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年需要多少種豬
❶ 一年吃掉7億頭豬,養豬長達千年的中國怎麼就被卡脖子了
最根本原因就是養殖的問題,吃掉一頭豬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把一頭豬養好,確實需要技術的。如果只是從國外進口整豬就沒有核心的繁殖場,如果不自己進行繁殖,就會陷入一種不可彌補的惡循環。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進口豬是好的,但必須避免近交,必須引入新鮮血液以改善種群的遺傳特徵。同時種豬一般在下完幾窩小豬以後就會退化。很長一段時間很難再有豬仔,所以有必要不斷引入新鮮血液以維持種豬的延續。
平均五六年將需要換一批豬在過去的兩年中,我國的養豬業經歷了快速變化的階段。盡管該行業迎來了一個世紀以來從未遇到的大利潤時代,但它也面臨著繁殖成本的大幅增加。當潮流消退時,市場競爭的性質將恢復為成本競爭和技術競爭。在飼養成本增加,利潤率下降的背景下,提高種豬的生產性能是提高養豬效率的唯一途徑。能否提高養豬效率取決於種豬的飼養成本,前者所佔比例較大,為此,一直引進外國豬仔是比較難堪的。
❷ 985頭美國種豬「空降」四川,為什麼要從外國進口「種豬」
985頭美國種豬坐飛機來到四川,接受了專門的防疫檢測。按道理來說,進口種豬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過卻被網友議論紛紛,很多人不清楚,為什麼我們國家要進口種豬。其實不僅僅是美國的種豬,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引進丹麥的種豬。一般來說,都是落地在合肥。
出現這種情況,也沒什麼特殊的原因,理由就是人們愛吃、中國本土豬生育速度趕不上。此時為了保證市場上的豬肉,能夠保持一個平穩的價格,必須靠引進種豬來進行雜交或者促進生育。
3、雜交豬的數量不斷下降,人們的需求不斷提升,此時就需要解決豬的出欄問題。常規的本土豬一年出欄,一些國外的豬5月出欄,如果能夠進行雜交,那麼必定可以改善國內的情況。
看上去國內養豬的人很多,我國根本不缺豬肉,實際上國內本土豬已經很少,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雜交之後培育出來的新品種。就算每年引進豬種,可豬肉還是處於緊缺狀態,價格不斷上漲。
❸ 中國種豬業未來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中國種豬養殖業未來十年發展趨勢:
種豬市場供需分析
種豬需求量
高峰時期,全國母豬存欄飼養量接近5000萬頭,其中生產外三元的瘦肉型母豬(長大或大長)約佔80%即4000萬頭;若按年更新率30%計算,則每年需要優良瘦肉型父母代母豬(長大或大長二元母豬)約1200萬頭;要滿足每年1200萬頭二元母豬的需要,若祖代擴繁母豬(大白或長白母豬)每頭每年能提供6頭合格純種母豬,則需要存欄祖代母豬(大白或長白母豬)200萬頭。同樣計算,若純種母豬年更新率也是30%,年需求純種母豬(大白或長白母豬)60 萬頭。
此外,按人工**公母比例1:100計算,需要存欄優良瘦肉型種公豬(終端父本如杜洛克)約40萬頭,若公豬年更新率50%。,則年需求終端父本如杜洛克公豬約20萬頭。
1.2 種豬供應量
就目前全國種豬市場的銷售情況來看,未來十年除了國家核定的100個國家生豬育種核心場外,其他種豬場很難再銷售種豬。也可以這樣說,十年後,100個國家生豬育種核心場及部分有實力有品牌的著名種豬企業將佔到整個種豬市場份額的80%以上。
以二元母豬市場來看,年提供10萬頭左右或以上的二元母豬種豬場(或企業),目前全國不到10個(均在國家生豬育種核心場名單內)。10年後,排名前 100個有實力有品牌的著名種豬企業平均規模可能達到10萬頭,總規模可能達到1000萬頭,基本可以滿足1200萬頭(二元母豬)的市場需求。
就父母代種豬(包括外二元母豬、土雜母豬)的市場來看,目前市場供應總量已經超飽和,但良種豬實際缺口仍然很大,因為有許多種豬場無品牌或種豬質量很差,有產品無市場(許多種豬場種豬銷售比例很低,很多種豬不得不按商品育肥豬出售)。前幾年曾有人統計,中國有3500家左右種豬場,據本人調查,其中所出欄的種豬能按種豬售出60℅以上的絕對不到100家。隨著規模養豬的快速發展、良種普及率的提高,未來十年每年良種豬的需求量會增長5%以上。所以,就目前良種豬市場來看,缺口很大,市場潛力很大。
2 種豬市場利潤分析
一般情況下,目前一個基礎母豬500頭的萬頭純種豬場(曾祖代場或原種場),年提供純種豬3000頭左右,可年均凈盈利1000萬~1200萬元(非種用種豬轉為商品育肥豬出售,按不虧不盈計算)。
同樣規模500頭基礎母豬的二元母豬場(祖代場或擴繁場),年提供種豬3000頭左右,目前可年均凈盈利400萬~600萬元(二元公豬及淘汰二元母豬轉為商品育肥豬出售,按不虧不盈計算)。
3 種豬市場概況
3.1 育種水平低,種豬質量差
育種是養豬業的制高點,也是我國養豬業的薄弱環節。中國企業需要研發高端種豬育種技術。我國的種豬繁育工作還停留在國外引種階段,不能自主創新,導致我國原種豬長期依賴進口。實話實說,即使在所謂的這100家(目前95家)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名單中,大部分種豬場都沒有實實在在地育種,充其量算作是育種的初級階段。多數種豬場(或種豬企業)連育種團隊、育種部(室)、育種設備都沒有,有1~2個專職育種技術員、育種碩士、育種博士或育種專家顧問就不錯了。真正在做育種的寥寥無幾,廣東溫氏、北京育種中心、廣東中山白石、杭州大觀山……其中廣東溫氏育種工作做得最好,也許是因為其養豬規模最大,養豬體系自繁自養、種豬自給自足的緣故。
3.2 國外引進原種豬或配套系占市場主導地位
目前,國內種豬場絕大部分都以杜洛克、長白、大白為主,均推廣杜長大配套系種豬,核心群種源均來自於國外引種。本土品種的種豬場大都是以前國家及地方上定點的保種場,規模都不大,效益都不好。目前國內存欄的母豬絕大多數是長大或大長二元母豬,長大或大長二元母豬已佔到整個中國終端母豬市場的80%左右。而終端父本絕大多數是杜洛克公豬,養豬老大廣東溫氏改用皮杜雜交公豬一段時間後又改回杜洛克公豬。
3.3 竟爭激烈,種豬市場不規范
種豬市場不規范,進入門檻低,種豬市場魚龍混雜。100個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的評定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目前中國種豬市場竟爭激烈,正在快速整合、優勝劣汰。
3.4 周期性、季節性波動
由於養豬大產業的周期性、季節性波動,種豬業也幾乎同步呈周期性、季節性波動,但其波動幅度沒有肉豬市場那麼大,比如多數正規化種豬場的種豬價格一般地說相對穩定。
3.5 客戶隨機性
由於沒有哪一個種豬場能占據絕對優勢,導致各種豬場的隨機性客戶占絕大多數,只有為數不多的著名種豬場擁有少部分相對穩定的客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