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蘭姓氏人口多少
A. 蘭姓的起源和人數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姬蘭是周厲王之子姬友(鄭桓公)的裔孫,其支庶子孫中,有以王父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的大夫,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蘭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蘭氏人口總數約佔全國蘭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蘭氏村九個:互助縣有蘭家寨、蘭家溝、三個蘭家村,大通縣有蘭沖、上、下蘭沖村,湟源縣有蘭占巴村。
B. 藍姓人口數量
核心提示:「在偉人故鄉中山,名字叫中山的有4人,叫聲『孫文』,還有3人應聲,名字叫逸仙的也有1人,因孫中山而名聞天下的翠亨村,今已無孫姓人居住。」最近,據新華社報道,王姓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姓。不少讀者讀了這則消息後,紛紛詢問,中山的姓名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日前,記者采訪了市公安局戶政科,並展開了姓氏調查,發現中山市不少人的姓名具有中山特色。
大姓十年排位變化微小
據市公安局戶政科統計,目前全市戶籍人口為142.4萬(以下統計的人口數量,全為戶籍人口),有674個姓氏,按人口數量統計,排在前100位的姓氏分別是:梁、黃、陳、吳、李、林、何、馮、劉、楊、張、鄭、羅、郭、周、盧、蘇、黎、譚、高、胡、麥、鄧、袁、王、蔡、歐、葉(以上姓氏人口超1萬人)、余、冼、蕭、鍾、徐、區、阮、朱、廖、杜、肖、伍、潘、謝、關、曾、彭、孫、馬、方、趙、霍、許、程、甘、雷、陸、歐陽、岑、溫、古、湯、唐、蔣、嚴、邱、賴、崔、洪、范、魏、曹、呂、侯、莫、簡、韋、龔、繆、藍、樊、鄒、鄺、招、宋、董、顏、江、文、司徒、姚、龍、翁、戴、毛、覃、汪、任、石、容、游、孔。
據統計,上世紀90年代初,全市有姓氏502個,其中超萬人以上的大姓有梁、黃、陳、吳、李、林、何、馮、劉、鄭、楊、郭、羅、周、張、盧、蘇、蕭、黎、譚、高、麥、袁、胡、鄧、歐等26個。此次統計顯示,10多年間,中山市人口超過1萬人的姓氏中,只增加了「葉」姓,其中不少姓氏排位則發生了微小變化,如陳姓由原來第3位升為第2位,楊姓從第11位前進到第10位,張姓從第15位躍居第11位等。
據戶籍管理部門分析,發生這樣微小的變化,一是因為各姓氏外來遷入人口數量不同,二是因為各姓氏原有戶籍人口的增長速度不同;另外,此次調查比上次調查中山市多了170多個姓氏,這主要是因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外來戶籍人口的簽入,這兩種變化純屬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正常現象。
中山百家姓與全國差別明顯
通過中山兩次調查位列前100名的姓氏的結果和全國現在位列前100名的姓氏進行對比,發現兩者既有相同特點也有很大區別。相同點在於,不少姓氏在中山是大姓,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大姓,如王、梁、李、黃、陳、吳等姓氏。
不同點則有多個,一是在全國姓氏位列靠前的姓氏,在中山市未必位列靠前,反之亦然。如在全國人口位列第1位和第8位的姓氏王、趙,在中山市只能排到第22位和49位,而在中山市人口分別位列第1位和第8位的梁、馮,在全國則分別位列第22位和第28位;能排進全國姓氏「百強」的於、白、尹、閆等姓氏,在中山市卻排不進「百強」;反之,則有冼、歐陽、繆、藍、司徒等姓氏,在全國范圍來說,比較少見,而在中山市位列則都進入了前100位。
有關人士分析,這是由於中山市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據中山地方誌記載,中山市盡管從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古代香山境內生息,但從秦至隋唐時期,香山境內一直人口稀少。直至宋代由於廣東以北長期戰亂,大批移民南下,形成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移民進入香山的高潮,使當時全縣人口超過萬戶;此後明、清兩朝,民國和解放後的不同時期,都先後形成外來移民高潮。上述數次移民高潮中,大多數都來自黃河以南省份和附近地區,而有些姓氏從全國范圍內看就是在南方、甚至在廣東分布得多,而中山則屬於這個大范圍內,所以姓氏組成和各自數量會形成和全國不一樣的特點。
前100位姓占總人口逾九成
據了解,在全市674個姓中,人口超過10萬的有3個姓氏,分別是:梁、黃、陳;人口在5萬到10萬之間的姓氏有4個,分別是:吳、李、林、何;人口在1到5萬的姓氏有21個,分別是:馮、劉、楊、張、鄭、羅、郭、周、盧、蘇、黎、譚、高、胡、麥、鄧、袁、王、蔡、歐、葉。
人口在5001到1萬的姓氏有23個,分別是:余、冼、蕭、鍾、徐、區、阮、朱、廖、杜、肖、伍、潘、謝、關、曾、彭、孫、馬、方、趙、霍、許。
人口在1001人到5000人的姓氏有40個,分別是:程、甘、雷、陸、歐陽、岑、溫、古、湯、唐、蔣、嚴、邱、賴、崔、洪、魏、曹、呂、侯、莫、簡、韋、龔、繆、藍、樊、鄒、鄺、招、宋、董、顏、江、文、司徒、姚、龍、翁、戴。
人口在500到1000人的有:毛、覃、汪、任、石、容、游、孔、凌、沈、丁、龐、章、薛、秦、駱、詹、勞、傅、韓、賀、屈、尹、談、原、梅、連、錢、熊、卓、夏,共31個姓氏。
人口在100到499人的有:聶、利、柯、殷、練、易、施、柳、萬、布、田、丘、白、蘆、顧、蒙、陶、金、付、佘、庄、姜、甄、中、康、戚、巫、左、鄔、於、符、車、饒、邵、尚、翟、段、成、植、向、仇、寧、盤、賈、辛、全、孟、英、管、鮑、童、魯、官、幸、紀、倪、候、尤、塗、焦、刁、吉、禤、倫、祝、諸、俞、包、喻、舒,70個姓氏。
其中人口數量排在前10位的姓氏,人口數量共計為81.61萬,佔全市總人口的57.31%;人口數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人口數量共計為138.64萬,佔全市總人口的97.65%,而全國人口數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僅為84.77%.
中山「少數姓」共有480個
據統計,人口數量在100人以下的有480個姓氏。人口在50到100人的有41個姓,人口在10到49人的姓氏有123個姓。人口少於10人的姓有317個,其中人口在5至9人的有66個姓氏,人口在3至4人的有67個姓,人口是2人的姓氏有50個姓氏,人口只有1人的姓氏有126個姓氏。
五大姓占部分鎮區人口一半
據了解,全市前三大姓梁、黃、陳姓總人口分別是15.89萬、11.99萬和10.66萬,分別佔全市人口的11.16%、8.41%和7.49%,而全國前三大姓王、李、張姓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例僅分別為7.25%、7.19%和6.83%.全市十大姓中其他七大姓吳、李、林、何、馮、劉、楊人口數量分別是8.99萬、8.07萬、5.65萬、5.43萬、4.00萬、3.99萬、3.20萬,分別佔全市人口的6.31%、5.67%、4.00%、3.81%、2.80%、2.80%和2.25%.其中梁姓分布比較集中的鎮區有黃圃、小欖、民眾、港口、東升、橫欄、坦洲和石岐等鎮區,在當地的人口分別是1.49萬、1.41萬、1.28萬、1.27萬、1.28萬、1.13萬、1.10萬和1.03萬;黃姓分布比較集中的鎮區則是石岐、黃圃、古鎮、橫欄、小欖、民眾和西區;陳姓分布集中的鎮區有石岐、小欖、黃圃、民眾、坦洲、東區和火炬區。其他大姓在全市的分布則各有不同。
據統計,在神灣、南區、橫欄、南頭等鎮區,位列前5名的梁、黃、陳、吳、李5個姓氏,在當地的人口比例都分別有35%到55%左右。
C. 姓蘭的是什麼民族
蘭姓不是固定哪一個民族,許多民族都有姓蘭的。
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蘭姓人口約104萬。蘭姓源於姬姓與羋姓,姬姓蘭氏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
羋姓蘭氏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另有很多蘭氏是因《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的藍姓簡化而來。
一、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在周宣王執政時期,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
鄭國傳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鄭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子蘭即位。傳說,鄭穆公之母在生他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地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即產下一子,遂將其取名為「蘭」。
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後謚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子孫中有的以王父之名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文字簡化改革之後,蘭氏簡筆為蘭氏,史稱蘭氏正宗。蘭氏族人大多尊奉鄭穆公姬子蘭為得姓始祖。
二、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羋蘭(熊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大夫,在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為姓氏者,稱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三、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食采於蘭邑(今山東棗庄),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四、源於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烏洛蘭氏、拔列蘭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涼州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在南北朝時,歸附於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兩氏族被改漢姓為蘭氏、石氏。
五、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後:
1、鮮卑族拓跋部中的是蘭氏,亦稱是連氏,後多改為改蘭氏、連氏。
2、拓跋部嗢石蘭氏,亦稱烏石蘭氏,後多改為蘭氏、石氏。
3、拓跋部烏洛蘭氏,後改為蘭氏。
4、拓跋部仆蘭氏,亦稱普蘭氏、蒲蘭氏,後多改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為蘭氏者。
六、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獨孤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初期,鮮卑族獨孤部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構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為獨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為漢字單姓者,為蘭氏、卜氏。
七、源於羌族,出自古羌族白蘭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改姓為氏。古羌族白蘭氏,是在歷史上開發青海的少數民族姓氏之一。
後在南北朝時期大舉遷徙於中國西南地區,在雲南、貴州地區為古蘭若人,其族後逐漸演進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在廣西地區的族人逐漸演化為壯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
八、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額哲氏,滿語為Eje Hala,漢義為「騸牛」,世居蘭河山,後有以居地名稱取諧音漢姓為蘭氏、哲氏者。
2、滿族輝羅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會蘭氏」,以姓為氏,滿語為Huilo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烏拉、松花江沿岸,後冠漢姓為蘭氏、輝氏、何氏等。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拉庫勒氏,亦稱喇庫勒氏、蘭庫拉氏,滿語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龍江牡丹江穆棱林區),後冠漢姓為蘭氏、郎氏。
九、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1、蒙古族扎賴氏,亦稱札答蘭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勁敵札木合的後裔,世居錫喇塔拉。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i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者。
2、蒙古族烏蘭氏,漢義為「紅色」,世居呼倫貝爾、黑龍江。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洪氏者。
十、源於達斡爾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必喇氏,亦稱別蘭氏、畢力揚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必蘭氏」,
世居和悠、長白山、黑龍江、烏蘇里江口等地區。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後冠多漢姓為蘭氏、楊氏等。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達斡爾族瓦蘭氏,亦稱瓦然氏,為托莫氏的一個分支。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lan Hala,漢義為「巧妙」。後冠多漢姓為蘭氏、喬氏等。
十一、源於回族,出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回族人物誌·元》中記載,回族中的蘭氏,源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
諳都刺,字瑞芝,生於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蘭,元朝初期隨從大將軍阿術征伐南宋,轉戰於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寧路(今山西太原)達魯花赤(縣令)。子孫因其中文音譯名蘭,遂以蘭為氏。
回族姓氏中雖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異姓」現象,但回族蘭氏與藍氏卻不同源,不可混同!
十二、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瑤族、回族、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蘭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3)韋蘭姓氏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蘭姓名人有:漢武陵太守蘭廣;十六國有後燕皇帝蘭汗、後燕北平王蘭審,還有前秦將領蘭殊;南朝梁有名將蘭子雲、蘭欽;唐朝有登第蘭承、真州刺史蘭火逵,還有蘭宗周;明朝進士蘭侃、蘭玉,詩人蘭廷瑞;清朝有蘭第錫等。
蘭建:蘭審的父親,慕容垂的舅父,蘭堤、(後燕廢帝)蘭汗、蘭加難的長兄。
蘭汗(?-398年):慕容垂的舅父,慕容楷與慕容盛的岳父。其兄長為蘭堤、弟弟是蘭加難。生有三子:太子蘭穆、魯公蘭和、陳公蘭揚。398年4月,蘭汗建元稱帝,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昌黎王,改元青龍。
蘭加難(?~398年):後燕車騎將軍。在家排行第四,也是最小的兒子。他的三個哥哥依次是:蘭建、蘭堤、後燕廢帝(昌黎順文王)蘭汗。
蘭審:蘭建之子,慕容垂的表兄弟,後燕北平王。
蘭殊:十六國時前秦人。原為苻洛手下將領。在苻洛舉兵攻打苻堅時,兵敗被俘,苻堅將其赦免,並任命為將軍。
蘭子雲:中昌魏人,南朝梁著名將領蘭欽的父親。天監年間,官至雲麾將軍,冀州刺史。
蘭欽: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將領。隨父北征,屢立戰功,因為軍功先後封光烈將軍、平西校尉、梁州刺史,進爵為侯,智武將軍,增封二千戶,衡州刺史。詔加散騎常侍,進號仁威將軍,至衡州,進號平南將軍,改封曲江縣公。
D. 蘭姓算不算稀有姓氏
蘭姓不算稀有姓氏,蘭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算上藍姓戶籍登記蘭的,蘭姓人口約有105萬。
姓氏數量眾多,歷史源遠流長。根據中國史籍記載及甲骨文的出現,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但是在中國古代姓和氏是有著嚴格區別的,夏商周三代之際,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氏是貴族宗法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即遠古時期的部落組織。
E. 中國百家姓中有「蘭」姓嗎
百家姓有「蘭」姓。
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
蘭姓人口約104萬。蘭姓源於姬姓與羋姓,姬姓蘭氏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羋姓蘭氏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另有很多蘭氏是因《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的藍姓簡化而來。
(5)韋蘭姓氏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蘭姓名人有:
漢武陵太守蘭廣
十六國有後燕皇帝蘭汗
後燕北平王蘭審
前秦將領蘭殊
南朝梁有名將蘭子雲、蘭欽
唐朝有登第蘭承、真州刺史蘭火逵,還有蘭宗周
明朝進士蘭侃、蘭玉,詩人蘭廷瑞
清朝有蘭第錫等。
F. 世界上有多少人姓蘭
蘭姓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四位,人口約一百零三萬。
G. 蘭姓的現狀
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
蘭姓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302位。蘭姓人口約104萬。百家姓沒有蘭姓,只有藍姓,現實中真正的蘭姓很少,很多蘭姓是藍姓的簡化造成的。
如今,蘭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為多,這三省蘭姓族人口總數約佔全國姓氏族人口的57%。
堂號:汝南堂、中山堂、東莞堂
蘭姓圖騰
蘭,本義是蘭草,即香草。也稱澤蘭,多年生草本,菊料,有香味,全草可供葯用。
蘭姓源流
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鄭國穆公名蘭,支庶以王父名為姓。
2、春秋時,楚有大夫食采於蘭(故城在今山東棗庄東五十里),其後以地名為姓。
3、出自他族改姓而來。據《後漢書》所載,三國時,南匈奴貴族有呼延、須卜,喬、蘭四大姓,其中有蘭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代北鮮卑烏落蘭氏,在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單姓蘭;元代蒙古族姓喀喇氏,祖名阿爾斯蘭,子孫遂以蘭為姓;裕固族蘭恰克氏,漢姓為蘭;今彝、土家、滿、回、壯、俄羅斯、瑤、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H. 蘭姓有多少人口_蘭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蘭姓有多少人口
蘭姓的起源與演變
蘭姓源出主要有兩支:姬姓和羋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春秋時,鄭文公之子為鄭穆公。其母懷穆公之日,夢見天使送來蘭草,於是穆公出生後取名為蘭,也稱公子蘭。傳說鄭穆公病危時,命身邊侍從把房中的蘭草割掉,隨之而亡。其子孫們感到這太神奇了,把蘭草看作神草,穆公的一支庶出子孫遂以穆公之名為氏。姬姓蘭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多年。
第二支系自羋姓。戰國中葉楚懷王時期,楚國的疆域是最大的,東北到達山東莒縣、泰安一帶。楚國在今山東南部臨近江蘇的蒼山西南建立了蘭邑(今天稱為蘭陵鎮),受封蘭邑的楚國公族大夫,其後裔遂以邑名為氏。羋姓蘭氏的歷史至少有23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進入秦漢以後,蘭姓氏族中開始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重要的事件有漢朝北部的匈奴人中的蘭氏貴族,南北朝北魏時期鮮卑人中的烏洛蘭氏族,盧水胡的蘭氏族,巴氐人中的蘭氏族,均大批改用漢姓同化為漢族。元朝時遠人喀喇氏族中的一支也用蘭作為他們的姓。因此,西北地區的蘭姓與這些歷史上的民族頗有淵源。
歷史上蘭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蘭姓活動主要在河南和山東一帶,進人秦、漢以後,北方民族的加入,使北方蘭姓發展相對較快,在河北昌黎形成瞭望族。中原的蘭姓隨南下移民流擴散到長江以南地區。
唐、宋、明時期,蘭姓發展很緩慢,是當時的小姓。明朝時期,江蘇為蘭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蘭姓人口的37%。全國蘭姓幾乎集中於江蘇、山西、山東、河南,四川、河北六省。蘭姓人口主要向南方地區遷移。
當代蘭姓的分布和圖騰
當代蘭姓的人口約84萬,為全國第一百五十四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6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蘭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目前蘭姓的第一大省為江西,大約佔全國蘭姓人口的14%。全國蘭姓主要分布於江西、黑龍江、四川、廣西,這四省區集中了蘭姓人口的43%。其次分布在貴州、遼寧、內蒙古、重慶、河南、陝西,這六省區又集中了蘭姓人口的27%。
蘭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在廣西、黔湘贛大部、廣東西北、海南南部、雲南西南、四川中部、甘肅東南、寧夏南部、陝西中部、內蒙古中部、黑龍江中部,蘭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7%以上,最高可達1.3%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3.8%,居住了大約42%的蘭姓人群。在雲川大部、重慶、貴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南大部、陝西東南和北部、寧夏北部、甘肅西南、內蒙古中西、黑吉大部、山西西南、河南西端、江西東北、福建西部、粵瓊中部,蘭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 8%0.27%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2.8%,居住了大約31%的蘭姓人群。
蘭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蘭姓的郡望為昌黎郡。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蘭姓歷代名人10名,占總名人數的0.02%,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三百七十五位;蘭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二百六十位。
蘭姓歷代重要人物有:東晉十六國前秦將軍蘭殊,後燕北平王蘭審;北朝j匕魏員外郎蘭英,北齊武衛蘭芙蓉;唐朝右武衛將軍蘭長基,真州刺史蘭大逵,房子令蘭興;明朝應天府尹蘭以權,衡州知府蘭完植;清朝河東道總督蘭茅錫。
蘭姓血型
蘭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5.4%,A型佔28.9%,B型佔27.5%,AB型佔8.2%。
I. 蘭姓人口數量
蘭 LAN
鄭穆公名蘭,支裔以祖名為氏。
漢有蘭廣。
南朝梁有蘭子雲。
隋有蘭興洛。
唐有蘭宗周。
明有蘭茂,蘭以權。
清有蘭第錫。
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 尋根溯源 蘭姓來源有三: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鄭國穆公名蘭,支庶以王父名為氏。2、春秋時,楚有大夫食采於蘭(故城在今山東棗庄東五十里),其後以邑為氏。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據《後漢書》所載,三國時,南匈奴貴族四大姓(即呼延、須卜(卜)、喬、蘭)中有蘭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代北鮮卑烏落蘭氏,在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單姓蘭;元代蒙古族姓喀喇氏,祖名阿爾斯蘭,子孫遂以蘭為姓;裕固族蘭恰克氏,漢姓為蘭;今彝、土家、滿、回、壯、俄羅斯、瑤、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姬蘭。即鄭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下傳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鄭穆公即位。傳說穆公之母生穆公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的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產下一子,遂將其子取名為蘭。姬蘭在位二十二年,死後謚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為氏,稱蘭姓。他們尊姬蘭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鄭穆公時,鄭國已遷都於新鄭(今屬河南)。公元前三七五年鄭為韓所滅。蘭姓子孫紛紛外遷,大多西遷陳(都城今河南淮陽)、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間地。此後至秦漢,蘭姓基本上在中原一帶繁衍發展。兩漢時,見諸史冊之蘭姓僅有武陵太守蘭廣和蘭夫人,且只有隻言片語,讓人難知其詳。魏晉南北朝時,先秦有將軍蘭殊,南朝有蘭子雲,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蘭欽、蘭夏禮父子。可見此際已有蘭姓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唐有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人蘭沖虛。所有這些史實證明,今重慶、江蘇等南方亦有了蘭姓人活動的身影。蘭姓郡望(郡望是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有中山、東莞、汝南,這說明在唐代及其以前蘭姓曾長期稱盛於今河北定州,山東莒縣、河南平輿一帶。宋元之際,蘭姓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災等原因始大舉播遷江南各地,廣泛分布於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元末,山西因處於表裡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對當時中原、江東一帶飽受戰火的老百姓而言,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蘭姓繁衍得較為興盛。明初,山西蘭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張獻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銳減。清初,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運動,兩湖之蘭姓入遷四川。明、清兩代,始有沿海之蘭姓飄洋過海,或遷居台灣,或遷居東南亞各地。如今,蘭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蘭姓約佔全國漢族蘭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 郡望堂號 蘭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漢代時所置,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漢代時所置,治所在平輿(今河南平輿北);3、東莞郡,漢為城陽郡,晉改稱東莞,治所在莒(今山東莒縣),後又改為東安。 堂號:「中山」、「平水」、「東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