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城北水庫泄洪時長多少時間

城北水庫泄洪時長多少時間

發布時間: 2023-02-17 21:33:06

㈠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其下遊河道的變遷極為復雜,從孟津以東至滎陽(南岸)、武陟(北岸)間,因河身為南岸山脈所約束,只是沿著自西而東的方向發生很小的移動,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點五公里,古黃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黃河則距孟津城僅二點五公里,可見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約十公里。武陟、滎陽以下,黃河正式進入華北平原,才有改變方向的大規模改道。改道不僅次數頻仍,流路紊亂,波及地域也極為廣闊。歷史上出現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數十根。武陟、滎陽是扇紐,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黃河的改道對這一廣大區域的地貌變遷造成極大的影響。

據文獻資料記載,從先秦時期到解放前約三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達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兩次決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清初學者胡渭從古代黃河上千次改道的記載中,予以整理歸納,在《禹貢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說。後咸豐五年(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加上一徙,統稱「六大徙」。再加上戰國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為七個階段。分述於下:

1.戰國初期以前河道

見於先秦文獻而為人們所熟悉的古黃河下遊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貢大河」,根據《禹貢·導水》章的敘述是「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洛汭」為洛水入河處,「大伾」在今河南浚縣,說明古河水東過洛汭後,自今河南滎陽廣武山北麓東北流,至今浚縣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後沿著太行山東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大陸」指大陸澤。說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縣南,接納自西東來的漳水,然後北過大陸澤。「九河」泛指多數,是說黃河下游因游盪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則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勢而在今天津市東南入於海。

另一條見於先秦文獻的古黃河下遊河道「山經大河」,由於《山經》中不見關於河水徑流的記載,一直為世人所忽視。近年譚其驤根據《北山經·北次三經》所載入河諸水,與《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所載的河北水道相印證,發現「禹貢大河」流至今河北深縣後,「山經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會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縣南,會合泒水、滱水後,繼續北流至今清苑縣折而東流,經今安新縣南、霸縣北,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①。

2.戰國中期至西漢末河道

第三條見於文獻記載的黃河下遊河道是《漢書·地理志》及《漢書·溝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經·河水注》的「大河故瀆」。胡渭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右逕滑台城,又東北逕黎陽縣南,又東北逕涼城縣,又東北為長壽津,河至此與漯別行而東北入海,《水經》謂之『大河故瀆』」②。認為是大禹治水以後黃河的第一次改道。

這條「大河故瀆」的具體徑流是:宿胥口以上與《山經》、《禹貢》河道同,自宿胥口東北流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的一段,胡渭敘述較詳;過長壽津後,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館陶縣東北,折東經高唐縣南,再折北至東光縣西會合漳水,復下折而東北流經漢章武縣(今黃驊縣伏漪城)東入海。

譚其驤考訂,認為這條河道始於周定王五年河徙說雖不足憑信,但這條「大河故瀆」的形成很可能早於《禹貢》、《山經》河,在春秋戰國時代,它們曾長期並存,造為主次。「約在前四世紀四十年代左右,齊與趙、魏各在《漢志》河東西兩岸修築了綿亘數百里的堤防。此後,《禹貢》、《山經》河即斷流,專走《漢志》河,一直沿襲到漢代」③。

戰國中期下遊河道全面築堤後,發揮了蓄洪攔沙作用,因而河床比較固定。其間雖曾決溢過九次,最著名的是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決於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東南注鉅野(巨野澤,在今山東西南部),通於淮、泗」①。這是歷史記載黃河奪淮入海的第一次。洪水「汜郡十六」②,歷時二十餘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始予堵塞。以後的幾次決口大多經過數年即被堵住,河復故道。這條河道穩定了四百七十五年。但到西漢末年,由於泥沙長期堆積,「河水高於平地」③,重大改道,已勢不可免。

3.東漢至宋初河道

王莽始建國三年(11年),發生第二次大徙。「河決魏郡(治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泛清河以東數郡。先是,莽恐河決為元城(今河北大名東)冢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堵塞」④。洪水在今魯西、豫東一帶泛濫了近六十年,直至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今山東高青縣東北)海口千餘里」⑤,始形成東漢大河,也就是《水經注》以及唐《元和郡縣志》所載的大河。

東漢大河的位置較西漢大河偏東,從長壽津自西漢大河故道別出,循古漯水河道東行,復蜿蜒於今黃河與馬頰河之間,至今濱縣之南入海。距海里程比西漢大河短,河道也比較順直,東漢以後河水含沙量又相對有所減弱。由於以上這些原因,這條大河穩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沒有發生大的變動,其間很少有決溢發生,也無大的改流。因此,魏、晉、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書·地理志》也沒有黃河經行的記載。

唐末宋初,由於下遊河口段淤高,排泄不暢,曾出現多次決口。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唐景福二年(893年)黃河在河口段「自厭次縣界決而東北流,逕勃海縣(今山東濱縣)西北,又東北至無棣縣(今縣同)東南而東注於海」①。又宋景佑元年(1034年),河決澶州橫隴埽(今河南濮陽東),在其以下至長清一段河道南移,形成一條橫隴河②。但長清以下河道沒有變化,只是小規模的改道。

4.北宋慶歷以後河道

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第三次大徙。黃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便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經河南內黃之東、河北大名之西,經今滏陽河和南運河之間,沿著南宮之東,棗強、武邑之西,獻縣之東,至青縣匯入御河(今南運河),經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稱這條河道叫「北流」或「北派」。

十二年後,嘉佑五年(1060年),黃河又在大名府魏縣第六埽(今南樂西)向東決出一支分流,東北流經一段西漢大河故道,由今山東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篤馬河(今馬頰河)在冀、魯之間入海。名為二股河,宋人稱它為「東流」或「東派」②。

此後,黃河有時單股東流,有時單股北流,也有時東、北二流並行。由於東流所經冀、魯邊界,兩漢以來河道歷經泛濫,地勢淤高,不若御河以西地區「地形最下,故河水自擇其處決而北流」④。當時宋統治階級內部在維持北派或回河東流問題上爭論不休。前者主張維持北流,以憑借黃河天險阻御契丹的南侵;後者則「獻議開二股以導東流」。神宗採納後一意見,於熙寧二年(1069年)將北流封閉。但同年黃河即在閉口以南潰決。熙寧十年(1077年),從澶州決口後,匯入梁山泊,隨後分為兩支:一支由泗入淮,謂之南清河,一支合濟至滄州入海,謂之北清河⑤。經過幾次決溢之後,終因「東流高仰,北流順下」①,先後於元豐四年(1081年)及元符二年(1099年)在澶州及內黃潰決,恢復舊日的「北流」。三次北流所經路線略有不同,或向西潰決漫入漳水,或向東決漫入御河②。從慶歷八年起,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八十年間,強行封閉北流,逼水單股東流僅十六年,而單股北流的時間,卻達四十九年之久,另有十五年則為東、北二流並行。因而,這一時期黃河的主流,基本上還是保持在縱貫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一線上。《宋史·河渠志》所記載的就是這一河道。這一時期,由於黃河泥沙使「河底漸淤積,則河行地上」③由東北流向渤海的古河道帶再也維持不下去,「水勢趨南」④已不可免。

5.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弘治初河道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第四次大徙,河決陽武(今河南原陽縣)光祿村。據胡渭的記述是:「是歲河徙自陽武而東,歷延津、封丘、長垣、蘭陽、東明、曹州、濮州、鄆城、范縣諸州縣界中,至壽張,注梁山濼,分為兩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河自東平歷東阿、平陰、長清、齊河、歷城、濟陽、齊東、武定、青城、濱州、蒲台,至利津縣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今會通河自東平歷汶上、嘉祥、濟寧,合泗水,至清河縣入淮者是也」⑤。此次河決以後,黃河河道南移,分別進入泗水及濟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兩派。河水十之二、三由北清河(今黃河)入海,十之七、八由南清河(泗水)入淮。南派水勢大於北派,這是黃河流行於山東丘陵以南的開始。

黃河入淮並非自明昌五年始,早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東京留守杜充在滑縣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縣南沙店集南三里許)以西,決堤阻遏南下的金兵,即已使黃河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道,向東流經豫、魯之間在今山東巨野、嘉祥一帶注入泗水,再「自泗入淮」①。以後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五月,河決陽武,由鄆城東流,匯入梁山泊。②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河決李固渡(今河南滑縣南),水潰曹州(今山東菏澤)城,分流於單州(今山東單縣)之境。」③從曹、單南下徐、邳,合泗入淮。但其時宋代的「北流」故道未斷,黃河仍處於南北分流的局面。及至「金明昌中,北流絕,全河皆入淮。」④黃河從此不再進入河北平原達六百多年,這是黃河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

金明昌五年前後,黃河幹道也有著逐漸南擺的趨勢。天德二年(1150年),「河水湮沒巨野縣」,河道幹流即自豫東北的滑縣、濮陽南移至魯西南地區;大定十九年(1179年),「河決入汴梁間」⑤,幹流又南擺進入開封府境;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河溢於曹州小堤之北⑥,幹流已進入歸德府(今商丘地區)境。金末時黃河幹道大致由陽武出封丘,經曹、單而合泗入淮。

黃河自奪泗入淮以後,每有決徙,常分成幾股入淮,相互迭為主次,河道非常紊亂。經常表現為枯水季節以一股為主,洪水季節數股分流,由淮入海⑦。至元代,從歷次決口中形成汴、渦、潁三條泛道入淮⑧。至正十一年(1351年),賈魯治河,自儀封的黃陵岡引河至歸德的哈只口,把黃河幹道挽向歸德出徐州⑨。所謂「河復故道」,大致上還是恢復金末的故道。賈魯堵塞了分流入渦、潁的河口。但這樣黃河失去宣洩的路徑,僅僅隔了十四年,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便河決東平,復進入大清河了。

明代黃河的決溢改道更為頻繁,以汴道幹流為主體的河道上,在原陽、封丘一帶決口時,大多北沖張秋運道,挾大清河入海;在鄭州、開封一帶決口時,多南奪渦、潁入淮①。但是,這一時期的黃河

幹道比較長的時間,還是保持在開封、歸德、徐州一線上。

6.明弘治中至清咸豐的河道

明弘治八年(1495年),築斷黃陵岡,以一淮受全河之水,為第五次大徙。

明政府為了保持京杭大運河漕運的暢通,派副都御史劉大夏築塞黃陵岡、荊隆等口七處。並於北岸築長堤,起胙城,歷滑縣、長垣、東明、曹、單諸縣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名「太行堤」。復築荊隆等口新堤,起北岸祥符於家店,歷銅瓦廂、陳橋,抵儀封東北小宋集(今蘭考東北宋集),凡一百六十里①。使黃河河道由蘭陽、考城,逕歸德、徐州、宿迂,南入運河,會淮水東注於海。築斷黃陵岡和興建太行堤的結果,「北流於是永絕,始以清口一線受萬里長河之水。」②胡渭因而將它視為黃河史上的第五次大變。

弘治年間治河的目的在防止黃河北決影響漕運。治河工程主要在加強北岸堤防。南岸既未築堤,也不堵口。因而睢、渦、潁等股分流仍有時並存,影響了徐州以下幹道的水源。為了保證漕運,嘉靖十六年(1537年)和二十一年(1542年),先後從丁家道口及小浮橋引水至黃河入徐州的幹道,以接濟徐、呂二洪。繼又堵塞南岸分流水口,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後,「南流故道始盡塞」③。於是「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④。從此黃河成為單股匯淮入海的河道。

黃河幹道固定後,河床因日久泥沙堆積淤高,成為高出地面的「懸河」。洪水決溢日益頻仍。嘉靖後期,決口多在山東曹縣至徐州河段。到隆慶以後,向南發展到徐州以下至淮陰段。因而,河工的重點已「不在山東、河南、豐、沛,而專在徐、邳」⑤。工部左侍郎潘季馴根據「束水攻沙」及「蓄清刷黃」的方針,於萬曆七年(1579年)完成黃河兩岸的遙堤以及洪澤湖以東的高家堰堤等治河工程,也就在這一河段上。其故道大致即今地圖上的淤黃河。

入清以後。因長期施行「束水攻沙」的結果,泥沙大量排至河口,「以致流緩沙停,海口積墊,日漸淤高。」①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靳輔治河的重點就放在淮陰以下至河口段上。他採取以疏浚為主的方針,從清江浦歷雲梯關至海口,「挑川字溝」,把河床挖深。但也只能收效於一時。日久之後,河底又淤墊日高。嘉慶以後,政治黑暗,河政廢弛,決口泛濫的情況與日俱增,特別是下遊河淮並槽入海的沙床,淤塞的程度更為嚴重,造成「水在地上行」的局面。黃河以及淮河本身已不得不放棄這條水流下泄不暢的下遊河道而另找出路了。

7.清咸豐五年以後河道

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在蘭陽銅瓦廂(今河南蘭考附近)決口,在山東壽張縣張秋鎮穿過運河,挾大清河入海,是為第六次大徙。

決口之初,漫注於封丘、祥符、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復分三股:一股由趙王河走山東曹州府迤南下注,兩股由直隸東明縣南北二門分注,經山東濮州范縣至張秋鎮匯流穿運,總歸大清河入海」②。從此,黃河下游結束了六百六十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入海的局面。當時翁同■、李鴻章等代表安徽、江蘇地主階級的利益,不同意堵口。山東巡撫丁寶楨代表山東地主階級的意見,則要求堵口歸故。雙方爭執不休,而清政府正面臨太平天國革命的風暴,「軍事旁午,無暇顧及河工」③。因而在二十年間,聽任洪水在山東西南泛濫橫流,直至光緒元年(1875年)始在全線築堤,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黃河下遊河道。

今黃河下遊河道形成以後,直至解放前的七十多年裡,河患仍連年不斷,從1855年至1938年,決口達一百二十四次,有時向北侵入徒駭河或向南侵入小清河,同治七年(1868年)河決滎澤房庄及光緒十三年(1887年)河決鄭州漫及淮河的兩次,危害較大,但都隨時堵塞,沒有構成河道大的改變。本世紀內曾發生二次較大的決口:一次是1933年遇到特大洪水,在河南境內溫縣至長垣的二百多公里內決口五十二處,造成極大災難①;一次是1938年國民黨政府為阻止日軍西進,炸開鄭州花園口大堤,河水亂潁、渦入淮,形成經歷九年之久的改道,至1947年3月,始堵口,恢復今黃河故道。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總的趨勢是決口改道越來越頻繁。除第一、二兩次大徙後,長達數百年間,決徙次數甚少,有一個較長的穩定時期外,慶歷、明昌改道後,連三十年固定的河道都沒有出現過,弘治改道後,入淮之水仍數股並存,流程紊亂,主流也時有變更。明、清統治者為了「挽黃保運」,不惜逆河之性,強使「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但最終仍不免回到渤海灣入海。整個歷史時期,黃河下游泛道更迭演變的過程極為復雜,胡渭所舉只不過代表其變遷大勢而已。近年鄒逸麟以河道主要流向為據,提出按宋代以前由渤海入海,金元以後數股匯淮入海,明嘉靖後期單股會淮入海及清咸豐五年以後由山東利津入海四個階段的分期主張①,似更簡明而條理清晰,頗有獨到之處。

黃河改道以下游為主,但上、中游也有改道。上游主要發生於河套平原的後套地方,據《水經注》的記載:河水「北過朔方臨戎縣西,……河水又北,屈而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於窳渾縣故城東,……其水積而為屠申澤,澤東西百二十里」。河水又「屈從(臨戎)縣北東流,……為北河」。河水「東逕高闕南……臨河縣故城北」②。說明現在後套北面的黃河支流五加河,古代稱作「北河」。是黃河的正流,而稱作「南河」的今河道,卻是支流。因此,《水經注》直呼北河為「河水」。秦漢時,今後套地方也稱為「河南地」。直至清初,北河河口日漸淤塞,近河口的屠申澤(因在窳渾縣城東,亦稱窳渾澤,後世改稱騰格裏海)到清中葉以後由於黃河河道東移,屠申澤因失去水源,已淤塞成沙阜,北河也就逐漸縮小成為分流的「五加河」(烏加河),黃河主流始改行南河。

至於蜿蜒於陝晉之間的黃河中遊河道,局部地區因洪水的沖刷而呈左右擺動,如原位於黃河西岸的大慶關(古名臨晉關)以南的河道在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偏向西流,使自古「入渭」的洛水①,改為入河。到萬曆年間(1573—1619年)大慶關以北一段河道也改為偏西流,直達朝邑縣治,大慶關遂被隔於河東。到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大慶關南段又變為偏東流,洛水又改入渭。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左右,洛水又因此段河道偏西而重又入河。1934年大水,河又向東偏,洛水又入渭,大慶關也恢復到河西的位置①。

㈡ 清遠市陽山縣城北水庫 在哪

從縣城沿省道206去犁頭就可以看到了

㈢ 定遠縣網紅城北水庫圍牆高多少米

城北水庫定遠縣城北水庫位於定城北,池河流域馬橋河支流城河上,屬淮河流域。城北水庫是1971年動工興建的一座以城市供水、防洪、灌溉、養殖為一體的綜合利用的省重點中型水庫。雙河水庫雙河水庫地處江淮分水嶺,位於定遠縣西南27km吳圩鎮耿巷村,系淮河流域池河支流陳集河上,雙河水庫是1976年動工興建的一座以防洪、灌溉,供水兼養殖為一體綜合利用的多年調節水庫。蔡橋水庫蔡橋水庫位於定遠縣城以南18公里處,在淮河流域池河水系的蔡橋河上。合蚌公路沿壩而過,是以灌溉、防洪為主,兼人飲用水和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水庫集水面積134.6平方公里,總庫容3707萬立方米。水庫自1970年11月興建,1973年9月基本建成。於2003年經大壩安全鑒定,水庫被評定為三類壩。於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對該水庫大壩工程進行除險加固。倉東水庫倉東水庫位於淮河支流池河上游,地處倉鎮東北瓦屋張,屬淮河流域池河水系;來水面積18.3km2。總庫容1040萬m3;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和水產養殖的中型水庫。於1970年底開工築垻建庫,1974年10月竣工並投入運行。大石塘水庫大石塘水庫位於定遠縣程橋西北約4km處,馬橋河上游,屬於淮河水系。始建於1957年,1987年擴建達現狀規模,是一座以灌溉兼有防汛養殖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小一型水庫,水庫樞紐主要由均質土壩溢洪道及東西防水涵洞等組成。大余水庫大余水庫位於定遠縣中南部嚴橋鄉興北村境內,位於淮河流域池河支流蔡橋河上游,集水面積52.4km2。大余水庫於1976年12月動工興建,1994年12月竣工投入運行。岱山水庫岱山水庫位於池河鎮七里河村境內,屬淮河流域池河水系七里河支流,是一座以灌溉、防洪為主兼水產養殖城鄉供水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集水面積68平方公里。水庫興建於

㈣ 為什麼修三峽大壩

為什麼要修三峽
三峽大壩的修建帶來了哪些益處:

第一,三峽工程可以防洪,非常有效控制洪水。中國是非常典型的東南季風氣候,降雨分布非常不均勻,長江從宜賓到武漢也是地上河,過去兩千年的統計不到十年發一次洪災,98年洪災大家還是記憶猶新。三峽工程修建以後,巨大的調節庫容,可以非常有效提高下游的防洪標准,而且還可以有效地延緩河流淤積。長江處古洪水災區,頻繁到約10年一次,洪水威力強勁。三峽建壩後,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確保中下游安全。遇千年一遇洪水,配合分 洪區分洪,可避免發生毀壩的危害。歷史將證明:長江三峽工程,是直接確保中下游防洪體系內近2300萬畝耕地和1500萬人民生命財產及京廣、京九鐵路大動脈安全的守護神。中國的歷史就是治河的歷史,洪水不治無法使國得到安定。也就是說沒有三峽工程,三峽工程在論證的時候,其它方面都還是可以替代的,唯獨防洪不可替代的。

第二,三峽工程可以發電,182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和847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峽建壩後,滔滔江水為三峽水電站做功,發電,並為三峽至葛洲壩區間的航運梯級進行反調節,再為葛洲壩水電站做功發電,以至三峽和葛洲壩年均總發電量將達1050億度。若每度電價0.1 元,則年度創現值105億元。三峽水電站地處我國腹地,至全國各大負荷中心的輸電距離均約在1000公里內,是未來全國各大電網聯網中心。電網聯網後,既可與全國的火、水、核電互補,又能大大提高電網運行質量和效益。因此,三峽水電站,將是我國未來的電力調度中心。

第三,三峽大壩的修建給長江上游的航運帶來了便利。三峽工程修建對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庫區應該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660公里的宜-渝江段落差很大米。有灘險一百多處,單航段幾十處,重載貨輪需牽引段也有好幾十處,年單向航運能力不足1000萬噸。而三峽建壩後,將淹沒所有灘險、單航段和牽引段,航道擴寬很多,萬噸級船隊將通江達海,航運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年單向航運能力將超5000萬噸。那麼,橫貫中華東、西大地黃金水道的形成,對發展和繁榮長江兩岸至沿海地區經濟,是非常有利的。

第四,三峽大壩的修建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三峽大壩號稱「世界第一壩」,它的建成預示著我國水利建設進入世界領先水平,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峽為什麼要建大壩?
深有同感巴東三峽 是歷史留給人們的財富 應該保留 保護 但卻破壞 真的很傻當他們知道 自然報復降臨 一切都已晚三峽 流域 從古到今 幾百年 幾千年 怎麼能說改就改?
中國三峽大壩是誰同意建的,中國為什麼建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旅遊區的核心景觀、三峽水庫的東端。

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全長約2309m,壩高185m,工程總投資為4954.6億元人民幣,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線修建成功。

經國家防總批准,三峽水庫於2011年9月10日零時正式啟動第四次175米試驗性蓄水,至18日19時,水庫水位已達到160.18米。2012年7月23日,三峽樞紐開啟7個泄洪深孔泄洪。上游來水流量激增至每秒4.6萬立方米。2012年7月24日,三峽大壩入庫流量達7.12萬立方米/秒,是三峽水庫建庫以來遭遇的最大洪峰。

大壩利處:防洪;發電;蓄水北調;促進航運。弊端:下游洄遊魚類與長江特有魚類受到一定影響;突發地質災害增多;微地震明顯增加。

同時,三峽大壩的完工轉移了超過39億立方米的水到海拔175米的高度,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計算,這人為的減緩了地球自轉,稱每天都比過去延長0.00000006秒。

建設意義: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在發揮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運效益。三峽大壩建成後,形成長達600公里的水庫,採取分期蓄水,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

工程竣工後,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總庫容達393億立方米,可充分發揮其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幹作用,並將顯著改善長江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保護生態、凈化環境、開發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電站無法比擬的。

防洪效益

三峽水庫運行時預留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削減洪峰流量達27000-33000立方米/秒,屬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航運效益

三峽水庫回水至西南重鎮重慶市,它將改善航運里程660公里,年單向通航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稱三峽工程為世界上改善航運條件最顯著的第一樞紐工程當之無愧。

抗旱功能

下游大旱,三峽可加大放水力度增大下泄流量使抗旱局面得以有效緩解。三峽工程主要設計者、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介紹說,抗旱功能是三峽水利樞紐新增的一個功能。他說:三峽工程設計時只有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功能。補水功能是考慮到下游兩岸的居民和生產用水,但現在看來還要滿足抗旱用水。這部分水量需求比較大.

如今,三峽工程17年工期已經全面完成,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展現雄姿。尤為可喜的是,三峽建設者不僅創造了水電建設史上的多項世界記錄,而且把住了質量關,已竣工的單元項目質量評定全部合格。

中國三峽大壩是誰同意建的:

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峽工程的原始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2月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著手開展長江的綜合治理。

1955年開始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與計劃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

1970年12月26日,長江葛洲壩工程批准興建,這是有計劃、有步驟地為建設三峽工程作實戰准備。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完成三峽工程的立法程序並進入實施階段。

1993年9月2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在宜昌市正式......
為什麼要建立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的作用是什麼
三峽大壩建成後,對長江流域的防洪和發電產生了很大的貢獻,不但使荊江河段防洪標准從「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基本解除了上游洪水對武漢市、洞庭湖區以及江漢平原的威脅,而且三峽電站平均約1000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也相當於每年節約5000萬噸煤,大大減少了空氣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為什麼要把三峽大壩建在三峽
建設三峽大壩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減少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其次還可以起到發電,航運,旅遊等目的。因此在選址的時候要考慮有沒有較大的蓄水庫容,當庫容足夠大的時候才能在洪水期間蓄積較多的上游來水,從而減輕中下游的洪水水量。其次還要考慮大壩的建設區域落差大這樣才能起到發電的作用。

1,三峽的位置在長江的上游和中游的分界處,可以充分對中下游達到徑流的調蓄目的。並且改善了上游地區的航運條件。

2,三峽位於我國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交匯處,地勢落差大,水能豐富,發電量大。

3,三峽以上部分蓄水庫容大

4,峽谷地區河谷狹窄,建設大壩的工程量小。

主要是以上幾點,當然還有考慮到一些社會經濟因素,比如建設水庫淹沒的農田村莊,或者是需要進行遷移的人口等等。
為什麼要修建三峽大壩
為了發電,也為了展示國力,
為什麼修建三峽?修建三峽有利還是有弊?
三峽大壩已經建成,請說說你對三峽工程的認識和看法。 任建樺 我認為.有利也有弊,但是利大於弊.首先說弊:是生態系統的改變,從河流變湖泊,一些生物可能會絕種.比如到上游產卵的魚,巨大的水體會影響到局部的降水等.利是發電量增大,省煤,清潔空氣,防洪和通航,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等. 回答完畢 張繼蘭 那其實是一個很深的話題。對三峽工程的認識就是談談她的好與壞。三峽的好在於她能防洪,灌溉,養殖等;能夠支持中國偌大人口的生活用電和工業用電問題;讓重慶夏天的氣溫下降1.2攝氏度,冬天上升1攝氏度;有利於重慶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其不好的方面在於:淹沒了庫區周邊地區的文物古跡;破壞了沿岸的生態,對於大多的周邊的動植物的生存有影響。我認為三峽工程是在目前的階段利大於弊的。還有她的一個防護工程也應當值得大家的關注。三峽工程是很多年前就在討論的問題。她是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體。她的出現改變了很多東西,是順應社會的發展,也丟了很多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定的補救工作。那麼我們的綠色營就是很好的一個窗口 .環境。可以看看我們周圍的江水,就知道了。其實堤壩的修建積聚很多的泥沙在大壩的周圍,水的渾濁,還有中下游的泥沙的減少對環境都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工商 熊婧 三峽工程是一項很大的工程建設,它的建成可以起防洪,對長江中下游的洪水有防範作用;可以發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水資源豐富,可以帶來很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對航運也有促進作用,三峽水庫可以改善川江航道對長江航道的限制。 但是三峽大壩的建設也環境帶來了一定的 威脅,會引起消落帶等一系列問題,也將 給周圍的居民生活環境帶來考驗。 但是只要環境專家及時的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 和盡力的去解決,那麼三峽大壩必將造福人類。回答完畢! 西大)戚宇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電力需求猛增的情況下,三峽工程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它可以有力的解決中國南方的能源危機,穩定電價.它帶來的環境問題在初期沒有得到很好的評估,如消落帶問題等,這也是每一個大壩無法避免的.但現在還來得及,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對人民負責,解決對人民生活有重大影響的問題,如果只注重經濟效益,會對三峽的有效利用帶來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會所到影響.如果現在不解決好這些問題,以後等事態惡化,無法控制的時候才警醒,就要花費更大的代價. 後工陳光偉 三峽大壩的建成肯定是利大於弊的。它可以防洪,發電,增大船隻載物的運輸量,它可以象葛洲壩那樣被我們子孫後代津津樂道。但是大壩的建成肯定有它的弊端,比如這次重慶綠色營要去考察的消落帶,它是一個潛在的頗具威脅的生態污染。我查看了關於消落帶的幾乎所有的資料,我覺得現在最理想的解決辦法是種特定的植物,但是還沒有研製成功,我們此行考察我覺得可以再想一個更好的辦法,出來一個更好的結論,這要具體去實地考察了再定。三峽這個話題太大,我只能選一個面回答。回答完畢 重大 何剛 三峽大壩從提議提出到建設過程一直充滿爭議,其中不乏有些說法聳人聽聞,到底其中的關系是怎樣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是我想參加這次綠色營的主要原因 三峽大壩已經建成,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怎樣把其中的隱患減少,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盡管三峽建設前經過了很多論證,但是人類現在所認識的自然是很有限的,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工程,就像是在做一場很大的生態實驗,一旦實驗失敗,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三峽工程對經濟建設和防洪的巨大作用我就不說了,主要說下隱患: 1. 污染問題 庫區沿線包括重慶市在內的數十座大中小型工業城市日夜向三峽排污,沿江135米以下的工廠、礦山、醫院、墳塋、廁所、垃圾堆..........
三峽大壩建立後,《三峽》中哪些景色不存在了,為什麼
三峽大壩的建立導致上游水位上升,一些位置比較低的景點就被淹沒了。

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自1994年正式開工.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消減洪峰流量達每秒2.7萬-3.3萬立方米,能有效控制長江上游洪水,保護長江中下游荊江地區1500萬人口、150萬公頃耕地。三峽水電站總裝機182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在847億度以上

2009年則庫區大部分被淹沒 三峽文物亟待拯救

在長江兩岸山體上「135」、「175」水位線標志隨處可見,令人頓覺時間的緊迫感。時間緊迫———這是參與三峽文物搶救保護的專家們的共識,他們用「搶救文物」四個字來表達他們的迫切心情。他們說,他們是在用幾年的時間來完成別人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完成的事情。按照三峽工程的總體進度要求,到2003年,庫區水深將達到135米,2006年達到155米,2009年達到175米,到2003年時三峽庫區將有一半以上被淹沒,到2009年則大部分被淹沒,文物的搶救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如果不能按規劃進度完成文物的搶救保護工作,三峽文物將永無重見天日的可能。

三峽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建設工程,配合三峽工程進行的文物保護工作是建國以來一項巨大的文物保護系統工程,這項工程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三峽工程建設的形象,是衡量三峽工程是否是文明工程的重要標志。三峽庫區1074處文物點納入保護規劃,其中重慶庫區文物點為752處,湖北庫區322處。庫區的文物保護現在已經進入緊鑼密鼓的搶救和修復階段,許多文物的保護方案都是經過了專家組的精心設計和論證。新聞背景

白鶴梁是位於涪陵城北江心、距烏江與長江匯合處約1公里的一道天然石樑,每3到5年在枯水位時才露出一次。梁長約1600米,寬約15米,東西向延伸與長江平行。白鶴梁的梁脊標高為140米,比長江最高洪水位低約30米。每當它「露面」的時候,一些途經的文人墨客就紛紛在上面留下自己的真跡。1000多年來,共留下了160多段,共3萬多字的文字題刻。

除此以外,還有前人用來記錄江水水位最枯標志的石魚水標—20尾左右石魚雕刻,記錄了唐廣德元年至本世紀初共1200年間的72個枯水年份的長江枯水位資料。而且古人早就發現,每次白鶴梁「露面」的第二年都是豐收年。它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所發現的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題刻,遠遠超過了埃及尼羅河中類似的水文石刻,被稱為「水下碑林」,也是「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其它重要文物景觀忠縣石寶寨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是南方高層穿斗結構的代表作,其保護方案已初步確定為「護坡仰牆方案」,即用水泥打造護坡,保護石寶寨賴以生存的山體,並在護坡上修建1米高的仰牆,防止江水的浸蝕。

雲陽張飛廟是最受百姓景仰的建築,也是令人關注的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長江的「巴蜀一勝景」,其異地搬遷新址已確定為雲陽新縣城對岸的磐石鎮。

奉節縣白帝城是一組廟宇建築群,其歷史可追溯至西漢末年。白帝城的歷史價值在於,其歷史沿革實際上是奉節縣從漢代末年到民國年間發展演變的縮影,也是研究劉備等歷史人物的重要實物佐證。然而,整個三峽工程完工後,水庫冬季最高水位將達到175米,這時白帝城將成為四面環水的孤島,使白帝城的整體環境發生很大變化。

三峽被淹沒景觀知多少

--------------------------------------------------------------------------------

四方環視 長江是養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她浩浩盪盪6300公里,是中國......
為什麼三峽大壩要建得這么高?
物理知識:動能定理:三峽大壩高,勢能就大,轉化的動能就大,從而推進輪機進行發電。 能量轉化的多。
修建三峽大壩的目的是什麼?帶來的不良後果又是什麼?
利遠大於弊,這是基本常識。



1,防洪,僅僅98年死了幾千人,損失幾千億埂3億人受災,但2010年你聽說什麼大災了么,其實2010年的洪峰比98年還大。前者7萬-8萬立方米每秒,後者6萬。最重要的是人命是無價的。

2,發電,照亮了全上海,並且價格比火電便宜,不然黃浦江夜景會岔著燒。

3,航運,萬噸巨輪可以去重慶了。

4,抗旱,不是三峽在枯水期蓄點水,乾旱的時候一滴水都沒的放。



1,滑坡 這個經常在庫區出現 但沒有人員傷亡

2,泥沙淤積 擡高上遊河床

3,某些自然生態上的影響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77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48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32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1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78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99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3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7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60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