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有多少數量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有多少數量

發布時間: 2023-01-20 07:52:20

1.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有多少人

中國書法家協會現有團體會員35個,個人會員8000餘人。中國書協機關內設辦公室、組聯部、研究部、展覽部、外聯部。下設《中國書法》雜志社、中國書法培訓中心、中國書法考級中心、中國書法家協會網站、中國書法工藝發展基金和中國書法產業辦公室等直屬單位。16個專業委員會:中國書協楷書專業委員會、中國書協行書專業委員會、中國書協草書專業委員會、中國書協隸書專業委員會、中國書協篆書專業委員會、中國書協篆刻專業委員會、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中國書協刻字委員會、中國書協硬筆書法委員會、中國書協教育委員會、中國書協編輯出版委員會、中國書協鑒定評估委員會、中國書協權益保障委員會、中國書協書法發展委員會、中國書協國際交流委員會、中國書協書法藝術指導委員會。

2. 中國書法家協會到目前為止到底有多少各省名單是誰知道

經中國書法家協會秘書長辦公會議審核,並報經分黨組同意,2007年批准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共1141人。名單如下:

北京(31人):
梁治國 楊 雍 孔繁敬 徐正德 張文甫 吳正前 姜守垣 白 銳 馮立松 李毅強
孟淑英 張志國 霍建國 魏元祥 趙一唐 杜征麟 陳東昱 周曉陸 史麗薇 冷萬里
汪 良 李建春 李長泉 李永忠 陳 友 黃吳懷 陳 明 張振生 趙遠強 張孝勇
王金凱

上海(8人):
舒文揚 王 曦 張勤賢 彭燁峰 郭光裕 杜 贇 徐秋林 鄭繼波

天津(8人):
李德福 李紹臣 羅遠智 黃 震 崔永明 崔大順 卞建軍 卞金龍

重慶(15人):
蘭 娥 鄭啟超 龔 文 馬大德 李 永 李宇平 李秀娟 陳白羽 顏以琳 羊 炯
舒自勤 游文中 余恢毅 傅勝德 傅應明

河北(57人):
馬耀信 檀小光 張 卓 韓玉臣 高 飛 劉劍馗 徐建設 馬 軍 劉國強 王素芬
郭 陽 丁建強 揚勝寶 趙鴻昌 侯 猛 謝 軍 王羲吾 齊 含 張 征 張僳華
林槐森 張占軍 丁志勇 李崢嶸 劉曉霞 孫宏偉 陳瑞謙 陶殿甲 王 濤 趙慧琳
高國勝 郭亞林 劉景義 李澤成 劉俊坡 王志海 曹旭軍 馮子平 楊國駿 李 勇
楊曉亮 趙 毅 王 鵬 孫英力 楊 波 馬恆建 白振軍 劉京文 許元慶 戴啟和
孫占峰 寇學臣 周泓舟 張葆冬 周紅日 楊學德 梁海書

山西(16人):
馬俊青 姜紅光 許 銳 薛珠峰 黃進明 張雲崗 鄭景昉 高銀壽 郭秋林 李星元
原旭東 張明智 李克仁 張根虎 孫忠良 薛俊明

內蒙古(12人):
趙 龍 張金富 張彩鋒 喬 雁 包星光 賀貴璽 耿澤峰 石月晨 雲光中 劉世榮
胡 忠 連 輯

遼寧(44人):
黃海林 石 岱 李曉光 劉冠軍 馬雲鵬 張洪祥 欒 波 李 暉 王運澤 李業明
孫福生 孫旭東 葉國俊 李 葵 趙靜良 劉 欣 孫萬民 孫萬軍 王雲龍 趙文生
馬 琳 熊 東 孫克順 白 翎 孟令全 劉長華 厲 冬 熊潔英 李德剛 曲 堅
孫勝連 李 傑 劉 傑 張本平 宋世全 王 偉 辛 宏 王鵬江 郭興文 郭慶雪
宋開強 班 軍 於連勝 李寶權

吉林(14人):
曲志剛 邢日祥 李嘉國 胡 鑫 李惠斌 趙 馳 劉素娣 傅春來 李世忠 張志明
李升國 曲慶波 王忠仁 王雲坤

黑龍江(43人):
曹文武 李 丹 李 慧 閆冬雪 杜延平 程曉海 高成山 王 偉 劉恆毅 周少清
宋 雷 張 靚 王官平 許 晨 張永昌 孫麗華 楊小林 黃 明 鄭長華 張新蕾
金澤珊 仲偉迅 周潤天 趙 峰 劉 成 宋治中 鄒 權 高月玲 單寶山 於亞非
石正君 魏景春 賈夢強 李義清 吳金龍 吳慶東 阮殿龍 張志良 常樹林 何樹嶺
忽培元 寇 鐵 楊俊文

江蘇(103人):
馮懷根 劉東芹 胡光燦 朱友舟 鄭必厚 楊宏敏 釋奚白 李志勤 王建強 諸培弘
孫玉傑 武傳國 武寶民 王建偉 程 偉 龐現軍 許 達 盛詩瀾 陳小新 陳 暉
楊伯芳 陸振永 惠聰穎 孫立志 張根喜 陳巧令 馬正君 盧海洲 戚散花 陳 清
劉 洪 鄭長安 陳 捷 郭向東 管敬澤 蔣雪蓮 宋 詠 陳 峰 潘 雲 秦 健
方建明 金艷平 謝 燕 邵 寧 姚光義 范永江 任貴書 侍少華 郭家高 蔡 寧
王 靜 韓建明 劉仲明 陳 建 張方舉 祁 斌 汪 超 葉華洲 吳建華 馮 勇
張建祥 劉 保 張一冰 姜蘇海 李德會 陳一農 黃志強 徐於群 徐 傑 吳宏亮
吳健華 王潤松 李世晉 顧曉燕 李耀中 肖公文 顧冬成 劉長雲 鄧瑞清 韓滿陵
朱洪林 趙昌智 詹從俊 姜忠明 周亞賢 趙宏武 許能俊 孫志勇 劉家駿 高俊源
王 浩 劉 瑞 周澤波 張 峰 史永元 汪洋舟 吳麗明 尤靖希 翟天鵬 居麗琴
林 爾 趙永賢 王亦農

浙江(101人)
樓金輝 葉慧敏 邱紅日 劉宜珍 賀東祥 程文波 徐國強 陳養綠 黃建水 方林華
田一峰 費秋華 戴世成 胡迪權 袁建初 徐 清 吳戰堡 王 昕 何玉峰 徐 強
施華峰 錢林江 張揚明 方艷艷 余久一 謝利疆 王瓊瑤 邱朝劍 巴利平 樓秋華
王澤玖 鄧志春 林曉林 張 斌 周揚輝 張興南 肖 慧 郭志民 周 芳 陳 偉
劉去非 李衛寧 王北蘇 陳良敏 任永江 林光進 江國華 方聖旺 夏軍寅 陳心昌
仇雪峰 倪朔野 金錫強 陳 偉 唐歡軍 貝立新 陳建邦 張哲民 蔣雪峰 牟重輝
陳永明 王 堅 梁世鮑 吳相撐 吳志仲 劉建平 鄭蕾蕾 曹建平 楊益豹 呂郁芳
何 軍 陳迎平 李 軍 宋漢光 司燕飛 朱乒乓 張一兵 周 紅 呂燮強 張寶仙
俞者新 呂永生 陳紅兵 張 球 濮乾遠 馬青原 傅振余 徐轟轟 梁培先 計渺生
張 偉 周躍飛 林書傑 方鋼軍 周春梅 杜安才 徐志堅 王雪虹 潘榮昌 談月明
朱希望

安徽(30人):
王 濤 楊文瀏 劉跟弟 薛曉東 劉來保 陳耕夫 陶 勇 張兵民 楊繼乾 邵 晨
石海松 方衡倉 周繼中 王 盛 盧 火 蔡登高 唐 亮 梁穎州 陳士恆 侯輝玉
張 玉 單桂體 劉興貴 汪 洋 齊 飛 歐陽兵 羅宏祥 李士傑 余焰爐 田唯謙

福建(39人)
柯少岩 王期紅 王文賢 邱玲華 劉順華 許貽群 林玉梅 許海泉 盧克鋒 朱金鎊
遊民戈 葉韶霖 黃水運 鄭建松 王淵明 張國仁 林紹挺 鄧 顥 張棟華 張 煌
黃志農 林丹紅 黃鴻瓊 張 軍 王 冰 王毅霖 謝 健 陳玉富 徐良夫 宋玉榮
蘇寶星 羅方華 陳祥耀 陳文貴 沈 岩 林公武 吳運農 李多寬 卓繼輝

江西(11人):
曹衛民 曹端陽 朱德有 傅愛萍 何 流 劉建中 徐順爐 馬於強 張建華 王建民
張錦裳

山東(120人):
陳忠洲 孫增傑 王吉臣 姜言山 范學剛 薛昭東 譚曉昌 魏泮瑋 石汝祥 丁兆德
許曉斌 李 瑜 張俊慶 張啟勇 曲 偉 田連謨 宋占濤 李延慶 董國越 遲志邦
崔旭球 卞 濤 王美盛 喬德忠 彭作飈 劉慧慧 張榮磊 孫緒山 蔡衛東 畢世明
王開英 朱仕明 程愛忠 陳希龍 張廣才 劉 鐵 李曉光 徐 永 徐建民 高永旺
王 禾 楊守華 孫希民 劉國良 張伯祥 朱茂剛 閆 台 孫啟新 楊 鍵 倪和軍
沈維進 姚 磊 趙遠方 孫光祥 李新君 李曉君 陳祥生 張景新 關 璇 胡振國
宋 剛 馬 偉 張 欣 韓明東 徐華志 李 鈞 霍春曉 李方振 王振剛 馬劍暢
劉從明 李學敏 李令唐 陳文軒 張慶年 陳同龍 陳關瑞 荊得村 魯世傑 李岩選
王錦元 李學山 張繼民 殷 濤 段惠子 李 峰 吳寶華 朱本群 杭士友 梁嗣斌
趙鈞波 崔傳富 張 穎 高 波 繆九永 徐立成 郭少俐 王安慧 張維柱 張紅霞
李再孝 何賢德 劉振東 劉光亮 錢棟廷 馬斗進 李泓池 王堯忠 張 勇 張光興
靳 永 李宗瑋 蘇曉敏 吳澤浩 楊炳雲 朱樹松 於欽彥 張鐵軍 王奎鑫 潘盛國

河南(135人):
楊文傑 徐榮雙 謝安鈞 常平安 張 良 樊利傑 白立獻 蘆 荻 陳培站 胡巨成
劉啟紅 婁紅衛 薛明輝 李國昌 鍾海濤 鄭志剛 仵紅泉 戴建波 陳玉蓮 孟建軍
李文敬 王秋人 於長海 孫永風 孟欽峰 劉煒東 劉東亮 趙心田 李振東 王夢筆
王延成 梁世同 薛文法 李勇山 王 崗 黃修珠 郭叢斌 齊保欣 山嶽頂 李孝正
郭鴻光 楊換欣 馬發喜 柴新勝 衛鋼民 王永森 王懷陽 劉燦輝 張耀軍 王木鐸
劉 根 高雅軒 葉 文 王志立 郭愛德 王小平 李永成 劉海清 李毓采 常文藝
杜慶安 趙廣付 李青林 胡玉忠 王了之 毋 立 逯國平 李玉軍 周永剛 黃 鏞
段 凱 郭體忠 張 睿 陳 卓 劉新澤 沈 淦 張學漢 高志民 李 峰 蘇國強
孫文興 劉昕居 梅 萍 李 煒 賈 光 李 林 王繼濤 張燕凌 楊 城 張 倩
王根發 張志軍 王文傑 孔令廣 谷慶禮 趙永爭 劉穎峰 黃競天 張際春 彭 彤
袁景林 葛慎林 張 澍 班文生 張志本 趙 偉 梁吉超 高 源 李紅普 亢 凡
曲書鋒 冀 燕 王學峰 高 昂 穆海華 李貴陽 祝喜群 於建國 周 毅 穆仁先
李東明 韓 濤 閻勇宏 李 岩 高軍紅 李向軍 耿書香 韓明倫 馬 奔 柳青凱
王旭升 計承江 李文慧 張明坤 張傳君

湖北(28人):
李銘鴻 吳永斌 朱宇華 胡定雲 黃文泉 張 暉 陸舍無 廖光榮 楊 蘋 彭金淋
劉 剛 李國光 盧方祥 閔 鳴 王 榮 楊豪良 肖 毅 張 波 田耕之 孫文平
楊 勇 秦龍志 吳 嵐 徐士慶 熊 偉 李俊傑 葉金生 熊 毅

湖南(32人):
郭 晶 夏碧波 孫業華 曹 輝 文 佐 李逸峰 鄧元喜 田曉華 賀子文 胡春香
吳 萍 劉 戈 譚安輝 晏 雲 呂啟瓊 李建人 易 俊 林彰龍 張青渠 姜儒振
劉 明 孔小平 何朝陽 萬應均 文承保 劉鳴泰 陳東久 王 宏 康博文 夏鵬程
羅成琰 賀長安

廣東(60人):
陳紹基 操軍凜 鄒敏德 區福林 柯振海 陳 捷 朱燕霓 王憲榮 曾紀升 許集厚
李文填 熊紹庚 吳豪新 李輝良 魏育賢 龍錦營 李武耀 呂 凡 邵躍晰 鄭南貞
唐昌明 倪恩廣 何明霖 黃華文 劉乃明 觀鵬程 鄭元堅 邢憲銘 許子韓 黃 丹
余立宗 林秋宏 魏有永 胡錦秋 賴智豪 劉桂發 王 河 顏奕端 鍾振強 盧志東
張耀文 馮少華 童志雄 黃舜生 林元解 林兆華 馮才權 塗乃光 龐羅養 朱桂明
羅春喜 駱培華 杜國志 周漢標 李鵬程 陳福坤 陳廣權 鍾春鋒 高榮明 陳漢群

廣西(10人):
黃家城 蒙麓舟 譚念宗 何泓延 余樂軍 呂維誠 李忠連 黃文斌 蘇洪強 覃日飛

海南(6人):
王國秀 譚 駿 林道飛 卓劍文 吳書生 鄒世全

四川(20人):
文維義 張軍文 曾家碧 楊 波 李在兵 楊 帆 嚴壁壘 鍾宣秋 於 江 方 曉 趙恆源
王 傑 蒲 劍 王 洪 張家興 李光斌 周永生 楊仁鳴 呂世正 高遠歧

貴州(12人):
秦良靜 侯興平 謝安輝 岑 嵐 熊志凌 吳 勇 安天富 尹開桂 鄧 揚 熊華禹
謝貴新 黑衛平

雲南(9人):
王子榮 尹寶元 謝美春 喬 明 尹文鴻 段 冰 朱從凱 周康林 李坤生

西藏(10人):
楊雙舉 鞏同梁 陸運良 劉光軒 馮啟雙 田中鶴 王劍簫 高延鴻 烏金群培 次仁頓珠

陝西(28人):
孫 彧 淡高武 張延風 魏明義 張 逸 李 惠 谷衍舟 唐永平 符 浩 劉建設
張錦華 楊小琪 劉樹勛 韓春濤 李傑民 鍾 鏑 劉小民 宋江安 王 強 吳川淮
徐偉聰 張 琴 牟君誠 王亞兵 郭連生 封海洪 張建林 周一波

甘肅(35人):
馬成吉 尚 墨 秦文亮 石慶雲 張文穎 楊田盛 王炳文 王懷罡 包孝祖 張克鋒
楊劍鋒 林緒有 穆 鈞 馬識途 劉建國 包步洲 金希明 賈得梅 李 岩 翟相永
韋 巍 王 飛 劉明明 李鼎峰 鄭國斌 李 靖 趙志強 楊周全 楊順林 任繼軍
黎 明 安 石 張 機 馮樹林 吳延富

青海(6人):
李炳築 徐小江 勞建中 謝全勝 李其象 高海源

寧夏(3人):
周建設 齊國旺 汪象華

新疆(5人):
陳永全 徐忠新 吳景秋 任生舉 周 靜

中直(45人):
蔡永勝 杜世金 丁雪峰 江熙漢 張 瑋 何漢卿 楊 菲 鍾 成 劉學思 方 鳴
梁 江 程大利 胡基魁 林 濤 李斌權 樓建軍 尹燕琦 黃天螢 周 惠 羅美富
官景輝 錢衛清 田滋茂 高昌禮 李培貞 吾如儀 崔承順 蔡安季 林 軍 何東君
胡 珍 白煜章 李寶光 蔣 巍 夏 潮 陳龍發 郭志鴻 李 牧 謝模乾 陳曉光
黃樹賢 張龍之 楊潔篪 朱 軍 孫盛軍

兵團(1人):
王振堂

石油(9人):
黃 震 姚捍東 李 勇 田建民 郝鳳先 陳一耕 白景峰 周鳳國 宋玉林

總政(35人):
李金蘭 郭孟祥 顧慶生 周 霞 季樂勝 武傳國 任福安 王 然 劉開華 常秀林
張家益 陳光池 李國舟 徐 健 崔景山 許金學 張岳永 郭得河 王文傑 路運忠
朱永清 黃 彬 趙興發 柯楊穩 溫晉讓 蒲榮祥 常生榮 尹 亮 翟充民 畢啟亮
孫守禮 柴紹良 董文久 任福安 高正石

3. 中國有多少書法家

這個問題好大,其實要把這些名人說一個遍,也就是書法史的脈絡了。。。以下陳列了一些,另外我猜你是書法愛好者,寫書法我覺得毛筆很重要,還有字帖,所以這里兩篇文章值得找來讀讀,一篇是《中國十大毛筆品牌(附毛筆的挑選及保養方法)》,里邊講了很多關於毛筆的知識,二是《初學書法應該怎麼選擇毛筆字帖(附46種經典碑帖名稱) 》,這個文章主要講的是歷代名家名帖,通過這些字帖去學習書法至少不會跑偏,最後祝你書法進步,生活愉快~

中國書法家簡錄

歷代書法家(秦漢)--李斯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他不僅是秦代著名的書法家,而是中國書法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創新者。對漢字書法的發展起了先驅作用。秦始皇統一國家後,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李斯同時也是秦著名書法家。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

歷代書法家(東晉)--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他的《蘭亭序》書法遒媚勁健,端秀清新,純出與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歷代書法家(唐朝)--歐陽詢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世稱歐陽率更。世人稱他的字為「率更體」。虞世南說他 「不擇紙筆,皆能如意 」。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 》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貼》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 明趙涵《石墨鐫華》評雲:「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書法嚴整,不在二碑之下。」並嘆:「時信本已八十餘,而楷法精妙如此。」

歷代書法家(唐朝)--顏真卿

唐京兆萬年人,字清臣。開元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顏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宰相盧杞銜恨使真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忠貞不屈,被縊殺。
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工於尺牘;從褚遂良,張旭得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舒和,一變古法,自成一格,人稱「顏體」。宋歐陽修評雲:「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東方朔畫贊》《 多寶塔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等皆為其名作。
《祭侄文稿》顏真卿行書墨跡。 元代鮮於樞評此帖為 「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歷代書法家(唐朝)--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 耀縣)人。元和初進士,歷仕校書郎、侍書學士、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他生活在中堂時期,歷穆、敬、文宗三朝,此時,唐代書法改革運動基本高成,時代賦予柳公權的使命不是開拓而是守成,柳公權的歷史功績在於他用創造精神承接顏魯公的成就,取得「顏筋柳骨」的歷史論頂,為唐代書風建設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他學顏字,但能自創新意。世稱「顏筋柳骨」,指出他們書法的不同點。柳字避開了顏字肥壯的豎畫,把橫豎畫寫得大體均勻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筆字斬釘截稜角分明的長處,把點畫寫得好象刀切一樣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歐楷書結體上的緊密,顏真卿楷書結體的縱勢, 寫出了獨樹一幟的柳體。

歷代書法家(宋)--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後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 至於他的草書,趙孟俯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我們看他的《花氣詩》筆勢蒼勁,拙勝於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於行楷書。《請上座帖》「筆勢飄動雋逸」更是稀世佳作。

歷代書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老人,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書法蕭散簡遠,深得晉宋間人用筆之妙,常為土大大所仿效。 《欏嚴經旨要》卷,紙本,縱29.9厘米,正書,凡二接,經文計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欏嚴經》唐般刺蜜帝譯。十卷。王安石摘錄其中觀世音發妙耳門,從聞思修。此卷,於正書中間有行書,淡墨疾書,筆畫清勁,雖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並無繚亂之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歷代書法家(宋)--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 顏真卿, 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他在執筆方法上運用異於常人的特殊方法,還注意書寫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作。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歷代書法家(宋)--趙孟頫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宋滅亡後,歸故鄉閑居,後來奉元世祖徵召,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冠絕古今。著有《松雪齋集》。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趙氏楷書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趙氏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歷代書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經歷坎坷。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寅出身於商人家庭,地位比較低下,在當世「顯親揚名」主導下,刻苦學習,11歲就文才極好,並寫得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南京應天鄉試,獲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俯,更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灑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鬆散。故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

歷代書法家(清)--鄧石如

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諱,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門,祖輩的「潛德不耀」的人品和「學行篤實」的學業以及驁岸不馴的性格對他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之功。20歲左右即開始了一生的游歷生涯,浪跡江湖,到處尋師訪友。他的一生,伴隨著刻苦自勵,傾注藝術的全部生活內容幾乎就是「交遊」二字。不求聞達,不慕榮華,不為外物所動,不入仕途,始終保持布衣本色,這完全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遙」人生。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楷書並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朴,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於探索的精神。比較而言,他的行草書不如篆隸功力深厚,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這里不再贅述。鄧石如的篆刻藝術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討。

歷代書法家(清)--吳昌碩

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苦鐵,浙江安吉人。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鍾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揉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歷代書法家(近代)--李叔同

李叔同,弘一大師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筆名和別號甚多,達250多個。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是我國著名的書畫篆刻家、音樂家、戲劇家、教育家、詩人、學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二十世紀中國十大書畫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其把諸多科門類集歸一身,登峰造極,在中國五千 年的歷史長河中是空前絕後的,並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是中國絢麗至 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曠世奇才,享譽世界。
李叔同自幼聰穎過人,五歲時喪父,從其母王氏習誦名詩格言。十歲時始讀經史諸籍,後從 唐靜岩、趙幼梅學詩詞、書畫 和篆刻。
李叔同先生的書法早已享譽近代中國書壇,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的一幅 字為無尚榮耀。李叔同書法分兩個時期,第一時期出家前,第二時期出家後.

4.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國書法家協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由全國各民族書法家和書法工作者組成的專業性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書法界的橋梁和紐帶,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中國書法家協會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團體會員。

5.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錄

1、北京

李從眾(書法創作)蘇志敏(書法創作)

楊廣傑(書法創作)王金福(書法創作)

臧新義(書法理論)陳思(書法理論)

於嘉祥(書法理論)程秉洲(書法理論)

2、天津

於連軍(書法創作)趙春利(書法創作)

劉光智(書法創作)王繼超(書法理論)

3、河北

周成智(書法創作)馬立寬(書法創作)

劉海(書法創作)郝崢(書法創作)

禹中秋(書法理論)回金華(書法創作)

彭福運(書法創作)祝曉亮(書法創作)

田文彥(書法創作)趙建偉(書法創作)

吳建國(書法創作)王晨輝(書法創作)

馮秀芳(書法創作)孫有聲(書法創作)

魏慶峰(書法創作)張甫(書法創作)

田景文(書法創作)郭容(書法創作)

王有舵(書法教育)張順兵(書法理論)

陳士廣(書法理論)

4、山西

王彩龍(書法創作)任繼雲(書法創作)

趙眉才(書法創作)趙毅(書法創作)

張國斌(書法創作)段堯剛(書法創作)

陳彬(書法創作)李毅華(書法理論)

曹亞彬(書法理論)韓瑞龍(書法理論)

5、內蒙古

張九芬(書法創作)喬海英(書法創作)

高龍(書法創作)亞中躍(書法創作)

仲繼飛(書法創作)李文彪(書法創作)

韓守銀(書法教育)

(5)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有多少數量擴展閱讀

中國書協新會員審批程序

一、申報程序

1、各團體會員於每年2月底前,將新會員申報材料報送中國書協組聯部。

2、組聯部將與入會條件相關展覽目錄印發各團體會員,供報送時參考。

3、所有申報人材料必須通過團體會員報送,報送時需附名單並加蓋公章,非團體會員報送的申請人不予受理。

4、各省、市、自治區所屬的解放軍、武警及石油、金融、鐵路、電力、煤礦、職工、公安各系統申報人不再經各省申報,須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及各所屬行業書協申報。

5、各團體會員應嚴格把關,對申報新會員個人相關信息、藝術經歷、參展信息進行錄入、列印表格(表格需加蓋團體會員公章),同時申報表格電子版發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6、各團體會員每年只申報一次,過時不再補報。

6. 中國書法家協會有多少會員

五十多名會員吧大概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2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5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2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4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6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88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69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