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多少人缺錢
A. 人到中年,突然發現周圍人都很缺錢,是現狀還是有錢人低調
是現狀,缺錢的原因是2008為應對全球金融風暴,國家投入的4萬億的膨脹效應,通過10年的消耗轉化已經耗盡了。
如果你有心,可以回憶一下周圍的人忽然間都有錢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肯定是在2010年之後,所處的層級越低這個感覺越往後,就是說如果你是在三線城市以下,那麼這個感覺應該是在2014年左右。
那時候大家忽然間都有錢了,做什麼生意都覺得很好做,賺錢也很容易,然後大家都進入了消費快速升級的階段,開始大范圍的買房買車買奢侈品,甚至到了過度消費的狀態。
因為大家都有了朋友圈,需要各種攀比,各種炫富來尋找存在感了,同時全民也進去了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的狀況,連男女婚嫁都把金錢物質排在了首位。
但國家只超標投入了4萬億的份額,各種超前超實際能力的消費總是會耗完的,就這樣大家都過了幾年全民狂歡的日子,然後這兩年經濟慢慢的進入正常軌道。
由於之前的超高消費,買了和自己實力經濟能力不匹配的房子和車子,而且把之前的高增長誤以為是常態,心理上就沒有設定未雨綢繆的想法,然後就出現了全民都覺得生意不好做了,賺錢變得困難了,收不抵支了等等現象和感覺。
所以題主問是這是現狀還是感覺,答案是既是真實現狀,也是普遍感覺。
正常現象,有錢人就金字塔頂端那一小丟丟。全世界都這樣,人沒怎麼變,變的只是時代。改革開放的萬元戶很少現在資產上億的也不多,想開點別有點錢就認不清自己的定位。現在凈資產幾百萬沒有負債的和80年代的正式編制的技術工沒啥區別。別感覺現在在寫字樓吹空調工作有多高成就這是 社會 進步造成的,現在的白領坐個辦公室和他們的父輩那一代在工廠紡織機前面工作沒什麼區別
也是現實了。賺的人花的多。也要面子。買十萬的車不夠。用三十萬的。買二室一廳不夠換三室二廳的。想要更好的生活。 娛樂 項目。出門停車費。餐飲費。生活必需品。服裝也是品牌的。水果。冰箱200升的不夠。必須雙開門的。裝修。三室二廳也要三十萬。滬牌十萬。父母保健品什麼都。怕生病。進醫院不光沒收入還要付好多錢。國內游不夠。歐洲游什麼五十萬。豐年過節。各種禮物買給老婆大人。每月加油費最少400。水電煤。物業費。養兒子還要准備房子。女兒也要富養。各種培訓班。 娛樂 。累了找人按摩。剃頭費。總之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即便那種月薪四五萬的人也是這種情況。心裡好窮好窮。慾望無止境。還沒有可以不上班做到財務自由的。就算做到了還是覺得缺錢。有十套房子。照樣上班的。
現在都在裝窮,是一種流行 時尚 ……
首先你要看到窮人的優點,古代有詞「窮書生」
窮不代表沒有文化,窮不氏代表沒有素質。
人生的意義是比誰活的 健康 、活的長久。
人為什麼都搶著當窮人?
為什麼一些人要裝窮?
因為經歷,閱歷讓他們知道~
1可以因為窮,所以不用太在乎面子,真實,不虛偽。
2不用因為攀比虛榮而煩惱
3不用因為怕別人惦記自己的財產而煩惱
4當別人向你借錢時,你可以直接很誠實地告訴他,你沒錢。
5可以享受窮人所能享受到的一切好處和福利待遇。
6喜歡你的女人都不是奔著你的錢來的。不用為那些有目的的女人而傷神費心。
7窮可以讓你交到許多真心的朋友,你不用擔心他們為了你的錢或是名而接近你,利用你。
8窮可以培養人出苦耐勞的一種好品質,讓你日後就算是有了錢,也不會因此驕傲,憶苦思甜。
9可以體會到一分錢分成兩瓣兒花的樂趣。
10不會為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而浪費快樂。
參透人生只是半,
識得好人品三觀。
半貧半富半安足,
半命半天半偶然;
半痴半聾半糊塗,
半真半假半瘋癲;
半用半舍半行藏,
半智半愚半聖賢;
半冷半熱半自在,
半醒半夢半神仙;
半有半無半苦樂,
半包半容半姻緣,
一半盡在於我,
一半聽任自然。
思量半世飄飄過,
百年之後皆入盒。
識得半的玄機在,
世間處處是悠然。
只是貧富兩極化而已,在這個時代很多人落後不學習了,時代在高速發展大多數的人思想觀念比改革開放早期沒什麼變化!認為賺錢就是開店賣東西,開工廠做小買賣。要不上班領工資,這些行為與時代脫節了,你現在看有幾個開店賺錢的。除了吃國家飯的有點油水賺錢的,民生相關無一不在生死一線!
這個時代要求有互連網思維的,做前沿 科技 投資的、股權投資的、房產投資的人才能發財。你看到沒主題就是投資,放大資金收益!而沒有資本的大多數人極少有投資能力與資金的。所以二十年與時代脫節,不能享受時代紅利。
而年到中年你的社交圈基本上是和你一樣的人,你基本上不喜歡一個富人在你的圈內。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日常會不經意的打破你脆弱的自信心。很多時侯不是富人不和你玩,而是拒絕他們打擾你的生活。慢慢的窮人玩窮人的,富人玩富人的,兩個圈子又近又遠!
缺錢是現實。現在的人都被房子綁定了,有小房子想換大房子,有大房子了又想換二層別墅,有一套房的想買兩套,有兩套房了又想買三套作投資。如此往復,家庭財產都成了房子,手頭沒錢是正常。
再加上孩子教育,各種興趣班,技能班,英語班,教育支出越來越多。
有一孩了再生二孩,所謂的奶粉錢也不少,現在的年輕喜歡買洋奶粉,從國外各種捎和代購。如此種種。年輕夫婦月月光,甚至還要啃老也就是正常現象了。
中國的勞務與勞資收入越來越國際化了,我們中國人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逐步踏入國際化的道路上,與其他國家收入和消費的比例也在並軌的道路上。之前我們總是說國外收入高,但是消費也高,剩餘的財富很少。我們在嘲笑國外的時候,其實我們國家也在以很快的速度,學習高超國外勞動者收入與消費的比例。特別是在房價問題上,我們國家已經實實在在的超過世界所有國家。
有許多研究世界經濟的學者,驚訝的發現,原來我們引以為驕傲的優越性,已經逐步的消失,我們曾經批判國外的勞動者貧窮的東西,已經非常現實的降臨在中國大多數勞動者的身上。應該講城市人口中60~70%的人口直接或者間接的成為房奴,車奴。與國外相比,國外大多數國家普通勞動者購買房子(一般性普通住宅)個人工資的12年左右,但也排除特殊地區房價的高漲。包括美國矽谷等。同樣我們國家勞動者購買房子的一線城市要50年以上,甚至更多,二線城市也要達到30年以上,三線城市也要20年以上。
再有教育投入問題,醫療,養老問題。是每一個人與家庭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是說從教育開始,到生命的終結。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均水平是屬於世界最低國家之一。
我們面臨的困難與教育醫療養老都是世界上投入不足的,有的甚至及其缺少與欠賬的。我們不用民謠來形容,我們本著客觀標准來講,中國絕大多數勞動者至少佔到80%以上屬於低收入者與家庭。依據許多一線城市墓地價格身無所葬。這些已經成為許多中國人面臨的無奈。所以提倡新型的樹葬水葬土葬等已經擺在中國勞動者的面前。
面對復雜的世界經濟與形勢,中國人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世界霸權國家未必會像他們標榜的那樣,當我們失去國家獨立的時候,我們同樣和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一樣。顛沛流離也會降臨在中國勞動者的身上。我們必須珍惜與維護國家的尊嚴與軍事的強大,否則可能我們的生活會更差。
恭喜你,證明你人脈不錯,你身邊朋友大部分都是老闆,或者是喜歡投資的人。現在上班的,甚至種地的雖然不是大款可以說手裡不缺錢,缺錢的恰恰相反是老闆,生意不好做,大環境不好,做生意投資成本大費用高,還有喜歡投資的,買房買股票,暫時套住了,缺錢的都是人們眼裡的有錢人,國家稍微一寬松有錢人還是有錢人
其實看你處於什麼層次了,周圍人表現出來都缺錢是種現象,但有的人是真缺錢,有的人是假缺錢!有的人月消費至少幾萬、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有的人只要幾千就夠了。所以說缺錢的人不一定缺錢。真正缺錢的人也不一定會到處去說。
缺錢,是今年的主題
銀行有錢吧,但也是大行豐盛小行渴,從隔夜拆借利率上說明小行的資金綳得很緊。金融行業的活躍度,一度的各種借款融資滿天飛,影子銀行,外圍資金團團打轉,賺快錢佔了時代的上風。遇到風口豬都會會飛。
各行各業,說實話干實業的真缺錢,錢到哪兒去了呢?
身邊的朋友缺錢不,答案缺,因為自古就是永遠缺錢是個命題,缺在哪?缺在比較上,五十看一百,一百看一千,這樣的比較方式,段然沒有一個不在比較下對自己真實的滿足感!
上班族每月的錢是有數的,還房貸,養家人,沒有多餘的,心中理想的事情總是因為缺錢一拖再拖。
做生意的,幹了一單還想干更大的一單,缺錢吧!
剛踏入 社會 的大學生,父母辛辛苦苦的供養出來,本想多努力回報家庭,事實上去掉外賣通訊開支連談戀愛都囊中羞澀。缺錢吧!
人到中年身不由己,考慮子女的未來,房子刷掉了大部分一輩子的儲蓄,留一點在老大媽哪留著娶兒嫁女與養老防病,一丁點都不敢亂花,看著緊巴巴的油膩,有點小錢,裝作缺錢,一個字,怕
胡潤排行榜說,百分之一的富豪背後有三倍的隱形富豪,即使加在一起,他們財務自由,掌控著大把資源,但那不過是財富分配上的狂歡,與普通大眾基本無關。
現在的人我認為心理壓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時代逼著你跑,不是走,一切都沒有了順其自然,顛覆性侵害。
比較是缺錢的根本問題。
貧窮限制了想像力,比較增加了內心的陰暗面。
缺錢嗎?
B. 這幾年,人人缺錢,處處缺錢,那麼,錢究竟去哪了
錢的總數沒有變,只是錢的歸屬不一樣了。有的人是真缺錢,有的人是假缺錢,有的人說的是實話,有的人是在跟著一起苦窮。多數人的錢跑到了少數人的口袋裡,形成資本去獲得更多的錢。
供房供車供小孩教培費:上半場
醫療費用:下半場
完畢。
不知不覺地就花掉了。至於花在哪了?都用在不知不覺的消費所需要的生活
買房買車了,過有錢存銀行,現在有錢去買車去買房,沒錢也要趕時髦。
錢究竟那去了?一是房地產,二是中國人的含蓄,你別小看這含蓄,一旦暴發出來,任何國家是無法承受,當然包括中國。
不是提倡提前消費嗎,提前消費了
首先從大的方向解釋:
問題一,錢從哪裡來的
錢就是紙幣,本身不是財富,而是財富的計量單位,人民幣每一塊錢都是從銀行系統裡面流出來的。
問題:錢怎麼從銀行流出來的?銀行可沒有滿大街撒錢是吧,其實錢從銀行流出來,只有一個途徑——貸款,就是有人從銀行貸款出來,支付工資,支付賬單,他為什麼貸款呢?因為,他覺得自己能用貸款這些錢賺到更多的錢,來償還貸款。
問題二:錢最後到哪裡去了?答案,流回銀行了··
從我們普通人的視角裡面,錢似乎是「不滅的」,例如,你點了一份外賣,20元錢,這份外賣被你吃了,但是那20元錢,被商家用來支付工資,食品原材料,再比如你加油,汽油被你用掉了,但是你買汽油的錢卻依然還在。
但是,有一件事,是最直觀的解釋錢去哪裡了——還房貸
你每個月還掉的房貸,是錢流回銀行了。
對比問題一,你會發現,整個世界的運轉就是,錢從銀行流出,最後流回銀行的過程
當經濟下行,開發商也不貸款了,市場上的錢就會慢慢流回銀行,於是就沒有錢了····
於是市場上就沒有錢了。
問題三:銀行的本質
隨便人能開銀行嗎?不能!
銀行可不是租個門面就能開的,他需要連接中央銀行的支付清算體系
開銀行需要錢嗎?需要!但是也不需要!
需要錢,因為你需要組門面,請員工,支付工資水電費,一大筆錢····另外央行還收一點保證金。
但是,銀行開設本身不需要錢,需要的是銀行清算體系。
假如,我關系後台背景就是硬,我獲得了銀行資質,可以開一家銀行了。
銀行第一天開業,我放出兩個業務員,一個去拉貸款,另外一個拉存款···
中午,拉貸款的業務員先回來了,帶回一筆業務:一家國企,要貸款一個億,風險符合要求····
問題,我能不能貸款給企業?
不能?銀行沒錢?
錯,要是不能貸款,那還是銀行嗎?
可是銀行沒有錢啊,錢從哪裡來?——回到上面的問題,開銀行需要錢嗎?不需要
我給這家國企開兩個賬戶,一個貸款賬戶,一個存款賬戶
貸款賬戶(銀行資產端)記載,債權一個億
存款賬戶(銀行負債端)記載,存款一個億
瞧見沒,大筆揮了兩下,貸款存款都有了,接下來的事情
企業,貸款批下來了,在賬上存著,支付工資,貨款,直接轉賬走——通過清算系統,各家銀行改數字,其實轉賬的這個過程,並不是有真實的錢流轉,只是清算系統改數字····
當然對於銀行事沒完,央行規定,存款准備金要有,假如是15%,你有了一億存款,需要存款准備金1500萬····
可是銀行沒有錢啊,上面的操作就是數字——還是回到上面的問題,開銀行需要錢嗎?不需要!
央行給我這新成立的商業銀行也開了兩個賬戶,一個存,一個貸款,同樣記載,債權,存款(准備金)1500萬
上面才是金融體系的真相·····開銀行不需要錢
回到問題:銀行的本質
錢的本質就是一個符號,財富的代表;
銀行,就是整個世界的賬本——或者說銀行就是整個世界的會計····
錢集中了,到了少數人手裡了。
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太極圖
只不過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
外圓圈代表著一個人的全部
萬事皆為兩面事事皆為黑白
沒有絕對的白沒有絕對的黑
皆因為中間彎線隔離帶的度
做人其實就是剛剛卡在度上
人無完人其實指的就是個度
人性偏向白區得到就是福報
若是偏向黑區得到就是惡報
沒有隱藏很深的絕對的好人
也不會有隱藏著很深的壞人
人人做好自己就是尊重 社會
錢是生活者中的老虎[打臉][靈光一閃],為了它人們勞碌奔波,經過不斷的耗損,所剩無及,[微笑][微笑][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C. 為什麼中國近三十年來發了很多錢而中國人卻缺錢
這與國人的認可錢的水平提高很多,現代人絕對比三十年錢的人富有,但是現在人對錢的渴求也比那是高。中國已經進入市場經濟,生活中對錢的依賴逐漸加深,貧富差距在不斷擴大,這都激化了錢的問題。
D. 中國有多少錢具體怎麼來回答
21世紀以來,有幾個口號註定是要被載入史冊的:「中國人民很行」、「中國加油」和「中國可以說不」。 2007年為中國人的慾望排序,「更多的錢」、「環游世界」和「中國天下第一」當選前三。政治松綁與經濟開放讓中國人有了想富的慾望和富裕的權利,賺錢已成為絕大多數國人的主動力。 說中國很行,你不能只看外匯儲備有多少、收購了多少海外礦產和舉辦了多成功的奧運會,這部分國家財富如果不能轉化為國民福利,數額越大反而越危險;說中國人民很行,你也不能只看首富們的總資產、世界500強名次和奢侈品銷售數字,如果社會不能維持基本秩序與起碼公正,富豪們生活越豪奢,證明社會危機越深重。 衡量中國的人民行不行,你只能去問它的國民:城裡人是否買得起房?農村人是否生得起病?大學生是否找得著工作? 中國人有錢嗎? 如果在3年前有人問,這或許是個問題,但在整個世界還在金融海嘯里苟延殘喘、歐美日消費者不得不節衣縮食的今日,這是個再愚蠢不過的問題:中國簡直是地球上最富有的國家了,無論是政府或國民。我們的國企在大手筆購買非洲、澳大利亞、南美與加拿大的礦產;民企在兼並那些瀕臨沒落的國外品牌;我們的富豪們在紐約、倫敦和東京揮金如土,成為New Money的新形象代言人。 中國人不缺錢,但缺幸福感。中國的GDP在不斷地增長,卻有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後降。即使是號稱領風氣之先的企業家,過去20年中,自殺的就多達1200位。 中國人不缺錢,但缺安全感。問題官員怕雙規、商人怕經濟危機、白領怕還不起房貸、農民工怕失業,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都有可驚可怕之處。甚至財富越多,不安全感越甚。2006年7月,《南方周末》發布調查顯示,九成富豪承認金錢給自己帶來「不安全感」。 中國人不缺錢,但缺信仰。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決定將所有財產捐贈社會,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財富是上帝的恩賜,全部來源於社會,理應反饋給社會。一個人到死的時候還是家財萬貫,這是一種恥辱。 中國人有多少錢? 中國2009年上半年的外匯儲備為2.1萬億美元,全國居民儲蓄余額為25.29萬億元(截至2009年7月),這就是中國人的全部家底。 足以炫耀富足大國的時代到了,但在中國,仍有許多財富你看不到,即使看到也不能說:諸如繳納個稅的人是如此之少,而買得起豪車豪宅的人是如此之多;諸如國企員工稀少的工資單與長長的福利單。你身邊肯定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身份神秘,面目模糊,花錢豪奢卻不願曝光,行蹤詭秘卻很難以低調形容;他們有自己的圈子、話語或潛規則;他們打通了權力與金錢的任督二脈—經濟學家郎咸平以「黑領」名之,吳敬璉則警告:當前改革的最大障礙就是權貴資本。 中國人的錢來自哪裡? 針對中國近30年的經濟奇跡,西方經濟學家冠之為「中國模式」並無比艷羨,它的實現依賴兩大基礎:制度創新與廉價勞動力。 前者讓經濟從僵化的政治體制中解脫,後者則是人多力量大的另一演繹。中國民工付出比歐美同行們多達兩倍的勞動力,只收獲他們1/20或1/30的報酬。 我們的國家很有錢,是因為中國貨在全球暢通無阻,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這由億萬苦力的血汗凝結。 英國小伙胡潤來上海待了一年之後就再也不想回去,他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只有在這里,隨便朝哪個地方打一槍,都能收獲一排鹿。也就是說,如果近30年來你只需抓住個體戶熱、倒賣批文熱、下海熱、房地產熱、互聯網熱中的任何一個,你都會成為時代弄潮兒。或者,你只需在新股上市之時買1000塊錢的萬科,或者在一線大城市的核心地段買一套小房子,捂住並等待就好了。 中國人的錢去向何處? 近30%的錢進入了銀行,儲蓄依然是中國人最喜愛的理財方式。存錢是為了養老,為了防病,為兒女積攢教育費,或者僅僅為了攢夠買房的首付款。 27年的總收入被換成了鋼筋水泥,而對這只有70年產權的房屋,面對這高達400∶1極度不經濟的租售比,大多數中國人還是願意把絕大多數儲蓄換成房子,還有再被按在地上,被銀行揭掉一層皮。 1%的企業財富被投入慈善。美國人信奉的是「再富不能富孩子」,孩子都是上帝之賜予;中國人則是「再窮不能窮孩子」,任何時候孩子都是私家財產。 無法統計的錢被換算成美元歐元,存在瑞士或美國的銀行里。致富光榮是近30年才有的新觀念,中國人仇富可仇了近2000年。歷次政治運動,無論政府民眾都先拿富人開刀。 比爾·蓋茨曾經說:「當你有了1億美元的時候,你就明白錢不過是一種符號,簡直毫無意義。」是的,他的另一層意思是說,在你沒有1億美元的時候,錢可能就是你的一切。 你當然可以批駁錢的骯臟與罪惡,但你必須知道,那並不是錢的副產品。世上不只有為富不仁,貧窮而不仁者亦為數不少。錢當然並不一定能帶來幸福感,但貧窮更不會。就像林青霞那句著名的自白:「有錢人是不可靠,但有錢人的錢還是很可靠的。」 就像不知道穿什麼就穿阿瑪尼,不知道讀什麼就讀村上春樹一樣,當不知道干什麼好時,就好好賺錢吧。
E. 人均負債13萬!儲蓄大國"變"負債大國",中國人的錢去哪了
中國人習慣未雨綢繆,時代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人的骨子裡誕生了一種"居安思危"的想法,認為平時多存錢,關鍵時候可以應急。就拿今年年初的公共衛生事件來說,工廠停工、公司不開門,這種情況下,沒有點積蓄估計很難生活。
綜合以上說法,我國消費者的儲蓄率下滑,負債率升高。人均13萬的債務,是因為超前消費的觀念和行為在"作祟"。但是人均負債13萬,真的是常態嗎?大家生活中會有存款作為風險支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