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O年代臨潼有多少人口
A. 臨潼區的人口民族
據公安年報數據顯示(戶籍數),2009年末全區戶籍總戶數186755戶,戶籍總人口702484人。其中,農業人口584718人,占總人口比重為83.24%;非農業人口117766,占總人口比重為16.76%;男性人口355278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0.57%;女性人口347206人,所佔比重為49.43%。遷入人口3702人,其中省外遷入1275人;遷出人口2790人,其中遷往省外988人。全區戶籍出生人口8769人,人口出生率12.48‰,死亡人口1981人,死亡率2.82‰。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655874人 。
區內居民大多為漢族,少數民族占的比例較少,有回、壯、藏、滿、朝鮮、土家族等18個少數民族約2200餘人,主要分布在驪山街道辦事處,大多聚居於臨潼城區。
全區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五教齊全,宗教活動頻繁。
B. 西安一共有多少人口
1000多萬.陝西就有2000多萬人口,西安占列一半人口。
C. 60年代中國人口達到多少人
8.5億。
1949年建國初期,中國大陸人口總數為5億4167萬人。
於1949年後再次快速增長,由1949年的5.5億增加到1959年的6.6億,1970年的8.5億,1976年的9.5億,再到1980年的10億。
1989年4月14日我國大陸總人口達到11億。
2007年官方統計中國總人口達到12億9千533。
人口分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新生代流動人口已經超過流動人口半數,總量達1.18億。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約為28歲,超過一半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出生於1980年以後。
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卻嚴重滯後,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
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製約著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困難。
面對復雜的人口問題,中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
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2012年國家統計局統計: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71,182萬人,佔52.57%;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4,222萬人,佔47.42%。
D. 臨潼歷史與今天的資料
歷史沿革
臨潼歷史淵源深厚,歷經周、秦、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因城東有臨河,西有潼河,故名臨潼。《臨潼縣志》說:「祥符改名,以臨、潼二水環縣左右故名臨潼」。 戰國時,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櫟陽,秦孝公時,置櫟陽為縣,因渭河以北地區土地平坦、面積廣,盛產糧食,自秦漢到隋唐,始終保持了縣的建制。除古櫟陽外,還有萬年(今櫟陽鎮)鄣縣(今交口鎮)平陵、粟邑(今康橋粟邑)等縣。渭河以南在周代為驪戎國。並有戲邑、芷陽之設。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嬴政時)設酈邑。公元前197年(漢高祖時),改酈邑為新豐(縣城地址在今新豐)。公元686年(武則天垂拱二年)改為慶山縣,公元691年(武則天天授二年)置鴻州並鴻門縣於零口。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龍三年)廢慶山縣復為新豐縣。公元744年( 臨潼區風貌圖天寶三年)設會昌縣(今城區所在地)。公元748年(天寶七年)把新豐並入會昌,改名為昭應縣。公元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以臨河(石瓮寺溝水)繞城東而過,潼河(溫泉水)繞城西而走,隨取名臨潼。公元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降櫟陽縣為鎮,歸屬臨潼縣。至此臨潼渭河南北始為一縣,其轄區約相當於今日的規模。明清之時,臨潼歸西安府治轄。民國時屬咸陽行政督察區。
戰國時,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櫟陽。秦孝公時,置櫟陽為縣,因渭河以北地區土地平坦、面積廣,盛產糧食,自秦漢到隋唐,始終保持了縣的建制。除古櫟陽外,還有萬年(今櫟陽鎮)鄣縣(今交口鎮)平陵、粟邑(今康橋粟邑)等縣。渭河以南在周代為驪戎國。並有戲邑、芷陽之設。
秦始皇帝嬴政時設酈邑(公元前231年)。漢高祖時改酈邑為新豐(縣城地址在今新豐,公元前197年)。唐垂拱二年(686年)改為慶山縣,天授二年(691年)置鴻州並鴻門縣於零口。神龍三年(705年)廢慶山縣復為新豐縣。天寶三年(744年)設會昌縣(今城區所在地)。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把新豐並入會昌,改名為昭應縣。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以臨河(石瓮寺溝水)繞城東而過,潼河(溫泉水)繞城西而走,隨取名臨潼。《臨潼縣志》說:「祥符改名,以臨、潼二水環縣左右故名臨潼」。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降櫟陽縣為鎮,歸屬臨潼縣。明清之時,臨潼歸西安府治轄。民國時屬咸陽行政督察區。
1949年臨潼解放,為渭南地區管轄。1956年改為省轄。1958年劃歸西安市,1961年復歸渭南地區,1983年10月劃歸西安市管轄。1997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57號):撤銷臨潼縣,設立西安市臨潼區,區政府駐驪山鎮。
地理環境
臨潼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東大門,南依驪山,東鄰渭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鄰滻灞生態區和新築國際港務區,北鄰閻良國家航空產業基地,地勢南高北低,山塬川依次分布,分別佔15%、18%、67%。全區總面積915平方公里,轄20個街道、3個鄉,總人口70多萬,其中農業人口56.2萬。臨潼距西安市中心20多公里,境內公路、鐵路縱橫交錯,西潼高速公路、108國道穿境而過,到咸陽國際機場40分鍾;隴海、西延等數十條鐵路交匯成西北最大的新豐鐵路編組站,2002年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目標,物流暢通,交通運輸條件十分便捷。
全區現有耕地78萬畝,土壤肥沃,土質優良,土壤以婁土、黃土性土和瘀土為主,適宜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蔬菜等,主要特產有石榴、柿子、核桃和相棗等。自然條件優越,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光、熱、水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3.5℃,無霜期219天,年降雨量591.8毫米。年日照時數2052.7小時,年總輻射量111.7千卡/平方米。境內有臨河、潼河、零河等10餘條河流,渭河穿境而過。水利設施齊備,農田灌溉方便,全區有效灌溉面積56.87萬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54.9萬畝,噴灌面積區1.67萬畝,微灌面積1900畝。
臨潼主產優質小麥和玉米,是國家重點糧食生產基地。渭河平原區優質糧食生產基地面積45萬畝。
民族宗教
70多萬,大多為漢族,少數民族占的比例較少,有回、壯、藏、滿、朝鮮、土家族等18個少數民族約2200餘人,主要分布在我區驪山街道辦事處,大多聚居於臨潼城區。
我區五教齊全,宗教活動頻繁。全區有合法的宗教活動場所47個,其中天主教16個,基督教26個,道教3個,佛教1個,伊斯蘭教1個,分布於全區23個鄉街;全區信教群眾達三萬餘人,其中道教信徒1萬餘人,佛教2000餘人,天主教8600餘人,基督教8000餘人,伊斯蘭教1000餘人。做好宗教活動場所管理和信教群眾的正確信仰工作事關全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區劃沿革
1996年,臨潼區面積898平方千米,人口62.2萬人。轄12個鎮、16個鄉:驪山鎮、秦陵鎮、新豐鎮、代王鎮、雨金鎮、相橋鎮、馬額鎮、櫟陽鎮、斜口鎮、交口鎮、零口鎮、北田鎮、田市鄉、新市鄉、徐楊鄉、任留鄉、西泉鄉、油槐鄉、行者鄉、韓峪鄉、穆寨鄉、何寨鄉、東岳鄉、紙李鄉、仁宗鄉、鐵爐鄉、小金鄉、土橋鄉。縣政府駐驪山鎮。 1998年,撤銷驪山鎮、秦陵鎮、新豐鎮、代王鎮、斜口鎮、行者鄉,設立驪山街道、秦陵街道、代王街道、新豐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639581人,其中(6個街道、8個鎮、14個鄉):驪山街道70772人、秦陵街道27337人、新豐街道39560人、代王街道34815人、斜口街道30233人、行者街道24691人、馬額鎮20718人、零口鎮32600人、雨金鎮21826人、櫟陽鎮29247人、交口鎮24777人、相橋鎮19314人、北田鎮23373人、田市鎮16617人、西泉鄉22257人、韓峪鄉16008人、仁宗鄉4895人、何寨鄉29666人、土橋鄉3847人、紙李鄉16193人、鐵爐鄉16619人、東岳鄉6483人、穆寨鄉4557人、小金鄉7208人、任留鄉21186人、新市鄉28438人、徐楊鄉22278人、油槐鄉24066人。
2002年,臨潼區轄6個街道、10個鎮、7個鄉:驪山街道、秦陵街道、代王街道、新豐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馬額鎮、零口鎮、雨金鎮、櫟陽鎮、交口鎮、相橋鎮、北田鎮、油槐鎮、西泉鎮、何寨鎮、鐵爐鄉、穆寨鄉、小金鄉、任留鄉、土橋鄉、新市鄉、徐楊鄉。共有7個居委會、285個行政村。
2005年,臨潼區轄6個街道、10個鎮、7個鄉:驪山街道、秦陵街道、新豐街道、代王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馬額鎮、零口鎮、雨金鎮、櫟陽鎮、交口鎮、相橋鎮、北田鎮、油槐鎮、西泉鎮、何寨鎮、鐵爐鄉、穆寨鄉、小金鄉、任留鄉、土橋鄉、新市鄉、徐楊鄉。
2007年1月,零口、相橋、雨金、馬額、西泉、櫟陽、新市、徐楊等8個鄉鎮撤銷鄉(鎮)建制,改設街道辦事處,8個街辦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4萬人口將逐步納入臨潼的城市規劃之中。至此,臨潼區轄14個街道、4個鎮、5個鄉:驪山街道、秦陵街道、新豐街道、代王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零口街道、相橋街道、雨金街道、馬額街道、西泉街道、櫟陽街道、新市街道、徐楊街道、交口鎮、北田鎮、油槐鎮、何寨鎮、鐵爐鄉、穆寨鄉、小金鄉、任留鄉、土橋鄉。
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報省政府批准,臨潼區仁宗鄉、穆寨鄉、小金鄉3個鄉撤鄉設街辦。至此,臨潼區23個鄉鎮建制全部撤銷,相應成立了23個街道辦事處。
2012年1月10日上午,原仁宗、穆寨、小金三鄉分別舉行新設街辦揭牌儀式。
全區現轄23個街道辦事處:驪山街道、秦陵街道、新豐街道、代王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零口街道、相橋街道、雨金街道、馬額街道、西泉街道、櫟陽街道、新市街道、徐楊街道、何寨街道、交口街道、油槐街道、北田街道、鐵爐街道、任留街道、穆寨街道、小金街道、仁宗街道。區政府駐驪山街道。
[1]有漢族、黎族、白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土家族、俄羅斯族、滿族、朝鮮族、羌族、俄羅斯族等民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