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連縣勐阿村多少人口
Ⅰ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繁華程度
2020年,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地區生產總值達51.68億元臘和,增長5.7%;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77億元,同比增長3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2億元,同比拿局譽下降7.1%;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0.3%;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15.4%;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43元,同比增長4.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4元,同比增長8.5%。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簡稱孟連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是普洱市下轄的自治縣,是通向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門戶,為省級開放口岸。
孟連縣東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北臨西盟佤族自治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相連,國境線長133.399公里。截至2018年底,孟連縣轄2鄉4鎮,面積為1893.42平方公里。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孟連傣族消段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144693人。
旅遊資源以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主,主要有孟連大金塔、孟連宣撫司署、勐馬溫泉、臘福大黑山風景名勝區等。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19年4月3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Ⅱ 勐阿鎮的人口情況
2006年末,全鎮總人口4998戶20954人,其中:男10678人,女10276人。非農業人口508戶992人,占總人口數的4.73%;農業人口4490戶19962人,占總人口數的95.27%,農村勞動畢畝力11267人,其中女勞襲叢動力5660人,占總勞動力拍數櫻的50.24%。全鎮共有12種民族,少數民族(主要是拉祜族、傣族、哈尼族、彝族)人口18796人,是一個以拉祜族為主的民族鄉鎮。其中:拉祜族9139人,占人口總數的43.61 %;傣族5414人,占人口總數的25.84%;哈尼族1861人,占人口總數的8.88%;彝族1050人,占人口總數的5.01%;漢族2297人,占人口總數的10.96 %;其它民族1193人,占人口總數5.79%。當年遷入人口153人,占人口總數7.3%,遷出人口158人,占人口總數7.54%。
Ⅲ 雲南與緬甸的邊境城市有哪些
雲南與緬甸邊境的城市:
1、瑞麗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內陸口岸,是重要的珠寶集散中心,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瑞麗還是中國17個國際陸港城市之一,也是中緬油氣管道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瑞麗,位於雲南省西部,隸屬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其東連芒市,北接隴川,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望,毗鄰緬甸國家級口岸城市木姐。是中國唯一按照「境內關外」模式實行特殊管理的邊境貿易區。
2、芒市
芒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首府;,東、東北接龍陵縣,西南連瑞麗市,西、西北與梁河縣、隴川縣隔龍川江相望,南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國境線長68.3公里;是通往瑞麗、隴川、盈江、梁河的交通樞紐,也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
3、隴川
隸屬雲南省德宏州,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與緬甸山水相連,阡陌相連,國境線長50.899公里,國土面積1931平方公里,總人口181580人(2010年),縣城章鳳距省府昆明779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最端。
4、盈江縣
隸屬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傣語稱「勐辣」,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其東北面與騰沖市接壤,東南面與梁河縣接壤,南面與隴川縣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與緬甸為界。距緬甸密支那197公里,距緬甸八莫131公里。
(3)勐連縣勐阿村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雲南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窗口和門戶,地處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三大區域的結合部,擁有國家一類口岸16個,二類口岸7個,與緬甸,越南,寮國三國接壤;與泰國和柬埔寨通過瀾滄江湄公河相連,並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等國鄰近,是我國毗鄰周邊國家最多的省份之一。
雲南與緬甸臨近的還有很多口岸:
1、猴橋口岸,位於騰沖西部的猴橋鎮,是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相聯的一個重要的通商口岸,中緬貿易的重要前沿。與緬甸山水相連,距緬甸甘拜地口岸8公里,是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2、滇灘口岸,位於中國雲南省保山市騰沖縣北部邊境滇灘鎮,與緬甸克欽邦接壤。距離陽臘幸溫泉11公里,距縣城61公里,距緬北經濟特區板瓦僅10公里。
3、南傘口岸,位於雲南鎮康縣城西南的南傘鎮,鎮西鄰緬甸果敢,明清時即有邊民互市活動。今為中緬邊民互市口岸,國境線37.358公里。
4.清水河口岸,位於中國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與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清水河市清水河口岸相對接,與緬撣邦第二特區(佤邦)南登隔河相望。
5.章風口岸,位於中國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中緬邊境內,與緬甸克欽邦八莫市雷基口岸交界,於1991年8月被國家確定為國家二類口岸。
Ⅳ 五十六個民族以外的名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在全國陸續出現的民族單位名稱就有400多個,其中雲南一省就達260多個。眾多的待識別的不同族稱,歸納起來基本上可劃分為兩大類:一是要弄清待識別的民族共同體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二是在少數民族內確定究竟是單一民族,還是某一民族的一部分。經過幾十年的民族識別,1979年確認了第56個民族——基諾族,這就是中國56個民族說法的來歷。
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之內的所有中國公民是不是只有「56個兄弟民族」呢?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數據顯示,我國大陸人口總數為1242612226人,其中漢族1137386112人,佔91.53%,55個已經確認的少數民族共104490795人,佔8.41%,此外還有未識別的民族人口734438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941人,二者相加佔0.06%。 中國境內未識別的和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民族人口,他們當然是中華民族的成員。除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難以劃為某個民族外,這些未識別民族也基本上認為自己不同於已經識別的民族,而是單一的民族共同體,政府也就將他們很難合並到已經識別的56個民族當中。這些族群主要有:
1、八甲人。
有人認為八甲人遷徙自緬甸,應屬哈尼族一支,但未能證實。八甲人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勐阿鎮勐康村委會的上、下納懂、曼倒,納京村委會的2組、6組、7組、8組,賀建村委會的6組、7組、8組,少部份散居在機關單位,共有人口1106人。八甲人自稱「八甲」。
八甲人有自己的語言,與傣語比較接近,能與傣族相互交流。八甲人的住房為漢式平房,過去有自己的服飾,婦女包包頭,穿對襟連身裙,後圍圍裙。男子穿對襟衣,頭頂上結發結。現婦女還保留著自己的民族服飾,但只在過年過節或結婚時穿,平時穿漢裝,男子則已改穿漢裝。
八甲人信仰原始宗教,建有小廟,逢年過節要到廟里殺雞獻祖。八甲人死後行土葬,正常死亡者葬入公共墓地。八甲人的姓氏有捧、刀、李、羅、馬等。八甲人過火把節、春節、七月半。
2、克木人。
亞洲中南半島民族。主要分布在寮國、越南和泰國。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克木人無文字,有自己的語言,與布朗語、佤語、崩龍語以及柬埔寨的高棉語關系密切,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多住山坡,村寨稀疏。長期過著游耕生活,以玉米、薯類和豆類為主食。克木人主要從事旱地農業。過去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婦女已會用自己種的棉花紡織。男女衣飾穿戴和傣族相同;男子耳垂上留有大孔,可見原來戴過沉重的耳環。使用克木語,屬孟高棉語族。
我國的克木人集中分布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灑鎮和勐臘縣勐臘鎮、勐捧鎮等地的熱帶雨林中,解放前,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過渡階段。上世紀70年代,克木人開始走出山林,來到河谷平壩邊緣定居。目前雲南省約有克木人738戶3291人。
3、菜族人。
主要分布在貴州山區一帶。統計的有32戶,170人。通用漢語。
4、億人。
也稱米什米人,自稱「達讓」或「格曼」,按藏語俗稱「億巴」。在舊西藏,「億人」備受歧視,被蔑稱為「猴子」、「野人」,意思就是「不開化的人」。 全世界的「億族」,有2萬多人,大部份居住在印度及鄰接小國家。中國的「億人」有1400多人,主要居住在川藏線「318」在線的「然烏鎮」往南靠近中印邊境地區,在海拔1000多米的森林裡面。
「億人」沒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叫「億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5、格魯人。
說嘉絨語,分布在四川阿壩州的馬爾康、黑水、理縣、汶川、金、川、小金等縣,雅安地區的寶興縣,甘孜州的丹巴縣。使用嘉絨語的人口約11.69萬人。
6、顧羌人。
說貴瓊語,分布在四川甘孜州康定縣的舍聯、時濟、前溪、麥笨、三合等鄉,瀘定縣的長征、烹壩、瀘橋鄉以及雅安地區寶興縣磽磧鄉的部分村寨,人口約6千人。 行進在陳塘途中的夏爾巴背夫。
7、夏爾巴人。
又稱:雪巴人、謝爾巴人。人口約15萬人,散居在尼泊爾、中國、印度和不丹等國邊境喜瑪拉雅山脈兩側,主要居住在尼泊爾境內,中國西藏境內有約1200人,主要生活在定結縣陳塘鎮和聶拉木縣樟木鎮。夏爾巴人有自己的語言,夏爾巴語屬藏語群,但無文字,書面使用藏語。
8、茂族人。
說扎貝語。分布在四川甘孜州道孚縣的亞卓鄉、紅頂鄉、仲尼鄉、扎拖鄉、下拖鄉和雅江縣的瓦多鄉、木絨鄉,人口約8千人。
9、莽人。
莽人是一個跨國民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寮國和中國。莽人有自己的語言,莽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支,沒有文字。莽族在越南是官方認定的54個民族之一,人口為2,663(1999年)。中國的莽人集中居住在雲南金平縣勐拉的南課新寨、平河中寨、下寨、雷公打牛四個村子的高山箐林地帶,目前僅有681人。2009年4月經國家民委批准歸族為布朗族。
10、土生葡人。
歸為葡萄牙後裔居民(《澳門基本法》第42條)是一個由多種族群混合而成的群體,難以分類。土生葡人在中國澳門特區通常為葡萄牙人或其人於東南亞各地的後裔與澳門當地的漢人結婚後生下來的人群。現時大多數人只在澳門及東南亞生活。中國澳門特區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確定為澳門少數族群,享有法律認證的政治權利;中國大陸把土生葡人定為未識別民族。土生葡人主要說葡萄牙語,一些人說中文;他們曾經創造過土生葡文,作為自己的語言。
11、艾努人。
歸為維吾爾族,說艾努語。維吾爾群眾稱他們為「阿布達里人」。(阿布達里一詞在《維吾爾語詳解辭典》中為「卡蘭達爾,乞丐,要飯的」。)比較集中在疏勒縣罕艾里克鎮帕依那甫村(現謝依赫勒村)、和田市肖爾巴克鄉和尼村和洛浦縣布亞鄉塔米格勒村,總人口為7704人(2004年元月)。據說在全疆范圍內的人口有1萬人左右。
12、穿青人。
又稱川青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西部的畢節、安順、六盤水市、黔西南、黔南五個地、州、市所屬大方、黔西、織金、威寧、納雍等20多個縣,第五次人口普查自報填寫穿青人族稱的人數約67萬人,其中半數以上聚居在織金、納雍兩縣,每縣均超過20萬人。
國家民委對於穿青人的身份認證一直不明確,根據《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貴州省公安廳(黔族(政)發字第(1996)19號)文件》現定為「穿青人」。
13、革家人。
歸為苗族,革家人現人口約5萬,主要集中分布在貴州的黃平、凱里、關嶺三個地區,其中又以黃平的重興鄉、凱里的龍場鎮最為集中。區。
革家人沒有文字,自稱是上古傳說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後代。中央電視台的《探索.發現》欄目曾在2003年作過一次專題節目介紹革家人,較為詳細的介紹了革家的起源、歷史發展以及民俗風情,革家人遂開始為世人所關注。於是革家人開始積極請求政府承認為獨立民族。
14、苦聰人。
歸為拉祜族,居住在雲南省邊睡的哀牢山、無量山一帶海拔1800米的山區,人口約4萬。《新唐書》記載的「鍋挫蠻」,就是源於古代氏羌部落的苦聰人。清代前後,又稱苦聰人為「郭搓」,「古宗」等。苦聰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峻嶺中,對亞熱帶森林中各種動、植物的識別和利用有許多獨到的經驗知識。目前苦聰人正積極申請識別成為獨立民族。
15、摩梭人。
雲南歸為納西族,四川歸為蒙古族。中國唯一一個母系社會為主的人群,人口約6萬人。「走婚」是摩梭人中一種歷史悠久的兩性關系結合方式。 圖瓦人射箭比賽。
16、圖瓦人。
歸為蒙古族。現代圖瓦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約20萬人),居住在蒙古的約3.1萬人。中國的圖瓦人約2400人,主要居住在中國新疆阿勒泰喀納斯湖附近。
17、布里亞特人。
歸為蒙古族。布里亞特人總人口約43.6萬,現主要分布在俄羅斯、蒙古國和中國的一些地方。其中,俄羅斯有42萬多人,蒙古國有4萬多人,中國有近8000人。俄羅斯境內的布里亞特人主要分布在俄羅斯聯邦的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是俄羅斯少數民族,中國的布里亞特人主要居住在中國新疆和內蒙古附近。
18、西家人。
歸為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帶。現有750戶左右,人口有三千多人。西家人不認同自己是苗族,當外人問他是哪個民族的時候,他們會說是西家人。目前他們積極向中國政府申請識別成為獨立民族。
19、羿人。
有人口約300餘人,生活在赤水河兩岸川黔交界地帶(四川省敘永縣赤水鎮、古藺縣納盤溝和貴州省畢節縣普宜和陰底一帶)。史料把羿人稱為「羿子」和「白玀玀羿子」;羿人自稱「gau」(告),苗族稱他們「qie」,當地漢族叫他們「羿子」。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現已失傳。
20、猶太人。
有部份被劃為回族,有部份被劃為未識別民族,傳統上被稱為「藍帽回回」。中國的猶太人散居於中國大陸各處,尤其是在黑龍江省和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連接的中俄邊境附近。
21、者來寨人。
歸為漢族。居住在甘肅永昌縣境內的者來寨。者來寨的村民們講漢語,族系也為漢族,共有400多人,其中200多人有歐洲人的相貌特徵。經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進行的DNA分析,認為這里的村民們確實有歐洲人血統。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謝小冬博士研究組在者來寨大規模採集血測試,證明生活在這里的很多人是「羅馬人後裔」。
22、內恕
其中察隅縣中國實際控制區內有1391人(2006年),其餘的主體部分生活在麥克馬洪線以南。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
23、畢蘇人。
分布在中國、泰國、緬甸、寮國四國的邊界地區。總人數將近1萬,其中中國境內5000多人。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縣、勐海縣和西盟縣等地。瀾滄等地的畢蘇人經過識別,已於1990年歸入拉祜族,勐海的畢蘇人則尚未確定族屬。有自己的語言,畢蘇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
24、拉基人。
歸為壯族、彝族。也被稱為獺僰人,是史書上所記載的「僰人」的後代。拉基族是越南官方認定的53個少數民族之一,越南共有拉基族10,765人(1990年)。中國境內有1600多拉基人,主要生活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及麻栗坡縣(馬關縣內的拉基人歸為壯族,麻栗坡縣的拉基人歸為彝族)。拉基人有自己的語言,拉基語屬於壯侗語系仡央語族。
25、高山族。
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大陸地區高山族總人口為0.45萬人。高山族主要聚居在我國台灣,2001年,台灣高山族人口突破40萬人(41.5萬人)。1947年4月台灣當局把「高山族」改為「山地同胞」(簡稱「山胞」),1994年8月台灣當局改稱「山胞」為「原住民」,截止2007年台灣當局正式承認把原住民劃分為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原來的曹族更名)、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等13族。