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人死多少
『壹』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傷亡多少人
100年多前,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歷時四年,波及30多個國家。
當時,中國雖然宣布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並沒有真正派出軍隊參戰。
真正捲入戰爭的中國人,是以14萬北方農民為主組成的中國勞工,協約國把這支勞工部隊命名為CLC
一戰之初,當時的北洋政府對於參戰選擇保持中立:一是戰爭與中國沒有直接關系。無論德奧(奧匈帝國)還是英法,都無所謂人道、公理,他們都是侵略中國的強盜,中國沒有必要為列強效力。二是中國當時剛剛推翻封建帝制,滿目瘡痍,無力加入任何一方作戰。
然而,日本巴不得戰火早日燒到亞洲,趁機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一戰爆發後,日本趁火打劫,以對德國宣戰的名義侵入山東,實現其擴張野心。
為此,當時的中國政府試圖參戰,計劃圍攻膠州灣的德軍來阻礙日軍對山東的控制,但日本在國際社會極力阻撓,中國尋求參戰未果。
1917年,當美國向德國宣戰後,當時的北洋政府預感到同盟國必敗,繼續保持中立並不明智。為了解決山東問題,中國必須有機會參與戰後的和會,才有發言權與日本爭奪在山東的主權。
1917年9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願意派兵到法國參戰,提出中國可以在6周內向法國派遣2萬至3萬士兵。但是,由於日本沒有為協約國向歐洲戰場派去一兵一卒,因此日本也不想看到中國派兵。在日本極力阻撓下,中國還是沒能派兵參戰。
最終,中國「以工代兵」,派出大量勞工到歐洲戰場,間接參戰。其實,1916年5月開始,英法就開始招募中國勞工前往歐洲,1917年中國宣布參戰後,開始轉由中國政府勞工部組織勞工輸出。
正是憑借「以工代兵」策略,中國成為一戰的特殊參戰國和戰勝國,但在戰後巴黎和會上未能受到平等待遇,也未能實現預定目標,是一個屈辱的參戰國,更是一個屈辱的戰勝國。
1916年至1918年間,先後有14萬華工抵達歐洲,遠遠多於任何一個國家的勞工團。其中9.6萬人服務英軍,3.7萬人由法國支配。協約國同意僱用這些招募人員5年,同意他們與前線保持距離,只給一點點報酬。
據資料記載,英法兩國對華工的選拔非常嚴格,凡患有眼病、肺結核及牙病者均被拒絕。招募的華工以「個子高」的山東人為主。應募成功後,他們被集中在華工營進行一定的培訓,之後就踏上去歐洲的旅程。
1917年2月17日,德國擊沉法國「阿索斯」號,造成543名華工遇難。事實上,整個一戰期間,數十隻運送華工的船隻受到德國潛艇的攻擊,超過700名華工喪生。
德國魚雷襲擊事件之後,法國船隻的路線同英國船隻一樣,由威海或青島出發,橫跨太平洋抵達加拿大溫哥華,再從陸地橫穿加拿大,穿越大西洋後抵達歐洲。選擇這條路線可以以避免德國潛艇的襲擊,但整個旅程要歷時3-4個月。
華工到歐洲後,除少數到中東、北非和巴爾干半島外,大多被送往戰況最為緊急的法國、比利時前線,交由英法軍隊支配。
他們都被分配到直接與軍事相關的鐵路、公路、船塢、兵工廠、軍火庫、草料廠等部門工作,有些華工則直接參與軍需物資的裝卸運輸,更有一些華工被安置在戰爭前線從事挖戰壕、修築工事、野戰救護、戰地通信、掘埋屍體、裝卸給養……
據記載,華工中的技術工人還曾參與過坦克的設計。當時一些華工在兵工廠工作,他們利用中國造船的技術,在坦克中開了眼洞以觀察敵人。
按照合同規定:中國勞工每天需要工作10個小時,一周工作7天。他們每年只有3天的假期,分別是中國的農歷新年、端午節和中秋節。
法招華工多被安排到軍工企業,由法國軍事當局負責。因此,從布雷斯特到馬賽,從里昂到敦刻爾克,不管是在國有兵工廠中還是在冶金、化工、建築行業的私營企業中,都有華工的身影。
華工但凡戰爭所需,幾乎無處不往、無所不為。在做過基礎工人工作後,這些簽約只是勞動的華工在戰爭最慘烈的時候被推上了前線,做挖戰壕、掩埋屍體等這些不屬於他們的工作。
1917年8月中國向德國宣戰以後,法方監管下的中國勞工開始在前線挖掘屍體以便於日後把他們埋入軍人公墓。許多華工在掘埋屍體或者抬運傷兵的時候,精神遭受刺激,被關進了瘋人院。
1917年法國皮卡第的一場戰斗中,英軍士兵全部負傷,修繕戰壕的華工們就拿著手中的工具沖入陣地與德軍搏鬥,當援軍趕到時,大部分華工已經戰死。戰爭結束後,華工被留下清理戰場,很多華工倖免於戰爭,卻死於德軍埋下的地雷。
據不完全統計,一戰死在歐洲的華工約有上萬人。
『貳』 1.一戰各國死亡人數(一一列舉)
具體如下: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60,000
法國:1,240,000
法國殖民地:114,000
希臘:5,000
義大利:650,000
中國:3000
日本:3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3,382,500
奧匈帝國: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1,770,000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一戰
『叄』 第一次世界大戰死多少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如下:
協約國總士兵陣亡: 5,497,600
同盟國總士兵陣亡: 3,382,500
交戰雙方受傷總數:2000萬左右
平民死亡總數:6,493,000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國、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如下:
總計平民死亡:約2730萬人
總計死亡:約5000萬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佔三分之二,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三分之一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集體屠殺、虐殺的,佔二戰中遭交戰各方刻意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
在這7000萬人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佔2660萬(1941年-1945年,軍人佔35%,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中國約佔180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佔15%,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
7000萬人按死因可分為三類:一是死亡的軍人;二是死於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三是死於戰爭相關原因的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人死亡人數合計約有1800多萬(不含死亡的俘虜);死於交戰各方刻意殺戮的平民和戰俘大概也有1800多萬(其中80%以上死於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之手);而死於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等的人數則在1500-3000多萬(這個主觀性比較強,看所在國怎麼劃定相關原因的范圍了,中華民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等國後來都大幅調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數,正因如此二戰死亡人數便有了5000萬到7000萬的變化)。比如中華民國所列的傷亡數為3500萬,其中死亡佔1800萬,而在這死亡的1800萬人中屬於前兩類死因的人數大概佔20%,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前兩類的死亡人數則要佔到死亡總數的一半以上,中華民國死亡的1800萬人中還包括了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發飢荒而死亡的300多萬人以及其他非淪陷區各種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為戰爭導致救援無力災情擴大,把這些死亡列入也是合理的。而抗戰勝利後不久中華民國所公布的死亡人數為800多萬,統計標准有所變化。
軍隊在戰爭中的損失(減員)一般由死亡、傷病、被俘、失蹤等幾部分構成,而軍人的死亡又包括陣亡、因傷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以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為例:蘇軍損失累計為2959.3萬。其中死亡為681.7萬(陣亡佔76%,因傷致死佔16%,因病、事故等死亡佔8%),被俘或失蹤為445.6萬,傷病累計為1832萬人次(受傷佔82.9%,因病減員佔16.6%,凍傷佔0.5%)。另外,軍隊所處的戰爭態勢不同,其損失的構成便有極大差別,以蘇德戰爭期間的蘇軍為例,蘇軍的歷年月均損失為:1941年71萬,1942年61.4萬,1943年65.5萬,1944年57.3萬,1945年70萬,相差並不太大,損失最慘的1941年與損失最輕微的1944年之比不過為1.24倍,但其歷年損失中死、傷、俘構成比例卻有天壤之別,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蹤人員月平均為49.6萬,1942年為27.1萬,1943年19.2萬,1944年14.7萬,1945年18.6萬,其高低之差達3.37倍以上。一般來說,處於進攻的一方其傷員所佔比例較大,而敗退的一方,由於其傷員無法及時撤出,或最終成為俘虜,或因得不到有效醫治而死亡,因此敗退的一方其損失中死亡、被俘人員所佔的比例一般都較大,其中又尤以被合圍的部隊最為典型,如被合圍在斯大林格勒的28萬德軍,除了3萬多傷員空運出圍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所遇也有類與此,一個個的島嶼成了已喪失制海權的日軍的死亡陷阱,死亡成了絕大部分守島日軍的歸宿。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肆』 一次世界大戰共計死亡多少中國人
中國死亡約不足5000人。當時中國沒有出兵。中國在英法等國的勞工被其大量征入軍隊,多從事後勤支援。
『伍』 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多少人具體數字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60,000
·加拿大:55,000
·印度:25,000
·紐西蘭:16,000
·南非:7,000
·大英帝國:715,000
·法國:1,240,000
·法國殖民地:114,000
·希臘:5,000
·義大利:650,000
·中國:3000
·日本:300
·黑山:30,000
·羅馬尼亞:336,000
·俄羅斯帝國:1,700,000
·塞爾維亞:450,000
·美國:50,6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3,382,500
·奧匈帝國: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1,770,000
·奧斯曼帝國:325,000
平民被殺:6,493,000
·奧匈帝國:300,000
·比利時:30,000
·英國:31,000
·保加利亞:275,000
·法國:40,000
·德意志帝國:760,000
·希臘:132,000
·羅馬尼亞:275,000
·俄羅斯:3,100,000
·塞爾維亞:650,000
·奧斯曼帝國:1,000,000
二戰期間,軍人、平民死亡人數超過5500萬,參戰國物資總損失達4萬億美元。
特別說明:一戰時中國根本就沒怎麼參加,就是戰爭快結束時段祺瑞的北洋政府派了5000部隊到歐洲意思了一下!
『陸』 一戰中有多少中國人喪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是一次帝國主義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的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對德國正式斷絕外
交關系,同時宣布收回天津、漢口德租界,停付對德賠款與欠
款。這一決定是經參眾兩院投票作出的。國會中的研究系追隨段
棋瑞,主張絕對「加入」。
3月7日,梁啟超給段祺瑞的信中說,對德國「早絕一日,則
德人及國內搗亂分子即少一部分活動餘地」。
商榷系各派雖多持反對參戰態度,但各派反對段內閣對德方
針的程度又有所不同。丙辰俱樂部和韜園系不僅反對向德國宣
戰,而且反對對德絕交,益友社和政學會則主張對德問題可做到
絕交為止。益友社和政學會投了贊成票。3月10日、11日,眾參兩
院分別通過對德絕交案。湖北督軍王占元3月15日收到北京的訓
令,立即派軍警進入德租界,接管租界的警察權。漢口警察廳長
周際芸被任命為德租界特別區管理局局長。
3月16日,天津地方當局接管天津德租界,改為特別第一區。
接著,參戰問題成為府院和國會兩派斗爭的焦點,14日,上
海商界聯合會通電反對向德宣戰,廣州、武漢商會繼起響應。當
段祺瑞邀梁啟超同到總統府迫黎元洪表態贊同參戰時,黎便以社
會輿論不贊成反駁他們。使段祺瑞感到棘手的,不僅孫中山和國
民黨議員以及其他名流掀起反對參戰的強大輿論,北洋各省的督
軍也多不理解段祺瑞參戰的用心,對這一問題態度消極。所以盡
管日本一再迫中國迅速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段祺瑞卻無法迅速
實現參戰的意圖。
『柒』 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了多少人啊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初的一場人類浩劫,大戰使各國人民遭受空前災難,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共計7340餘萬人 ,直接參戰部隊2900多萬人,死於戰場的約1000多萬人,受傷的約2000萬人,受戰禍波及的人口在13億以上,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75%,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
協約國士兵的傷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 60,000
加拿大: 55,000
印度: 25,000
紐西蘭: 16,000
南非: 7,000
聯合王國: 715,000
法國: 1,240,000
法國殖民地: 114,000
希臘: 5,000
義大利: 650,000
日本: 300
黑山: 30,000
羅馬尼亞: 336,000
俄羅斯: 1,700,000
塞爾維亞: 450,000
美國: 50,600
同盟國士兵的傷亡: 3,382,500
奧匈帝國: 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國: 1,770,000
奧斯曼帝國: 325,000
平民的傷亡: 6,493,000
奧匈帝國: 300,000
比利時: 30,000
英國: 31,000
保加利亞: 275,000
法國: 40,000
德國: 760,000
希臘: 132,000
羅馬尼亞: 275,000
俄羅斯: 3,100,000
塞爾維亞: 650,000
奧斯曼帝國: 1,000,000
二戰中各國死傷人數,日本3000000人戰死。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共有5500萬-6000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合計死傷1.9億人,以下是主要國家死傷人數:
蘇聯二戰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正規軍隊死亡人數有890萬人(一說1400萬人),民兵人數大大超過這個數據,其餘是平民,二戰蘇聯士兵死亡人數一直是個爭論很大的問題,因為在衛國戰爭時期,許多平民男子和婦女被臨時編入了紅軍,所以很難說清他們是正規士兵還是平民或民兵,所以有了士兵死亡890萬和1400萬兩種說法,不過西方認同前種說法的多,其中死於蘇德戰場的士兵有880萬左右;死於蘇日戰場的有1萬人不到;死於蘇芬戰場的有近9萬人
中國二戰死亡人數一直說不太清,因為統計不清楚,學者估計有1200萬人-1800萬人,不過90年代以後,數據漸漸明了:約1800萬。其中士兵死亡人數約148萬,其中國軍135萬,共軍(包括游擊隊)約10萬-12萬多,其餘為平民
美國有38萬軍人死於二戰,其中在西歐和北非有25萬餘人死亡,在太平洋約有12萬人以上死亡
英軍有40萬人死於二戰,其中士兵約有近38萬;在太平洋死亡約3萬;其餘在歐洲和北非
德國二戰死亡約800萬人,其中士兵約600萬,其餘平民。其中死於西線和北非約有50萬,其餘死於東線蘇德戰場
日本二戰死亡人數近300萬,其中士兵死亡約190萬(日本歷史教科書上寫185萬),其中在中國戰場死亡人數約44萬(我們現在教科書上寫的135萬是胡扯);在東南亞被英軍、中國入緬遠征軍(消滅日軍1萬還多)、游擊隊殺死約18萬;在蘇日戰場死亡10萬餘人;在太平洋與美軍戰斗中死亡約120萬;志願人員、童子軍死於戰爭近40萬;平民被美軍原子彈、炸彈炸死人數約在55萬人以上(日本方面統計)
義大利死亡約20萬,大部分為士兵,主要死於北非戰場
南斯拉夫死亡人數為170萬
法國死亡人數為30萬左右
各大戰場死傷數:
蘇德戰場:蘇聯紅軍共死亡880萬人。德軍以及7個仆從國軍隊共死亡572萬人
雙方死亡比例1.54:1
北非和西南歐戰場:盟軍共死亡90萬人(美軍25萬,英軍35萬,法軍20萬,
其他國家10萬人),軸心國軍隊共死亡55萬人(德軍50萬,意軍5萬),雙方死亡比例 1.7:1
中國戰場:中國軍隊共死亡148萬人,日軍死亡44萬人,雙方死亡比例約3.36:1
太平洋戰場:日軍死亡138萬人,美軍死亡12萬人,英軍3萬,雙方死亡比例約9.2:1
遠東戰場:日軍死亡10萬人,蘇軍死亡1萬人,雙方死亡比例 10:1
總表:
國名 死亡 受傷 合計死傷
蘇聯 2680萬 3300萬 6000萬
中國 1800萬 1700萬 3500萬
德國 800萬 2000萬 2800萬
波蘭 630萬 100萬 730萬
日本 290萬 400萬 690萬
南斯拉夫 170萬 300萬 470萬
美國 38萬 150萬 190萬
英國 40萬 120萬 160萬
義大利 20萬 50萬 70萬
法國 30萬 20萬 50萬贊同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