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地產違約的企業大概能有多少

中國地產違約的企業大概能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1-19 01:06:35

❶ 最有可能倒閉的房地產上市公司有那些

、暴雷之王--恆大,龍頭房企,負債規模約2萬億,2021年9月正式宣告暴雷。

2、中梁,浙江房企,負債規模約2000億,2022年4月公告美元債尋求展期,宣告暴雷。

3、俊發,雲南房企,負債規模約1200億,2022年4月2.19億信託貸款未兌付,宣告暴雷。

4、融創,龍頭房企,負債規模約1萬億,2022年3月美元債展期,宣告暴雷。

5、世茂,龍頭房企,負債規模約4000億,2022年3月公告60億信託展期,宣告暴雷。

6、龍光,粵系房企,負債規模約2000億,2022年3月公告美元債違約,宣告暴雷

7、祥生,浙江房企,負債規模約1500億,2022年3月,1200萬美元利息違約,宣告暴雷。

8、大發,上海房企,負債規模約300億,2022年3月2228萬元美元債利息無法償還,宣告暴雷。

9、禹洲,閩系房企,負債規模約900億,2022年3月美元債利息2125萬美元違約,宣告暴雷。

10、正榮,閩系房企,負債規模約2000億,2022年2月公告美元債違約,宣告暴雷。

11、富力,粵系房企,負債規模約3000億,2021年12月7億美元債展期,宣告暴雷。

12、華夏幸福,產城地產龍頭,負債規模約2600億,2020年12月首次承認52億債務逾期,宣告暴雷。

13、佳兆業,粵系房企,負債規模約2300億,2021年11月3億理財產品未兌付,宣告暴雷。

14、陽光城,閩系房企,負債規模約3500億,2021年公司理財未兌付,宣告暴雷。

15、奧園,粵系房企,負債規模約2500億,2021年11月,6590萬元信託貸款違約,宣告暴雷。

16、新力,江西房企,負債規模約1000億,2021年10月2.5億美元債違約,宣告暴雷。

17、花樣年,粵系房企,負債規模約600億,2021年10月2億美元債違約,宣告暴雷。

18、當代置業,負債規模約800億,2021年10月3億美元債違約,宣告暴雷。

19、中庚地產,閩系房企,負債規模300億,2021年10月9.3億債務違約,宣告暴雷。

20、光耀地產,粵系房企,負債規模100億,2021年9月宣告破產。

21、藍光,川渝房企,負債規模約2000億,2021年5月中期票據違約,宣告暴雷,目前逾期未償還債務已達300億。

22、陽光100,老牌房企,負債規模約400億,2021年8月債券違約,宣告暴雷。

23、德潤創展,深圳房企,負債20億,2021年8月宣告破產。

24、廣州粵泰,粵系房企,負債規模80億,2021年8月宣告破產。

25、寶能地產,深圳房企,負債規模2000億,2021年8月理財產品逾期,宣告暴雷。

26、實地,粵系房企,負債規模約200億,2021年7月商票拒付,宣告暴雷。

27、三盛宏業,上海房企,負債規模約500億,2019年10月員工理財未兌付,宣告暴雷,公司老闆失蹤,被法院懸賞1000萬。

28、福晟,閩系房企,負債規模約700億,2019年12月3億基金違約兌付,宣告暴雷。

29、泰禾,閩系房企,負債規模約2000億,2019年12月債券違約,宣告暴雷,目前逾期未償還債務已達430億。

30、卓達地產,北方房企,負債規模300億,2018年開始,卓達24次被列入被執行人,此外還有7起股權凍結,涉及金額約

❷ 房企負債率排名2021

NO.1:恆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全國房地產龍頭,岌岌可危,每天都有商票逾期,債券經被停止融資融業務,裁員60%,因不惜一切代價保交房導致金融機構恐慌,2家信託要求提前償還貸款。 負債萬億級別,表外負債(商票等)千億級別。
穆迪信用評級:公司「Ca」(倒數第二級),無抵押票據「C」(倒數第一級),評級展望「負面」。
NO.2:華夏幸福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2020房地產10強,河北龍頭房企,負債總額4000億,3月宣布資金鏈斷裂,上半年虧損近100億,截至9月4日,違約債務本息合計878.99億元,賬上幾無可動用資金。
曾作為華夏幸福白衣騎士和最大金主的中國平安,計提損失359億。
中誠信國際,已將華夏幸福從信用評級名單中除名。
NO.3:新華聯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債務違約,抵押、質押、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資產賬面價值總額454.58億元。
NO.4:鴻坤地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
鴻坤地產業績大幅下滑,經營性現金流腰斬,融資成本高且融資環境持續惡化,債務壓力和流動性問題開始顯現。
NO.5:恆泰地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頻繁納入被執行人。
NO.6:實地地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大規模商票逾期未兌付,供應商、持票人赴實地總部維權。
NO.7:藍光發展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號稱「西南王者」,負債2000億,曾一腳踏入千億房企 。多地項目停工,據藍光2021半年報,其賬面可自由動用資金僅為3億元。9月3日,藍光控股股東藍光集團所持股份全數被自然人顧斌競得,成交總價僅為2億元,平均每股價格為2元。
20.成飛建設: 頻繁納入被執行人 。
NO.8:寶能集團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金交所理財產品逾期,員工討薪。
NO.9:榮盛發展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房地產16強,負債2500億,近一年內股價腰斬。
踩中大部分紅線。短期債務佔比較大,償債壓力巨大。
上半年現金流量凈額僅為12億元,幾近枯竭。
上半年頻繁為下屬子公司提供融資擔保,已發布逾20份擔保公告,擔保規模巨大。
近期多個項目大幅降價拋售,環京和青島等地房價折扣甚至低至五折。
美元債異常低迷,評級下調,外部融資遇阻,在未來一到兩年內,榮盛發展的運營 和財務狀況將將面臨各種挑戰,。
NO.10:泰禾地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負債2000億,上半年營業收入僅為6.62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8.52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8.99億元,總資產負債率91.81%。
8月28日,泰禾集團在中國院子召開記者招待會,老闆黃其森親自上台推銷中國院子的房子。現場有爛尾樓業主上台,替全國數十萬爛尾樓業主,給黃其森贈送錦旗,錦旗上寫著:百城千樓項目爛尾,十萬業主無家可歸。業主被泰禾保安打傷。
NO.11:天房集團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天房集團,曾是天津最大國有房企,於2018年爆雷,負債近2000億。
天房發展,曾為天房集團所控股,2021年半年報實現營業收入4.86億元,凈利潤—1.06億元。
NO.12:建業集團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河南地王,河南本土最大房企,2020銷售額過千億,負債1500億。
引信來自一封求助信——《關於企業出現重大風險和危機並請求幫扶救援的報告》,內容顯示:受汛情、疫情影響,建業300多個地產項目處於停業、半停業狀態,但需支付巨額運營成本,銷售業績出現下滑,銷售及回款較原計劃減少近30億元,多處工地停工,累計各種經濟損失逾50億元。
問題實際上並不僅僅來自天災:
建業資產負債率87.2%,凈負債率92.6%,現金短債比1.93,踩中紅線,被歸為黃檔企業。
穆迪將建業地產的評級展望從"穩定"調至"負面"。
NO.13:三盛宏業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破產重整。
NO.14:協信遠創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協信集團,曾為西南房地產地頭強蛇,深陷債務危機後,引入投資者成立協信遠創。
協信遠創,負債700億,逾100億元債務逾期。
因為頻繁的債務逾期,協信遠創被聯合資信等評級機構下調至垃圾級。
近期協信遠創更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
NO.15:富力地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40億貸款展期6個月,一年內到期債務595.76億,三條紅線天天踩。
評級機構穆迪宣布將廣州富力下調至B2、香港富力下調至B3;評級展望為「負面」。
富力曾吞並萬達酒店,其酒店業務持續虧損。
NO.16:陽光100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陽光100,負債500億,上半年收入僅為33億元,年利息支出卻超70億。
多次債務違約,多地項目停工。
另有超百億債務一年內即將到期。
另外,債券價格下跌較大,商票年化收益達到36%,受限資產佔比高,網傳區域裁員40%。
NO.17:新力地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新力,負債約800億。一家神秘的房地產商,從江西起家,10年時間從0做到1000億規模。
網上流傳《新力地產老闆張園林求救信》稱,2019年新力控股創始人張園林欠下16億港元高利貸,至今未能脫離債務危機。
每天都有子公司商票逾期,拖欠進度款被總包方停工。
更頻頻曝出大量票據到期無法兌付。
NO.18:中南建設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 觸碰三條紅線。
NO.19:祥生地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大量參與民間借貸,多次列為被執行人。大規模裁員。
NO.20:新城集團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負債4500億。
NO.21:金地集團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房地產20強,負債3000億,債務相比2016年的1000億暴增2倍,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358億元,應付債券為420億元,有息負債總額1230億元。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00億元。
NO.22:綠地集團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一直踩紅線,負債超萬億;綠地已經開始大規模裁員,裁員比例40%-50%左右。
NO.23:花樣年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花旗、瑞信私人銀行不再接受花樣年控股的債券作為抵押物,現在新發債券基本沒有人買了。
NO.24:碧桂園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規模不亞於恆大,負債也是萬億級別,重點布局三四線城市,打造「偏遠郊區超級大盤」,2019—2020,碧桂園高溢價拿下大量三四線城市開發土地。由於三四線城市人口流失或流入少,房價虛高問題嚴重,市場風險極大。
投資巨大的馬來西亞森林城市深陷泥潭,幾近停滯。
因高周轉而導致的工地事故、工程質量問題不斷,業主投訴維權不斷,2020年房企綜合滿意度墊底——行業10分的平均水平,碧桂園只有4分。
近期碧桂園「品牌部」「僱傭軍」活動頻繁,神似爆雷前的恆大。
NO.25:融創中國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負債萬億級別,不但在22個重點城市花重金搶地,還在大量三四線城市,以高達50%以上的溢價拿地,創造多個地王。
市場傳聞,融創跑到香港私募,報出兩倍市價,把資本市場嚇壞了。而且融創還在內部向職工融資借錢。最新消息是,它對萬達毀約了。
孫宏斌的激進在房地產業最有名,但是他在半年報業績會上突然變腔:「我們預計下半年市場會比較慘烈,安全放在第一位。」

❸ 2200億房企巨頭出事,200多家房企破產!

來源|魔鬼金融學

這個夏天,房地產行業傳來一股濃重的焦糊味。

6月8日,泰禾北京院子二期業主在微博發布一則致泰禾董事長黃其森的公開信,稱該項目施工進度嚴重滯後,施工方因泰禾拖欠數億工程款,不久後將停工走人,「爛尾幾乎成了定局」。

業主同時指出,泰禾違規售房,挪用監管賬戶巨額資金。不僅是北京,杭州、蘇州、東莞等地均有泰禾業主反應項目進度延期交付的情況。


業主維權的背後,是泰禾暴跌82%的慘淡業績。

泰禾財報顯示,2019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36億元,同比下降2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4.66億元,同比下降82%,創近7年以來的新低,扣非凈利潤更是虧損超4億元。

其5大戰場,近乎「全軍覆沒」。

據財報顯示,2019年,泰禾集團在福州、北京、上海、廣深、武漢5個區域的營業收入全面下滑,其中,武漢區域的營業收入直接暴跌100% ,而華東、廣深區域的降幅亦分別高達42%、65%。

實控人更是被列入了「失信人名單」。

2020年4月22日,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網披露,因子公司債務違約,泰禾集團董事長及其實際控制人黃其森,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要知道,泰禾在業界可是一家響當當的巨頭,資產超2200億,號稱中國地產行業「最猛的勇士」。

它的擴張極為激進,在土拍市場上屢屢刷新全國單價「地王」的記錄,拿地瘋狂,銷售更狂:2013年,泰禾的銷售規模僅124億元,短短四年時間,便飆升至1007億元,增幅高達709%,2017年底甚至喊出了「2000億的銷售目標」。

這樣一個巨頭的四面楚歌,對於整個地產行業都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其他巨頭們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一些房企開始尋求外援,曾經財大氣粗的他們也被迫抱起了大腿。

今年以來,包括弘陽集團、協信地產、陽光股份(000608.SZ)、福晟國際(00627.HK)、新華聯(000620.SZ)等六家房企,均透露了引入戰投的計劃或意向,以期重生。

一些房企紛紛轉型上岸,似乎養豬比賣房更賺錢。

萬科集團於3月成立了食品事業部,明確提出要布局生豬養殖,在此之前,碧桂園、恆大早已入局生豬行業。

一些企業紛紛與房地產業務做切割。 比如今年,地產「潛巨頭」國家電網重磅宣布:「下決心退出傳統製造業和房地產業務」。

要知道,國家電網並非只做電網,旗下的房地產業務由魯能集團運作,核心業務為地產、能源兩大板塊。

2011年,剝離火電業務後,國資委增補魯能集團為21家主營業務為房地產的企業之一。在業內看來,魯能土儲規模龐大,資源雄厚,雖不屬於頭部房企,但一直是潛在的「巨無霸」。


一些房企更是撐不下去、接連倒下。 據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截至2020年6月初,今年房地產企業破產數量已經達208家,超過2018年上半年的177家破產數量,與2019年同期相對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開始,一些曾經規模較大的房企也出現在破產的名單中,比如曾進入房地產銷售百強榜的三盛宏業、曾位列全國五百強第215位的銀億集團。

要麼關門大吉,要麼抱大腿,要麼轉型,要麼與房地產做切割,曾經造就無數富豪的地產行業,究竟是怎麼了?

地產行業的焦慮,反映出一個時代的落幕。

地產行業有「三高」:高周轉、高杠桿、高負債。

曾經的房企無限風光,土地是國家的,錢是銀行的,憑借著「三高」的運作模式,迅速擴張、地王頻出,天價拍地、高價賣房,成就了一大批房產富豪。

他們借錢花錢毫不手軟。業內甚至有這樣的說法,一家房地產企業發展的好不好主要看他的財務總監融資能力強不強。

然而如今,先有國家重磅出手,對樓市發起雷霆調控;資金層面,對房企抽水斷奶。

疊加疫情沖擊,房企開工、銷售都遭遇重大掣肘, 房企們被扼住了咽喉,曾經最不差錢的「地主」,現在也沒有餘糧了!

巨大的債務壓力,也鋪天蓋地席捲而來。 數據顯示,今年房地產行業的到期債務約在1.46萬億,其中7月份是到期高峰,達到1490萬億。

更不用說,還有全國樓市基本盤的變化。

根據最新《央行報告》,目前全國城鎮家庭人均住房高達1.5套,超過40%的家庭擁有兩套及以上房子,絕大多數城市都將面臨住房過剩的局面,只有個別核心城市住房仍舊存在結構性短缺。

這意味著,尤其是在那些人口凈流出的三四線城市,樓市的人口紅利已經收割完畢,未來的房企將會迎來無人接盤的壓力。


但與此同時,一些彈葯充足、資金雄厚的巨頭們,也加緊了抄底收購的步伐,未來地產行業的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

據克而瑞數據,2019年融創、越秀和世茂分別以432.37、231.86和202.14億元的交易總價值榮登行業前三並購剁手王。

正如《最後的教父》書中所寫:

上帝創造了一個危險的世界,人類把它變得更加危機四伏。在這里,人們必須自己掙到每日的食物,而同伴都是猛獸。唯一的生存法則是,弱肉強食。

其實別老說大魚吃小魚了,生而奪食,皆為猛獸。機會來臨時,大魚也會吃大魚。

對於地產行業來說,未來不僅僅是「大魚吃小魚」了,「大魚吃大魚」都會頻頻上演。這個世界,只要你有資本,就能強食弱肉。

黃奇帆甚至做過這樣一個預言,今後十幾年,中國房企數量會減少三分之二以上。這意味著,未來,或將有數萬家房企消失。

那麼,著對我們購房人而言意味著什麼呢?

第一,房企的寒冬,並不意味著樓市的下行、房價的下降。

一方面,房地產仍然是中國經濟的國民支柱行業,樓市必須要穩。

例如相關機構統計過,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20%左右,過去三年房地產投資平均每年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大約0.43個百分點。

房企也是帶動就業的重要力量,房企也是必須要救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房地產城鎮就業人口高達466萬人。

按照此階段房地產規模,疫情造成房地產投資下行,直接或間接影響房地產行業城鎮就業,大約有174.9萬人。

所以疫情發生以來,各地紛紛出台各類政策,以最強的誠意、最大的限度,幫助房企渡過難關、給予樓市最大支撐。

另一方面,當地產行業單靠走量、跑馬圈地的時代結束,當房企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那麼房企們就會通過加強設計、優化配套、提高品質以及自身品牌標識等方式提高房子的溢價。

當然,這對消費者的居住體驗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可能會越來越難買到便宜的房子。

第二,房企蒙眼狂奔的時代結束,也意味著我們盲目投資時代的終結。

如果你是想買房,那麼你一定要當心小開發商,這事關你的房子能不能到手、到手的房子怎麼樣。

一方面,開發商的資金緊缺、壓力山大,勢必會降低房屋的質量;另一方面,一旦有開發商撐不下去倒閉或被他人並購,其在建樓盤很大一部分將成為爛尾,讓你損失慘重。

如果你想投資地產債,那麼你要注意,即使是評級AAA的高信用大房企,因其過度投資的關系,現金流也補不上負債缺口,也同樣需要消耗流動資產去償債,在償債壓力上甚至還要高於其他房企;而對於低信用的房企(AA-及以下)來說,加速擠兌可能是最大的風險。

畢竟,在任何資產潮起潮落大 游戲 開幕的那一刻起,註定要有人為瘋狂投機買單,註定要有人為之付出代價。


❹ 千億世茂10億美元債違約,被列入爆雷房企,該公司是否能挺過至暗時刻

這個情況其實很難說,因為類似世茂集團的房地產企業非常多,很多房地產企業本身的資金壓力也非常大。

在世茂集團出現債務違約的情況之後,很多人開始把目光放到世茂集團這家企業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世茂集團本身屬於千億級別的大型房地產企業,很難想像一家這樣的企業竟然連10億美元的債務都會違約。世茂集團的創始人曾經是胡潤財富榜的前20名,在短短的兩年之間,創始人的身價也縮水了90%以上,沒有人知道世茂集團是否能夠扛住這樣的危機。

這個事情是怎麼回事?

這是關於世茂集團的新聞,世茂集團的一個10億美元的債務出現了違約的情況。雖然債權人並沒有明確要求世茂集團加速還款,但對於世茂集團來說,世茂集團的去年業務量已經縮水了80%左右,這也意味著世茂集團的現金流非常緊張,所以世茂集團的狀況確實比較艱巨。

❺ 世茂集團10億美元債違約,千億世茂集團的自救之路會有多艱難

特別艱難,其自救之路道阻且長。因為該公司不僅無法在短時間內償還到期債務,而且也不能獲得大量的投資。更重要的是,該公司無法取得其他投資人和消費者的信任,也無法建立更加完善的經營和管理制度,這會極大地阻礙其自救之路。

世貿集團的確是一家比較大型的房地產公司,其曾經十分輝煌,而且能夠迅速佔領房地產市場。但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該公司已然出現債務危機,而且面臨發展困境。10億美元的債務違約不僅會影響其後續的發展,而且也會加大自救的難度。

該公司需要花費極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避免內部動盪和外部危機。不可否認的是,對於一個地產公司而言,債務違約是極其負面的消息。這一消息既會引起購房者的恐慌,也會引發公司內部人員的質疑和焦慮之感。若公司無法提出妥善的處理方案,也不能安撫相關人員,則其便會陷入低谷無法自拔。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自救所需的成本極高。

❻ 446家房企宣布破產!「80%開發商死掉」真的要來

臨近年關,許多房企的日子正在變得異常辛苦。銷售遇冷、拿地困難、債務違約陰霾籠罩,承受重重壓力的房企坦言「活下去太難」。
據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截至11月20日,房地產開放商的破產數量已經高達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產企業倒地破產,創下歷史記錄。
從海外市場高息舉債到頻頻出售地皮及項目股權回籠資金,再到降價銷售、鼓動「公司全員賣房」,一系列動作背後都透露著房企身處的困境:「缺錢」。糟糕的是,在政策持續收緊的背景下,房企融資卻面臨多重阻礙。
毫無疑問,房地產「暴漲」大戲已經落幕,行業凌冬已至。經濟學家馬光遠曾斷言,「未來中國將只有20%的開發商活下來,80%的開發商都會死掉!」。這也意味著,這張房企破產名單還將繼續增加。
房企「破產潮」開啟
年內近450家已經出局
對於房地產企業而言,2019年的冬天早已開始。在行業融資「緊箍咒」下,金融去杠桿直接壓垮了不少房地產公司,部分還不得不面臨著出局的命運。
據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截至11月20日,房地產開放商的破產數量已經高達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產企業倒地破產,創下歷史記錄。
在這張長達30頁的房地產破產名單中,多數為三四線城市的中小房企,但也不乏一些知名度較高甚至躋身百強的知名房企。

過去,房地產行業都被視為最賺錢的行業,因房地產致富的老闆不勝枚舉,如今,一年可能接近500家房企走向破產結局,實屬歷史罕見。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近期,一份來自廣東證監局的監管罰單可能透露著當下房企深陷的普遍困境。
11月14日,廣東證監局對外公布了對頤和地產信披與違約等違規行為的情況以及對公司董事長予以警示的行政監管措施。據廣東證監局調查,截至5月31日,頤和地產共有9筆超過1000萬的未披露到期債務違約,合計金額超過50億元。
債券違約的導火索很快引爆了頤和地產這家老牌房企的資金問題,而這只是行業普遍面臨的資金危機的冰山一角。
10月,三盛宏業集團董事長現場灑淚的圖片刷屏朋友圈,原因是三盛宏業集團難以向員工兌現公司理財。隨後,三盛宏業因涉及交叉違約條款被中誠信託查封旗下資產,並宣布該信託計劃提前結束。曾是地產百強企業的三盛宏業,如今則需要成立臨時監管小組來推進債務重組。

更早之前,寧波首富熊續強掌管的上市房企銀億集團突然申請破產重整,消息流出後也引來市場熱議。6月17日中午,上市公司ST銀億發了公告,銀億集團、銀億控股已於2019年6月14日向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重整。一家原本400億市值的公司很快跌落到50億市值。

從資金吃緊、銷售緊張到債務問題集中爆發,幾乎所有出現問題的房企都經歷著相似的過程。行業拐點的過程中,讓不少房地產企業感受到了凌冬已至的陣陣寒意。
不少房地產大佬還公開發表了對地產投資的看空言論,引來網友熱議。近期,萬通集團創始人馮侖就公開表示,「樓市政策太過嚴格,現階段持有房產根本就沒有意義,如果自己手裡有多餘的房產,就會賣了換成別的流動性大的資產。」
高杠桿模式難以為繼
房企普遍融資困難
事實上,不僅是中小房企集體破產,過去經營良好的大中型房企也開始頻頻「爆雷」。除了上述知名房企之外,今年五洲國際、新光集團等先後爆出資金鏈危機。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背後的信號十分明顯,那就是房地產高周轉、高杠桿、高負債的商業模式已經走向終結,房地產的「高光時刻」不再出現。
北京某中型房地產企業負責人表示,過去大家積極拿地、集團發展多元化業務,依賴的是持續不斷的現金流和不受限制的高杠桿。如今這種高杠桿擴張的模式,卻成為壓垮房企的沉重枷鎖。「財務杠桿過高、資金斷流、融資跟不上、借錢還不了,這就是很多公司活不下去的原因。」
天風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孫彬彬認為,現在涉及違約或嚴重流動性困難的房企以小型房企為主,且這些企業多在業務擴張或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財務數據上看,財務費用率快速上升、籌資現金流惡化、現金短債比快速下降是房企違約前比較常見的現象。高杠桿是違約房企比較一致的財務特徵,多數違約房企的凈負債率在100%以上。
一邊是資金問題日益緊張,一邊卻是各種融資渠道的「關閉」,房地產企業面臨著雙面夾擊,導致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
11月15日,深交所披露,美的置業一筆債券被中止審核,該債券擬發行金額為10.13億元,債券類別為ABS。與此同時,近期先後有鑫苑供應鏈1-10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融創長租公寓一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等兩家公司ABS項目先後被「終止」。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兩個月,房企獲批的ABS產品不足5隻。
在股權融資市場,涉房融資項目趨於停滯狀態。據了解,目前多家上市房企的定增項目仍處於停滯狀態,而其他上市公司若融資項目涉及房地產業務,也會受到監管的從嚴審核以及反復問詢。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約有19家上市房企發布定增的預案(部分修改定增預案),但僅有4家被證監會核准,而中洲控股、新城控股的定增方案早在2016年就已經被證監會受理,近期的進展也僅僅是發審委通過,尚未拿到批文。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對於房地產項目融資的嚴格程度已經從上市房企擴散到其他行業的上市公司。在多家上市公司推動再融資項目時,監管層都會對發行人提出問詢,「補充披露公司和子公司是否存在房地產業務」、「未來是否會有開發和銷售房地產計劃」、「定增項目是否符合國家房地產調控的監管政策」等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之所以強化再融資涉房業務的審核,主要目的是防止一級市場募集的資金流入到房地產市場,進而影響到房地產調控的整體效果。有投行人士指出,目前監管層對再融資項目涉房業務,幾乎是零容忍,若想要推進再融資項目,公司可能需要證明項目涉房屬性較小,或者剝離相關房地產業務。
海外瘋狂借錢不停
房企回籠資金花樣多
面對生存壓力,不少房企甚至患上了「資金飢渴症」,通過各類融資和回籠資金的方法,尋求突破當下的資金困局。
1、中小房企海外高息舉債
越來越多的房企認為,在境內融資渠道收緊的背景下,走向海外市場融資成為解救當下資金問題的核心手段。據悉,今年以來,海外美元債發行放量明顯,其中高息舉債成為這波債券發行的主要特點。
7月12日,泰禾集團公告披露稱其全資子公司擬計劃在境外完成4億美元債券,並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債券期限3年,債券票面年息15%,每半年支付一次。

除了泰禾集團之外,當代置業更是以最高利率15.5%的美元債發行刷新紀錄。此外,天譽置業、弘陽地產、新湖中寶、陽光城、中南建設等多家房企均在今年發行了數額不等的高息地產美元債新券。
有數據顯示,截至11月13日,2019年以來內地房企赴海外發債規模約為610億美元,已經接近去年全年發行總額(約616億美元),已經公布的融資計劃則達624億美元。
分析人士認為,房企海外舉債,從企業的美元融資成本看,相比之前有所上漲,不過其中分化也非常明顯,從不足6%到超過10%都有,其中大型房企的融資成本優勢比較明顯。比如龍頭房企萬科的票面利率低至3.15%,其他中小房企的美元債融資利率均在10%以上。
2、售賣地皮、股權「斷臂求生」
為了求得生存空間,不少房企開始精兵減將、削減庫存,同時對旗下項目頻頻售賣股權,用來回籠資金、解決高額債務壓力。
今年9月,房地產行業資深人士楊紅旭通過公眾號發布消息稱,負債千億的新湖中寶開始准備賣地求生。

就在此前新湖中寶還發布公告,公司及全資子公司新湖地產集團將與融創房地產集團簽署《合作協議書》,融創地產或其指定方將受讓公司持有的浙江甌瓴實業有限公司和上海瑪寶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股權及相應權益,交易總價款為67.05億元。這項交易,讓新湖中寶一次性獲益5億元,不過也被業內稱為「割肉之舉」。
除了新湖中寶之外,今年包括華僑城、陽光100、上置集團、粵泰股份等在內的多家房企均選擇出售項目股權。
3、房企「全員營銷」、降價銷售回籠資金
當然,對於很多房地產企業而言,縮短房地產銷售周期、加快資金回籠,也是紓解當下資金問題的方法之一。
今年8月,恆大啟動「全員營銷」搶收計劃,執行期8月20日至10月8日,5重優惠下最高可達6折。搶收計劃包含27個地區,共涉及505個項目。多重優惠之下,恆大實現了快速搶收。不到一個月,恆大便實現了合約銷售金額831億元,刷新了集團單月合約銷售金額歷史記錄。隨後,時代中國、融創天津等兩家房企先後被曝出要求全員賣房、打折銷售。
今年雙十一,房地產的促銷力度較強,出現了大量五折房源,其他優惠減免及抽獎活動更是數不勝數。據阿里淘寶顯示,上萬套特價房源進入雙11活動,而京東平台上一次性提供全國各種房源6000套,新房全款5折起等。同時,還有上萬套恆大房源即將登陸蘇寧進行銷售。

不過房企這種「以價換量」的方式並沒有改變行業整體銷售疲軟的態勢。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王若辰表示,10月二手住宅價格有31城上漲,35城下跌,相比9月,房價下跌的城市數量增加7成。國都證券分析師王樹寶表示,未來兩個月由於銷售壓力增加,房企可能會將去化困難的項目進行降價促銷,以實現回款目標。
80%房企都死掉?
房企馬太效應加劇
不可忽視的事實是,遭遇資金和債務問題、融資困難的房地產企業,正在面臨著一輪巨大的洗牌潮,越來越多的房企可能在這一輪洗牌中淘汰出局。
經濟學家馬光遠曾表示「中國房地產將重回三個「20%」:未來市場只有20%的開發商能活下來,80%會死掉,中國的開發商太多了,死掉80%,不缺房子;只有20%的城市,只有20%的樓盤。」
11月6日,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發表觀點指出,當前房地產行業的頭部企業,前五名的市佔率大約18%,在未來五年,前五名能佔到30%。
在業內人士看來,房地產行業的洗牌局開始,實際上也是行業周期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未來缺乏資金、土地等規模優勢的房企,將逐漸淘汰出去,或者被更多頭部的房地產企業吸納並入,可以預見,房地產行業的馬太效應會越來越強。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指出,對房企而言,我們認為後續要規避兩類風險。一是貨幣資金與債務(尤其是短期債務)之比較低的風險,如果自有資金規模小,對外部融資過於依賴,信用風險相對來講會比較大。二是土地存量儲備不足,同時又積極拿地的風險,房地產銷售是下行的趨勢,後續回款能力可能沒有那麼強,外部融資又偏緊,房企的經營可能會比較困難。
在應對策略上,房企首先應注意控制擴張速度,提前儲備現金流過冬,在監管全方位封堵房地產債務融資渠道的情況下,行業分化加大在所難免,未來可尋找互有優勢且能互相借力的同業與金融機構合作共同開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融資收緊帶來的負面影響。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3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56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3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3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6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8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0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