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的誤診率多少
㈠ 身份是一種「認知繭房」
眾所周知,中醫西醫,甚至東西方文化,千百年來,兄弟鬩牆,相互拆台,相互攻訐,屢見不鮮。整個近代史,便是東方文化包括中醫的屈辱史。由於西醫或西方文化偏於強勢,中醫包括整個東方文化都很受質疑與排擠。畢竟誰的拳頭大誰說話有力量嘛,任何一個領域都是落後便挨打。中國國勢低迷,導致西方文化包括西醫的崛起,佔有制空權的西醫一度按著中醫的頭往死里揍。包括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魯迅先生也對包括中醫在內的東方文化表示鄙棄,語氣之強勢達到不踩死你不罷休的程度。
讀過有關魯迅先生一些著作的都知道,魯迅先生讀私塾期間,便因為父親的病,天天奔走於當鋪與葯鋪之間,但是,縱然如此上心,還是沒能挽留住父親的生命。這場變故給魯迅留下了終身的陰影,也給了魯迅攻擊中醫的口實。中醫誤人,成了魯迅顛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把利刃。其實,捫心自問,說中醫誤人,不如說庸醫誤人,無論中醫、西醫,都客觀存在庸醫。說中醫吃人,西醫未嘗綠色純天然無公害。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發表博文:《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引起很大震動,根據他的研究調查,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如果在門診看病,誤診率是50%。如果住院多名醫生會診檢查,誤診率則有望降低到30%。
廖新波認為:只要是醫生,沒有不誤診的。比之於中國,西醫本家的歐美的誤診率則更高,美國是40%,英國是50%左右。
中國的醫生誤診率比歐美還低,不是因為中國的醫學比歐美醫學先進,而是因為中國有中醫,在中西醫結合的聯合會診下,誤診率降低到僅有30%。所以盡管中國的醫學整體落後於歐美,但是誤診率卻遠低於歐美。
以上廖副廳長的話來自互聯網,是否屬實,我無法做出准確判斷。但,就我們庸常人等的常識與經驗,感覺這樣的結論是頗為可信的,甚至根本不需要專業人士的權威論述。廖新波的觀點是參照了相關數據的,從數據到結論,便更有說服力。這也是為什麼在西醫的打壓下,在中西方內外夾擊下,中醫非但沒有消亡,反而越戰越勇,目下其光輝不僅輝耀華夏,更是隔著窗戶吹喇叭——名聲在外。不僅東南亞,甚至歐美西方國家都對中醫青睞有加,研究中醫的機構層出不窮,新穎的中葯和中醫療法也推陳出新,大有光大之勢。
為什麼偉大睿智如魯迅者,也對中醫作了誤判?因為父親的死亡讓他產生了偏見,這種偏見便是「認知繭房」,因為一種固執,他作繭自縛剛愎自用了。
對於普羅大眾,都存在這種「認知繭房」。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認知繭房呢?這跟他的身份密切相關。還拿魯迅說事兒,魯迅是偉大的革命家、文學家,是勿庸置疑的。他是偉大的「五四」運動的旗手,「五四」最偉大的意義在於揚棄了「失敗的」東方文化的糟粕,引進了「勝利的」西方文化的精華。只是引進精華,難免泥沙俱下;拋棄糟粕,也難免將嬰兒與洗澡水一齊倒掉。魯迅彼時的身份是革命家,是傳統文化的顛覆者,是新文化的譯介者和傳播者,這樣的身份決定了他必須「崇洋媚外」,因為在我們中國,姿態不做到極致,往往達不到希望的效果,為此常常不惜矯枉過正殃及無辜。甚至不惜抽掉其腳下立身的艙板——中國傳統文化。魯迅再如何顛覆中國傳統文化,但他畢竟是喝著中國文化的奶水長大,讀他的文字,我們時時可以感受到浸潤過中國文化的根底。但是,他的身份認同感,使他全力圍剿起自己的母文化。這就是魯迅「認知繭房」的所由來。
那麼從專業角度觀照,西醫對中醫的圍剿是不是因了這「認知繭房」?同樣如此。中醫的望聞問切,是「人治」的,過於玄乎,跟老子談道一般;而西醫的診斷則是「眼見為實」,看得見的病症,看得見的診斷,一目瞭然明明白白。就好像儒家的對社會的條分縷析和積極介入。儒家之所以為統治者所青睞,無非是清晰易行,西醫之所以更易為人們所接受,同樣也是清晰易行。這是表相。中西醫的本質區別在哪?引用網上的一段論述:
中西醫的區別在於整體和局部、宏觀和微觀。把人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是一個始終處於相對平衡狀態的有機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本身有自我防禦、自我修復功能。因此,中醫的主要工作,就是激發生命體的潛在能量,發揮人體自身力量來治療疾病。而西醫則把每一個病症看成具體而微的,仔細研究每一個病症的特點,並針對病因進行直接治療。
西醫認為中醫治病等同於猜謎語,治對了,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卻因了自己的診療理念和手段而無視中醫的宏觀視野、整體觀念以及對生命體自身的尊重。這就是西醫囿於身份的「認知繭房」。中醫有沒有認知繭房呢?當然也有。中醫對西醫最大的攻擊有兩,一是理念上的頭痛醫頭,腳疼醫腳,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二是化學葯劑的負作用,醫一病又得一病,病因治病。這時,中醫則無視了西醫的分析的精準的療法,這便是中醫的「認知繭房」。目前比較熱門的中西醫結合的嘗試,很是一種各自突破認知繭房的好策略。
對,可以說,誰也無法擺脫「認知繭房」的宿命。其實我是不相信宿命的,但是,「認知繭房」的確如一個宿命一般籠罩在每一個人的頭頂。人生在世,各有各的職業,也各有各的身份;各有各的關系網,也各有各的身份。但有一種身份是人人具有的,那就是消費者。作為消費者,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眼花繚亂是正常,挑花了眼更是家常。如果沒有一定的偏見,還真沒法挑合適的;如果沒有一定的認知繭房,還真沒法心安理得地面對自己的選擇。比如線上線下辯論得最火也最持久的iphone和安卓手機,包括價格高昂與價格低廉的手機孰優孰劣的問題。向來是,各執一端,幾乎誰也說服不了誰。雖說存在便是合理這種話過於中庸,但是,他們的存在的確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都有著對方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蘋果手機的穩定性和速度;比如安卓手機的兼容性能高;比如高價手機的質地;比如低價手機的性價比……等等等等。而執一不知二的朋友便很是被「認知繭房」所困擾。突破了認知繭房,這手機界的經典爭端便可以一笑了之了。包括我們生活中的諸多爭執與爭端,緣起不一,但根子都一樣,各自的認知繭房在作祟。
別說普羅大眾有認知繭房,便是被目為偉人,被目為領袖的人物,同樣擺脫不了「認知繭房」的束縛。
秦始皇,他的一統華夏,有其偶然的成分,但必然的成分更多,包括他的二世而亡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羸政,他的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修築貫通全國的馳道……無一不顯示了他超前的治世經邦的理念。便是這樣被高祖譽為「秦皇漢武」的千古一帝,也因為他的「認知繭房」而二世而亡。後世總結秦皇敗亡之因時說:攻守之術異,而秦皇卻用取天下的辦法治理天下,哪有不失敗的呢!古人也說:漢祚綿長,必有其因。什麼「因」呢?他懂得民心向背是其成敗的關鍵,戰爭年代,他懂得號召老百姓為了自己的安定而起而爭之;和平年代,他懂得順遂民心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漢初休養生息60年,換來了漢朝四百年的長治久安。秦皇不懂嗎?未必!只是,他被一統天下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他被一群阿諛的奴才所蒙蔽。秦民的呼聲秦皇聽不到了!他的身份是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怎麼可以讓小民的嘈雜污染了「聖聰」?作為宰相的李斯可以在驅逐令下達後,可以上書《諫逐客書》,小民縱然可以上書,也無法到達天聽,早被下面的一幫亂臣賊子或擔心擾亂聖聽的忠臣順民所截獲。只有讓臣子安心,讓皇帝歡心的上書才有到達御案之上的可能。皇帝有皇帝的無所不能,但皇帝也有皇帝的有所不能。這就是作為皇帝這個身份的「認知繭房」。
不唯帝王將相,便是各個領域的管理、領袖或專家,他們也會因為種種客觀的主觀的因素而深陷「認知繭房」,作繭自縛,終身難不惑。
如何突破「認知繭房」,提升自己的認知視野和人生高度呢?
第一,保持對他人、對新鮮事物或陌生領域的敬意,不輕易否認或評判自己不熟悉的人或事物或領域。成了專家便自以為一通百通,或成了領導便自以為同時成了專家。這樣的自負,在我們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是屢見不鮮。
第二,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而且必須善於跨領域學習。人類世界知識更新的速度日新月異,新事物、新發明,甚至新領域不斷推陳出新,大學的教材出版之日可能便是落後之時。憑借我們個體的精力與能力早已無法應付如此龐大的知識庫與更新速度,如果我們再不持續地學習,落後是分分鍾的事兒。而且學習切不可囿於自己的科目或領域,跨學科、跨領域學習,才能優化我們的認知結構,才能激活我們的創造性思維與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突破「認知繭房」。
第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識萬個人。游學天下,廣交朋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獨學而無友,孤陋則寡聞。每一段路,可能便是一扇窗;每一個朋友,可能便是一段路。對新事物的認識,對新發明的認可,包括新思路、新發明的誕生,往往只是來自一席淺酌深談。「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不只是一種意境,更是一種境界。
總之,擁有嬰兒般的觸覺、嗅覺、味覺、聽覺、視覺,我們便會永久性地保持吞噬桑葉的狀態,作繭自縛是成年的世俗。
㈡ 中醫線上診療誤診率
12%。中醫線上診療誤診率是12%。中醫承載古人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㈢ 男子因癌症化療5年,結果發現是誤診,檢測癌症也會出現誤診嗎
據我了解癌症會誤診,因為癌症最主要的診斷就是病理診斷,認為病理診斷是診斷腫瘤的金標准,在病理診斷下,通常通過HER2染色以及結合免疫組化客觀的指標,可以做出惡性腫瘤診斷,再結合病理診斷的基礎上,基本上誤診率不高。但是也會出現誤診。
癌症在診斷上通常考慮幾方面因素,一方面要看臨床表現,但是通常癌症病人起病比較隱匿,早期通常不表現為相應的症狀,只有疾病達到中期或者晚期的時候,才會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症狀,所以單靠臨床表現來進行診斷不可靠。
五年前的誤診美國小伙James Salaz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積極治療了這么久的「癌症」,竟然是誤診結果。
牙齦瘤:牙齦瘤是機械刺激及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增生物,還與內分泌有關,如婦女懷孕期間易發生牙齦瘤,分娩後則縮小或停止生長。一般女性、青年及中年人多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