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顫到直線是多少時間
A. 心電圖已呈直線有假死的可能嗎(馬天宇《依然在一起》mv)
沒有可能,心電圖直線表示心臟電活動完全停止,是真正的死亡。這和假死不同,假死時可以出現室顫等無效的心跳,摸不到脈搏,測不到心率,但是,心電活動一定存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恢復正常心跳。
B. 交流電中,電流達到多少對人能夠造成傷害或死亡。
在潮濕環境中,人體的安全電壓12伏。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安全電壓不超過50伏。當電壓超過24伏時應採取接地措施。
因為電死人的關鍵是電流的大小。
脫毛衣時發出的火花電壓達幾萬伏,但沒有形成持續電流,所以不會電死人。
所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人在正常情況下(乾燥)安全電壓為低於36V
越潮濕電阻越小,電壓越大,即電流越大
1 觸電對人的危害
觸電是指電流通過人體而引起的病理、生理效應,觸電分為電傷和電擊兩種傷害形式。電傷是指電流對人體表面的傷害,它往往不致危及生命安全;而電擊是指電流通過人體內部
直接造成對內部組織的傷害,它是危險的傷害,往往導致嚴重的後果,電擊又可分為直接接觸電擊和間接接觸電擊。
直接接觸電擊是指人身直接接觸電氣設備或電氣線路的帶電部分而遭受的電擊。它的特徵是人體接觸電壓,就是人所觸及帶電體的電壓;人體所觸及帶電體所形成接地故障電流就是人體的觸電電流。直接接觸電擊帶來的危害是最嚴重的,所形成的人體觸電電流總是遠大於可能引起心室顫動的極限電流。
間接接觸電擊是指電氣設備或是電氣線絡絕緣
損壞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其外露部分存在對地故障電壓,人體接觸此外露部分而遭受的電擊。它主要是由於接觸電壓而導致人身傷亡的。
1.1 觸電危害人體的影響因素
發生觸電後,電流對人體的影響程度,主要決定於流經人體的電流大小、電流通過人體持續時間、人體阻抗、電流路徑、電流種類、電流頻率以及觸電者的體重、性別、年齡、健康情況和精神狀態等多種因素。
電流通過人體所產生的生理效應和影響程度,是由通過人體的電流(I)與電流流經人體的持續時間f(t)所決定的。在不同的參數時,由概率統計分析所得的I=f(t)曲線,如圖所示。在此,我們僅討論交流電流對人體的傷害,從圖可得表1。
1.1.1 感知閾和反應閾
感知閾:是指通過人體能引起人稍有感覺的最小電流值。
反應閾:是指能引起肌肉不自覺收縮的最小電流值。
線a為感知閾和反應閾。它與通電時間無關,電流值為0.5mA,它是區域1與區域2的分界線,在此直線之左,通常無生理效應。尚未達到該電流值時,一般人體無任何感覺,達到或超過該電流值,人體才有感覺和反應。
1.1.2 擺脫閾
是指手握電極的人能夠擺脫電極的最大電流值,即線b所示是交流電的平均值約為10mA。它是區域2與區域3的分界線,在區域2通常無有害的生理效應;區域3預計不會發生器質性損傷,它是到存在室顫概率難以劃分的有害過渡區。
1.1.3 心室纖維性顫動閾
曲線c為心室纖維性顫動閾,是指通過人體能引起心室顫動的最小電流值,是存在較嚴重的病理生理效應的區域3和會發生心室纖維性顫動的區域4的分界線,在室顫概率曲線c1以下,不大可能發生心室纖維性顫動;而在該曲線以上,不但引起有害的生理效應,而且隨著該區域的右移使室顫概率從小於5%,甚至到超過50%,其安全程度相應下降。
1.2 電流大小和通電時間
一般來說,通過人體的電流越大,對人的生命威脅也越大,而電流通過人體的持續時間越長,使流經處的皮膚發熱、出汗,降低了皮膚阻抗,這樣通過人體的電流也相應地增加,從而增加了危險性。
1.3 人體阻抗
1.3.1 人體內阻抗
人體內阻抗是指與人體接觸的兩電極之間的阻抗。忽略頻率對人體內阻的容性及感性分量影響,那麼人體內阻差不多是起電阻作用,雖然受電流路徑的影響,但其值一般在500Ω左右,這對整個人體阻抗(約100kΩ)來說是相當小的,因此可以近似地認為它是個恆定為500Ω的電阻值。
1.3.2 皮膚阻抗
皮膚阻抗是指皮膚表皮與皮下導電組織兩電極之間的阻抗。皮膚阻抗是由半絕緣層和許多小的導電體(毛孔)組成電阻和電容的網路。它是人體阻抗的重要部分,在限制低壓觸電事故的電流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3.3 人體阻抗
人體阻抗取決於一定因素,特別是電流路徑,接觸電壓、電流持續時間、頻率,皮膚潮濕度,接觸面積,施加的壓力和溫度等。在工頻電壓下,人體的阻抗隨接觸面積增大、電壓愈高,而變得愈小。
IEC綜合了歷年來關於人體阻抗的研究成果,嚴密審查了大量屍體的實測數據,得出人體在50/60Hz交流電時,成人的人體阻抗在1000Ω左右。
1.4 電流路徑
觸電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因電流通過人體一定路徑引起的。電流通過頭部會使人昏迷,電流通過脊髓會使人截癱,電流通過中樞神經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嚴重失調而導致死亡。最危險的電流路徑是由胸部到左手,從腳到腳是危險性較小的路徑。
2 安全電壓(即允許接觸電壓)和人體阻抗的關系
關於人體阻抗的條件分類,國際電工委員會�IEC 所屬建築電氣設備專門委員會分為三類如表2所示。
表2中第Ⅰ類是指住宅、工廠、辦公室等一般場所,人體皮膚是乾燥狀態或因出汗皮膚呈潮濕狀態,在接觸電壓作用下發生危險的可能性較高,這時取人體阻抗為1000Ω,我們從I=f(t)曲線來看,在AC-3區域,設定通過人體電流為50mA,則50mA與1000Ω的乘積為50V,那是此接觸狀態時的允許接觸電壓,我國、西歐及其它多數國家的安全電壓採用此值。
第Ⅱ類是指人在隧道、涵洞和礦井下等高度潮濕的場所,人體出汗或因工作環境影響使皮膚受潮,經常還會發生雙手與雙腳二者接觸凝露的電氣設備金屬外殼或構架等情況,這時皮膚潮濕而使皮膚阻抗低到可以認為接近於零(即可忽略其皮膚阻抗),人體電阻僅剩500Ω內阻抗,我們假設通過人體內部電流為50mA,則50mA和500Ω的乘積為25V,現國際上對於允許接觸電壓按人體阻抗的條件進行分類時,將25V作為其中的一個等級,這值接近於我國標准GB3805-83《安全電壓》等級分類中的24V。
第Ⅲ類是指人在游泳池、水槽或水池中,人體大部分浸入水裡,皮膚完全浸透,這時基本上為體內阻抗500Ω,同時考慮有導致溺死的二次事故的危險,所以允許通過人體的電流應為擺脫閾,這樣,允許的接觸電壓為0.01×500=5V,這與GB380-83中規定的安全電壓6V相近。
如果在不考慮導致二次事故的場所,則可採用12V 的允許接觸電壓,於是流徑人體的電流為12/500=0.024A,24mA的電流以在I=f�t的AC-3區域,是不會引起心室纖維性顫動的。
3 安全電壓的使用注意事項
為防止觸電事故而採用穩定電源供電的安全電壓,其等級按GB3805-83中規定如表3所示。
表3中所列空載止限值主要是因為某些重載電氣設備額定值雖符合規定,但空載時電壓都很高,若空載電壓超過規定的上限值,仍不能認為符合這個安全電壓。
這個系列的上限值,在任何情況下,兩導體間或任一導體與大地之間均不得超過交流(50Hz~500Hz)有效值為50V的電壓值。
為了人身安全,採用安全電壓時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除採用獨立電源外,安全電壓供電的輸入電路必須實行電路上的隔離。安全電壓如從輸電線路上獲得,必須通過安全隔離變壓器,一般採用雙圈隔離變壓器或具有繞組分開的直流機以及蓄電池、干電池等來提供所需的獨立電源,不得使用自耦變壓器;
(2)工作在安全電壓下的電路,必須與其它電氣系統和任何無關的可導電部分�包括大地實行電氣上的隔離;
(3)採用24V以上安全電壓的電氣設備,必須採取防止直接接觸帶電體的防護措施,其電路必須與大地絕緣;
(4)設置在安全電壓線路上的部件和導線的絕緣耐壓等級至少為250V。
除此之外,安全電壓系列用的插頭應不能插入較高電壓的插座,如使用36V插頭則應不能插入220V插座。
參考資料:http://www.71168.cn/2005/2005-3-29/2005329110802.html
其他回答續:
36v
其他回答續:
絕對安全的就是36伏,但對於我們日常用電的220伏來說極短時間接觸也不會危及生命(鞋必須絕緣),所以常聽與電打交道的人說被電了一下。在沒有專業知識與防護的情況下接觸220伏的民用電是很危險的,必須遠離。
其他回答續:
36伏是公認的安全電壓
其他回答續:
確切得說,每秒中通過人體的的電壓為30毫安(30mA/S)是安全的。是我國《規程》規定的。
C. 怎麼理解室顫電流與電流持續時間z形曲線
上圖就是室顫電流與電流持續時間的z形曲線
室顫電流與時間關系符合以上Z字形曲線。當電流持續時間超過心臟搏動周期時,人的室顫電流約為50mA。而當電流持續時間短於心臟搏動周期時,人的室顫電流為數百毫安。當電流持續時間在0.1秒以下時,如電擊發生在心肌易損期,500mA以上乃至數安的電流可導致室顫。在同樣的電流下,如果電流持續時間超過心臟搏動周期,則可能導致心臟停止跳動。
D. 當電流通過人體時,為什麼人會看到不適,甚至可能死亡
電流對人體作用的規律,可用來定量地分析觸電事故,也可以運用這些規律,科學地評價一些防觸電措施和設施是否完善、科學地評定一些電氣產品是否合格等。
一、作用機理
電流通過人體時破壞人體內細胞的正常工作,主要表現為生物學效應。電流作用人體還包含有熱效應、化學效應和機械效應。
電流的生物學效應主要表現為使人體產生刺激和興奮行為,使人體活的組織發生變異,從一種狀態變為另外一種狀態。電流通過肌肉組織,引起肌肉收縮。由於電流引起神經細胞激動,產生脈沖形式的神經興奮波,當這興奮波迅速地傳到中樞神經系統後,後者即發出不同的指令,使人體各部作相應的反應,因此,當人體觸及帶電體時,一些沒有電流通過的部位也可能受到刺激,發生強烈的反應,重要器官的工作可能受到破壞。
在活的機體上,特別是肌肉和神經系統,有微弱的生物電存在。如果引入局外電流,生物電的正常規律將受到破壞,人體也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電流通過人體還有熱作用。電流所經過的血管、神經、心臟、大腦等器官將因為熱量增加而導致功能障礙。
電流通過人體,還會引起機體內液體物質發生離解、分解導致破壞。
電流通過人體,還會使機體各種組織產生蒸汽,乃至發生剝離、斷裂等嚴重破壞。
二、作用徵象
小電流通過人體,會引起麻感、針刺感、壓迫感、打擊感、痙攣、疼痛、呼吸困難、血壓異常、昏迷、心律不齊、窒息、心室顫動等症狀。數安以上的電流通過人體,還可能導致嚴重的燒傷。
小電流電擊使人致命的最危險、最主要的原因是引起心室顫動。麻痹和中止呼吸、電休克雖然也可能導致死亡,但其危險性比引起心室顫動要小得多。發生心室顫動時,心臟每分鍾顫動1000次以上,但幅值很小,而且沒有規則,血液實際上中止循環。心室顫動能夠持續的時間是不會太長的。在心室顫動狀態下,如不及時搶救,心臟很快將停止跳動,並導致生物性死亡。當人體遭受電擊時,如果有電流通過心臟,可能直接作用於心肌,引起心室顫動;如果沒有電流通過心臟,亦可能經中樞神經系統反射作用於心肌,引起心室顫動。
由於電流的瞬時作用而發生心室顫動時,呼吸可能持續2~3分鍾。在其喪失知覺之前,有時還能叫喊幾聲、有的還能走幾步。但是,由於其心臟已進入心室顫動狀態,血液已中止循環,大腦和全身迅速缺氧,病情將急劇惡化,如不及時搶救,很快將導致生物性死亡。
三、作用因素
不同的人於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與同一根導線接觸,後果將是千差萬別的。這是因為電流對人體的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1.電流大小的影響
通過人體的電流越大,人的生理反應和病理反應越明顯,引起心室顫動所用的時間越短,致命的危險性越大。按照人體呈現的狀態,可將預期通過人體的電流分為三個級別。
(1)感知電流 在一定概率下,通過人體引起人有任何感覺的最小電流(有效值,下同)稱為該概率下的感知電流。概率為50%時,成年男子平均感知電流約為1.1mA,成年女子約為0.7mA。
感知電流一般不會對人體構成傷害,但當電流增大時,感覺增強,反應加劇,可能導致墜落等二次事故。
(2)擺脫電流 當通過人體的電流超過感知電流時,肌肉收縮增加,刺痛感覺增強,感覺部位擴展。當電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由於中樞神經反射和肌肉收縮、痙攣,觸電人將不能自行擺脫帶電體。在一定概率下,人觸電後能自行擺脫帶電體的最大電流稱為該概率下的擺脫電流。
擺脫電流是人體可以忍受,一般尚不致造成不良後果的電流。電流超過擺脫電流以後,會感到異常痛苦、恐慌和難以忍受;如時間過長,則可能昏迷、窒息,甚至死亡。因此,可以認為擺脫電流是有較大危險的界限。
(3)室顫電流 通過人體引起心室發生纖維性顫動的最小電流稱為室顫電流。電擊致死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例如,高壓觸電事故中,可能因為強電弧或很大的電流導致的燒傷使人致命;低壓觸電事故中,正如前面說過的,可能因為心室顫動,也可能因為窒息時間過長使人致命。一旦發生心室顫動,數分鍾內即可導致死亡。因此,在小電流(不超過數百毫安)的作用下,電擊致命的主要原因,是電流引起心室顫動。因此,可以認為室顫電流是短時間作用的最小致命電流。
2.電流持續時間的影響
電擊持續時間越長,則電擊危險性越大。其原因有四。
(1)電流持續時間越長,則體內積累局外電能越多,傷害越嚴重,表現為室顫電流減小。
(2)心電圖上心臟收縮與舒張之間約0.2s的T波(特別是T波的前半部),是對電流最為敏感的心臟易損期(易激期)。電擊持續時間延長,必然重合心臟易損期,電擊危險性增大。
(3)隨著電擊持續時間的延長,人體電阻由於出汗、擊穿、電解而下降,如接觸電壓不變,流經人體的電流必然增加,電擊危險性隨之增大。
(4)電擊持續時間越長,中樞神經反射越強烈,電擊危險性越大。
3.電流途徑的影響
人體在電流的作用下,沒有絕對安全的途徑。電流通過心臟會引起心室顫動及至心臟停止跳動而導致死亡:電流通過中樞神經及有關部位,會引起中樞神經強烈失調而導致死亡;電流通過頭部,嚴重損傷大腦,亦可能使人昏迷不醒而死亡;電流通過脊髓會使人截癱,電流通過人的局部肢體亦可能引起中樞神經強烈反射而導致嚴重後果。
流過心臟的電流越多、電流路線越短的途徑是電擊危險性越大的途徑。可用心臟電流因數粗略衡量不同電流途徑的危險程度。心臟電流因數是表明電流途徑影響的無量綱系數。如通過人體左手至腳途徑的電流I0與通過人體某一途徑的電流I引起心室顫動的危險性相同,則該途徑的心臟電流因數為不同途徑的心臟電流因數。
4.電流種類的影響
不同種類電流對人體傷害的構成不同,危險程度也不同,但各種電流對人體都有致命危險。
(1)直流電流的作用 在接通和斷開瞬間,直流平均感知電流約為2mA。300mA以下的直流電流沒有確定的擺脫電流值;300mA以上的直流電流將導致不能擺脫或數秒至數分鍾以後才能擺脫帶電體。電流持續時間超過心臟搏動周期時,直流室顫電流為交流的數倍;電流持續時間200ms以下時,直流室顫電流與交流大致相同。
(2)100Hz以上電流的作用 通常引進頻率因數評價高頻電流電擊的危險性。頻率因數是通過人體的某種頻率電流與有相應生理效應的工頻電流之比。100Hz以上電流的頻率因數都大於1。當頻率超過50Hz時,頻率因數由慢至快,逐漸增大。
感知電流、擺脫電流與頻率的關系可按圖1—1確定。圖中,1、2、3為感知電流曲線,1線感知概率為0.5%、2線感知概率為50%、3線感知概率為99.5%;4、5、6為擺脫電流曲線,擺脫概率分別為99.5%、50%和99.5%。
(3)沖擊電流的作用 沖擊電流指作用時間不超過0.1~10ms的電流,包括方脈沖波電流、正弦脈沖波電流和電容放電脈沖波電流。沖擊電流對人體的作用有感知界限、疼痛界限和室顫界限,沒有擺脫界限。沖擊電流的疼痛界限常用比能量I2t表示。在電流流經四肢、接觸面積較大的情況下,疼痛界限為50×10-6~10×10-6A2s。對於左手一雙腳的電流途徑,沖擊電流的室顫界限見圖1—2。圖中,c1以下是不發生室顫的區域;c1與c2之間是低度(概率5%以下)室顫危險的區域;c2與c3之間是中等(概率50%)室顫危險的區域;c3以上是高度(概率50%以上)室顫危險的區域。
5.個體特徵的影響
身體健康、肌肉發達者擺脫電流較大;室顫電流約與心臟質量成正比。患有心臟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肺病的人電擊後的危險性較大。精神狀態和心理因素對電擊後果也有影響。女性的感知電流和擺脫電流約為男性的2/3。兒童遭受電擊後的危險性較大。
6.人體電阻的影響
人體觸電時,流過人體的電流(當接觸電壓一定時)由人體的電阻值決定,人體電阻越小,流過人體的電流越大,也就越危險。
人體電阻主要包括人體內部電阻和皮膚電阻。人體內部組織的電阻,雖然是不穩定的,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電阻值與外加電壓的大小基本上沒有關系。一般人的平均電阻值是1000~1500Ω。
當皮膚有損壞時,則皮膚的絕緣層被擊穿,人體電阻就只剩下內部電阻了。
潮濕、出汗、導電的化學物質和塵埃(如金屬或炭質粉末)等都能使皮膚的電阻顯著下降。若皮膚上有汗水,電阻就會變得很低,電流對人體的作用就會增大。
環境溫度對人體的電阻也有很大影響。實驗得知,人體在周圍溫度為45℃時的電阻較在18℃時減小一半以上。一個人若在45℃的環境中停留1h,他的電阻就會比作短時間停留時小,當他回到低溫的環境中時,電阻又會突然增大。
E. 交流電中,電流達到多少對人能夠造成傷害或死亡。
研究證明,通過人體的電流達到或超過擺脫電流(一般男為16
mA,女為10
mA),人體就不能自主擺脫帶電體,會感到異常痛苦,身體難以忍受,如時間過長,則可能昏迷、窒息,甚至死亡;30
mA的電流是一個危險電流,通過人體的電流達到或超過30
mA時,數秒至數分鍾就會使人心臟跳動不規則,昏迷,血壓升高,強烈痙攣,可能引起心臟跳動異常,致人死亡;50
mA為室顫電流(或致命電流)下限,即通過人體引起心室發生纖維性顫動的最小電流,50
mA的電流通過人體的時間達1
s,就可能發生室顫,使人死亡。室顫電流I和電流持續時間t的關系可用下式表達:
當1s<t≤5s時,I=50(mA);
0.01s≤t≤1s時,I=50/t(mA)
(公式1)
頻率為30~300
Hz的交流電是對人體傷害最為嚴重的區間,50
Hz的工頻交流電恰好位於區間內,故50
Hz的工頻電流對人體的傷害非常嚴重;而人體電阻是一個與性別、年齡、體質、有病與否、出汗程度等有關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