命為持續工作25年。

7. 中美的第一條海底光纜是中國哪到美國哪

第一條

中美海底光纜系統(CH-US)是連接亞洲和北美洲的中美海底光纜系統,也是目前世界重要的國際光纜之一,由世界23個電信機構共同出資建造,全長約30000公里,共有9個登陸站,中國的登陸站分別為上海崇明和廣東汕頭.其他登陸方還有日本、韓國、美國(俄勒岡州Nedonna登陸)和中國台灣。該工程於1997年12月開工建設,其中北線於l999年12月初全部建成,並於2000年1月19日正式投入使用,是亞洲各國連通美國的主要電信線路。

第二條

2006年12月,由中國網通、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台灣中華電信、韓國電信和美國Verizon等中美韓六大網路運營商在北京簽署協議,共同出資5億美元修建世界首條海底高速直達光纖電纜——跨太平洋直達光纜系統(Trans-Pacific Express簡稱TPE)。這條長度超過2.6萬公里的中美之間第二條海底光纜,帶寬容量將達5.12T(5242G),將可同時處理相當於6200萬個通話的數據量,是現有中美海底光纜的60多倍。
該海纜不再繞道日本,將從中國山東青島、上海崇明、台灣淡水,韓國巨濟和美國俄勒岡州Nedonna登陸,網路匯流排路長度約26000公里(兩期合計)。中國電信建設的南段由上海崇明直達美國俄勒岡,中國網通建設的北段由青島至美國俄勒岡,2007年10月22日開工建設。該光纜可以容納1920萬人同時通話,或者相當於同時傳遞16萬路高清電視信號。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57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4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9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0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1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