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姓多少人口數量
Ⅰ 曲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
在《百家姓》中排第206位,在中文姓氏排行大約第一百六十四位,約佔全中國漢族人口0.06%。
曲氏分布很廣,主要在中國大陸東北,華北等地。在台灣的曲氏大部分是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的山東籍人。
郡望:
1、陝郡:陝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
2、平陽郡: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3、雁門郡:雁門山一帶。
4、晉昌郡:今安西,玉門市一帶。
5、安康郡:金州,今陝西省安康縣。
(1)曲姓多少人口數量擴展閱讀:
淵源
據《風俗通義》所載,出自姬姓。周朝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叔虞封於"晉"。叔虞的第八代孫,即春秋時代晉國的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於「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世稱曲沃桓叔,孫後來自立為晉武公。而成師的後代就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為「曲沃」氏。後又改單姓「曲」。
源於夏王桀的大臣曲逆。
源於繁體字的「麴姓」改姓。「麴」字曾因《簡化字總表》合並簡化而改成了「曲」字,並將「麴姓」與「曲姓」合而為一。
自《通用規范漢字表》於2013年頒布起(「麹」於三級字表,序號7748),已將「麴」字恢復並類推簡化成「麹」字,故大陸最新規范以「麹」為「麴」的簡體正寫,「麴姓」與「曲姓」不再合而為一。
Ⅱ 曲氏在哪個省分布最廣
曲佔全世界人口0.02%
Ⅲ 曲姓來歷
曲姓是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曲(Qū)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上古周朝時期,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封在晉地,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孫子即春秋晉國的晉穆侯,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於曲沃那個地方(在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的首領,成師的支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為曲沃氏。後來又改為單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傳。
2、來自鞠姓。
鞠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黃帝有後名曰棄(後稷),是周朝的始祖,棄之子不窋有個兒子叫陶,生下來時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後來作了周人的首領,他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鞠姓。以名為姓。
另外:鞠陶的後代中有個叫鞠武的,在燕國任大夫,他的後人以其名字命姓,稱鞠姓。長期以來,在東北和山東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傳著「鞠曲一家」的故事。說是鞠姓在過去的某個朝代作大官,因為「得罪」了皇上獲罪滿門抄斬,鞠姓紛紛逃難,在逃難途中遇到了官軍的追殺,官軍問:你姓什麼?答:姓鞠,由於方言的口音太重被官軍錯聽成了姓曲,於是便躲過了一劫。還有一個故事說明初大將鞠福祿在征戰中殉國,其子孫被朱元璋封在雲南某地為定遠侯,後來因為得罪國舅(西宮之父)獲罪滿門抄斬,轄地縣令欲相救便問:「屈不屈?」答道:「曲」,於是便改鞠為曲。又於是在這場災難中僥幸逃脫的鞠姓就都姓了曲,不過僅限於在活著的時候姓曲,死後續譜立碑時則必須改回姓鞠,叫做「活曲死鞠」。
這些故事雖然看似荒誕,但是卻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廣為流傳,據有的曲姓朋友回憶文革前曾在祖塋的墓碑上看到過「吾曲姓乃鞠氏一脈相傳」的碑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要弄清事情的原委必須得從下面的故事說起。
話說西漢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在東平王劉雲的封地內,「瓠山中間,有大石轉側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遠近傳為異聞,嘩動一時」。原來是卧著的一塊好端端的長方形巨石既沒長腿也沒人搬動卻自個兒翻個身打個滾兒立了起來。東平王預感到不是好兆頭(那時候的人都迷信),便在自己的宮內仿瓠山形狀堆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黃草,以便隨時祈禱。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兩個妄人一個叫息夫躬(息夫,姓)另一個叫孫寵的知道後便藉此大做文章,造謠中傷,以騙取皇帝的信任達到封官加爵的目的。於是向漢哀帝上書說劉雲「宮中立石,祗毀朝廷,欲求非望,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托中常侍把書信轉交漢哀帝。一句「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刺痛了漢哀帝,於是即不調查核實也不認真查證便立即下旨廢劉雲為庶人,其他參與的人一律處死。廷尉梁相,尚書令鞠譚,僕射宗伯鳳急忙上奏阻止,並力勸漢哀帝應重證據不要輕信口供被正在氣頭上的漢哀帝判為「不知嫉惡討賊,意存觀望,罪與相等」,這三位也被驅除朝廷、削職為民。鞠譚和兒子鞠閟(發「閉」音)因為避難逃避到涼州西平(古稱西都,今西寧市)改姓為麴。這就是《漢書》、《風俗通義》、《資治通鑒》和《元和姓纂》上記載的「鞠譚改麴」、「避難湟中、因居西平」和「鞠麴同宗」這段真實的歷史故事的來源。
自從那時開始到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鞠譚的後人始終沿湟水兩岸發展,乃至成為西北地區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龐大的麴氏家族集團。古西州金城民彥說「麴與游,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 足見其富貴和權勢。在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麴氏家族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戰將,象同河北名將顏良文丑齊名的悍將麴義,與韓遂、馬超遙相互應對抗曹操,共守西涼的戰將麴演(衍)以及西晉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僕射的麴允等。南北朝時期西域著名的高昌國王麴嘉也出自金城榆中,麴氏高昌立國134年傳承9代,最後被唐太宗的大將侯君集攻滅。麴嘉的第十世孫麴(曲)崇裕在武則天時代很有名望,被授予左武衛大將軍交河郡王。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從西州遷徙到江蘇吳興(今湖州),《唐書》上說:麴信陵,籍貫吳興,唐太宗貞觀十一年的望江縣令。時逢大旱,麴信陵帶領衙屬設香案日復一日的為百姓祈禱甘霖,由於他的執著感動了上蒼終獲大雨滂沱,緩解了旱情。同時也感動了老百姓,都自發的為他建立祠堂,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特別為他作詩《秦中吟》,詩中說道:「我聞望江縣,麴令撫煢嫠;在官有仁政,名不聞京師;身歿欲歸葬,百姓遮路岐;攀轅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泣皆垂;無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有一付對聯這樣稱頌他說「禱獲甘露,居易作詩歌惠政;世為豪族,西州傳語望朱門」,是一個深受人民擁護的好縣令。
但是,這樣一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麴氏家族到了宋代以後卻突然銷聲匿跡,名不見經傳,姓不載典籍,而且至今在中國大陸尚未發現有麴姓,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龐大的麴氏家族集團究竟哪裡去了?要知分曉還得從《百家姓》說起。
據說《百家姓》自從南宋初年由錢塘縣的一位儒生編輯成教材印刷發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期間一共流傳三種版本,這三種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異,唯一的區別都在「甄麴家封」這句上。一種是繁體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種是簡體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種是「甄魏家封」。在這三個版本中,記錄「甄麴家封」的無疑是原版的延續,記載「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簡化版,而記錄「甄魏家封」的是錯版,之所以確定它為錯版,是因為在上述三個版本中 的第八句記錄的都是「金魏陶姜 」,既然在前面已經編輯了「魏」姓,後面怎能重復編輯呢。從繁體的「甄麴家封」 到簡體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經把麴姓轉換成曲姓的過程表達得淋漓盡致。
另外,曲姓宗祠有款著名的四字對聯「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也可以證明這種姓氏用字的轉換。一位曲姓朋友在對這付對聯加的解釋詞上說,上聯指金城「曲見」,下聯指酒泉「曲珍」,並附加註釋「曲見是西晉金城望族」。筆者按著這一思路查閱大量史料始終查不到「曲見」之人,經過進一步分析認為,所謂「曲見」者實際是「曲允」的錯寫,而這個曲允正是上文記載的金城豪族麴允的簡寫。如果這種推斷成立,對聯中上聯的麴字和下聯的曲字正是沿著「麴-曲-曲」的字形結構進行演化,其中曲字是麴字的變型,曲字是曲字的簡化。
對於曲姓的起源最近看到網上有很多說法,都說:「據《風俗通》載:春秋時,晉穆侯封少子成師於曲沃,其後代便以地為姓,稱曲姓。」為了求證這一論據的可靠性,筆者通篇查閱研究了現代版的《四庫全書 風俗通》篇,同時也查閱了《四庫全書》的編輯者清代錢大昕等人的注釋,又查閱了王利器為《風俗通》校注的器案。《風俗通》原名《風俗通義》,東漢末年應劭所著。《風俗通》全書三十六卷宋代已經部分失傳(其中包括姓氏篇),明朝編輯《永樂大典》時根據有些典籍的記載進行了增補,經過增補編輯的《永樂大典 風俗通義》基本反映應氏原著全貌,清代的《四庫全書 風俗通》篇是根據明《永樂大典》編纂而成。《四庫全書》錄入《風俗通》正文十卷,附加《風俗通 佚文》一卷(其中包括姓氏篇);在《風俗通 姓氏篇》中,應氏一共收錄了東漢末期存在的530多個姓氏,通篇沒有查到曲姓或曲氏得姓於曲沃桓叔的記載,只查到了「鞠氏,漢有尚書令鞠譚,或為麴(曲)氏(有的版本直接編輯成曲氏),音訛轉改,漢有麴衍」和「韓氏,韓之先出於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萬食邑於韓原,因以為氏」的記載,除此之外連曲沃桓叔的名字都沒有出現過,不知持這種說法的人是從哪個風俗通義中轉載的。
還有人說「曲姓源出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宮」,而筆者認為,史籍記載的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宮極有可能是「專指人名」,就像孔子的學生「子路」「子由」一樣。如果曲姓在當時確實已經立姓並且有正常的姓氏傳續,那麼這兩位在《史記》上明確記錄的人物連同他們的姓氏為什麼在《風俗通義》、《元和姓纂》、《百家姓》這些縱貫一千多年的姓氏巨著中不予收錄記載呢?事實上很多曲姓朋友也對上述觀點心存疑惑,明明家傳我族裔來源於鞠氏,怎麼突然變成了「曲沃桓叔」「曲逆」「曲宮」的後代了呢?難怪有的曲姓朋友驚呼:「我們這個曲姓真是很特別,《百家姓》上沒有,《續百家姓》上也沒有,曲姓到底源出何處」!
上述事實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含蓋廣闊時空的姓氏演變的歷史畫卷:在西漢晚期鞠譚為避禍而棄鞠改麴,麴姓經歷了九百多年的發展大約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漸演變簡寫成曲。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傳的「祖上為避禍而棄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來源。而且我認為,這種簡寫只限於姓氏演化的簡寫,不包含字體簡化的含義,因為「曲」字同樣也是一個古老的漢字,麴和曲作為漢字在古代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就象歷史上的「曲阜」、「曲沃」當然不能寫成「麴阜」和「 麴沃」一樣。
另外,一部修訂於宣統元年的《東萊曲氏族譜》也可以證明在中華曲氏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來源於鞠氏的。在這份由曲氏自己修訂的族譜中「曲氏世系考」一節記載:「舊相傳(曲氏)為宮保世裔鞠姓。始祖諱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貫黃縣,塋在城北翁仲,墓表猶存。緣遭難族姓多隱名易姓流寓茲土,遂轉鞠為曲。雖雲考據無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詳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說:據相傳我曲氏的遠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宮保級鞠姓高官,這位官員因遭難而避居他鄉易鞠為曲。傳說雖然無從查證,但先輩們歷經百代,口口相傳,應該是有一定根據的,不可能是無稽之談。筆者認為《東萊曲氏族譜》中記述的這位宮保級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記載的西漢尚書令鞠譚。鞠譚改麴後,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區生活繁衍,隨著家族從不斷壯大到最後的沒落,姓氏也在沿著「鞠-麴-曲-曲」 的字形結構不斷的進行演化,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記錄為「曲崇裕」或「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剛剛完成從麴到曲的演化。曲姓最早簡寫成「曲」是在唐代的中晚期,從河南洛陽出土的「曲元縝墓誌」可以看出,到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經沿著「麴-曲-曲」的字形演化順序首先簡寫成「曲」,而到了南宋晚期這種僅限於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後完成,由此,麴姓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被更加便於書寫的「曲」所代替。諸位試想,不然的話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龐大的麴氏家族哪裡去了?
其實,在歷史上鞠姓每遇災禍反過來都會依附於曲姓,號稱「死鞠活曲」,這可能就是「鞠曲一家」情結之所在吧
長期以來,在山東半島地區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族中有「鞠曲一家」、「死鞠活曲」的說法。民間相傳,北宋末年,山東黃縣冶基人鞠儼的後代鞠杲在中進士後,上書彈劾宰相章惇,結果遭到殘酷報復,獲罪滅族。當時鞠氏族人紛紛逃難,後來許多人被迫改以音近的「曲」為姓,但在族譜上、墓碑上仍然記載為鞠氏,因此自金元之際就有了「死鞠活曲,鞠曲一家」的傳說。還有一種說法是,元末明初一鞠姓功臣子弟得罪國舅,獲罪滅族,轄地知縣欲相救,便問:「屈不屈?」答曰:「屈(曲)」,於是很多姓鞠的人便改鞠為曲。直到清代雍正年間,由此而形成的一些曲氏族人才恢復鞠姓,而更多的曲氏族人卻沿襲曲姓至今。當然,這里提到的「鞠曲一家」僅限於那些由鞠改曲的,至於那些原本就曲的人則不在此列。
曲姓在萊州是一個人數非常多的姓氏,按照人口多少,僅次於王、張、李、劉、孫、楊、徐、趙、任、於,位列第11位(見《萊州市志·姓氏》的統計表),其中沙河鎮的鄭村一帶,便是由鞠改曲的這支曲氏族人聚居的地方。鄭村早在元代之前就有居民居住,清代人毛贄在《識小錄》一書中曾贊美鄭村「地瀕大河,佳木繁蔭,亦稱繁富」,後來因為人口繁衍較快,分成了東鄭、西鄭、南鄭、北鄭四個行政村,居民中以曲姓居多,後來還分出了大麴家等村莊,僅沙河鎮一帶便有族人一千餘戶。這支曲姓的始祖名叫鞠進,曾任元朝的都督轉運使,從黃縣遷居掖縣,直到民國年間縣長劉國斌主持纂修《四續掖縣志》時,在西鄭村西南尚存鞠進的墓碑,上面還隱隱約約可以看到「至元二十四年」的字樣。元初的元世祖和元末的元順帝都有「至元」這一年號,前者沿用31年(1264-1294),後者僅僅沿用6年(1335-1340),所以,此處的「至元二十四年」當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即公元1287年。
Ⅳ 叫曲金洛多少人
叫曲金洛的全國都沒有幾個,
當代曲姓的人口約108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六十七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2%。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曲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
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遼寧、黑龍江、山東、吉林四省,大約占曲姓總人口的73%,其次分布於河南、河北等。
遼寧為當代曲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曲姓總人口的26%。
全國形成了東北連接渤海灣地區的曲姓分布帶。
Ⅳ 2022年人口普查曲姓
人數是3100508。
根據查詢官網得知2022年人口普查曲姓人數為3100508,姓氏排名第160位,分布地區即墨市北京市,山東省。人口普查是按現行人口普查政策是有針對性的人口數據統計和數據分析。是對總人口、民族、年齡、戶口數、身體條件、是否殘疾、有效勞動力和一二三產業各行業青壯勞動力佔比和其它高素質人才資源數據統計、政策調整後的計劃生育出生率、婚齡單身人口和性別比。
Ⅵ 廣西q開頭的姓氏
q開頭的姓氏從中國現代百家姓來看,Q開頭的姓從古至今來看有很多,從姓氏相關的資料查詢來看主要有:「秦、邱、錢、覃、齊、喬、祁、曲、屈、強、全、戚、瞿、仇、丘、權、闕、漆、裘、亓、卿、璩、青、渠、譙、秋、欽、羌、卻、契」 這30個拼音字母Q開頭的姓氏,這些姓氏中有我們平時比較常見的姓也有不太常見的姓,如秦姓、邱姓、錢姓分別人口分別約有400萬、350萬及280萬,而人口數量相對較少的有契姓、卻姓、羌姓、欽姓等相對人口在1萬上下,而關於這些姓氏從姓氏來源上出處也各不相同,如有源自姓氏的有嬴姓、姬姓、姚姓、丘姓、姜姓、姒姓、曋姓等等,此外還有來源自相關古代地名、國名以及少數名族改姓等源流出處。秦姓: 排名第 72 位,位於孟姓之後,邱姓之前。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姚姓。史籍《後漢書》中記載:大秦「西海環其國,惟西北通陸道」,且「東西南北名數千里。有城四百餘所。亓姓: 亓這個字拼音讀作qí 、jī,從全國 人口來看,約 13 萬,排名第 377 位。史籍《萬姓統譜》中也記載:「唐有亓志紹,宋有亓贇,明有亓宣、亓驥。」宋代有亓贇;明代有亓葛,商南縣訓導;又有亓詩教,給事中。罕見姓氏。《姓氏考略》收載。卿姓: 拼音讀作qīng,人口約 10 萬,排名第 426 位。卿(qīng)姓起源於周朝的趙國相國虞卿,時人佩其高義,後人褒揚為一代俠相。他的子孫以他的官職為姓,即卿姓。排名位於終姓之後,粟姓之前。璩姓: 璩這個字 拼音讀作qú,人口約 9 萬,排名第 446 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零六位。璩氏在台灣省名列第四百六十六位;蘧氏在台灣省名列第一千七百五十七位,大多以黎陽、豫章、汲郡為郡望。青姓: 人口約 6 萬,排名第 490 位。 位於汝姓之後,信姓之前。《路史》記載:「齊太公之後有青氏。或雲:青陽氏之後」。位於汝姓之後,信姓之前。渠姓: 人口約 4 萬, 排名第 527 位。 位於尼姓之後,過姓之前。從《姓氏略考》、《路史》等稱「渠氏為康叔之後」,第十二修《古豐渠氏族譜》仍採納此一觀點,並尊渠伯糾為始祖。
譙姓: 位於招姓之後,揚姓之前,拼音讀作qiáo,人口約 3 萬,排名第 562 位。據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記載,周文王第十三子姬振鐸被封於曹邑(今山東定陶),伯爵,他建立了曹國,史稱曹叔振鐸,也稱曹振鐸。秋姓: 秋這個姓氏在拼音上有qiū 、zāi兩種讀法,排名第 606 位。 位於言姓之後,倉姓之前。主要源自子姓。據《路史》記載:「少昊之後有秋氏。」少昊為帝嚳之子,黃帝裔玄孫。少昊後裔傳至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大夫叫仲孫湫,其裔孫叫胡,世稱湫胡,在陳國當卿士,其支庶子孫以祖父之字去水為秋姓,稱為秋氏。從源流變遷上來看秋氏主流發源於今山東中西部地區,後遷播擴散到河南、陝西、甘肅等地,並在天水郡(今甘肅天水)形成郡姓望族。欽姓: 排名第 658 位。 位於圖姓之後,職姓之前。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欽志賞是古時生活在漁陽的烏桓部落奠長。是相對少見的姓氏之一,今遼寧之清原,山東之平度、沾化,山西之太原、運城,陝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昌,貴州之從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羌姓: 拼音讀作qiāng ,人口約 5 千,排名第 896 位,屬於相對稍有的姓氏,相傳炎帝之裔泰岳生先龍,先龍生玄氐,玄氐乞姓(乞姓相傳為氐羌族之姓,出自商末孤竹君長子伯夷之後),其別為青、白、蝄之三氐,遂後有羌姓,見《路史》。卻姓: 人口約 3 千,排名約第 1050 位。 位於俊姓之後,蟻姓之前。卻姓主要源自姬姓。今山西之太原,忻州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載;《新編千家姓》亦收。契姓: 契字拼音讀作qì 、xiè,國內人口較少,排名約為第 1970 。《中文大字典》轉引《姓苑》收載;《姓氏考略》據《姓解》注雲:「宋微子之後。」此當系出子姓。一音xiè,又音xuè,皆為姓。姑兼收。邱姓: 人口約 350 多萬, 排名第 73 位。 位於秦姓之後,侯姓之前。源自丘姓、姜姓。丘、邱(Qiū)姓同源,源丘氏發源於山東,源出有四:姜姓、姒姓、媯姓、他族改姓。
錢姓: 《姓譜》等書記載,錢氏源自彭祖篯鏗。錢姓大約有3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5%,錢姓人口排在第四十位。排名第 93 位。 位於武姓之後,戴姓之前。覃姓: 覃姓主要源自姒姓、曋姓。《左傳覃懷註疏》雲:「河內郡有懷縣,在河之北,善覃懷二字為一地,故雲近河地名。」拼音讀作qín 、tán 、xún 、shěn 、xín ,人口約 260 多萬祁姓:主要來源於姜姓和姬姓,人口180多萬,排名第120位。有些齊姓起源於周代的齊國。齊姓是中國第123個姓氏,人口眾多。喬姓: 源自姬姓。拼音讀作qiáo 人口約 180 多萬, 排名第 121 位。分布很廣:今北京,上海,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安徽之涇縣,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雲南之瀘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回、傣、苗、布依、錫伯、傈僳、達斡爾等多個民族有此姓。祁姓: 源自姬姓《百家姓》中排名第105位。祁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五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二十八萬余,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多此姓。位於焦姓之後,耿姓之前。人口約 130 多萬曲姓: 人口約 100 多萬,排名第 167 位。 位於游姓之後,翁姓之前。據《風俗通義》所載,出自姬姓,《姓氏考略》注引張澍又雲:「唐奚契丹之酋領有曲氏。」一音qǔ,亦現行姓氏。屈姓: 人口約 80 萬, 排名第 184 位。 位於鮑姓之後,房姓之前。史書在典籍《國學·子部·道家》中記載:「黃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稱號。初居有熊之國,曰有熊帝,不好戰爭。當神農之八代榆岡始衰,諸侯相侵。以黃帝稱中方,故四方僭號,亦各以方色稱。僉共謀之,邊城日駭。強姓: 主要源自姬姓、姜姓、羋姓。在禺彊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彊」為姓氏者,稱彊氏。因古代「彊」與「強」二字相通,所以後來簡筆改為強氏。該支強氏讀音作jiàng(ㄐㄧㄤ)。在史籍《元和姓纂》中有記載:「魏武子支孫莊子快生韁,為魏韁氏。」排名第 206 位。 位於華姓之後,穆姓之前。
全姓: 拼音讀作quán 人口約 47 萬,排名第 232 位。主要源自泉姓。從比較有名的堂號來看,有綏南堂、錢侯堂,多源自三國時全琮,父親給他幾千斛米到集市上去賣,他全部救濟了窮人。全琮後來做了奮威校尉,領東海太守,加綏南將軍,封錢塘侯,官終大司馬左軍師。戚姓: 排名第 234 位,位於卓姓之後,苟姓之前。源自姬姓。據史籍《姓譜》、《萬姓統譜》、《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書辨證》、《通志·氏族略》等文獻記載,戚氏源於姬姓孫氏,出自於春秋時期,戚氏的始祖是衛國大夫孫林父。瞿姓: 拼音讀作qú ,人口約 43 萬排名第 242 位。是中國姓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瞿」字作為姓氏字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於:商朝第二十八位君王「武乙」,姓「子」名「瞿」, 因此我們把商朝武乙為瞿姓起源最早的時間起點。仇姓: 從姓氏上拼音讀作qiú,人口約 31 萬,排名第 266 位。《魏書》記載,北魏有個中山人叫侯洛齊,被仇氏人家收養為養子,改侯姓為仇,魏太武帝時,因平涼州而官拜內都大官,成為當時的望族。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陝西、山東、河南、甘肅、四川,這五省仇姓約占仇姓總人口的88%。其次分布於江西、浙江等地。陝西為仇姓第一大省,約占仇姓總人口的21%。丘姓: 拼音讀作qiū,人口約 30 萬, 排名第 268 位。《姓氏考略》注引《風俗通》雲:「齊太公封營丘,支孫以地為氏。」此之「齊太公」,當指姜子牙。此之營丘,即後來之臨淄,齊都,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或雲今山東昌樂有營丘故城。此以地為氏,系出姜姓。權姓: 拼音讀作quán,人口約 23 萬,排名第 305 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零三位。主要源自子姓、羋姓。位於狄姓之後,宗姓之前。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漢族姓氏。闕姓: 拼音讀作quē 、què ,人口約 22 萬,史籍《風俗通義》的記載,闕氏承闕黨童子之後(又作「厥黨童子」),東漢時期,「闕黨」之稱改為「闕里,位於慕姓之後,普姓之前,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五十九位門閥。
¥
5
網路文庫VIP限時優惠現在開通,立享6億+VIP內容
立即獲取
q開頭的姓氏
q開頭的姓氏
從中國現代百家姓來看,Q開頭的姓從古至今來看有很多,從姓氏相關的資料查詢來看主要有:「秦、邱、錢、覃、齊、喬、祁、曲、屈、強、全、戚、瞿、仇、丘、權、闕、漆、裘、亓、卿、璩、青、渠、譙、秋、欽、羌、卻、契」 這30個拼音字母Q開頭的姓氏,這些姓氏中有我們平時比較常見的姓也有不太常見的姓,如秦姓、邱姓、錢姓分別人口分別約有400萬、350萬及280萬,而人口數量相對較少的有契姓、卻姓、羌姓、欽姓等相對人口在1萬上下,而關於這些姓氏從姓氏來源上出處也各不相同,如有源自姓氏的有嬴姓、姬姓、姚姓、丘姓、姜姓、姒姓、曋姓等等,此外還有來源自相關古代地名、國名以及少數名族改姓等源流出處。
Ⅶ 百家姓里有姓曲的嗎在第幾個
一、在一般的流傳下來的《百家姓》里,沒有「曲」姓。二、不過,有史學家研究稱「曲」姓源自鞠姓,間接的出現了《百家姓》里。三、在《百家姓》自從南宋初年由錢塘縣的一位儒生編輯成教材印刷發行至今的一千多年的歷史,出現了三種版本,這三種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異,唯一的區別都在「甄麴家封」這句上。一種是繁體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種是簡體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種是「甄魏家封」。 在這三個版本中,記錄「甄麴家封」的無疑是原版的延續,記載「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簡化版,而記錄「甄魏家封」的是錯版,之所以確定它為錯版,是因為在上述三個版本中 的第八句記錄的都是「金魏陶姜 」,既然在前面已經編輯了「魏」姓,後面怎能重復編輯呢。從繁體的「甄麴家封」 到簡體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經把麴姓轉換成曲姓的過程表達得淋漓盡致。四、曲姓是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Ⅷ 百家姓為什麼沒有曲姓
曲姓是一個中國大姓,在姓氏人口排行中位居第164位,約佔全國人口的0.06%。曲姓是個比較孤僻的姓氏,說來也奇怪,這么一個大姓,在《百家姓》中竟然找不到,《新百家姓》中也沒有。
曲姓的起源也比較復雜,據說曲姓的前身是麴姓,南宋晚期,麴姓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被更加便於書寫的「曲」所替代。
曲姓出自姬姓,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晉國:
晉穆侯林生封他的少子成師於曲沃(今天山西省境內),其後世子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後來又改復姓「曲沃」為單姓「曲」。
曲環是唐朝的司空,曾經做過晉昌郡王。曲端是宋朝的宣州觀察使,好讀書,善作文章,長於兵略。曲廉,明朝縣官,治理水患,政績優良。
Ⅸ 曲姓氏的由來
一、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
據《風俗通義》所載,上古周朝時期,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封在晉地,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孫子即春秋晉國的晉穆侯,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於曲沃那個地方(在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的首領,成師的支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為曲沃氏。後來又改為單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傳。
二、源於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孫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師,西周末東周初時晉國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孫,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時,封其叔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
(9)曲姓多少人口數量擴展閱讀
曲姓名人:
1、曲樞,西土人。曾祖達不台,祖阿達台,父質理花台,世贈功臣,追封王爵。曲樞七歲失怙恃。既壯,沉密靜專,為徽仁裕聖皇太後宮臣。
2、曲同豐,山東福山人,北洋軍閥皖系重要人物。參加過甲午中日海戰,後又留日學習軍事。歸國後,曾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參戰軍第一師師長等職。直皖戰爭爆發後,任皖軍第二路總司令。戰敗後被關押。一九二四年晉升陸軍上將。
3、曲煥章,雲南白葯的創始人,生於1880年,雲南江川人,民國時期中醫外傷科著名醫家,1902年研製出傷科聖葯百寶丹(即雲南白葯),開創曲氏百年中醫葯世家(曲氏醫葯)。
Ⅹ 百家姓里有姓曲的嗎在第幾個
曲姓是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師,西周末東周初時晉國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孫,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時,封其叔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於晉之國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頗得曲沃國民擁戴。後晉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立桓叔,由於晉之臣民同仇敵愾,桓叔敗回曲沃,於數年後(公元前732年)鬱郁而終。其子曲沃庄伯亦曾興兵攻晉,但不得結果。傳至其孫曲沃武公姬時,族強勢大,民心多附,他連殺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緡),盡並晉地,而代晉為諸侯,史稱晉武公。武公代晉後,仍都原晉之國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後以地為氏,稱曲姓,並尊曲沃桓叔為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