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海鎮中東村有多少人口
『壹』 蘇圩為什麼不屬於扶綏縣
蘇圩歷史上從來都不屬於扶綏縣。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如和縣,以縣南如和山為名,隸欽州。1960年設蘇圩公社,隸屬邕寧縣。1984年,蘇圩公社改設蘇圩鎮。2004年,蘇圩鎮改屬南寧市江南區。
『貳』 求崇左市江州區、龍州縣、寧明縣、扶綏縣、憑祥市各個鄉鎮的人口數
江州區總面積2951平方公里,轄7鎮2鄉,人口34萬,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0%以上。 江州鎮轄1個社區11個村委會,共134個自然屯,總人口4.5萬人。 馱盧鎮總人口6.3萬人,其中城鎮1.8萬人。 新和鎮轄8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18個鎮直單位,有65個自然屯13個居民小組,總人口20037人。 羅白鄉1個社區8個行政村, 61個自然屯,人口2.76萬多人。 左州鎮轄有1個社區12個行政村,93個自然屯,總人口3.8萬人,農業人口3.5萬人,占總人口的92%。 太平鎮轄13個行政村、6個社區,114個村民小組,45個居民小組,居住有壯、漢、瑤等10多個民族10萬人口,其中壯族佔90%。 板利鄉轄6個村(社區)共40個自然屯,總戶數3380戶,1.4萬人口。 瀨湍鎮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89個自然屯,總人口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3萬人。 那隆鎮轄14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7萬人龍州縣面積2317.8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總人口27萬人。 龍州鎮轄有7個社區,總人口15708人。 武德鄉轄8個村委會,67個自然屯,8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l8572人。 下凍鎮轄9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9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1649人。 響水鎮轄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67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14096人。 水口鎮轄10個村委會,1個居會委,120個自然屯,總人口20964人。寧明縣總人口40萬,總面積3698平方公里。 城中鎮轄11個村民委員會和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7.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65萬人。 愛店鎮轄3個行政村(社區)20個自然屯,總人口8585人。
海淵鎮轄17個村(居)委會55個經聯社142個自然屯,總人口4.1萬人,其中城區人口1.5萬人。 明江鎮總人口3.456萬人,轄1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58個經聯社,81個自然屯。 那堪鄉轄18個村(居)委會,132個自然屯,100個村民小組,人口3.8萬人。 北江鄉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78個自然屯,54個經聯社,119個村民小組,人口23373人。 桐棉鄉轄1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53個自然屯,聚居壯、瑤兩個民族,總人口3.5萬人。 那楠鄉轄13個行政村,總人口約2.2萬人。 峙浪鄉轄9個村委會,66個自然屯,總人口22606人。 馱龍鄉無數據。 寨安鄉轄14個村委會54個自然屯,居住有漢族和壯族人民,共有人2.188萬人。 東安鄉轄8個村委會,44個自然屯,總人口18310人。 板棍鄉轄8個村委會,62個自然屯,總人口20856人。 亭亮鄉轄13個村委會,總人口34229人。扶綏縣總面積2836平方公里,轄8個鎮3個鄉共132個村(居)委會,總人口42萬。 龍頭鄉下轄8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共有56個自然屯,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萬人,農業勞動力1.8萬人。 新寧鎮轄13個村(居)委31個自然屯,2010年全鎮總人口85512人(含縣直各單位、企業),其中農業人口33550人,非農業人口51962人。 渠舊鎮總人口2.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萬人,轄11個村(居)委會,29個自然屯。 東羅鎮轄9個村委會50個自然屯和一個東羅礦區。全鎮總人口4.1萬人,壯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4%,其中農業人口2.1萬人,礦區人口1.6萬人,集鎮人口1.2萬人,農業勞動力1.23萬人。 柳橋鎮轄1個居委會,12個行政村,90個自然屯,總人口3.3萬人。 東門鎮全鎮人口4.4萬人,鎮轄15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188個自然屯。鎮內居住有壯、漢、瑤3個民族,壯族占總人口的90%。 山圩鎮轄11個村委1個居委,108個自然屯,總人口3.8萬人。 昌平鄉轄9個村(居)委會43個自然屯(片)14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752戶,人口25054人。 岜盆鄉、中東鎮、渠黎鎮無數據憑祥市轄夏石鎮、憑祥鎮、友誼鎮、上石鎮四個鎮,總面積650平方公里,總人口 11萬人。
『叄』 江門中東村還有嗎
有。沒有拆遷移除,該村位於廣東省,江門市,江海區,外海街道,花團錦簇,物產豐富,水光山色,東臨西江,水陸交通便利,中東村面積約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2250人,由7個自然村組成7個村民小組。
『肆』 江海區中東村還有嗎
江海區中東村還有。中東村,江門市江海區外海街道下轄行政村周圍有直沖村,銀泉社區,四大社區,石鶴利社區,沙津橫社區等村莊。
『伍』 廣東省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中東村
坐江門方向的車,下外海高速或過外海大橋,即下車,轉乘摩托車5分鍾即到。
滿意請採納。
『陸』 外海鎮有哪幾個村
麻一村、麻二村、麻三村、東南村、南山村、沙津橫村、金溪村、石鶴利村、東升村、東寧村、七東村、七西村、中東村、前進村、清蘭村、直沖村
『柒』 江門中東村還有嗎
有。中東村,江門市江海區外海街道下轄行政村。周圍有直沖村,銀泉社區,四大社區,石鶴利社區,沙津橫社區等村莊
『捌』 江門 漁塘
我想應該屬於江海區的魚塘最多.
『玖』 中東的人口是怎麼分布的為什麼會這樣分布
中東概況
「中東地區」或「中東」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亞區。
「中東」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一般說來包括巴林、 埃及、伊朗、伊拉克、 以色列、 約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達、 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葉門,巴勒斯坦、馬格裡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蘇丹、茅利塔尼亞和索馬里,由於其歷史文化原因一般認為屬於中東國家,土耳其和塞普勒斯盡管地理上屬於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認為屬於歐洲;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系密切。
人口:中東地區人口總數約為4.9億,包括大大小小數十個民族。其中以穆斯林為主體、人口過千萬的民族包括:一、阿拉伯人。人口約有2.8億,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國家,即阿拉伯國家聯盟22個成員國。二、土耳其人。人口約5500萬,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和塞普勒斯。三、波斯人。人口約3600萬,主要分布在伊朗,在阿聯酋、科威特、卡達、巴林等海灣阿拉伯國家也有一定分布。四、庫爾德人。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人口約2600萬。五、亞塞拜然人。是伊朗的第二大民族,占伊朗總人口的25%,約為1600萬。六、普什圖人。是阿富汗人口最多的民族,約為1200萬,占阿富汗人口的40%以上。七、柏柏爾人。伊斯蘭征服北非地區前的土著,被伊斯蘭征服後皈依了伊斯蘭教。由於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長期融合,人口估計在1400萬到2500萬之間。主要分布在北非,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等國。
中東特徵
1重要的戰略地位
中東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聯結處。這就使它在非洲和歐亞大陸之間占據著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且周圍有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和裏海等國際海域圍繞其外緣或深入其內陸,也為中東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的聯系提供了有利的水運條件。同時,溝通這些海域的黑海海峽、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和曼德海峽不僅都是重要的國際航道,而且也是扼守這些航道的咽喉門戶。馬漢
黑海海峽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全長375公里,是歐亞兩洲的分界線,也是黑海溝通愛琴海、地中海的惟一通道。克里米亞戰爭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的東北部,是亞、非兩洲的分界線,長160公里,寬180--200米。自1869年開通後,它已成為溝通「三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和「四海」(地中海、黑海、紅海和阿拉伯海)的交通要道,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航程;過去從倫敦繞道南非好望角,到印度孟買的航程約有10800海里,改經蘇伊士運河後,僅為6300海里,縮短了航程40%。目前蘇伊士運河的貨運量約佔世界海上貿易總貨運量的20%,歐亞兩洲的海運貨物約有 80%經由蘇伊士運河,世界約1/4的油輪要經過蘇伊士運河,特別是西歐國家從中東進口的石油,大部分都要經過蘇伊士運河運抵。
2豐富的石油資源
中東素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其豐富的石油資源使它在世界能源的供給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美國<油氣雜志)的估計,截止到2000年1月1日,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為1385.88億噸,其中中東的儲量約為926億噸,約占肚界總儲量的66.82%。目前世界上5個已探明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都在中東,它們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和伊朗,其中沙烏地阿拉伯一個國家的儲量就佔全世界的25%以上。
中東石油對世界經濟,特別是西方經濟的這種巨大影響,突出地表現在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供應危機對它們所帶來的劇烈沖擊,第一次石油供應危機是1974年爆發的。其起因是1973年10月6日第4次中東戰爭爆發以後,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採取支持或偏袒以色列的立場引起了阿拉伯國家的強烈憤慨。阿拉伯產油國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帶動下,以石油為武器,通過減產、禁運、提價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打擊和削弱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世界上頤指氣使的囂張氣焰,觸發並加深了戰後西方世界最為嚴重的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石油供應危機發生於1979年。由於1978年伊朗國內發生政治動亂,1979年伊朗的石油出口陷於中斷,從而使石油的國際價格從1978年末的平均,2.86美元上漲到1981年10月的34美元。這兩次給西方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都使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陷入低谷。西方經濟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由此可見一斑。這也是中東戰略價值的又一重要體現。
3、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
有史以來,中東地區既是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匯之地,也是多種民族遷徙的通道和融合興替的場所。因此,中東是一個民族分布很復雜的地區,民族跨界而居的現象十分普遍。長期來,由於歷史的或宗教和教派的原因,這些民族之間的關系復雜而多變,矛盾和沖突時而發生。其中既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民族之爭,也有同一信仰的不同民族之爭和同一信仰的同一民族之爭。特別是在近代,英法等西方殖民主義勢力為了維護其在中東地區的殖民統治,除了用武力鎮壓當地人民的反抗外,還通過人為的劃界分疆,肢解原屬同一民族的地區為不同國家,以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他們利用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教派的分歧,或借口保護少數民族,或製造民族隔離,致使當地的民族矛盾和沖突愈演愈烈,成為導致這個地區動盪不安的一個主要原因,如阿以沖突、兩伊戰爭、塞普勒斯希土兩族之爭、庫爾德族的獨立問題、黎巴嫩內戰和阿富汗內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無不與突出的民族矛盾有關。
4、撲朔迷離的宗教糾紛
中東地區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在這里,這些宗教都有自己的歷史和傳統,它們從產生之時起,便與當地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形形色色,主張各異的宗教思想及其教派體系之間的相互碰撞和沖突是中東歷史發展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而且迄今仍對該地區的社會政治生活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在黎巴嫩,信奉基督教的人數約佔全國人口的一半,其中教派林立,不僅有東正教派、天主教派,而且兩派還衍生出許多教義歧異的教派和自主的教會,如希臘東正教派、亞美尼亞東正教派、科普特教會以及屬於天主教的馬龍派等等。同時,黎巴嫩的穆斯林也分為遜尼派、什葉派、德魯茲派等不同教派。1975年爆發的長達17年之久的黎巴嫩內戰就與這些教派武裝的爭權奪利有著密切的關系。
猶太教徒和穆斯林仍在為耶路撒冷的最終地位和歸屬問題爭論不休,也仍然是解決阿以矛盾,實現中東和平的一個舉世矚目的焦點。
5、世界列強的激烈爭奪
自古以來,中東地區就是外界各種強權勢力爭奪的對象。在早期,首先是亞述人、赫梯人、埃及人、希臘人,接著羅馬人、蒙古人都曾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進行過角逐,留下過刀光劍影。從18世紀末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後,中東固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成為歐洲列強入侵和爭奪的主要場所。先是英、法在埃及的爭奪,繼之是英、法、俄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 (1853—1856年)。到了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東又是兩個帝國主義集團在大戰中爭奪的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也是帝國主義列強在戰後重新瓜分的地區之一。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佔領了敘利亞和黎巴嫩,英國的勢力范圍則包括了埃及、約旦、巴勒斯坦、伊拉克、伊朗、塞普勒斯、阿富汗、亞丁和波斯灣沿岸的一些酋長國。英國軍隊還進駐奧斯曼帝國的京城君士坦丁堡,其軍艦控制了黑海海峽,從而實現了將其東起印度,西至不列顛群島串連在一起的目標,建立起一個從英國本土經非洲和中東到印度的大英帝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勢力逐步取代英、法而稱霸中東。與此同時,蘇聯也逐步向中東滲透,它在支持中東民族解放運動的同時,也把中東作為它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目標。因此,在戰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時期,中東一直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激烈爭奪的地區。
土耳其海峽也稱黑海海峽,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它是黑海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整個海峽全長375千米。東部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長約30千米,最寬處為3.6千米,最窄處僅720米,水深約28~80米。中部馬爾馬拉海東西長約250千米,南北寬約70千米,面積約1.1萬平方千米。西部的達達尼爾海峽長65千米,寬1.3~7.5千米,水深57~60米。1973年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已建成一座公路大吊橋。
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大橋
遊艇由南向北順著博斯普魯斯海峽慢慢開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建於1973年的海峽第一座大吊橋。遠遠望去,兩條高高架起的弧線,吊起一塊平直的長板,橫搭在海峽兩岸,氣勢極為壯觀。大橋全長1560米,水面部分為1074米,大橋橋身高出水面64米,整個橋身由聳立在兩岸的兩座高165米的門字形鋼筋混凝土塔柱伸出去的兩根90厘米粗的鋼索吊起,每根鋼索由12300根5毫米粗的鋼絲擰成。橋寬33米,可並行6輛汽車。
到了80年代初期,隨著土耳其城市現代化及交通事業的發展,一座大橋已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政府開始興建第二座海峽大橋。命名為法蒂赫大橋的新橋,於1988年投入使用,在長度和荷重量等方面都優於老橋,水面部分長1090米,寬39.4米,比第一座大橋長16米、寬6.4米,可並行8輛汽車。橋高仍為64米,可通行任何巨型船隻。
橫跨海峽的兩座大吊橋與亞、歐兩邊的高速公路相連,人們驅車從亞洲出發,穿越大橋,沿著寬闊的高速公路,可以直達歐洲各國,開闊壯麗的大橋,縱橫交錯的公路,上下回環的立交橋,組成了一幅雄偉的海峽交通圖。
中東地區的阿以問題
中東地區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的結合部,不僅具有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豐富的地下資源,而且這里還產生過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二戰以來,這里由各種原因引發的戰爭沖突此起彼伏,連續不斷。戰爭不僅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還影響了本地區生產的發展。中東地區的各國人民及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多年來一直期盼著本地區的和平與安寧,希望通過國際社會的幫助及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爭取早日實現和平。在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機形成對峙局面之後,國際社會的注意力又回到長期陷於僵局中的中東和平進程上來。中東問題的形成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兩個民族之間長期對峙斗爭的結果。追溯阿以矛盾的歷史根源,還需從巴勒斯坦問題說起。
1.巴勒斯坦的歷史變遷
巴勒斯坦歷史悠久。相傳早在公元前3000年,一批半游牧部落的迦南人從阿拉伯半島遷此定居。公元前2000年,他們在這里建立了迦南國,其領土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後來愛琴海沿岸的腓尼基人來到巴勒斯坦沿海地區建立了「腓尼西亞」國家。再後來,希伯來人從幼發拉底河沿岸遷來巴勒斯坦,他們在迦南文化的影響下,很快由游牧轉為定居。希伯來人在巴勒斯坦不斷與迦南人、腓尼基人以及當地部族作戰,於公元前11世紀在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區和約旦河東岸建立了第一個希伯來人的王國,把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公元前10世紀,希伯來王國分成兩部分,在北部的稱為以色列王國,在南部的稱為猶太王國。猶太王國的人稱為猶太人,後來所有的希伯來人都叫猶太人。
公元前8世紀,亞述帝國征服了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其居民被亞述人同化。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消滅了南部的猶太王國,國王及大批居民被擄到巴比倫。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征服了巴比倫,允許當年被巴比倫擄去的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重新定居下來,並在耶路撒冷附近恢復一個附屬小國,這些人即是現代猶太人的祖先。
從公元前6世紀直到本世紀初,巴勒斯坦一直處在周圍大國的侵略、佔領和掠奪之中,先後被波斯、希臘、羅馬、土耳其等外族輪番佔領。羅馬帝國侵入巴勒斯坦後,先後幾次對猶太人的反抗活動進行殘酷鎮壓,100多萬猶太人被殺害,其餘大部分被趕出巴勒斯坦。從那時起,猶太人開始在各地流浪,主要去向是英、法、德、意等西歐國家。後來又大批流向波蘭、俄國和北美國家。長期以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數量極少,據統計,到1882年,猶太人只有兩萬多人,僅占當地居民總數的8%。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發動了阿拉伯運動,確立了泛阿拉伯主義。公元637年,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和當地的土著居民同化,形成現代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
2.阿以矛盾的由來
中世紀末期,西歐各國商業迅速發展。移居在那裡的猶太人有許多從事商業活動,由於同當地資產階級發生競爭而受到排擠,大批猶太人被迫流亡到東歐和北美各國。19世紀初,東歐國家也開始排猶。在沙皇統治的最後幾十年裡,在俄國經常發生有組織屠殺猶太人的事件。歐洲猶太資產階級受到排擠後,為了尋找出路,於19世紀末打起「猶太民族主義」的旗號,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他們號召散居在各地的猶太人重建猶太國家。1897年,他們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大會,成立了猶太復國主義組織。1917年《貝爾福宣言》發表後,猶太復國組織內部一部分人曾主張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家應該團結阿拉伯人,反對歐洲帝國主義。但這一主張在後來的猶太組織代表大會上被否決。從此,猶太復國主義者完全選擇了依附帝國主義實現其復國計劃的道路。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瓦解後,英國佔領巴勒斯坦,國際聯盟於1922年決定把巴勒斯坦作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統治期間,進一步在巴勒斯坦扶植猶太復國主義勢力,大批猶太人從世界各地遷來巴勒斯坦定居。英、猶合夥奪取阿拉伯人的土地,把阿拉伯人趕出家園。阿、猶兩個民族便從此結怨。二戰前夕,由於英國對猶太復國組織向巴勒斯坦移民政策的改變,使猶太人開始脫離大英帝國的軌道,轉而尋求美國的支持。戰後,美、英為爭奪對巴勒斯坦的控制權,進行了連續幾年的激烈斗爭,最後於1947年11月在美國操縱的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英國統治結束後,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阿拉伯國面積1.12萬平方千米;猶太國面積1.49萬平方千米;耶路撒冷及其郊區(約158平方千米)實行國際化,由聯合國管理。
這個分治決議的通過,使阿以矛盾進一步發展。因為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約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2/3,按照分治決議得到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人口只有60萬,不足總人口的1/3,面積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6%,並且大部分是肥沃的沿海地帶。聯大分治決議通過不久,即遭到阿拉伯聯盟成員國的強烈反對,他們發表聲明堅決為反對聯合國分裂巴勒斯坦而戰,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猶太復國主義者也在美國的支持下,加緊擴軍備戰,並經常對阿拉伯人居住的村鎮發動武裝襲擊,把數以萬計的阿拉伯人從他們生活的庄園里趕走。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委任統治終止之時猶太復國組織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國,並秘密策劃向阿拉伯國家進攻的計劃。面對猶太復國主義者的瘋狂挑釁和對外擴張,鄰近的阿拉伯聯盟5個成員國(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在國內人民反猶斗爭的推動下,於當年5月15日分別出兵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就這樣爆發了。以色列在美國的政治保護和軍事援助下,戰爭持續到1949年1月初,最後阿拉伯國家戰敗。經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和耶路撒冷的西半部,戰爭中有近百萬阿拉伯人被以色列侵略者逐出家園,流落在附近的阿拉伯國家。之後,以色列在美、英、法等國的支持和慫恿下,單獨或合夥出兵於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同阿拉伯國家先後發生了四次大規模的戰爭,小規模的流血沖突和暴力事件則不計其數。通過1967年6月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侵佔了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城的約旦管轄區、加沙地帶、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計6.5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這些原本屬於阿拉伯人的土地,除西奈半島在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簽訂《埃以和約》後歸還埃及外,其餘仍被以方佔領。
長期以來,阿拉伯人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存在一直持反對態度,他們反對《貝爾福宣言》,反對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當以色列國於1948年宣告成立時,阿拉伯國家就想用武力消滅它,因而導致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爆發。1967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開展武裝斗爭反對以色列。1968年通過的「巴勒斯坦國民憲章」重申了過去阿拉伯國家對待猶太人和以色列的政策,那就是「摧毀猶太復國主義」「把猶太復國主義者從巴勒斯坦的領土上趕出去」。在美國及其西方盟國政治、經濟及強大的軍事力量的支持下,經過一次次的戰爭,以色列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戰勝了比自己大數十倍的阿拉伯國家,侵佔了比它自己的面積還要大3倍的阿拉伯人的土地。他們不斷擴大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猶太人定居點的規模,以達到永久吞並的目的。
3.時局的發展
40多年來,阿以雙方始終強調以武力解決中東問題,實現本地區的和平。但經過多次交戰,雙方都認識到戰爭只能給他們帶來痛苦、災難、死亡和仇恨,只有通過和平談判,才能實現阿以之間的和平與合作。1991年,馬德里和會開啟了中東和平進程,阿以雙方同意接受國際社會提出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1992年,以色列工黨在大選中獲勝,拉賓組成新政府。拉賓政府順應了人民要求和平的潮流,重視用和平手段解決阿以沖突。1993年9月巴以在挪威奧斯陸就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自治問題達成協議。1994年5月巴以簽署加沙和傑里科第一階段自治協議,以色列按照協議撤出了加沙地帶、傑里科以及西岸7座城市。1995年巴以達成的約旦河西岸第二階段自治協議即奧斯陸第二協議。協議規定:以色列分三個階段從約旦河西岸撤軍,巴勒斯坦實行自治。由於撤離所佔領土觸動了以色列的重大戰略利益與傳統的宗教觀念,結果拉賓被極右的宗教分子刺死,繼任總理工黨領導人佩雷斯繼續加快推進和平進程。1996年二三月份在以色列境內發生的幾起巴勒斯坦人的暴力恐怖事件又激起以色列人的更大不安,結果造成工黨在大選中失利,利庫德集團領導人內塔尼亞胡在大選中獲勝。內塔尼亞胡政府拒絕「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不允許建立巴勒斯坦國,不歸還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並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繼續擴大猶太人定居點的規模,中東和談陷入僵局。新政府的強硬政策不僅導致巴以雙方再次發生大規模的流血沖突,而且還使以色列的經濟形勢急劇惡化,外資退縮,經濟增長率放慢;同時以色列在國際上也受到普遍譴責,地位嚴重孤立。由於國內外的巨大壓力,內塔尼亞胡政府不得不重新回到和平進程的軌道上來,於1997年1月同巴勒斯坦簽訂了履行奧斯陸協議義務的希伯倫協議。希伯倫協議規定:以色列在10天之內從希伯倫80%的地方撤軍,並規定從當年3月份開始按1995年簽訂的奧斯陸第二協議分三個階段撤出除猶太定居點和軍事地點以外的約旦河西岸的其他地區。希伯倫協議雖然簽訂,但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又充滿了矛盾和斗爭,由於雙方在撤離領土的面積及其他一些問題上意見分歧較大,特別是以方以安全為借口有條件撤軍的強硬態度引起阿拉伯人的極大不滿。1997年3月以色列開始在東耶路撒冷擴建猶太人定居點,巴方中止和談,中東和平進程再度陷入僵局。在雙方僵持長達19個月之後,最後在美國的干預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經過9天1夜的艱苦談判,於1998年10月23日在白宮簽署了巴以臨時和平協議。協議內容包括巴勒斯坦制定具體的保障以色列安全的計劃,打擊恐怖主義活動,並刪去憲章中消滅以色列的條款;以色列在3個月內從約旦河西岸13.1%的領土上撤軍等。巴以臨時和平協議的簽署,可以說是中東和平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賞和兩國大多數人的擁護。但協議能否順利執行,關鍵在於巴以雙方能否恢復相互信任和真誠合作。如果這個過渡協議失敗,那就預示著將有更嚴重的危機甚至更大規模的流血沖突發生。
中東問題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和國際背景,要想得到公正、合理的解決,必將經歷艱難的歷程,無論前進的道路多麼坎坷,實現中東地區的持久和平乃是大勢所趨。
『拾』 廣東江門市江海區外海街道中東村,有許多人用東西擋著共用停車位怎麼辦,然而我們停在車位外又被罰,難
1、車位被東西攔住,應當報公安交警或城管部門要求解決,盡管不一定能每次幫你解決到你要的效果,但還是要的。
2、停在車位外,就是違規違法,人家擋著車位並不能作為你故意違法的理由。也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