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魏明帝有多少人口

魏明帝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3-01-12 22:35:50

① 三國,西蜀和北魏的國力相差多少

蜀:現在引用公元263年——孔明死後三十年,第二代皇帝劉禪降伏魏國時所提交的《士民簿》的數字。根據《士民簿》,蜀的戶口和人口是「領戶28萬,男女人數94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這是由蜀漢政府所提供的資料,應可成為大略的標准。蜀占益、梁二州。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

魏:魏的資料不大全,有一說法是「戶口60萬3千,人口443萬2千。」估計其兵力接近八十萬,吏三十萬左右。魏占冀、幽、並、青、兗、豫、徐、河南、雍、涼、秦十一州。魏國實力最強,占據中原地區富饒之地。

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君王都是誰到底誰才是霸主

三國孫吳 (229年——280年5月1日)

孫吳(東吳)是中國三國時期由孫權建立的政權。在三國之中,水軍最強,占據揚州 (古代)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孫權以其地古為吳國,而封為「吳王」,國號以此得名。所統治地區古稱江東,因此又稱為「東吳」,以皇室姓孫,又名「孫吳」。

太祖大皇帝孫權 (182年——252年)229年—252年在位24年,年號:黃武(222年—229年)黃龍(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烏(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鳳(252年)(註:孫權受曹魏冊封為吳王後,於222年自立年號黃武,至229年方稱帝建國。)

東吳太祖大皇帝孫權,字仲謀,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幼年跟隨兄長孫策平定江東,孫策英年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他仁賢用能、挽救了江東危局,保住了父兄基業。208年(建安十三年),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孫權偷襲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章武二年),孫權稱吳王,229年(建興七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會稽王孫亮 (243年—260年)252年—258年在位7年,年號:五鳳(252年—253年)太平(254年—256年)。孫亮字子明,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吳大帝孫權與潘皇後的第七個兒子,252年孫權去世後即位,258年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

景帝孫休,字子烈,吳國皇帝,在位六年。十八歲時,受封為琅琊王。258年(太平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次辭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封孫綝為丞相,孫綝權傾朝野,於是除掉孫綝。孫休在位期間,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孫休好文,上位後於永安元年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為首任博士祭酒。其妻為朱皇後。

歸命侯孫皓 (242年——284年)264年—280年在位17年,年號:元興(264年—265年)甘露(265年—266年)寶鼎(266年—269年)建衡(269年—271年)鳳凰(272年—274年)天冊(275年—276年)天璽(276年)天紀(277年—280年)孫皓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出自《冊府元龜》)一名彭祖,字皓宗。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吳大帝孫權之孫,孫和之子。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

三國蜀漢(221年5月15日 —263年)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謚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謚劉禪為孝懷皇帝。

三國曹魏(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謚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葬於首陽陵。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後。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於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謚號明帝,葬於高平陵。

曹芳(232年-274年),字蘭卿,魏明帝曹叡養子,三國時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終年四十三歲,謚號為厲公。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彥士,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為高貴鄉公。

曹奐(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2)魏明帝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占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航海到台灣(時稱夷洲),這是我國的政治勢力第一次達到台灣。

孫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孫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志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朝鮮半島北部並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

③ 三國時期吳國最多有多少人口和兵力

孫吳在籍人口有2562000人,吳國擁有的兵力有30萬,三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維持一般都不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這也是一個基本的規律,只有蜀國例外,卻也相差無幾。

蜀滅時只有二十三萬戶,九十四萬人,只有兵十萬多一點。吳滅時約四十餘萬戶,二百三十萬人,有兵二十餘萬。蜀漢在三國後期軍事上比較活躍,但蜀漢發展至後期,人口不足百萬。

孫策起兵時,僅有幾百名士兵,後來得到父親的舊部一千多人。 孫策在攻打劉繇的前後,軍隊規模不斷擴大,擊破劉繇時已經有幾萬軍隊。到孫策死時,孫吳的軍隊數量應不下於十萬。

據史書記載,孫吳強盛時,軍隊人數大概有三十萬,降晉時大約也有二十三萬,其中少數民族兵員眾多,南蠻、交州夷等族士兵不下十六萬,而山越在其中就至少佔了十萬之眾。

(3)魏明帝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吳國軍隊建制: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晉國為了牽制楚國,採納了楚國叛臣屈巫的建吳王夫差矛議,與楚國東南的吳國結盟。

巫臣為報楚國令尹子反與重臣子重,出使吳國,使吳、晉結盟。巫臣回晉國,而留下自己的兒子作為行人幫助吳國訓練軍隊。這樣在晉國的幫助下,吳國的軍事力量迅速提升,成為東南一支重要力量。

吳國不僅有陸軍,而且建立了一支編組的強大水軍,其主要戰艦長達十丈,每艦戰車達百人之多。在公元前486吳國聯合魯國對齊國討伐,吳魯聯軍兵分兩路,一路從泗水進攻,另一路從淮河入海向北進攻齊國。

吳國從海上進攻齊國,這次吳國水軍從海上對齊國進攻,是中國發生最早的海戰,後世把這件海戰看作是中國海軍的起源。都城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姑蘇城,2500多年來原貌仍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吳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吳



④ 三國時期各國的人口數,軍隊數,面積

1、曹魏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 ;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 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魏國有4432881人。曹魏的中央軍,分中軍和外軍。留屯各地的外軍,開始編制很不一致,統帥往往臨時由中央委派和更換。曹魏兵四十三萬。

2、蜀漢

蜀漢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蜀國有1082000人。蜀漢中央軍置軍師將軍一至二人,為全國最高軍事統帥。蜀漢的基層軍隊,有許多不同的稱號。大量以外族為兵,組成飛軍、青羌、白毦、賨叟、夷兵等外族軍隊。劉備稱帝,有吏四萬,兵十萬余。

3、東吳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80年,吳國有2562000人。東吳的中央軍與曹魏、蜀漢相同,有前、後、左、右、中五軍,軍中將領亦有護軍、領軍、典軍、軍司馬等。一旦進行戰爭置大都督總領五軍,各軍置部督等。孫權稱帝,有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

(4)魏明帝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司馬炎稱帝後開始籌備伐吳,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 。在264年孫皓即位後 ,交州(約今廣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兩年後吳軍意圖奪回但被晉將毛炅擊敗。

269年孫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合浦,至271年方奪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屬郭馬於廣州(約今廣東省及廣西省)叛變,孫皓先後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吳國岌岌可危。

東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後,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

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

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⑤ 公元220年三國鼎立的時候全國人口有多少

據易中天說的,就一千萬左右 ,根據一古典大概是780萬,《通典》卷七《食貨 歷代盛衰戶口 丁中》:「則當三國鼎峙之時,天下通計戶百四十七萬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當然這787萬只是當時三國官府實際掌控的戶籍人口數。,不是總人口。大量人口未列入戶口登記。包括:
一、世家豪族蔭附戶口對國家人口的分割。
二、屯田生產者不列入郡縣的編戶。
三、「兵」、「吏」及其家屬不屬州縣管轄。
四、少數民族大多不在州縣編戶之內。
這些人數具體有多少不得而知,其中還有重復計算的問題,反正至今沒有定論。
《通典》這些是從以下網址復制過來粘貼的
http://tieba..com/f?kz=567151068
這裡面有討論東漢末和三國時期人口數量的變化,希望裡面的東西能給你幫助

⑥ <<三國演義>>中魏國的資料

三國時的魏國(公元220年-265年),始於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奐,曹丕之父曹操雖未稱帝,但曹操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逝後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太祖武皇帝。魏朝,計曹操共6帝。占據北方。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戶六十六萬余,人口四百四十餘萬。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
曹魏的興起
175年 曹操被舉為孝廉,授洛陽北部尉,再改任頓丘令,後被徵召為議郎。
184年 漢靈帝封曹操為騎都尉,在潁川一帶鎮壓黃巾起義。因軍功升遷濟南相。
187年 曹操得罪權貴,被降為東郡太守,於是稱病辭官。
188年 曹操被任命為拱衛京師洛陽的西園典軍校尉。
189年 董卓入朝專權,表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拒絕董卓拉攏,易名出關,中途被捕,後被釋放,至陳留招攬義兵,准備討伐董卓。十二月,曹操起兵於己吾縣,兵卒五千人。
190年 正月,各路諸侯響應號召同時起兵討伐董卓,推袁紹為盟主,曹操任奮武將軍。二月,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諸侯聯軍觀望不前,唯曹操孤軍奮戰,敗於董卓部將徐榮,曹操中箭傷,力戰得脫。諸侯聯軍分崩離析後,曹操拒絕袁紹拉攏,開始獨立發展勢力。
191年 曹操引兵於東郡,大勝黑山賊白繞於濮陽,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192年 春,曹操剿滅黑山賊和匈奴於夫羅部。鮑信等人至東郡迎曹操領兗州牧,曹操進兵攻打黃巾於壽張之東。冬,曹操收黃巾軍降卒三十餘萬,號為青州兵。袁紹袁術兄弟不合,公孫瓚協助袁術,命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干,曹操與袁紹合力攻打三路軍馬,獲全勝。
193年 春,曹操屢勝袁術,袁術敗走淮北,至夏,曹操還軍定陶。秋,曹操軍征討陶謙,連續攻下十多座城池,陶謙守城不敢出戰。
194年 春,曹操父親曹嵩被陶謙殺害,曹操欲報殺父之仇。夏,曹軍進攻徐州,縱軍屠殺數萬人,攻拔襄賁。呂布與張邈、陳宮等攻打曹操,曹軍調頭與呂布大戰,不敵呂布騎兵,慘敗,曹操被燒傷。曹軍與呂布軍對峙百日余,呂布軍糧盡退兵。九月,曹操回軍鄄城。十月,曹操軍至東阿,當年蝗災頻亂,軍糧奇缺。
195年 春,曹軍襲取定陶。夏,曹操用伏兵之計大破呂布軍,呂布投靠劉備。八月,曹操軍圍雍丘。十月,漢獻帝拜曹操為兗州牧。十二月,攻破雍丘,張超自殺,曹操夷張邈三族。後張邈亦被殺,兗州平定,曹軍東略陳地。
196年 春正月,曹操軍攻取武平。曹操遣曹洪西迎漢獻帝,因兵亂未成。二月,曹操進軍討破汝南、潁川黃巾軍何儀、劉辟、黃郡、保曼等,漢獻帝拜曹操為建德將軍。六月,漢獻帝假曹操節鉞,錄尚書事。九月,漢獻帝加封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曹操迫使漢獻帝遷都許,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總攬朝廷軍政大權。十月,曹操征討楊奉。曹操讓大將軍與袁紹,自任司空,行車騎將軍。曹操開始屯田。劉備軍被呂布打敗,曹操收納劉備。
197年 春正月,曹操攻打宛城,張綉投降,後又反悔,與曹軍交戰,曹軍戰敗。曹操引兵還舞陰,後擊破張綉軍,歸還許都。袁術欲稱帝,曹操出兵與袁術軍交戰大勝;後數遭劉表、張綉軍侵襲。十一月,曹操親自南徵到宛城,勝劉表軍,攻取湖陽、舞陰。
198年 春正月,曹操回軍許,初置軍師祭酒。三月,曹操軍圍張綉於穰。五月,劉表遣兵救張綉,曹軍前後受敵,於是深夜鑿險為地道,過輜重,設奇兵,大破張劉聯軍。呂布部將高順打敗劉備,九月,曹操親征呂布。十月,曹軍屠戮彭城,圍攻下邳。曹操用荀攸、郭嘉計策,決泗、沂之水灌城,一月有餘,下邳城破,曹操處死呂布、陳宮等人,收降臧霸等將。
199年 四月,曹操進軍臨河,大破眭固等人。八月,曹操進軍黎陽。九月,曹操返回許都,分兵守官渡。十一月,張綉投降,被封為列侯。十二月,曹操兵發官渡。廬江太守劉勛率眾降,封為列侯。劉備與董承等人密謀,背反曹操,曹軍劉岱、王忠部攻打劉備失利。
200年 春正月,董承等人暗中謀害曹操,失敗後被處死。曹軍東征劉備,獲勝,劉備投奔袁紹,曹操收降關羽、俘獲劉備家小,返回官渡。 二月,袁紹派遣郭圖、淳於瓊、顏良等人攻打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袁紹引兵親至黎陽。四月,曹軍北救劉延,從荀攸計策,於白馬大勝袁紹軍,斬殺顏良,解了白馬之圍。袁紹軍渡河追擊曹軍,曹操在延津南用輜重誘敵的計策大破袁紹軍,斬殺文丑,還軍官渡,袁紹軍進保陽武,關羽回歸劉備陣營。八月,袁紹曹操聯營數十里對峙,袁紹軍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曹操也做土山地道相應。孫策乘官渡戰局動盪,意欲偷襲許都,未出兵即為刺客所殺。曹操用荀攸計,派徐晃、史渙焚毀袁紹運糧車隊。十月,袁紹遣車運糧,派淳於瓊等五將領兵萬餘人護送,宿袁紹營北四十里。袁紹謀臣許攸投奔曹操,獻計燒糧。曹操自領步騎五千人夜襲淳於瓊部,士卒皆殊死戰,大破袁紹軍,斬殺淳於瓊等將。袁紹派遣張郃、高覽攻打曹操大營,張、高二將聞聽淳於瓊部被擊破,投降了曹操,袁紹軍大敗,袁紹與長子袁譚等人倉皇北逃。
201年 五月,袁紹病死。九月,曹操征討袁紹二子殘部,袁譚、袁尚屢敗退,固守不出。
203年 三月,曹軍大破袁譚、袁尚軍。四月,曹操進軍鄴。五月,曹軍回師許都,留賈信屯黎陽。八月,曹操征討劉表。袁紹二子相鬥,袁譚失利,投靠曹操。十月,曹軍復北進,袁尚軍挫敗。
204年 二月,曹軍攻打鄴城。五月,曹操決漳水灌城,城內大半人餓死。七月,曹軍大破袁尚援軍。八月,鄴城告破,曹操斬殺審配,哭祭袁紹,善待袁紹家眷。九月,曹操免去河北賦稅一年,漢獻帝封曹操為冀州牧。十二月,曹操進軍南皮,整頓地方局勢。
205年 正月,曹操軍大破袁譚,袁譚戰死,曹操平定冀州。四月,黑山賊張燕率兵卒十餘萬投降曹操,被封為列侯。八月,曹操征討烏丸。
206年 正月,曹操軍圍壺關征討袁紹外甥高幹,高幹敗走,後被殺。八月,曹操軍東征海賊管承部,獲勝。
207年 曹操從郭嘉計,北征三郡烏丸。曹軍受阻渤海濱,於是率軍出盧龍塞,進軍柳城。八月,登白狼山,烏桓之戰曹操軍大勝,斬殺烏桓王蹋頓,胡、漢降軍二十多萬。九月,公孫康殺死袁尚、袁熙,曹操統一北方。
208年 正月,曹操回到鄴城,造玄武池操練水軍。六月,曹操被封為丞相。七月,曹操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亡,幼子劉琮代位,屯居襄陽,劉備屯居樊城。九月,曹操軍到新野,劉琮投降,劉備逃至夏口,曹操進軍江陵。十二月,赤壁大戰,曹操軍不習水戰,且瘟疫盛行,被孫權劉備聯軍大敗於赤壁,被迫退軍。
209年 曹操大治水軍,鞏固自身勢力、穩定北方政局,並設揚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
211年 正月,太原商曜等叛亂,曹操派遣夏侯淵、徐晃圍破之。三月,曹操派鍾繇討伐張魯。馬超、韓遂舉大軍叛亂。曹操派曹仁討伐,馬超等人屯居潼關,曹操下令嚴守不出。七月,曹操西征迎戰馬超軍,派徐晃、朱靈等夜渡蒲孤津,據河西為營。曹操自潼關北渡,馬超截擊曹軍,曹操被校尉丁斐用餌敵之計救回。曹操軍拒渭口,多設疑兵,暗中用舟載兵入渭,造浮橋,深夜分兵結營於渭南,馬超夜裡劫營,被曹操伏兵擊破。馬超等屯居渭南,向曹操求和,曹操不許。九月,曹操進軍渡渭水,離間了馬超和韓遂,大勝關西軍,馬超敗走涼州。十月,曹操北征楊秋,圍攻安定,楊秋投降。
212年 正月,曹操回鄴城。獻帝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效仿漢初蕭何故事。十月,曹操再次征討孫權。
213年 正月,曹操進軍濡須口,攻破孫權江西大營,俘虜孫權軍都督公孫陽。合並中國的十四州,改為九州。五月,曹操被封為魏公。七月,曹操開始建魏社稷宗廟。九月,曹操作金虎台,鑿渠引漳水入白溝疏通河道。十月,曹操分魏郡為東西部,設置都尉。十一月,曹操初置尚書、侍中、六卿。
214年 正月,夏侯淵與馬超、韓遂大戰,曹軍獲勝。三月,漢獻帝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七月,曹操再次征討孫權。夏侯淵平定涼州。十一月,漢皇後伏氏被曹操廢黜處死。
215年 正月,曹操之女被漢獻帝封為皇後。三月,曹操西征張魯。五月,曹軍剿滅氐王竇茂軍。七月,曹軍兵至陽平,夜襲陽平關,大勝張衛軍,張魯潰逃巴中,曹操軍入南鄭,收復巴、漢。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孫權大軍。十一月,張魯投降,被封為列侯。
216年 三月,曹操親耕藉田。五月,獻帝進曹操爵為魏王。十月,曹操再度征討孫權。
217年 二月,曹操進軍屯江西郝溪。孫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曹軍逼攻,孫權退走。三月,曹操引軍北歸。四月,漢獻帝命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五月,曹操興建泮宮。十月,十月,漢獻帝命令魏王官帽上佩綴十二旒,坐金根車,套駕六匹馬、配置五時副車,立曹丕為魏太子。
218年 正月,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謀反,兵敗被殺。三月,張飛、馬超不敵曹洪軍,撤往漢中,蜀漢大將吳蘭被殺。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叛亂,很快被曹軍剿平。七月,曹操治兵,西征劉備。九月,曹操兵至長安。十月,宛城守將侯音等人叛亂。
219年 正月,曹仁部屠戮宛城,斬殺侯音。夏侯淵與劉備於陽平大戰,被劉備軍所殺。三月,曹操軍自長安出斜谷,緊逼漢中,劉備拒守不出。五月,曹操引軍撤回長安。七月,曹操以夫人卞氏為王後。八月,漢水暴漲,於禁被關羽打敗,關羽圍攻曹仁,曹操派遣徐晃去解圍。十月,曹操自洛陽南征關羽,大軍未到,徐晃已經大破關羽軍,曹仁部得以解圍。
220年 曹操去世,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賈詡為太尉。庚午,漢獻帝禪位,改元黃初,大赦。孫權遣使奉獻。蜀將孟達率眾降。武都氐王楊仆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
221年 春三月,加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夏四月,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五月,鄭甘復叛,遣曹仁討斬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於禁等還。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222年 三月乙丑,立齊公睿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為鄄城王。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孫權臨江拒守。
223年 丁未,大司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於京都。甲申,太尉賈詡薨。
224年 夏四月,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
225年 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226年 曹丕病危,立曹睿為皇太子,託孤於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等人。不久,曹丕去世,曹睿繼位,追謚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後。同年八月,孫權進攻江夏,文聘堅守。朝臣商議發兵救援,曹睿則認為孫權意在偷襲,今已相持,則不會持久,不久孫權果然撤退。同年十二月,曹睿大封群臣,封太尉鍾繇為太傅,征東大將軍曹休為大司馬,中軍大將軍曹真為大將軍,司徒華歆為太尉,司空王朗為司徒,鎮軍大將軍陳群為司空,撫軍大將軍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227年 十二月,新城孟達反,司馬懿出兵討伐。
228年 司馬懿攻破新城,孟達被斬。蜀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睿派曹真、張郃等人拒敵,並親往長安壓陣。不久,馬謖被張郃大破於街亭,蜀軍撤退。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兵出陳倉,魏將郝昭防禦成功。
230年 曹睿詔曹真、司馬懿等出兵伐蜀,因大雨無功而反。
231年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曹真病死,司馬懿代替其拒敵,防守成功。
234年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前去防守。不久,諸葛亮病逝,蜀軍退。
235年 曹睿開始大修宮殿,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消耗大量人力,影響了農業。大臣楊阜、高堂隆等人數次進諫,曹睿不聽。
237年 遼東公孫淵反,自稱燕王。
238年 司馬懿出兵征討遼東,獲勝。同年年底,曹睿病危,立燕王曹宇為大將軍,欲屬以後事,曹宇推辭,於是曹睿聽中書劉放、孫資之言改立曹爽為大將軍,同司馬懿共同輔政。
239年 曹睿病逝,臨終託孤於曹爽、司馬懿,於是封曹芳為皇太子。當天,曹睿病逝,於是曹芳繼位登基,年僅八歲。同年八月,曹芳開始親臨朝政,聽取大臣奏事。
244年 曹芳在曹爽的建議下下詔伐蜀,結果無功而反。
249年 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魏明帝的墳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從。司馬懿乘機上奏永寧太後,請廢曹爽兄弟,並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曹爽最終屈服,自請免去職務,不久被司馬懿定罪,夷滅三族。從此曹魏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
251年 王凌謀立楚王曹彪,被司馬懿討伐,曹彪被賜死。同年,司馬懿病逝。
252年 司馬師被任命為大將軍,司馬氏繼續把握魏國朝政。
254年 二月,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後的父親張輯等人圖謀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情敗露,很多人受牽連被殺,張皇後被廢。同年九月,司馬師上奏太後廢掉皇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曹芳搬出洛陽,在河內郡重門營建齊王宮,所有禮儀制度都如同諸侯王的封國。
255年 鎮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因廢立之事叛亂,司馬師率兵討伐成功,但於歸途中病逝。曹髦無力阻止司馬昭繼任為大將軍,於是朝政繼續由司馬氏把持。
257年 諸葛誕叛亂,司馬昭率兵征討,於次年平定。
260年 曹髦發現權威日去,十分生氣,於是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三人商議,欲出宮討伐司馬昭。王經力勸,曹髦不聽。王沈、王業二人將此事密報給司馬昭,於是司馬昭有所准備。曹髦自率數百僕人,鼓噪而出,司馬昭的弟弟司馬伷跑來勸阻,被曹髦手下呵退。中護軍賈充又率眾出來阻擋,曹髦拔劍親自迎戰,於是眾人退卻,但太子舍人成濟在賈充的授意下持戈上前,將曹髦刺死。司馬昭聞訊後假裝大驚,將成濟斬首謝罪,又用太後的名義以不敬太後、自尋死路的罪名將曹髦的皇帝名位廢掉。繼而,司馬昭立常道鄉公曹璜繼位。曹璜繼位後改名為曹奐。
263年 在幾次假意推辭後,司馬昭最終被封為晉王,加九錫。同年,蜀國滅亡。
265年 八月,司馬昭去世,司馬炎繼承王位。十二月,司馬炎代曹奐為皇帝,魏國滅亡,晉朝開始。曹奐被改封為陳留王。
魏國的滅亡
曹丕(魏世祖文皇帝)為抵抗蜀漢諸葛亮的入侵,重用司馬懿。在曹丕在世期間,司馬懿兢兢業業為魏國效勞,擋住了蜀漢的進攻。曹丕死後,由於繼任者年少,加上曹氏成員不滿司馬懿大權獨攬,開始排擠司馬懿。在這場政治斗爭中,司馬懿取得了勝利,掌握了曹氏政權。其後,司馬懿之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握曹氏政權。在鄧艾等人滅蜀漢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魏國滅亡。
魏國經濟
曹操迎獻帝於許昌後,以「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為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結果「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因此,曹操設置田官於各州郡內,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廣,以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所做成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境況。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正因採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終達至「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魏國政治
魏國皇權
魏國統治權力的建立,主要依靠兩個因素:一是實行屯田,用政權的力量使土地和逃亡農民重新結合起來,使封建國家的財政有了比較可靠的來源;二是廣泛招攬人才,唯才是舉,取得士族的支持,建立起較有生氣的政權機構。
曹丕稱帝後,為了鞏固皇權,明令禁止宦官與外戚干政,對宗室限制也比較嚴,在政權機構中掌握實權的 主要是士族。
魏明帝大造宮殿園囿,奢侈無度 、庫藏空竭;239年,明帝卒,太子芳八歲即皇帝位,宗室曹爽和大士族司馬懿同受遺詔輔政。曹爽在明帝臨終前被命為大將軍,司馬懿原為太尉,曹芳即位後,爽、懿並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掌握朝廷軍政大權。不久,司馬懿又被授予太傅銜,對幼主負指導之責;曹爽則重用一批少年名士,終日浮華交會,清談玄理,縱酒作樂,不理政務。249年,司馬懿在京城發動政變,把曹爽及其黨羽一網打盡,獨掌魏國權柄。皇帝雖存,權力已亡,連皇帝的廢立都由司馬氏做主齊王芳為司馬氏所廢。高貴鄉公髦為司馬氏所立又為其所殺最後一個魏君陳留王奐亦司馬氏所力又為其所廢。魏國的皇權實際上只有文帝、明帝兩代,總共不到二十年。
官僚機構
西漢末年,改丞相為司徒;東漢獻帝以前,無丞相或相國的設置。東漢末年,董卓廢少帝,立漢獻帝,自任相國。這時的相國,已經不同與秦、西漢時的最高行政長官,而是國家最高權力的實際掌握者連皇帝也受其控制。曹操掌握了漢朝的實權以後,也自任丞相,後來又以其子丕為副丞相。曹操稱魏王後,曾沿西漢諸侯王置相的舊制,設相國。曹丕稱帝後,改相國為司徒。司馬懿殺曹爽後,掌握朝政大權,魏帝以司馬懿為丞相,司馬懿不受。到司馬氏代魏的前兩年,司馬昭始稱相國,次年,又以其子為副相國。所以東漢末年和魏的相國 是一種很特殊的職位,它幾乎成為實權在握的朝臣奪取皇位的信號。
魏有太傅、太保的設置,為輔導皇帝的職位。
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各置官屬,「然皆無事 希與朝政」。只備顧問咨詢,負責處理全國行政事務的是尚書台,以尚書令、左右僕射為其長官。尚書令、僕射都是三品官,有時以錄尚書事總領朝政,為最高政務官。曹爽、司馬懿輔政,都加錄尚書事銜。尚書台分設五曹:吏部曹掌選舉、左民曹掌繕修功作池苑等事、客曹掌外國朝賀之事。五兵曹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等。度支曹掌財務,各曹以尚書領之。尚書令、二僕射、五曹尚書合稱「八座」 。曹以下,又分為殿中、吏部、駕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庫部、農部、水部 、儀曹、三公、倉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別兵、考工、定科、都官 騎兵二十五郎。尚書台的其他屬官還有尚書左右丞、諸曹典事、主書令史等。
其他行政部門與漢制大體相同;太常卿掌禮儀祭祀;光祿勛卿掌宿衛宮殿門戶;衛尉卿掌徼循事;太僕卿掌車馬;廷尉卿掌刑法獄訟;大鴻臚卿掌諸侯及四方蠻夷朝貢,郡國上計,行禮贊導,拜授諸侯,吊謚護喪;宗正卿掌敘親屬及宗室犯法;大司農卿掌錢谷金帛,郡國計薄,邊郡調度;少府卿掌服御珍膳之屬;執金吾卿掌宮外戒司非常及主兵器;將作大將掌土木之工;都水(台)使者掌水利灌溉;符節(台)令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等。
太後有衛尉、太僕、少府三卿,大長秋奉宣皇後旨意,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掌輔導太子及太子家事。
魏武初置秘書令、丞,掌尚書奏事。文帝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又置監並掌機密,其機構叫「中書省」,如密詔下州郡及邊將,不通過尚書台 ,由中書省直接發出。中書監、令屬官有中書侍郎(也稱「中書郎」),通事郎、中書通事舍人、著作郎、著作佐郎、主書令史等。另置獨立的秘書省,專掌藝文圖籍,長官為秘書監,屬官有秘書左右丞、秘書郎、校書郎等。
皇帝左右還有些親近侍從,備顧問應對,參與政令的審議,這類官員有侍中(曹爽、司馬懿輔政都加侍中銜)、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中常侍、給事黃門侍郎、散騎侍郎、給事中、奉車都尉、駙馬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黃門冗從僕射、謁者僕射、冗從僕射等,侍中、散騎常侍、散騎侍郎、黃門侍郎共平尚書奏事。
魏以太尉掌軍事行政,有時設大司馬,地位較太尉為尊,大將軍為最高軍事統帥,加「大都督」或「都督中外軍事」稱號,權力尤重。
魏的軍隊分為「中軍」(中央軍)和外軍(地方軍),中軍即禁軍,由中領軍統令。中領軍掌五校尉、中壘、武衛三營,資重者為領軍將軍 出征時則置行領軍,其屬有中護軍、掌武官選舉,出征時督護諸將;資重者為護軍將軍,又有武衛、中壘二將軍、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五校尉。京師武官還有城門校尉和殿中將軍 外軍即地方軍,由都督諸州軍事統率,多為刺史兼銜。
魏置各種名號將軍,為軍事將領,有驃騎、車騎、衛、撫軍、領軍、鎮軍、四征、四鎮、四安、四平等將軍 資深者為大將軍;又有徵蜀、征虜、鎮護、安眾等號將軍以及雜號五品將軍等。此外還有中郎將、校尉、都尉、監軍、護軍等武官。
從魏開始,御史台從少府獨立出來,成為中央監察機關,以御史中丞為其長官。魏文帝曾改御史中丞為宮正 後復為中丞,御史中丞之下,有治書侍御史掌律令,治書執法掌奏劾,侍御史分曹監察,治書曹掌度支運,課第曹掌考課,殿中侍御史居殿中察非法,還有禁防禦史,三台(尚書、都水、符節)五都(長安、譙、許、鄴、洛陽)侍御史,對地方的監察由中央不定期派出的巡御史擔任。
魏的地方行政分為州、郡、縣三級,京都所在的州置司隸校尉,掌察舉百官及京師近郡犯法者,並領司州。一般的州置刺史,或置牧,牧較刺史為尊,刺史多以持節都督兼任,不兼軍職的叫「單車刺史」。郡置太守,京都所在的郡稱「尹」,太守領兵加「將軍」名號。郡有都尉一至二人,掌軍事,縣者大置令,小者置長。縣下有鄉,大鄉置有秩、三老、嗇夫、王國、公國、侯國都置相、王國、公國相職如太守,後果相職如縣令。
魏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校尉,如戊己校尉、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西域校尉等。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左右光祿大夫為加官。
有時皇帝授予使臣或地方官員以特殊的符節,提高其地位,加重其權力,分為三等,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的人。
魏太守以上的行政官員多兼武職。凡屬這種情況,屬官也往往分為行政、軍事兩個系統。丞相、司徒、司空等屬官有軍師、參軍之類都屬於軍府幕僚。
軍事制度
魏國的軍隊實行士家制度,即世兵制。當時的戶口分為三種:普通民戶、屯田客、軍戶。軍戶即士家,世代當兵,或服挽船、養馬、鼓吹的各種特定的勞役。士家中的婦孺與尚未輪代的男丁,也要為政府耕田或服役。士家身份低於平民,士家與平民不能混雜,士家只能跟士家通婚。士家制度是封建國家在特定條件下用私人部曲方式組織國家軍隊的制度,帶有強制性和奴役性。屯田中有一部分是軍屯,自耕農民也要負擔沉重的兵役。
四 文官制度
魏黃初五年立太學,置博士。
在官員的任用上,從曹操起,實行「唯才是舉」的原則。為了更多的招攬人才,魏文帝在稱帝前,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其做法是:郡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小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定品第高下,上報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上報司徒;司徒再加審核然後交尚書選用。還規定,郡人口十萬以上,歲察一人,特別優異的不受戶口限制。這種制度在開始實行的時候,重視輿論,不拘爵位,「論人才優劣 非謂世族高卑」,比起東漢末年外戚或宦官操縱仕途與單純以封建道德為標準的「舉孝廉」 ,無疑是一個進步。
魏明帝時,採納行司徒事董昭的建議,立郎吏課試法:「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 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罷退之。」魏明帝又詔令散騎常侍劉劭作都官考課法七十二條,交百官議,議舊不決,未能實行。
魏宗室封爵分王、公、侯、伯、子、男(以上皆稱國)、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十等,皇後以下的嬪妃,分貴嬪、夫人、淑妃、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等爵號;又置列侯、關內侯、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十五級)共六等爵以賞軍功,關內侯以下皆不食租,謂之虛封。文武官吏的級別分為九品,俸祿發給粟米,以石計算。
立法與司法制度
魏文帝承用秦漢舊律,明帝命陳群、劉劭等刪節漢律令,制定《魏律》(治民)十八篇、《州郡令》(治地方官)四十五篇、《尚書官令》(治朝官)、《軍中令》(治軍)共一百八十餘篇,又置律博士,專用鄭玄學解釋律令。
地方各級行政長官兼任司法官,中央司法機關為廷尉,一般案件州郡可自行解決。
魏文帝時,曾沿用秦漢舊律,有所謂誹謗妖言罪,犯者殺,告者有賞,在實行中誣告者甚多。黃初四年,文帝下詔:敢以誹謗相告者以所告罪罪之。次年又補充規定:謀反、大逆乃得相告,其餘皆勿聽治,敢忘相告者以其罪罪之。
曹魏5帝
曹丕 曹睿 曹芳 曹髦 曹奐
廟號 謚號 封號 名字 在位時間
無 高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騰
無 太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嵩
太祖(世祖追封) 武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操
高祖(世祖) 文皇帝 無 曹丕 (魏國建立者,220年稱帝,在位7年)
烈祖 明皇帝 無 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無 魏哀帝齊王(厲公) 昭陵縣公 曹芳 ((239-254)在位,在位15年)
無 廢帝 高貴鄉公 曹髦 ((254-260)在位,在位6年)
元皇帝(西晉追封) 元皇帝 無 曹奐 ((260-265)在位,在位6年)
首都:洛陽
成立於公元220年,滅亡於公元265年

⑦ 三國時期魏國都有哪幾個皇帝

三國時期魏國有5個皇帝,分別是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國正史稱為魏朝,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於是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之中占據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實力遠勝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曹魏戶六十六萬余,人口四百四十餘萬。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並且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毋丘儉征伐高句麗後,朝鮮半島的一半地區也並入了曹魏版圖。北部幽州的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公元263年,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魏朝疆域達到鼎盛,約為450萬平方公里。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57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4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9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0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1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