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自閉症孩子有多少人

中國自閉症孩子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3-01-18 13:24:25

⑴ 請問有沒有自閉症患者的就業情況數據,謝謝。

據2017年由五彩鹿兒童行為矯正中心、北京朝陽區殘疾人聯合會等方面發布的《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Ⅱ》推算的數據,中國自閉症人群已超1000萬,0-14歲自閉症兒童的數量可能超過200萬。那麼,數百萬成年自閉症患者去哪兒了?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發現,由於缺乏職業培訓、就業和托養安置等方面的支持,多數成年自閉症患者最終只能被「圈養」在家中或是進入精神病院。為數不多的公益機構為一些自閉症患者提供了少量的工作崗位,真正就業的自閉症患者微乎其微。「星星的孩子」成年後融入人間依然困難。

在澎湃新聞的采訪過程中,多位關注自閉症群體的相關從業者呼籲:建立養護、就業、醫療、養老等康復教育機構及社會融合場所;健全針對自閉症患者的職業技能教育以及就業保障體系;增加對自閉症患者的政府補助;組建自閉症專業社工隊伍;為自閉症患者的父母親人和同事提供長期心理喘息服務和解壓疏導培訓等。

長春的洗衣店與南京的咖啡館

早上8點,位於吉林長春市汽車產業開發區的托弗爾特教助殘洗衣工廠店准備營業,新的一天開始了。店員先將早上新送到店裡的毛巾和床單分類,再放入洗衣機,之後折疊、熨燙前一天洗完的毛巾。

店員中,包括21名自閉症患者及5名普通員工。患有自閉症的員工主要負責分揀、疊毛巾、整理床單被套等,而接待顧客、出廠檢驗、配送等則主要交由普通員工完成。

這家洗衣店不以盈利為目的,2017年6月由長春市育龍特殊兒童語言康復培訓學校出資開設,長期招聘病情較輕、無暴力傾向的自閉症患者,實行兼職制度。洗衣店的法人代表介紹,店裡會根據店員的具體病情安排難易程度合適的崗位,每天工作3—5小時,月薪500元—3000元不等。本地的自閉症員工由家屬陪同上下班,外地的則由店方提供食宿。

商玉龍說,約在五年前,隨著2000年左右開始接受干預的自閉症群體到了工作年齡,長春地區特殊教育行業都在嘗試為大齡自閉症患者提供洗車、手工皂、烘焙、串珠、編中國結等就業崗位,但不少嘗試結果並不理想。

身體上沒有殘缺的自閉症患者所需的工作環境和關懷模式與身體殘疾者不同,傳統的殘疾人就業項目也大多不適合自閉症患者。

為了找到適合自閉症人群工作的崗位,接觸這自閉症群體十多年的商玉龍和資方多方考察、篩選,確定了洗衣行業。「第一必須安全,第二要賺錢,起碼能解決溫飽,第三最好是簡單重復,第四要有普適性,各種自閉症患者都能適應。」

孤獨離群、不會與人建立正常的聯系、缺乏與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語言交流障礙……這是自閉症患者常見的表現。

開店近兩年來,店裡也發生過幾起意外。商玉龍說,剛開店沒多久,有幾個店員出於好奇把手伸進正在運行的傳送帶的滾軸里,好在機器底下不帶電也沒有高溫;也曾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女性店員三次出手打人,無奈只能將其辭退。

為幫助自閉症員工鍛煉社交和自理能力,洗衣店每年制定教學計劃,常請專業的特教老師免費開課培訓,內容為生活技巧、社會規則認知等。具體來說,包括如何花錢、砍價、坐公交車、看錶、安排時間等。

目前,托弗爾洗衣店裡自閉症員工的年齡處於19歲-43歲之間,此前皆未參加過正式工作。而令商玉龍意外的是,通過工作和培訓干預,大部分自閉症員工出現了好的轉變。

「來的時候員工們語言不多,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獨來獨往,迴避他人,缺乏社交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極差,而現在可以自己洗漱洗澡、清理衛生、整理床鋪,也開始和陌生人溝通打招呼、交流。最好的是,有了情緒和情感。」 商玉龍說。

在開放性上,南京的江東北路上一家名為樂平方公益咖啡的店鋪更進了一步。這家店既賣咖啡又是書店,時常還舉辦公益活動。店員也由特殊群體組成,店長是唐氏症患者,咖啡師中有兩位是自閉症患者。從沖泡咖啡到招呼客人,自閉症員工有了更多機會與顧客交流。

南京樂平方公益發展中心、南京樂活公益發展中心負責人蔣藝說,這不僅有助於這一群體在工作中鍛煉社會能力,提高生活自立的可能性,也有助於讓公眾了解、接納自閉症人群,奉獻愛心。

「還差一段過渡的橋梁」

2016年北華大學「明智之家」發布的《大齡自閉症青年就業現狀報告》指出,由於受大齡自閉症群體社會服務體系缺失,特惠性政策少,經費投入不足等因素影響,青少年和成年自閉症群體一直飽受職業教育、支持性就業及養老安置等問題的困擾,就業服務和就業援助及康復補貼難落實,而大齡自閉症患者由於就業成本高、崗位少等原因,還在民間機構自行探索階段。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星之路自閉症兒童康復中心校長王欣會向澎湃新聞表示,目前,自閉症人士的就業類型主要可分為類似上述洗衣店、咖啡館等的庇護性就業,以及和普通人一起工作的按比例就業。

但自閉症患者真正在普通的社會崗位上令人滿意並不容易。

27的自閉症患者元元就擁有一份令其他自閉症孩子羨慕的工作。2017年10月開始,每周末有一天,元元在上海一家美容院工作,先是在大廳里彈奏鋼琴,後來又改在廣播室吹薩克斯,現在的工作內容變成了把資料分類裝進檔案袋,編上號碼。

元元媽媽說,孩子長大了,也有人際交往的需求,因此很珍惜工作機會。「他也很渴望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一直會用自豪的語氣說,我是社會人士。盡管他的話不多,但他也喜歡去人多的地方,喜歡這份熱鬧。」

元元智商測出來超過90,對數字敏感,為了有一份工作,他自學拼音打字,考出了計算機辦公自動化初級證書。

現在,元元能夠獨自上下班,可以從容地掏出手機掃碼進地鐵站。他和美容院每年簽訂勞動合同,按上海市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賺取報酬。

可是,最近美容院喊他去上班的頻率不怎麼高了,有時一個半月才去一次。「有時候隔了很久沒叫他去,他也蠻沮喪的。」元元媽媽說,「有時他還會自己發微信問領導,什麼時候可以來?也會擔心地問我,『是不是不要我了』。」

面對這樣的變化,元元媽媽理解,也無奈:「對小公司來說,用人成本蠻高,寧願付一筆錢,不用他們(特殊群體)真的到單位上班,來降低風險。但我們是真的希望去工作,去接觸社會。」

「融入社會還是很難。」元元媽媽說。她也關注到2012年上海首位自閉症就業者棟棟在市圖書館當圖書管理員的新聞。

「上圖也為棟棟配備了就業陪伴老師。然而大部分的患者沒有那麼幸運,因為他們情緒不可控,溝通存在障礙和對突發事件缺乏應變能力,決定了他們很難在正常社會狀態下的單位里工作,甚至很難和其他殘疾人一起在福利工廠工作。棟棟之後,自閉症患者實現真正就業的數量微乎其微。」1月28日,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吳皓在一次專題會議上說。

「目前來講,自閉症群體就業現狀不樂觀。」王欣會說,在和普通人一起工作的非庇護性崗位上,她所了解到的簽訂正式勞動合同、且有工資收入的自閉症就業者全國范圍內不超過10人。2019年3月,她在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上,呼籲社會各界給予自閉症兒童更多關注,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生活。

樂平方公益咖啡負責人蔣藝舉例,雖然自閉症者在學校學會了酒店鋪床流程,卻因為缺乏社交能力,沒有辦法處理上下級的溝通,無法成為真正的客房服務員。商玉龍也舉例稱,一名自閉症患者讀到大專學歷,能自己上下學、吃飯上廁所,也能和同學玩在一起。但在面館工作時,理所當然地把要送給客人的飲料自己喝了。「他有溝通能力,也有主動的社交意願,但還沒辦法理解和適應一些社會規則。」

蔣藝認為,在學校培訓與正式上崗就業之間,還差一段過渡的「橋梁」。其中的關鍵是,當前特殊教育學校還沒有針對自閉症患者的職業技能教育。

王欣會也認為,比起企業多提供就業崗位,更重要的是,促進自閉症人群言語、行為、社會來往能力的發展。商玉龍則提出,工作效益的不足也是自閉症群體走向職場的核心阻礙之一,要參加工作的自閉症者一般都需要配備就業輔導員,對企業來說,更是增加了人力成本。

吳皓建議,應鼓勵由教育部門、人社系統中的優質培訓機構,為年滿16周歲的自閉症患者提供符合他們興趣和特點的技能培訓和社會適應訓練;為即將走進單位的成年自閉症患者提供崗前定向培訓和上崗後的跟蹤輔導;為自閉症患者的父母親人和同事提供長期心理喘息服務和解壓疏導培訓等。

⑵ 早教機構,有必要讓孩子去嗎

早教對孩子的好處還是很大的,如果家庭條件允許的話,還是建議去早教機構的。

家庭是兒童早期發展環境的主體,中國的家庭模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是4+2+1的模式,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4+2+2的家庭模式勢必越來越多。嬰幼兒數量提升的同時,父母對高質量早教的內心訴求在迅速升溫。調查顯示,父母期待以兒童早期的腦發育為基礎,以身心發展和行為特徵為出發點,以幸福健康成長為第一要務。可見,父母將給全社會提出更多、更優質早教的迫切需求。

0~6歲是孩子一生中最關鍵的6年。0~6歲是腦發育最迅速的時期,決定個體智力發展水平的75%,是語言、創造力、想像力、自信、自尊、良好習慣和積極心態發展的敏感期,也是性格養成、行為方式形成的關鍵期。

⑶ 因愛奔跑,從心開始:全心健康走進自閉症跑者的世界

大多自閉症孩子伴隨智力障礙,並影響一生,約有9成以上的自閉症孩子必須由家人時刻陪伴。他們被稱為星媽、星爸,散落在全國各地和各個階層、人群,有著太多難言的艱辛,本來幸福的家庭在孩子確診的一夜之間就陷入黑暗,但他們大多選擇堅強的面對。

大量的國際實例證明,緩解自閉症有效的方式是 運動、關心與陪伴 ,通過運動不僅能讓自閉症孩子的身體機能得以發育強壯還能讓大腦得到正向的刺激,感受到愉悅舒適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為了讓自閉症家庭融入社會,與普通家庭歡喜相處,幫助星星的孩子打開心門,走出孤獨的世界,一位真正的跑者通過整合企業、培訓學校、療愈機構、志願服務者等社會愛心力量,以自己極端的奔跑行為藝術喚起世人關注關心關愛自閉症人士和家庭。

鄧超

◆ 「因愛奔跑」公益馬拉松創始人

◆ 2015年廣州馬拉松宣傳大使。

◆ 友邦廣州健康大使

一位狂熱的跑者,一位充滿愛心和正能量的人,更是一位公益跑者。

對於鄧超而言,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愛和回憶,而其他的一切都只是行李。

鄧超如是說: 每一個生命都可以怒放,每一個生命都應該春暖花開 。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關注到了自閉症。可是真正抓住他內心的並不是這個疾病的本身,而是中國有1400萬以上的自閉症患者,試想一位自閉症患者影響到的家庭成員至少6個人以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也就是說國內近億人因此終身生活在痛苦和絕望當中,但這每14個人中的一個痛苦的人,你一生中又相遇過幾次?因為大多數自閉症家庭因世俗觀念乃至社會的包容度而無法與社會正常接觸,自閉症並不可怕,可怕的卻是人的內心,或者說如果不能走出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個正常的人也許就是「自閉症」人士。

史鐵生如是說:此岸一定殘缺,否則彼岸坍塌。

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

2011年初春,也就是鄧超跑完首馬-北京馬拉松後,當時有公益組織找到他,希望他為先天性心臟病孩子捐款。鄧超覺得這樣的慈善活動並不一定能持續,他真正要做的是通過奔跑感染更多的人參與身體力行的愛心活動,關注關心關愛這些邊緣化弱勢群體。

「因愛奔跑」至今已堅持八年,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最初國內正規的馬拉松賽事並不接受自閉症跑者獨立報名參賽,但讓人欣慰的是,經過多年努力,現如今一些賽事組委會不僅接受自閉症跑者獨立報名參賽城市路跑馬拉松,而且越野賽也開始向「因愛奔跑」的自閉症跑者發出邀請。

每當談到自閉症孩子,鄧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每一個孩子都很可愛,我們應該給他們多一點關注關心關愛」。是的,自閉症孩子看似離我們遙遠,實際上他們就近在我們的身邊,與其說他們離我們遙遠,倒不如說是我們在疏遠他們。

自閉症孩子表現出語言交流障礙、社交障礙等種種行為,因此,普通常人會對他們有異樣眼光,甚至恐懼感,怕被他們傷害,但實際上,是我們的異樣眼光,傷害了他們,讓人與人之間有了一道隔層一道屏障。

看過《阿甘正傳》的人一定都被那鍥而不舍的阿甘精神所感動,而「因愛奔跑」跑團里就有位「中國阿甘」,他就是能夠獨立完成半程馬拉松的心智障礙大齡青年跑者——吳宗泰。

通過奔跑,不僅宗泰由一個心智障礙大齡青年變成一個自信的跑者,他年近六旬的媽媽也成了一個跑者,而且宗泰媽還帶領其他自閉症家庭的家長們一起奔跑。

特別是在去年中國扶貧基金會主辦的廣州善行者50公里越野賽,宗泰媽參加的「因愛奔跑」戰隊平均年齡49.8歲,在200多支參賽隊伍中年紀最大,但最後的成績卻名列第26名,並成功為中國扶貧基金會募集了善款。

通過「因愛奔跑」,宗泰媽從一個被別人幫助的心智障礙孩子的母親,已經過渡到了去用力用心幫助更多邊緣化弱勢群體的母親。

鄧超說:「 這是一個質的飛躍。與我們而言,邁開腳步去奔跑就是因為愛。 」

在鄧超看來,參加馬拉松並不是讓這些孩子刻意去證明什麼,「只是要告訴人們,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們也能做到」。

曾經有媒體問過鄧超,是不是想通過「因愛奔跑」達到募捐的目的?

「不是,其實我更大的心願不是去募捐!因為貧窮和殘障並不是一個患者或者一個家庭得到別人幫助的基本理由,我更希望通過「因愛奔跑」這樣的行為藝術,讓星星的孩子和家庭有尊嚴的回歸融入主流社會,通過星媽創業計劃讓窘迫的自閉症家庭未來可以擁有穩定和安定的幸福生活!」

在這條愛的路上,鄧超彷彿是一個傳教士,用愛去感化每一個相遇的人,用心的說:讓我們永遠在路上,在賽道,永遠熱淚盈眶...

談到未來,鄧超說會繼續為守護「星星的孩子」而一直奔跑下去,他說一年裡有525,600分鍾,飛快即逝,那一年呢?還有他的餘生呢?是不是可以用他生命中的每一分鍾來奔跑,來丈量他自己的生命,來呵護星星的生命…

⑷ 自閉症孩童有何保障,政府有什麼補助政策嗎

政府對自閉症兒童家庭康復訓練費用的補助和補貼,會在當地挑選硬體和軟體設施都最好最優秀的康復機構,定為殘聯的定點康復機構。推薦【大米和小米】自閉症康復中心,有效治療自閉症,讓自閉症家庭走向美好。

保障自閉症兒童生存發展的責任主體是政府,像北京、上海、廣州、廈門、常州等地城市不僅針對自閉症人群制定相關政策,而且對自閉症兒童也有相應的援助政策。比如上海市對確診的0-7歲自閉症兒童家庭補助為每年3000元,而濟南每年達到4 80 0元,南京則達到每年12000元。在定點康復機構做康復訓練的本地自閉症兒童可以獲得政府的補助,由政府把錢撥款到定點的自閉症康復機構,最後再由機構減免孩子的學費。

想要了解更多有關自閉症的相關信息,推薦咨詢大米和小米。大米和小米擁有專業的管理和專家團隊。針對孤獨症人群的社交障礙和干預康復困境,還集結了一個跨孤獨症兒童康復、互聯網、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多學科團隊,包括鄒小兵、郭延慶等10餘位發育障礙領域專家組成的委員會,指明干預的核心和步驟,專業性值得選擇。

⑸ 2022年我國自閉症兒童所佔比例

2022年我國自閉症兒童所佔比例是百分之零點六二。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每六十二個兒童中有一位孤獨症兒童。按照比例來的話就是六十二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零點六二。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2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5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2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4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6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8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69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