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馬拉松全球總人口多少

馬拉松全球總人口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2-11 01:13:51

① 馬拉松的問題

(1)泰瑞�6�1福克斯
出生於加拿大馬尼托巴省的溫尼伯市,後隨父母遷居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居住。18歲的時候罹患骨癌,右腿做了截肢手術。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因為看到患癌症的兒童所受的痛苦,決心為癌症的治療和研究籌集資金。1980年4月12日,泰瑞�6�1福克斯在紐芬蘭省的聖約翰市將他的假腿在大西洋中浸了一下水,然後開始了他的長跑。他原本的計劃是橫跨加拿大,跑遍十個省,最終到達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將他的假腿再浸一下太平洋的海水。但9月1日,當他跑到安大略省雷灣(Thunder Bay)附近的時候,因為癌症擴散,身體情況惡化,被迫退出。他實際跑了143天,5300多公里,平均每天40公里左右,大約相當於一個全程馬拉松。 1981年,泰瑞.福克斯年度國際慈善義跑(TERRY FOX RUN )又稱「希望馬拉松」(MARATHON of HOPE)誕生。如今,泰瑞�6�1福克斯慈善慢跑活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型的癌症研究籌款的單日活動。被視為「加拿大民族英雄」的泰瑞�6�1福克斯,當他無限眷戀地永別人世的時候,他應該是滿足的吧,因為他的勇氣成了他留給世人的寶貴遺產,他的遺願正在開始實現;但他是否會想到,以他姓名命名的義跑一路堅持到了今天。泰瑞在1980年曾說:「假如你捐出一元,你就是希望馬拉松的一部分。」 現在全球已經有超過60個國家舉行了超過四千次的慢跑活動活動,籌款已過3、6億美元。

(2)中國田徑歷史的創造者—白雪
2009年柏林世錦賽上,中國選手白雪以2小時25分15的成績在最後一項比賽女子馬拉松比賽中收獲冠軍,這不僅是本次世錦賽中國隊獲得的唯一一枚金牌,也是中國馬拉松選手在奧運會、世錦賽這等頂級大賽上獲得的第一個冠軍。這個來自黑龍江的女孩兒14歲開始跑馬拉松,她在這個項目上有罕見的天賦,在奪金的那一刻她用快樂來形容,白雪賽後謙虛的表示,她奪金有幸運的成分,她還可以學到更多東西,「我很高興我能獲得冠軍,不過這個冠軍有點幸運,因為一些頂尖的選手沒有來參加比賽,」白雪說到,「我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盡快趕上她們。」白雪把她奪冠歸功於她學會放鬆,「我之所以能奪冠是因為我告誡自己要放鬆,世錦賽比賽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會有很大的壓力,每個人都想要拿金牌,這無形當中會增加很沉重的壓力,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世錦賽比賽,我期待與世界頂尖選手比賽,我只是告訴自己要放鬆。」白雪說到。「我去年奧運會籌備的不是非常好,我的狀態很不好。但是所有人都給我打氣支持我,我很感謝他們,後來我逐漸找回狀態。在來到這里之前我訓練的非常好,我對自己很有信心。」終點撞線成績顯示為2小時25分15秒,白雪與自己的2小時23分27秒的最好成績還有一段距離,但是這一點也不妨礙她創造中國田徑歷史。白雪——一個新的明星誕生,她擅長跑馬拉松,她是現在最年輕的世界冠軍,她在2003年馬拉松比賽中曾跑出過2小時37分14秒,那是她只有15歲。在最後40公里的時候,她摘下帽子一摔,她說這是她勝利的信號,關於比賽路程和天氣,白雪說到:「當然是非常平坦的,雖然比賽有許多地方需要轉彎,但是如果你之前有過成百上千次訓練,這對於你來說不算什麼。至於天氣、濕度,我認為中國現在更是炎熱和潮濕的時候,所以它不是一個問題。」 這枚金牌是在1993年曲雲霞獲3000米金牌,王軍霞問鼎10000米冠軍,劉冬獲得1500米金牌之後的第一枚女子中長跑金牌。
(3)奇特的馬拉松選手
1983年春,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城的馬拉松比賽中,有一位叫琳達的婦女,推著嬰兒車跑完了全程,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這位年輕的婦女是個體育愛好者,但因為家中沒有人照料孩子,只好決定帶著孩子參加比賽。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她的嬰兒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他的媽媽也跑得津津有味。1982年10月,紐約舉行馬拉松比賽,美國一個曾患過小兒麻痹症的婦女林德�6�1唐,拄著拐杖參加了馬拉松賽,並最終以11小時54秒的成績跑完全程。在10000多名參賽選手中,林德雖然是最慢的一個,但是她的精神是值得欽佩的,她贏得了所有觀眾的敬意。她說,她參賽的目的主要是用跑速檢驗一下自己的能力,事實證明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決心就能夠辦到。當25歲的林德�6�1唐拄著拐杖,氣喘吁吁地跑到終點的時候,大地已經沉睡在夜色中了,觀眾們耐心地等待她到達終點,和她一起分享挑戰自己並贏得勝利之後的喜悅。1981年8月23日,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舉行的第四屆國際女子馬拉松賽跑中,有一名80歲的老婦露絲�6�1羅絲法以5小時39分58秒跑完馬拉松全程。露絲曾患過慢性關節炎,因此行動略微有些不便,她66歲開始參加長跑鍛煉。1967年露絲第一次參加波士頓10公里競賽,順利到達終點完成比賽。從那以後,她每天堅持鍛煉,多次參加老年組的長跑比賽。在她八十歲的高齡時,仍能一口氣跑四十多公里,實屬世界少見。1983年12月11日,一個名叫杉本博敬的日本盲人,參加了在美國夏威夷州火奴魯魯市舉行的馬拉松賽跑。杉本雙目失明,看不見路線,靠一位伴跑者用一根長50厘米的繩子拉著他。在長跑途中,他數次摔倒,但他絲毫不灰心喪氣,始終堅持著。最終杉本博敬以5小時2分24秒的成績跑到了終點。杉本博敬雖然是個盲人,但他對馬拉松賽跑很感興趣。那次他專程從日本趕到美國火奴魯魯市,一方面是參加馬拉松比賽,另一方面是與賽事組委會商討將來召開國際盲人馬拉松賽跑事宜。在杉本博敬的奔走努力之下,1983年8月日本大阪已經成功舉行了全日本盲人馬拉松賽跑大會,有200多人參加了那次大會。發起人杉本博敬高興地說:「我要用事實證明,盲人也能跑馬拉松,這會給世界上所有的盲人增加生活的勇氣,讓他們生活地更加自信和愉快。」
(4)葡萄牙最偉大的女性——羅莎�6�1莫塔
在葡萄牙,如果你隨意向路人問一句「誰是葡萄牙最偉大的女性」?可能不少人的回答是「羅莎�6�1莫塔」。也許你對這個名字沒有一點印象,而其實莫塔女士本人也一樣毫不起眼,身高只有1.57米,體重只有45公斤。而就是這個瘦小的女子為葡萄牙女性奪得了奧運會第一塊金牌。 1955年6月29日,羅莎�6�1莫塔出生於葡萄牙北部美麗而富饒的杜羅河,一個清苦的多子女家庭。父母的孩子們的管教很嚴,尤其是對這個小女兒,當時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社會還是非常的傳統,歧視女性在外從事體育運動。而羅莎�6�1莫塔生性愛動,在很小的時候就跟在哥哥姐姐的後面,在外亂跑,為此曾得到他人的非議。當時的葡萄牙在奧運會中還沒有取得過金牌,特別是女子項目,從未有人進入過前三名。當羅莎�6�1莫塔長大些之後,意識到自己跑的很快,從那時起她的小腦袋就為自己確立了一個理想:她要為祖國拿回一枚奧運金牌。在得到父母的支持後,從此在海邊、在大街小巷,一位身形瘦小,頭發其短的孩子不停地奔跑著,許多人甚至分不清她的性別。這一超短發型羅莎莫塔也是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但是在傳統的葡萄牙社會,羅莎�6�1莫塔還是在對事業的追求中,遇到了極大的阻礙,加入波爾圖俱樂部時的經濟窘態、生活的艱難、保守人們一樣的眼光與嘲笑、俱樂部人的示難……但是羅莎�6�1莫塔只是在心裡默默地對自己說「我要向傳統挑戰」。作為一個頑強不屈的女性,羅莎�6�1莫塔在困難面前卻是顯得無比興奮,人們對女孩子從事體育有偏見,那麼我偏要到人多的地方練習;俱樂部的人說我不可能練好,那麼我偏要練出些成績給他們看。 實際上,羅莎�6�1莫塔是具有長跑天賦的,根據生理專家的分析,羅莎�6�1莫塔的慢肌纖維百分比特別高,這是大多數有成績的長跑運動員所共有的特徵。除了身體上的優勢之外,鋼鐵般的意志和冷靜的頭腦,也是羅莎�6�1莫塔的優勢。她的奔跑並非是自我的利用生理優勢,而是自我的跑步感覺,她所知道的並非是自己的肌纖維,而是跑起來的輕松自如、不知疲倦。 羅莎�6�1莫塔的成長之路是坎坷的,在她剛剛進入波爾圖俱樂部時,女子馬拉松還沒有傳入葡萄牙,她的主攻項目是5000米和10000米。矮小的身材對她的進步產生了很大阻礙,直到20世紀70年代,女子沖破馬拉松的禁區。一天,一直像其他俱樂部人一樣對羅莎�6�1莫塔有偏見的瓊斯�6�1比薩(年輕而長跑訓練經驗豐富)站到了羅莎�6�1莫塔面前,從此她不再在黑暗中一個人苦苦地摸索,她找到了自己的項目,還有自己強有力的支持者。在長時間的艱苦訓練後,羅莎�6�1莫塔終於迎來了自己豐收的秋天。 1982年歐洲錦標賽上,原本參加3000米賽的羅莎�6�1莫塔在教練的建議下臨時更換了馬拉松,不想卻是一舉奪冠;1984年羅莎�6�1莫塔參加了洛杉磯奧運會並奪得了一枚銅牌;1986年羅莎�6�1莫塔將歐錦賽、世錦賽兩枚金牌帶回了葡萄牙;但是她還沒有迎來自己職業生涯的至高點,還在等待。1988年漢城奧運會,羅莎�6�1莫塔終於將第一塊女子奧運金牌帶回葡萄牙。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羅莎�6�1莫塔接受了中國記者的采訪。她說:「1988年已經過去很久了,但對我來說依然歷歷在目,回想起當時的比賽跑進運動場,贏得了金牌,聽到了國歌,對於我和所有的葡萄牙人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榮譽,這是對我常年日積月累艱苦訓練的一種最好回報,是一種唯一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覺,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快樂。」
(5)身負長跑異能的肯亞人
大家都習慣了肯亞選手在世界各大長跑比賽上奪魁,在電視的轉播畫面中,也經常看到三五個甚至更多的肯亞人在長跑參賽者的隊伍前領跑。肯亞人天生就能長跑不僅是一種現象,而且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的。 首先是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況,因為肯亞比較落後,人們的生活條件也非常困難。正式惡劣的環境和貧窮的境況讓肯亞人養成了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肯亞人很小就不得不養成「愛跑步」的好習慣。多數14-17歲的青少年由於家離學校較遠,交通也不方便。上學時至少要奔走6英里,還有的是12英里,放學也是一樣。在這樣的路程里,至少會有一半的路程可以達到5-8公里每小時。人體攝氧量可以達到最大攝氧量的95%。很多肯亞人很小就跑步上學,除了節省開支以外,還可以鍛煉身體,道路的環境,山丘、盆地、小徑、丘陵給了他們良好的鍛煉環境,在不經意間就學會了持續法、變速法和法萊特等跑步的訓練方法。 肯亞人的身高和體重的比例也更為適合長跑,肯亞在長跑項目上有著充足的人才儲備,每年都會有一些來自肯亞的跑步新面孔。在肯亞各部落中,卡蘭金部落在長跑上更為出色。該部落人口不足300萬,約占肯亞總人口的10%,但肯亞75%的長跑榮譽都是他們活得的。這個數據也許還不會讓你驚異,在過去的10年,世界上40%的男子馬拉松冠軍都被這個部落收入囊中。 一般認為,肯亞人的居住在高海拔、飲食習慣和貧困來解釋卡蘭金人在長跑的巨大成就,但這並不能完全解釋卡蘭金的長跑能力。他們有特別是與長跑的基因。 卡蘭金部落是內部婚配,世代居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區,以放牧牲畜為生。他們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就是奔襲溪別人的牲口。卡蘭金人常常奔走上百英里襲擊別人的牲口,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把牲口趕回自己家裡。在這樣的習俗下,沒有良好的耐力和速度是不能捍衛自己的財產的,其奔襲的牲口的數量也有他的奔跑能力決定。在部落中,一個男人擁有的牲口數量決定了他可擁有的女人和孩子的數量。這種奔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因此有人相信這種習俗在基因選擇中起到了作用。而且研究證明,黑人的身體及肌肉類型與功能與其他種族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優勢。
(6)跑道人生
你可曾聽過皮特-斯特拉德威克其人?天生沒有雙手雙腳,但卻成為一位馬拉松的跑者。至目前共跑了4萬公里。你知道斯特拉德威克怎樣地跑上標高4100米的派克峰嗎?那可是一場世界上最艱難的馬拉松賽跑,何況他手腳全無。很簡單,當他在奔跑當中,身體的反應告訴他已經筋疲力盡,無法再跑下去時,他就不斷地給自己打氣,把堅持跑下去的信息傳送到他的神經系統,以期能到達目標。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必會有一次或多次重大的挑戰,在那時刻整個人徹頭徹尾地接受考驗,彷彿上天虧待了我們,那時候我們的信仰、信念、耐心、同情心、毅力被逼到幾乎放棄或根本放棄的地步。有些人通過了這等考驗,成為勇者,另外一些人卻被毀滅。不只你可曾想過,當人們面對人生的挑戰時,是什麼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為何有許多人能無視各種困境,過著快樂的人生?而另外一些人終日過著絕望、憤世、沮喪的生活?有人能成功,是因為他能始終維持進取的心境。這就是成敗的差異。人生是好是壞,不由命運決定,而是由人的信念來決定。我們可以用積極心境來看事情,也可以用消極心境。想一想,如果你一直是處於無所不能的心境,你會怎樣做事?人生就像跑道,一圈接著一圈,如果你希望在人生跑道上縱橫馳騁,那麼無論怎樣,都要堅持下去,就像跑步一樣,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再咬牙堅持堅持,你會突破你自己的極限,達到一個令你易行不到的新境界
(7)阿赫瓦里——堅持到底2008.12.29作為馬拉松選手,約翰�6�1斯蒂芬�6�1阿赫瓦里(John Stephen Akhwari)並沒有取得怎樣驕人的成績,反而是他只代表祖國參加了一屆奧運會。他在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上的馬拉松比賽中,在全部75名參賽者中獲得了第57名,而排他後面的選手都因為各種原因退場。在長跑高手層出不窮的非洲,這算得了什麼呢? 但就是這墊底者,沒有成績卻擁有了比不少奧運冠軍更響亮的名聲,更廣泛、更深久的影響力。即使是在四十年後,仍令人難以忘懷。他的名字被鐫刻在奧林匹克名人錄中,北京奧運系列節目《英雄之歌》有他的影子;他的家鄉坦尚尼亞,一個「約翰�6�1斯蒂芬�6�1阿赫瓦里競技基金會」高速運作, 為那裡家境貧寒、而有運動潛力的田徑新苗提供資助;法國《隊報》譽之為「最美的墊底者」。 似乎與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宗旨相違背,卻獲得了如此高的榮譽,他到底做了什麼?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第一次在高原夏季舉辦。特殊的地理和宜人的氣候讓本屆奧運會的田徑比賽高潮迭起,如同北京奧運會一樣,記錄頻頻被刷新。但是,馬拉松比賽成績就遜色多了。當時的冠軍成績是2小時20分26秒4,比兩屆奧運金牌得主「赤腳大仙」阿貝貝�6�1比基拉在4年前東京奧運會上創造的成績差了一大截。這種情況使得馬拉松比賽受到記者和觀眾的冷遇。例行公事般地看完頒獎式,場地內的其它項目都已賽完,他們便三三兩兩地退場了。 一個多小時後,馬拉松沿途的服務站在收到組委會通知後開始撤離,這時卻得到一個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消息:有個選手還在跑! 這個還在跑的選手就是阿赫瓦里。他在起跑後不到5公里後就因碰撞而摔倒,膝蓋受傷,肩部脫臼,但他卻並未放棄,而是一瘸一拐地繼續向終點跑去。 漸漸的,其他選手都消失在視線中;漸漸的,在街道兩側打氣助威的人群慢慢散去;漸漸的,天色越來越黯淡……所有的人都認為馬拉松比賽已經結束。而堅定地跑著的阿赫瓦里覺得,自己的比賽遠未結束。 又是半小時過去了,天色業已全黑,阿赫瓦里仍在堅持著,朝著終點的方向。劇痛讓他的慢跑甚至比不上尋常人的散步,膝蓋在流著血,嘴角在痛苦地抽搐。 不知何時,一位《三角洲天空畫報》的記者靠了過來,帶著同情不解地問,為什麼明知毫無勝算,還要如此拚命跑下去?也許是沒想到還會有人關注自己,阿赫瓦里默默地又「跑」了好一會兒,才突然堅定地答道:「我的祖國派我來墨西哥城,為的不是只是讓我起跑,而是要我跑到終點」。 記者被深深地感動了,他向自己的雜志社發了稿,又立刻把稿件發回奧林匹克新聞中心。阿赫瓦里的回答不一會就通過廣播回盪在墨西哥城這座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上空。許多本已回家的市民紛紛趕到路邊,他們歡呼著,向著感動自己的人。阿赫瓦里拖著傷腿,帶著觀眾的熱情鼓勵,頂著最美的一夜滿天星,走入了專門為他打開燈光的阿茲特克體育場,幾乎是一碼一碼蹭到了終點線。 他被當作英雄般簇擁著,受到了遠比冠軍更隆重的禮遇。過於激動的人們甚至忘了統計他的確切成績,在奧運成績冊上只有他的名次:75人中的第57名。而他之後的18位選手,都因各種原因而中途退場了。 阿赫瓦里1938年出生於英屬坦噶尼噶的姆布盧(Mbulu),墨西哥城奧運會時已是30歲的老將了。雖然此前並無煊赫成績,但他作為坦尚尼亞歷史上首位參加奧運競技的選手,他沒有辜負國家的厚望,成為了「最美的墊底者」。
(8)當代長跑巨星——梅塞萊特·德法爾2008.04.29個子瘦小、黑發、黑眼珠,頭發散開呈時下流行的波浪卷,走在馬路上,誰也想不到這位其貌不揚的女孩竟會是2007年度最佳女子田徑運動員,奧運會和世錦賽5000米的雙料冠軍,衣索比亞天才運動員梅塞萊特-德法爾。 身為衣索比亞第二代運動員,德法爾的成功受益於前輩開創的局面,天生的遺傳條件,良好的訓練環境,以及個人的努力。在上世紀90年代,衣索比亞一批運動員橫空出世,之後立即掃盪了整個國際田徑界,從此讓衣索比亞運動員占據了中長跑的國際霸主地位,那一代人的訓練經歷無疑讓他們的師弟師妹收益匪淺,同時他們也給後輩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天賦是進化之神賦予德法爾的另一項法寶,身高不到1米6,卻有良好的腿長和協調性,身體面積小,長時間運動的能量消耗就會比別人小一些。至於環境,衣索比亞處於高原,世居這里的人天生有良好的吸收氧和利用氧的能力,一般人是無法比擬的。年復一年的在高原訓練也無形之中增大了訓練的難度,這讓德法爾在其他地方比起賽來游刃有餘。更為重要的是,和其他人想比,德法爾天生就知道勤奮重要行,以及如何去努力。自小家中有兩個兄弟,三個姐妹,德法爾很早就知道生活不容易,對食物和生存的渴望讓德法爾絲毫不畏懼吃苦,而身體上的天賦也讓她經受住了大負荷運動的考驗,沒有受過大的傷病。 在2007年6月的5000米比賽中,德法爾以14分16秒63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比原紀錄快了近8秒。2008年,25歲的德法爾更是躊躇滿志,急需另一塊奧運金牌證明自己。按照中長跑運動員的成長期,德法爾應該還能從事職業比賽7-10年,目前她無論是從體能上還是從技術上都處在巔峰狀態,正如她在2007年最佳田徑運動員頒獎晚會上所說「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幸福女人的最大後盾來自她的丈夫,也是她的教練。「我的丈夫給予了我無微不至的照顧,無論是在訓練,還是生活中,他都是良師益友。沒有他,我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而激勵幸福女人不懈努力的源泉則來自她的姐妹,衣索比亞另一位女子長跑天才——迪巴巴。2003年,迪巴巴在5000米比賽里取得了自己的第一個世界冠軍,當時的她年僅18歲,而2007年,她先是打破了5000米室內世界紀錄,7個月後又在世錦賽贏得10000米金牌。在過去這7年裡,兩人反復相遇,一共交手22次,其中德法爾贏了13次。有意無意間,兩人天才似乎想在比賽中盡量避免相遇,但是對勝利的渴望和對自身能力的信心激勵她們不斷在同一項目中狹路相逢。沒有周瑜,都是諸葛亮,到底誰會更高明一些呢?2008年奧運會,擺在德法爾面前的問題與其說是拿多少獎牌,不如說她是否能保住自己的金牌,以及從自己姐妹手上搶走另外的金牌。

② 北京馬拉松跑進三小時有多少人參賽

你好,經過統計,2022年北京馬拉松跑進三小時的人數為900多人,接近1000人。
北京馬拉松2022年11月6日開跑,總參賽規模為3萬人。
2019北京馬拉松圓滿完賽!破3小時人數逼近1000人
北京時間11月3日,萬眾期待的2019北京馬拉松正式鳴槍開跑,雖然經歷了昨日領物糟糕的體驗,但一年一度的北馬依舊是萬千跑友所期待的北馬,從北京天安門至鳥巢的體驗是國內任何一個馬拉松賽事所替代不了的。
原本預計的低溫+霧霾並沒有到來,迎接跑友的是10度左右的良好溫度+優良的空氣,北京馬拉松39周年,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據目前初步統計,2019北京馬拉松全程馬拉松破3小時人數突破900人,逼近1000人。(具體破三人數以北馬組委會官方消息為准)
這表示2019北京馬拉松刷新了國內單場賽事破3小時大關的新紀錄,此前2019無錫馬拉松以740名選手破3小時打破了2018上海馬拉松730人破3的紀錄。
這也意味著中國馬拉松精英選手的成績正在不斷提高,破3人數突破1000人很可能在兩周後(2019年11月17日)的2019上海馬拉松上得以實現,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另外今日的北京馬拉松在經過2個多小時的激烈奮戰後,最終來自肯亞的選手Mathew Kipkoech Kisorio獲得男子全馬冠軍,成績為2:07:06,打破了由衣索比亞選手蓋布雷爾於2013年創造的2小時07分16秒的北馬賽會紀錄,而國內男子選手楊紹輝以02:13:10獲得國內第一,並取得了個人第二好成績。

③ 為什麼馬拉松跑得最快的都是肯亞人

顯然用「基因好」來解釋如今肯亞成為「長跑帝國」是片面且無說服力,而且這樣的「天生論」,也抹殺了千千萬萬的肯亞跑者為了長跑事業而付出無限努力,決心和勇氣。

在長跑領域,尤其是在馬拉松項目上,東非兩國衣索比亞和肯亞堪稱「絕代雙驕」,細較之下,肯亞跑者要更勝一籌。翻開馬拉松最快紀錄的男運動員榜單,肯亞選手前五占其三,其中世界紀錄保持者基普喬格在18年的柏林創下的2:01:39的成績,曠古爍今。在馬拉松最快紀錄的女運動員榜單上,肯亞選手更是在前十中搶佔6席。在長跑項目上,肯亞人的統治力有目共睹。

對於「肯亞人為什麼那麼擅長長跑」這個問題,諸多學者都試圖用基因論進行解釋,他們的疑惑並非毫無來由。

如今世界頂級的肯亞馬拉松選手,幾乎都出自卡倫津一族。卡倫津人口數量僅佔世界人口的0.06%,而長距離的跑步作為世界上參與度最高的運動之一,卻常年為卡倫津人所統治,那麼或許是該種族天生便有著為奔跑而生的基因?但多年過去,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依然未能從科學的角度上去證明他們的這一命題。

顯然用「基因好」來解釋如今肯亞成為「長跑帝國」是片面且無說服力,而且這樣的「天生論」,也抹殺了千千萬萬的肯亞跑者為了長跑事業而付出無限努力,決心和勇氣。

肯亞跑者們的成功,另有原因。

埃藤(Iten)是在埃爾多雷特市30公里外的一個小鎮,小鎮入口的一條橫幅上寫著這么一句話:「HOME OF CHAMPIONS(冠軍之鄉)」。埃藤完全有底氣這么說,迄今為止這座小鎮共培養出了數十位世界冠軍,在小鎮上隨處走動,可能你剛剛經過的某一所矮小房屋,是某個奧運會冠軍或是世錦賽冠軍的故居,可能不經意間和你擦肩而過的某個不起眼的瘦長青年,就是某個頂級馬拉松賽事紀錄的保持者。

如今埃藤已經成為了「跑者聖地」,無數他國的長跑運動員慕名而來,抱著提升個人成績的目的,留在當地參加跑步訓練營,和肯亞跑者們共同訓練。

這么一座常住人口為4000人的小鎮,有1000人是長跑運動員。在這里最常見的場景,便是成群結隊的長跑運動員沿著小鎮的路進行訓練。本土的居民大多以種地和放牧為生,務農休息間隙,他們便坐在路上,向跑來的運動員們示以微笑,習以為常。

如果時光倒退回上世紀70年代,你根本看不到這樣壯觀的跑者人潮,雖然當時已經有來自埃藤的孩子靠著長跑能力在世界賽事上拿下冠軍,但那畢竟是個例。

轉折發生在70年代末,一位來自愛爾蘭的神父來到當地的聖帕特里克高中執教。

由於田徑教練離校回國,這位名叫科爾姆·奧康奈爾的修士便頂上了田徑教練的位置。幾年後的第一屆世界青少年錦標賽上,肯亞贏下了4枚金牌(共9枚獎牌),而代表隊的9名成員里,有7名是聖帕特里克高中的學生。

自此聖帕特里克成為了冠軍的搖籃,奧康奈爾先生培養出了無數世界頂級的長跑選手。

1986年,他在埃藤開辦了第一個跑步訓練營,隨後跑步訓練營如雨後春筍般在埃藤接連開辦,到如今,每年埃藤的跑步訓練營數量接近200個。跑步這項運動的影響力在當地日漸擴大。

看著身邊的孩子在贏下世界冠軍之後,開著轎車返鄉,買牛買地,起建樓房,「跑步可以改變人生」的想法開始根深蒂固地種到了每一個肯亞人的腦海里。

從客觀條件上看,肯亞這個地方確實非常有利於培養出高水平的運動員。肯亞地處高原,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訓練能夠增強運動員的血液攜氧能力,能讓他們的耐力變得更強,而肯亞的孩子生於斯長於斯,從小開始便在高原上奔跑,自然而然地便有了適合耐力運動的體魄。

有意思的是,一個肯亞孩子,往往早晚都要跑上幾公里上下學。但是如果你問他們這樣跑是不是因為想成為一個運動員,大部分孩子都會告訴你,他們跑著上下學是因為害怕被老師體罰。在肯亞,老師打學生實屬正常現象,可以說,這種教育風氣,一定程度上也為肯亞孩子打下了長跑基礎。

而從小開始,每一個肯亞人都是赤足跑步的。有研究表明,赤足跑的時候,人類都會習慣用前掌著地的方式,而這比起後跟落地這是一種更高效的跑步方式。常年赤足跑讓肯亞人練就了更強壯也更靈活的腳踝和足弓,就如同彈簧一樣,每一步都充滿彈性,步伐輕盈。

另外,我們也可以發現,來自肯亞的跑者們個個都身材瘦削,這也跟肯亞當地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在東非大峽谷,所有人都是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低脂飲食長大的:大豆,米飯,烏伽黎(基本上是一種稠密的玉米糊,有時候也用木薯粉代替)和綠色蔬菜,跑者們偶爾會吃肉或者喝牛奶。 如此 健康 又不缺營養的飲食下,肯亞的跑者們能非常好地管理自己的身材,而眾所周知,就長距離跑步而言,體重有不小的影響力。

再加上肯亞的國內政局,比起它的東非鄰國們——索馬里,盧安達,烏干達——都要穩定的多,這些先天條件都有利於肯亞人們在長跑項目上先人一步。

同時在不斷產出世界冠軍後,本土跑步文化愈漸濃烈,長跑在肯亞國內已然已經成為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也無怪世界其他國家的跑者,都紛紛前往這個相對貧瘠國家進行生活訓練,毫無疑問,這對他們成績提升有著顯著效果。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既然肯亞是一片那麼適合培養長跑選手的熱土,那麼是否只要在那裡入鄉隨俗,生活訓練,也能成為像基普喬格,基普桑那樣的世界最強跑者? 當然不是,比起其他國家的跑者,肯亞人有著更為原始的內心驅動力。

我們普通人跑步,可能是基於鍛煉身體的目的,入門之後,能感受到跑步帶來的愉悅感,專業運動員們則是為了成績,為了榮譽帶給他的愉悅感——說白了,我們跑步,都是因為樂趣。 而肯亞人不同,對於他們而言,跑步是生活,是人生的出路。

在肯亞,跑者們都是不工作的,每天就是訓練,睡覺,吃飯三點一線,他們的生活,全靠家人和親戚補貼。但他們的親人們對此絕無怨言,因為他們明白這樣的付出可以得到什麼回報。在肯亞,跑步是脫離貧困的最主流方式,好比巴西踢足球,印度打板球一樣,是足以改變人生的方式。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埃藤這個小鎮上,早上5點肯亞跑者們就開始訓練,不知疲倦地以極快的配速跑上二三十公里。然後休息,然後繼續訓練。每天如此,沒有人會覺得枯燥,也沒有人覺得辛苦——比起來,這可比種地放牛要舒服得多。

他們可以在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的房子里生活著,訓練完點一支蠟燭,開始充滿熱忱地跟你講他在上一次參賽時創下的個人PB。對於跑步這件事,肯亞人有著如宗教一般的虔誠和狂熱。

正是這樣的驅動力,助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投身於無聊艱苦的訓練中,推動著他們在身體叫嚷著要停下時繼續拚命向前,讓他們在遇到坡道路段的時候,不選擇降速而是加速沖過賽段。

比起客觀的環境因素,這樣的內心驅動力,才是肯亞人在長跑項目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原因。

當你的生命只剩下跑步這件事,別無他選時,你還能跑得不快嗎?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說的就是肯亞人啊。

④ 成都馬拉松人數

成都馬拉松賽事規模30000人,其中全馬20000人,半馬10000人。

成都馬拉松參賽要求,僅限成都市常住人口參賽。本地選手符合2022成都馬拉松競賽規程、報名須知和防疫要求的情況下可以參賽;已成功報名2022成都馬拉松的外地選手,將自動保留參賽名額至2023成都馬拉松,組委會將統一安排退費。

賽事路線依舊沿用成馬經典賽道,選手們將從金沙遺址博物館出發,途經杜甫草堂、青羊宮、寬窄巷子、人民公園、天府廣場等城市地標,從燦爛的古文明跑向澎湃的新時代,半程馬拉松終點為天府國際金融中心,全程馬拉松終點為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

馬拉松精神和意義分別指的是什麼:

馬拉松精神指的是發揚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運動競技狀態,意義則是指讓人們通過跑步得到健康。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馬拉松在世界各地都有舉辦盛大的賽事,可能各民族對馬拉松的競技精神理解有所差異,但是人們通過不斷跑步來獲取健康的美好願望都是一致的。

⑤ 能跑下來全馬拉松的人有多強

能跑下來全馬拉松的人有多強?

馬拉松屬於競技性的體育運動,有半馬和全馬之分,半馬21.0975公里,全馬42.195公里,咱先不說你能不能跑下全馬,就單單那半程馬拉松來說,就有很多人堅持不下來,而且半馬和全馬完全是兩個世界。

下圖是男子對應的等級能力要求,摘自《運動員技術等級標》

國際健將:2:13:00

國家健將:2:20:00

一級運動員:2:32:00

二級運動員:2:53:00

三級運動員:3:02:00

以上就是對你問題大家解答,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小方愛舉鐵!每天分享健身知識,助你練就好身材!如果可以請大家點贊,關注,轉發,支持作者寫更多的內容,謝謝大家!

⑥ 分析黑人馬拉松成績好的原因

在南非,高水平的黑人運動員一般成績要比白人運動員高一些。盡管從人口比例來看,黑人動員只佔南非專業長跑運動員的20%,但是他們在5~56公里的項目上創造了南非90%的好成績;南非歷史上最好的50個半程馬拉松和馬拉松成績中黑人運動員分別包攬了其中的42個和34個。當然,南非的黑人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1991年,他們創造了當年半程馬拉松第一、第二、第五和第九的好成績。
在黑人運動員在南非統治其國內的各項長跑賽事的同時,肯亞的黑人運動員則是在世界舞台上叱吒風雲。肯亞運動員在世界越野錦標賽的賽場上實現了男子成年項目9連冠的壯舉,並在1993年包攬了該項目的前五名;與此同時,肯亞還在青年男子項目上連續7次問鼎冠軍。
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男子400~10000米各項目共18塊獎牌中,肯亞運動員一共獲得了其中的8枚獎牌(而在32年前,非洲一共才獲得了1枚獎牌)。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肯亞獲得了男子800米、1500米、5000米以及3000米障礙4枚金牌。而當時肯亞的全國人口一共為2500萬,只佔世界總人口(50億)的0.5%。
許多實驗科學家、教練員以及運動員都對肯亞運動員以及南非黑人運動員在中長跑項目上的優勢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是這種解釋缺乏科學實驗依據.因而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但不久以前蒂姆·諾亞克斯和他的科研小組在開普敦大學做的對比實驗卻發現了黑人運動員和白人運動員在訓練安排上的巨大差異,他們還發現了不同人種在生理學上的差異。

一、成績對比

參加本次實驗的一共有20名運動員,其中有11名黑人運動員(包括前半程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馬修·特梅因、柏林馬拉松冠軍考利爾·雅瓦、紐約馬拉松冠軍威廉·姆特洛、成績曾達到2小時8分的澤圖爾·辛克等)和9名高水平白人運動員。參加本次實驗的運動員需達到一定的要求,即1英里的成績在4分以內或5公里的成績在14分以內、10公里的成績在28分30秒到29分40秒之間,測試地的海拔約1800米。
從測試的結果看,黑人運動員和白人運動員在3公里和5公里的距離上成績比較接近,分別在7分57秒到8分7秒之間和13分43秒到13分55秒之間;但在更長的距離上,黑人運動員的實力比白人運動員強。黑人運動員10公里的平均成績為28分33秒,而白人運動員的成績為29分38秒;在半程馬拉松上,黑人運動員的優勢更為明顯,他們能在62分39秒之內完成比賽,而白人運動員則需要67分19秒的時間。實驗同時顯示,黑人運動員能在10公里項目上以93%~94%最大攝氧量的強度完成比賽;而白人運動員的強度只能達到最大攝氧量的87%~88%。
為什麼黑人運動員的表現要比白人運動員更好呢?答案顯然不應該是有氧能力,因為參加實驗的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非常接近,都在71~72毫升/公斤/分鍾左右。肌肉纖維構成也不是問題的答案,因為參加測試的黑人運動員和白人運動員身體l型肌纖維的含量相差無幾(在53%~63%之間)。此外,參加測試的運動員的周訓練量也很相似,每周在80~95公里左右;而他們在跑台上都能達到每英里3分58秒的速度。黑人運動員和白人運動員在飲食結構上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他們每天攝入的熱量都在3100~3400卡之間,其中30%的熱量來自脂肪。但兩者相比,黑人運動員攝入的碳水化合物稍多(56%:51%),而蛋白質明顯地少(14.5%:18%)。盡管攝入的總熱量相差無幾,但是如果與體重相比,黑人運動員攝入的食物量比白人運動員要多。黑人運動員的平均體重約55公斤,而白人運動員則達到約70公斤,因此黑人運動員每磅體重攝入的熱量達到了28卡,而白人只有22卡。從體形上相比,黑人運動員相對較為消瘦;事實上,他們中一些人的脂肪只佔體重的3%。
黑人運動員的平均體重約為55公斤、身高168厘米,這樣的體形比白人運動員的180厘米、70公斤要小得多,這在長距離的比賽中給了他們一些優勢。人們可能會認為身材高大的運動員因為腿長步子大,會在比賽中占據一定的優勢。但實際上,科學研究表明,項目的距離越長,運動員的身材越矮小越好。比如說,奧運會馬拉松前八名運動員的身材就要比5000米前八名運動員要小一些。從人體的骨骼系統看,骨骼重量與身高呈幾何倍數增長的關系。顯然,高個子運動員所需帶動的全身骨骼要比小個子運動員重,消耗更多的能量;而後者則可以將這部分能量用來提高自己的速度。二、最大的區別

然而,研究發現,兩組運動員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血乳酸水平的差異。在速度達到每公里2分52秒時,黑人運動員的血乳酸水平比白人運動員低24%,而在強度達到最大攝氧量時,黑人運動員的血乳酸水平更是低32%。血乳酸含量表明肌肉細胞產生乳酸量,這說明在高速跑動時黑人運動員的肌肉疲勞程度比白人運動員要低。
不僅如此,較低的乳酸含量還可以使黑人運動員提高比賽、訓練強度。比如在半程馬拉松比賽中,黑人運動員的比賽強度可以達到90%最大攝氧量,而這種強度和白人運動員在10公里比賽中的強度相差無幾。所以,在半程馬拉松比賽中黑人運動員能比白人運動員快4分鍾也沒有什麼好奇怪了。
那麼為什麼黑人運動員肌肉產生的乳酸會這么低呢?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黑人運動員的高強度訓練。盡管兩組運動員每周的訓練量都在80~95公里之間,但是,他們的訓練強度相差很大。黑人運動員在訓練中有36%的訓練量(每周30公里左右)的強度在最大攝氧量的80%以上(也就是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87%);而白人運動員達到如此高強度的訓練只佔總量的14%。
當然,這並不能證明高強度的訓練就是黑人運動員統治長跑運動的直接原因。人們會很自然地認為黑人運動員高質量的速度訓練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高質量的速度訓練導致了黑人運動員和白人運動員在生理上的差異,使其乳酸含量較低,這個觀點是不無道理的。具體來說,黑人運動員高強度的訓練對其ⅡA型肌肉纖維(ⅡA型肌纖維屬於快速收縮纖維,在肌肉進行快速有力的無氧運動時,它能迅速將葡萄糖轉化為所需的能量)造成了超常規的訓練效果,結果在運動時產生的乳酸的量減少。而ⅡA型肌纖維在運動時所產生的乳酸的減少,促進了運動員的乳酸閾(速度超過乳酸閾之後,血乳酸含量快速上升)的提高。
人體內還有ⅡB型肌肉纖維(就像是ⅡA型肌肉纖維的兄弟),它也能有力地收縮。但是ⅡA型肌肉纖維有一個特性,就是能利用氧氣創造跑步所需的能量。隨著有氧能力的提高,ⅡA型肌肉纖維產生的乳酸逐漸減少、抗疲勞能力增強,並使其工作方式與Ⅰ型肌肉纖維

(慢速肌肉纖維)類似。黑人運動員鍾情於速度快、持續時間長的訓練(強度超過最大攝氧量的80%),這種訓練方式能刺激ⅡA型肌肉纖維,使其有氧能力和抗疲勞能力不斷得到增強。如果黑人運動員的ⅡA型肌肉纖維的有氧能力比白人運動員強,那將使黑人運動員比白人運動員跑得更快,同時感受的疲勞程度卻要低一些。
總的來說,黑人運動員的訓練以大量的法特萊克訓練和在跑道上的間歇訓練為主,並圍繞高質量的10公里比賽進行,同時他們長距離的訓練課的強度都不低於每英里3分45秒。白人運動員的訓練結構與此類似,但是他們在8~16公里的公路訓練中的強度要低一些。

三、真正的秘密在肌肉組織

在一次肌肉力量的等張實驗中,我們發現黑人運動員和白人運動員之間另外的一個重要差異:黑人運動員的股四頭肌力量要比白人運動員弱大約31%,但是他們的疲勞速度卻比白人運動員慢得多。事實上,他們能在169秒鍾內連續用70%的最大力量做功,而白人運動員則只能持續97秒鍾。
因此,蒂姆·諾亞克斯認為,南非黑人運動員和白人運動員之間存在的最大差異是在肌肉組織而非其心血管系統。一般來說,黑人運動員力量較弱、耐力較強的特點說明他們l型肌肉纖維(力量不大,但是抗疲勞能力強)含量較大。但是,因為參加諾亞克斯實驗的運動員Ⅰ型和Ⅱ型肌肉纖維的含量是一樣的,因此,唯一的區別只能是黑人運動員ⅡA型肌肉細胞(由於其有氧特性,在等大實驗中呈現出了抗疲勞的能力)。
黑人運動員在長跑上的超強能力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與白人運動員相比,他們的不同之處可能是由於偏好高強度訓練(80%以上最大攝氧量),在ⅡA型肌肉細胞中集中了更多的氧化酶。那麼為什麼僅憑每周 80~95公里的訓練量,黑人運動員的馬拉松成績就能達到2小時8分呢?
但這對諾亞克斯而言並不難理解。他在實驗中要求運動員盡量減少訓練量、增加訓練強度,也就是在訓練中重視強度,而不是一味追求訓練量的累積。
「許多高水平運動員已經達成共識,高強度訓練是真正可以使人走上職業顛峰的訓練方式。知名馬拉松運動員史蒂夫·瓊斯和羅伯·德·卡斯特拉都是在從大運動量訓練轉為高強度訓練之後才達到職業生涯頂峰的。」
「有很多運動員在進行過量訓練,他們的成績因為過度訓練而下降時,卻還在不斷增加訓練量而不是提高訓練的強度。唯一能幫助他們提供成績的辦法是,減少訓練量、提高訓練強度。」諾亞克斯說。
界定需要80%最大攝氧量的訓練強度是非常容易的。以5公里比賽的速度進行1000~1200米間歇跑、10公里比賽的跑速進行1英里(1600米)的間歇跑以及傑克·丹尼爾跑法(持續跑20~25分鍾,強度比10公里比賽的強度每公里慢約6~10秒)等等方式都可以達到80%最大攝氧量的訓練強度。多數肯亞運動員每天的訓練距離在10公里左右,他們比較喜歡在土路或是山地進行訓練,訓練結合2分鍾的快跑(10公里比賽的跑速)和1分鍾的放鬆跑。我認為這是達到80%攝氧量強度訓練的最好方式。
但是,運動員訓練強度的提供要有一個過程,對於以訓練量為主訓練的運動員而言,如果訓練強度增加太快,就很容易導致傷病。每周最多增加1.5英里(2500米)的高強度訓練(最大攝氧量80%)是比較合理的強度增加節奏,這樣能有效地避免運動員的過度勞累和傷病。

二、最大的區別

然而,研究發現,兩組運動員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血乳酸水平的差異。在速度達到每公里2分52秒時,黑人運動員的血乳酸水平比白人運動員低24%,而在強度達到最大攝氧量時,黑人運動員的血乳酸水平更是低32%。血乳酸含量表明肌肉細胞產生乳酸量,這說明在高速跑動時黑人運動員的肌肉疲勞程度比白人運動員要低。
不僅如此,較低的乳酸含量還可以使黑人運動員提高比賽、訓練強度。比如在半程馬拉松比賽中,黑人運動員的比賽強度可以達到90%最大攝氧量,而這種強度和白人運動員在10公里比賽中的強度相差無幾。所以,在半程馬拉松比賽中黑人運動員能比白人運動員快4分鍾也沒有什麼好奇怪了。
那麼為什麼黑人運動員肌肉產生的乳酸會這么低呢?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黑人運動員的高強度訓練。盡管兩組運動員每周的訓練量都在80~95公里之間,但是,他們的訓練強度相差很大。黑人運動員在訓練中有36%的訓練量(每周30公里左右)的強度在最大攝氧量的80%以上(也就是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87%);而白人運動員達到如此高強度的訓練只佔總量的14%。
當然,這並不能證明高強度的訓練就是黑人運動員統治長跑運動的直接原因。人們會很自然地認為黑人運動員高質量的速度訓練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高質量的速度訓練導致了黑人運動員和白人運動員在生理上的差異,使其乳酸含量較低,這個觀點是不無道理的。具體來說,黑人運動員高強度的訓練對其ⅡA型肌肉纖維(ⅡA型肌纖維屬於快速收縮纖維,在肌肉進行快速有力的無氧運動時,它能迅速將葡萄糖轉化為所需的能量)造成了超常規的訓練效果,結果在運動時產生的乳酸的量減少。而ⅡA型肌纖維在運動時所產生的乳酸的減少,促進了運動員的乳酸閾(速度超過乳酸閾之後,血乳酸含量快速上升)的提高。
人體內還有ⅡB型肌肉纖維(就像是ⅡA型肌肉纖維的兄弟),它也能有力地收縮。但是ⅡA型肌肉纖維有一個特性,就是能利用氧氣創造跑步所需的能量。隨著有氧能力的提高,ⅡA型肌肉纖維產生的乳酸逐漸減少、抗疲勞能力增強,並使其工作方式與Ⅰ型肌肉纖維

(慢速肌肉纖維)類似。黑人運動員鍾情於速度快、持續時間長的訓練(強度超過最大攝氧量的80%),這種訓練方式能刺激ⅡA型肌肉纖維,使其有氧能力和抗疲勞能力不斷得到增強。如果黑人運動員的ⅡA型肌肉纖維的有氧能力比白人運動員強,那將使黑人運動員比白人運動員跑得更快,同時感受的疲勞程度卻要低一些。
總的來說,黑人運動員的訓練以大量的法特萊克訓練和在跑道上的間歇訓練為主,並圍繞高質量的10公里比賽進行,同時他們長距離的訓練課的強度都不低於每英里3分45秒。白人運動員的訓練結構與此類似,但是他們在8~16公里的公路訓練中的強度要低一些。

三、真正的秘密在肌肉組織

在一次肌肉力量的等張實驗中,我們發現黑人運動員和白人運動員之間另外的一個重要差異:黑人運動員的股四頭肌力量要比白人運動員弱大約31%,但是他們的疲勞速度卻比白人運動員慢得多。事實上,他們能在169秒鍾內連續用70%的最大力量做功,而白人運動員則只能持續97秒鍾。
因此,蒂姆·諾亞克斯認為,南非黑人運動員和白人運動員之間存在的最大差異是在肌肉組織而非其心血管系統。一般來說,黑人運動員力量較弱、耐力較強的特點說明他們l型肌肉纖維(力量不大,但是抗疲勞能力強)含量較大。但是,因為參加諾亞克斯實驗的運動員Ⅰ型和Ⅱ型肌肉纖維的含量是一樣的,因此,唯一的區別只能是黑人運動員ⅡA型肌肉細胞(由於其有氧特性,在等大實驗中呈現出了抗疲勞的能力)。
黑人運動員在長跑上的超強能力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與白人運動員相比,他們的不同之處可能是由於偏好高強度訓練(80%以上最大攝氧量),在ⅡA型肌肉細胞中集中了更多的氧化酶。那麼為什麼僅憑每周 80~95公里的訓練量,黑人運動員的馬拉松成績就能達到2小時8分呢?
但這對諾亞克斯而言並不難理解。他在實驗中要求運動員盡量減少訓練量、增加訓練強度,也就是在訓練中重視強度,而不是一味追求訓練量的累積。
「許多高水平運動員已經達成共識,高強度訓練是真正可以使人走上職業顛峰的訓練方式。知名馬拉松運動員史蒂夫·瓊斯和羅伯·德·卡斯特拉都是在從大運動量訓練轉為高強度訓練之後才達到職業生涯頂峰的。」
「有很多運動員在進行過量訓練,他們的成績因為過度訓練而下降時,卻還在不斷增加訓練量而不是提高訓練的強度。唯一能幫助他們提供成績的辦法是,減少訓練量、提高訓練強度。」諾亞克斯說。
界定需要80%最大攝氧量的訓練強度是非常容易的。以5公里比賽的速度進行1000~1200米間歇跑、10公里比賽的跑速進行1英里(1600米)的間歇跑以及傑克·丹尼爾跑法(持續跑20~25分鍾,強度比10公里比賽的強度每公里慢約6~10秒)等等方式都可以達到80%最大攝氧量的訓練強度。多數肯亞運動員每天的訓練距離在10公里左右,他們比較喜歡在土路或是山地進行訓練,訓練結合2分鍾的快跑(10公里比賽的跑速)和1分鍾的放鬆跑。我認為這是達到80%攝氧量強度訓練的最好方式。
但是,運動員訓練強度的提供要有一個過程,對於以訓練量為主訓練的運動員而言,如果訓練強度增加太快,就很容易導致傷病。每周最多增加1.5英里(2500米)的高強度訓練(最大攝氧量80%)是比較合理的強度增加節奏,這樣能有效地避免運動員的過度勞累和傷病。

二、最大的區別

然而,研究發現,兩組運動員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血乳酸水平的差異。在速度達到每公里2分52秒時,黑人運動員的血乳酸水平比白人運動員低24%,而在強度達到最大攝氧量時,黑人運動員的血乳酸水平更是低32%。血乳酸含量表明肌肉細胞產生乳酸量,這說明在高速跑動時黑人運動員的肌肉疲勞程度比白人運動員要低。
不僅如此,較低的乳酸含量還可以使黑人運動員提高比賽、訓練強度。比如在半程馬拉松比賽中,黑人運動員的比賽強度可以達到90%最大攝氧量,而這種強度和白人運動員在10公里比賽中的強度相差無幾。所以,在半程馬拉松比賽中黑人運動員能比白人運動員快4分鍾也沒有什麼好奇怪了。
那麼為什麼黑人運動員肌肉產生的乳酸會這么低呢?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黑人運動員的高強度訓練。盡管兩組運動員每周的訓練量都在80~95公里之間,但是,他們的訓練強度相差很大。黑人運動員在訓練中有36%的訓練量(每周30公里左右)的強度在最大攝氧量的80%以上(也就是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87%);而白人運動員達到如此高強度的訓練只佔總量的14%。
當然,這並不能證明高強度的訓練就是黑人運動員統治長跑運動的直接原因。人們會很自然地認為黑人運動員高質量的速度訓練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高質量的速度訓練導致了黑人運動員和白人運動員在生理上的差異,使其乳酸含量較低,這個觀點是不無道理的。具體來說,黑人運動員高強度的訓練對其ⅡA型肌肉纖維(ⅡA型肌纖維屬於快速收縮纖維,在肌肉進行快速有力的無氧運動時,它能迅速將葡萄糖轉化為所需的能量)造成了超常規的訓練效果,結果在運動時產生的乳酸的量減少。而ⅡA型肌纖維在運動時所產生的乳酸的減少,促進了運動員的乳酸閾(速度超過乳酸閾之後,血乳酸含量快速上升)的提高。
人體內還有ⅡB型肌肉纖維(就像是ⅡA型肌肉纖維的兄弟),它也能有力地收縮。但是ⅡA型肌肉纖維有一個特性,就是能利用氧氣創造跑步所需的能量。隨著有氧能力的提高,ⅡA型肌肉纖維產生的乳酸逐漸減少、抗疲勞能力增強,並使其工作方式與Ⅰ型肌肉纖維

(慢速肌肉纖維)類似。黑人運動員鍾情於速度快、持續時間長的訓練(強度超過最大攝氧量的80%),這種訓練方式能刺激ⅡA型肌肉纖維,使其有氧能力和抗疲勞能力不斷得到增強。如果黑人運動員的ⅡA型肌肉纖維的有氧能力比白人運動員強,那將使黑人運動員比白人運動員跑得更快,同時感受的疲勞程度卻要低一些。
總的來說,黑人運動員的訓練以大量的法特萊克訓練和在跑道上的間歇訓練為主,並圍繞高質量的10公里比賽進行,同時他們長距離的訓練課的強度都不低於每英里3分45秒。白人運動員的訓練結構與此類似,但是他們在8~16公里的公路訓練中的強度要低一些。

三、真正的秘密在肌肉組織

在一次肌肉力量的等張實驗中,我們發現黑人運動員和白人運動員之間另外的一個重要差異:黑人運動員的股四頭肌力量要比白人運動員弱大約31%,但是他們的疲勞速度卻比白人運動員慢得多。事實上,他們能在169秒鍾內連續用70%的最大力量做功,而白人運動員則只能持續97秒鍾。
因此,蒂姆·諾亞克斯認為,南非黑人運動員和白人運動員之間存在的最大差異是在肌肉組織而非其心血管系統。一般來說,黑人運動員力量較弱、耐力較強的特點說明他們l型肌肉纖維(力量不大,但是抗疲勞能力強)含量較大。但是,因為參加諾亞克斯實驗的運動員Ⅰ型和Ⅱ型肌肉纖維的含量是一樣的,因此,唯一的區別只能是黑人運動員ⅡA型肌肉細胞(由於其有氧特性,在等大實驗中呈現出了抗疲勞的能力)。
黑人運動員在長跑上的超強能力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與白人運動員相比,他們的不同之處可能是由於偏好高強度訓練(80%以上最大攝氧量),在ⅡA型肌肉細胞中集中了更多的氧化酶。那麼為什麼僅憑每周 80~95公里的訓練量,黑人運動員的馬拉松成績就能達到2小時8分呢?
但這對諾亞克斯而言並不難理解。他在實驗中要求運動員盡量減少訓練量、增加訓練強度,也就是在訓練中重視強度,而不是一味追求訓練量的累積。
「許多高水平運動員已經達成共識,高強度訓練是真正可以使人走上職業顛峰的訓練方式。知名馬拉松運動員史蒂夫·瓊斯和羅伯·德·卡斯特拉都是在從大運動量訓練轉為高強度訓練之後才達到職業生涯頂峰的。」
「有很多運動員在進行過量訓練,他們的成績因為過度訓練而下降時,卻還在不斷增加訓練量而不是提高訓練的強度。唯一能幫助他們提供成績的辦法是,減少訓練量、提高訓練強度。」諾亞克斯說。
界定需要80%最大攝氧量的訓練強度是非常容易的。以5公里比賽的速度進行1000~1200米間歇跑、10公里比賽的跑速進行1英里(1600米)的間歇跑以及傑克·丹尼爾跑法(持續跑20~25分鍾,強度比10公里比賽的強度每公里慢約6~10秒)等等方式都可以達到80%最大攝氧量的訓練強度。多數肯亞運動員每天的訓練距離在10公里左右,他們比較喜歡在土路或是山地進行訓練,訓練結合2分鍾的快跑(10公里比賽的跑速)和1分鍾的放鬆跑。我認為這是達到80%攝氧量強度訓練的最好方式。
但是,運動員訓練強度的提供要有一個過程,對於以訓練量為主訓練的運動員而言,如果訓練強度增加太快,就很容易導致傷病。每周最多增加1.5英里(2500米)的高強度訓練(最大攝氧量80%)是比較合理的強度增加節奏,這樣能有效地避免運動員的過度勞累和傷病。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78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49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36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17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79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2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0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83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63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